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7课程与教学论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下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的内容:领会: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怎样有效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
这种取向有时被称为“程序主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内容的研究取向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体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把课程视为“符合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2.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1)二者相辅相成。
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
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从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
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
(2)二者又是内在统一的。
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是指向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转变。
3.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量的研究”的内涵;{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应用于一切情境。
“质的研究”的内涵(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与“实在”的专断。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之关系。
(课程研究的方法应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以下是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领会: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1)是文化交往与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外貌模式 代表人物是:斯太克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该模式是斯太克在批评目标达 成模式的基础上,对泰勒评价模式的一种发展。 斯太克建立了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评 价外貌模式。外貌模式是在泰勒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模式观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其理由主要有二: 首先,这种模式不在是从单纯的理论出发,而是关心从评价结果 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 目标达成模式的程度,决策,判断等。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二代评价的特点:认为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它的特点是:认 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订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 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涵义、功能与类型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需要评估 课程诊断与修订 课程比较与选择 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 成效的评价
涵义、功能与类型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形成性与总结性 目标本位与目标游离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涵义、功能与类型
质的评价:质的评价力图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 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利维教学的历史分期:(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3)后现代时期
0467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其理由主要有二: 首先,这种模式不在是从单纯的理论出发,而是关心从评价结果 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 目标达成模式的程度,决策,判断等。
•
感
感
谢 阅 读
谢 阅
读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回应模式 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斯泰克认为:即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 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 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 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回应模式代表了评价的发展方向。
泰勒、布鲁姆目标分类学 公式:目标=行为=评价技术=测验问题 评价的本质是描述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三代评价的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 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 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 有机构成。
评价模式是评价人员依据某种教育理念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多集中评价 途径所建立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评价模式可以分为两类:指令性模式(规则、规定。。。);说明性模式(说明 和概括性论述,描述、预测、解释)
模式观
1.评价的模式及其指标
衡量评价模式的指标 方法上的经验型 价值上的可估性 用途上的目的性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 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因素: 评价对象:学生的学习状况、课程设置与其他教学资料、教学计划及设计、教学实 施状况、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及管理机构 评价定义:评价、评定、测量 评价范围:随课程与教学的定义不同而不同 价值判断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Content
01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几个重要人物 几个重要事件
02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几个重要人物 20世纪教学研究发展线索
03 课程与教学的含义
课程的含义 教学的含义
04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课程与教学的统一(2次)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 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 早期发展 三本书 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 查特斯《课程编制》 科学化课程理论诞生背景 社会背景:“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科学管理的原理》·泰罗主义
拉特克对教学论的贡献:(1)关于教学方法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要从课程中引出 的教学论观点是有独创性的,有生命力的。(2)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 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原理)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
":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最先致力于理解课程的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他们对课程研究的共同兴趣 是: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博比特,查特斯到"泰勒原理"),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 建"。这些课程学者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者"。 但是,存在缺陷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5.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理性课程理论(处于萌芽中),解放兴趣”的追 求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1)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
2024年4月 课程与教学论 00467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泰勒B.泰罗C.查特斯D.博比特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课程编制》C.《怎样编制课程》D.《课程》3.“泰勒原理”的本质是追求A.实践兴趣B.伦理兴趣C.技术兴趣D.解放兴趣4.“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A.活动分析B.审议C.工作分析D.实践5.提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
……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这个观点的著作是A.《爱弥儿》B.《大教学论》C.《理想国》D.《普通教育学》6.赫尔巴特提出“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这反映的理念是A.认知性教学B.掌握性教学C.教育性教学D.发展性教学7.杜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A.先验主义哲学B.科学主义哲学C.实用主义哲学D.人本主义哲学8.学生已经掌握了“水果”的概念和特点,再学习“苹果”的概念和特点,这种学习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经验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9.在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中,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是B.行动驱力C.自我提高驱力D.认知驱力10.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
范例的基本特征有范例性、基础性和A.深刻性B.典型性C.基本性D.全面性11.代表最宏观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教育法则12.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来看,“解释《失乐园》的意义”属于A.行为目标取向B.表现性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普遍性目标取向13.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与A.“认知领域”B.“社会发展领域”C.“道德发展领域”D.“行为发展领域”14.对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认为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并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种观点属于A.超越论B.主动适应论C.被动适应论D.整合论15.关于“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问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B.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C.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D.学习者的唯一身份是知识与文化的接受者16.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提示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和A.“讨论型教学方法”B.“实践型教学方法”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D.“综合型教学方法”17.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是A.展示B.呈示C.示范D.模仿18.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逻辑性B.整合性C.发展性19.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反映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B.复杂性C.整合性D.顺序性20.古希腊、古罗马学校中的“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从课程类型可以认为是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经验课程D.实践课程21.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从课程类型来看,属于A.显性课程B.融合课程C.隐性课程D.关联课程22.认为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这种观点反映的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课程创生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实践取向23.课程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A.实地研究B.实验研究C.质的研究D.量化研究24.认为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这种观点属于教学设计的A.课程创生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忠实取向D.实践取向25.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是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26.评价在本质上是价值判断的过程。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价值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
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它倡导过程原则,强 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 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 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性藩篱,把课程开发建 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其他目标模式 塔巴模式:线性 惠勒模式:环状 坦娜模式:立体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其他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地位 20世纪50.60年代课程开发唯一科学的模式。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 的基本思路和范围。统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 目标模式具有合乎逻辑性,合乎科学精神,合乎当时政治的、经济 的、教育的要求等特点。当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可预先详述的,并可 通过行为加以表现时,这一模式则最为适合。该模式中,学习的内 容相当明确,学生学习的结果十分客观。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
确定教育目标的内涵: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了解学生现状(学情) 对比常模找出差距 最开始是片面强调教师自身的人生哲学和教育哲学,忽视学生的作用和 要求。泰勒也在逐步修正。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
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何选择学习经验,五个出发点 学习经验必须能提供学习者有机会去实践目标所含的内容 使学生由于实践该目标而获得满足感 学习经验中所期望的反应,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同一种学习经验也可能产生数种结果(隐性课程)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四章
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一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以下是课程选择的涵义:领会:课程选择的涵义;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生活经验及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取向:(一)领会1.怎样选择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学科内容,首先需要对以下几对关系作出取舍:(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体系要求,又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在课程选择中承认并尊重科学、艺术、道德等领域彼此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应自觉将这些领域整合起来。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是连续的、有机统一的。
(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关系;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二)综合应用:分析我国现行学科课程内容并提出改进思路。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取向:(一)领会1.怎样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1)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2)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不断改造这社会生活。
(3)超越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
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评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二)综合应用:运用“超越论”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取向:(一)领会: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需要确立以下观念: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的经验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个体差异的过程;2.学习者是课程开发者;3.学习者是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者;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 行为目标取向 梅杰·行为目标运动 教学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
学生外线的行为表现 能观察到的行为表现的条件 行为表现的公认准则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 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的本质:科技理性,体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课程目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 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3.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本来源 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3. 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的价值: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
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 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强加的 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 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已有的知识、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是终生学习。 生成性目标的缺陷:过于理想化、首先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对话的训练、 其次,很多教师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最 后,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总之,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 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找不到适切性。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P39答:(1)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1分)(2)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1分)(3)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章,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2分)(4)第四阶段:“方法”,即把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分)2.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答:(1)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2分)(2)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2分)(3)教育即是生活;(1分)(4)教育即生长。
(1分)3.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P70答:(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2分)4.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答:(1)确定教育目标;(或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分)(2)选择学习经验;(或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2分)(3)组织学习经验;(或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1分)(4)评价教育计划。
(或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1分)5.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答:(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1分)(2)注重直觉思维;(2分)(3)注重内部动机;(1分)(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2分)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的各学习类型及其基本涵义。
P112答:(1)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类型;(1分)(2)言语联想学习是一种言语链索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1分)(3)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1分)(4)概念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1分)(5)规则学习是指各种定理、定律或原理的学习;(1分)(6)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把学习过的各种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应考指导
《课程与教学论》应考指导一、考试相关情况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与教学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考科目,是为帮助考生获得关于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本教材系统阐述和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
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专门讨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则分别探讨“目标”、“选择”、“组织”、“实施”、“评价”这五个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问题。
在每一章中,本教材都试图把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
并且,本教材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题型与分值(三)重难点分布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 8 章的全部内容。
从整体来看,教材 8 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 2 章,第 3 章,第 5 章,第 6 章,第 7 章,第 8 章。
第 1 章和第 4 章是知识点考查最少的两章,并且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试题难度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部分属于大面知识。
对于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
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
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
总体而言,试题较为容易。
(五)命题特点整体上看,出题顺序基本上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来出题,但并不是特别规律。
此特点有助于我们答题时准确把握考点所属章节,提高答题正确率。
从具体题型来看,单选题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人物性知识点常考,如某人的理论、观点,或者评述什么的;第二,年份时代性知识点常考,如某年的什么事件;第三,独特性知识点常考,如唯一,第一,首次,典型,标志,最重要,最早等等;第四,概念性知识点常考;第五,基本知识性知识点常考。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查特斯基本内容:两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大纲知识点提纲
使用说明:1.本内容为大纲所规定的必掌握分层次知识点,请参考教材完成学习。
在学习本材料之前,我们强烈建议您准备以下物品:A.考试的教材B.历年真题C.红黑双色笔我们提倡的是根据本材料,拿着红黑双色笔在教材上勾画,这个过程是把书多厚,再把书读薄,最后独立完成本材料所列出来的所有大纲考点!2.有关考试大纲对各考核层次的说明:自学考试中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这四个认知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它们之间是递升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分别是:(1)识记—能对考试大纲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2)领会—要求对大纲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有一定的理解,理解它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给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3)简单应用—会用大纲中各部分少数几个知识点解决简单的计算、证明或应用问题(4)综合应用—在对大纲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多个知识点经过分析、计算或推导解决稍复杂一些的问题简答的说:识记大概记住就好了,不用死背,除非是概念。
一般出在选择题里。
领会在简单题里,答对要点即可。
应用在分析题里,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在阐述多点内容,这样就可以得高分。
3.凡是本材料中所标出的近年已经考到的的知识点必是今后若干次考试的重点和常考点,考题不过是换个形式而已,比如名词解释换为简答等!1 / 10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00907 单选,201007 单选][领会]简述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领会]简述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200904 单选、200907 单选][领会]简述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201007 单选,201104 单选][领会]简述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201004 单选][领会]简述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201104 单选][领会]简述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领会]博比特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01107 单选][识记]下面这句话是出在哪位教育家“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特训2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主要介绍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重难点:课程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1.泰勒模式2.目标模式的其他类型(1)塔巴的模式(2)惠勒的模式(3)坦纳模式二、过程模式1.目标模式批判2.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的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教育经验3.组织教育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出发点)(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2.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3.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1)纵向组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以下是课程实施的涵义领会:1.课程变革的涵义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的涵义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以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的涵义是把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的涵义做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的内容:(一)领会:1.忠实取向的涵义、基本特征与本质涵义:是忠实地实施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基本特征: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线性的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
教师是课程变革计划忠实的执行者。
本质:受“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所支配2.相互适应取向的涵义、基本特征与本质涵义: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基本特征:“课程”不仅包含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与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做出改变。
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
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基本特性。
本质: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既包含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3.课程创生取向的涵义、基本特征与本质涵义: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出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基本特征: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
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即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这种课程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者。
2021年4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21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课程与教学论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1.B2.B3.D4.C5.D6.A7.B8.A9.C10.B11.C12.D13.A14.C15.D16.A17.B18.C19.D20.C21.C22.A23.C24.A25.D26.B27.D28.B29.A30.B二、简答题3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答: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范例性则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
基础性和范例性。
基本性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基础性是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P12432.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答:在奥苏伯尔看来,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驱力。
P10933.简述选择教学方法应符合的要求。
答:教学方法的选择最起码要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第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2)第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3)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P20934.简述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
答: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经验的整合。
(2)学科知识的整合。
(3)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称“社会关联"。
P21435.简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答: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
(1)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
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
(2)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3)另一方面,综合课程并不全然不顾学科逻辑.并不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而是从某种观点、以某种方式对分门别类的学科逻辑的超越。
P242三、论述题36.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理解。
答: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67】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总结标注:这科主要是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历史演变和各种不同理论的思想及应用,其中会出现不少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对于他们的复习以时间为主线,以人物为标志,以思想为内容。
将他们形成一个链状,理解他们思想内容之间的联系、区别,这样才能有效记忆。
此科考试题型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以及材料题,对于选择题目的考察范围要着重看关键字,但不能只是完全死记硬背,需要对人物的思想、行为等了解意思,因为很多考试真题表明选择题不可能直接按照书上的原话问你,对于简答题和论述题的考察点应该把每条知识点牢记,论述题在每条知识点答完后都加上自己的理解,材料题就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材料中去分析,尽量找出材料中与书上知识的相同点去延伸,切记就算不会也不能留空白卷。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行为主义代表主要代表人物)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选择)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选择)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主义F.W.Taylor(本书译为泰罗,以与后面的Tyler 区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选择)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教育本质观:(20世纪初~1950s):(简答)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总称为“活动分析”(选择)查尔斯的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选择)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拉尔夫泰勒是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49年,他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选择)"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1934-1942)(选择)"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
"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
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课程开发过程的创造性不见了。
学术中心课程(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选择)学科结构的基本含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两个基本含义的统一。
施瓦布和费尼克斯把第一中含义称为"学科的实质结构"把第二种含义成为"学科的句法结构"这样学科结构即"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统一。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选择)学校本位课程的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
"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在课程集体中,教师与学生是核心。
(选择)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缺乏自我反思的特性。
"概念重建主义"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简答)一、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二、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三、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简答)(1)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开发,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种倾向称之为"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以派纳,格鲁梅特,格林,修伯纳,威利斯,范曼奈等为主要代表,"存在现象学"课程论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或"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
(2)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种倾向称之为批判课程论,以阿普尔,麦克唐纳,吉鲁,韦克斯勒,曼恩等为主要代表。
把课程的本质概括为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行动和反思,那么课程也应是行动和反思的统一。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价值取向)——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行为以达成解放。
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能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达到自由与解放,一句话,教师与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17世纪就确立起来。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选择)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拉特克教学论的三个特点:(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2)教学方法和就是既依赖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由易到难的方法)(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点重要课题。
拉特克对教学论的贡献:(1)关于教学方法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要从课程中引出的教学论观点是有独创性的,有生命力的。
(2)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
1632年,他出版了《大教学论》,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简答)(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律的行为,教学要遵守教学规律,这有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便的自然法则。
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尔》被认为是继《理想国》之后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
卢梭的教学论思想(1)自然教育论。
他主张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中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
(2)发现教学论。
卢梭的自然教学论,儿童中心论在教学观上必然表现为发现教学论——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它具有以下四个内涵: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的方法;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卢梭教学论的贡献(简答)(1)他的教学论在教学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和主体地位;(3)教学要基于儿童的年龄特征;(4)把发现视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把自主的,理性的人格视为发现教学的目的;(5)确立了活动教学,实物教学等教学形式;(6)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他的教学见解洞悉了教学的真谛,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选择)裴斯泰洛齐的教学理论(简答)(1)适应自然的原理。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
(2)教育教学的原理。
他充分论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教育教学原理是自我发展原理和直观原理。
(两条途径)(3)教学心理学化。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裴斯泰洛齐。
评价:近代教学论的集大成者—裴斯泰洛齐。
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确立起西方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
他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选择)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思想道德教育(1)观念心理学。
是围绕"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几个概念展开的。
"观念"是赫尔巴特的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2)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多方面的兴趣是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连接观念体系与"善的意志"的纽带。
兴趣(3)教学的"形式阶段":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
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系统(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方法(作业)。
(选择)他的弟子戚勒把四段进行修改,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五阶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
(选择)(4)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的过程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杜威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其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
杜威确立的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