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视野_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农村调查_李金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史 哲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09年第3期(总第312期)No.3,2009(Serial No.312)

另一种视野: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农村调查

李金铮 邓 红

摘 要:民国时期、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蔚然成风,国外学者不仅是这一活动的开拓者,也是调查规模较大者。弄清这些调查的历史过程、调查宗旨、调查区域、调查内容、调查方

法以及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对我们正确地解读和利用这批资料将大有裨益。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

调查与中国学者的调查既有相通之处,更有其独特的视野。尽管它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

其学术贡献和社会价值是主要的,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也增强了外国对中国农

村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民国;国外学者;农村调查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调查兴起较晚。以中国农村调查而言,始于1910年代初,到1930年代达致高潮。参与调查的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有私人学者、革命家,也有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还有乡村建设团体、政府机关。这些调查有的对当时的乡村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有的对革命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有的为外国侵华势力提供了情报。时至今日,这些调查又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文献,以及社会人类学、经济学的重要源头,许多论著都参考和利用了这批资料,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展。笔者认为,将之用于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对这些调查本身进行清理和总结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譬如调查的基本过程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调查区域如何选择,调查哪些内容,如何开展调查,调查提出了哪些问题等等,资料使用者对此大多模糊不清,甚而出现严重的误读现象。应当说,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课题①,然就总体而言,大多仅为轮廓性的梳理和介绍,尚未细致地回答上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而言,以往学术界对国外学者的中国农村调查了解更少,除了满铁华北农村调查之外②,大多语焉不详。但恰恰是外国人的调查,在中国农村调查史上占有很突出的位置。缘此,本文主要对满铁之外的国外学者调查,作一初探。

一、开拓性的农村调查

在科学的社会调查兴起之前,外国传教士曾以亲身见闻对中国农村作过系统的描述。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S.Smith,18451932)的著述最有影响,他在山东、天津、通州等地传教四十余年, 1899年出版了《中国乡村生活》(Village Lif e in China,时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译本),倍受中国学者推崇。另一美国学者凯恩(F.H.King)1909年2月至6月间先后考察中国、朝鲜、日本的农村

作者简介:李金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邓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19371949年的中共华北根据地”(项目批准号:07JJD840188)。

① 最有代表性成果为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② 参见[日]内山雅生:《华北农村社会研究和实地调查之原委》,载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第468475页。

经济和农民生活,1911年出版了《四千年的农民》(Farmers o 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 orea and J apan)一书,其中大部分反映的是中国农村状况,包括香港、广西、广东、山东、直隶、辽宁等地。这些作品,可以算作外国人调查中国农村的萌芽。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农村调查,外国人仍是先行者,以下按时间先后分别予以介绍:

国外学者最早的中国农村调查始于1914年。清华学校社会科学系教授狄特摩尔(C.G.Pittmer)指导学生对清华园附近的195个农户进行调查。1918年,以《中国生活标准的一个估计》(An Estimate of the S tandard of Liv ing in China)为题发表①。

其次是上海沪江大学教授葛学溥(D.H.Kulp,18881980)指导的广东潮州凤凰村调查,这是他于1919年至1920年组织该校社会学系学生进行的。调查成果为《华南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的社会学》(Country Li f 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 y of Fam ilism,N.Y.:Teachers Co lleg e,Co-lumbia University,1925)。这是国外学者第一次对中国乡村社区所做的比较全面的调查。

1921年秋,英美各教会组织中国教育调查团来中国考察,以美国麻省农科大学校长、农业教育家白斐德(Lenyo n L.Butterfield)为团长。他们在中国调查6个月,足迹遍10余省。每到一省必到各农校和乡村视察,“于我国农业情形考察至为详尽”。著名农学家邹秉文向白斐德建议,可在此基础上就农业问题为中国政府起草一意见书。翌年,白氏撰成《改进中国之农业与农业教育意见书》,并由傅焕光翻译为中文本由教育部刊行②。

1922年夏,慈善组织华洋义赈会邀请燕京大学农村经济系教授戴乐仁(J.B.T ay ler)和马伦(C.B.Malone)组织北平9所大学的61名学生对直隶、江苏、安徽、山东、浙江240个村进行调查。调查成果《中国农村经济之调查》(The S tudy o f Chinese R ural Econom y)于1924年由华洋义赈会印行③,部分内容收入李锡周编译《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北平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年版)。

19231924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白克令(H.S.Bucklin)指导学生调查上海附近的沈家行村。调查成果《社会调查———沈家行概况》(A Social S urvey of Sung-K a-Hong,S hanghai:China B atist Book Store)于1924年出版中④、英文两个版本。

1926年,成都大学经济系教授布朗(H.D.Brow n)主持了四川峨眉山新开寺附近25个田区的调查和成都平原50个农家的调查。这两个调查成果发表于北京经济讨论处所编的《中国经济》月刊,1928年收入李锡周编译的《中国农村经济实况》。

在白克令和布朗调查前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卜凯(J.L.Buck)曾主持两次大规模的农村调查。这两次调查,得到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分会以及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巨额资助。第一次调查为19211925年,共调查7省14县17处2866个农家。调查成果《中国农家经济》(Chi-nese Farm Econom y)于1930年由太平洋国际学会与金陵大学出版英文本,中译本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河北盐山、安徽芜湖两县的调查成果,分别以《河北盐山县一百五十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芜湖一百零二个田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于1928、1929年出版中文本。第二次调查为19291934年,涉及面更为宽广,除了东三省以外,几乎遍及全国,包括22省186个县168个地区16786个田场38256个农户。调查成果《中国土地利用》(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英文本,中文本1941年由成都金陵大学农学院印行。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布尔(Sidney D.Gam ble)也是中国农村调查的代表性人物。曾先后四次来华,19311932年,他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合作进行定县农村调查。社会调查部主任李景24文史哲·2009年第3期

①②③④The Quar ter ly J ourna l o f Economics,Vol.33,Novemb er1918.

谢泳:《一份关于中国农业史的历史文献》,《博览群书》2004年第1期。

Peking:China In ternational Relief Commission Pu blications,Ser.B,No.10,1924. [美]白克令:《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