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课)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百家争鸣
墨家成为显学的原因是社会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意义: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问题,自主阅读课本并结合课前搜集资料思考,解答问题。
2、学生讨论发言活动中采用自评和互评等综合评价。
八、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理科生。对于理科学生不要求像文科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只要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原因和意义、影响即可,可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了解基本知识内容,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
九、板书设计
讲授相关概念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2.历史背景/原因
3.主要派别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及主张
2.孟子生平及主张
3.荀子生平及主张
4.总结儒家思想
三.老庄之学
四.法家思想
五.墨家的主张
4.评价
出示幻灯片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授新课
出示幻灯片: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回答:
刘老师将本课的情感目标定位“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但从本课设计看,似乎无法体现这一点,也缺乏落实措施,可以做一调整。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儒学的发展历程发展阶段时期理论体系历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思想主张历史影响产生春秋先秦儒学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思想: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孔子五经仁、礼(核心);为政以德(民本);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当时未被受太多重视(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发展战国孟子《孟子》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性善论,四端;先义后利先秦儒学重视民本思想荀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民本)性恶论;强调教育重要性;重创秦朝焚书坑儒主流(正统)汉代董仲舒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谴论(仁政));三纲五常(为人处事原则);以刑辅德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冲击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冲击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二程一朱《四书章句集注》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经济作用。

局限:强调三纲五常等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正常欲求陆九渊《陆九渊文集》发明本心;心即理也王守仁《传习录》致良知;知行合一批判继承明清进步思潮(早期启蒙思想)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思想:文化专制;理学束缚,西学东渐李贽《藏书》《焚书》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政治:抨击君主专制思想(学术):经世致用积极:冲击正统思想(理学),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发展,具有早期启蒙作用,开创了学术考证风气。

局限:没有提出建立新制度的设想,影响有限王夫之《船山遗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19世纪90年底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借助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河北枣强中学刘颖娟课题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型复习课教学目的理解先秦儒学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概念,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过小组合作,辩论探究,比较分析等方法,使学生通过明变、求因、评判,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能力;弘扬儒学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做仁智兼备的人才。

重点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历两千年不衰的原因难点评价儒家思想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导入论从史出猜人物猜猜他是谁?依据是什么?今年是孔子诞辰2570周年,让我们一起重温儒家思想的演变,探究儒家思想历两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及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以致敬这位万世之师,文化拾荒者,儒家创始人!多媒体展示“六艺”学校孔子雕像温故质疑,激发兴趣复习复习教材并填空学生自主复习填空,构建表格,系统知识网络合作探究二:材料三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四宋代儒学学者……企图解决儒学历来抽象思辨能力不强和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缺乏哲学本体论作依据的问题。

既批评了佛老不讲社会治理,脱离儒家伦理和具体事物以及世俗生活之事而空谈心性、空言道的虚无主义思想,又在心本论、太极论、理气论、道器论、性情论、明心致知的认识论、辩证思维等方面,对佛老思想有所吸取和借鉴,并将其贯通融合,自成一体,成为其理学思想的哲学体系的尝试。

———蔡方鹿《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形成思辨化理学的原因?总结古代儒学长盛不衰的原因和启示真题练兵3.(2019年全国二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科举考试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 颢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佛道挑战,三教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儒学困境
魏晋 佛道民间传播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3
14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 道 " 是万物的本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 学说 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 政治主 姓。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汉代讲学图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规模扩大,儒学地位提高, 统治者重视儒学教育。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荀子· 天论》
荀子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主要 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论
12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经济:铁器牛耕,小农经济开始出现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士阶层兴起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内容:法家思想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影响: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新的理论巩固中央集权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三纲五常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 A、世界观:理。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王守仁主张: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影响: 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1)李贽思想:背景: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
拓展加深
一、科内综合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以人为本、与邻为善、以德治国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主张 经济: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思想体系 影响 具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现实意义 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 1、创立: 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 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时期 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学派 儒家 道家 儒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代表阶层 奴隶主阶级 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 封建地主 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
平民小生产者
知识升华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 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对当时和后 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的主张和贡献
(1)仁爱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强调在政治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 周的礼乐制度。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一、原因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士阶层活跃4、教育,私学兴起二、主要派别(一)道家1、宇宙观:万物本原——道(客观唯心)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政治:无为而治①太上,不知有之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③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理想国: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哲学: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万物相对——放弃无差别观念——绝对精神自由2、齐物——万物本质相同——逍遥(无所恃)3、宇宙观:天与人不相胜(二)儒家1、仁:仁者爱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2、礼:(周)等级名分制度——正名①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②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③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德:政治,为政以德(民本思想)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精选文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诸侯“士”阶层的活 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 荣提供条件 5)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
(春秋)

献:
创立儒学、举办私学、整理书籍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奠定儒家思想的基础 历史 2、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 3、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位 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人称“至圣”
1、继承孔子“仁”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 主要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思想 的民本思想 3、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 (战国中期)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影响 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 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 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形成,蔚然大宗, 但受到冷落(原因?)。 原因:此时社会发展趋势是实现国家统一,争霸、兼并 战争不断,孔子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 治秩序的需要.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 政治思想 2、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 孔 治3、民本思想 子 教育思想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2、百家争鸣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和见解,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代表没落奴隶主消极避世的心态
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②庄子(战国):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心态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取精神自由(逍遥)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2. 法家:韩非子(战国)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风貌 改革观:主张变法
考情分析:本单元是高考的重点区域,江苏高 考近五年都有命题,特别是2011年和2013年, 必修命制了两道大题目,2012年选修涉及。 预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
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 【答案】
•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 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 和谐。
•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 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 发展
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用严刑 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封建统治)
集权观: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

(4)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 总结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修己、爱人。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修己、爱人。
中国传统文化
任课教师:张金荣 任课教师: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 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 汉代儒家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汉代儒家 神学化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代儒家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宋代儒家 哲理化 第四节 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哲学模式
2、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 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 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 思耳矣。 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思耳矣。” 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 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 即仁政。 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重法: 重法: 他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 他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密不 可分的。 礼义者,治之始也” 法者, 可分的。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 之端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之端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义制而制法度” “礼义制而制法度”。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而法是礼的 体现、礼的确认。 体现、礼的确认。 思考: 思考: 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伦理观”(1)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在中国历史上士与“士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中华民 族的脊梁。史学家钱穆曾讲:“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 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
——夏凡《镜子里的中国——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 2.战国诸子的共同点 战国诸子对于天地人三方面,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展开唯心主义和唯 物主义的斗争。在天道观方面,儒家有“天命”,墨家有“天志”,老 庄有“自然”。在社会问题方面,儒家有“周道”,墨家有“尚同”, 老庄有“小国寡民”,法家有“今世”。在人道思想方面,儒家称 “仁义”,墨家称“兼爱”,老庄称“真人”,法家称“利众”。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
6.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多次阐述关于“仁”的含义,这些不是以祖先 神的崇拜为出发点,而以人的理性为基点;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 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不是以维护一方面牺牲另一方面为出发点,而 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要求为基点。 孔子强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靠自己努力,从“我”做起。 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主 张恢复西周礼制,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同时他也把君子的自我道德修 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成为 儒家“人学”的思想核心,在儒学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没有变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士的兴起及影响 周代贵族阶层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天子分封诸侯,诸 侯分封卿大夫,而士没有实际封地,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因古代学在官府, 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为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 的称呼。 士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上可以为卿相,下可以为士民、布衣,士的 社会地位和职业千差万别,在差别中又有共通的东西,即智慧、知识、道 德和勇敢。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在社会活动中又无所不在,无处不需。 士正是凭借这些无形的东西优游于社会各个角落,这个阶层成为上流社会 与下层社会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因此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专题一 主流思想

专题一 主流思想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 大变革
• • •
经济:井田制崩溃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 ——《诗经· 十月》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用 ——《左传》 •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D 燔诗书,明法令
二、儒家思想(春秋——今)
(1)春秋时期——创立 (2)战国时期——发展 (3)秦朝——崇法排儒 (4)西汉时——儒学改造, 成为正统 (5)宋明时期 ——“理学”成为统治哲学 (6)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又受到批判 (7)太平天国——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 (8)十九世纪末——康有为借儒家思想宣传变革 (9)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 (10)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人有贵贱
礼乐约束 天命论 重义轻利 厚葬 不事鬼神
尚贤
非乐 非命 交相利 节葬 事鬼神
注重等 级差别
讲求实 际功利 追求极 端平等
求平等 能吃苦 讲功利
儒家与墨家相比: 体现出明显维护 奴隶主贵族统治 秩序的政治倾向
法家——韩非子(战国)
政治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 势 主张 治国之道:
儒家——孔子(春秋)
政治 理想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①治国之道:“为政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理想社会:“礼乐社会”
道德 ①道德修养:“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感化 ②社会秩序:“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春秋战国:族为一时之用, 广收“门客”。一时间“养客”之风十分盛行,攀比 之势也不断升级。乃至有了孟尝君的“门客数千”, 有了吕不韦的“食客三千,家僮万人”;有了信陵君、 平原君等因收养“食客”而闻名的“战国诸公子”。 (即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 国的春申君。又称为“战国四公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 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长为贵, 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性本善”
•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 • 思想:“仁义” “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 “人之性恶”
• 道家:
•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 思想: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 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 成就:《老子》又叫《道德经》 • 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
• 法家:
•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 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墨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 思想:“兼爱” “非攻” “尚贤”
•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和批驳,形成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和融 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 展的基础。
• “
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 儒家: •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 鲁国人。
• 思想核心:“仁” • 思想主张:“以德治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 相关评价: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促进我国文 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她先 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被后 人尊称“至圣”。 • 成就: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 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想
“百家争鸣”
• 背景: • 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 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 “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 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条件。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

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提示“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D改良政治
1、孔子思想主张: (2)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 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人本思想)
(3)教育思想: A、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B、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C、学习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 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 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 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 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 变化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 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考点2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演变轨迹:
• 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
• 改造与独尊——西汉 • 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
• 转型与成熟——宋明理学
• 批判和继承——明清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1、孔子思想主张: “礼” “仁” (1)政治思想:核心是______ 和 ____ A.“仁”即“爱人”.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焚书坑儒” 不 同 原因 点 对儒学 态度 手段 作用
“罢黜百家”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尊崇 倡导、劝勉、教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排斥、打击
简单粗暴
儒学发展陷入低潮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同 文化专制 点 实质
1“百家争鸣”含义
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 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 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 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 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备考策略
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为主线,梳理儒家 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把握儒学发展 演变历程中代表思想家的主张及影响,分析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认识儒学主流 思想的演变阶段的特征和影响,理解不同阶 段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因素之间的内在 联系,正确评价儒学发展演变所反映的时代 特征和影响;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 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拓展】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是 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 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 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二.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1)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 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这些都要求汉武 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强悍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 统治。 (3)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 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 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 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 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 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 时代。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 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促使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对后来社会的 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 诸子百家思想中寻找到源头。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 思想理论,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道家学说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法家 思想中的变革精神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提供了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 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而且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 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 遗产。尤其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和谐”思想,更是 被世界人民景仰和推崇。
考点3 宋明理学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 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 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 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 ,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处异,应知合处同。 ”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 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源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发明本心 D儒家的纲常伦纪
3、特点: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阴阳 五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4、影响:
(1)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 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2)对后世:
①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②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③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 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1、孔子的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 未受到太多重视。
孔子的思想实质是力图维护以分封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这 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 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3、晚年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明清以后)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②思想家的 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 位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 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点: 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 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二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 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 望。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 界的本原,理在心外;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 渊源,理在心中。 (2)认识“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 “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陆王心学提出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3)哲学范畴不同。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内容: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探究
董仲舒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创制 新儒学思想,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作了 哪些继承和发展? 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礼、仁、 仁政的观点。 增加(发展)了“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理论
高考专题复习讲座: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备考引擎
考向预测 (1)从内容和题型看,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异同、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及儒学地位变 化;主流思想命题仍然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 (2)从命题角度看,命题可能从传统文化代表人物 角度考查其主张、成就及影响,考查传统文化发展的 阶段特征及文化现象的理解。 (3)从关注社会现实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 度看,综合考查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特别是儒学中 优秀合理的成份,如和谐理念、民本思想、大一统思 想、以德治国以及伦理道德中的仁义诚信等将是高考 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考点1 百家争鸣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 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 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 …… 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 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是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 孟子主张“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② ③ ④
2. 背景: 春秋战国的社会环境—大动荡、大变革
•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 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 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造就了一批 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 了舆论阵地。
儒 家 思 想 地 位 的 演 变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