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1阶精讲2

合集下载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绪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展望录绪论01哲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派别与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等关系问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2 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方法学习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02物质概念及特性0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0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3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02 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运动与时空观念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03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1. 革命的历史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2. 革命的发展阶段•断裂性阶段: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建立•渐进性阶段:新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3.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5. 反革命的历史规律•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反革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6. 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武装反革命•非武装反革命•利用外国势力干涉革命•使用各种手段反对无产阶级专政7. 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8. 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革命和反革命是对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长期的9.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对抗反革命是一场生死斗争总结本文主要讲述了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的知识点总结。

首先,我们讨论了革命的历史观点,认识到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的动力。

接着,我们学习了革命的发展阶段,分为断裂性阶段和渐进性阶段。

然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转向反革命的历史规律,指出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

之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然后,我们讨论了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

最后,我们了解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

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知识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第四章的内容,并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原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马原理核心知识点讲解: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马原理核心知识点讲解: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 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 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 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 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 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 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 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 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共同点: 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 物质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自然世界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 第二,人类社会和物质自然界一样,是运动的、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由于内在的矛盾运动,不可能停留在历史 的某一点上,在其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必然地被后一阶段所取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低级 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 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案例或记忆方法 (1)恩格

马克思主义精华

马克思主义精华

41
公共管理学院
(三)辩证唯物主义主义能动反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 观点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 并科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 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 的观点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 知论,指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 人与世界相统一的基本环节。
公共管理学院
名人名言
‚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这 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8/1/2013 马原理概论第2章 18
公共管理学院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8/1/2013
马原理概论第2章
32
公共管理学院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 明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 而知之 ‛ ,而是‚求之 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 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 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 靡使然也‛;‚凡以知, 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 理也‛。
马原理概论第2章 33
荀子
8/1/2013
8/1/2013 马原理概论第2章 38
公共管理学院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 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 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 标准的。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 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 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 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8/1/2013 马原理概论第2章 39
公共管理学院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 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 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 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 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 完全被动的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 3 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 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 5 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 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 必须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 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 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 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 是深刻的, 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 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 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 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 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 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 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 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 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 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 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 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 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既有原则区别, 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 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 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 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 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反之阻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秀才对官员说:“官位贵,官印重,风吹官袍 动,官衙里面能藏凤。”
面对商人的回答则是:“金子贵,元宝重, 风吹银票动,红罗帐里能藏凤。”
对学士的回答又是一种格调:“书为贵,情为重, 风吹秋波动,君心深处能藏凤。”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与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青花瓷之模仿19人.flv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驶中出了故
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逃命。船长深谙世故, 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方式说 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 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 “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 法国人爱赶时髦,听完即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 “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于纪 律,服从了命令;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 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大利人 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要跳。对非常现实的 美国人,船长就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 亏!”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岁的老 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起她老人家呀?”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康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 德 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
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黑 格 尔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 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 系的表现。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Nhomakorabea联系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的基 本要求。
拆字的故事
崇祯“友” 、“有”、 “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讲

第1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1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三、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1、马克思的生平事迹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犹太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导师。

主要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马克思的故乡——德国摩塞尔河畔的特利尔市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

1841年大学毕业,马克思在《莱茵报》上撰文,积极为下层民众辩护。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F.Friedrich Engels ,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领袖。

生于德国莱茵省一个纺织厂主家庭。

去世后,遵其遗嘱,骨灰被洒入大海。

恩格斯1842年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揭露资本家对工人剥削。

“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青年恩格斯的斗争。

”马恩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作不懈斗争。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发展马恩的毕生使命都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恩共同创立的思想学说,为什么被命名为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二节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二节PPT

克隆棉羊“多莉”
“克隆”是细胞与个体之间的 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 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 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战场厮杀
学术争鸣
市场竞争
批评与自我批评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 对的 ,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联系是事物 本身所固有的客观 本性,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
5、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 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 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如果用你的矛 去刺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 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 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 说的辩证矛盾。
1、矛盾的概念:
逻辑矛盾:指在同一思维里,对 同一事物同时作出两种相反的判 断。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反映事物内部 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 哲学范畴。

马原理第一讲:世界观

马原理第一讲:世界观

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主要差别
世界观类型 旧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新唯物主义
出发点 首要观点
基本原理 思维方式
物质 第一性本原
物质决定精 神。 从物看人 人的受动性 的抽象化理 解—感觉
精神 本质,原则
精神派生物 质。 从人看物 人的能动性 的抽象化理 解—感觉和 思辨
实践-社会关系 社会生活-存在 社会总体
实践活动—社会关系
“经济学家普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 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 品的。 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 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选集》第1卷,140页。
总结
应当以实践的观点和社会关系的观点去观照所有根 本性的世界观问题和社会历史问题。 “实践-社会关系”的观点,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 体系的各个层面之中。
一、 “花园里的争论” ——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缺陷
很久很久以前。男孩A和男孩B,来到一个花园。 A: 来来来,我们讨论哲学吧。 B:好! A:世界是物质的。 B(挑剔地):什么是物质? A(骄傲地):物质就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但能够被我们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B(较真儿地):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 ?理由是什么? A: 你看这花花草草,这树,这石头,这水,你能看到,能 摸到,就证明他们是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 B:好吧,即使我承认它们是存在的,但仍然不能肯定它们 是物质的。 A(坚定地):它们存在,它们就是物质,存在的东西就是 物质。这是绝对真理!



B:那什么叫做存在? A: 物质的东西就是存在。 B: 这不是循环论证了吗? A: 。。。。。。 B(挑剔地):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你所说的“物质”概 念就像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东西。既然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物 质,那么“物质”这个词就像一个无限大的口袋,不管什么 东西都可以装进去。 A:。。。。。。 B(挑剔地):你先把“物质”放大到无限大,然后再把 “存在”装进去。你已经暗中把“物质”等同于“世界上所 有的存在”,然后又宣布“世界是物质的”这不是同义反复 么? A(气氛而不屑地):你根本就不懂哲学!”

知识点精讲精练讲义-马原

知识点精讲精练讲义-马原

精讲精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攻克考研政治最难点:一是全面掌握“马原”基本原理。

二是熟悉“马原”的话语体系。

三是抓住“马原”考试的重点难点。

导 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八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 哲学 (16 - 18) 政治经济学 (3-6)科学社会主义 (1-2) 重点创立与发展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章)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革命性: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实践性: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发展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P2-3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和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三大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第一章/第一节P3-4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背景)创立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1.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3.主观条件和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章/第二节P5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革命性:彻底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三)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四)人民性(重点关注):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五)发展性(重点关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P6,单选题(2018/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唯物主义世界观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相互关系2. 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3.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二、历史唯物主义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4.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三、辩证唯物主义1. 对立统一规律2. 质量互变规律3. 异同结合规律4. 运动规律四、哲学方法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展和深化4.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五、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认识的来源和发展2. 认识的能动性和客观性3.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系4.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六、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2. 意识形态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3. 阶级斗争对意识形态的影响4. 科学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七、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1. 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3.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八、价值和价值规律1. 价值是商品的经济衡量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作用3. 价值规律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九、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1. 劳动价值论是价值规律的理论基础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影响3. 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2.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十一、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3.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规律十二、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1. 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 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和透视性以上是马克思主义马原理的知识点总结框架,涵盖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价值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本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与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讲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讲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牛顿是近代最负盛名 的自然科学家,但是 由于受到了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影 响,他也难以解释事 物发展的动力究竟为 何,只是说上帝给了 世界“第一推动”。
• (2)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真正动力。
• 2.矛盾的定义 •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规律。 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之为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 称之为斗争性。
(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 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事 物的相互作用则必然导致食物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
• 2.发展 •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亡。
• (1)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 西。
• (2)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 偶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定如此的趋势, 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
• 方法论:善于在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事物发 展的机遇。
• 现实是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 必然性的存在,标志着事物的现状。
•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尚未实现的潜在的东 西,预测者事物发展的前途。
• 方法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把握事物发展 的各种可能
•例证2:晏子使楚
•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 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 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 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 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 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 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 (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 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 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 民善盗吗?”——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转化。

马原理核心知识点精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原创)

马原理核心知识点精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原创)

马原理核心知识点精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万学教育海文考研王斌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对象化,就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如在建筑楼房的过程中,工人们的智慧和血汗转化成高楼大厦。

2.案例或记忆方法
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下,通过不断的改造自然界原来的状态,使自然界变的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原理演示文稿2课件

马原理演示文稿2课件

- 近代唯物主义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
的哲学革命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物质结构的最 小层次——原子

严重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局限性
机械性
人 是 机 器
拉 美 特 里
人 关节 心脏

齿轮
发条
神经
游丝
局限性
形 而 上 学 性
形而上学的错误恰似刻舟求剑者
脑容量35.-45.立方厘米
人脑的容量为1200—1500立方厘 米
②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
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 展的根本动力

-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 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劳动使猿脑进化为人脑 - 劳动导致语言产生,语言促进了意识 的发展
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物 质 和 意 的识 关、 系思 维 和 存 在
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行反思
-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是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 思维对存在的反思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作为问题(对象)来思考。 - 只有在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做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个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上,是世界的本原。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陆九渊
宇 宙 便 是 吾 心, 吾 心 即 是 宇 宙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实际活动,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往等。

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认识,包括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类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社会形态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且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发生着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拥有的不同财产状况而产生的社会分化现象。

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利益争夺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历史的主要矛盾。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六、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宗教、哲学、科学等思想体系。

政治权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掌握的统治权力。

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识形态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而政治权力则通过掌握意识形态来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人们在社会中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包括物质财富的获取和利用。

马原理导论知识点总结

马原理导论知识点总结

马原理导论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中吸取了营养,发展和完善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是一种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方法,其核心是矛盾的观念。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运动而确定的,并根据矛盾的发展规律和辩证运动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是一种基本的认识论立场,从而得出认识的相关结论。

3.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对立统一。

4.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外部世界对人的认识起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是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通过实践不断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并且认识改造过程的活动。

5. 历史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人类社会是历史的产物。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经济基础。

历史的决定性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建立的社会制度来决定的。

6.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阶级社会,因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阶级差距,最终实现阶级消亡。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由阶级的斗争来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又决定着社会结构的变化。

唯物史观强调了必须从生产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社会的发展变化,认识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认识。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分为两大阶级,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唯物的,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中,物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物质生活中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等。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观念和价值等。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来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集团。

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一定历史时期上层建筑的核心,包括思想、观念、信仰和价值等。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组织,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剩余价值和剥削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所取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剥削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使其受到剥削。

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是指无产阶级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

以上是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的内容概述。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实践。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pdf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pdf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

本文将通过对马原理第一章的学习和理解,对其知识点进行总结。

1. 马原理概述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原理。

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道路。

2. 马原理第一章: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马原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思想。

2.1 唯物论唯物论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存在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是物质的特殊形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2 辩证法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方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概念。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2.3 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3. 马原理第一章的意义和影响马原理第一章的学习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原理的基本思想,它们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思路。

其次,历史唯物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道路,对指导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总结马原理第一章是学习马原理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们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等重要思想。

这些知识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马原理第一章的学习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理解,促使我们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例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 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方法论意义 5、矛盾分析法2005、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5
2、事物的永恒发展 含义:2006、2007、2012、2014 例题:2007年第19题 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 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 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在谈到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 沮丧,我一点也不沮丧,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这在哲学上的启示 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规律 C、凡事在历史上产生就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ABCD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995、1997、1999、2002、2003、2008、2010、2011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2、从事社会政治和社会关系实践 3、从事文化活动实践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A、实践是人的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A、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 史前提 B、实践是自然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4、人与自然的关系 A、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 和谐统一 B、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C、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 的重要内容
第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第二、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必不可分 第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具有物 质性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统一的,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与唯心主 义划清了界限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形而 上学划清了界限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1)、 质、量、度 (2)、量变质变的涵义 (3)、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4)方法论意义
例题: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建立 ,相对于全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言,这是极有重 大意义的事情,这句话表明了(多选) A、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B、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C、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存在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展 AC
(例题)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1994年理科 第1题)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关系界定的 A
(例题) 下列属于物质的有(多选) A、北极磁场 B、生产关系 C、乌鸭喝水 D、农民耕地 ABCD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990、1998、1999、2000、2002、2005、2007、 2010、2012考过)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992年考过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991、1993、1997、1999、2001、2007、2008、2015 A、统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B、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C、矛盾的同一性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方法论意义
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本质反映 2、具体体现 3、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例题
马克思主义是( )多选 A、只是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的 B、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全人类的学说 BC
例题: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活的蜜蜂高明的地 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 建成了,这说明实践具有( ) A、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B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
5
8
10
10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2014 含义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方法论意义
例题:2007年第18题 某地乡村公路边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 上留下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 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 ,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ABD
中国古代哲学的下列命题属于唯心主义的有(多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心生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BCD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范畴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992、1994、1999、2002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 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 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 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种观点是一种 (单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A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单选) (1995年第1题) 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C
鲁迅先生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 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 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了,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多选)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BDE
2010
2011
2012 1
2013 1
2014 1
2015
单选
1 2 5
多选
分析 题
4 1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唯物论的框架:一个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 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五大观点-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 空观、实践观。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1992、1995、1997、1998、2000、2007、 2009)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海文钻石卡 全程全方位系统化解决所有考研问题,成功率趋近100%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文明 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海文钻石卡 全程全方位系统化解决所有考研问题,成功率趋近100%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列宁主义
2、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1991、1992、1995、1998、2008 (1)、 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例题:下列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单选) A、认识-实践-认识 B、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C、麦株-麦苗-麦株 D、消费-生产-消费 B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 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例题:2010年第5题 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作了规范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A、生产力落后 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D、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A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1990、1992、1993、1996、2000、2006、2007、2008年、2013、 2015考过) (1)物质和运动 (2)运动和静止— 2013年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 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说明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A (3)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
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段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010年新增,2010年考过一道单选,2011、2012、 2013、2014、2015年都是0分,2016年考的可能性也不 大。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主体看 2、从阶级属性看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看 4、从狭义上看 5、从广义上看
2、事物的永恒发展 3、发展与过程 判断一下三句话: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凡是存在的都必将灭亡 凡是存在的都应当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