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哈尔滨尚志公园防灾设计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一、建设原则1、统一规划,综合利用。
应结合整体避难规划确定应急避难功能,并与其他类别的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
2、平灾结合,功能整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各种设施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
3、因地制宜,节约实效。
应利用公园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注重科学的建设管理,合理设置应急避难设施。
4、便捷通达,安全美观。
应急避难场所在满足安全的情况下,靠近公园绿地出入口;在不影响避难功能条件下,应为使用者提供标识明确、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环境。
二、场所分类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分为以下三类:1、紧急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以内,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2、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30天,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和一般设施;3、中心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0天以上,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
三、场址要求(一)安全性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结构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2、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以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
3、应急避难场所应与周边高层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因建(构)筑物倒塌产生的危险。
4、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的确定,应考虑邻近或穿越的次高压以上燃气管道和成品油管道的安全影响范围。
5、公园内的动物园、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区域不应作为避难场所使用。
6、海啸应急避难场所的高程应大于国家高程基准30m。
(二)服务半径1、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500m。
2、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m。
3、中心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0m。
(三)竖向设计1、应急避难场所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和公园总体竖向控制进行竖向设计。
2、应急避难场所坡度应控制在7度(约13%)以下。
四、面积指标(一)避难场所面积1、紧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2000㎡。
应急公园设计方案
应急公园设计方案应急公园设计方案应急公园是为了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而建立的一个专门的公共空间。
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庇护和救援服务,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的安全场所和必要的生活设施。
在灾害发生后,应急公园可以成为市民和救援人员的安全港湾,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应急公园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紧急情况下的应对需求。
首先,应急公园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它应尽量远离高风险区域,例如河流、海滩、山崖等地。
同时,它也应尽可能接近人口密集区,以便更好地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
地理位置的选择应基于综合考虑,包括灾害风险评估、人口分布等因素。
其次,应急公园的规划和布局应合理。
公园的面积应足够大,以容纳大量的人员。
同时,公园内应有充足的空间用于搭建临时帐篷、救援设施和生活设施等。
公园内的道路应宽敞且通畅,以方便紧急救援车辆的进出。
公园的布局应合理,划分出不同区域,例如临时住所区、医疗救援区、物资储备区等,以便组织和管理。
第三,应急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在公园内应设置临时帐篷或临时住所,以提供受灾群众的住宿需求。
此外,还应建立医疗救援点,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及专业的医疗人员,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救治。
公园内还应设置临时厕所、自来水供应点、临时食堂等基本生活设施,保障受灾群众的日常需求。
最后,应急公园的安全管理也应得到重视。
公园内应设置安全警戒区和安全监控设备,确保受灾群众的安全。
同时,公园内应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指示牌,以提供逃生的指引。
公园的工作人员应接受应急救援培训,能够熟练地应对各类紧急情况。
综上所述,应急公园的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规划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等因素。
在紧急情况下,应急公园是为受灾群众提供庇护和救援服务的重要场所。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的功能主要 体现在: (1)灾害时的应急活动据点, (2)防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3)防 灾情报发布中心,(4)防灾调查及研 究中心,(5)地区体育运动场所5个
方面。公园不仅具有防灾机能,同
时也是地区平时开展体育活动的场 所, 具有平灾结合的双重性。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由中央的城市道路将其
难广场区的周边。但是,不要进散设定,也不要设定特
别的区,只进行设置配置。
•
4.救援活动对应区:(1):为以消防、救援、医
疗救护活动、其他各种活动的空间等为主体的区。为了
达到空间的有效利用和设施的高效使用,使避难广场区
和防灾关联设施区相连接,或者一部分重复。(2):
对于避难者直接相关的医疗、救护等活动之外的各种活
钟、饮水处、洗手处等。
• 6.管理设施:仓库、车库、材料堆放处、垃 圾处理场、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电力设 施等。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作为日本首 个广域防灾据点,其功能与以往的 广域避难场所不同,它可以容纳城 市大规模灾害的大型救援队,可以 接纳和运送全国及世界范围的救援 物资和大型器械, 是开展灾后救 援复兴活动的后方基地。
防灾公园概念是日本在1993年 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首 次提出的,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 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 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 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起的 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
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
1.提供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
的生活条件和从市区火
灾蔓延等的安全性出发,设置于公园的中央,
根据必要在周围设置防火树林带区。此外,一
部分可以作为避难者的临时避难生活的空间进
哈尔滨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布局研究
对城市公园绿地 的人 口辐射 能力 的现状 和存 在 问题 进 行研究 , 此基础上提 出了哈尔滨城市公 园防灾避 险功 在
能 布 局 的 发 展 规 划建 议 。
Hale Waihona Puke 1 研 究区域 与对 象
哈尔滨市位 于黑龙 江省南 部 , 地处 松嫩平 原东 端 ,
资料对城市公园进行 了防灾避 险功能服务效 率 的评判 ,
第 一作 者简 介 : 文(9 1) 女 , 士 , 李 17 ~ , 博 副教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城
市绿地 系统规 划和 风景 园林规 划设 计 。
城市绿地供给的 日益 紧张 。同时 , 作为城 市防灾避 险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的城 市公 园在 防灾 减 灾 的 压 力 也 日趋 负 重 。
道里区 、 道外 区 、 岗区 和香坊 区是 哈尔滨 市传统 南
的 中 心 城 区 , 口密 度 大 , 市 化 进 程 也 已基 本 完成 , 人 城 具
险功能布局角度 的研究 大 部分还 仅 限于定性 的描述 和 经验 的总结 , 相关定量 的研究 也主要是 从景观 生态格局 指标分析 的角度对城市绿 地布局进行 的评判和展 开l 。 _ 3 ] 该研究从城市公 共服务设 施 区位 理论 出发 , 助地理信 借
息 系统 ( ega hc nomai yt G S 分 析 平 台 , G o rp i Ifr t nS s m, I ) o e
功 能 布 局 的 合 理 化 和 公 平 化 , 从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区位 理 论 出发 , 于 G S分 析 平 台从 可 达 性 和 服 现 基 I 务 效 率 2个 角度 对 哈 尔滨 公 园绿 地 的 防 灾避 险 功 能服 务 状 况进 行 评 价 。 结 果 表 明 : 过 可 达 性 通
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哈尔滨尚志公园防灾设计
城市 是人 口、 筑物 和社会 财 富高度 集 中的 区域 , 建 随着 城市 化进 程 的不 断 加 快 , 设 过 程 中对 自然 建
过度 开发造 成 的一 系列如 环境 污染 、 资源 匮乏 、 人 口爆 炸 、 环境 恶化 都会 带来 突发 的城 市灾 害 , 造 将 成 巨 大的经 济损 失和人 员伤 亡 。
也具 有指 导性 作 用 , 可 以促 进 黑 龙 江 省城 市公 也 园在 防灾 设计 上 的进一 步发 展 。
1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发 展 背 景 和 城 市 公 园 防 灾 设 计 规 划 原 则
1 1 城市 应急 避难 场所 发展背 景 . 20 0 7年 8月 3 0日国 家公 布 了《 华 人 民共 中 和国 突发事 件应 对 法 》 并 于 当年 1 月 1日起 施 , 1
摘 要 : 绍 了 国 内应 急 避 难 场 所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背 景 , 出基 于 避 难 场 所 的城 市 公 园 的 防 灾设 计 原 则 , 哈 尔 介 提 以 滨 市 尚 志公 园为例 , 固林 设 计 的 地 形 、 以 道路 、 体 和 建 筑 的 4个 要 素 与 防 灾设 计 相 结 合 , 点 分 析 城 市 公 园 水 重
黑龙 江农 业科 学 2 1 ( ) 8  ̄ 8 0 1 2 :5 8 Heln ja g Ag iut rlS in e i gin rc lu a ce c s o
基 于应 急 避 难 场 所 的哈 尔 滨 尚志公 园防灾 设 计
许大 为 。 李羽佳
( 北 林 业 大 学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4 ) 东 黑 5 0 0
广场 、 场 、 育场 、 车 场 、 地 、 类绿 地 和绿 操 体 停 空 各 化隔 离 区, 中城 市公 园作 为 一 种 既 能 为城 市 居 其 民提供 自然 游憩 空 间 、 改善 自然 环境 , 同时又 能作
防灾公园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
第29卷 第4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29 No14 2007年11月J 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c Un i ver sity(Na tur a l Science Edition)Nov.2007文章编号:1674-0262(2007)04-0149-03防灾公园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苏幼坡,初建宇(河北理工大学建工学院,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防灾公园;平灾结合;游憩设施;防灾设施摘 要:城市公园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平灾结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确保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探讨了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公园入口形态与外围形态,抗震减灾用水设施与水景设施,厕所,公园树木与防火树林带,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发电设施、照明设施诸方面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1]。
平时利用游憩设施供市民、游人观赏、休憩;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供市民避难。
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通过和谐设计使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城市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可以认为,防灾公园是增加了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或防灾公园是同时具有游憩功能和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
1 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避难疏散场所特别是其中的固定避难所是防灾公园必备的防灾设施。
固定避难所是在园内广场、绿地上搭建避难空间设施(帐篷等),供避难者安全避难。
防灾公园必须实现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的和谐设计。
平时是公园广场、绿地,灾时启动防灾设施,转化成避难所。
公园广场、绿地的防灾功能划分、避难所的布局、灾时向防灾公园的转化程序是和谐设计的要点。
防灾公园的规模是影响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和谐设计的重要因素。
面积小于011公顷的防灾公园只能用作紧急避难所,其内不设避难空间设施;1公顷以上的用作固定避难所,是居民避难的主要场所;大于50公顷的用作中心固定避难所,其内设直升飞机坪、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救治中心、救援部队营地、运输车辆基地等[2]。
浅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范
浅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发表时间:2017-07-12T16:10:20.4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作者:麦耀锋[导读] 规范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的研究,它可以为避难提供更为安全的场所。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自然灾害的发生仍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灾难发生时,选择安全的避难场所,成为了相关专家学者竞相研究的对象。
而公园作为应急避难的场所,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
规范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的研究,它可以为避难提供更为安全的场所。
基于此,笔者从公园应急避难的功能、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对策及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范意义三大方面展开论述,期望对相关研究以理论支撑。
关键字: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城市灾害的发生,往往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这里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在灾难发生时,选择应急避难场所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公园因其属于公共服务场地,场地宽阔,离建筑物较远,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好地方,在灾难发生时也就成为了人们避难的良好选择。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地震,其规模之大,破坏力程度之深属历史罕见。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毁灭式打击,酿成人间悲剧。
在其间,成都市人民公园迅速接纳了转移至此的市妇产医院的产妇和婴儿,富乐山公园在绵阳市面临唐家山堰塞湖严重威胁时成为临时安置市民的理想场所;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什郁市洛水镇永兴公园等一系列城市公园也成为居民的避难所.笔者针对汶川地震前后公园的功能做了对比,如表一: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前,公园的主要功能停留在休憩娱乐、游览观赏及运动健身等功能上。
而汶川地震发生后,公园的避灾救灾成为了其主要功能。
可见,公园在避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公园应急避难的功能公园具有应急避难的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提供避难场所,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医疗、卫生防御功能,运输转发救灾物资,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及心灵庇护所这几大方面。
应急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
应急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1. 引言应急文化主题公园是为满足人们对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设计的,旨在提供一个教育、娱乐和互动的场所。
本文将介绍应急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方案,包括公园布局、景点设置、设施设备等。
2. 公园布局应急文化主题公园的布局需要考虑到人流量、景点分布以及人员疏散等因素。
公园的主要区域应包括以下几部分:2.1. 入口区域公园的入口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导引设施,方便游客进入公园。
同时,还应设置接待处和安全提示牌,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事项。
2.2. 展览区域展览区域是公园的主要区域,可以设置各种应急救援展览,展示应急救援知识、技能和设备。
展览区域应包括室内和室外展览,以满足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游览需求。
2.3. 互动区域互动区域是为游客提供互动体验和实践机会的区域。
可以设置模拟灾难场景、实操救援设备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应急救援活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4. 休闲区域休闲区域是游客休息、放松的场所,可以设置座椅、供应小吃和饮料的休息亭,为游客提供便利。
2.5. 疏散区域疏散区域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而设置的,包括应急通道、疏散口等设施,确保游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疏散。
3. 景点设置为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趣味性,应急文化主题公园可以设置多个景点,如:3.1. 应急救援技能体验馆体验馆内设置模拟的紧急情况,让游客亲身体验救援行动,并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3.2. 知识普及区知识普及区设置各类展板和多媒体介绍应急救援知识,包括自然灾害、火灾、地震等常见灾害的应对方法。
3.3. 生命教育馆生命教育馆通过展板、展示物品等形式,向游客传递生命教育的理念和重要性,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3.4. 紧急救援演练场演练场设置模拟的紧急救援场景,定期举办紧急救援演练活动,让游客了解和掌握应急救援技巧。
4. 设施设备为保证应急文化主题公园的正常运营和游客的安全,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如:•室内外消防设备: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等,用于应对火灾突发情况。
TRIZ理论下防灾公园避难设施设计
TRIZ理论下防灾公园避难设施设计
季海东;祁素萍
【期刊名称】《智能城市》
【年(卷),期】2022(8)1
【摘要】为了提升防灾公园在面对城市灾害时的应急避难的功能性,有必要研究内部应急避难设施设计方法,为城市居民提供有效的防灾避难条件。
文章利用TRIZ理念整合分析防灾公园中设施及资源,通过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和物质-场标准解法得出最优方案,针对具体设施使用矛盾矩阵等工具进行设计分析,为防灾公园应急避难设施的研究设计提供详细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分析,寻找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法。
【总页数】3页(P42-44)
【关键词】TRIZ理论;避难设施;公共设施;平灾结合
【作者】季海东;祁素萍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
【相关文献】
1.城市防灾避难公园景观设计之环境要素设计的研究(下篇)
2.浣花溪公园防灾避难景观设计
3.基于TRIZ理论的城市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
4.基于TRIZ理论的城市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
5.公共避难场所及附属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二)--防灾救援设施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园游园应急避难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目的:为有效应对公园游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公园应急避难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园游园区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避难工作。
3. 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安全第一,确保生命;- 局部先救,逐步扩大。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 指挥长:公园主要负责人;- 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 成员:公园各部门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
2. 职责:- 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调整和实施应急避难预案;- 指挥长负责全面指挥协调;- 副指挥长负责协助指挥长工作,分管相关部门;- 成员负责执行应急避难任务。
三、应急响应1. 预警信息:接到预警信息后,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2. 应急疏散:- 疏散路线:按照预案设定,迅速引导游客撤离至安全区域;- 疏散时间: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游客能在短时间内安全撤离。
3. 应急物资:- 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资供应,如食物、水、药品等;- 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
4. 应急医疗:- 设立临时医疗点,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
四、应急保障1. 通讯保障:确保应急通讯畅通,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2. 交通保障:保障应急车辆、救护车等交通工具的畅通。
3. 后勤保障: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后勤供应。
五、应急恢复1. 灾后评估:对应急避难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2. 恢复重建:按照应急预案,有序恢复公园游园秩序。
六、附则1. 本预案由公园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公园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公园游园安全有序。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共19页
防灾公园的设施选定
• 1.休憩设施:休憩所、凳子、野外炉、 野外桌、烧烤区等。
• 2.游戏设施:各种游戏设施等, • 3.运动设施:操场、附属建筑物等。 • 4.教育设施:各设施的建筑物、室外
空间等。
• 5.方便设施:停车场、各设施的建筑 物、时钟、饮水处、洗手处等。
• 6.管理设施:仓库、车库、材料堆放
防灾公园设施设计原则
•
1.公园的平时利用;
•
2.对于弱者(老年人、小孩、残疾人)
的对应;
•
3.有效地建设、活用;
•
4.对于时间系列变化的对应;
•
5.具有柔软性的设施利用;
•
6.容易利用、管理;
•
7.建设(设置)、管理主体;
•
8.耐震性
防灾公园的设施功能分区
•
1.防火树林带区:以防火树林带为主
体的区,主要设置于公园的外围。
•
2.避难广场(临时的避难生活对应)
区:以避难广场为主体的避难空间的区,
从市区火灾蔓延等的安全性出发,设置于
公园的中央,根据必要在周围设置防火树
林带区。此外,一部分可以作为避难者的
临时避难生活的空间进行利用。除了与避
难者有关的救援活动空间之外,尽量不要
与设置救援活动对应去重复设置。
•
3.防灾相关设施区:为建设、设置水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
•
1.提供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
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
•
2.作为抗震防灾的据点,震灾时开展
救援、恢复重建等活动,震后可进行防灾
演习与抗震减灾知识教育;
•
3.防止或减轻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防
止或减轻易燃易爆物品发生、防止或减轻
应急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 (2)
应急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应急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概述:应急文化主题公园是一个旨在提升公众应急意识和能力的场所。
通过展示应急知识、模拟应急场景和开展应急培训,公园旨在帮助游客了解应急知识、掌握应急技能,并能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应对。
本设计方案旨在创建一个全面而有趣的公园,以吸引各种年龄段的游客,并提供丰富的应急教育和培训内容。
设计要点:1. 主题选择:公园主题以“应急文化”为核心,包括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自救互救、社区志愿者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宣传公众应急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2. 布局设计:公园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涵盖了不同的应急主题,如火灾、地震、洪水等。
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展示设施和互动项目,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和参与。
3. 展示设施:公园包括交互式展览馆、模拟器、多媒体演示等,以提供生动、直观的应急知识。
展览馆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应急设备、救援装备和应急物资,并提供详细的解释和操作指南。
模拟器可以模拟火灾、地震等应急场景,让游客亲身体验,并学会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方式。
4. 应急培训:公园还设有培训中心,提供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身份的公众的应急培训课程。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基本的急救技能、逃生和自救技巧、火灾和地震应对等等。
5. 互动项目:公园为游客提供各种互动项目,如应急游戏、冒险挑战等。
这些项目旨在通过游戏和挑战,让游客在娱乐中学习应急知识和技能。
6. 美化环境:公园的设计还应注重美化环境,强调自然景观和园林绿化,营造舒适的游览环境。
7. 多媒体技术应用:公园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例如互动屏幕、虚拟现实等,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总结:应急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是一个以提升公众应急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综合项目。
通过展示应急知识、模拟应急场景和开展应急培训,公园旨在帮助游客了解应急知识、掌握应急技能,并能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应对。
这个设计方案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应急教育内容,还注重美化环境和创造有趣的互动体验,以吸引各种年龄段的游客。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承担起社区居民和城市居民防灾避险的功能。
为了确保公园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我们需要在公园设计中融入防灾避险的考虑。
首先,公园设计需要合理规划疏散通道。
灾害发生时,疏散通道是确保人员安全撤离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公园设计中,应预留足够宽敞的疏散通道,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灾害类型可能对通道的影响,如地震时可能导致建筑物垮塌,需要设立疏散通道穿越建筑物的设计。
此外,还可以设置指示标识和紧急避难点,方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找到避难地点。
其次,公园设计需要考虑防灾设施的设置。
防灾设施包括避难场所、避雷设施等,能够提供人们在灾害发生时的临时庇护和保护。
在公园设计中,可以设置避难场所,如建筑物或地下室,以保证人员的安全。
此外,可以考虑引入避雷设施,如避雷针和避雷网等,减少雷击灾害的危害。
再次,公园设计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灾害的发生往往与环境破坏有关,因此,在公园设计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可以采用生态景观设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
同时,可以考虑采用生态工程措施,如植被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等,减少水患和土地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最后,公园设计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
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是防灾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公园设计中,可以设置防灾教育基地或展示馆,向公众普及防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可以开展防灾演习和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防灾措施的实施方法和应急处置的程序。
总之,公园设计中融入防灾避险的考虑,可以提高公园的功能和价值,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公园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疏散通道、设置防灾设施、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防灾避险场所。
同时,要注重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完善公园防灾避险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公园的防灾避险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SZDBZ305-2018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ICS 13.200A 90 SZDB/Z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SZDB/Z 305—2018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park2018-05-31 发布2018-07-01 实施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体要求 (3)5场所分类 (4)6场址要求 (4)7面积指标 (4)8功能分区 (5)9设施设置 (7)10绿化种植 (12)参考文献 (13)前言本规范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地震局、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赖燕玲、杨峰、王辉、李频、张汉华、龙丹丹、林有彪、王祥、潘龙斌、丛东、麦耀锋、李宗怀、骆建文、李巍、刘娜、钱绍青。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引言为防御与减轻灾害,充分利用公园与公共资源,科学合理的建设适应深圳灾害特征的安全、高效、综合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灾时的避难需求,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可持续发展城市,引导深圳市公园综合建设,特制定本规范。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及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总体要求、场所分类、场址要求、面积指标、功能分区、设施设置以及绿化种植等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深圳市具有室外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的建设或改造,主要用于应对自然灾害。
其他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21734—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T 24439—2009 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规范GB/T 35624—2017 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1143—2015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公园设计规范GJB 3502—1998 军用永备直升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标准MH 5013—2014 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的城市居民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分析——以哈尔
* 通讯作者
体现.目前,对于空间可达性的的研究已经应用 到了很多方面.多 年 来 ,国内外学者均对其有所 研究.Kuta等 使 用 G I S 网 络 分 析 技 术 ,完成了与 莱斯特城贫困相关的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绿地 可 达 性 研 究 [l].Melgarejo等 提 出 了 一 个 集 体 中 心 适 用 性 指 数 ,通 过 地 理 风 险 分 析 与 所 选 设 施 的 可 达 性 分 析 等 方 法 ,对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服 务 水 平 进 行 了评价[2].聂 丽 等 使用基于G I S 的两步移动搜寻 法对北京市的三个城区间的应急避难场所可达 性 进 行 了 分 析 比 较 ,但 是 其 街 道 质 心 采 用 几 何 中 心 ,可能存在误差[3].但文羽等采用高斯两步搜 寻法与网络分析法结合的新方法,对村镇避难场 所 的 可 达 性 进 行 了 分 析 ,通 过 实 例 验 证 了 方 法 的 使用价值['柳 泽 等 引 入 核 密 度 型 距 离 衰 减 函 数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两步移动搜寻法;可达性;道里区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丨000 - 5617(2019)03 - 0094 - 07
〇 引言
城 市 是 人 类 生 活 的 中 心 区 域 ,随 着 城 市 化 速 度的加快,人 口 与 建 筑 不 断 向 城 市 中 心 聚 集 ,城 市防灾减灾工作已经成为了城市居民安全研究 的重要内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民众遭遇灾害 和 事 故 时 的 重 要 救 助 与 安 置 地 点 ,对 其 进 行 规 划 和建设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居住安全的 重要手段.近年来,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 进行规划与优化已经成为了地理学与灾害学等 学科的研究重点.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是评价 其 服 务 能 力 的 重 要 指 标 ,而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作 为 城 市 重 要 的 公 共 设 施 ,其 空 间 布 局 的 公 平 性 往 往 是 通过民众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可达性差异来
城市公园冰雪灾害应急预案及应急避难指南
城市公园冰雪灾害应急预案及应急避难指南冰雪灾害在城市公园中可能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和提供有效的避难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城市公园冰雪灾害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点,并提供避难指南,以确保公园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1. 应急预案1.1 预案编制针对城市公园冰雪灾害,应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小组,负责预案的编制和实施。
该小组应包括公园管理者、应急救援人员、气象专家等相关人员。
预案编制应综合考虑公园特点、历史灾害情况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1.2 风险评估在制定预案之前,需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分析公园内各个区域的冰雪灾害潜在风险。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预先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对公园的影响。
1.3 预警系统实施预警系统是增强城市公园冰雪灾害应急能力的关键一步。
可以利用现代气象技术,如气象雷达、卫星云图等,对冰雪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同时,在公园内设置应急广播系统,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以便游客和工作人员做好准备。
1.4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是提高应对冰雪灾害能力的有效方式。
公园管理部门应与相关救援机构合作,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情景,并熟悉应急预案的执行程序。
演练的结果可以帮助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2. 应急避难指南2.1 避难场所选择在冰雪灾害发生时,公园游客和工作人员应尽快寻找安全避难场所。
首选的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处、山脊、河流等危险地点,选择稳固的建筑物或避风林带。
同时,需避免选择容易被滑坡、雪崩等影响的区域。
2.2 避难物资准备在入园前,游客和工作人员应随身携带必要的避难物资,如食物、水、防寒衣物、药品等。
对于公园管理者来说,还应配备足够的避难物资,以应对紧急情况。
此外,建议携带手电筒、备用电池等,以应对断电等突发情况。
2.3 应急联系方式在避难期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至关重要。
公园管理部门应提供应急联系电话,确保与外界的紧急联系。
游客和工作人员应将联系号码记录在易于访问的地方,并在需要时立即拨打。
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哈尔滨尚志公园防灾设计
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哈尔滨尚志公园防灾设计
许大为;李羽佳
【期刊名称】《黑龙江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介绍了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的产生和发展背景,提出基于避难场所的城市公园的防灾设计原则,以哈尔滨市尚志公园为例,以园林设计的地形、道路、水体和建筑的4个要素与防灾设计相结合,重点分析城市公园景观与防灾的融合与转化,旨在对城市现有公园的防灾设计提供借鉴.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许大为;李羽佳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天津市长虹公园应急避难场所防灾设计 [J], 张楠
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功能调查--以北京市海淀公园为例 [J], 周骧;王雷
3.城市空间防灾应急避难场所照明设计的研究 [J], 李农;刘继宇
4.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J], 马晨晨;王威;马东辉;苏经宇
5.防灾避难场所应急宿住区设计 [J], 初建宇;苏幼坡;马东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急文化主题公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应急文化主题公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应急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安全和应急措施的认识不断提高。
为了增强公众对应急知识的了解,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我们提出创建一个以应急文化为主题的公园。
该公园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和教育,将应急知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有趣、互动的学习和体验场所。
二、设计目标1. 提高公众对应急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2. 提高公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事故损失。
3. 倡导全民参与,强化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共建安全和谐的社会。
三、设计方案1. 入口区:以简洁、明了的标识引导游客进入公园。
入口处设置LED大屏,播放应急知识宣传视频,提高游客对应急知识的关注度。
2. 安全知识展示区:通过展板、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展示各类安全知识和应急技巧,如火灾防范、地震应对、急救方法等。
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吸引游客驻足观看,提高其对应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模拟体验区:设置模拟火灾现场、地震场景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应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通过模拟演练,使游客在实践中学习应急处置方法,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互动体验区:设置互动游戏和活动,如应急知识问答、安全技能比赛等,让游客在娱乐中学习应急知识。
同时,可以设置虚拟现实(VR)设备,让游客模拟在应急场景中进行互动,增强其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5. 信息交流区:设置多媒体触摸屏和信息展示台,提供各类应急信息,如天气预报、灾害预警、救援队伍等。
游客可以通过互动交流,获取最新的应急信息和动态。
此外,可以定期举办应急主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公众对应急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6. 安全教育基地:与当地消防部门、警察局等合作,设立安全教育基地,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
基地可以包括安全教育馆、训练中心等,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教育服务。
通过专业指导和实践操作,提高游客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2):85~88Heilong jiang Ag ricultural Sciences园艺园林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哈尔滨尚志公园防灾设计许大为,李羽佳(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介绍了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的产生和发展背景,提出基于避难场所的城市公园的防灾设计原则,以哈尔滨市尚志公园为例,以园林设计的地形、道路、水体和建筑的4个要素与防灾设计相结合,重点分析城市公园景观与防灾的融合与转化,旨在对城市现有公园的防灾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哈尔滨;城市公园;防灾设计中图分类号:T 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767(2011)02 0085 04收稿日期:2010 11 15第一作者简介:许大为(1962 ),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园林规划与设计及园林工程设计研究。
E mail:xdw _ysm@ 。
我国领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建设部于1997年公布的 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 纲要,把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破坏等五大灾种列为我国城市灾害的主要新来源[1]。
城市是人口、建筑物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过度开发造成的一系列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爆炸、环境恶化都会带来突发的城市灾害,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抵御灾害发生后发生的二次灾害和避灾、救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我国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绿化隔离区,其中城市公园作为一种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游憩空间、改善自然环境,同时又能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发挥避难的功能。
以哈尔滨市为例,在现有公园规划现状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有城市公园的为游人提供休息游憩功能的同时从应急避难场所角度出发,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设计的相关原则,对哈尔滨已有的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公园防灾设计展开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在保持哈尔滨地区风貌特色的同时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与防灾设计更好地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在规划设计方面也具有指导性作用,也可以促进黑龙江省城市公园在防灾设计上的进一步发展。
1 应急避难场所发展背景和城市公园防灾设计规划原则1.1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背景2007年8月30日国家公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并于当年11月1日起施行。
其中第十九条规定了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
于1995年国务院发布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中!民政部门应当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等,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在1998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也提到!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妥善安置灾民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8年9月16日 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中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相关要求。
随着相关法律建设的成熟,北京市在2003年10月建成了国内第一所防灾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接下来的几年,全国各个城市也加入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行列。
1.2 城市公园防灾设计原则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 85 2002)对公园绿地的定义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基于避难场所的公园是城市公园的一种具体形式,但与普通公园在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上存在一定的技园艺园林 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2期术差别。
城市公园绿地(除动物园等特殊绿地外)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防灾避难功能,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防灾设施,普通公园在灾后仅作避难的开放空间之用,其最大防灾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掘。
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公园不是简单的功能上的结合或者叠加,二者在结合的时候有相互辅助的作用,有时也存在矛盾冲突,关键是掌握好二者各自需要具备的功能特性,考虑二者如何转化和有效利用,无论是从防灾的角度,还是从城市美化的角度来说,考虑二者更好地结合都是必要的。
根据景观设计原理,借鉴日本防灾公园的规划经验基础上,提出城市基于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公园的防灾设计相关原则。
1.2.1 安全优先原则 避难场所的设计综合防灾减灾功能与景观设计,首先满足场地安全性的要求,保证避难场所在远离地震断裂带、洪水淹没区、建筑物坍塌范围等危险区域的同时,在安全优先的基础上再考虑景观方面的效果。
1.2.2 !平灾结合∀原则 该原则是指将现有公园建设成具有2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能够在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在公园中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使得公园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3]。
平灾结合是避难场所设计的最基本原则,园内设计可供游人游憩观赏休息,灾时启用防灾设施,成为避难场所。
1.2.3 因地制宜原则 对于普通公园防灾功能的改造应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
公园的原有一些设施,如景观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运动场地、教育设施、管理设施、餐饮及服务设施、停车场等,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均可发挥防灾救灾的功能。
普通公园内一般都有面积较大硬质场地以及不同规模的植物带、草坪、水池等其它可用于防灾减灾的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充分挖掘可以减少建设投资[4]。
1.2.4 !分级规划∀原则 该原则是指基于公园规划的级别不同,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时候,应该考虑根据该场地的疏散人数和承载能力及周边环境的不同,规划成为具有不同等级、不同配备的公园绿地。
2 哈尔滨尚志公园防灾设计2.1 哈尔滨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基本情况随着国家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日益重视,各个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日俱增。
于2009年5月12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通过了 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规划各类抗震紧急避难场所831处和各类固定及中心级避震疏散场所64处,当日,香坊区尚志公园等全市首批20个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启用。
这20个紧急避难场所分布在全市8个区,累计占地面积197万m2,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数52万人。
首批启用的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兆麟公园、母亲广场等5所高校、7所公园和5个广场等场地。
哈尔滨市现在所有的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公园都是在原有的游憩公园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防灾设施,赋予防灾功能,其避难设施规划与景观游憩功能必然会存在一些矛盾,原有的公园也并未多加以改造,仍有很多安全隐患在其中,防灾设计较为被动。
某些公园是否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也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考证,其避灾减灾的功能也缺乏相关数据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哈尔滨尚志公园基本情况尚志公园位于哈尔滨香坊区公滨路南侧,占地面积7.6hm2。
该公园现在以青少年德育教育纪念赵尚志抗日英雄为主题,现每年9月举办菊花展,满足周边居民娱乐休闲,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改善城市区域生态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成为灾时发挥防灾避险作用的区域性综合公园。
公园周边多数为居住用地,各类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周边中小学也较多,附近市场及医院,有利于避难空间的组织和物资及医疗救灾体系的组织。
该公园作为开放性公园,与周边交通系统较为便捷,为保证灾时的疏散通道、外界物资运输通道的畅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固定避险绿地为面积在5hm2以上、能容置较多人员的较大型公园绿地、绿化隔离带等。
根据公园面积,将其性质确定为固定避险绿地。
固定避险绿地内发生灾害时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是为灾民提供较长时间避险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大多数是地震等灾害发生后用作短暂或中长期避难的场所。
2.3 游人容量及避难人数的确定依据公园设计规范,以区级公园人均游览面积60m2计,尚志公园中可游览面积7.6hm2,则2期 许大为等: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哈尔滨尚志公园防灾设计园艺园林公园的游人容量为1266人。
一般市、区级公园的可进入活动面积约占1/3,其余2/3为不可进入或容量极小的水面、陡坡山地、树林、花坛等,起视域作用的。
若将公园游览面积的30%划为避灾场地,即可利用的场地面积为2.28hm 2。
结合避难活动人体尺度要求,借鉴日本及其他城市经验,将尚志公园规划为固定避险绿地,其场地标准即应满足2m 2∃人 1的基本要求,则灾时可容纳的避灾人口约为1.14万人,公园内相应灾时道路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都依照此指标配备。
2.4 日常使用和发生灾害时功能的转化尚志公园共有东、南、西、北4个大门作为主要出入口,在灾时可转换成紧急疏散入口保证灾民迅速进入各救灾避难单元;公园主要活动场地中的休闲区、运动健身区、少年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等大面积铺装场地在灾时可转换成应急棚图1尚志公园平面图图2 尚志公园应急避难设施分布图宿区及应急医疗点,并配相应取水设施,北侧入口广场在灾时转化成应急指挥中心,传输救灾指令及信息,可将消防控制系统、应急供电系统等在此进行联合建设;广播系统与消防报警系统、灾时指挥系统进行自动切换;消防系统应对全园的灾情进行监控和通报。
灾时也可将疏林、草地转化成应急棚宿区及救援队伍驻扎地,公园的!明洋楼∀可转化成应急物资供应处,成为救灾物资仓库,储备确保避难疏散场所内居民至少3d 的饮用水、食品、适量的药品、卫生用品以及其它物资如帐篷、防雨布等。
2.5 竖向设计应急避难场地多数选址在远离楼房和高大建筑的空旷地区,地形以平缓为主,以利于人员避难疏散。
尚志公园内线有一山体,从安全优先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灾害发生时是有危险性的,不适宜开挖或利用,现有挡土墙和植被进行防护,能够减少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危险。
从景观游憩的角度来说,丰富的地形变化会给游览者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所以建议保留的同时做好安全的防护工作,同时不建议在此地进行应急避难场地安排。
为保障灾时避难场所的顺利使用,排水应优先于蓄水,抬高灾时安排棚宿区的绿地或其它场地的标高,保证顺畅的排水坡度[5]。
公园灾时的棚宿区应以平坦地形为主,坡度控制在1%~8%。
这样既满足了防灾要求,也完全符合景观设计角度的竖向地形设计。
2.6 道路铺装设计尚志公园东、北2个主入口大门较宽,在应急时可将大门全部打开以疏散人流,公园在4个方向的4个主入口外,也有很多小入口,应保证每一方向有无障碍出入口,不仅是应急避难的需要,方便平时附近住户游览,无障碍入口的设计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