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上)发展与协调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

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2、公共管理3、公共物品4、行政国家5、纯公共物品四、简答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参考答案:一、填空1、布坎南2、政治危机3、公共管理途径4、经验理论5、《公共管理战略》6、经济学7、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8、干预主义政策二、多选1、AC2、AB3、ABC4、ABCD5、AC6、BC7、ABD三、解释概念1、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论透明政府及其实现_兼评_政府信息公开条例_的实施_周晓丽

论透明政府及其实现_兼评_政府信息公开条例_的实施_周晓丽

收稿日期:2008-10-17基金项目:国家985社科规划项目:/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研究0(编号:03-03-03)作者简介:周晓丽(1976-),女,河南漯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决策分析研究。

毛寿龙(1967-),男,浙江奉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公共政策与制度分析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5 No .2Febr uary .2009论透明政府及其实现)))兼评5政府信息公开条例6的实施周晓丽1毛寿龙2(11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2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状态,透明政府必须做到政府部门职责、办事程序和政府决策的公开与透明。

这可以从委托代理人理论和后现代的话语理论中寻找有力的支撑。

我国透明政府的构建在地方各级政府的不断探索中步步前行。

5政府信息公开条例6的颁布实施为透明政府的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5条例6在具体的执行中还要从理念内化、防止5条例6/例外0扩大和认知度方面进一步努力。

关键词:透明政府;信息公开;5条例6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81-05 由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0,所以建立透明政府,充分发挥/鱼缸效应0,使政府的整个行政运作过程信息公开透明,对于改进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民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8年5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6(简称5条例6)的实施,是否会出现/有法不依0的问题呢?5条例6实施之后,我们还需要从何处完善来保证透明政府的实现呢?一、透明政府的内涵与表现分析透明政府是指政府在对社会治理时所处的一种状态,即政府的职能计划、管理、组织、执行等必须公开,政府的政策制定、运作、程序必须公开;社会公众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和相应的程序,随意通过便利的渠道获取需要的信息。

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 全)

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 全)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全)行政组织学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一般意义上理解为某些社会成员为了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而自觉形成的有一定秩序和功能的排列组合体。

2、行政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3、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

4、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即强制当事人服从组织的管理。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6、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

如教会、学校等。

7、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

这种组织是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

8、服务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

组织的受惠者,乃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

9、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

它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领域。

1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1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为职能的组织。

13、群众性组织:群众性组织是特定社会群体为追求和保障自己地位和权利的自治性组织。

宗教性组织。

宗教性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

14、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

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非典”十年:公共治理体系变革

“非典”十年:公共治理体系变革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牵动了行政管理诸多领域的改革。首先,建立了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2003年5月9日,针对信息失真和社会恐慌的紧迫形势,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从起草到公布实施仅花了26天时间,是我国历史上出台最迅速的行政法规。2008年5月1日,我国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信息公开的范围、方 式 和 程序、监督和保障机制实行了正式的法规约束。各级政府则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政务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完善了原有的信访制度和听证制度,建立和发展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一些政府部门开设了网络平台和实名微博。信息沟通形式由原来的单向发布转变为政府和群众的双向互动,沟通手段由传统媒体转向更为广泛快速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这些公共管理方式上的积极转变形成了当前“网络反腐”、“微博问政”等高效的群众监督机制,大大加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联系和互动。
我国公共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深水区,进一步的改革必将涉及方方面面的权力结构与切身利益。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性公共治理难题依然存在。所有这些,都给公共治理体系改革提出了更多任务与挑战。
首先,必须下大气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结合的新时期公共治理体系。2013年,我国第7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首次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更加宏观的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的职能转变,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仅是围绕着政府自身来谈政府改革。这种整体设计的思路符合国际公共管理改革的大趋势,也符合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的定位及其互动关系,推动政府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到规制型政府、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转变。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

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

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

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1]。

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2]。

“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方式[3]。

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4]。

“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

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历史背景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

然而过了多年,“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威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威海)

绪论单元测试1.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A:小资产阶级B:中产阶级C:无产阶级D:资产阶级答案:C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

A:辩证法B:剩余价值规律C: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D:唯物主义答案:C3.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的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B:《哥达纲领批判》C:《神圣家族》D:《德意志意识形态》答案:D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人权B:实现共产主义C:消灭剥削,消灭国家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答案:B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激化C:细胞学说D:古希腊罗马哲学答案:B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

A:科学性B:发展性C:实践性D:解构性E:人民性答案:ABCE7.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答案:CDE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因为这种品质()。

A: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B: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C: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D: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E: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答案:ABCD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A:对B:错答案:A10.1876-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答案:B2.“我思故我在”是()。

数字政府的纵向治理逻辑分层体系与协同治理

数字政府的纵向治理逻辑分层体系与协同治理

数b&q的纵向治理逻辑:分™休系与协同治理!赵娟孟天广内容提要数字政府是数字技术基于技术赋能和技术赋权机制嵌入国家治理体系,通过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协同能力的政府形态,融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回应政府、智慧政府、濡化政府于一体。

本文聚焦于数字政府的纵向治理逻辑,从治理功能、治理资源、治理工具三个维度的层级差序特征出发,提炼出数字政府建设的三个类型,即“战略型”、“枢纽型”和“回应型”。

基于治理功能、治理资源和治理工具的层级差异,中央、省域、市域和基层等不同层级有必要构建数字政府的纵向治理分层体系,该体系依托科层逻辑和协同逻辑为政府内部关系以及政府-社会、政府-市场关系的协同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数字政府发展既要促使不同层级政府发挥各自的特定功能,更需要构建上下耦合、协同互促的纵向治理体系,依托科技驱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政府纵向治理分层体系协同治理引言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技术革命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

与历次革命所引致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变迁相伴而生的,是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和政府治理结构的转型。

现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智能终端所掀起的数字化浪潮迅猛而来,人类经济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全球治理秩序,正受到数字技术革命的深刻形塑和重构。

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进程中,数字技术驱动的政府治理创新,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政府治理范式,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命题与转型要求。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要“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数字政府已成为未来政府演进的必然路径,①数字政府建设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崭新的治理机遇。

目前有关数字政府的研究多处于概念要素辨析、治理模式归纳、作用机制揭示及转型路径探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社会治理监测、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项目号:18ZDA110(、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数字政府转型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号:20CGL058)的阶段性成果。

最新《财税》期末考试必考重点梳理(简答+论述)

最新《财税》期末考试必考重点梳理(简答+论述)

《财税》期末考试必考重点梳理绪论3.思考我国进入新时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

(1)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论断,意味着财政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放在国家治理的总棋局中定位,使其功能和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和拓展。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3. 怎样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这就要求财政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共同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最大目的及“公共性”的本意和宗旨,即符合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愿望和最根本利益。

(2)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

经过改革探索,中国放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

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全能型、包揽型、建设型及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僵化的体制机制必须加以改造和改革,因此,我们确定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目标模式就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3)是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财政。

财政乃庶政之母,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财政与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密不可分。

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汲取与配置、公共产品提供、资源再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协调、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以及调控能力行使等都与财政密切相关,公共财政承担着现代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的职责,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

国开作业《公共行政学-知识点》 (194)

国开作业《公共行政学-知识点》 (194)

题目:政府再造的战略主要有( ) 。

选项 A :顾客战略: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选项 B :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选项 C :控制战略:将控制从高层和中央移走选项 D :文化战略:创造企业家文化选项 E :后果战略:创设绩效后果答案: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 后果战略:创设绩效后果, 顾客战略: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 控制战略:将控制从高层和中央移走, 文化战略:创造企业家文化题目: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模式主要有( ) 。

选项 A :弹性化政府模式选项 B :科层政府模式选项 C :市场政府模式选项 D :参预政府模式选项 E :解制式政府模式答案:市场政府模式, 参预政府模式, 解制式政府模式, 弹性化政府模式题目:参预政府模式的理论基础有( ) 。

选项 A :对话民主选项 B :公民社会选项 C :承认公共组织中基层官员是组织有效运作的核心选项 D :公民自治权选项 E :参预管理答案:参预管理, 对话民主, 公民社会, 承认公共组织中基层官员是组织有效运作的核心题目:从 20 世纪(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选项 A:70选项 B:50选项 C:80选项 D:60答案: 70题目: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 ) 。

选项 A :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选项 B :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选项 C :社会演变的要求选项 D :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选项 E :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答案: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 , 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 社会演变的要求 , 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题目: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对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答案: (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预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坐而论道 为公立学——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

坐而论道 为公立学——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
。 他在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 与治道变革 、自主治理 、 社 ) 另外 , 教授在 《 毛 行政 论坛 》 《 、 天津 行政 学院学 报》 《 京 、北 N O与公共服 务等研究 领域都形 成 了 自己独到 的见解 ,成 果 G 行 政学院学报 》《 江学刊》等 十余家核心期 刊上发表论 文几 、浙 颇丰。 十篇 , 《 在 中国改革》 发表评论 十余篇 、决 策咨询 》 上 《 上发表 决 年轻有为 博洽 多闻 策视点 、 评论 近二 十篇 、 商务周 刊》 《 上发 表商 务周 刊评论 十余 毛教授 目前刚届不惑之年 , 人虽年轻 , 博洽多 闻。 百姓 但 从 篇、 接受《 中国新闻周 刊》 访 、 专 发表 评论 近十次 , 《 国企 业 在 中 民生到政府 决策 , 从历 史到现实 热点 , 毛教 授都在 关注 、 考 、 思 文 化》 发表制 度评论近十篇 , 另外 在《 风窗》 《 南 、决策》 《 叶》 、绿 、 分析 、 究 , 思想 、 慧渗 透 于公共 管理 、 共政 策 、 研 其 智 公 制度 分
【 收稿 日期 】 0 7 0 — 0 20 - 6 2 C一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Βιβλιοθήκη
《 习月刊》《 学 、中国审计》《 民论坛》《 、 人 、领导之友》 《 、中国经济 周刊》 等各种杂志上总共发表评论百 余篇 , 除此之外 , 毛教授还 在 自己的博客上经 常就 大家关心 的热 点问题发 表 自己的观 点 和看法 , 引导大家思考实然与应然的制度安排 。 如何将理论 与现 实的研究结合起来 ,传播思想和知识 , 且 引导人类社会走 向一 种新 的秩序 ,一直是 毛教授思考 的问题 , 为此 , 19 在 9 8年 , 毛教 授去美 国访问之 时 , 2月 8日在美 国 于 创 建 了 WI P A P网 站 ( 网站 在 19 该 9 9年 底 开 始有 了 一些 基 础 , 20 到 0 0年开始初成规模 , 且拥 有独立的域名和虚拟主机 并 的空间 。目前 , 它已经成为 中文 世界 学术 网站私人供 给 的公益 物品的典范之一 )并且组建 了吸引制度学 人社群的研究方法 、 , 理论框架 、 研究成果 的 认P rso , PWo h p 从而提升 了中国制度分 k 析与公共政策研 究 的学术 质量 , 为中国正在进行 的治道 变革贡 献了大量知识 资源 。 在毛教授 的指引下 , P l P中心发表 了大量 A 的制度评论 , 国各地媒体上 和网站 上到处转载。IP 研究 在全 AP 小组 承担过北京 市哲学社会科学 基金课题一项 , 国家社会 科学 基 金课题一项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课 题一项 , 霍英 东科研基 金 项 目一项 , 参与 国家科技部 项 目一项 , 与美 国印第安 纳大学 政 治 理论 与政策分 析研究所 、 德国维滕大学 比较文化研究所 等都 有广泛 的合作 。

浅谈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方向

浅谈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方向

浅谈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方向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整个组织机构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因此,深入探讨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义,充分认识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正确把握事业单位法人与其他法人的本质区别,对于强化事业单位监督管理、规范事业单位法人行为、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改革现状一、准确理解事业单位的基本涵义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指出指出:事业单位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的社会角色定位是社会服务组织,具有公益性、国有性、服务性三个最明显的特征,而且其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业单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必然也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今天需要事业单位承担的功能,也许明天就不一定需要事业单位来承担。

如各地宾馆、招待所由过去以公益为主变成以营利为主;律师、会计事务所由过去的公办变为今天的民办;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这些事业单位必然要退出事业单位序列。

所以,无论是从目前事业单位的现状来分析,还是从事业单位今后发展的趋势来预测,事业单位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有的是量变,有的则是质变。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事业单位是一类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它以其所拥有的雄厚资源及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及政治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约有130多万家,职工约30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2%。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

治理是各种公的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 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 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 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 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
全球治理
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 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 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 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 ,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理念。
(二)公共管理时期(P11)
1、新公共管理理论
解决问题: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
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主要观点:(略)
代表人物:奥斯本和盖布勒
代表理论:“重塑政府理论”(政府再造的十项原
则)
《改革政府》一书目录
2、新公共服务理论(P16)
• 服务,而不是掌舵 •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代表:
(1)(美)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原理》
(1911)“科学管理之父”
(2)(法)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现代管理 理论之父”
基本观点:(1)组织的六大类基本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 财务活动、管理活动。
3)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4)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5)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4、现代公共行政

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变革之道

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变革之道

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人 们 对 于 公 监督的关系 。通过这种形式,不仅为非
化。所谓 公共 服务社 会化 ,就 是根据 共 服 务 的 需 求 十 分 有 限 、 同质 化 明 显 , 营 利 性 组 织 和 民 营 企 业 的 发 展 创 造 了 不 同公 共服 务项 目的性质和 特点 ,以 政 府 可 以通 过 包 办 的 方 式 来 加 以 满 足 。 广阔的空间,还为建立公共部 门与私营 社会需 求为 导 向,鼓励 各种 非营利组 而在市场经济 的条件下 ,不 同的社会阶 部 门 、非政 府 组 织 的合 作 性伙 伴 关 系提 织和社 会公众 积极参 与兴办 公益事业 层 和利 益团 体对 于 公共服务 提 出了 日 供 了坚 实 的基 础 。 和社 会服务 ,形成 以政府为 主导 、各 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以往那种政
大 力推 进 政 府 购 买 公 共 的水平 , 必须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和 发言权。这使政府和公 民之 间的关系 服务工作 的重要 意义

在 世界各 国的公 共服务 改革过程 供 水平 的关 键 举措 。
中 ,一 个 共 同的 趋 势 是 公 共 服 务 社 会
还 增 加 了服 务 与 被服 务 的 关 系 、服务 与
化 的轨道 ;其次应 该 紧密结合现 实需要 ,一方 面大 力开 发公益 性项 目以解 决就业 难题 ,
另一 方面加 大对 社会组织的 支持 力度 以完善社会治理结构 。
从 2 %到 5 %不等的成本节约 。由于 0 0
政府部 门本身容 易附着的垄断性 、官僚

关键 词 :公共治理 ;公共服 务 ;社会组织 ;政府 ;购买
政 府购 买公 共服务 ,使公 民作为

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一、国内关于行政学演进的划分方法自威尔逊提出建立行政学的主张之后,行政学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学科。

关于行政学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的行政学者认识不近相同,因而他们的划分方法也有所差异。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1.西方一般管理(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思想的演变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雷恩把管理思想史的演变分为三个时代:(1)科学管理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2)社会人时代(20世纪20年代开始),(3)当前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国内学者对行政学的划分法2.1二阶段划分法。

王沪宁把行政学的演变分为二个时代: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前期阶段(科学管理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期阶段(行为科学阶段)。

(《行政生态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行政发展和行政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历史潮流。

2.2三阶段划分法。

台湾学者张润书把行政学的演变分为三个时代:(1)传统理论时期(X理论时期,1900-1930,1898年泰勒开始在贝瑟利恩钢铁公司进行时间研究,1932霍桑实验第二回合结束),(2)行为科学时期(Y理论时期,1930-1960,1961年孔兹发表《管理理论丛林》),(3)系统理论时期(权变理论时期,1960至今)。

《哈佛行政管理全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把行政学的演变分为三个时代:传统的行政管理阶段(1900-1930),人性的行政管理阶段(1930-1960),系统权变的行政管理阶段(1960年以后)。

小结:上述两种划分方法完全安一致,仅称呼不同而异。

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把行政学的演变分为三个时代:(1)形成阶段——传统管理时期[19世纪末(1887/1900)—20世纪20年代,1898年泰勒开始在贝瑟利恩钢铁公司进行时间研究,1911年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1915年科学管理理论形成,1915年-1925年古典组织理论形成],(2)成长阶段——科学管理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后,1924-1927第一回合霍桑实验;1927-1932年第二回合霍桑实验),(3)科学化阶段——现代化管理时期(始于本世纪40年代,1945年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961年孔兹发表《管理理论丛林》)。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LOGO
三、制度选择的分析框架
制度选择的分析框架
LOGO
4 第
部分
这本书为什么值得看?
04 《公共事物治理之道》的启示
奥斯特罗姆在自主治理理论基础上延伸的多中心理论以及 经验支撑的理论框架的构架,可帮助解答什么制度才能促进公 共治理更加有效,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她的研究理论与 方法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LOGO
04 《公共事物治理之道》的启示
一、理论方面 第二,应该合理界定政府在制度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 奥斯特罗姆 将政府视为制度供给的 “外部变量” , 将预期收益、 预期成本、 内在 规范等视为 “内部变量” , 这一点显然不适合我国, 但她强调 “外部 变量” 与 “内部变量” 相互作用的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在我国现有的 制度框架内,公共资源使用的制度供给既不能排斥政府, 也不能排斥 “一组当事人” ,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 既考虑 “外部变量”对 “内 部变量” 的影响, 又考虑 “内部变量” 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对政府在 制度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合理定位。
* 属于所有人的财产就是不属于任何人的财产。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的 财富将得不到任何人珍惜。
LOGO
03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核心内容
一、公共治理的反思 ➢囚犯困境博弈
囚徒困境博弈存在一个严格 的占优策略均衡,这使得博弈 中尽管存在使双方状况变好的 选择,但由于博弈是严格占优 的,因此更好的选择无法实现。
LOGO
04 《公共事物治理之道》的启示
一、理论方面 第四,为公共管理中的制度选择的正确性提供了思考路径。 在公共管理的各项事务中,我们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制度, 以及在原有的管理制度当中进行制度的创新、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都会面临到制度的选择问题。通过本书的作者对制度选择的详细分 析,将极大有利于确保在公共管理中的制度选择。比如在制度变革中, 是否应该对原有制度进行变革,需要对原有的制度做评估,对变革制度 成本,对变革后制度的收益进行深入的评估,在收益高于成本的基础下 再进行制度的变革等等。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历程_概述说明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历程_概述说明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历程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新挑战和压力,因此必须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说明。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起源和背景,以及一些关键里程碑事件。

其次,在第三部分中,将重点探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义与重要性,并介绍政府机构建设与优化以及公共服务提升与创新方面的进展。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相互促进的关系、经验借鉴与国际合作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将对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并通过分析互动关系和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2.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历程2.1 起源和背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专制体制无法满足人民对于更好生活的需求。

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思考如何改革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寻求适应时代要求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模式。

2.2 关键里程碑事件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一些关键里程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进行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改革运动,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二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和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2006_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展回顾_毛寿龙

2006_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展回顾_毛寿龙

收稿日期:2007-06-26作者简介:毛寿龙(1967— ),男,浙江奉化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

2007年第6期总第36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su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6,2007GeneralNo.36·行政学研究·2006: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展回顾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在治理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民主政府。

从优先发展到平衡发展,是2006年中国政府治道变革方面取得的最大变化。

2006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治道变革进程中的重要一年,良好的治理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和技术,也不仅仅是政府推动的改革运动,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善治早就有了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的基础,需要的是在技术上的改善。

而对中国来说,不仅仅要变革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根本上奠定相关的制度基础以及文化基础,而制度以及文化基础的变化往往是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治理;治道变革;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6-0088-05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提出善治(GoodGovernance)以来,有关善治和治理(Governance)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很大兴趣,有关这个方面的研究也就成了显学,对各国政府乃至社会舆论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有关治理和善治的思潮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国际舆论界、学术界和各国的政府管理,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舆论界、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实践。

2006年,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了解选择理论的人们都知道哈丁的“公地悲剧”,事实又表明,人类社会中虽然到处都是公共的悲剧,但许多人却自主地摆脱了公共选择的悲剧,从而改善了福利。

该书的研究宗旨,就如作者所总结的,“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由于作者是美国学者,所探讨的理论问题主要是美国学术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所提出的理论发展也是对美国现有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一切都有别于我们中国。

但可以用中国人的眼光,着眼于中国人所面临的公共选择问题,来阅读《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并由此来思考我们中国人所面临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以及思考中国人所面临的公共选择的实践问题,尤其是思考如何避免中国公共事物的退化,并挽救已经在退化的公共事物,如断流时间越来越长、很可能永远成为内陆河的黄河、污染日重的淮河和太湖、日益退化的沿海渔场、砍伐殆尽的森林,甚至是日益滑坡的道德等。

传统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型及其局限关于公共事物的治理可追溯到xx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

”在传统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中有三个主要的经典模型,它们是哈丁的“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博弈”和“集体行动的逻辑”。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是指在仅有一次博弈的情况下,个体会不遗余力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结果是,对于集体来说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集体行动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理性的个人在实行集体目的时往往具有搭便车的倾向。

这些理论模型都说明了特定情况下的公共事物总是得不到关怀的必然的悲剧性结果。

传统的两种治理方式以政府集中管理为唯一的方案和以私有市场管理为唯一方案。

前者是指由中央政府决定公共池塘资源由谁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并且由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监督,对违规者进行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诉讼理由是什么?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上)摘要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治理公共事务模式即治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政府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公民各方面的生活是否幸福和快乐。

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政府全方位治道变革的过程:从过去什么事情都管的无限政府走向专心致志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问题解决、公共事务管理的有限政府,从人治政府走向法治政府,从以专政和权力统治为基础的政府走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从高度集权的政府走向地方越来越有自身权限的多中心运作的政府,从高度封闭的政府走向信息公开、允许公民多渠道参与公共管理的政府等等。

这一过程既是宏观上全面系统推进的结果,但更是具体的公共管理多方面创新、积累并推动宏观变革的结果。

本文以江苏和武汉新近实施的公共管理创新,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公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为例,说明了公共管理创新对于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意义。

2003年,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有很多创新的举措,比如江苏省废除了有关严禁没有婚姻证的男女混住,武汉市用新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禁止麻木难的问题。

在中央层次,全国人大颁布了《行政许可法》,国务院颁布了《婚姻登记条例》。

这些新的公共管理举措,和新的国家法律法规,具有很大的治道变革意义。

认真总结与分析这些新举措和新法律法规所包含的治道变革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通过管理与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

一、江苏省公共管理创新的治道变革意义过去,江苏省人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严禁没有婚姻证的男女混住。

最近,江苏省废除了这一规定,因为这一规定没有国家法律依据,国家法律并没有规定没有婚姻证的男女不可以混住。

这一举措受到了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的关注。

大家一片叫好。

认为,这是法治原则的体现。

法治原则要求,法律不禁止的就是允许的,国家法律没有规定禁止的事情,省级政府没有权力制定法律性规定实施禁止。

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男女同居,只要不涉及货币化的性交易,就不属于违法。

更有法学家认为,这实际上体现了公权尊重私权的精神。

其实,公权与私权是有明确界限的,未经正当司法程序,公权不得侵犯私权。

男女同居,属于私权的范围,即使国家有法律规定,这样的法律也属于公权对私权的侵犯,是需要修改的。

在笔者看来,这一变化的意义不仅仅是体现了法治精神,有利于青年男女的自由而快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步:从审批治国走向依法治国。

过去,凡是政府没有明确允许的事情,都属于禁止之列,所有的事情,包括公民个人的私生活,都需要政府的允许,才是合法的,严重的时候,连思想都要与政府想的一致,不允许想政府不让想的事情。

现在,变成了凡是政府没有用法律明确禁止的事情,都属于允许之列,公民可以自行行事,即使违背一般人的道德准则,但只要不违反法律,都不受处罚。

从道德治国走向依法治国。

过去,政府往往依据道德原则来治国,认为法律是道德的体现。

只要违反道德风俗,就应该严厉禁止,受到严厉处罚。

根据这样的治国原则,未婚同居是不道德的,需要禁止,并受到处罚。

现在,政府根据法律原则来治国,法律是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任何私人行为,都是个人的权利,都不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道德原则,是一个人的修养的问题,主要依靠个人自己的道德修养、社会舆论等进行约束。

从行政集权走向政治集权。

中国政府的特征是,在行政上是高度集权的。

具体事务,都需要中央来决定,即使是一个小区应该收多少物业管理费来进行物业管理,一个村庄应该有多少提留来提供公共服务,都由中央来决定。

其结果是,中央管了很多不该管的行政性的具体事务,但是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财产权利、生命权利和各种各样的基本自由权利,却没有得到中央法律和政策的明确保护,地方政府和单位,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规定加以限制和侵害。

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个行政高度集权但政治高度分权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最容易出现行政事务虽然高度集权,但由于高层监督负担过重,往往是各地各单位各自为政;由于中央忙于各种各样的行政杂务,反而没有精力去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致使各级地方政府、基层政权,以及事业单位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侵犯公民权利的法规和规定。

江苏省主动根据政治集权的原则,放弃对基本权利的限制性规定,有利于中国政府从行政集权走向政治集权,让各种各样的私人事务,交给个人决定和处理;让各种各样的地方性事务,交给地方政府处理。

但是,当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等政治性事务的时候,则应该由中央政府亲自处理,各级地方政府和单位,都不得出台限制和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法规和政策。

这一举措还有公共管理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从尊重政府权力走向尊重公民权利。

限制公民权利,实际上都是为了政府权力的运作方便而设定的。

就拿这个案例来说,政府规定,禁止嫖娼卖淫,也就是禁止任何货币化的性交易。

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政策,必须鉴别一对男女在从事性活动时是否存在货币交接行为。

要证明这一点,有些情况是比较容易鉴别的。

比如,有结婚证明的男女,其同居和性行为,就可以被看作是不存在货币性交易,虽然事实上可能存在,但因为有婚姻,其财产属于婚内共同财产,只是从一个兜掏到另外一个兜。

这时,结婚证成了性活动不可能存在货币化行为的替代指标,有了结婚证,不需要进一步取证的信息。

但是,对于没有结婚证的男女来说,要识别是否存在货币化的性交易,是两情相悦同居还是非法货币化性交易,则需要更多的信息。

由于这些信息具有隐秘性,除非当场抓住货币交接,否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认定,这对于执法的人员来说,是一个难题。

一般来说,对于难以鉴别的事情,政府的天然倾向是全部禁止,因为这样有利于政府权力的有效运作,可以减少更多的麻烦。

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尊重权力甚于尊重权利的恶果,很容易导致很多冤假错案:有些属于情人约会,有些属于婚前同居,但由于在短时间里很难识别,再加上抓住卖淫嫖娼可以依法处罚5000元,执法部门有很高的收入驱动,就往往屈打成招,本来是两情相悦的事情,因执法权力的介入,变成卖淫嫖娼行为,本来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情,最后变成了悲剧。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关键不是公民是否约束自己,要小心谨慎,而在于政府应该实施治道变革,约束自己,不要为了权力的方便而任意侵害公民的权利。

对此,江苏省可以说开了一个好头。

二、武汉市公共管理创新的治道变革意义从权力行政走向权利行政,是政府治道变革的基本变革路径。

这一路径也可以表述为从强制行政走向服务行政。

最近武汉市禁止“麻木”的实践,可以说是从强制行政走向服务行政之治道变革的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大城市交通面貌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为拥有一辆自行车而感到自豪,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摩托车,进入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武汉市面临的问题是,1989年以来,武汉城市道路上挤满了正三轮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

这些交通工具在武汉俗称“麻木”,其特点是价格便宜,适应普通百姓交通的需要,但也影响武汉的交通,污染武汉的环境,尤其是严重影响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由于这一原因,1993年开始,武汉两会出现了多达上百件的解决“麻木”问题的建议、提案和意见。

政府也采取了种种措施,禁止“麻木”,但14年的整治始终是“治了乱,乱了治”。

其中1997年,武汉市政府痛下决心,全城“禁马”。

但是,“麻木”司机竭力反对。

武汉的交警在政治行动中也经常遭到麻木司机的围攻,有的甚至留下了终身残疾。

自然,“禁麻行动”也就屡战屡败。

一直到2003年3月之前,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2003年3月底开始,武汉市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经过85天的努力,困扰武汉多年的“麻木”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为什么过去花了14年时间依然难以得到解决的“麻木”问题,到了现在花了85天就解决了呢?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过去“禁麻”行政的失败,主要在于采取的手段过分依赖强制执行权,没有充分考虑“麻木”司机的利益,没有考虑到普通百姓的交通需求。

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禁麻”是正确的,但是在实现公共利益过程中,如果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行政就不得不依赖强制权,通过惩罚的办法“禁麻”。

此次“禁麻”成功,关键原因在于武汉市政府充分考虑到了“禁麻”过程中有关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利益:充分考虑禁麻对麻木司机可能造成的损失,由市政府出资,收购麻木。

从4月1日开始,首先收购无证“麻木”,在4月份一个月内,一共有16511辆无证“麻木”司机主动交车。

然后5月20日武汉市政府发布“禁麻”通告,收购有证“麻木”,有证“麻木”回收在6天时间全部完成,2232台车辆回收。

充分考虑“麻木”禁止之后“麻木”司机的再就业问题。

市政府一方面鼓励“麻木”司机自我就业,与此同时市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麻木”司机就业。

在解决“麻木”司机后顾之忧的同时,市政府还充分考虑到了普通百姓的交通需求。

改革出租车价格政策,出租车起步价格从7元下降到3元。

这些方法应该并不复杂,但过去的市政府为什么没有想到,而现在的市政府却想到了呢?这与武汉市新一届政府科学决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为了打好“禁麻”战役,2003年春节刚过就召集工商、城管、民政、残联、公安等部门成立了取缔“麻木”工作班子,他们总结十余年的整治经验和教训,邀请专家科学论证,修改《武汉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若干规定》,出台配套措施,补偿车主利益。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武汉市政府也采取了种种措施,实施民主行政。

市民警、社区、民政、残联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组成一千余个工作组,对全市“麻木”车主逐人逐户上门调查,宣传政策、了解今后的工作愿望等,基本掌握了34870名“麻木”车主的家庭状况、经济收入、详细住址和车辆类型等情况。

这些行动,不仅解决了“麻木”司机的后顾之忧,而且还解决了“麻木”司机心理上的障碍,对“禁麻”政策顺利实施,营造了一个认知共同体,各个方面在认识上达成了一致,在利益上没有冲突对抗的基础。

自然,“禁麻”行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取得了胜利。

武汉市政府“禁麻”成功的经验表明,政府改变观念,实施治道变革,从强制行政走向服务行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尽可能让利益相关人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在制定过程中可能有很多麻烦,但一旦政策制定出来,各个利益相关方面有了共识,就不会导致大的意见和利益冲突,公共问题就能够得到顺利解决。

如果我们的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可以想象,我们所面临的绝大多数公共问题,都能够摆脱过去的“治乱循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到妥善的解决。

三、婚姻登记条例的治道变革意义最近若干年,中国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层出不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治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