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案1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2019 版)高中学段《地理选择性必修 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依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演化的;与此同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深入理解,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内容的组织。
这部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或数量,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通过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水文、生物、植被、土壤各要素发展演化与干旱的环境相统一协调通过“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影响,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知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和能力。
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案例教学、启发示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展示:西双版纳自然风光视频,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情“,说明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
引入新课[活动]读5.2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①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1、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等,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要把“整体性规律”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加强。
其二,在掌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新课标对本节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明确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不仅是必修1 模块的枢纽,也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更好的在生产生活中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又是必修2、3 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1利用《 . 多媒体辅助 “ 四段式 ” 地理教学法》 进
行 教学
【 重点和难点 】
重 点 : 物循 环 生 产功 能 平 衡功 能 。 生
“ 四段式” 地理教学法的操作流程
难点 : 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 质 和能量 的交 换 。
【 教学过程】
一
、
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
l
堡 垫 : 竺苎 :塞 : 堕 : 三 堡
投影“ 黛玉葬花” 图片( 设计意图 : 通过情景设 置制造兴奋点 , 激发学生探究 的欲望 , 吸引学生注意
力, 迅速进 入 新课 情景 )
2 重视 问题探 究 ,用来 冲厕所 , 最后洗衣服 的清水可以用来
() 1 你如果觉得家 内厕所 的水箱过大 , 可以在
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 的大可乐瓶 , 以 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 () 2 垃圾 不论 大小 、 粗细 , 都应 从垃圾 通道 清
拖 地板 。
() 2 小的一二件衣物坚持手工洗 , 特别是要坚 持先甩净泡沫后再漂洗 , 这样漂洗两遍衣物也就干 净 了。这样做的结果 , 可节约用水三之一多。 G同学 : 碗筷等厨具上通常吸附大量 的食用油及 各种调味品, 我发现我母亲是先用旧纸张将厨具上的 油污擦干再清洗, 我个人觉得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
能。
成参天大树 , 在月球上能不能长呢? 通 过讨论 得 出 以下 结 论 : 球 上 没有 水 、 气 、 月 空 土壤等 , 不能小树在月球上不能生长。由此可见植 物自 身不能生长 , 只有在其他地理要 素相互作用下 植物才能发挥其生长功能 。生产功能是 自然环境的
体 验 “ 用地 理 、 活地理 ” 有 生 的课 程理 念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陆地地貌、水文地貌、气候气象、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学生综合学习地理学知识、认识和探索地球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认识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的动态变化;2.掌握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理解水文地貌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4.了解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5.了解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三、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2.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水文地貌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水的重要性4.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5.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等内容;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水文地貌的实验,观察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过程,并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4.观察法: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观察生物地理中的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30分钟)1.讲解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2.讲解地壳的动态变化,包括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漂移和地震、火山的形成等内容。
第二步: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0分钟)1.讲解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2.给学生展示地貌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图形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
第三步:水文地貌的实验与讨论(4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水文地貌的实验,模拟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过程;2.分组讨论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是要想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透彻,单从课本提供的知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学时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一个科学严谨、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课前布置实验、搜集资料等;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发动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等等。
让学生度过一个紧张、有趣、充实的地理课堂。
2、通过案例进行教学。
选用生物这一要素来学习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让学生能深入浅出的理解所学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
制作电脑动画,演示生物循环的过程,演示湖泊演变陆地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某一地区森林的变化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点和表现。
2. 能够识别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干系。
3. 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包括自然环境各因素的互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
4. 准备教学用具,如地图、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初中地理关于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干系,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观点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 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如气候变化对地形、河流、土壤、植被的影响,以及地形、土壤等对气候的影响。
3. 教室讨论:如何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请举例说明。
4. 分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地理环境各因素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 展示一些典型案例,如沙漠化、水土流失、湖泊萎缩等,分析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防治这些问题的措施。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一篇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3. 提示学生可以参考课本上的相关案例和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观点,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影响。
2. 掌握各地理因素的互相作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各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掌握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
学会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原理。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热带雨林的破坏等,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山川、河流、森林等,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气候与地貌为例,讲解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如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湿润地区的流水地貌等;同时讲解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山地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气候的差异。
3、案例分析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完整版)5.1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1.5课时【教学过程】【图片展示,导入新课】五种自然带图片【自学导读】: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那些方面?思考讨论:(1)(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2)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包括其含义和表现。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如牵一发而动全身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并能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2)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原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表现。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提问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以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为例,讲解气候对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影响,如湿润的气候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干旱的气候则容易形成沙漠和戈壁。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学课题】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讲授新课】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2.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整体性的基础)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思考题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水在各要素间的转换: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
高中地理第五单元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
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
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
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通用3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篇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人教版)
形等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生物循环等不断进行着物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形成一个相互联系 、 相互制约的整体 。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 功能 , 如生产功能 , 是指 自然 地理环境 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 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还有平衡 功能 , 即各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 使 自然地理要素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紧接着说 明整体
成 和演变 中的作 用 ,举例说 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 用, 理解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
过程 与方法: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 的资料 , 分析其变化
表 1
教 学环 节 教 法 学 法 指 导
( 1 )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 生物、 土壤、 大气、 水、 地 形等 )
教 学 过 程 及 其 设 计 意 图
教 学 内 容 设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利 用一 幅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植被 图, 请学 构成 自 然地理环境的要 素
生从 图上找 出构成地理环境的要 素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创设情景 , 提 出疑 问, 调 动 学生急 于探 究的心
理, 提 升学生对地理环境构成要素的印象
组成地 理环 通过 图表 阅读 ,重点分析 生物循 环 的图 地理环境各要 素之 间如何通过生物循环 、 境各 要素之 表 ,认识 地理环境 各要 素之 间是 紧密相 水循环 、 岩石 圈的物质循 环等进行着物质 充分认 识地理 环境各要 素是 如何通过 生物循
的功能 指 导学生根据 示意 图说 明平衡功能原理 整体性的平衡功能
分析整体性 指导学生根据 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理 的表现 牵
一
学会 阅读各种 图,并能据 图分析说 明地理 事
象, 激发学生探 究欲 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土壤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蕴含着乡土特有的文化特色。
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并指导对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把握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与环境观。
【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我们常用的语言中有不少是关于土壤的词语,请同学们说出几个例子?(风土人情、土生土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里土气……)由此可以看出,土壤是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体现。
那么土壤和地理环境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讨的主要话题。
今天我们用探究的方式学习这一内容。
二、认知探究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环境出发,通过对不同尺度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关系的剖析,逐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规律。
1.从本地(地处长江三角洲)环境特征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师:自然地理环境中除了土壤因素外,还有哪些要素?生:气候、地形、水文(河流和湖泊)、生物(植物和动物)等。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本地自然要素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整理成下图:过渡:我们从小尺度区域考察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全球区域范围内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出示投影:《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师: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些要素?土壤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并画出示意图。
师生共同活动,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整理成下图:小结: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过渡:如果某个区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其它要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陆地区因深居大陆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学目标●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书)(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板书)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对。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参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
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板书)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4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
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
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
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板书)【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三、板书提纲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二)气候与土壤(三)生物与土壤(四)地形与土壤(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