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理论
电气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 高秀梅
1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微分方程 §2-2 传递函数 §2-3 动态结构图 §2-4 信号流图 §2-5 梅逊(Mason)公式 §2-6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
一、什么是数学模型? 二、为什么要建立数学模型? 三、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数学模型的形式有哪些?
2) . 比例定理: f (t ) Kf1 (t ), L[ f1 (t )] F1 (s) 若 则 st
0
L[ f (t )] Kf1 (t )e dt KF1 ( s)
1)和2)为拉氏变换的线性特性。 3). 微分定理: 若 L df (t ) df (t ) e at dt sF (s) f (0 ) dt dt 0 则
1、系统输入量: F(t) 输出量: y(t) 2、列写方程组:
F(t)
k m f y(t)
11
§2-1 微分方程
3、消去中间变量并写成标准形式:
m d y (t ) f dy ( t ) 1 y (t ) F (t ) 2 k k dt k dt
令T
2 2
2
m f 1 , , K k k 2 mk

T
d y (t ) dt 2
dy ( t ) 2 T y ( t ) KF ( t ) dt
12
§2-1 微分方程
例3 求下图的微分方程
i1
i1
i
i2
13
§2-1 微分方程 二、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求解
工程实践中常采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线 性常微分方程。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思路: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 ' & & Tmω + ω = K g ug + K g ug K c' M c'
显然,转速ω 既与输入量 ug有关,也与干扰 M有关。 有关, 有关。 显然, c
′ (iT + K1K2 K3 Km Ktτ ) Tm = m
′ KKKK τ Kg = 1 2 3 m
(i + K1K2 K3 Km Kt )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机电学部 自动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式一般表达式为: 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式一般表达式为:
d nc(t ) d n1c(t ) dc(t ) a0 + a1 +…+ an1 + anc(t ) n n1 dt dt dt d mr(t ) d m1r(t ) dr(t ) = b0 + b1 +…+ bm1 + bmr(t ) m m1 dt dt dt 在零初始条件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 在零初始条件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
(i + K1K2 K3 Km Kt )
Kg =
K1K2 K3 Km
(i + K1K2 K3 Km Kt )
′ K KC = C
(i + K1K2 K3 Km Kt )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机电学部 自动控制理论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 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一是指输入量是在t≥0时才作用于系统,则在 是指输入量是在t≥0时才作用于系统, t≥0时才作用于系统 t=0时 系统输入量x 以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 t=0时,系统输入量xr以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 是指输入量加于系统之前, 二是指输入量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 工作状态,即输出量x 及其各阶导数在t=0 t=0时的 工作状态,即输出量xc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的 值也为零。 值也为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at
1 te (s a)2 sin t 2 s 2 s cos t 2 s 2
at
拉普拉斯积分下限说明:
在拉氏变换定义中,积分下限0,有左极限和右极限之分,对于在t 0 处连续或只有第一类间断点的函数, 0的左极限与右极限是相同的,对于 t 0处有无穷跳跃的函数,两种极限则是不同的。 在实际中,右极限没有体现出[0 , 0 ]区间内的跳跃性,而左极限包含这 一区间,所以0 型的拉式变换反应了客观事实,因此在拉氏变换过程中, 如不特殊声明,均认为是左极限变换。
2.常用函数拉普拉斯变换
(1) (2) (3) (4) (5)
(t ) 1 1 1(t ) s 1 t 2 s t n 1 1 n (n 1) ! s 1 at e sa
(6) (7) (8)
(9) e sin t ( s a)2 2 sa at (10) e cos t ( s a)2 2
1 周期: T f
K
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角频率: 2π f 频率: f 初相:

0

2
t

● 正弦信号为单频率信号,适于测试系统频率特性。
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Matlab 草稿纸式编程语言 良好的人机界面 结论可做一定等级的理论论据 Simulink工具箱
求微分方程的特解 .
控制系统建模的MATLAB方法
在控制系统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1)静态数学模型:在静态条件(即变量各阶导数为零)下,描述变量之间关系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Tm J
Tm
d dt
K u u a K m (Ta
dM c dt
Mc)
电感La较小,故电磁时间常数Ta可以忽略 ,则
Tm
d dt
K uua K m M c
如果取电动机的转角 (rad)作为输出,电枢电压ua (V),考 虑到 d ,可将上式改写成
2.举例 ①一个自变量:励磁电流成正 比,但if增加到某个范围后,磁路饱和,发电机的电势与励磁电流呈 现一种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设:x—励磁电流, y—发电机的输出电势。 y=f(x)
设原运行于某平衡点(静态工作点) A点:x=x0 , y=y0 ,且y0=f(x0) B点:当x变化△ x, y=y0+△ y 函数在(x0 , y0 )点连续可微,在A 点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y k x
df ( x ) k dx x x0
②两个自变量: y=f(x1, x2) 静态工作点: y0=f(x10, x20) 在y0=f(x10, x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f 1 2 f f 2 f 2 f y f ( x10 , x 20 ) ( x1 x10 ) ( x 2 x 20 ) ( x1 x10 ) 2 ( x1 x10 )( x 2 x 20 ) ( x 2 x 20 ) 2 2 2 x 2! x x 2 x1x 2 x 2 1 1
例2-2
解 设回路电流i1和i2为中间变量。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对前一回 路,有
u i R1i1
对后一回路,有
1 C1
(i
1
i 2 ) dt
1 C2

自动控制原理_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_第二章

Gk ( s) G ( s) H ( s)
B( s) G1 ( s)G2 ( s) H ( s) E ( s)
注意:这里的开环传递函数是针对闭环系统而言的,而不是指开环系 统的传递函数。
解:首先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在水平方向应 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写出:
dy(t ) d 2 y (t ) F (t ) f Ky (t ) m dt dt 2

2
T
m f , 可得 K 2 mK
图2 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图
d 2 y( t ) dy(t ) F (t ) T 2 T y ( t ) dt 2 dt K
用解析法列写系统或元部件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根据系统的具体工作情况,确定系统或元部件的输
入、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据各变量 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写出各元部件的动态方程, 一般为微分方程组;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将微分方程标准化。即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 号右侧,与输出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左侧,并按降幂排列。
以工作点处的切线代替曲线,得到变量在工作点的增量方程, 经上述处理后,输出与输入之间就成为线性关系。
二、复频域模型 – 传递函数
(1)利用时域卷积获得:
如果已知系统单位脉冲响应为g(t),则任意输入r(t)的响应输出c(t):
c( t )


r ( ) g(t )d
c(t ) r ( ) g(t )d
0 t
考虑到物理可实现性,上式改为: 对上式做拉氏变换得:
C ( s) R( s)G( s) G( s)
C ( s) R( s )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
11
2.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铁芯线圈电路工作原理
u K1 铁芯线圈磁通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势:
d (i ) dt
dφ(i)/ di是线圈中电流i的非线性函数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电路微分方程 u r 将φ(i)在i0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
K1
d (i ) d (i ) di Ri K1 Ri dt di dt
dt dt
ua Kae,
ut Ktw,
Ke
J
dt
J
e ur ut
(2)消去中间变量,得: K K K T T dM L Tm d 2w dw TaTm 2 Tm (1 K )w a ur a m M L,K a t dt dt Ke J dt J Ke
自动控制原理
0 0 0
自动控制原理
18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2.4.1 结构图的概念
dr bm1 bm r dt
令C(s)=L[c(t)],R(s)=L[r(t)],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进行拉氏变换, 可得到s的代数方程
n n 1 s a s 1 m m 1 an 1s an C s b s b s 1 0
bm 1s bm R s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电气工程 普通高等教育 自 动 化 系列规划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
孟华 主编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2.2 2.3 2.4 2.5 2.6 概述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拉普拉斯变换
因果
t f1 (t) f (t)e

s jw
象函数
( jw )t w F1 ( ) f (t )e dt
0
正LT
F(s) f (t)e dt
st
0

原函数 逆LT
1 jw st f (t ) F ( s )e ds w 2j j
d 2 y (t ) F (t ) mg Fk (t ) Ff (t ) m dt 2 由虎克定律:
Fk (t ) k[ y(t ) y0 ]
其中ky0 mg
摩擦力和速度成正比:
非重根系数的计算
cr +1 ,...,cn按式2-12或2-13计算获得;
重根系数的计算 cr ,cr -1 ,...,c1按下式计算:
cr lim( s - s1 ) r F ( s) d cr -1 lim [( s - s1 ) r F ( s )] s s1 ds ... cr - j ... 1 d (r-1) r c1 = [( s s ) 1 F ( s )] lim j (r -1)! s s1 ds1 1 d (j) lim j [( s - s1 ) r F ( s )] j! s s1 ds1
无量纲化
可用数学模型
标准化
标准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分类
按输入输出的表达形式

微分方程(时间域)


传递函数(复数域)
动态结构图(各元件传函的连接关系) 响应曲线(step、pulse) 频率特性(bode图、nyquist图、nichols图)
状态变量形式
• 静态数学模型 • 动态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上的复域中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可以
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微分方程 t (时域)
L
L
1
F
F 1
系统
传递函数
s j
j
频率特性
s
(复域)

s
(频域)
2.3.1拉氏变换相关知识
2.3.2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②两个自变量: y=f(x1, x2) 静态工作点: y0=f(x10, x20) 在y0=f(x10, x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f 1 2 f f 2 f 2 f 2 ( x1 x10 ) 2 y f ( x10 , x20 ) ( x1 x10 ) ( x2 x20 ) ( x1 x10 )(x2 x20 ) 2 ( x2 x20 ) 2 x 2! x x2 x1x2 x2 1 1
例2.5试建立如图2.4所示系 统的微分方程。
R1
解:根据克希霍夫电压定律, 可写出下列方程组
u1
R2
ur
i1
C1 图2.4
i2
C2
uc
1 ur R1i1 C (i1 i2 )dt 1 1 1 (i1 i2 )dt R2i2 i2 dt C2 C1 1 uc i2 dt C2
用台劳级数展开为
df ( x) 1 d 2 f ( x) y f ( x) f ( x0 ) ( ) x 0 ( x x0 ) ( ) x 0 ( x x0 ) 2 ... dx 2! dx 2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章

G(s)

C(s) R(s)b0 s m a Nhomakorabea s n
b1sm1 a1sn1

bm1s bm an1s an

bm
(1s

1)(
2 2
s
2
222s 1)
式中, i
an (T1s 1)(T22s2 22T2s
、T j 称为时间常数;
1)
(is 1)
(2) t≥0 时 f(t)是分段连续的
(3) ∫ ∞ f(t)e -st dt <∞
0
f(t)的拉氏变换为:
F(s)=∫
∞ 0
f(t)e-stdt
记作 F(s)=L[f(t)]
拉氏反变换为:
f(t)=L-1 [F(s)]
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3()1(6))单单指位位数斜阶函坡数跃函函数e-数att I(t)
(Tjs 1)
m
K bm
K*
(zi )
i
为传递系数或增益。
an
n
( p j )
j 1
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三、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不同的物理系统,其结构差别很大。但若 从系统的数学模型来看,一般可将自动控制系 统的数学模型看作由若干个典型环节所组成。 研究和掌握这些典型环节的特性将有助于对系 统性能的了解。
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1.比例环节
放大倍数
微分拉氏方反程变: 换得c(:t)=Kr(t) c(取t)=拉K氏变换: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得传递函数: Gcr(((tts)))
K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解.

t2
L
2
?
L t2 2 L
t2 t dt
2 11
t dt s s2
1 t2
s2
1 s3
t0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4)实位移定理 L f (t 0 ) eτ0s F(s)
证明:左
0
f (t
0 ) etsdt
令 t 0
f ( ) es( 0 )d e0s f ( ) e sd 右
1 2j
1
s
j
e (s j)t
0
1
s j
e (s j)t
0
1 1
1 1 2 j
2j
s
j
s
j
2j
s2
2
s2
2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定理
(1)线性性质 La f1(t) b f2(t) a F1(s) b F2(s)
(2)微分定理 L f t s F s f 0
uc
(t)
ur
(t)
d 2 y(t) m
f
dy(t)
ky(t)
F (t)
dt 2
dt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
实际的物理系统往往有间隙、死区、饱和等非线性 特性,严格地讲,任何一个元件或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具 有非线性特性。
在研究系统时尽量将非线性在合理、可能的条件下 简化为线性问题,即将非线性模型线性化。
则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J
d 2
dt 2
f
d
dt
Mi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赵四化)章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赵四化)章 (2)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3 直流电动机系统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建立输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在他励直流电动机系统中有机械运动及电磁 运动, 二者之间还存在耦合。 根据几种关系建立的输 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为
机械运动:
J d f M
dt
(2-7)
电磁运动:
u
Ea
La
dIa dt
图中, A点为工作点, y0=f(x0)。 x、 y在 工作点附近做小范围增量变化, 即当x=x0+Δx 时, 有 y=y0+Δy。 则函数y=f(x)在工作点附近可以展开成泰勒 级数:
y
f
(x0 )
f
(x0)x
1 2!
f
(x0 )x2
(2-13)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当Δx很小时, 可以忽略上式的高次项 , 则式(2-13)可以改写为
Ra Ia
(2-8)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电之间的耦合关系:
Ea=CeΩ
(2-9)
M=CmIa
(2-10)
其中, Ce为电动机电势常数; Cm为电动机力矩常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消去中间变量, 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消去中间变量Ea、 Ia和M, 得
La CeCm
d 2
dt2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G(s) Uo(s) 1 Ui (s) Ts 1
(2-23)
这一关系可以用图2-6所示的方框图表示, 输入信号经过G(s)动态传递到输出, 故称G(s)为RC电路 的传递函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6 RC电路方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第二章

18
考察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为1
U (s) = L{δ (t)} = 1
U(s) 系统G(s) Y(s)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的拉氏变换为
Y(s) = G(s)
1 系统G(s) Y(s)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为
g(t) = L−1{Y(s)} = L−1{G(s)} δ(t)
2
2.1 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自控理论方法是先将系统抽象完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处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 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式或数字表达式。
F(t)
m
f
X(t)
d 2 X (t) m
+
f
dX (t)
+ kX (t)
=
F (t)
dt 2
dt
+ ur(t) -
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G (s) = C (s) = 3s 2 + 5s + 1 R(s) s3 + s2 + 4s
练习2
已知某系统传递函数为:
G(s) = C(s) = 3s2 + 2s +1 R(s) s3 + 4s +1
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c (t) + 4c(t) + c(t) = 3r(t) + 2r(t) + r(t)
惯性环节: 从输入开始时刻就已有输出,仅由于惯性,输出要经过一段
时间之后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
延迟环节: 从输入开始后在0-τ时间内没有输出,在t =τ之后,才有输出。
r(t) c(t)

24

精品课件-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精品课件-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1 sn
F(s)
n
(2.15)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
4) 初值定理 函数f(t)在t=0时的函数值可以通过f(t)的拉氏变换F(s)乘 以s取s→∞时的极限而得到, 即
lim f (t) f (0) lim sF(s)
t 0
s
(2.16)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
5) 终值定理 函数f(t)在t→+∞时的函数值(即稳定值)可以通过F(s)的 拉氏变换F(s)乘以s取s→0 时的极限而得到, 即
c(0) c(0) c(0) c(n1) (0) 0 r(0) r(0) r(0) r(m1) (0) 0
则根据拉氏变换的定义和性质,对式(2.18)进行拉氏变换, 并令 C(s)=L[c(t)], R(s)=L[r(t)],可得
[a0sn a1sn1 an1s an ]C(s) [b0sm b1sm1 bm1s bm ]R(s)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
2.1.1 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中最常见的装置是由电阻、电容、运算放大器等元 件组成的电路, 又称电气网络。我们将电阻、电感和电容等本身 不含有电源的器件称为无源器件,而将运算放大器这样本身包含 电源的器件称为有源器件。仅由无源器件构成的电气网络称为无 源网络;如果电气网络中含有有源器件或电源, 就称之为有源网 络。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
2.1.2 机械系统
【例 2-3】 图2-3表示一个含有弹簧、运动部件、阻尼器 的机械位移装置。其中k是弹簧系数,m是运动部件质量,μ是阻 尼器的阻尼系数;外力f(t)是系统的输入量,位移y(t)是系统的 输出量。试确定系统的微分方程。
解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弹簧拉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1 ui (t ) 1(t ), U i ( s) s Ui 0.1s 0.2 1 1 u0 (t ) L [U 0 ( s )] L [ 2 2 ] s s 1 s s 1 1 0.1s 0.2 1 L [ 2 ] 2 s ( s s 1) s s 1
m=10, f=1, k=1
m=10, f=1, k=5
输入: Fi 1(t )
m=10, f=1, k=1
m=10, f=1, k=5
相似系统
RLC无源网络和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 统的数学模型均是二阶微分方程,为相似 系统。 相似系统便于用一个简单系统去研究与其 相似的复杂系统,也便于控制系统的计算 机数字仿真。
化的过程。
4、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叠加性: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同时作用 下的总响应,等于这几个输入信号单独 作用的响应之和。
如果元件输入为: r1(t)、r2(t)、r(t) ,
对应的输出为: c1(t)、c2(t)、c(t) 。
如果 r(t)=r1(t)+r2(t) 时, c(t)=c1(t)+c2(t) 满足叠加性。

满足齐次性。
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
例如 y=kx 是线性元件
输入 x1 输出 y1=kx1 x2 输入x1 +x2 C为常数, Cx1 y2=kx2 y1 + y2 满足迭加性 Cy1 满足齐次性
所表示的元件 为线性元件
线性方程不一定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
y=kx+b(b为常数 0)线性方程,所表示的元件不是 线性元件 . 输入 x1y1 输出 y1= kx1+b x2 y2 y2 =kx2+b 输入 x1 + x2 输出 y=k(x1 + x2)+b =k x1 +kx2+b y1 +y2 不满足迭加性 k为常数 :kx1输出y=k(kx1)+b=k2x1+b ky1=k(kx1+b)= k2x1+kb yky1 不满足齐次方程。 所表示的元件不是线性元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

=
(s
+
s+a a)2 +
2
(四)有理分式的拉氏反变换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F (s)
=
B(s) A(s)
=
b0 s m a0 s n
+ b1sm−1 + a1sn−1
++ bm ++ an
(m n)
定义: F(s) 的零点:B(s)=0的解 zj F(s)的极点:A(s)=0的解 pi F(s)的特征多项式:A(s)
c1
=
F (s)s
s=0
=
s+2 (s + 3)(s +1)2
s=0
=
2 31
=
2 3
c2
=
F (s)(s
+ 3)
s = −3
=
s+2 s(s +1)2
s = −3
=
−1 − 3 4
=
1 12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3
=
F (s)(s
+ 1) 2
s = −1
=
s+2 s(s + 3)
s = −1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或 相似定理
Ch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设 p1 = + j, p1 = − j,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解 根据系统的物理特性,可写出以下微 分方程
ui (t ) − uc (t ) = uo (t ) duc (t ) uc (t ) + i (t ) = C dt R1 uc (t ) = R2i (t )
进而可得
U i ( s) − U c ( s) = U o (s) R1Cs + 1 U c ( s) I (s) = R1 U o ( s ) = R2 I ( s )
2.2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
引言: 引言: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上引 申出来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不 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可以 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 性能的影响。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 的根轨迹法和频域法,就是以传递函数 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传递函数是 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 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零点:传递函数中分子多项式为零的值称为传 递函数的零点,通常用Zi 表示,在复平面坐标 中用“0”表示。 极点:传递函数中分母多项式为零的值,称为 传递函数的极点,通常用Pj表示,在复平面坐 标中用“X”表示。
零、极点可以是实数、复数(若为复数则 共轭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上总能找到 相对应的一点,故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复 平面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因此在传递函 数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互质时,传 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也表征了系统 的动态性能。
(2-2)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零 初始条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输入是 在 t = 0 以后才作用于系统,因此,系统 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 t ≤ 0 时均为零; 二是指输入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是 “相对静止”的,即系统输出量及各阶 t≤0 导数在 时的值也为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可编辑全文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可编辑全文

解:
sa
x(0) lim sX (s) lim
s
1
s
s s a
s
x() lim sX (s) lim 0
s0
s0 s a
二.复习拉氏反变换
1.定义 由象函数X(s)求原函数x(t)
x(t ) L1 X (s) 1 j X (s)e st dt
2j j
2.求拉氏反变换的方法
(3)方程式两端的各项的量纲应一致。利用这点,可以检查微 分方程式的正确与否。
相似系统的定义:任何系统,只要它们的微分方程具有相同的形
式。在方程中,占据相同位置的量,相似量。
上面两个例题介m绍dd2t的2y 系f统ddy,t 就ky是相F (似t)系统。模拟技术:当分析一个
例2-1
机械系统或不易进行试
在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中,由输入的电枢电压ua在电枢回路产生 电枢电流ia ,再由电枢电流ia与激磁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MD , 从而使电枢旋转,拖动负载运动。
Ra和La分别是电枢绕组总电阻和总电感。在完成能量转换的过 程中,其绕组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会产生感应反电势Ea,其大小与
激磁磁通及转速成正比,方向与外加电枢电压ua相反。 下面推导其微分方程式。
方程数与变量数相等! 5) 联立上述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只包含输入 输出的方程式。 6) 将方程式化成标准形。
与输出有关的放在左边,与输入有关的放在右边,导数项按 降阶排列,系数化为有物理意义的形式。
2.2.2 机械平移系统举例
三个基本的无源元件:质量m,弹簧k,阻尼器f 对应三种阻碍运动的力:惯性力ma;弹性力ky;阻尼力fv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1.数学模型的概念,建模的原则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
Basis of Control Engineering ——Basic Concept of AutomatHale Waihona Puke c Control ——Basic
Ch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概述 2-2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 2-3 △☆ 2-4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和信号流图
静态数学模型:静态条件下, 静态数学模型:静态条件下,描述各变量间关系的 代数方程; 代数方程;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 动态数学模型: 方程。 方程。
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
Basis of Control Engineering ——Basic Concept of Automatic Control ——Basic
R1 ui C1 u1
方法一: 方法一: 1)列写微分方程; 列写微分方程; 在零初始条件下,求取拉氏变换。 2)在零初始条件下,求取拉氏变换。 方法二: 方法二:利用复阻抗概念
U1 ( s ) 1 G ( s) = = U i ( s ) R1C1s + 1
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
Basis of Control Engineering ——Basic Concept of Automatic Control ——Basic
L[ ∫
t
0
1 f ( t ) dt ] = F ( s ) s
(4)位移定理。 )位移定理。
L[ f (t −τ0 )1(t −τ0 )] = e−τ0s F(s)
(5)初值和终值定理。 )初值和终值定理。
f (0) = lim sF ( s )
s →∞
lim f (t ) = lim sF (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4) 传递函数的分母是它所对应的微分方程的特征方 程 多 项 式 , 即 传 递 函 数 的 分 母 是 特 征 方 程 ansn+an-1sn1+…+a1s+a0=0的等号左边部分。而以后的分析表明:特征方
联立以上各式得:
Rd d 2n dn 1 dTd τ mτ d 2 + τ m +n= ud − + TL τ d 2 dt K eΦ dt dt K e KT Φ
JRd τ 式中:τm为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 m = 2 ; K e KT Φ
Ld τd为电磁时间常数, τ d = Rd
图2-1 RC无源网络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2:建立图2-2所示电路的微分方程。ur为输入量,uc2为 : 输出量。
图2-2 两级RC无源网络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列写方程
u r = u R1 + u c1
u c1 = u R2 + u c2
i1 = i2 + ic1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④ 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即把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 放在微分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分方程的 左边,方程两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并将方程的系数化为具 有一定物理意义的表示形式, 如时间常数等。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1: 建立图2-1所示电路的微分方程。ur为输入量,uc为 输出量。 . 解: 由基尔霍夫定律, 列写方程
1 1 1 U c (s) = − − 2 s ( s + 1) s +1
取拉氏反变换,得微分方程的解为
y = 1 − te − e
−t
−t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传递函数
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设描述系统或元件的微分方程的一般表示形式为
dn d n −1 d a n n c(t ) + a n −1 n −1 c(t ) + L + a1 c(t ) + a0 c(t ) dt dt dt dm d m−1 d = bm m r (t ) + bm −1 m −1 r (t ) + L + b1 r (t ) + b0 r (t ) dt dt dt
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 即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C ( s ) 传递函数 G ( s ) = = 输入量的拉氏变换 R ( s )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求取 2.2.2 传递函数的求取 1. 直接计算法 对于系统或元件,首先建立描述元件或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然后在零初始条件下,对方程式进行拉氏变换,即可按传递函 数的定义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 6 :试求取图2-3所示直流电动机的转速与输入电压之间 的传递函数。 解:对求取的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式进行拉氏变换后可 得
did u d = iRd + Ld +e dt
Td = K T Φi d
e = C eΦn
dn Td − TL = J dt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3 直流电动机运动模型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GD 2 m r 式中:J = ,k = 375 为电枢电压;e为电枢电动势; k s min id 为电枢电流;Rd 为电枢电阻;Td 为电磁转矩;TL 为摩擦和负 载转矩;Φ为磁通; KT为电磁常数;Ke为电动势常数;n为转 速;J为转动惯量;GD2为飞轮矩。
图2-5 RLC串联电路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 :图2-5(a)所示电路的复域电路如图2-5(b)所示。由基 尔霍夫定律得
U o (s) =
1 Cs 1 R + Ls + Cs
U i (s)
经整理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U o ( s) 1 G(s) = = U i ( s ) LCs 2 + RCs + 1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4:求图2-1所示电路中的uc。其中ur=1(t),uc及各阶导数 : 在t=0时的值为零。 解:由例1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到
du c T + uc = ur dt
TsU c ( s ) + U c ( s ) = U r ( s )
由于ur=1(t)的拉氏变换为U r ( s ) = 1 , 因此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 s 为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传递函数是一种运算函数。由G(s)=C(s)/R(s)可得 C(s)=G(s)R(s)。此式表明, 若已知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G(s), 则对任何一个输入量r(t),只要以R(s)乘以G(s), 即可得到输 出量的象函数C(s),再以拉氏反变换,就可得到输出量c(t)。 由此可见,G(s)起着从输入到输出的传递作用,故名传递函数。
U ( s) G ( s) = =R I (s) U (s) G (s) = = Ls I (s)
U (s) 1 G(s) = = I ( s ) Cs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4 R、L、C元件的复域模型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7: 试求图2-5(a)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uo 为输出量,ui : 为输入量。
式中: r(t)为系统的输入量;c(t)为系统的输出量;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为了便于分析系统,规定控制系统的初始状态为零,即在 t=0-时系统的输出:
c( 0 − ) = c ′( 0 − ) = c ′′( 0 − ) = L = 0
这表明,在外作用加于系统的瞬时( t=0)之前,系统是 相对静止的,被控量及其各阶导数相对于平衡工作点的增量为 零。 所以, 在初始条件为零时, 对微分方程的一般表示式两 边进行拉氏变换
1 1 U c ( s) = × Ts + 1 s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将上式展开成部分分式表达式
1 U c (s) = − s
取拉氏反变换得微分方程的解为
1 1 s+ T
uc = 1 − e
1 − t T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d2y dy 例5: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 + 2 + y = x ,x及各阶 : dt dt 导数在t=0时的值为零。试求在x=1(t)时系统的输出y。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s=σ+jω)的有理分式,s是复 数,而分式中的各项系数an,an-1,…,a1,a0及bm,bm-1,…, b1,b0都是实数,它们是由组成系统的元件结构、参数决定的, 而与输入量、扰动量等外部因素无关。因此传递函数代表了 系统的固有特性,是一种用象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称为系统的复数域模型。
将上式进行标准化处理,令T1=R1C1,T2=R2C2,T3=R1C2, 则
T1T2
d u c2 dt
2
2
+ (T1 + T2 + T3 )
du c2 dt
+ u c2 = u r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3:建立图2-3所示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ud 为输入量, n为输出量。 解: 直流电动机各物理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如下: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由上式可见,电动机的转速与电动机自身的固有参数τm、 τd 有关,与电动机的电枢电压ud 、负载转矩TL 以及负载转矩对 时间的变化率有关。 若不考虑电动机负载的影响,则
d 2n dn 1 τ mτ d 2 + τ m +n= ud dt K eΦ dt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求解 2.1.2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求解 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步骤如下: ① 将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 得到以s为变量的变换方程; ② 解出变换方程, 即求出输出量的拉氏变换表达式; ③ 将输出量的象函数展开成部分分式表达式; ④ 对输出量的部分分式进行拉氏反变换, 即可得微分方程的解。的数学模型
2.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传递函数 2.3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4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阶跃响应 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习题2 习题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2.1.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① 分析系统和元件的工作原理,找出各物理量之间所遵循 的物理规律,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② 一般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根据各元件或环节所遵循的 物理规律,依次列写它们的微分方程。 ③ 将各元件或环节的微分方程联立起来,消去中间变量, 求取一个仅含有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微分方程,它就是系 统的微分方程。
u r = u R + uc
u R = Ri
du c i=C dt
联立以上各式, 消去中间变量得
du c RC + uc = ur dt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将上式进行标准化处理,令T=RC, 则
du c T + uc = ur dt
式中: T称为该电路的时间常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a n s n C ( s) + a n −1 s n −1C ( s) + L + a1 sC ( s ) + a 0 C ( s) = bm s m R( s ) + bm −1 s m −1 R( s ) + L + b1 sR( s) + b0 R( s )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即
(a n s n + a n −1 s n −1 + L + a1 s + a0 )C ( s ) = (bm s m + bm −1 s m−1 + L + b1 s + b0 ) R(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