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合集下载

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

二、分布 黄酮类分布于芸香科、石南科、唇形科、伞形科、豆 科等 异黄酮类分布于豆科、鸢(yuān)尾科、桑科 双黄酮类分布于裸子植物、如:银杏科、杉科 查耳酮和橙酮分布于菊科、玄参科、败酱科 二氢黄酮类分布于姜科、杜鹃花科、菊科、蔷薇科、 豆科 二氢黄酮醇分布于蔷qiáng薇科、豆科
三、结构与分类
HOOC HO HO O OH HO O O
黄芩苷
O
(2) C-糖苷 除O-糖苷外,天然黄酮类还发现C-糖苷,糖基大多连接 在6或8位上。例如牡荆苷,葡萄糖基不通过氧原子直接连 在8位碳上;再如葛根苷,有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并用 于治疗冠心病,葡萄糖基也直接连在8位碳上。
HOH2C HO HO HO O OH O
代表物:儿茶素
黄酮化合物分类——黄烷醇
儿茶素
结构特点:黄烷-3-醇类化合物 来源:含单宁的木本植物中 生物活性:防治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菌、除臭
黄酮化合物分类——花色素
(十)花色素
结构特点:C环具有两个双键,C3位有OH,其氧原子带有碱性 ,能与酸结合成盐 性质:可溶于水、乙醇,其水溶液因PH值不同而表现出不同颜 色 功用:使植物的花、果、叶等呈现颜色 生物活性:清除自由基,抗氧化 代表物:飞燕草素、矢车菊素、金银草素
OH CH3
O O
CH2
OH
O OH OH
CH2OH O O OH OH
CH2 OH O OH OH
OH OH
OH
OH OH
芸香糖
龙胆二糖
OH O O CH3
CH2 O O OH OH
OH O A OH O B OCH3
OHOH OH
橙皮苷
③ 三糖类 常见三糖主要有有 槐三糖、鼠李三糖、 龙胆三糖等,例龙胆 三糖由β -D-葡萄糖与 蔗糖组成。 ④ 酰化糖类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单黄酮苷的苷元
双黄酮
儿茶素
根据旋光性的 不同而分类
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系统提取法:
单组份的提取
提取分离(方案一)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羰基和较多的羟基,所以我们可以用聚酰 胺吸附色谱法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首先以单黄酮苷类为例。
单黄酮苷是由单糖、二糖或三糖与苷元以糖苷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的,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将其全部水解,则可 以分离得到三种结构不同的苷元即为:山奈素、槲皮素、异鼠李素。
提取分离(方案二)
1.使用硼酸盐或醋酸铅进行络合,沉淀分离 2.三种物质的极性比较: 山奈素<异鼠李素<槲皮素 使用硅胶柱色谱,利用极性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洗脱剂使三种物质 逐级洗脱
在进行结构鉴定之前,需要先测定物质的纯度,保证在合适的纯 度的条件下在进行鉴定
单晶X-射线衍射
未 知 物 结



物理 分
• 2. A环氧取代程度 , 则带Ⅱ红移.
• 3. 若OH甲基化或苷化, 引起相应吸收带, 尤 其带Ⅰ紫移.
• 4.
若OH乙酰化,原来酚OH对光谱的影响
消失.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以山奈酚为例)
δ8.051 双峰
δ6.979 双峰
δ6.508 δ6.251
δ3.01 δ2.041
δ8.051[2H;m]为H-2`和H-6` δ6.979[2H;m]为H-3`和H-5` δ6.508[1H;d;2.0Hz]为H-8 δ6.251[1H;d;2.0Hz]为H-6
O
+
O
O -
OHale Waihona Puke Benzoyl带Ⅱ 220~280nm 300~400nm

第五章_黄酮类化合物总结

第五章_黄酮类化合物总结

O
O
OH O
OH
OH
第二节 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
一、性状 二、溶解性
三、酸性与碱性
四、显色反应
二、 溶解性
与分子存在状态有关
H2O 游离黄酮 黄酮苷 MeOH +
黄酮苷和苷元均易 溶于甲醇、乙醇
EtOH + + Et2O + CHCl3 + -
+(热) +
第二节 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
二氢黄酮类
O
二氢黄酮醇类
O OH
O
O
OH HO O
HO O OH OH O
O O
OH CH 2OH OCH 3
OH
O
甘草素 对消化性溃 疡有抑制作用
水飞蓟素
保肝作用
常见植物
CH3
HO O
OR
HO CH3 OH
O O CH2 OH OH HO O OH 橙皮苷 O
OH O OH
H3C
OH
O
OH
O
杜鹃素 R=H 紫花杜鹃素 R=CH3
黄酮类即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 核,且3位上无含氧基团取代的一类化合 物。
2.黄酮醇类:
黄酮醇类的结构特点是在黄酮基本 母核的3位上连有羟基或其他含氧基团。
8 7
1
2' 2 1' 3 6'
3'
O
C
B
5'
4'
A
6 5
4
O
2-苯基色原酮
黄酮类
O
flavones
黄酮醇类 flavonols
O OH
O
三、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类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OH HO O H OH H OH OH
O
2 3 OH
4
黄烷醇
(+)—儿茶素
抗氧化、除臭、抗衰老
9.橙酮类
O CH
O CH
OH OH
O
O
橙酮
硫磺菊素
护肝作用
常见取代基
(1) -OH A环:5,7-OH,形成间三酚结构 B环:3’,4’-OH 形成邻苯二酚结构 C环:C3-OH (2) 异戊二烯基: 主要在羟基邻位取代 A环: 6 , 8 B环:2’ , 5’
水溶液 分别以不同极性溶剂萃取 (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
石油醚层 (小极性)
氯仿层 乙酸乙酯层 (苷元) (大极性苷元 及单糖苷)
水层 正丁醇层 (黄酮苷) (多糖等)
(二)碱提取酸沉淀法 ——适合酸性成分 ——具有Ar-OH的黄酮
药材 OH碱水液
H+
3.二氢黄酮类(flavanones)
O
二氢黄酮
O
无色
橙皮苷
降低毛细管的脆性,保护毛细血管,防止微血管破裂出血的作用 。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4.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s)
2 3 OH O
OH O OH OH HO O OH
O
二氢黄酮醇
二氢槲皮素
OH O OCH3 HO O OH OH O O CH2OH
H O 2
3
O
R
R=H,二氢黄酮 R=OH,二氢黄酮醇
半椅式结构、非平面性分子,故分 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 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
③ 花色苷元(花青素)类——水溶度较大
+ O
X 或HO
-
-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但在浓HCl中花色素及部分橙酮,查 耳酮会发生颜色变化。所以必要时,应 做对照试验。假如将样品乙醇中只加入 浓HCl便产生红色,则表白具有花色素及 某些橙酮,查耳酮。
2. Na(K)BH4反应
NaBH4 KBH4
是二氢黄酮旳专属试剂
反应颜色: 红~紫色
反应机理:
Na BH4
BH 4
BH4 + C
C
Up to date known。
>9000 different flavonoids are
2. 它们大多是以苷旳形式存在于植物体旳各个部位,尤其是花、 叶部分。大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及蕨类植物中。
一、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旳基本途径
1. 基本骨架 指具有下列基本构造(C6-C3-C6)旳黄色色素
8
7
(单糖苷, 双糖苷)
水液
n-BuOH萃取
n-BuOH液
(双糖苷, 三糖苷)
水液
(水溶性杂质)
(2) 除去亲脂性杂质
醇提取液
conc
水液 石油醚 提取
石油醚液(亲脂性杂质) 水液
(3) 除去水溶性杂质
水提取液 conc 浓缩水液 加入数倍量 乙醇
沉淀物(蛋白质,多糖等) 醇水液
2. 碱提取酸沉淀法
A
6 5
1
2`
O2
B 4`
C
43
6`
O
2-苯基色原酮
结构特征
具有高度共轭体系—为基本生色团,且母核上有 OH或OCH3取代(助色团),大多为黄色,构造 中有酮基。所以称为黄酮类化合物。 符合C6-C3-C6 基本骨架(桂皮酸途径)。 均属酚类衍生物
例:
O
OH O
黄酮醇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本章内容
概述 结构与分类 理化性质 显色反应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一、概述
经典定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 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
8
7
1
O2
6 5
3 4
O
色原酮
8
7
1
2'
O2
1'
3' 4'
6 5
3
6'
5'
4
O
2-苯基色原酮
8
7
1
2'
O2
1'
3' 4'
一、概述
现在定义: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中央三碳链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8 7
A
6
5
1
2` 3`

O 2 1` B
4`
C
3 6` 5`
4
基本母核:C6-C3-C6
一、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被子植物中, 如芸香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菊科, 银杏科等。数量大,截止到1993年,总数超 过4000个,1/4植物中含有黄酮。
小结2 ——理化性质
一、性状: 颜色:多黄色
影响颜色深浅的主要因素:交叉共轭体系 助色团及其位置。
物态:多结晶、无定型粉末 二、溶解性:苷与苷元的区别
影响苷元水溶性的因素: 三、酸性:来源
影响因素及规律:7,4' > 7/4'> 一般 > 5 四、碱性:1-O孤对电子
小结3 ——显色反应
HO
O
OH O
空气
呈黄色
棕色

天然药物化学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天然药物化学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加强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确保其在药物、保健品和食品等领域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酮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而异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
活性部位的构效关系
总结词
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部位与其构效关系密切相关,通过对其构效关系的了解,可以预测或优化化合物的生物活 性。
详细描述
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主要表现在其黄酮母核和取代基的种类、数量以及位置上。一般来说,黄酮母核上的 羟基数量越多,其抗氧化活性越强。同时,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也会影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如糖基取代可以 增强化合物的水溶性和生物活性。
抑制氧化产物形成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氧化产物的形成,如 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从而减少对细胞的 毒性作用。
抗炎作用
01
02
03
抑制炎症介质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 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 而减轻炎症反应。
抑制炎症细胞因子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 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 减轻炎症反应。
抗炎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介 质、炎症细胞因子和炎症 信号转导途径等。
抗肿瘤作用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 的增殖,从而减缓肿瘤的生长和
扩散。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 亡,从而加速肿瘤细胞的死亡。
抗肿瘤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主 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 瘤细胞凋亡和调节肿瘤免疫等。
抗菌作用
抑制细菌生长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 长,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抗炎药物
抗病毒药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活性,对某 些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有 抑制作用,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第五章_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_黄酮类化合物

OH
O
4、二氢黄酮醇类
① 存在:豆科中较多 ② 代表物:水飞蓟素
OH O O O OH OH O CH2OH OMe
OH
5、查耳酮类
① 存在:菊科中较多 ② 代表物:红花苷 ③ 编号
OH
4′ 3′ 5′ 2′
OH
β α
2 1
3 4
OH
OH 6′ O glc
1′
6
5
O
6、异黄酮类
① 存在:主要在豆科植物中分布 ② 代表物:大豆素
(3)影响因素:
黄酮类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与位置
溶剂与黄酮类 溶剂与聚酰胺
之间形成氢键缔合 能力的大小
(4)洗脱规律(先→后顺序)
叁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① 苷元相同:
② -OH多少:酚羟基少>羟基多 ③ -OH位置:
C=O 邻位-OH黄酮>C=O对位 (或间位)-OH黄酮
④ 黄酮类型:
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
二、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结构类型
1、(简单)黄酮类 ① 存在:唇形科、爵床科、菊科等 ② 代表物:木犀草素
OH OH O OH
OH
O
2、黄酮醇类 ① 存在:木本植物的花与叶中等 ② 代表物:槲皮素
OH OH O OH OH OH O
3、二氢黄酮类 ① 存在:芸香科、豆科等 ② 代表物:杜鹃素
CH3 OH CH3 O OH
2. 抗肝脏毒作用
3. 抗炎作用
4. 雌性激素样作用
5.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6. 泻下作用 7. 解痉作用 8. 其他的生理作用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及其显色反应
一、性状
1、状态
2、旋光性

天然药物化学 第五章 黄酮

天然药物化学 第五章 黄酮

性质 及其苷
黄酮醇及其苷 异黄酮
查耳酮
花色素
颜色 灰黄~黄
无色
微黄
随pH不同而改 黄~橙黄

旋光性
苷元:无 苷:有
苷元:无 苷元:无 苷元及苷均有
苷:有 苷:有
苷元:无 苷:有
平面型分子, 水溶性 分子间引力大,非平面分子,溶 溶解性一 溶解性较差
解性较黄酮类好 般 溶解性差
水溶性
第三节 理化性质 五、酸碱性
第三节 理化性质
一、性状
单体黄酮(游离)多为结晶性固体,少为无定形 粉末(如黄酮多糖苷类)
分子量小,结晶性好 分子量大,结晶性差
槐米芦丁
银杏叶黄酮
第三节 理化性质
二. 颜色:无色~淡黄色~黄色~橙色,与结构相关
(1)
灰黄~黄色:黄酮、黄酮醇及其苷 黄色~橙黄色:查尔酮
有交叉共 轭体系
(2)
微黄色:异黄酮
OH OH
O
OH
OH O
斛皮素
OH
芦丁(rutin)是槲皮素
HO
O
的3-O- 芸香糖苷。用于治
Orutinose
OH O
芦丁
疗毛细血管脆弱 引起的出 血病,作为高血压的辅助
治疗剂。
(一)黄酮(醇)类 flavones (flavonol)
➢ 知识扩展:曲克芦丁
【英文名称】 Troxerutin 【中文别名】羟乙基芦丁、维脑路通 【药理作用】本品系芦丁经羟乙基化制成的半合成黄酮化 合物,具有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聚作用,防止血栓形成 。
天然药物化学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学习目标
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提取分离方法。 2.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及结构特点。 3.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特点、生物活性。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因为分子中的γ-吡喃酮环上的 1-氧原子,有未共用电子对,可接受质子而显弱碱 性,与强酸结合生成烊?盐,极不稳定,加水分解。 不同的黄酮溶于浓硫酸时,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
• 四.显色反应 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
1、还原反应 (1)HCl-Mg: 方法:将样品的甲醇或乙醇液,加入少许镁粉
葛根素木糖苷
R1=glc R2=xyl R3=H
(六)二氢异黄酮类(Isoflavanones) 二氢异黄酮具有异黄酮的2、3位被氢
化的基本母核。
O
O
二氢异黄酮类
(七)查耳酮(Chalcones)
结构特点为二氢黄酮C环的1、2位键
断裂生成的开环衍生物,即三碳链不构
成环。
3' 2' OH
4'
β
23 4
HO
O+
OH OH
R1 OH
R2
矢车菊苷元 R1=OH R2=H 飞燕草苷元 R1=R2=OH 天竺葵苷元 R1=R2=H
(十一)黄烷醇类 根据C环上的3,4位存在羟基的情况
分为黄烷-3-醇和黄烷-3,4-二醇。 1. 黄烷-3-醇类,又称儿茶素类
O
OH
黄烷三醇类
• 主要存在于含鞣质的木本植物中。如 儿茶素为中药儿茶中的主要成分,有四 个光学异构体,但在植物中主要有异构 体两个,儿茶素和表儿茶素。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单糖、双糖类、 三糖类和酰化糖类。
ⅰ.单糖类:
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 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ⅱ.双糖类:
槐 糖 ( glc 1→2 glc ) 、 龙 胆 二 糖 (glc 1→6 glc)、芸香糖(rh 1→6 glc)、新橙 皮 糖 ( rh 1→2 glc ) 、 刺 槐 二 糖 ( rh 1→6 gal)等。

第05章 黄酮类化合物 06 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

第05章 黄酮类化合物 06 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
• 黄酮苷的质谱(ESIMS)裂解规律
进一步思考
• 为何黄酮苷不用EI-MS 进行检测?
天然药物 化学
谢 谢!
特点
• M+较强,常为基峰
• Ⅰ、Ⅱ两条主要裂解途径
• 黄酮类以Ⅰ为主 • 黄酮醇类以Ⅱ为主
• A1、B1、B2的m/z: 推断A环、B环的取代式样
• A1+· 、B1+· 、B2+保留了A、B环的结构
• A1、B1 互补
• 即二者质荷比之和等于M+的质荷比
1、黄酮类的EI-MS
• 以裂解途径Ⅰ为主 • M+常为基峰 • 主要碎片为A1+· 、B1+· ,中等强度 • [M-CO]+、[A1-CO]+也较突出
一、EI-MS (苷元)
• M-28
• -C=O或-CO
• R-DA开裂
• 可判断A、B环上取代基
HO
O
RDA-I
OH O
M
RDA-II HO
O
OH O
M
HO
O
OH O
M
OH
R-DA HO
O
+
OH
C
C
OH O
A1
B1
OH HO
R-DA
H
O+
+ C+
OH
OH
B2
OH
OH
HO
O
[M-28]+
OH
O A
O B
A
O+.
M+.
+.
O
+.
A
+
B
C O HC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聚酰胺吸附色谱分离过程中,由于邻二酚羟基的吸附性要小于 酚羟基,所以吸附性:山奈素>槲皮素
各种溶剂在聚酰胺色谱上的洗脱能力为: 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调整洗脱溶剂来使不同的成分逐一洗脱 由于异鼠李素和山奈素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的能力相似,用这个方法 很难将二者分离。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银杏黄酮
•简介 •化学结构 •提取方法 •结构鉴定 •生物活性
银杏黄酮
目前,已从银杏叶中分离到大约38种黄酮类物质,已经明确结构的 有20种,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以下三种 单黄酮苷:芹黄素葡萄糖苷、黄色黄素葡萄糖苷、杨梅黄素芸香 苷,以及新近报道的山奈酚鼠李葡萄糖苷和槲皮素鼠李葡萄糖苷, 主要的苷元有山奈黄素 (Keampferol)、槲皮素 (Quercetin)、异鼠 李黄素 (Isorhamnetin)、黄色黄素 (Luteolin) 等 双黄酮:以游离苷元存在,有银杏黄素(Ginkgetin) 、异银杏黄素 (Isoginkgetin) 、白果黄素(Bilobetin) 、阿曼托黄素 (Amentoflavone) 、西阿多黄素(Sciadopitytin) 、5′-甲氧基白果黄 素(I-5′-Methoxybilobetin) 儿茶素:儿茶素( ( +)Catechin-pentaacetate) 、表儿茶素( ( - ) Epicatechin-pentaacetate) 、没食子酸儿茶素( ( +) Gallocatechinhexaacetate) 、表没食子酸儿茶素( ( - ) Epigallocatechin-hexaacetate)
δ3.01
δ2.041
δ8.051[2H;m]为H-2`和H-6` δ6.979[2H;m]为H-3`和H-5` δ6.508[1H;d;2.0Hz]为H-8 δ6.251[1H;d;2.0Hz]为H-6
间位偶合为两重峰,偶合常数 J=2.0Hz,构成AX二自旋体系
δ3,01为OH与水的快速交换形成的信号峰 δ2.041的七重峰为氘代丙酮残留的溶剂峰
生物活性及应用
(一) 影响心血管系统 扩张冠状血管,拮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可引起骨骼肌血管扩张,血压 下降。 (二) 保护脑神经系统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能防止自由基及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引起的膜 紊乱, 对于抗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三) 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 阻滞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四) 清除自由基 (五) 对平滑肌的作用和抗过敏 对平滑肌具有舒张的作用,减少胃肠道痉挛,减少腺体的分泌、组胺 的释放,从而减少哮喘的发生。 (六) 抗菌 含有多种抗菌成分,具有对抗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作用。 (七)降低胆固醇
IR; UV; 1H(13C) -NMR
植化 分类 光谱 特征
NMRM S 化学法
光谱特征 数据获取 与已知物 对照
紫外及可见光谱
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UV吸收光谱,对结构的
鉴定有特殊意义
特点:1. 用量少
2. 用特殊试剂使黄酮母核上官能团发生
反应,提供有关取代基的位置或数量的信息
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 的UV光谱特征
在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UV光谱中有两个主要吸收 带,即在200~400nm区域内有两个吸收带
+
O
O
O
+
O-OFra bibliotekO-
Benzoyl 带Ⅱ 220~280nm 300~400nm
Cinnamoyl 带Ⅰ
1. 黄酮及黄酮醇类
带Ⅱ 带Ⅰ
黄酮
I<350nm
220~280nm
304~350nm
黄酮醇
I>350nm
提取分离(方案二)
1.使用硼酸盐或醋酸铅进行络合,沉淀分离 2.三种物质的极性比较: 山奈素<异鼠李素<槲皮素 使用硅胶柱色谱,利用极性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洗脱剂使三种物质 逐级洗脱 在进行结构鉴定之前,需要先测定物质的纯度,保证在合适的纯 度的条件下在进行鉴定
单晶X-射线衍射 未 知 物 结 构 测 定 mp [a]D MS+ 元素 分析 (EA) 物理 常数 TLC 分 子 式 取 代 基 定 性 定 量 骨 架 特 征 取 代 基 定 位 平 面 结 构 立 体 结 构 全 合 成 化 学 关 联 NMR MS 解析 C D ORD NMR (NOE) 已 知 物 化学 证明
强吸收
352~385nm
3-OR 328~385
1. B环氧取代程度
, 则带Ⅰ红移.
2. A环氧取代程度 , 则带Ⅱ红移.
3. 若OH甲基化或苷化, 引起相应吸收带, 尤
其带Ⅰ紫移.
4. 若OH乙酰化,原来酚OH对光谱的影响
消失.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以山奈酚为例)
δ8.051 双峰
δ6.979 双峰 δ6.508 δ6.251
单黄酮苷的苷元
双黄酮
儿茶素
根据旋光性的 不同而分类
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系统提取法:
单组份的提取
提取分离(方案一)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羰基和较多的羟基,所以我们可以用聚酰 胺吸附色谱法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首先以单黄酮苷类为例。
单黄酮苷是由单糖、二糖或三糖与苷元以糖苷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的,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将其全部水解,则可 以分离得到三种结构不同的苷元即为:山奈素、槲皮素、异鼠李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