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 isa和gic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摘要】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ELISA法及国标法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检测,并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灵敏性、特异性、符合率。

结果检测20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经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8.3%,国标法阳性率为6.7%。

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与国标法符合率达99.3%。

结论 ELISA法可快速、方便的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与国标法符合率高。

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初步检测。

【关键词】奶制品肉制品沙门菌 ELISA沙门菌为常见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一直位居首位,而受沙门菌污染的奶、肉制品为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沙门菌一直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及商检部门重点检验对象之一[1]。

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奶、肉制品中沙门菌,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奶、肉制品分别来自本市8家不同超市,包括70份奶及奶制品样本,60份肉及肉制品样本。

取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

每份样品250ml或250g,经无菌包装后置冷链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缓冲蛋白胨水,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梭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 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

均按国标相关规定进行。

ELISA相关试剂均购自试剂公司。

1.2实验方法样品按国标法相关规定预先增菌。

样品处理后于36°C培养4h,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中,42°C18-24h,另取10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6°C18-24h。

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作者:刘晓来源:《食品界》2016年第08期食品中污染的病原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向卫生部上报的食物中毒人数逐年递增,且大部分是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都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

由此可见,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准确、全面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对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这些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主要依靠常规的细菌学培养方法,一般需4~7d,操作繁琐,费时耗力,检验的准确度不高,在检测速度、敏感性与特异性等方面也有局限性。

随着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有关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免疫磁性分离法、酶联免疫测定方法、核酸杂交技术和PCR技术因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单快速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以高通量、灵敏、特异、适用范围广和低成本为特点的快速检测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这些方法中又以DNA检测为基础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尤为广泛。

同时,常规培养检测方法、基于免疫反应的检测方法等检测手段也在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

本文通过探讨目前常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常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反复增菌、菌落分离及多种生化和血清学鉴别实验,食品中致病菌的常规培养检测方法灵敏、稳定、准确,并且检测结束后可获得目标致病菌,供后续研究,例如通过对从污染食品中检出的致病菌和从临床病人中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污染食品和病人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即是否是由于食用了污染食品而导致的临床病例的出现,从而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实验室的支持。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所以截至到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仍将常规培养检测方法列为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例如我国的国家标准GB4789食品微生物检测系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的细菌分析手册(BacteriologicalAnalyticalManual,BAM)等等。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的致病菌检测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的致病菌检测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的致病菌检测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何为致病菌、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性、常见的致病菌种类、致病菌检测方法以及如何预防致病菌污染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分析报告中的致病菌检测。

何为致病菌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人体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这些致病菌如果存在于食品中且数量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引发食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性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避免因食用受污染食品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同时,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进行致病菌检测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致病菌种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在食品中常常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某些毒性大肠杆菌株可引起严重的食源性感染。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肠道中。

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摄入沙门氏菌后,易引起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和人体皮肤粘膜上,其产生的毒素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耐高温、耐干旱的芽孢形成细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够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致病菌检测方法培养法:培养法是最常用的致病菌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将样品接种在含有特定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利用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特性的差异来鉴定和计数致病菌。

PCR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快速、敏感且特异性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快速检测和鉴定食品样品中微量的致病菌DNA。

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免疫学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特定抗原与抗体结合来实现对致病菌的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者:陈秀琴黄梅清郑敏陈少莺来源:《福建农业学报》2018年第04期摘要: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中,病原微生物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对确保食品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意义重大。

传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如微生物培养法和菌落技术法耗时费力,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要求。

目前已报道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如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各项检测技术的特点,为新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代謝学技术中图分类号:TS 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84(2018)04-Advances on Rapid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the ApplicationCHEN Xiuqin,HUANG Meiqing,ZHENG Min,CHEN Shaoying*(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Fujian Animal Diseases Contro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Fuzhou, Fujian350013,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product safety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issue. Amo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food safety, illnesses caused by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s of paramount concern. To prevent or curtail the undesirable incidence from happening, establishment of rapid detection methodologies on foodborne pathogens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measures. Conventional bacterial detection methods, such as culture and colony counting, are time consuming, laborious and inadequate to meet the demand of a modern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apply the technologies involving immunological, molecular biotechnical and/or biosensing approaches. Thisarticle reviews the methodologies currently available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compare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associat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Key words: foodborne pathogens; rapid detection; immunological technique;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biosensor; metabolomics analysis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ELISA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ELISA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ELISA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1.食品中毒素的测定真菌毒素是其产生菌在适合产毒的条件下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毒性和致癌性很强的真菌毒素,各国都严格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

它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

1977年,Lawell 等首先采用了 ELISA 法来检测黄曲霉毒素,利用小分子黄曲霉毒素B1结合蛋白质免疫动物得到抗黄曲霉毒素B1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并合成了酶标黄曲霉毒素B1结合物,建立了直接竞争ELISA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随后,美国、英国等国学者分别改进了直接法并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法。

我国GB/T 5009.22—1996《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国家标准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采用间接竞争法。

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经提取、脱脂、浓缩后与定量特异性抗体反应,多余的游离抗体则与酶标板内的包被抗原结合,加入酶标记物和底物后显色,与标准比较来测定含量,最低检出浓度可达0.01μg /kg。

小麦及其制品中T一2毒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可用GB/T 5009.118—2008《谷物中T一2毒素的测定》中间接竞争法和直接竞争法进行测定,最低检出量为1μg/kg。

2.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筛选病原微生物是食品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来源。

ELISA法可检测食品中沙门菌、大肠杆菌0—157等微生物,其中沙门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它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

传统的沙门菌检测法繁杂、检测周期长,而ELISA试剂盒则能方便而又快速地筛选出沙门菌污染的食品或饲料。

用ELISA法来筛选沙门菌,基本步骤是首先包被抗沙门菌的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然后在微孔板内加入经过前增菌和选择性增菌的待检样品,样品中如有沙门菌存在.则与微孔板内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

洗涤掉多余的反应物,加入酶标二抗,则形成抗原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

加入底物,测定光密度,当光密度值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时.即可推断为阳性。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常见检测技术分析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常见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科技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感染食源性致病菌所致,因此该病菌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准确且高效的检测技术控制食源性疾病流行至关重要。

1 细菌培养技术细菌培养技术作为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一项传统技术,该技术主要的检测原理为对食品样品内的微生物实施培养,再采用划线分离,进行选择性培养,对菌落的特征进行观察,从而检测并鉴别致病菌的种类。

伴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显色培养基因特异性强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应用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极大地提高了筛选的效率。

在今后的生化鉴定中,借助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便可以达到进一步简化实验步骤、缩短实验周期的目的,同时还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但是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最大的缺陷在于操作流程多,所需时间长,因此不适合一些应急情况下的检测[1]。

2 免疫学技术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检测技术的主要原理为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是通过酶标抗体或者抗原催化底物显色来定性或者定量分析待检食物。

大量试验结果表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可以在24 h 内将食物中的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出来。

mini-Vidas作为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便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原理制造出来的,该仪器可以在1~2 d内迅速地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空肠弯曲菌与沙门氏菌等多种食源性致病菌。

2.2 免疫荧光标记检测法免疫荧光标记检测作为一类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手段,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敏化的免疫色谱卡片进行检测。

在检测时,先将增殖培养后的样品滴加至免疫色谱卡上,无需仪器只需肉眼便可以对结果进行观察。

免疫荧光标记检测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其他设备的优点,并且适应性较强,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增殖后的操作时间只需10 min左右。

2.3 免疫磁珠技术检测法免疫磁珠技术也叫免疫磁珠分离技术,该检测技术主要结合了免疫反应和磁性分离两项技术,其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抗体包裹在磁珠表层上,将其和特定的抗原发生反应后,再识别分离检测物,因此该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特征。

PCR和ELIS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PCR和ELIS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PCR和ELIS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摘要阐述了PCR和ELISA这两种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并对这两种方法特点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PCR;ELISA;致病菌检测中图分类号TS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9-0182-03近几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了连续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源性食物中毒占居首位,高达39.62%[1]。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分析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食品检测的需要,迫切需要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简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

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其简便、快速、灵敏、成本低、检测谱广等特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PCR技术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也称无细胞克隆系统,是1985年诞生的一项DNA体外扩增技术,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众多领域。

目前在食品工程领域中致病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关注。

1.1PCR技术原理PCR是在体外合适条件下,以单链DNA为模板,以1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在热稳定DNA聚合酶作用下特异性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整个反应过程通常由20~40个PCR循环组成,每个PCR循环包括高温变性―低温复性―适温延伸3个步骤。

方法是:首先将靶DNA双链加热变性为单链,然后加入2段人工合成的与靶DNA 两端邻近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作为引物,即左端引物和右端引物;该对引物与互补的DNA单链碱基互补结合后,在有DNA聚合酶和4种dNTPs底物存在的情况下,引物沿模板DNA链(靶DNA单链)按5′末端向3′末端方向延伸,自动合成新的DNA双链,新合成的DNA双链又可作为扩增的模板,继续重复以上的DNA聚合酶反应。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中的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致病菌检测技术,以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技术。

一、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致病菌检测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扩增微生物基因组DNA的特定片段来检测和鉴定致病菌。

PCR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微生物的存在。

二、ELISA技术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反应特定抗原和抗体来检测致病菌。

ELISA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灵敏的特点,可以检测食品样品中的微量致病菌。

三、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致病菌检测方法。

该技术通过将样品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离、检测和鉴定,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致病菌的存在。

质谱技术具有高精确度、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特点,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致病菌。

四、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高级的致病菌检测方法。

该技术通过对致病菌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可以获取致病菌的完整基因信息。

基因测序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致病菌的特性,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五、快速检测技术除了上述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技术外,科学家们还开发了很多快速检测技术。

这些技术利用光学、电子、磁性等物理和化学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菌。

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的特点,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实时监测的工具。

综上所述,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PCR技术、ELISA技术、质谱技术、基因测序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技术,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菌,从而确保公众的健康。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学家致力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为我们的餐桌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

(1502字)。

化学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化学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化学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食品中的致病菌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化学技术在致病菌检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化学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应用。

PCR技术通过扩增致病菌的DNA片段,从而快速、准确地检测致病菌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和速度快的特点。

利用PCR技术可以迅速鉴定和检测食品中的多种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此外,PCR技术还可以进行致病菌的分型和毒力因子的检测,从而更好地了解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

第二种方法是质谱技术的应用。

质谱技术通过测量物质的质荷比,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定量食品中的致病菌。

其中,质谱技术中的质谱仪是核心设备,可以对物质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识别。

利用质谱技术可以检测到微量的致病菌,大幅提高了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灵敏度。

第三种方法是荧光标记技术的应用。

荧光标记技术通过将特定的荧光染料标记在致病菌的表面,利用该荧光信号进行检测。

由于荧光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因此可以用于高效地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此外,荧光标记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检测方法相结合,如PCR技术、质谱技术等,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了上述的方法,化学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中还有其他一些应用。

例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可以通过表面增强效应,实现对致病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此外,纳米颗粒技术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的纳米颗粒与致病菌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致病菌的富集和检测。

这些新兴的化学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中具有很高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总之,化学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聚合酶链式反应、质谱技术、荧光标记技术等是常用的方法,可以实现对致病菌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

此外,新兴的化学技术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纳米颗粒技术等也在不断发展和应用中。

三重荧光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三重荧光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大肠 杆 菌 O 1 5 7 下游 : A T C C TF G G C C q q ' T A A A A T G T AA A 拘 { 针: F A M. T c A c G A A T G A c AA A A c A c T 1 T r A T —
G A C C G T — B HQ1 上游 : C T G A T G GA C C A GG A G G G I TY
肠杆菌 、 单 增 李 斯 特 杆菌 三 重 荧 光 P C R检测方法 ,
适用 于大 批量 的样 本 检 测 、 突 发 疫情 诊 断 和食 品安 全检 测 , 对公共 安全 具有 较 大 的意义 。
聚合 酶 链 式 反 应 ( P C R) 技 术 、 基 因 芯 片 技 术 等, 但 这些 方 法 都 不 能 同 时具 备 快 速 、 特异 、 灵敏、
经济 、 简便 等优 点 而未得 到推 广 。 为 了建立 一 种 简 便 、 敏感 、 准 确 可 靠 的快 速 检
测方 法 , 通 过反 复试 验 , 建立 了大 肠杆 菌 O1 5 7 、 志 贺
谢 海燕 , 蔡 奕琪 ,张端 秀 ,徐振娜 ,洪伟彬
( 东莞市动物疫病预 防控制 中心 , 广东 东莞 5 2 3 0 8 6 )
摘要 : 根 据大肠杆菌 O 1 5 7的 E基因 、 志贺肠杆菌 i p a I - I 基 因、 单增 李斯特 杆菌 h l y A基 因的保 守序列 , 设计 引物和 探 针, 通过优化反应体系 , 测定其灵 敏度 、 特异性和重复性 , 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上述 3种食源性 致病菌 的多重实时荧 光 P C R方 法 。试验结果显示 , 该方法对大肠杆菌 0 1 5 7 、 志贺肠 杆菌 、 单增李 斯 特杆菌进 行 3联 扩增 的相对灵 敏度检测 限分 别 为 5× 1 0 、 5×1 0 和5 X 1 0 C F U / m L; 对l 0株标 准/ 参考菌株 的检测 结果 , 只有 目的菌 株呈阳性 反应 ; 用该方法检测 2 6份冻 肉样 品 , 与传 统的细菌分离鉴定法结果一致 , 说 明研究建 立的方法是鉴定 3种食 源性致病菌 的有效方法 。

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

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

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致病菌的检测则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从过去的手工检测到现在的高科技检测,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

一、 PCR技术PCR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PCR技术对小样本进行检测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致病菌的存在。

PCR技术的优点在于,不需要特别复杂的仪器,只需要简单的实验室设备就可以进行操作。

而且PCR技术非常迅速,只需要少量的样品就可以完成检测。

此外,PCR技术可以同时检测不同种类的致病菌。

二、 ELISA技术ELISA技术是从患者样品中检测抗体或抗原的诊断方法。

在食品中,ELISA技术是基于对致病菌抗原进行检测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食品中的细菌含量,同时也能够检测食品中毒素的含量,如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ELISA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仅高度敏感,还可以快速检测出来。

同时,ELISA技术的价格较为经济实惠,因此,在食品检测中非常常见。

三、荧光定量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是PCR技术的一种改良版。

由于PCR技术检测结果是在胶体中观察到,而荧光定量PCR技术需要将PCR产品直接进行荧光检测,在出现荧光的时候,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出样品中细菌的存在。

荧光定量PCR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快速,准确,可靠,便于实验室中的连续数据处理,而不需要常规PCR 技术中的半定量评估。

四、病原体基因芯片技术病原体基因芯片技术旨在检测多种细菌和病毒的存在。

这种检测方式基于将反应体系嵌入微芯片中,可以同时检测不同种类的致病菌。

病原体基因芯片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寄生虫、病毒和细菌,而且检测结果准确度和复现性都很高。

总之,现在不管是新技术还是传统技术,在致病菌的检测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无论哪种技术,它可以提供快速、敏感、准确、经济实惠的检测方法。

因此,人们可以更加安全的享受美味的食品。

基于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技术分析

基于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技术分析

基于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技术分析摘要: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成了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除了化学添加剂外,致病性微生物也是导致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因素。

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是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是食品安全实验室检测中的重要环节,对相关检测技术的探讨也是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关注的内容。

目前比较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包括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lca)、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0157(Escherichia coli0157:H7)、阪崎肠杆菌(Ente robactersakazaki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对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目前常见的方法有GB4789规定的传统平板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

结合这些检测方法,国内外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产品,这些新型检测产品都具有快速、准确及自動化的特点,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分子学检测[Abstract] with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s,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ssu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on concern of consumers and manufacturers.In addition to chemical additives,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re also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major food safety problems.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mainly food borne pathogens)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od safety laboratory testing,and the discussion of related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also the content of food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staff concerned.At present,the common foodborne pathogens mainly include Salmonella enterica,Listeria monocytogenes,Campylobacter jejuni,Escherichia coli 0157:H7,Enterobacter sakazaki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For the detection of food borne pathogens,the common methods include traditional plate detection method,immun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 and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 stipulated in bined with these detection methods,a variety of new food 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detection products are emerging at home and abroad.These new detection produc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accurate and automatic,among which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are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Key words] foodborne pathogens;rapid molecular detection市场上常见的分子生物学致病菌检测平台主要有美国杜邦的BAX系统、BioControl公司的GDS一基因检测系统、Bio-Rad的IQ check检测系统及ABI公司结合其硬件平台推出的检测系统等。

ELISA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ELISA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5-04-17[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校级重点学科项目(070115)。

[作者简介]张强(1979-),男,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生物活性成份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zq7964@163.com 。

[引著格式]张强.ELISA 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33):45 49.ELISA 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张强(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蚌埠233100)[摘要]介绍了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 )的原理和应用类型,从生物毒素、致病微生物、重金属污染、药物残留、转基因食品、食品中过敏原和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等方面综述了ELISA 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指出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ELISA 技术;食品安全检测;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9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33-0045-05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还制约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然而,当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问题频发,三聚氰胺、苏丹红、致癌毒米、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以及瘦肉精等数十起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

目前,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有仪器检测法、化学分析检测法、免疫分析检测法、定性、定量、在线监测检测法等[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作为一种免疫分析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有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残留、重金属污染、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检测等诸多方面[3,4]。

笔者对ELISA 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旨在进一步促进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ELISA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分析

ELISA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分析

ELISA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由本中心的样品收样室提供的食品样本进行ELISA检测,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真菌毒素、毒素,并检测转基因食品。

结果:ELISA检测食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检出率为70%;采用抗AFB1单克隆抗体构建检测食品中的AFB1,最低检出浓度为0.01ng/g,敏感范围0.2-50ng/g,精密度2.0-23.8%,平均回收率83.0-110.0%;采用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Btcry2Ab/2Ac杀虫蛋白,检测范围40-2000ng/mL,最低检测限40ng/mL。

结论:食品微生物检测中,ELISA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微量化、灵敏、简捷等优势,ELISA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食品;微生物检测;应用[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ELISA method in detection of food microorganism. Methods:choice is provided by the center of the sample charge chamber ELISA detection of food samples,testing of bacteria,fungi toxin and toxin,food and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Results:ELISA to detec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food,positive detection rate is 70%;Resistance to AFB1 monoclonal antibody was used to construct AFB1 in the detection of food,the lowest detection concentration is 0.01 ng/g,sensitive range 0.2-50 ng/g,precision of 2.0-23.8%,the average recovery of 83.0-110.0%;Use direct competitive ELISA kit in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Btcry2Ab / 2 ac insecticidal proteins,40-2000 ng/mL detection range,low detection limit of 40 ng/mL. Conclusion:the detection of food microorganism,ELISA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other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ace amount,sensitive,simple,ELISA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tection of food microorganism.[Key words]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method;Food;Microbial detection;application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对于食品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均存在污染微生物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污染,将会引发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食品腐烂变质,导致食物中毒及食源性感染,近年来随着生态平衡的破坏及环境污染的加重,造成人类感染致病菌种类逐渐增多,病原微生物对于人类的威胁也逐渐加大[1-3]。

小鼠群隐性感染嗜肺巴氏杆菌后抗体反应_带菌率及鼠龄间的关系

小鼠群隐性感染嗜肺巴氏杆菌后抗体反应_带菌率及鼠龄间的关系

小鼠群隐性感染嗜肺巴氏杆菌后抗体反应_带菌率及鼠龄间的关系小鼠群隐性感染嗜肺巴氏杆菌后抗体反应、带菌率及鼠龄间的关系李红张瑾洪瑞珍陈卫兰许虎峰(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北京摘要用分离培养法和 EL ISA 法对受嗜肺巴氏杆菌隐性感染的昆明小鼠群中不同鼠龄段小鼠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 :带菌率随着鼠龄的增加而降低 ,而抗阳体阳性率则随鼠龄增加而升高。

在方法学上 ,低鼠龄段小鼠 ,分离培养法明显优于 EL ISA 法 ,而在老龄鼠则反之 ;用 EL ISA 法进行该菌的常规监测时 ,选用老龄鼠将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关键。

嗜肺巴氏杆菌隐性感染小鼠关键词( ) 嗜肺巴氏杆菌 Pasteu rel l a p neu m ot ropic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无动力的动物致病菌。

通常寄居在实验大、小鼠上呼吸道 ,但也可从豚鼠、地鼠和狗中分离到。

该菌主要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的方式在动物群中传播 ,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受污染的鼠群带菌率可达1 80 %。

嗜肺巴氏杆菌通常以隐性感染形式存在于动物群 ,虽然致病力低下 ,但可导致动物结膜炎 ,眼眶及面部脓肿 ,有时还可引起不孕和流产。

此外 ,常作为第二致病菌继发于仙台病1 ,3 4 毒、肺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故被列为二级实验动物必须排除的致病菌。

该菌也1 被认为是 SP F 动物常见的污染菌。

寻求敏感、快捷、准确的病原菌检测方法是实验动物细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嗜肺4 巴氏杆菌隐性感染的诊断 ,也即监测方法 ,我国一直沿用分离培养法,虽然该方法具有准确等优点 ,但检测程序复杂 ,对实验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 ,结果也受取材部位准确性的影响。

以 EL ISA 法为代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广泛运用于实验动物病毒学监测 ,由于细菌蛋白成份复杂 ,部分菌种甚至菌属之间存在共同抗原而引起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致使血清学诊断法至今尚不能在实验动物细菌学监测中广泛运用。

生物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生物学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更迅速地检测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从而保障公众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该方法利用抗原与特定抗体进行反应,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检测食品中的目标物质。

ELISA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迅速检测出食品中的毒素、致病菌等有害物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PCR技术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能够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方法,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利用PCR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从食品样本中提取DNA并扩增目标基因序列,从而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致病菌、转基因成分等有害物质。

PCR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三、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来检测食品安全的方法。

质谱技术能够对食品样本进行快速、精确的分析,识别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通过对食品样本中分子的碎片进行质谱分析,可以准确鉴定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有害物质,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四、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较新的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可以快速筛查食品中的多种有害物质。

蛋白质芯片技术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信号来检测食品样本中的目标物质,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

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生物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酶联免疫吸附法、PCR技术、质谱技术以及蛋白质芯片技术等方法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迅速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支持,同时也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乳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品之一,但由于其含水量高,易于微生物生长,因此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容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菌种的选择一般来说,乳制品中最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肠道球菌等。

其中,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容易在乳制品中繁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葡萄球菌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通过乳制品传播。

二、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基于DNA的扩增技术,可以检测到微生物在乳制品中的存在。

通过PCR 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细菌,且不需要进行培养。

然而,PCR技术的一些局限包括样品前处理繁琐、检测时间长等,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三、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免疫分析法(FIA)等。

这些技术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可以检测到乳制品中的细菌。

它们具有操作简单、易于使用、检测时间的优点;然而,此类技术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情况。

四、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前沿的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到乳制品中的致病菌。

利用质谱技术可以直接检测到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代谢活性,避免了培养的过程,从而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减少测试时间。

此外,质谱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混合菌群和多种类型的细菌。

总之,对于检测乳制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的检测技术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使用。

未来,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将出现更快速、更准确、更灵敏的检测技术,以帮助确保乳制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API鉴定系统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

API鉴定系统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

API鉴定系统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提高对API鉴定系统的认识及应用。

方法了解API鉴定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际应用的操作要点。

结果 API 鉴定系统提高了致病菌的检出水平和准确性,简化操作程序,对日常的检验工作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 API鉴定系统微生物检验细菌分型技术【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084-03API是Analytic Products INC的简称。

API鉴定系统是由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生产的细菌数值分类分析鉴定系统。

该系统品种齐全,包括的范围广,鉴定的能力强,数据库在不断地完善和补充,目前约有1000种生化反应,可鉴定的细菌大于550种。

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种类最多、最受微生物学家推崇的国际标准化产品。

被许多国家和组织列入标准方法中[1]。

目前在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药品、化妆品和临床微生物检验中也比较多地应用此项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对基本原理及产品性能的不了解,在使用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拟就API鉴定系统的原理、使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作一介绍。

1 API鉴定系统的原理[2]1.1 数据库 API系统用于细菌鉴定的品种有15种,分别有相应的数据库。

数据库由细菌条目(taxa)组成,每个条目可能因情况的不同代表细菌种、细菌的生物型、细菌的菌属。

鉴定主要依据API试剂条的生化反应结果将一种/组细菌与其它细菌相鉴别,并用%id(鉴定百分率)表示每种细菌的可能性。

1.2 数值鉴定的基本原理数值鉴定是通过出现频率的计算来进行的,即每个细菌条目对API系统中每个生化反应出现频率总和的比较。

1.2.1 出现频率的计算,将记录成阳性或阴性的结果转换出现频率。

1.2.1.1 若为阳性,用100除。

1.2.1.2 若为阴性,先用100除,再用1减去此商数。

1.2.1.3 若百分率是0或100,则频率用近似值0.0l或0.99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吴清平(1962-),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安全研究。

【综述】EL IS A 和GI CA 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吴清平1,王大鹏1,2,3,杨 宁4,张菊梅1(11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70;21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 430071;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41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 510070)[关键词] E L I S A;GI C A;食源性致病菌;应用[中图分类号] R446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85(2007)03-0566-03 近几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了连续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源性食物中毒占居首位,高达39162%[1]。

微生物性食品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污染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等。

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微生物源性食品污染的检测方法很多,如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法、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生物芯片技术和免疫学检测技术等。

随着免疫学检测技术研究的飞速发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L I S A )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 CA )以其简便、快速、灵敏、成本低、检测谱广等特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E L I S A 和GI C A 是以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已知抗体或抗原来检测相应抗原或抗体,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由于该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特点,故可用于测定样品中微量的抗原和抗体。

最常用提高检测敏感度的方法是放大免疫反应信号,即标记抗体技术,对抗体进行酶、荧光或放射性标记。

当前,在各种免疫诊断技术中标记抗体技术已成为发展快、应用广的一个重要领域[2]。

E L I S A 和GI CA 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如用于检测沙门菌(Sal m onel 2la )、大肠杆菌O157(Escherichia coli O15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 isteria m onocytogenes )和黄曲霉毒素B 1及M 1(Aflat oxin B 1&Aflat oxin M 1,AF B&AF M )等。

1 E L I S A 及常见致病菌的检测E L I S A 是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20世纪70年代初,由Engvall 及Van W ee men 等在放射免疫分析(radi oi m 2munoassay,R I A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非均相的酶免疫检测技术。

E L I S A 的基本原理是预先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体或抗原分子与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免疫学反应,免疫复合物所携带的酶分子可将特定的底物分子转化为具有特定颜色的化合物,并由颜色的深浅反映样品中抗原或抗体分子的量。

该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快速、稳定以及易于自动化操作等特点。

目前,E L I S A 方法主要分为3种:间接法,双夹心法和竞争法。

以上3种方法的优缺点见表1。

表1 3种EL I SA 方法的优缺点比较方法优点缺点间接法操作简便、省时易于推广使用非特异性反应较强双夹心法特异性强、可检测多种抗原操作较繁琐竞争法特异性强、可检测小分子抗原及半抗原每种抗原都需要标记111 沙门菌的检测沙门菌是常见的重要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可以污染鲜牛奶、熟食制品等,对其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也较多。

田银芳等[3]应用直接E L I S A 方法对350份奶样进行沙门菌的检测。

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917%。

张艳红等[4]则利用单克隆抗体建立了一种竞争E L I S A 方法,与国标法相比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9414%和9717%。

杨静等[5]利用两株单抗建立的直接E L I S A 方法对沙门菌属有高度的特异性且对A -F 群代表菌株的最小检出量为106cfu /L 。

这充分展示E L I S A 的特点,而且显示出与国标法相比的优势。

另外,还有研究者将其他分离技术与E L I S A 结合起来以缩短检测周期和降低检测限。

Mansfield LP 等[6]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与E L I S A 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检测系统。

该系统对生鸡肉和饲料的检测限为2×103cfu /25g,整个检测过程耗时不足27h,其中包括18h 传统的前增菌和6h 葡萄糖营养肉汤培养的样品预处理过程;而传统方法需要72~96h 。

这对于快速检验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112 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大肠杆菌O157也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导致人畜死亡。

赵志晶等[7]研究获得了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多克隆抗体,建立了用于食品样品检测的双抗E L I S A 检测方法。

该方法对纯培养菌液检测限为103~104cfu /m l;只对O157菌株有特异性反应,对非O157菌株无交叉反应;经过增菌,鸡肉与牛奶染菌样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的检出下限均为011cfu /g (m l )。

Norval JC 等[8]建立一种磁性微球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以在3h 内检测到103cfu /m l 的大肠杆菌O157:H7。

这极大地缩短了检测周期并降低了检测限。

S ong J M 等[9]建立一种E L I S A 为辅助的高通量生物芯片系统,该方法大肠杆菌细胞检测限可达3cfu /m l 。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测速率,降低了检测劳动强度。

近些年,随着对检测灵敏度和检测时间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又将PCR 和E L I S A 方法结合到一起,从而创造了PCR -E L I S A技术。

该技术是以E L I S A特异性捕获的微生物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

例如,2002年Ge BL等[10]建立一种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PCR-E L I S A方法。

该方法可以检测到011~10cfu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和志贺毒素基因;还可以无需任何增菌即可在牛肉中检测到105cfu/g的菌体。

整个检测过程仅需要6h,而且该方法适合于大规模监测和未来的自动化检测。

113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AF B和AF M具有强烈毒性和致癌性,世界各国均严格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

刘兆霖[11]用试管E L I S A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限可以达到10pg/m l,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6年,Sun XL等[12]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一步法免疫层析技术检测食品中的AF B。

该方法是以胶体金标记AF B的单克隆抗体检测AF B,可以裸眼观察检测结果。

整个检测过程最多耗时10m in,而且最低检测限达215ng/m l。

柳其芳[13]建立了一种酶联免疫检测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抗生素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的检测样品不需经过特殊处理,而且操作简单、准确快速。

国外也有很多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AF M的报道。

例如,M ihaela B等[14]报道他们建立一种流式注射免疫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牛奶中的AF M,该方法的检测限是11pg/m l。

11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L1m onocytogenes是食源性致病菌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菌,该菌可以在食品低温储藏过程中增长而且还可以导致死亡,所以各国对其的检测显得更为关注。

1999年,Enne de Boer 等[15]利用所建立的E L I S A方法经过前增菌后进行L1m onocytogenes检测,其检测限达到103~105cfu/m l,而且整个检测过程仅需要16~24h。

但是,Sewelld AM等[16]建立一种检测食品中L1m onocytogenes的高效快速的酶联荧光检测法,该方法的菌体最佳检测水平为104~105cfu/m l,包括孵育在内整个检测过程仅需要52h。

与传统培养鉴定方法相比就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加快了检测步伐。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Faulk和Tayl or始创的免疫胶体金技术是用于免疫电镜的标记技术。

目前,金标记技术常与膜载体组装使用,形成特定的免疫检测方式,如免疫渗滤试验、免疫层析试验等。

免疫层析试纸条就是该技术用于快速诊断的实例,是现代单克隆抗体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固相免疫标记新型检测技术。

近年来,GI C A飞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传染病、毒素、药残留、环境监测等。

王中民等[17]分别用抗沙门菌多价抗体和葡萄球菌A蛋白包被胶体金制备探针,采用免疫渗滤法可检出85%的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灵敏度为214×107cfu/m l。

对最常见的鼠伤寒、猪霍乱和肠炎沙门菌,检出率达100%。

王中民等[18]还建立起一种简便快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用于检测沙门菌,该方法将抗沙门菌多抗用抗原吸收法封闭,标记胶体金溶胶制成探针,采用多膜复合的方法制成免疫层析条。

该层析试纸条灵敏度可达211×106cfu/m l,且不与其他肠道杆菌发生交叉反应,37℃放置33d,检测结果无差异。

谌志强等[19]以胶体金免疫渗滤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 H7特异性强,假阳性率仅为215%。

此法对该菌悬液的检测限为311×106cfu/m l。

邵景东等[20]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研制出O_9群沙门菌胶体金检测试剂条,该试纸条对沙门菌O_ 9抗原的最小检出量为4×105cfu/条;对煮沸的沙门菌的最小检出量为2×105cfu/条。

此外,曹春梅等[21]建立一种以微孔滤膜为固相载体,快速检测沙门菌O_9抗原的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0m in。

该方法测定肠炎沙门菌标准菌株灵敏度为6×104cfu/点。

另外,该方法可检测所有已知含O_9抗原的沙门菌,而不与其它沙门菌、肠杆菌科其他细菌和常见革兰氏阳性细菌反应。

岳明祥等[22]利用胶体金免疫渗滤法建立一种用于鼠疫菌的快速诊断方法。

对鼠疫E V76的检测限为214×105cfu/点,该方法不与包括小肠结肠炎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等其他细菌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整个检测过程仅耗时10m in。

3 讨论目前,E L I S A方法在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虽然其具备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该方法需要较多的仪器设备,如酶标仪、恒温箱及微量移液器等,不适宜基层现场检测;其二,该技术的操作技巧性较强而且对关键点的控制对结果影响很大。

在E L I S A方法中重要的是第一步加样,样品加入及混匀过程的误差会在以下的诸多操作中被逐级放大,造成检测结果偏差较大甚至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