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实行_2_1_1_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_曹俊武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培育策略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培育策略地方普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培育策略。
应用型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于各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地方普通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地方普通高校应当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环节,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外都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政府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之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其次,地方普通高校应当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针对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地方普通高校可以设置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思维,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为广泛和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地方普通高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承担责任、独立思考,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或项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地方普通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外,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地方普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该立足于地方特色,注重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愿每一所地方普通高校都能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逯恒良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摘要:探究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转型高校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政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教学做合一”办学模式入手,深入剖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通过积极探索,力求加速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期望对高校综合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一定影响,走出一条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一、“政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教学做合一”办学模式提出背景齐齐哈尔工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转业者创新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教育的支持”的办学方向,明确提出“创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层次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定位——以“地方需要、企业追随、社会满意、学生成长”为专业建设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装备制造类、土木建筑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疗护理类五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集群,不断提升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匹配度,并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齐齐哈尔,面向龙江,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针对地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类型,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办学特色定位——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完善“政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教学做合一”办学模式,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基础——“政校企合作”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以“地方需要、企业追随、社会满意、学生成长”为专业建设目标,以“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搭一个平台,创一个品牌”为专业建设原则,开展“政校企合作”。
学院新建的2.8万m2汽车教学中心,将政府的车辆管理所、税务、工商、交通部门和银行、保险、汽车销售商、二手车认证等企业引进来,使之具备了集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二手车交易、购车落户和汽车服务工程教育于一体的7S功能。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在地方高校中,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挑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地方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社区等外部环境的互动与合作,探讨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以期为地方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还可以为地方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提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
基 础理 论要 精
要达 到理 论 的 “ ” 精 ,首要 是调 整课 程体 系 、优 化教 学 内容 。
基本 做 到 四适 应 : 应 家经 济建设 和社会 发 展 的需 要 , 应世 适 适
要做到掌握专业前沿信息,及时更新教学 内容。基础教学 :外 语 婴 注 重 听 、说 、读 、写能 力 训 练 ,设置 ,大多 是 以主办 校为 依托 , 程体 系 也仔 在照 搬或 课 套用 主 办校课 程 体 系问题 。为此 , 要根 据学 校定 位 和社 会发 展需
要 , 循学 科 发展规 律 ,以科 学发 展观 为指 导 , 强对 国内外相 遵 加 关专 业 的 比较 研 究 ,进行 课程调 整 。调 整重 点是 改变 重 理论 、 轻
段 性 成 果 (项 目代 码 :A0 7) 2 加 强大 学生 思想 道德 指 引 . 。
位 和 社 会 分T 。 4 用人 单位 应给 女性 提 供平 等 的发展 机 会
爱美 之 心人 皆有 之 ,在追 求美 的 同时 , 应该 对 美丽 的诱 惑保 持 清醒 , 养大 学生 高 尚审 美情趣 , 在 美 和内在 美 的结合 / 是 培 外 j 完 美 的 , 自己的智 慧 与勤 劳获 取幸 福生 活才 真 正有 意义 。女 大 用
确 要求 , 即应用 型 人 才 的培 养 。 而遵 循 “ 础理 论 要 精 ,实 践 基 能 力要 强 ,特 色培 养 要 鲜 明” 的应 用 型 人 才 培养 路 径 ,更 具 有
科 学性 和 实践 性 。
一
养 目标不 相适 应 的 内容 , 增强 对新 知识 领域 的衍生 与辐 射能 力及 对 应 用学 科 的 支撑 作 用 。为此 ,要从 j 个方 面人 手 : 理压 缩理 合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2019 年 3 月
No.7
March,2019
江苏科技信息
Jiangsu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马晓丹 1,
刘 畅 2,
高云丽 1,曹洪军 1,朱景福 1,高
军1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养计划制定与实施、教学质量检查、考试管理、毕业设
计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
馈机制。
本项目以分方向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科竞教相
No.7
March,2019
结合培养的“一分二合”为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
色,依据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
及虚拟仿真系统开发理论及技术的人才;注重引进外
和俄方授课两个阶段。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
课程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
外方教师承担三分之一的授课任务。俄方教师提供
俄式教学,并在实施教学前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
及教材,俄方授课可与中方授课进度呈现递进式,即
交叉授课,也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即在中方课
程结束后,集中开展俄方授课。为保证合作教学的质
现有教学资源及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中
方教师和俄方教师在工作中互相配合、分工明确,例
如双语授课过程是由中俄教师全程协同共同实施;嫁
接型模式注重保留各自教学方法,通过评估合作方课
No.7
March,2019
程,认定课程学分,使学生获得双方学校的学分,最终
获得双方学校的毕业资格及学位。松散型模式主要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是塑造学生的心智和个性 , 为学生将来成为官员 或从事 学术 研究 做 好 准备 , 主要 培 养 的是 学 理 型
人 才 ; 众 高 等 教 育 , 规 模 可 为 1% 0 的 大 其 5 % 适 龄青 年提 供学 习机 会 , 接受 高 等 教育 是 适 龄 青
・
71 ・
源 的激烈 竞争 。随着 我 国高等 教育 系统 的分 层定
位 日益规 范和 明确 , 同层 次 的 大学 有 不 同 的 服 不
转变 , 经济 和社 会 竞 争力 的增 长 对 于 自然 资源 和 简单 劳动力 的依 赖减少 , 主要体 现在 知识 、 而 科学
年的权利 , 重点从塑造心智和个性 向传授技术与
能力转 变 , 主要 培 养 高素 质 应 用 型人 才 。所 以党 的十六 大报 告 中就 明确提 出 , 造 就 数 以亿 计 的 要 高素质 劳动 者 , 以千 万计 的专 门人才 和一 大 批 数
拔 尖创 新人 才 。
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数量的增长上 。人 才 的需求 随着 经 济 的转 型 而 呈现 出多 层 次特 征 , 不仅需 要具 有一 流基础 研究 能力 和科技 开发 水平
的科 学家 、 究 员和开 发工 程师 , 研 更需要 大量 能将
理论 知识运 用 到生 产 一 线 中 的操 作 、 理 和 经 营 管
21 0 2年 5月
鲁东大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L dn n e i ora( hl o h n oi cecs dt n u ogU i r t JunlP i sp yadSc l i e E io ) v sy o aS n i
审核评估知识考试题
审核评估知识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中学校的使命是:() [单选题] *A.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正确答案)B.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C.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D.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2.“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中学校的愿景:() [单选题] *A.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受尊重的私立大学。
(正确答案)B.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C.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和普及。
D.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核心价值观:() [单选题] *A.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公正、平等、包容、共享。
B.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尊重、合作、卓越。
C.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创新、伙伴、有用。
(正确答案)D.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自主、协作、探究、实践。
4.“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校训:() [单选题] *A.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B.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校训是:明德、亲民、至善。
C.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D.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校训是:和而不同。
(正确答案)5.“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教育理念:() [单选题] *A.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
B.“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贡献者为本。
(正确答案)C.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能力为本。
D.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社会为中心、以服务为本。
6.“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发展理念:() [单选题] *A. “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合作、开放、共享。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为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2011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组建土木工程专业,积极进行运行与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键字:应用型本科;创业团队;双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一、土木本科专业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一)师资队伍配置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筑系为土木本科班配备最好的师资队伍,并将师资队伍的优化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坚持对青年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业务培训,支持、鼓励教师进修以及攻读学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力争为土木本科专业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学院双导师制、学长制的教育优势,积极稳妥对学生实施教学与日常管理。
双导师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专业学习。
每位导师带6-7名本科生,导师必须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修读,保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选修、工程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工作等方面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
每两周举行一次导师和学生的座谈会,学生向自己的导师汇报近期的学习、生活或参与科研的情况。
对于参与或自主选定科研课题的学生,每月向导师提交科研进展报告。
定期召开由导师、学生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导师对学生指导情况,并将反馈意见及时整理后提交系双导师领导小组,以便考核导师工作情况。
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指导学生选修课程,以及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技术发明与创新活动等。
学长制即充分利用已毕业学生和在校老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学习、实习和实训中,对新生进行指导,规范,引领。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培育策略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培育策略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培育策略是突出本土特色、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注重专业技能实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系统性的行动。
首先,突出本土特色。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应采取全方位加强企业家精神、当地文化实践、本土民族专业等方面教育,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和通用专业素养综合教育。
以地方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为依托,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熟悉当地文化、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服务保障水平等本地发展成就,锻炼学生廉洁、勤奋、拼搏、责任心,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要注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综合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功,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使以实践实训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及就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增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重视专业技能实践。
除了建立实践型的项目实践,还要鼓励学生实践本专业的科研、调研、实验室管理、技术开发等,在实践中提高学科专业技能水平;同时,结合当地市场发展,开展应用型专业“三位一体”实践实习,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之后,以其所培养的技术人才能否满足当地发展需求,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考量。
最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应注重引导学生以实验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及创新的热情,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创新实践的氛围,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企业创新等实践活动,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突出本土特色,强化实践应用能力,重视专业技能实践以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满足当地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实践教学作为培育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培养本地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好不好
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的意义与价值
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是一种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人才联合
起来,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培养的人才培育方式。
这种计划相比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更多的优势和价值。
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可以打破学科领域的壁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传统的学科划分过于细致,导致学科之间的隔阂比较严重,难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而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可以将不同学科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共同解决实际需求,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可以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某一领域的深度培养,而对于其他领域则相对忽视。
而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可以将不同领域之间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合作,实现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还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可以打破地域和领域的限制,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是一种具有很高意义和价值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广度深度,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为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为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发布时间:2011年4月14日访问量:1666何根海谭甲文摘要:校地合作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地方高校依靠“校地合作”办学模式,走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是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实践。
关键字:校地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实践“校地合作指的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合作。
校地合作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由地方上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办学区位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市级城市,往往是区域内唯一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实行省市共管的管理体制,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
校地合作共建有助于地方高校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有利于地方高校面向地方经济特色,培育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校地合作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来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而言的。
简单地讲,“‘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
”作为地方类院校,地方性是学校的第一特征,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产业特色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校地合作办学模式要求地方院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建立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强应用性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上,强调科研技术服务的应用性,为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务和合作研发。
地方高校全程互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君武学堂为例
地方高校全程互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君武学堂为例作者:梁微,吴志强,周立亚,谢健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第7期[摘要]当前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特色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广泛实施。
可以结合广西大学实际,提出从分类选拔机制、个性化培养机制、创新实践训练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全程互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全程互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7-0137-04创新是推动国家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对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的思考。
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均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地方高校受地方政府投入、办学基础、教学资源等要素制约,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培养区域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必须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为特色化、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发展拔尖创新人才,指的是在某一学科或工作领域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表现出众、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能发挥领军作用的人才。
就高校学生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则指专业知识基础深厚,科研创新能力居于领先地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文精神在培养对象上的体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带来的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矛盾,让国家早在2002年就将“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特殊培养决策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并于2009年起先后实施了系列改革政策,如“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以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大学招生中的校地合作模式如何探索
大学招生中的校地合作模式如何探索在当今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和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招生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校地合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的招生质量和数量,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
那么,如何探索大学招生中的校地合作模式呢?校地合作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大学来说,通过与地方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从而调整招生专业和规模,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同时,地方的支持和资源投入也能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提供实习基地、科研项目等。
对于地方而言,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前来就读和就业,能够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首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校地合作的基础。
大学和地方政府应该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分享信息和需求。
大学可以向地方政府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情况,地方政府则向大学反馈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等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双方能够在招生工作上达成共识,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合作方案。
其次,开展招生宣传合作是提高招生效果的重要手段。
大学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宣传渠道,如电视台、报纸、网络平台等,宣传学校的招生政策和优势专业。
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组织当地的中学和学生参加大学举办的招生咨询会、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让学生和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大学。
此外,还可以邀请大学的专家学者到当地中学举办讲座,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和专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报考兴趣。
再者,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是校地合作的核心。
大学可以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设置特色专业和课程,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地方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大学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
另外,推动产学研合作也是校地合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可以与地方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时代,本科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硕士生的培养却一直未能满足需求。
特别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他们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难自主地开设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针对这一问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可以考虑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合作,实现硕士生的联合培养。
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也为本科生提供更多高等教育升学的机会。
本文将就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与优势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科研能力上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他们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但是在横向联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这些特点和优势为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合作方式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硕士联合培养协议、研究生共建基地等形式。
硕士联合培养是指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签订协议,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
在这种模式下,硕士研究生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完成学习,同时也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科研实践。
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共建基地则是指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建立研究生教育基地,由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教师和本科院校的教师共同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
这种模式下,本科院校教师可以借鉴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经验和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开展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对于提高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应用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合作,可以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使其在科研技术领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办学已开花结果
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办学已开花结果
佚名
【期刊名称】《流行色》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无
【总页数】2页(P135-13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办学三年成果显著 [J], 江威颐(编);张录音(译)
2.创立中日合作办学"东华-文化"教管新模式 [J], 万艳敏
3.国际化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东华-文化”中日合作办学为例 [J], 万艳敏;崔志英;冯利;
4.国际化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东华-文化”中日合作办学为例 [J], 万艳敏;崔志英;冯利
5.中外跨学科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效果考察--以河北工业大学“2+2”中日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J], 周宝玲;解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是指由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一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使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享受到高水平研究资源和优质教学团队的带动,同时也可以实现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任务。
下面是我对这种模式的一些思考。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传统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和科研条件方面相对较弱,很难培养出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研究能力的人才。
而通过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包括更多的研究资源、优秀的导师和研究团队等。
这样一来,学生们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有助于加强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往往难以满足此类人才的培养需求。
通过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来到地方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这种培养模式也可以让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情况,培养他们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要注意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保障学生的权益和利益。
要加强合作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应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联合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学生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加强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可以推动这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高校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作者:臧冠荣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09期摘要:当前,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我国目前应用型学科虽总体规模大,但实力还不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贴合国家人才培养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与国内首个双主体共建共管的示范性学院,积极探索培养金融科技专业跨学科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2当前,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018年,教育部等12部委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工程,开始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提出进一步要求。
2020年1月,上海发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上海接下来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做好相关技术、数据和人才储备。
这对跨学科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虽总体规模大,但实力还不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
(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局限性限制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性。
传统学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古板僵硬,灵活性不足,这样的体制导致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难,阻碍了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性。
同时失衡的机制,也会导致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收效低,从而限制了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型硕士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动,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硕士研究生教育一直是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面临着挑战和压力。
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实施方式及其优势与挑战,不仅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言结束】1.2 问题提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之一。
目前我国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与行业需求不完全匹配、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等。
如何进一步深化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如何完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精准对接、校企合作机制的健全、实践教学环节的丰富多样等方面的问题,为推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3 目的和意义硕士联合培养是指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两个或多个高校共同培养一名研究生,学生在不同高校完成一定学分和研究任务。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具有创新和挑战性,有助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增强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推动地方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期(总第682期)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最初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现在的大众教育,高校在校生规模逐年屡创新高,不断的扩招使我国的高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本科阶段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态势。
这其中,高校人数逐年增加而我国的教育投资增长不足是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资金的缺乏使得学校的软硬件办学条件都很难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引入社会力量,高校和企业联合办学,让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办学中来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校企合作办学是一种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显著增大,这种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们的青睐,并且高校、企业和学生都成为其中的受益方。
东华理工大学是国防科工委和地方共建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也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积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本校软件学院在学校的相关政策支持下,努力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提出了“2+1+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以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例探讨“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2+1+1”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3+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第四年进入到公司实习培训一年,之后学生再进入到社会就业。
这种传统的校企合作办学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学生能接触到真正的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的要求和流程。
但是学生从大学直接进入到企业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公司的生产需求基本是脱节的,很难一下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绝大部分学生进入到公司后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去。
而本校软件学院所尝试的“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理论基础知识,第三年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去,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一年,第四年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一年,最后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其中,在第三年中企业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公司定期指派相关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和讲座,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给自己正确定位。
二、形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根据“2+1+1”合作办学模式的内容和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合作伙伴北京文思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万策置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宇信科技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的协作下形成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1.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性教学体系建设。
以合作企业的生产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合作,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本课程体系一共包括了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模块、专业认证教育模块、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有针对性地剔除了不合理的课程,根据IT 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增加了相当部分的实用性课程。
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取向和IT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样性,在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模块中又分了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动漫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开发等五个专业方向,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2.以专业综合型应用为中心的综合性实训体系建设。
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它包括课程同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周教学和各种综合性实训教学等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其中课程同步实验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理论教学展开,针对理论教学过程不同知识点的应用而设计;课程设计周教学是对某门或是某几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训教学则是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实践训练,一般从第三学年开始,主要是综合该阶段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应用。
地方高校实行“2+1+1”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曹俊武张军[摘要]文章在对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2+1+1”合作办学模式的新思路,分析了该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特点,并与“3+1”的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比对,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借鉴。
[关键词]合作办学“2+1+1”合作办学“3+1”合作办学[作者简介]曹俊武(1971-),男,湖南湘阴人,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张军(1979-),男,湖南常德人,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分布式应用和数据挖掘研究工作。
(江西南昌330013)[中图分类号]G 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6-0029-02教育管理第6期(总第682期)在现有的实训体系中,对课程设计周教学和综合性实训教学进行了调整,主要是从实训的内容和人员上进行了调整。
实训的内容大多以公司的实际项目为主,或是其中的某个子项目,人员以教师和公司的开发人员共同组成,特别是阶段性实训教学以公司的指导人员为主。
从第三学年开始,学院将和公司协商选派合适的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指导,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教学的方式包括实地指导、邮件教学、电话会议等多种形式,本校教师则辅以共同指导。
第四学年的理论课程基本全部结束,学生则会分批选送到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并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发。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2+1+1”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第三年的教学引入了公司参与的机制,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办学有出入的地方,比如在教学人员分工、学分计算、学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变动。
1.灵活的教学人员分工。
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一定的项目实战经验。
在“2+1+1”的合作办学模式中,第三年公司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本学院的综合性实训教学过程中,第四年则将学生送到公司的实习基地实习由公司技术人员指导。
通过他们的指导能极大规范学生的项目开发流程,同时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只有在实际项目过程中才能学到的前沿知识,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院则指派相关的教师配合公司技术人员进行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协调,更重要的是,间接培训了专业教师,增加了他们的项目经验。
2.灵活的学分计算机制。
学生所修学分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和综合性实训学分,其中传统的实训学分包括课程设计周实验学分、生产实习学分和毕业实习学分。
在“2+1+1”办学模式中,学生不再需要固定通过学校分配或选择校内课题,他们可以将正在进行的项目或是公司的课题作为自己的实训课题,学校则指定相关的指导老师对其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进行把关,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所需文档的撰写,项目的整个设计实现则由公司的技术人员(或校内合作教师参与指导)指导完成;学生完成项目后可以提交给学校由学校检查验收,如果通过学校组织的验收后则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专注于他们正在进行的项目,完成他们的实训项目,也给实训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3.灵活的学生管理机制。
在实行“2+1+1”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与公司有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挑战。
学院则采用了和公司共同管理学生的方式:校方主要负责在学校内对学生进行各项管理,由公司参与的教学则由公司负责学习考核;学生如果去了公司则由公司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校方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校外实习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核,主要通过阶段性成绩来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量化考核。
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在公司的实习,学院每年都会指派相关的指导教师去公司给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论文指导和毕业答辩等,极大地方便了公司和学生的工作。
四、“2+1+1”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在“2+1+1”合作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进一步促进了本学院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该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1.对“3+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补充。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革新,使得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方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就可以更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大大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1”合作模式是目前诸多地方院校采用的主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来了解和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大部分学生往往很难直接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效果上势必大打折扣。
“2+1+1”合作办学模式是高校合作办学的新尝试,这种模式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年左右的缓冲期,这其间学生可以慢慢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和生产需求,进而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自我定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性的支持。
2.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决定作用,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一方面理论知识欠熟练;另一方面,项目经验缺乏是其教学能力欠缺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环节。
在“2+1+1”合作办学模式过程中,一是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尤其是实践教学,在公司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提供实际课题,并定期派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学院则指派专业教师(一般是年轻教师)参与辅导教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这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
同时,学院也会指派相关专业指导教师带学生到公司进行实习,在这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学院的青年教师。
此外,由于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会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去公司进修学习,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项目经验。
3.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通过“2+1+1”合作办学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项目经验,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了企业的生产线,使得他们大部分都能直接接上岗,增强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在本院这种合作办学模式下,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都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相当部分的学生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1+1”合作办学模式为高校合作办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尝试,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和企业的联系,能使高校切实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并能为地方院校教育改革更进一步符合市场规律和需求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1]陈绍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J].职业,2010(5).[2]张金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3]于延.加强省属软件学院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J].计算机教育,2010(4).[4]左家奇.试论校企合作意蕴下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5]王晓煜.“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4).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