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营区作为防灾避难空间之探讨-以台中市为

合集下载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摘要:我国始终受到突发事件影响,并且步入了风险社会。

因此,如何合理地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空间识别和规划事关我国社会经济稳健发展。

本研究通过剖析突发事件类别、特征及群众应急避难行为特征,从而发现:突发事件隐含着不确定性、客观性、损失性和可测性,使得群众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有着普遍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大学城为案例,提出如何针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识别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设计。

与此同时,对于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包括:完善室外避难场所规划指导规程;完善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标准;强化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

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为相关政府部门构建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规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广州大学城1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1950年起,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在1950年至2017年共68年间,有50年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超过40%。

因为应急避难疏散是减轻自然灾害影响与损失的重要措施,所以合理地规划应急场所相当重要[1]。

应急避难场所是隐含着特殊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一般发挥着规划固有的功能,而在遭受灾害时,则发挥着应急避难功能[2]。

美国于19世纪末提出通过公园和道路作为火灾的隔离带,并将其分为长期性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而且明确规定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具备三大功能——灾前预防、灾时应变与灾后恢复[3]。

日本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颁布了《城市公园法》,明确了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各项指标;七十年代颁布了《城市绿地保全法》进一步明确了如何通过空间规划,有效地发挥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九十年代则颁布了《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规定了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规划指标。

与此同时,日本构建了多层次的应急避难生态圈,细分为城乡等级、街区等级及住宅等级。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摘要:城市避难场所具有储备、提供避难宿住空间、防灾设施和应急救援物资的防灾功能。

安全势理论是选择避难场所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

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应重视规模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和道路安全。

关键词:城市;避难场所;防灾功能;安全势理论;安全要素;安全领域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已经颁布了避难场所发展规划,拟在数年内逐步建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

有的城市还建成了部分避难场所。

这是我国城市强化防灾功能,完善防灾结构,预防次生灾害,确保重大灾害后灾民安全避难的重要举措。

1 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城市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储备、提供避难宿住空间。

灾后,利用封闭型避难场所(体育馆、建筑物等)的室内空间,开放型避难场所(防灾公园、广场、空地等)的开放空间(临时搭建帐篷、简易房、过渡安置房等)供灾民宿住,各避难场所的避难总面积满足灾民的避难需求。

其二,避难场所内储备各类防灾设施。

包括救援指挥、食品与供水(含饮用水)、医疗、信息、消防、临时厕所、公共卫生、广播、避难标识、直升飞机坪等设施。

一旦发生重大灾害,灾民涌入避难场所之时,随即开启各类防灾设施,为避难人员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防灾条件。

其三,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功能。

避难场所设小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储备灾时应急救援必需的一些救援物资。

由于储备库距避难人群近,储备的物资具有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实用性,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应急救援作用。

规划设计城市避难场所必须满足上述防灾功能,并且形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由满足避难需求的若干个避难场所构成),这是确保城市避难场所安全的前提与基础。

目前,我国规划建设避难场所刚刚起步,所有城市都未建成避难场所系统,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也不完善,有的避难场所只是配置了防灾设施的标识牌,并无实质上的防灾功能,城市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2 避难场所建设的安全因素目前,安全势理论是指导城市避难场所安全设计的基础理论。

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1. 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某某避难场所建设项目1. 2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 3 项目业主项目业主:某某民政局法人代表:地址:某某某地镇1. 4 编制依据1.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 《国家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08〕22 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4. 国家发改委等 5 部门《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厅[ 2008] 2952 号);5.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6. 四川省发改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修订本)的通知〉》(川发改投资[ 2009] 280 号);7. 四川省民政厅等 5 部门《关于汶川地震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川民发[ 2009] 220 号);8. 某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9.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国家计委办投资[ 2002] 15 号;10. 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1. 4 研究范围本报告着重对项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背景和必要性、建设需求和条件、建设内容及规模、工程建设方案、环境保护、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按照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定额估算项目投资,根据国家的财税制度和有关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对项目进行财务效益分析、评价,并提出结论性意见,供建设业主和有关部门决策。

1. 5 项目背景及由来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0级特大地震(本报告简称 5. 12 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会同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评估,四川省某某被评估为重灾区,名列全国 51 个极重和重灾县(区)第 14 位。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导言
1. 什么是应急避难场所?
-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 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与重要性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背景与必要性
- 灾害频发背景
-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现状
-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现状
-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经验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
1. 多层次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
- 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考虑人口密度和区域特点的规划策略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要求
- 安全性要求
- 基础设施配置要求
- 设备和资源要求
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 环境友好型建设
- 节约能源与资源利用
- 社区参与与自治的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践与案例分析
1. 成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案例
- 日本地震灾害中的避难场所建设
- 美国飓风灾害中的避难所建设
2.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践分析
- 公共设施的复用与改建
- 空间规划与场地选择
结论
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的重要性
2.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3.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建议
- 加强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 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 大力提升公众应急意识与应对能力
附录:参考文献
注:以上所列小节标题仅为参考,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当展开,以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有深度。

注意使用合适的段落结构和过渡句,使文章逻辑清晰、流畅。

台中县地区灾害防救计画修正架构(精)

台中县地区灾害防救计画修正架构(精)
風災-消防局水災-工務局
土石流-農業局
體系組
洪氾組
坡地組
氣象組
資訊組
「第三節情報收集及傳遞」
2-3-3
第三節受災區域管理與管制
警察局
體系組
原無此項目
2-3-4
第四節緊急動員
風災-消防局水災-工務局
土石流-農業局
體系組
原無此項目
2-3-5
第五節避難疏散及緊急收容安置
警察局
社會局
教育局
體系組
社經組
「第七節避難與收容」
洪氾組
原無此項目
2-1-7
第七節二次災害之防止
風災-消防局水災-工務局
土石流-農業局
體系組
洪氾組
坡地組
氣象組
原無此項目
2-1-8
第八節相關法令研修訂定
風災-消防局水災-工務局Biblioteka 土石流-農業局體系組
洪氾組
坡地組
氣象組
原無此項目
2-1-9
第九節防災教育
新聞局
教育局
勞工局
風災-消防局水災-工務局
土石流-農業局
消防局
醫療組
「第六節災害時之醫療確保」
2-2-12
第十二節規劃廢棄物集中管理
環保局
人為組
原無此項目
2-2-13
其他
原無此項目
2-3
第三章應變計畫
「第三章災害應變」
2-3-1
第一節災害應變中心之設立與運作
風災-消防局水災-工務局
土石流-農業局
體系組
洪氾組
坡地組
氣象組
「第二節災害應變中心」
2-3-2
第二節資訊蒐集、分析研判與通報

自然灾害紧急疏散避难场所设立方案

自然灾害紧急疏散避难场所设立方案

自然灾害紧急疏散避难场所设立方案在面临自然灾害时,人们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当灾难来临,及时的疏散和安置对于减少伤亡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紧急疏散避难场所是一个必要且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紧急疏散避难场所设立方案。

首先,紧急疏散避难场所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和区域特点,我们需要设立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我们可以选择教室、广场、体育场等结构牢固、空间大、容纳人数多的场所作为避难所。

在洪水频发地区,我们可以选择具有防水措施的建筑物、山丘上的高地、甚至是大型船只等作为避难所。

在火山喷发地区,我们可以选择地势较高、远离火山口的区域作为避难所。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避难场所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人们的安全。

其次,避难场所的准备与设施至关重要。

在灾难发生前,我们需要对避难场所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进行场所的安全检查,确保建筑的结构安全、消防设备完好等。

其次,提前备好应急物资,如食品、饮水、急救药品、毛毯等,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应建立起与其他救援机构的联系,以便在遭受灾害时获得更多的支援和援助。

此外,在避难场所设立应考虑到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卫生间、通风、照明等,这些设施都应充分满足避难人员的需求。

再次,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作也至关重要。

在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组织来管理避难场所。

首先,确定场所的最大承载量,并合理分配床铺、饮食等资源。

其次,建立健全的避难人员登记制度,以便及时掌握人员信息和安全情况。

同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避难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此外,在避难场所内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最后,避难场所的宣传与培训也不可忽视。

为了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疏散避难的意识和能力,我们需要进行相关宣传和培训。

应该定期组织演练,让公众了解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和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009、社区防灾空间单元规划探讨

009、社区防灾空间单元规划探讨

表 5 社区防灾相关开敞空间分级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社区防灾相关标准整合
街道 社区 层级
居住区级公园: 1ha 人均 1.5 ㎡
中期固定避难场所:1~5ha,人均 3 ㎡ 短期固定避难场所:0.2~1ha,人均 2 ㎡
功能 社区 层级
小游园: 0.4ha 、人均 1 ㎡ 公共设施附属场地
临时避难场所:人均 1 ㎡ 紧急避难场所:人均 0.5 ㎡
步行距离 500~700m
救灾设施,形 成相对独立的
防救灾
4—15km²
3. 社区防灾单元建构
社区防灾单元建设以邻里生活圈为借鉴。邻里生活圈多以社区内中小学校为中心,圈域 半径 500~700 米,内部以社区医疗、治安、消防等部门为据点,以区内道路、河流、公园的 防灾建设为支撑,构成基本的防灾空间单元,并合理配置防灾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和防灾指 挥据点。社区防灾单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 居住小区级道路红线不小于 14m 社区 居住组团路:红线不小于 8m 层级
疏散主通道不小于 7m
基础 社区 宅间小路:路面 2.5m
疏散次通道不小于 4m 一般疏散通道不小于 3m
3.3 社区开敞空间
社区公园
图 3 防灾单元开敞空间组织示意图
社区绿地、广场、公园、空地既是社区居民平时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也可以在灾时作
6
为紧急和临时避难场所。功能社区层面,小学运动场、活动中心场地以及社区公园绿地可兼 顾避难场所之用,并配置必要的应急供应设施。街道社区层面,较大型的场地,如区域或社 区公园、体育场、学校场地等可作为固定避难场所,并配置应急通信、公共服务、应急医疗 卫生、应急供水等设施,保证周围建筑物的抗震防火性能,以发挥灾时应急指挥和应急管理 功能。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基层社区防台减灾经验及对策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基层社区防台减灾经验及对策

系建设 进行 了总 结 , 其 中成 功 的 经验 和 有效 的 对 策 , 对 于我 国的 防 台减 灾社 区建设 , 具有 一 定的 借鉴 意 义 。 关键 词 : 台风 ; 基层 社 区; 防 台减 灾 ; 国 外经 验
中 图法 分 类号 : P 4 4 4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9 2 6 4( 2 0 1 4) 0 3 - 3 6 - 0 3
摘 要: 台风 给世 界 上 许 多 国 家造 成严 重 灾害 。 在 抗 御 台风 灾害 过程 中 , 各 国逐 渐 认 识到 加 强 基层 社 区的 防 台减
灾 建设 , 对 于减 少 台风造 成 的 灾 害损 失 至 关重要 。 对 美 国、 英 国、日本 、 我 国 台湾 等 国 家和地 区的社 区防 台减 灾体
估 灾 害可 能 造成 的损 失程 度 , 这 一步 骤 需要 社 区居 民参 与, 协商讨 论 决定 。 其次, 参 照社 区 内灾害 评估 鉴定 结果 , 制订社 区减 灾计划 以及适合社 区 的长、 短 期减灾 策略 。
基 于 社 区 的防 台减 灾 模 式 日益 成 为 降 低 脆 弱性 以及 灾
的联 邦 、 州 和地 方各 级 政 府 创设 了一套 完 备 的 灾害 管理
体 制与 政策 体 系 , 但 是在这 几 次救 援行动 中 , 暴 露 出严 重
的组织 问题 , 受 到公共 舆论 的严 厉批 评与 谴责 。 为 了应 对 日益 增 加 的 自然 灾 害 , 解 决 自身 的组 织 危
骤 与 阶段 。 ( 1 ) 建 立社 区合作 伙伴 关系 。 地 方政府 、 工业 、 企 业、 基础设施、 交通、 住房 、 志 愿 者 组 织 等代 表 组 成 一 个 合 作 关 系小 组 , 所 有 成 员都 有义 务 为社 区减 灾服 务 。

台湾921灾后以地易地政策之回顾PART Ⅱ 台中市大坑断层带-台湾

台湾921灾后以地易地政策之回顾PART Ⅱ 台中市大坑断层带-台湾

台湾921灾后以地易地政策之回顾PART Ⅱ 台中市大坑断层带谢志诚国立台湾大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教授财团法人九二一震灾重建基金会1执行长车笼埔断层带穿越台中市北屯区,总长约4.2公里,以断层露出线两侧各15公尺计算,涵盖面积约12公顷。

范围内公有土地6.5公顷,私有土地5.5公顷,土地所有权人316人,全倒户117户。

范围内因地震逆冲现象,造成地层隆起、地表错移,受灾民众对于原地重建之意愿不高,并强烈表达易地重建之需求。

为解决断层带内受灾户之安置及重建需求,台中市政府先后提出透过区段征收取得标售地办理「以地易地」、并行采用以公有地办理「以地易地」及透过区段征收取得标售地办理「以地易地」之「以地易地」机制。

后因透过区段征收取得标售地办理「以地易地」之可行性不高,初步选定位于建和段之市有土地作为标的。

惟该标的经地质钻探与调查分析后,发现其受车笼埔断层旧址、九二一车笼埔断层新址及东西向横移动层纵切之影响,不适宜作为土地交换之标的,最后改以坐落于北屯区军和段162地号之国有土地(市场用地)作为标的,并陆续办理土地之变更、受理申请、土地选配、土地交换方案之陈核、土地分割、所有权交换登记及点交等作业。

因此本报告即依据推动时程及进度,分成「以地易地机制之确认」、「以地易地标的之确认」、「以地易地执行计划之补助与确认」、「受理申请」、「土地变更作业」、「土地交换方案之拟具与陈核」、「分割、所有权交换登记及点交」及「后续问题及重建」等8个段落,以求完整回顾台中市大坑断层带「以地易地」之始末。

1.「以地易地」机制之确认台中市政府为解决断层带内受灾户之安置及重建需求,先后提出「台中市九二一地震断层带土地跨区区段征收安置计划」、「台中市断层带附近地区因震灾损毁之已建筑用地办理以地易地或以廓子区段征收地区标售地易地执行计划」,拟透过区段征收取得标售地办理「以地易地」(简称「以区段征收标售地易地」机制),或并行采1 财团法人九二一震灾重建基金会成立于1999年10月13日,已于2008年7月1日起解散。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存几率。

本文将探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的相关问题。

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是确保场所功能完善、便于人员疏散和安全的关键。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势较高、稳定的地区,远离潜在的灾害源,如河流、山体滑坡等。

其次,场所应拥有充足的空间,能够容纳周围居民的疏散需求。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应当完备,包括有足够的应急物资、医疗设备、通讯工具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情况。

2. 场所建设要求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场所的结构稳固性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应符合抗震、防火等相关标准,建筑结构要经过专业的认证和评估。

同时,应设置易于人员疏散的通道和紧急疏散指示标识,确保地震时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现场。

此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场所的气候适应性,保证在各种自然灾害条件下都能提供必要的防护和救助。

3. 场所管理与维护除了规划和建设阶段,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与维护同样至关重要。

场所应当定期进行演练和应急演练,让居民熟悉应急程序,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同时,对场所设施和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另外,场所管理者还应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便于及时响应和调度资源。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防范地震灾害、提高社区抗灾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化的建设和有效的管理,可以为居民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有力的保护和救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都应该高度重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地震安全的社区环境。

洪灾应急避难所建设规划

洪灾应急避难所建设规划

洪灾应急避难所建设规划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洪灾频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这一现实,建设洪灾应急避难所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洪灾应急避难所建设规划进行探讨。

一、洪灾应急避难所建设的重要性洪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突发性强,造成的损失惨重。

在发生洪灾时,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及时有效地提供避难场所至关重要。

因此,建设洪灾应急避难所可以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减少人员伤亡,保障公共安全。

二、洪灾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标准为了确保洪灾应急避难所的功能和安全性,建设标准至关重要。

首先,应急避难所的选址应远离洪水易淹区,地势较高,便于疏散和救援。

其次,建筑材料应具备防水、防潮和抗渗性能,确保在洪水侵袭时不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避难所内部设施应完善,如备有食品、饮水、医疗箱等生活必需品,可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洪灾应急避难所的布局设计洪灾应急避难所的布局设计要科学合理,充分考虑灾民疏散、生活、医疗等需求。

避难所内应设立标识明显的疏散通道,方便受灾群众疏散逃生。

另外,应急避难所的布置应合理分区,包括休息区、就餐区、医疗区等,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灾民。

四、洪灾应急避难所的管理运营洪灾应急避难所的管理运营需要建立规范的机制。

应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避难所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同时,要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洪灾事件。

五、洪灾应急避难所的社会宣传和服务为提高公众对洪灾应急避难所的认识和使用率,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服务。

可以通过开展洪灾风险知识宣传、举办避难所开放日等活动,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要加强避难所的维护和服务保障,确保在灾情发生时能够正常运作。

六、结语建设洪灾应急避难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加强规划设计、提高管理水平和优化服务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灾害应对的保障。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洪灾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将迈向更加完善和可持续的方向。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水源充足
确保附近有可靠的水源,满足避难人 员的饮水需求。
布局与设计
01
功能分区明确
根据应急避难的需求,将场所划 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安置区 、医疗救助区、物资储备区等。
03
考虑可持续能源供应
在场所内规划可再生能源设施, 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等,以
备不时之需。
02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确保人员和物资运输的顺畅,避 免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混乱和拥堵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考虑长期可持续性, 既满足当前需求,又适应未来发展变化。
选址原则
远离危险源
避难场所应远离地震断裂带、火山、 水库等潜在危险源,降低灾害发生的 风险。
地势开阔平坦
选择地势相对开阔平坦的区域,有利 于搭建临时帐篷和安置设施,同时也 有利于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
交通便利
避难场所应靠近交通干道或交通便利 的地方,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 救援和物资运输。
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泥 石流、水灾等次生灾害 ,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危
害。
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危害与影响
01
02
03
洪水灾害
洪水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破坏基础 设施和农田,影响农业生 产。
台风灾害
台风可能带来强风、暴雨 和风暴潮等灾害,造成房 屋倒塌、道路淹水、电力 中断等危害。
干旱灾害
干旱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 恶化等危害,影响农业生 产和人民生活。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提供安全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保护人 民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
及时救援
在灾害发生时,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成为救援力量 的集结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

台北市防灾空间规划

台北市防灾空间规划

【文章编号】1006-3862(2001)06-0001-08台北市防灾空间规划Study on spatial planning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 aipei李繁彦ΠLi Fan2yan(台湾都市计划学会)(The Urban Planning S ociety of T aiwan)【摘 要】经由防救灾据点与道路的现况检讨,爰对于台北市中心区之实际防灾空间系统提出检讨与修正。

除指定出防灾据点与路径之层级外,更初步拟定其规范准则,作为未来设施重建、改建与改善时,加强防灾机能之参考。

【关键词】 都市防灾 防灾空间系统 防灾据点与路径Abstract: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atial system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in central T aipei and then m odification and suggestion of spatial system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the loca2 tion of action bases and road system,besides,s ome constructing rules are made for reference while reconstruct2 ing and rennovating.K ey w ords: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patial system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ction bases and road system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1+6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台湾位处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传,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1999年9月21日发生于南投集集的大地震,造成人员及财物损失甚为严重,也因此唤起了台湾各界对于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

避难场所背景与意义

避难场所背景与意义

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灾害救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提高灾害就住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日趋迫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成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日趋完善不同,我国的避难场所建设还是处在起步阶段,所以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和城镇居民加强对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的全民程度。

课题意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灾害提早进行防灾减灾的教育和演练,对避难场所今早进行规划和建设,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的必备知识;可以有效减小灾害对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可以在灾害到来时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地应对和规划。

我们的课题必将是惠及当今人类和子孙的伟业。

简述避难场所的分类

简述避难场所的分类

避难场所(shelter)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用于保护人们安全的场所,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等。

避难场所通常分为两类:临时避难场所和永久避难场所。

临时避难场所是指专门为应对紧急情况而设立的、可以满足短期需要的避难场所。

这类避难场所通常由政府或非政府组织设立,并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床、水、食物和卫生设施。

临时避难场所常见的例子包括教堂、学校、社区中心和体育馆等。

永久避难场所是指长期设立的、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避难场所。

这类避难场所通常由个人或家庭自行建造,并提供较高级别的生活设施和应急设备,如应急电源、水处理设备和通信设备等。

永久避难场所常见的例子包括地下室、地下基础和地下结构等。

在规划和建造避难场所时,需要考虑场所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可达性和功能性等因素。

避难场所的选址应考虑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和人口密度等因素。

避难场所的建造应使用防火、防洪、防震等技术,并应具有足够的通风、采光和水处理设施。

避难场所的管理应考虑应急资源的储备、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以及人员的安置和服务等因素。

在紧急情况下,避难场所可以作为人们暂时逃离危险的地方,也可以作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救助和援助的基地。

在正常情况下,避难场所也可以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聚会、娱乐、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因此,避难场所对于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地震避难所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区为例

城市地震避难所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区为例

城市地震避难所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区为例郭兴利;郭雪琦;卓海涵【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4【摘要】地震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措施,对其空间选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有利于完善城市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民.以台中市西屯区为例,从安全性、有效性、接近性三个方面选取指标因子进行地震灾害的风险分析,根据台湾专家建立的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因子权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获得地震避难所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与排序,建立避难所空间点位评价模型,再借助mat-lab进行灰色关联矩阵的分析运算,最终获得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在45个研究对象中,大部分公园或学校具有较强的适宜性,可以作为地震避难所;约有36%的公园或学校不宜作为城市地震避难所.【总页数】9页(P71-79)【作者】郭兴利;郭雪琦;卓海涵【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53【相关文献】1.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规划策略研究——以天津市环外新家园居住区选址建设评价研究为例 [J], 陈新;柴秀梅;王魁2.秦巴山区移民安置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 [J], 付恒阳3.秦巴山区移民安置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 [J], 付恒阳;4.陕南移民安置区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以勉县为例 [J], 付恒阳;李小燕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例 [J], 徐定芳;何阳;范毅;杨少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哪两种类型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哪两种类型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哪两种类型在面对突发灾害或紧急情况时,寻找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是非常重要的,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是专门为灾害发生时提供临时安全和庇护的场所。

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临时性和永久性。

1. 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灾难发生后提供短期避难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是临时设置的,具有灵活性和易于搬迁的特点。

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 活动帐篷和帐篷营地活动帐篷和帐篷营地是一种常见的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

它们可以在需要时快速搭建,为避难者提供临时住所。

活动帐篷通常由防水和防风材料制成,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并提供基本的住宿条件。

1.2 临时收容所临时收容所通常是指临时性的大型场所,用于容纳大量的避难者。

它们通常设有床位、洗手间和厨房等基础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临时收容所可以是学校、体育馆、会议中心等大型室内场所。

1.3 装配式房屋装配式房屋是一种流行的临时性住宅解决方案,用于在灾难后提供住宿。

这些房屋通常由可再生材料制成,具有快速搭建和拆除的特点。

装配式房屋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简单但安全的住所,并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1.4 临时露天营地临时露天营地是指在灾难发生后用于露天避难的地区。

这些营地通常设置在安全的地区,并提供帐篷、睡袋等设备给避难者使用。

临时露天营地提供基本的住宿和生活设施,可以自给自足或依靠援助机构提供。

2. 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与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不同,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长期避难而建立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可以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并提供长期居住的条件。

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2.1 安全屋安全屋是一种专门设计的住宅,用于提供长期的避难和庇护。

安全屋通常具有坚固的结构和特殊的防御能力,可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安全屋通常配备备用发电机、储备食品和自来水等设施,以便在能源和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普及应急避难场所 打造灾时避风港

普及应急避难场所 打造灾时避风港

普及应急避难场所打造灾时避风港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22()3
【摘要】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地方,平时可供居民休闲和健身,但在地震等突发灾害性事件来临时,就"摇身一变",成为紧急避难的场所。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应急避难场所,熟悉的是那块绿色的指示牌,上面有一个疾走的人像;陌生的是怎样才能在灾害来临时安全有序地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建设本地特色的城市避风港——以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
2.北京应急避难公园绿地什么样现有的29处场所平时美化环境,灾时紧急避险
3.灾害时的避风港——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4.“平灾结合”推进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策略研究
5.灾后“避风港”——应急避难场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重大自然灾害避难场所建设的发展与思考

中日重大自然灾害避难场所建设的发展与思考

中日重大自然灾害避难场所建设的发展与思考摘要: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避难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上通行的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的有效做法,通过中日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历史的对比分析,并引发思考如何我国构筑城市防灾避难场所体系及有效发挥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提高大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避难场所;城市建设;自然灾害;应急避难1 引言我国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之所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除了建筑质量和地理环境等原因外,留给我们的教训之一就是城市缺少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上通行的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的有效做法,作为一个饱受自然灾害的国家,日本是最早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国家之一。

他们不仅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方案,每年还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避难演习,加强应急意识。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正说明政府管理中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假如发生不可避免的灾害,比如地震或火灾等灾害,这些“应急避难所”,就将成为一个能为千万人提供生命线的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避难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政府应对重大突发灾害,并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举措。

本文结合中日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历史的对比分析,并引发思考如何我国构筑城市防灾避难场所体系及有效发挥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提高大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为我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 日本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日本发生的这次举世震惊的9级大地震,除了因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因建筑物倒塌而导致的人员伤亡却仅有寥寥数百,与我国2008年汶川8级地震造成10万人伤亡的后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我国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造成20余万生灵被瓦砾埋压致死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从新闻媒体报道的画面来看,在这次大地震中,绝大多数建筑物在经过长时间的摇晃后稳如泰山,几乎很少见到墙倒屋塌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軍事營區作為防災避難空間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Using Military Barracks as Disaster Rescue and Refuge SpacesA Case Study in Taichung City顏美鉛1楊龍士2摘要從歷年國軍大量投入災害搶救與後期收容安置來看,顯示防災避難空間需求仍有不足且資源缺乏整合,故如何有效提供營區為防災避難空間,達到救災之機能及減輕災害影響,實有迫切探討之必要。

本研究係以台中市為例,探討防災避難據點設置之相關要因,及營區設施、駐用現況、任務特性與所在區位等限制因素,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分析功能結合現有防災圈域,以建立評選機制;一旦遇災害發生時,營區可即轉為防災生活圈之緊急避難空間,既可發揮救援功效亦能增加土地利用與管理效能,期為爾後在都市計畫防災空間規劃上之參考。

關鍵詞:軍事營區、防災避難空間、地理資訊系統AbstractFor years, the military has made many efforts on the action of disaster rescue and the acceptance and settlement later on. It reveals that the disaster rescue spatial supply is still insufficiency and the resources need to be more integrated. How to provide the military barracks as disaster rescue and refuge spaces to achieve disaster relief effectivel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is paper, taking Taichung city as an experiment, we aimed to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disaster rescue location, the barrack’s facilities, the present encampment situation, the military mission property and the area limiting factors. We applied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alysis functions to combine the urgent disaster rescue buffers an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nce the disaster happens, the suitable barracks might immediately be transferred as disaster rescue and refuge spaces. This study has been shown that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potency might obviously be improved. We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on the urban and the disasters spatial planning.Key words: Military barracks area, Disaster rescue and refuge spaces, GIS1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生,E-mail: lnn736@2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教授暨建設學院院長一、前言台灣地區位處於地震、颱風地帶,加上人口密集、土地高度開發,經濟結構快速發展,往往在發生重大天然災害或重大事故時帶來嚴重的損害,而避難據點的設置則以提供作為民眾避難、收容或救治傷害等用途之設施或場所;回顧台灣過去數次重大震災、風災發生時,國軍不論是初期的救援或復原階段的災民安置與重建工作,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亦突顯軍事營區的避難收容能力。

安全都市之建立應從生活圈做起(何明錦,1997),因此防災生活圈為安全都市的基本要求,避難圈域又稱防救災生活圈,國內避難圈域之層級依張益三(1999)都市防災規劃之研究,可分為鄰里防救災避難圈(約為500-700M)、地區防救災避難圈(約為1500-1800M)、全市防救災避難圈(全市為單位)等三級。

何明錦、李威儀(2000)將都市防災空間系統劃定為避難、道路、消防、醫療、物資及警察等六大空間系統,而避難空間指依避難人員停留時間長短及災害發生之不同時序,可區分為緊急避難、臨時避難、臨時收容及中長期收容場所等四層級性防災避難空間。

國內相關研究中對於避難據點曾述及軍事用地者,何明錦(2003)在台北縣中和市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示範計畫,提出中和市在傳統避難據點(學校、公園綠地、停車場等開放性空間)的考量外,應納入其他類型可供避難之據點,如大型公共建築物、軍方單位等。

鍾佳欣(2004)對都市避難據點之層級分類,在各類型避難階段與避難據點類型對應表中,將軍方營區歸類在避難行為之第三階段(中長期避難期)屬全市性避難據點。

依陳建忠(2002)對集集大震災237個臨時避難據點數量及避難人數之統計,顯示出台灣地區之學校、公園綠地廣場、部分機關及軍事用地,比較能夠提供充分開放空間作為臨時避難使用且收容人數較多,而活動中心、軍營屬室內避難型式,所佔面積比例雖然不大,卻為將來強化室內避難據點可以考量的類型。

鑑於支援災害救援漸成為國軍部隊平時的常態任務,對於軍事營區而言,其設置與存在之目的不同於學校、公園綠地廣場空間的開放與近鄰,但卻是在災害發生當時最能適時提供完善之救援場所,故藉由文獻探討與歷史災害分析來印證軍事營區在防災避難據點的定位與功能,並結合台中市都市計畫防災圈域之避難生活據點,得到各區內防災避難營區設置與避難據點間之分布狀況,以為後續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係透過文獻回顧都市防救災規劃標準及災例整理分析對都市防災避難營區設置作初步探討,主要以台中市軍事營區點位圖及台中市防災避難據點圖,運用GIS套疊分析得到兩者間相關之空間分佈情形,研究流程詳如圖2-1。

圖2-1 研究流程圖三、軍事營區與防災本研究從過去921大地震、72水災到SARS防疫等重大災例中進行探討,以得到營區在防災避難空間之對應層級及提供災援情形,從而印證不同類型軍事營區在災害防救避難空間之定位及重要性。

3.1 集集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於南投縣集集附近發生了芮氏規模7.3度的大地震,震度最大強度為六級,是台灣地區百年來陸地上最大規模的地震,造成房屋全倒或受損嚴重,根據行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統計共造成房屋全倒51,711戶,半倒54,095戶,超過10萬人露宿避難。

國軍部隊除在第一時間內主動投入救災工作,同時於各救災部隊駐地及空置營區,規劃災民收容中心,主動提供災民飲食沐浴盥洗並協力災區治安維護,以妥為安置災民,計開設災民收容所26處,收容災民1萬5430人,並提供15處營區供興建災後災民居住之組合屋使用(賀忠文,2004)。

以台中市而言則有軍功、大坑營區及戰基處復興、建成營區等處於災時成立災民收容中心及災後興建組合屋用地。

3.2 72水災2004年7月1日敏督莉颱風(Mindulle)直撲台灣,於7月2日後暴風圈漸遠離,其累積總雨量與最大時雨量均高過以往的風災造成重大災害,為繼921集集地震、桃芝風災後重創台灣的天然災害,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資料顯示房屋受損計有台中市14戶、台中縣35戶、雲林縣70戶、南投縣69戶、彰化縣19戶、嘉義縣375戶、台南縣8戶、高雄縣2戶、苗栗縣7戶,共計599戶。

集集地震時以大甲溪流域受創最劇,尤其谷關至德基間最為嚴重,桃芝颱風雖有災害,但並不嚴重,而敏督利風災對此區損害嚴重並且往西側延伸至和平、天冷地區,致使谷關至白冷間台八線道路柔腸寸斷,部分橋樑沖毀,松鶴部落被土石流嚴重侵襲。

自7月3日至7月8日期間,由陸軍提供岳武營區收容災區民眾計719人。

表3-1 國軍營區支援72水災收容災民統計表 營區 地點 收容情形駐地現況 (面積) 收容天數(人數)岳武營區 (麗陽營區) 台中縣和平鄉 收容谷關、十文溪、麗陽及松鶴等地區災民,並提供膳食、住宿及醫療服務,與協助後送事宜。

部隊駐用 (1590㎡) 6天(719人)3.3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2003年3月8日勤姓台商因高燒及久咳不癒前往台大醫院急診,14日證實感染嚴重之非典型肺炎,國內SARS 疫情開始蔓延,全球各地亦有相同疫情傳出,至4月16日WHO 正式宣布,證實新發現的冠狀病毒為SARS 的致病源,不排除為變種新病毒,其傳播力及致病力均較強,病患可能會發生肺部纖維化,甚至引發呼吸衰竭而導致死亡。

因應國內疫情狀況之提升,國防部在行政院成立「行政院SARS 防治及紓困委員會」後,即負責國防資源組業務,辦理事項計有:提供防疫隔離或醫療場所器材支援、協助醫療防疫及人力支援、軍隊疫情之監控及其他有關運用國防資源之支援任務。

訂頒「國軍防治SARS 作業要點」,律定各單位防治及分級處置相關作業規範,以防止疫情於軍中散播。

期間共支援「強制隔離區」之營區5處(陸軍弘武、陸軍大坪頂、海軍少康、陸軍衛光、陸軍網寮南營區),提供地方政府運用,累計進駐人員1,334人。

遊民收容場所3處,提供台北市政府武崗營區、台北縣政府后坑台營區與桃園縣政府中壢崎頂營區等遊民收容地點,累計收容遊民268人,並提供北部國軍松山醫院、中部國軍台中總醫院中清院區、南部國軍台南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屏東分院及東部國軍花蓮總醫院台東分院為SARS 專責醫院,收療SARS 病患(國防報告書,2004)。

3.4 都市防災避難營區設置探討國軍對於災害救援的投入不單是人力、物力動員,在各救災部隊駐地及空置營區亦規劃災民收容中心、專責醫療場所、組合屋用地等避難據點,並於救災期間主動提供食宿與協力災區治安維護,對防災工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並發揮極大的功效,從3-2表整理出營區在各重大災害之對應避難空間主要以臨時收容場所及中長期收容場所設置為主。

表3-2 軍事營區對應避難空間層級表重大災害對應避難空間安置情形88年921地震臨時收容場所中長期收容場所災民收容所:坪林營區等26處組合屋用地:國軍東勢分院等15處92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臨時收容場所中長期醫療收容場所強制隔離營區:弘武營區等5處遊民收容場所:武崗營區等3處SARS專責醫院:國軍松山醫院等5處93年敏督莉颱風(72水災)臨時收容場所災民收容所:岳武營區1處依陳建忠(2000)921地震各類型避難據點類型面積比(表3-3)及收容人數比例統計表(表3-4),可發現學校、公園綠地廣場、機關及軍事用地此3類避難據點中,學校及公園綠地廣場因與民眾居住之區位較接近且為居民日常所熟悉的開放生活空間,故所佔比例明顯較高,且在避難面積及收容人數上亦高居前2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