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从传统到现代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
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教法分析: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故事激趣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启发谈话法,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法,情境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问题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学准备: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教学过程:一、师生相互问候。
复习并导入课题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必然会反映到视觉艺术领域。
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欧洲3个美术流派,并由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引出一段视频《刘海粟——人体风波》,老师利用多媒体补充了一些知识讲解,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进行美术革命的的要求,进而导出课题《从传统到现代》。
那么美术是怎样从传统到现代的呢?刘海粟作品欣赏学生看后很惊奇,展开了思考,与此同时,采用人体模特教学正是“西画东渐”现象的一种体现,什么是西画?有哪些留洋的画家? 讨论回答。
师(小结):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二、新授在这个环节里我分为五步骤:步骤一,幻灯片展示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设疑):“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想到了什么?”生:“嗯,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 雪》” 师:“那,让我们齐声朗诵这首词吧!”以启发谈话法与学生交流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步骤二: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
从传统到现代
从传统到现代
传统和现代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代表性符号。
传统文化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文化,
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习俗、信仰、行为准则和语言等方面的传承,在过去的几千年
中被不断维护、发展和传承。
现代文化则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代
表了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创造和变革。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传统中文是一种以文言文为基础的语言,主要以书面形式为主,
并以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等为主要内容,因此使用范围相对较窄。
现代中文则是以汉语
为基础,融合了各地各民族的语言特点,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最为常用的语言之一,可应用
于各个领域,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语言之一。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传统价值观念和尊重祖先等方面,强调个人
行为对家族和社会的影响,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
现代文化则注重个人自由和创新,鼓励
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强调个人自我表现的价值,以自由、平等、民主、创新为核心价值
观。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传统经济主要是农耕经济为主,生产方式简单,农业劳动力为主,科技落后,贸易相对单一,经济联系主要在国内。
现代经济则是以工业化、信息化为主,
高技术为引领,科技、教育、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相互联系,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传统和现代文化各有其特点和优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
人类的需要进行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我们应该从传统中汲取文化遗产,并在现代社会中进
行创新和转变,以创造更加美好、和谐和繁荣的未来。
《从传统到现代》课件
文化转型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 冲击。PPT深入探讨了这种文化转型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PPT详细描述了这种变化,并分析了它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
对未来的展望
深化经济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经济改 革,提高经济效率,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A 持续的文化创新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需要继续 保持文化的创新和活力,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世界。
B
C
D
提高民生福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 求,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是中国走向现 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状态。
传统文化在民间习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如节庆、婚丧嫁娶 、饮食文化等,这些习俗和礼仪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价值,是民族历史 发展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民族历史 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具有精神价值,是民族精神 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 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
现代文化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科技产 品、社会现象等表现出来,如电影、 音乐、美术、文学、设计等。
现代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如消费 观念、社交方式、教育理念等。
现代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文化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 价值,它促进了人类对自我和 世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的创 造力和想象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从传统到现代教案
从传统到现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2. 掌握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迁的方法;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3 教学内容1.3.1 传统文化概述1.3.2 现代社会的特征1.3.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2. 分析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与演变;3. 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2.2.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历程2.2.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描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2.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3. 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3.2 教学内容3.2.1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3.2.2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3.2.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第四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阐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2.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措施;3. 提出个人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建议。
4.2 教学内容4.2.1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4.2.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措施4.2.3 个人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建议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分析案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互动;2. 评价案例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效果;3. 提出改进案例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四年级品德社会下册《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品德社会下册《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成都市双流县华阳西寺小学徐丽一、活动目标:1.通过体验,了解人类发明的一些简单农具的作用,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3.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培养动手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1.学情分析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
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农村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孩子们对于农业生产、农具越来越陌生。
我校地处乡村,虽然很多孩子没有使用过农具,却有机会认识农具,可以从长辈们口中了解农具。
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课前让孩子们回家调查并体验农具的作用,调查畜力耕作的作用以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名称、用途,让孩子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感受我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物质资料准备:(1)一些简单的农具,如:锄头、镰刀、耙子……(2)调查、收集农具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畜力耕作的资料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资料。
(3)多媒体:牛耕田的情形、现代化农业机械工作的情形。
(4)图片:原始农业生产时期使用的石制农具,西周末年使用的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铁制农具。
三、活动时间:一课时四、活动过程:导入:教师投影展示石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制农具的图片,并解说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人们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用石头制造的农具,这些农具看起来非常简单,却使人类从此摆脱了徒手劳动的束缚,在当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到西周末年,聪明的人们将青铜用于制作农具,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怎么写好一份教学设计呢?接下来店铺搜集了《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欢迎查看。
教材分析《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课题,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土地养育这我们》中的第二个课题,本课内容展现了我国农业从原始的双手采摘发展到今天的机械化生产的过程。
整个过程凝聚了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并融入了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过程,体会劳动者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崇尚劳动者,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方法本课通过展现劳动工具的变化和进步,来体现农业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认真观察,用心体验,感受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通过观看视频,讨论交流等方式感受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变化,了解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我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进行百度收索,收集了有关农具的图片和农机生产的视频,并制作成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农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教学更直观生动。
教学目标一、认知1、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2、认识几种传统农具及其使用方法。
3、初步了解传统农具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二、情感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态度。
三、行为1、学会用简单的农具,进行日常的种植实践活动。
2、养成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传统农具和现代农业机械,知道我国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2、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进行徒手劳动和用农具劳动的体验。
2、课前访问长辈,了解使用简单农具的名称及使用这些农具的好处。
从传统到现代教案
从传统到现代教案2.6从传统到现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进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受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缘由。
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教学:老师提问:假如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同学思索。
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老师总结: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许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定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
接着老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1、老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定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2、同学分小组争论、思索并回答。
3、老师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简洁总结,并要求同学阅读教材第42~44页。
4、老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老师展现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依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索与沟通”。
9.老师在同学完成之后,提问: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②为什么会消失这些革新?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要求同学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时代元、明、清现代创作的主导观念表现的主题形象的处理手法10.同学阅读、思索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老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从传统到现代
幻灯片 17 MS1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级人物。 于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隆尼亚省的菲格拉斯城。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 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非常活跃,这对于他后来的生涯尤其重要;这个时期的一些轶事,无论真实与否,都是他以后许多持续不变的形象的基 础,他与父母及妻子加拉的关系对于他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达利总是热爱着他儿时的风景环绕菲格拉斯城的大平原和有橄榄林 与尖秃岩石的加泰隆尼亚海岸。这些古老令人伤感的风景不仅作为背景而且也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进入了他的绘画。"除了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 也许是最为知名但这并不是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的二十世纪画家"。 ----------------达利和“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达利作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我同疯子 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不用看达利高高翘向天穹的胡子, 不用观赏他充满奇思怪想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妙语,就足使你想象得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达利的盛誉主要归结于他自我推销的天分, 但更应归功于他富于奇想的特殊才能。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 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 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达利始终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伟绩,取得划时代的胜利:前往巴黎、遇见加 拉、爱情田园诗、超现实主义革命…… 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 .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 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达利年轻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曾兼收并蓄多种艺术风格,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 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 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 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 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 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令人联想到他的故 乡加泰罗尼亚地区.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1931)—— 《记忆的永恒》,达利作,1931年,布上油画,24x33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作于1931年的油画《记忆的永恒》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 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 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 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 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 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 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 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 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而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 达利还与西班牙电影导演L-布努埃尔共同制作两部超现实主义影片,即《安达鲁的狗》(1928)和《黄金时代》(1930),同样充满怪诞的但 富于暗示的意象.20世纪30年代末,在文艺复兴画家拉斐尔的影响下,达利的绘画转趋比较古典的风格,并因此而被超现实派开除.此后,他花费大量 时间设计舞台布景,时髦商店内部装饰以及珠宝饰物.在1950~1970年间他有许多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但仍探索性爱主题,描绘童年记忆,并且让妻 子加拉成为这些题材的中心形象.这些晚期绘画虽然技法纯熟,但客观评价低于其早期作品.在达利的著作中,最有趣味和揭露隐秘的是《萨尔瓦多 -达利的秘密生活》(1942~1944).他的许多作品中充满了暴力和对传统社会禁欲主义的批判.代表作有《记忆的永恒》,《悍妇与月亮》,《内战的 预兆》等. 为了获得自相矛盾的视觉形象,他通常都十分细致,精确地用十分斜视的手法描绘这些创造的形象,也许正式这种一丝不苟的现实主义 笔法,正式这些清晰存在却非真实的形象才是如此令人不安的原因。 在达利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里,可谓做尽了让我们瞪目结舌的事。在那些怪事和怪诞言论里,给"巨匠们打分"已经成为达利的品牌。在西 班牙绘画史上,他与委拉斯凯茨、戈雅、米罗、毕加索等绘画大师一同辉映着西班牙俊美的天空,传奇着西班牙的绘画史。
《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
《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从传统到现代》是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欣赏林风眠等近现代画家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由传统不断发展至现代的过程,熟知美术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感悟艺术的美。
利用自主研讨的方式,展示多幅近现代美术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
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在文化的场景中理解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近现代美术作品的特点,了解中国美术由传统不断发展至现代的过程,理解美术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系列中国近现代艺术家画作的欣赏、描述、分析、讨论,在时代的情景中体会近现代美术的变革之路,提高审美素养水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美术对于时代的`展现,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理解中国近现代艺术中体现的中西融合的观念,了解中国美术由传统不断发展至现代的过程。
难点: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
五、说教法、学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需要不断学习与更新着教学理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美术鉴赏2年级:高一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六课5学时数:5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主要讲述中西方美术的“现代化”问题,了解东西文化的碰撞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学会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绘画作品。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于美术学科存有纯娱乐心理,对美术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技能实践经验比较缺乏。
因此,在教学的难度设计上不宜太大,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逐步渗透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2、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画有一定的接触,在前面的课上也欣赏了一些古代中国画,本课主要是抓住“现代”二字感受现代中国画的变革,高一的学生还缺少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对现代中国画在变革中表现出的新的创作方法,绘画语言等缺少理解分析的能力,所以在理解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画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中从观念到表现手法、表现内容发生的具体的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时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通过古代与现代作品的比较分析,让学生直观的感悟到现代中国画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及新的绘画语言的运用。
3、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体验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20世纪绘画在传统绘画基础上所发生的变化。
《从传统到现代》课件
思考与交流: 试分析这四幅作品侧重在哪一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在括号中填写作品相应的序号。
把素描的明暗法与传统人物画重结构线描的方法结合起来。( 3 )
几何形的形体组合,鲜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调,诗一般的意境。( 4 )
借鉴素描与水彩的写实手法,采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和笔墨形式。( 1 )
1
利用山水画的形式,反映今天的 社会主义时代,是“山水画推陈出新 的样板”。(2 )
作品给人一种孤寂、优雅、柔和、含蓄、凝重 的诗一般的感觉。
作品有何革新 之处?
作品的艺术价 值?
将中国民间美术(瓷绘、剪纸、皮影、雕塑、 壁画)、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毕加 索、马蒂斯)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 样式。
成功的融合了东西方艺术,丰富了中国画的 语言体系,对20世纪后期一些中国画家很有 启发。
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 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 内容?
1
2
3 4
6
5
7
传统美术作品: 2、3、7 现代美术作品: 1、4、5、6
现代的中国人物画与传统中国人物画有什么不同?
留收 了了 传西比 统方较 的的作 绘绘品 画画, 技处现 巧理代 ?方中
法国 ?画 在在 哪哪 些些 方方 面面 保吸
2
1
2
3
4
3பைடு நூலகம்
4
王沂东 纯真年代935万元
《燕子》
中国画变革的重要趋势,即改变过去文人画借 花鸟、山水抒发个人情感的出发点,将绘画的视 点置于一个社会的、大的背景之下;将西方绘画 的造型方法与中国画的材料相结合;将以前文人 画不加以表现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纳入到绘画的表 现中。
中国传统画与中国现代画各自的特点?
《从传统到现代》备课资料
从传统到现代课标解读《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土地养育着我们”,介绍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
通过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
本单元的教学,要积极引导儿童发展,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而且尤其要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形成热爱和珍惜土地,崇尚劳动,感激、尊重农业和农业劳动者的态度。
新课程强调“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要回归生活。
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周围的,他们所熟悉的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农业与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结合本地特点,拓展课外知识,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从而形成正确的态度。
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灌输式的,被动式地接受学习。
在“土地养育着我们”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归纳、体验、感悟、整理、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学习感受人们在土地上耕耘;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解决农业是人类的摇篮问题;最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次体验,亲身实践,体验劳动的过程,分享劳动的喜悦。
教学文化教学背景分析:《从传统到现在》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的第二个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第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讲从传统到现代
一、西学东渐
1、士与中国古代科学
2、西学东渐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来华(广东肇庆)
顺应中国习俗
学术传教:天文历法;数学,《几何原本》;物理学
中国的回应:
广采博纳,徐光启
坚决抗拒
理性审视
3、新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
最早的留学生:容闳19岁赴耶鲁大学,1855年回国
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
二、近代中国文化论战
1、中体西用论
1893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学其本,西学其末
1896沈寿康在《万国公报》发表《匡时策》:夫中西学问,本自有得失。
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8张之洞《劝学篇》
2、东方文化派与中国本位文化派
20年代,章太炎、辜鸿铭
30年代,1935,陶希圣等10位教授在上海《文化建设》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3、全盘西化派
胡适充分世界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忽略文化的民族性
4、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张君劢,梁启超
丁文江
三、80年代的文化热
现实性、广泛性、深刻性、世界性
全盘西化
儒学复兴——新儒学
综合创新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1、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2、尊道贵生,顺应自然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4、推己及人,民胞物与
萧箑父: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