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docx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1.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
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5.(2023•云南•统考二模)东晋南朝时期,如果让南方的士人与当地庶民易服交谈,听几句就能从语音上分辨他们的身份;北魏统一北方几十年后,如果隔墙听士大夫与北方的平民交谈,很难断定谈话者的身份。
这反映了()A.文化习俗融合的差异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C.地域特点影响的强弱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6.(2023•安徽宣城•统考二模)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
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 D.国家经济经济实力的提高7.(2023•陕西宝鸡•统考二模)据对《氾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2)李仕才一、选择题1、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A.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 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答案】C2、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制造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扩大地方伪独立性B.维护百姓的利益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制度的本质3、下表为《左传》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的论述。
这些论述所体现的相同思想是A. 民贵君轻B. 重民轻神C. 天人感应D. 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三则材料均体现了对“民”的重视,以民为本是其相同思想,故答案为D项。
A项和C项在表格中均没有具体体现,排除;表格中的第一则材料没有涉及“重民轻神”的思想,排除B项。
4.唐代佛学盛极一时,似有一统天下之趋势;宋代以后,儒学注入了时代新内涵,逐渐成为控制整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
这表明儒学A. 具有民族凝聚力和使命认同感B. 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C. 倡导的理念随王朝更替而成熟D. 显示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召力【答案】A5、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二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含解析)
阶段评估检测(二)(阶段二)(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玉溪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符合材料“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说法,D正确;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刑罚残酷,并不是改善民生,A错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不是文化繁荣时期,B 错误;秦朝时期疆域并不广阔,C错误。
2.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解析】选B。
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B正确;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故A排除;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D排除。
3.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解析】选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某某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2.(2018某某某某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
这反映了(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4.(2018某某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5.(2018某某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答案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精编一轮通史:魏晋至宋元时期【单元检测】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精编【魏晋至宋元时期】一、选择题1.(2018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答案】A【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本题以汉到隋唐关于“中国”正统的记载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根据材料“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等信息可知,从汉到隋唐统治者均以“中国”正统地位自居,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项正确;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由少数民族统治,南方则是汉民族,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项不符合题意,故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项与材料无关,故项错误。
2.(2018 •广东汕头毕业班质量监测题)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设置官署并自行选择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
这说明开府置佐()A.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由汉代只能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到魏晋时期地方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造成“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 的局面,要求考生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读,考查了“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
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
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出任宗主大多是A.鲜卑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地方豪强地主D.一般平民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
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6.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7.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
导渠引流,脉散沟并。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
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A.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D.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8.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四)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民不是不愿使用牛耕,而是缺牛,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赵过倡导牛耕(以人挽犁),不能说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孤证不立,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牛耕技术的发展,不涉及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平都”这一地方改进牛耕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故D项正确。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3.(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粜黍。
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需联系,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四)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解析版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民不是不愿使用牛耕,而是缺牛,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赵过倡导牛耕(以人挽犁),不能说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孤证不立,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牛耕技术的发展,不涉及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平都”这一地方改进牛耕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故D项正确。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3.(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粜黍。
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需联系,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此可知()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解析:选D根据材料“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知保持权力始终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和宗法制的目的一致,故D项正确。
2.(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C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知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一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仅凭一个现象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方面,不是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
3.(2018·黄冈质检)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D“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是为了对诸侯王进行控制,削弱其影响力,而不是直接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设附益之法”没有涉及中央机构,也没有对宰相权力的限制,故B项错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与地方风气无关,故C项错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对威胁中央的诸侯王的限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惠州调研)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解析:选C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故C项正确。
2.《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解析:选D根据“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得出秦汉在各方面制度上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具有相同的趋势,故D项正确。
3.(2018·怀化二模)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
据此可知西汉( )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解析:选C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刺史职能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D项错误。
4.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
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解析:选D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异化现象,故D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单元综合训练新人教版
丰富丰富纷纷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单元综合训练( 二)一、选择题1.(2018 ·湖南高三新考纲摸底联考,25) 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一致天下,却没有使本来属于各国的百姓感觉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寿而亡的“基因弊端”。
秦朝的“基因弊端”指的是()A. 强力实行重农抑商B. 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 以郡县制控制地方D. 不合理的治理方式答案 D解析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有利于统治,故 A 项错误;实行皇位世袭制度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这是秦朝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故 B 项错误;以郡县制控制地方,有利于牢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故 C 项错误;依照资料“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觉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得出秦朝的暴政,即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秦朝的消亡,故D项正确。
2.(2017 ·莱芜二模,25) 《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纷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成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这样不由,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这说明李斯认为()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B.儒家思想其实不是万世不变之理C.政治一致必然要求思想一致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答案 C解析依照题干信息可知,李斯认为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要想牢固政治上的一致就必定要求思想一致,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儒家思想其实不是万世不变之理不合题意,故B 项错误;政治一致必然要求思想一致吻合题意,故 C 项正确;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载:“置御史医生,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医生执行()A. 立法权B. 财政权C. 军事权D.监察权答案 D解析从资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可知御史医生执行的是监察权,选择D项吻合题意。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解析卷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解析卷一、选择题.·山东潍坊期末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图二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两者相比,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秦朝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项。
.·衡水中学调研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反映出.避讳现象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地位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的独断专行答案1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嬴政将“ 政月” 改为“ 正月” 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项符合题意,正确;项“开始” 一词不准确,排除;项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项“秦王嬴政”的说法本身错误,应该是秦始皇嬴政,而且实际上也是项的体现,排除。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解析郡县面积的大小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郡县分的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需加强管理,故选项。
.·福建四地六校联考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答案解析秦汉时期已经确立了封建私有制,不是国有经济,故项错误;材料中由地方官吏对财产问题进行严格的统计并且逐级上报,体现了官僚制度的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故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严格管理,并不是主要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故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项错误。
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学生卷)-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6.(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卷含解析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 45 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此可知()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解析:选 D根据材料“ 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知保持权力始终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和宗法制的目的一致,故 D 项正确。
2. (2018 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 C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知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 A 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一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仅凭一个现象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 不胜任” 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 C 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方面,不是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故 D 项错误。
3.(2018 黄·冈质检 )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 D“ 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是为了对诸侯王进行控制,削弱其影响力,而不是直接对地方控制,故 A 项错误;“设附益之法”没有涉及中央机构,也没有对宰相权力的限制,故 B 项错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与地方风气无关,故 C 项错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是对威胁中央的诸侯王的限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4. (2018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等。
汉代天子下诏举贤() A.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解析:选 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其选举方式都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荐,名目众多只是其现象,不是题目主旨,故 A 项错误;汉代天子下诏正是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的体现而非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产生,故 B 项错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并不利于士人阶层的报考,故C 项错误;汉天子下诏推选名目极多的地方人才,自然有利于这种选官制度渐成规模,故D 项正确。
5.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史实准确理解材料。
根据材料“ 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干考查察举制,察举制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人才可以由地方官员举荐,所以A、D 两项不符合史实。
B 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符合九品中正制,而不符合察举制,故排除。
由“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 可知,察举制有一定的弊端,故选 C 项。
6.(2018 贵·州黔东南州联考)如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解析:选 A从图表可知,铁制农具包括犁铧、掘土工具、刨土工具、铲、锄等,表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 A 项正确; B、 C 、D 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7.(2018 石·家庄模拟 )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魏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选 B材料只反映荆襄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不能体现荆襄地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荆襄地区注重水利兴修,说明荆襄地区的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提供荆襄地区经济对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荆襄地区注重水利兴修,未体现荆襄地区的耕作技术,故 D 项错误。
8.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
这一做法()A.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B.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C.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D.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解析:选 A材料“ 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 反映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故 A 项正确;地主土地兼并依靠剥削而非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条件,故 B 项错误;国有土地制度瓦解是在战国时期,故 C 项错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在于小农经济,“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不利于国家统治的稳定,故 D 项错误。
9.(2018 ·水金卷衡 )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
田庄()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B.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C.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D.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解析:选 D王国问题指的是西汉时期地方诸侯割据一方,从而威胁到中央集权,田庄与此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田庄兴办教育,并未说明为国家培养人才,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田庄的描述,特别是“ 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 说明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田庄有自家的宾客附徒,可以“ 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 说明对地方的影响极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 D 项正确。
10. (2018 ·林百校联盟联考吉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于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地位解析:选 A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应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其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11. (2018 安·阳一模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 人剧增至10 000 余人。
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选 D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正式确立,故 A 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可知,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是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太学子弟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利于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故 D 项正确。
12.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
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解析:选 A材料介绍的酱、豆豉等烹饪是关于食品加工和储存的方法,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该书汇集的烹饪技术程度,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中食物烹饪的方法等不能得出民族融合的结论,故 C 项错误;材料介绍烹饪的相关情况,不能说明该书是综合性著作,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
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
“ 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 ,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
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
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 专事经学,其风甚笃” 。
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 匹夫匹妇” 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
当时流传这样的话:“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东汉后期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
据《汉书》载:“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 同时,“ 五经” 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 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 。
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
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 名教出于自然” 。
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