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初中文言虚词总结+文言文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详释、习题(中考复习版)

初中文言虚词详释、习题(中考复习版)

初中文言虚词解释、习题(中考复习版)——[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长跪而谢之 ( ) 7则名微而众寡( )8挟天子而令诸侯( )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2、可计日而待也(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 )()18、委而去之( )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 )24、再而衰,三而竭( )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 )26、时时而间进( )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 ) 32、足肤皲裂而不知( )33、久而乃和( )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 )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 )39、水落而石出者( )暮而归( )40、往来而不绝者( )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43、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 )44、太守归而宾客从( )游人去而禽鸟乐( )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中考的文言文啊,那可是不少同学头疼的一部分呢!不过别怕,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初中文言文语法和练习题,保准让你有所收获。

先来说说文言文语法吧。

咱们都知道,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法上有不少差别。

就拿词类活用来说,这可真是个有趣又有点让人挠头的点。

比如说“名词作动词”,“蹄之”里的“蹄”,本来是名词“蹄子”,在这儿就变成动词“用蹄子踢”啦。

再比如“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就是“使……劳累”的意思。

这些语法现象,要是不搞清楚,读文言文的时候可就容易迷糊啦。

还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等。

“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何陋之有”则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同学们是不是有时候会被这些句式绕晕呢?记得我之前教过一个学生,叫小明。

刚开始学文言文的时候,他对这些语法简直是一头雾水。

有一次做练习题,碰到一句“吾谁与归”,他愣是没看出来这是个宾语前置句,还跑来问我:“老师,这句子怎么这么别扭呢?”我给他一解释,他恍然大悟,那表情,就像是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从那以后,他学文言文语法就特别用心,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那接下来咱们就看看文言文练习题。

做练习题可是巩固语法知识的好办法哦!比如说,给你一段文言文,让你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这时候就得用上咱们学的词类活用啦。

再比如,让你判断某个句子是什么句式,这就要考验你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了。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这么一道题:“能谤讥于市朝”,让你说出它的句式。

这其实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能于市朝谤讥”。

要是没搞清楚状语后置这个语法点,可就容易答错啦。

还有一种常见的题型,就是翻译句子。

这不仅要求你懂语法,还得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

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的时候就得注意“以”字的用法和“互文”的修辞手法。

同学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可别一看到不会的就着急。

要静下心来,回想一下咱们学过的语法知识,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强饮三大白而别③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出淤泥而不染⑧邻有短褐而欲窃之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起坐而喧哗者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杂然而前陈者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⑥执策而临之⑦在楚城上而待楚寇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欲报之于陛下也④悉以咨之⑤先帝称之曰能⑥肉食者谋之⑦公与之乘⑧名之者谁⑵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⑶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最新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è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中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汇总练习题

中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汇总练习题

文言虚词精练(一)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3.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10.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1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答案: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5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6~7连词,表转折“却”。

9~10连词,表递进“而且”。

11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2.连词,表因果“因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12.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答案:1~2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

5~6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7~8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9~10构成复音虚词。

“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怅恨久之公将驰之B.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

C.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伤先帝之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罔不因势象形余因得遍观群书C.吴广以为然谓为信然D.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胜佐之,并杀两尉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B.以君为长者徒以有先生也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D.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孤之有孔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祭以尉首杀之以应陈涉C.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D.陈涉乃立为王乃不知有汉6.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辍耕之垄上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试用于昔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7.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D.受任于败军之际苟全性命于乱世8.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其如土石何其船背稍夷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9.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于鲁,行十日十夜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C.不足为外人道也山峦为晴雪所洗衣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温故而知新10.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出淤泥而不染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B.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C.此为何若人好为《梁父吟》D.其真不知马也必先苦其心志1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自立为将军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公将鼓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B.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笑而止之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以牒为械1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焉置土石B.吾妻之美我者虽欲言无可进者C.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入则无法家拂士诚如是,则霸业可成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1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B.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时人莫之许也C.还于旧都受任于败军之际D.窥镜,谓其妻曰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言虚词(含解析)

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言虚词(含解析)

文言虚词——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臣之妻私臣C.辍耕之垄上D.何陋之有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轩敞者为舱B.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C.在水之涘能以径寸之木D.乃大惊乃不知有汉4.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皆布衣之士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6.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7.下列句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B.湖心亭一点C.上下一白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又数刀毙之B.实是欲界之仙都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D.相与步于中庭尝射于家圃9.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以钱覆其口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笑而遣之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执策而临之B.其真无马邪弗学,不知其善也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货恶其弃于地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子之不知鱼之乐11.对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A.两个“以”相同,两个“则”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则”相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则”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则”不同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再而衰,三而竭足肤皲裂而不知C.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D.望其旗靡被其辙乱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14.“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15.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乃记之而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潭西南而望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句意为: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初三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三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三文言虚词练习题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部分,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辞、补充等功能。

初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类虚词。

本文将为初三学生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一、填空题1. 因为哥哥生病了,姐姐每天都会在医院 __他__。

2. 这幅画的笔触细腻,让人感到十分 __动__。

3. 宋词中常有描写江南水乡的诗句,其中描写水乡景色的词语有__:花、草、船、雨)。

4. 他是一位很有 __文__的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多读书。

5. 每年寒假,我们都会去外婆家 __。

6.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 __没有__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很高。

二、改错题下面的句子中有一处虚词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如果没有错误,请写"正确"。

1. 爷爷岁数大了, __是不__ 外出锻炼身体。

2. 学生们在教室里 __最也__专心听老师讲课。

3. 老师看见学生们都进教室了, __一齐__开始上课。

4. 小明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的成绩 __最也__ 的好。

5. 姐姐准备了很多礼物 __,为了__ 欢迎远方来的朋友。

三、连词成句根据所给词语,连成完整的句子。

1. 老师、鼓励、多看书。

2. 病人、医院、哥哥、照顾。

3. 寒假、去、都、家、外婆的。

4. 这幅画、感到、动、腻、细、让人。

5. 成绩、好、非常、可能、的、乐观。

四、写作练习根据下面的素材,自由发挥,用文言文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素材:寒假来临,我和家人一同去外婆家团聚。

外婆家在一个江南水乡,河水清澈,船只穿梭其间,犹如畅游在画中。

我们在江边品尝着美味的家乡菜,欣赏着河上的景色,畅快地笑声此起彼伏。

五、答案解析1. 照顾。

2. 动人。

3. 花、草、船、雨。

4. 文化。

5. 游玩。

6. 并且。

改错题答案:1. 爷爷岁数大了,不能外出锻炼身体。

2. 学生们在教室里也最专心听老师讲课。

3. 老师看见学生们都进教室了,一齐开始上课。

4. 小明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的成绩也最好。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庄暴见孟子》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阿房宫赋》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学生用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学生用含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总结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初二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知之为知之C. 彼竭我盈,故克之D. 蚓无爪牙之利2.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因为”的是()A.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B. 以我酌油知之C.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 “其”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他的”的是()A. 其真无马邪B. 其真不知马也C. 其如土石何D. 其人视端容寂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在”的是()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 于连峰去天不盈尺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 “而”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而且”的是()A. 温故而知新B. 学而不厌C. 择其善者而从之D. 学而时习之6. “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疑问语气的是()A. 王之好乐甚,何不以乐示人乎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其真无马邪D. 其真不知马也7. “也”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判断语气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8. “焉”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哪里”的是()A. 且焉置土石B. 夫大国,难测也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9. “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如果”的是()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C.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0. “已”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已经”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在《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的“厌”字意思是______。

2. 在《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崩殂”字意思是______。

3. 在《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中的“宠辱”字意思是______。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怅恨久之公将驰之B.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

C.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伤先帝之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罔不因势象形余因得遍观群书C.吴广以为然谓为信然D.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胜佐之,并杀两尉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B.以君为长者徒以有先生也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D.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孤之有孔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祭以尉首杀之以应陈涉C.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D.陈涉乃立为王乃不知有汉6.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辍耕之垄上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试用于昔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7.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D.受任于败军之际苟全性命于乱世8.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其如土石何其船背稍夷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9.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于鲁,行十日十夜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C.不足为外人道也山峦为晴雪所洗衣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温故而知新10.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出淤泥而不染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B.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C.此为何若人好为《梁父吟》D.其真不知马也必先苦其心志1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自立为将军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公将鼓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B.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笑而止之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以牒为械1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焉置土石B.吾妻之美我者虽欲言无可进者C.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入则无法家拂士诚如是,则霸业可成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1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B.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时人莫之许也C.还于旧都受任于败军之际D.窥镜,谓其妻曰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

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

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代词,这,这个: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2)代词,那个: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3)代词,他(她、它)(的):其夫呓语(《口技》) / 并自为其名(4)代词,其中,其中的:不能指其一端(《口技》)(5)助词,表反问,难道:其真无马邪(《马说》)(6)助词,表推测,恐怕:其真不知马也(《马说》)(7)助词,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8)大概:其恕乎(9)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三)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出师表》)/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则北通巫峡(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的人)(《口技》)/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

(“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九)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

(《墨池记》)(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 / 蒙乃使就学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十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

(《宋定伯捉鬼》)(十六)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十七)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