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欧洲文学(3学时)[学习提示]学习本章,要注意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一个特点,即基督教精神对文学的渗透;要了解这个时期的几种主要文学类型及其成就;要以恩格斯的见解为指南,正确理解但丁及其《神曲》等创作的两重性和历史地位;要认识中世纪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概述一、“中世纪”与“中世纪文学”: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由此开始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
公元476-1640年,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终结、封建化开始)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
5-11世纪,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期。
12-15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5-17世纪中叶,末期,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公元5—15世纪)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它和封建社会形成、繁荣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和基督教分不开的。
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至为巨大。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初期,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起初是太教的一个教派。
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被他的信徒称为“基督”,即救世主。
其基本教义是:上帝威力无边,他使救世主耶稣降临人间,指点人类走最终得救的道路。
基督徒之间互敬互爱、彼此互助、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教义还反对暴政压迫,鄙视富人,因而遭到罗马帝国当局的残酷迫害。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信徒越来越多,以至许多富人和上层人士也加入进来,并取得了领导权。
这些人不再宣传反抗压迫,而是突出宣扬忍耐顺从、爱仇敌、服从天命、希冀来世的思想。
由此基督教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帝国政府认为对他们的统治有利,也不再镇压而采取了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于4世纪定为国教。
中世纪文化.doc
中世纪文化第二章中世纪文化第一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教学目的】了解基督教文化圈的重大文化成就,掌握十二世纪拉丁世界的文化复兴和拜占庭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十二世纪文化复兴,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教学时数】2【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In the Middle Ages, Christianity was at the center of the medieval civilization,integrating Christian, Greco-Roman, and Germanic traditions. In the circle ofChristianity civilization , there came being to two culture areas with differentfeatur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geographical, social and culturecircumstances.Terms referring to this subject: Catholicism papacy pope the Roman Catholicthe Eastern Orthodox scholasticism chivalry ( other words you may consult will present in following text)在中世纪时代,基督教会继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各地传播基督教,于是一个巨大的基督教文化圈形成了,其范围囊括了现在的整个欧洲。
同时,由于东西教会的彻底分裂,加之拉丁基督教世界和拜占庭帝国所处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所以在基督教文化圈内又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个文化区——拉丁基督教文化区和东正教文化区。
1、拉丁基督教文化拉丁基督教文化的形成中世纪西方文化是罗马天主教(Catholicism Civilization)、希腊与罗马文化(Greco-Roman Civilization)和日耳曼文化(Germanic Civilization)相互冲突和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范型。
概述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形成
概述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形成
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其根基可追溯至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以及更早的日耳曼和斯拉夫等部落文化。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欧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混乱和分裂时期,即所谓的“黑暗时代”。
然而,正是在这一看似黑暗的时期,中世纪西欧文化开始悄然形成。
一方面,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对于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教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道德和行为准则,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和文学的发展。
例如,教会的学校逐渐演变成为中世纪的主要教育机构,而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圣经》的译本和教会历史,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另一方面,中世纪西欧文化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影响,特别是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圣像画和建筑风格,都对中世纪西欧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随着十字军东征,西欧人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包括伊斯兰教文化、东方艺术和科学等,这些都为西欧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养分。
总的来说,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元融合的过程,它既包含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文化遗产,也吸收了日耳曼和斯拉夫等部落文化的元素,同时还受到了基督教和东方文化的影响。
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得中世纪西欧文化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面貌,为后世的文艺复兴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文学大体
中世纪文学大体
中世纪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教会文学、英雄史诗和人民诗歌以及骑士文学。
1.教会文学主要形式是宗教剧,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基督教信仰、教义和仪式,它是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英雄史诗和人民诗歌则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贝奥武夫》、《荷马史诗》等。
3.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勇气、荣誉和忠诚等骑士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骑士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亚瑟王传说》、《罗兰之歌》等。
此外,中世纪文学还有城市文学,主要反映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其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等。
同时,中世纪也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讽刺诗歌,以及流浪汉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总之,中世纪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为欧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文化
第15课中世纪文化[教学目标]1、知道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是西欧中世纪文学的两大组成部分。
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西欧各国在中世纪创办大学。
理解经院哲学兴起的目的及其客观影响。
理解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和对欧洲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2、阅读历史文献,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化现象理解时代特征。
3、从《罗兰之歌》等历史文献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认识爱国主义是人类千百年中积聚的对自己的祖国最高尚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的特点;难点:对经院哲学的评价以及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说明:1、本课教学目的在于理解中世纪的文化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西欧中世纪的时代特征。
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恰恰是中世纪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其特点的把握有助于对中世纪文化特点的把握。
2、中世纪即是古典文化毁灭的时代,又是近代西方文化兴起的时代,理解中世纪文化矛盾统一的特征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这一特征文中内容体现在对经院哲学的客观评价及对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上。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
[过渡]:那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中世纪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进过程呢?2、讲述经院哲学(1)什么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西欧占正统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2)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阿奎那《神学大全》(3)阿奎那的主要哲学观点材料一:阿奎那:“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安瑟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4)评价:以阿奎那理论为代表的经院哲学主张信仰服从理性,哲学服务神学,目的在于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但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使欧洲人养成极其严格而缜密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后世西欧哲学的思想方法。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汇总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汇总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梳理与解析引言西方文化概论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了解西方文化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课程内容,对西方文化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解析。
主题词汇总在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中,涉及众多主题词,以下是对部分关键词的汇总:1、古希腊文明:包括神话、哲学、艺术、政治制度等方面。
2、古罗马文明:包括建筑、法律、文学、宗教等方面。
3、中世纪文明:包括基督教文化、封建制度、骑士精神等方面。
4、文艺复兴:包括人文主义、艺术风格、科学进步等方面。
5、启蒙运动:包括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科学思想等方面。
6、现代主义:包括文化、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
7、后现代主义:包括解构主义、消费文化、多元文化等方面。
核心思想分析每个主题词都代表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它们的核心思想也是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
以下是对部分关键词核心思想的解析:1、古希腊文明:强调人类智慧和自由,倡导民主和人的尊严。
2、古罗马文明:注重秩序和法律,强调国家意识和公共利益。
3、中世纪文明:强调信仰和神秘主义,重视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
4、文艺复兴:推崇人文主义和古典文化,倡导自由和创新。
5、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自由主义,推动科学和进步。
6、现代主义:追求创新和个性化,关注科技和工业发展。
7、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倡导多元文化和反讽。
历史渊源了解每个主题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是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对部分关键词历史渊源的梳理:1、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繁荣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之间,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古罗马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开始,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罗马文化。
3、中世纪文明:从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开始,经历了黑暗时期、封建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基督教文化。
中西文化概论
-一.教父神学(Patristic)教父哲学是指处于圣经神学与经院神学之间的神学思想。
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更充实,教父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罗马哲学融合。
[1]而在早期基督教时期(公元2-5世纪)的教父思想,由于是根据《圣经》和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一般称为“教父哲学”。
在圣经神学与经院神学之间,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发展中,教父哲学可谓是影响力最大的神学思想之一。
教父哲学以哲学论证很多现今的基本教义,主要的有神论、三位一体论、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和天国论等。
[2]教父哲学可说是经院神学的基础。
另一方面,教父哲学与托马斯主义都有相当的关联。
patristic n. (used with a sing. verb)1. The study of the lives, writings, and doctrines of the Church fathers.2. The writings of the Church fathers.二.经院主义(Scholasticism)经院主义指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基督教神融合起来并指出了这种融合对于人生的意义,这种融合后来被称为经院主义。
后来,经院主义泛化为在历史上任何哲学沦为死气沉沉的学术探讨,或和真实世界分家。
最好的经院主义例子是中期到晚期的中世纪(约1000-1500 AD),当时哲学家专注鸡毛蒜皮的逻辑争执,而几乎完全忽略伦理和政治哲学。
中世纪经院主义的特色,部分是由于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原稿,只有逻辑的部分。
因此,经院主义一般常和亚里士多德思想关连。
20世纪的分析哲学,以逻辑实证和一般逻辑论者为主,有时被称为“新经院主义”,虽然一些欧陆哲学的潮流,例如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也同前者(分析哲学)一样脱离真实人类关怀。
1. the system of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teaching predominant in the Middle Ages, based chiefly upon the authority of the church fathers and of Aristotle and his commentators2. narrow adherence to traditional teachings, doctrines, or methods三.唯理主义(rationalism)笛卡尔是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理性,这显然是唯心论。
中世纪的文化PPT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世俗教育的性质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 由探索,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改变了西方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经院哲学家、国家 和教会的行政人才、律师乃至教皇,形成了主宰西方 文化的专业知识分子阶层。
培养了欧洲人理性的思维和说理论辩的思维习惯,形 成了西方不朽的学术传统。为现代科学得的产生打下 基础
第15课 中世纪的文化
彼特拉克
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 分:
基督教成为国教之 前的时代为古代,此 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 为“近代”。只有古 代、特别是罗马时代 才是光明的时代,值 得大书特书,而“近 代”则是野蛮的、黑 暗的,不值一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及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2、托马斯·阿奎那在经院哲学中的地位及其
三、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骑士文学
市民文学
体裁 抒情诗
叙事诗
寓言、故事、笑话、诗歌 和戏剧
起源 主题 代表作 影响
法国南部
法国北部
11世纪的意大利
(中心)
爱情
英雄的丰功伟业和传 奇经历
市民家庭生活和爱情 贵族的专横和贪婪
代表作; 3、骑士文学、市民文学和中世纪大学的代
表 难点:经院哲学和中世纪大学的作用和影响 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基督教对于中世纪文化的
影响
现在史学界的新观点:
在现代历史学的视野中,长达千余年之久的中世纪已不再 是西方历史上的一场可怕的梦魇。中世纪的早期的确发生了文 化的衰退,但这场衰退却决不仅仅是蛮族入侵或者基督教文化 专制的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它是古典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 必然结局。而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基督教逐渐与蛮族融为一体, 像园丁一样小心地呵护着新生的文化嫩芽,终于使它成长为参 天大树。当然,园丁也不可避免地要求这棵树苗按照他心目中 的形象生长,于是免不了经常用暴力剪去一些不符合他要求的 枝杈。但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中世纪乃至如今具有特色的西 方文化。其实,即便是在以反中世纪著称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 动时代,人们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也依然是在中世纪锻造出来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实际上是 一种文化形态在成熟时期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界说1.“文化”的字源学考察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
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看“文化”这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1)“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
这段文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包牺氏重视观察自然与人类自身,从自然界与人类自身领悟道理,概括为“八卦”来通天地万物之神妙,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情状。
这里主要是用“文”来表示动物身上的纹理。
另外,《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都是指纹理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2)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
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
“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中西文化概论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概念(一)古汉语“文化”的含义1. “文”的含义●原义: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①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并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②由伦理之说导出人为装饰,教化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③在前两层意义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以及通过某种改变使之更完善的意思。
2. “化”的含义●本义:变化,改动,生成●引申义:造化,大化等意思,并由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3. “文化”的含义●《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最初就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不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文化”是“以文化之”的意思。
(二)古西语“文化”的含义1. 源自拉丁语Cultura,原有耕种、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多种含义。
2. 西赛罗:耕耘智慧;伏尔泰: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趣味的结果和状态;《法语词典》(1878):文学、科学和美术的修养。
●两者的差异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一开始就仅仅专注于精神领域,专指精神领域的各种现象;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继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三)近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1. 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凡是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全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称为“大文化”或“广义文化”。
2. 文化指人类精神方面的创造及其成果,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而不包括物质生长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又称为“小文化”或“狭义文化”。
3.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化,是人类“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
(四)“文化”与“文明”的区别1. 从词源上看:“文化”早于“文明”2. 从词义上看:“文化”大于“文明”二、文化的特性(一)系统性从形态划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从意义划分:表层文化现象;深层文化要素。
7.中世纪西欧的园林
中世纪(5-15世纪)西方园林中世纪(5-15世纪)文化概论•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
•7世纪,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横跨亚非欧,中心在叙利亚。
•9世纪后期,阿拉伯帝国分裂。
形成新的阿拉伯文化,这一文化影响着西亚、南亚和地中海南岸的非洲和西班牙。
中世纪(5-15世纪)园林概论•中古时期,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文化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园林。
•西欧(欧洲西部)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发展了修道院园林与城堡式园林。
•中部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发展了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以及印度伊斯兰园林。
•东部中国、日本的佛教禅宗无色世界观影响着园林。
同时,部分地区受老子道教崇尚自然的影响,出现了自然山水园。
中世纪(5-15世纪)西欧园林中世纪西欧文化简介•中世纪指从罗马帝国灭亡的5世纪到文艺复兴开始的14世纪期间,历时约1000年。
•该时期,古代文化的光辉泯灭殆尽(黑暗时代)→宗教中寻求慰藉→基督教发展→园林亦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美学思想上,中世纪虽然仍保留着希腊、罗马的影响,但却与宗教联系紧密,把“美”看成是上帝的创造。
中世纪西欧园林类型欧洲的封建社会有强大、统一的教权,而政权分散独立,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不同。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辉煌壮丽的帝王宫苑,而欧洲的中世纪却只有以实用为主的寺院园林与简朴的城堡园林。
一.修道院(寺院)园林二.城堡园林三.中世纪西欧园林的特征一.修道院(寺院)园林基督教徒最初是利用罗马时代的一些公共建筑,如法院、市场、大会堂等作为活动场所;以后效法被称为巴西利卡(Basilica)的长方形大会堂的形式来建造寺院,称为巴西利寺院。
•前庭(Attrium):有喷泉或水井,供人们用水净身。
硬质铺装,上置盆花或瓶饰。
•中庭:为拱卷式,墙上有壁画,中庭由+字形路分为四块,种植草坪,点缀果树和树木。
瑞士圣·高尔教堂•圣·高尔教堂于9世纪初建在瑞士的康斯坦斯湖畔,占地1.7公顷。
历史学专业主要课程
历史学专业主要课程
历史学专业主要课程包括:
1. 世界历史概论:介绍全球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背景知识。
2. 古代历史:研究人类文明起源和古代帝国的兴衰,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3. 中世纪历史:研究中世纪欧洲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封建制度、宗教改革等。
4. 现代历史:研究近代国家和国际关系、工业革命、殖民主义和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历史。
5. 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历史,包括三皇五帝时期、战国时代、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6. 史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如史料收集、文献分析、历史地图解读等。
7. 文化史:研究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交流,如艺术、文学、音乐等。
8. 社会史: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如阶级、种族、性别、城市化等方面的历史问题。
9. 经济史: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如农业、工业、贸易等方面的历史演变。
10. 思想史:研究人类思想和哲学的发展和变化,如宗教、科学、政治理论等。
11.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历史遗址、文物保护和古建筑
修复等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2. 口头历史研究:培养学生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的能力,通过
采访、访谈等方式收集口述历史资料。
13. 比较历史学:研究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历史差异和相似性,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发展中国家比较等。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答案: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 新乐府运动答案: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
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 类比思维答案: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进行类比象征,已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分析与表达的目的。
4: 租庸调制答案: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租庸调制。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得分:0分5: 制度文化答:答案: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6: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答案:(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2分)(2)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2分)(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2分)7: 简述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答案:⑴正面影响: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3分)⑵负面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理论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1.“西方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近代理性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当代的非理性文化。
2。
什么是爱琴文明?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先后形成了两大中心: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因此通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
3. 神话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又称《奥德修纪》4.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神人同形同性”5。
神普作者:赫西俄德.《神谱》的文化学意义第一,通过生殖原则反映了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
这对古希腊自然神学和自然哲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第二,蕴含了以否定性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机制。
(中国则讲究子承父业,连续性肯定性的进化机制。
)6。
神话人物太阳神爱与美神酒神战神天神智慧女神缪斯女神古希腊神话阿波罗阿佛洛狄忒狄奥尼索斯阿瑞斯宙斯雅典娜卡莫拉姊妹古罗马神话阿波罗维纳斯玛尔斯朱庇特弥涅尔7.宗教:多神教,酒神崇拜8。
第十位文艺女神:萨福寓言:《伊索寓言》9.梭伦立法意义:打击了氏族贵族制度,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发展为奴隶主民主政治创造了条件。
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制的逐步完善。
伯利克利立法:民主制的黄金时期10。
对雅典城邦民主制的评价1。
贡献(1)为以后西方代议制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2)反对强大而专制的国家制度,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重视个人思想独立.2.局限:(1)范围有限:只针对雅典的自由民中成年男性,排除女性、外邦人、奴隶。
(2)操作过程中的客观限制11.传统的宗教庆典活动:来自酒神祭祀12.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希腊三大柱式: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集中表现在雅典卫城建筑群,最为著名的是以祀奉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帕特农神庙.雕刻艺术:米隆《掷铁饼者》菲狄亚斯,雅典娜神像,帕特农神庙和装饰,波力克利特《持矛者》人本主义哲学:柏拉图:“理念化”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诗学》唯物主义历史学:“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历史》又名“谎言之父”第二章1. 古罗马的文化特征(1)受扩张的影响,具有世界性.(2)实用功利主义是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早期功利主义与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联系在一起,构筑了古罗马悲壮、崇高和理想化的英雄主义;后期功利主义堕落为物欲主义。
中世纪文化二20页PPT
• 附⑥休谟的批判 第一,“上帝”的观念不能通过经验证 明。“任何神迹的证据从来连‘可然性’ 的地步也达不到,至于证明的地步,那 更是达不到的。” 第二,上帝存在也不能用必然推理证明, 因为“存在”问题是一个事实问题,而 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不能先天地证 明一个事实问题。
• ③承认哲学一定意义上的独立性
阿伯拉尔(1079~1142)认为,对一切 权威著作“都要有充分的自由进行批判, 而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否则, 一切研究的道路都要被阻塞。” “真理 不会反对真理”,“理解而后信仰”。
•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首次肯定哲 学独立于神学 : 一方面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 一方面明确指出哲学与神学是不同的科学, 它们用不同的方式来研究共同的对象。
• 附④笛卡尔的本体论证明 大前提:上帝具有无限的完满性, 小前提:人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 限性,“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 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 结论: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
There can be no infinite regress of causes. God is the ultimate cause. God is self-existent, nothing can afford existence to God, rather, they are dependent on God. Only the God is my creator (not myself, nor parents, nor some other causes). It is not in my power to conceive a God without existence, that is, a being supremely perfect…
中世纪文化说课稿
中世纪文化说课稿
《中世纪文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第15 课中世纪文化。
这一课是新编教材,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课本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教材在中世纪文化中选取了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大学的兴起。
三大部分相对独立,给课堂教学的顺畅带来不小的困难。
另外,教材在这三大部分部分内在联系的问题上表述不够全面,会给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整体理解,局部把握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教学要充分注意到。
学情分析
高一⑸班的学生,平时上课时,较多的学生有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次提醒,有时还存在影响教学进程的情况。
课堂布置的作业,存在严重的抄写情况,而且,往往抄写错误较多的同学的作业,这给作业的批改和作业的订正带来较大的压力,存在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过多的情况。
但是,高一⑸班的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把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标识好、把握好,能够使课堂教学顺利完成。
个别学生听课欠认真,但这项活动把握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封建等级制、城市等级制 封建等级制、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全部土地归封建主所有,号称没有无领主的土地。 全部土地归封建主所有,号称没有无领主的土地。 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块直接经营, 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块直接经营,其余的分给小 封建主,这样层层封授,形成封建等级制。 封建主,这样层层封授,形成封建等级制。 封建等级制的爵位是: 封建等级制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 封建主把他的土地划成庄园经营, 封建主把他的土地划成庄园经营,农民被控制在庄 园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称做农奴。 园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称做农奴。农奴除了不 能被主人随意杀害外,人格上几乎和奴隶没有区别。 能被主人随意杀害外,人格上几乎和奴隶没有区别。
公元476年 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公元476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 476 北方侵入的蛮族日耳曼人的各个民族:法兰克族、 北方侵入的蛮族日耳曼人的各个民族:法兰克族、 西哥德族、东哥德族、 西哥德族、东哥德族、伦巴德族等先后在西欧建立 起一些“蛮族”王国。与此同时, 起一些“蛮族”王国。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蛮族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渡海侵入不列颠岛。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渡海侵入不列颠岛。 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欧洲各蛮族王国连年战争, 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欧洲各蛮族王国连年战争, 封建割据十分严重。直到843 843年 封建割据十分严重。直到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 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 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分 为三个国家,从而奠定了后来法、 为三个国家,从而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雏 欧洲的国界从这时得到稳定,封建关系确立。 形,欧洲的国界从这时得到稳定,封建关系确立。
最初, 最初,罗马帝国当局仇视下层人信奉的基 督教。后来,基督教会渗入到一些中上层人士, 督教。后来,基督教会渗入到一些中上层人士, 他们取得了领导权,主张效忠顺服执政者。 他们取得了领导权,主张效忠顺服执政者。 罗马帝国当局改迫害为利用, 罗马帝国当局改迫害为利用,并于公元 313年颁发米兰敕令 正式把基督教定为国教。 年颁发米兰敕令, 313年颁发米兰敕令,正式把基督教定为国教。 中世纪时, 中世纪时,基督教正统教会成为封建社会的支 一切学术、教育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下, 柱,一切学术、教育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下,形 成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 成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
外国文学史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化概论
基督教的产生、发展乃至改革 封建制的建立、鼎盛乃至衰落
耶稣基督的画像
一、中世纪历史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 17 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 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中 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 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 的历史。 的历史。
基督教分为三派: 基督教分为三派: 东正教:正教,分布在东欧一带。 东正教:正教,分布在东欧一带。 新教:中国习惯称基督教,分布在英、 新教:中国习惯称基督教,分布在英、 北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美、德、北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天主教:公教,分布在意、 天主教:公教,分布在意、法、比、西、 拉丁美洲。 葡、匈、波、美、拉丁美洲。
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 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 更进步的社会结构, 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 世纪文化全盘否定。 世纪文化全盘否定。恩格斯在严厉 批判中世纪的愚昧朦胧的同时, 批判中世纪的愚昧朦胧的同时,也 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 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 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 肯定中世纪文化进步、革命的一面。 肯定中世纪文化进步、革命的一面。
中世纪历史分期 初期( 11世纪 1095第一次东征 初期(5—11世纪,476 1095第一次东征) 11世纪,476—1095第一次东征) 封建制形成期,初期的前几个世纪, 封建制形成期,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没有文 字记载的文学。英雄史诗( 12世纪) 12世纪 字记载的文学。英雄史诗(8—12世纪) 中期(12—15 15世纪 1095—1453 1453东罗马帝国 中期(12—15世纪 1095—1453东罗马帝国 封建制全盛时期,骑士文学(12—13世纪), 13世纪 亡)封建制全盛时期,骑士文学(12 13世纪), 城市文学(13—15世纪) 15世纪 城市文学(13 15世纪) 末期(15—17世纪中叶,1453—1640 17世纪中叶 1640英国资 末期(15 17世纪中叶,1453 1640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衰亡。 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衰亡。
四、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
中世纪有落后反动的一面, 中世纪有落后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革命的一 长期以来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有失偏颇。 面,长期以来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有失偏颇。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中世纪是人 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 类历史的“中断” 类历史的“中断”,中世纪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压迫 欺诈与老百姓的愚昧无知结合的产物. 欺诈与老百姓的愚昧无知结合的产物.黑格尔从唯 心论辩证法出发, 历史哲学》中论断: 心论辩证法出发,在《历史哲学》中论断:“中世 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 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文艺复兴的艺术是新吐的 曙光。 曙光。”
11世纪, 11世纪,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 世纪 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在城堡、 来,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在城堡、寺院附 近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工商业城市。 近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工商业城市。 城市分为三个等级:城市贵族、 城市分为三个等级:城市贵族、市民 和平民。 和平民。 城市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上, 城市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市民阶 级也受到封建剥削,因此, 级也受到封建剥削,因此,他们和农奴一 样反对封建主。 样反对封建主。
二、历史分期与文学史分期的错位
就文学史而言, 就文学史而言,封建社会末期已是近代欧 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 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世纪 文学之内,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 文学之内,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在 14世纪就开始了 世纪就开始了。 14世纪就开始了。中世纪的文学主要是指 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在中世纪, 在中世纪,基督教会企图将封建制 度神圣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度神圣化,积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社会政治活动,形 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即教皇对世俗 政权也有最高权力, 政权也有最高权力,王权和教会共同统 文化特点则是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治。文化特点则是宗教文化,即基督教 神学统治的文化。 神学统治的文化。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指的是 天主教, 天主教,它成为西欧各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 位的宗教,并把哲学、政治、法律等, 位的宗教,并把哲学、政治、法律等,置于 天主教神学的控制之下,还设置异端裁判所 天主教神学的控制之下,还设置异端裁判所 1220年建立),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年建立),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1220年建立),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天主教会企图将封建制度神圣化, 天主教会企图将封建制度神圣化,积极参与 社会政治活动,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社会政治活动,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教会和王权共同统治, 教会和王权共同统治,教皇对世俗政权也有 最高权力。 最高权力。
五、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
罗马帝国的世界性侵略, 罗马帝国的世界性侵略,专制国家的建 为统一的宗教提供了条件。 立,为统一的宗教提供了条件。公元二世纪 中叶,在罗马帝国的镇压下, 中叶,在罗马帝国的镇压下,犹太人被赶出 了住地,流亡散居欧洲各地。处于“散亡” 了住地,流亡散居欧洲各地。处于“散亡” 中的犹太人把信奉的基督教散布于“散亡” 中的犹太人把信奉的基督教散布于“散亡” 之地。这为基督教成为全欧性的、 之地。这为基督教成为全欧性的、世界性的 宗教提供了社会土壤和种族土壤、 宗教提供了社会土壤和种族土壤、欧美普遍 信奉基督教。 信奉基督教。
思考题
1.原罪、赎罪、禁欲主义、来世主义 原罪、赎罪、禁欲主义、
2.《圣经》的内容 2.《圣经》 3.教会文学 3.教会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