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相互作用,超重于失重 教师版

合集下载

超重与失重2(教师版)

超重与失重2(教师版)

绝密★启用前2014-2015学年度???学校8月月考卷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0m/s ,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 ) A .0.5m/s B .5m/s C .1m/s D .5.5m/s 【答案】A 【解析】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3s 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5s 内的平均速度小3m/s ,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 .1m/s 2B .2m/s 2C .3m/s 2D .4m/s 2【答案】 C 【解析】试题分析: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得,1.5s 末的速度比2.5s 末的速度小3m/s ,而时间间隔为1s 则加速度为3m/s 2,故C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3.一个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第1 s 末,第2 s 末,第3 s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是( ) A .1∶1∶1 B .1∶2∶3 C .12∶22∶32 D .1∶3∶5 【答案】B 【解析】:选B.由v =at 得v 1∶v 2∶v 3=at 1∶at 2∶at 3=1∶2∶3,故选项B 正确.4.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个2S 、第2个2S 和第5S 内三段位移比为( )A. 2:6:5B. 2:8:7C.4:12:9D.2:2:1 【答案】C 【解析】21122x a =,222114222x a a =-,225115422x a a =-,三段位移比为4:12:9,C 对。

5.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路上起动时的加速度(轿车起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加速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

高中物理必修一同步专题讲义:12 A超重和失重 基础版(教师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同步专题讲义:12 A超重和失重 基础版(教师版)

超重和失重知识点:超重和失重一、重力的测量1.方法一: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m,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2.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等于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二、超重和失重1.视重:体重计的示数称为视重,反映了人对体重计的压力.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加速度.3.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加速度.4.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2)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技巧点拨一、超重和失重的判断1.对视重的理解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相对静止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未变化,只是视重变了.2.判断物体超重与失重的方法(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超重: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即视重大于重力.失重: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即视重小于重力.完全失重: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为零,即视重为零.(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①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或竖直分量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如图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N-mg=ma,此时F N>mg,即处于超重状态.可能的运动状态: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图1图2图3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或竖直分量向下)时,处于失重状态,如图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F N=ma,此时F N<mg,即处于失重状态.可能的运动状态: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③当物体的加速度为g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如图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F N=ma,此时a=g,即F N=0.可能的运动状态:自由落体运动或其他抛体运动.例题精练1.(襄城区校级模拟)2021年央视春节晚会采用了无人机表演。

4 超重和失重 讲义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  超重和失重 讲义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4.6 超重与失重教学目的要求:1.知道测量重力的两种方法。

2.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会根据条件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3.掌握处理滑块与滑板模型问题。

教学重点:测量重力的方法,会判断超重、失重,滑块与滑板模型问题教学难点:测量重力的方法,会判断超重、失重,滑块与滑板模型问题等于零的状态(F N=0)。

②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

3.超重和失重的理解(1)当视重与物体的重力不同时,即发生了超重或失重现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无关,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无论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均出现超重现象,反之则出现失重现象.因此,判断出现超、失重的依据是看加速度的方向。

(3)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物理现象都会消失,比如液体对器壁没有压强、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等。

工作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也不能再使用,如天平、液体气压计等。

4.超重、失重的比较特征状态加速度视重(F)与重力关系运动情况受力示意图平衡a=0F=mg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要点说明重点强调记录笔记听讲思考1.P103例题解析2.P103-104 【思考与讨论】(二)实战应用1.在乘竖直升降电梯上下楼时,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在电梯里上楼时,开始时觉得自己有“向下坠”的感觉,好像自己变重了,快到楼顶时又觉得自己有“向上飘”的感觉,好像自己变轻了。

下楼时,在电梯里,开始觉得有种“向上飘”的感觉,背的书包也感觉变“轻”了,快到楼底时,觉得自己有种“向下坠”的感觉,背的书包也似乎变“重”了。

(1)电梯向上启动瞬间加速度方向如何?人处于什么状态?——竖直向上,超重(2)电梯向上将要到达目的地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如何?人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竖直向下,失重(3)若电梯下降启动的瞬间或到达楼底前减速运动时,人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向下启动瞬间,加速度向下,失重;向下减速运动时加速度向上,超重。

高中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6超重与失重学案教科版必修

高中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6超重与失重学案教科版必修

超重与失重一、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人站在台秤上突然蹲下时,台秤的示数如何变化?为什么?提示:台秤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因为人下蹲时先加速后减速,即先失重后超重。

1.超重:(1)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压力)大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2.失重:(1)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压力)小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3.运动类型:请用直线将运动类型与超重失重状态连接起来。

提示:二、完全失重现象宇航员在太空中时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物体的重力,为什么?提示:因为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对弹簧没有拉力。

1.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

2.产生条件:(1)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2)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

知识点一超重、失重现象的比较视重(F)与运动情况受力图状态加速度重力的关系平衡a=0 F=mg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超重向上F=m(g+a)>mg 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失重向下F=m(g-a)<mg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完全失重向下,a=g F=0抛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卫星的运动等情境:在图1中,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在图2中,苹果在做自由落体运动。

讨论:(1)图1中,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为多大?提示:压力为零。

(2)图2中,苹果在最高点下落的瞬间,处于什么状态?提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典例】跳水运动员从10 m跳台腾空跃起后,先向上运动一段距离达到最高点后,再自由下落进入水池。

若不计空气阻力,关于运动员在空中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失重状态B.上升过程处于失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超重状态C.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超重状态D.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失重状态【解析】选D。

4.6 超重和失重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4.6 超重和失重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第四章第六节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1.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知识1.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核心能力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概括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超重、失重问题的研究,领略提问、猜想、计划、验证、论证等物理研究方法。

3.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科学品质1.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领悟“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教学重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教学难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根据物体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二)新课内容一、重力的测量如果物体受力平衡,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我们可以利用平衡条件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具体的方法很简单,我们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的示数相等。

二、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合作实验过程1.一位同学,另一位同学说出体重计的示数.2. 甲由蹲姿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3. 甲由站姿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同学们会观察到的现象1. 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时,示数不发生变化。

2.甲由蹲姿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大.3. 甲由站姿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小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什么现象?我们都知道,重力G=mg,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当人下蹲和突然站起的过程中人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示数发生变化,只是因为人对体重计的作用力发生变化。

物理教案-第七节 超重和失重

物理教案-第七节 超重和失重

物理教案-第七节超重和失重一、引言超重和失重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将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二、超重1. 超重的定义超重是指物体在特定条件下受到的重力力量大于其真实重力的现象。

当一个物体处于非惯性系或者受到加速度的影响时,就会出现超重的情况。

2. 超重的原理超重的原理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当一个物体处于非惯性系或受到加速度的影响时,额外的加速度会使物体受到更大的力,从而产生超重现象。

3. 超重的实际应用超重的现象在航天、过山车等领域中有着实际应用。

在航天飞行中,当飞船加速或减速时,航天员会经历超重或失重的状态。

而在过山车上,当过山车急速下坡时,乘客会感到超重的压力。

三、失重1. 失重的定义失重是指物体在特定条件下受到的重力力量减小或完全消失的现象。

当物体处于自由落体状态、受到重力和离心力平衡、或者受到其他力的抵消时,会出现失重现象。

2. 失重的原理失重的原理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情况来解释。

首先,当物体处于自由落体状态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物的力平衡,导致失重现象。

其次,当物体受到的离心力与重力相等时,也会出现失重现象。

最后,当物体受到其他力的抵消,从而取消重力的作用时,也会产生失重。

3. 失重的实际应用失重的现象在航天飞行、国际空间站等领域中有着实际应用。

在航天飞行中,当飞船进入轨道或者在太空中飞行时,航天员会感受到失重的状态。

在国际空间站中,航天员长期处于失重环境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生活活动。

四、总结超重和失重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原理和实际应用,增加了我们对物理学的认识。

通过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航天飞行、过山车等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运用。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超重和失重有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探索物理学的奥秘。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6节超重与失重教学案教科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6节超重与失重教学案教科版

第6节超重与失重1.当研究对象在竖直方向处于加速状态时,它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拉力)不再是一对平衡力。

2.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3.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4.无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

一、超重与失重的概念1.超重(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g。

二、超重、失重的定量分析设物体质量为m,在拉力F作用下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竖直方向加速度为a,重力加速度为g。

1.超重:由F-mg=ma可得F=m(g+a),即拉力大于重力,超重“ma”,加速度a越大,超重越多。

2.失重:由mg-F=ma可得F=m(g-a),即拉力小于重力。

失重“ma”,加速度a越大,失重越多。

3.完全失重:由mg-F=ma和a=g联立解得F=0,即拉力为0,失重“mg”。

1.自主思考——判一判(1)超重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增加了。

(×)(2)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不受重力了。

(×)(3)超、失重可根据物体速度方向判定。

(×)(4)超、失重可根据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判定。

(√)(5)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先超重后失重。

(×)2.合作探究——议一议(1)有人说:“在很高的山顶上,物体所受的重力要小于它在平地上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也是失重!”这种说法正确吗?[提示] 不正确,这不是失重。

失重情况下重力不变。

在很高的山上,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是因为地球对它的引力减小了。

(2)将体重计放到升降机中,人站在体重计上,当升降机运动时,若发现体重计示数变大,升降机一定是向上加速吗?[提示] 不是。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执教:西南模范中学张晓峰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提高和延伸,为学习以后的物理学习打好力学基础。

学习本节内以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能为基础。

通过对观察录像、演示实验和学生小实验,感受超重、失重现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探究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 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 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 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 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 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4) 通过观察太空授课录像片段,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超重失重视现象的认识。

难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1、器材:纸带和钩码、台秤一台、弹簧测力计、多媒体投影仪、ppt饮料瓶一个。

2、录像:(1)在电梯中进行的超重失重演示实验;(2)王亚平太空授课片段。

五、教学设计思路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超重和失重(讲义)原卷版

超重和失重(讲义)原卷版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4.6 超重和失重情境导入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境:当推车时,推车的人越多,推力越大,车的速度改变就越快;相同推力下,若汽车是空车,则比满载时速度改变快。

可见汽车获得的加速度与其质量和所受外力有关,那么加速度与力、质量具体满足怎样的关系呢?知识点一、重力的测量☆☆1.基本概念(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

(2)视重:弹簧测力计或台的示数叫物体的视重。

2.重力的两种常用测量方法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重力为G=mg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

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这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相等,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这是测量重力最常用的方法。

知识点二、超重和失重☆☆☆【情境引入】1.基本概念(1)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即视重大于实重;(2)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即视重小于视重;2.平衡、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比较特征状态加速度视重(F)与重力关系运动情况受力图迈步站到如图所示的体重计上测体重时,会发现体重计的指针不稳定。

人的体重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化,而示数却在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什么条件下,体重计的示数是准确的?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只是“视重”发生了改变。

2.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无关,只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

3.当物体具有坚直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也属于超重;物体具有坚直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时,也属于失重。

4.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物体对桌面无压力等。

【典例1】如图所示,在升降机的天花板上用细线悬挂一小球,现升降机加速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处于超重状态B.小球处于失重状态C.细线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D.细线的拉力等于小球的重力【变式1】如图所示,升降机的水平底面上放有重为G的物体,它受升降机底面的支持力大小为F支,它对升降机底面压力大小为F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管升降机怎样运动,总有F压=F支B.当升降机自由下落时,F支=0,G=0C.当F支>G时,升降机正上升D.当F支>G时,物体超重,升降机的加速度一定向上【变式2】(多选)人站在升降机中,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受到的支持力等于重力B.人处于超重状态C.人受到的重力将减小D.人处于失重状态题型一:超失重现象分析【例2】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和原因。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不是物体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

【教学器材】弹簧称和钩码各25套,可乐瓶(开有孔)一个,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一节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是一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从内容组织上讲,本节内容首先从杨利伟和记者的对话切入,接着用实验探究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然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对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进行分析推理,再到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首先通过航空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从实验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从而认清超重和失重的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物体运动时,若其加速度恒定,则物体 ( ) (A)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做直线运动; (C)可能做曲线运动; (D)可能做圆周运动。

3、C (平抛运动是特例)2. 皮球从3m 高处落下, 被地板弹回, 在距地面1m 高处被接住, 则皮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 ) (A) 4m 、4m (B) 3m 、1m (C) 3m 、2m (D) 4m 、2m 4、D3. 如图所示, 小球沿斜面向上运动, 依次经a 、b 、c 、d 到达最高点e. 已知ab=bd=6m, bc=1m,小球从a 到c 和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都是2s, 设小球经b 、c 时的速度分别为vb 、vc, 则( ) (A) msv b10=(B) v c =3m/s(C) de=3m(D) 从d 到e 所用时间为4s8、ABD (ac,cd 时间相等,c 为a ,d 的中间时刻,Δs=ac-cd=a T 2=7-5=2cm,所以a =-0.5m/s 2,v c =ad/2t=12/4=3m/s.物体减速到停即到e 点,会用时6s ,ce 长为9m.所以de 长9-5=4m. C,D 错. 从c 减速到d ,v d =2m/s, v a =4m/s,因为vb 为中间位移的速度, /bv s==)4. 对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 (A) 加速度减小, 其速度必然随之减少 (B) 加速度增大, 其速度未必随之增大 (C) 位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D) 在某段时间内位移可能为零15、BD (匀速的时候:位移S=vt 和题目不符,当初速度为0的时候 S=1/2a t 2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存在a ,有F=m a 知道物体一定受力的作用)5. 6 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 它们的v -t 图像分别如图中的a 和b 所示. 在t1时刻( )(A) 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 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D) 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 7、AD19、图是A 、B 两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线.则( ). (A) 在运动过程中,A 质点总比B 质点快(B ) 当t =t 1时,两质点的位移相同 (C ) 当t =t 1时,两质点的速度相等(D) 当t =t 1时,A 、B 两质点的加速度都大于零19、A20、一个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 、B 、C 3点, B 为AC 的中点,物体在AB 段的加速度恒为a 1,在BC 段的加速度恒为a 2,已知A 、B 、C 3点的速度v A 、v B 、v C ,有v A < v C ,且v B =( v A +v C )∕2.则加速度a 1 和a 2的大小为( ). (A) a 1 <a 2 (B) a 1 =a 2(C) a 1 >a 2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20、A (图象法,面积相等,b 点速度为ac 的平均,斜率表示加速度)21、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经过某一路标,此后甲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先加速后减速;丙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个路标时的速度仍相同,则( ) (A)甲车先经过下一个路标 (B)乙车先经过下一个路标(C)丙车先经过下一个路标 (D)无法判断谁先经过下一路标21、B (图象法,乙先达到相同面积)1.一质量为m 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 A .仍处于静止状态 B .沿斜面加速下滑 C .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 .受到的合外力增大 答案:A解析:由于质量为m 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θ。

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 ,使得合力仍然为零,故物块仍处于静止状态,A 正确,B 、D 错误。

摩擦力由mg sin θ增大到(F +mg )sin θ,C 错误。

3.如图,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 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A.等于零B.不为零,方向向右C.不为零,方向向左D.不为零,v 0较大时方向向左,v 0较小时方向向右 解析:斜劈和物块都平衡对斜劈和物块整体受力分析知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为零,选A8.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060角的力1F 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030角的力2F 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若1F 和2F 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1- B 、2- C 122-D 、2答案:B解析:物体受重力mg 、支持力N 、摩擦力f 、已知力F 处于平衡,根据平衡条件,有)60sin (60cos 0101F mg F -=μ,)30sin (30cos 0202F mg F +=μ,联立解得:=μ2-10.L 型木板P (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 相连,如图所示。

若P 、Q 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

则木板P 的受力个数为A . 3B .4C .5D .6 【答案】C【解析】P 、Q 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时,由于木板P 上表面光滑,滑块Q 受到重力、P 的支持力和弹簧沿斜面向上的弹力。

木板P 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斜面的摩擦力、Q 的压力和弹簧沿斜面向下的弹力,所以选项C 正确。

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悬挂在轻质支架上,斜梁OB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设水平横梁OA 和斜梁OB 作用于O 点的弹力分别为F 1和F 2,以下结果正确的是 ( ) A.F 1=mgsin θB.F 1=θsin mgC.F 2=mgcos θD.F 2=θcos mg答案 D解析 O 点受力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 1=mgtan θ,F 2=θcos mg .5.如图所示,质量M =32kg 的木块A 套在水平杆上,并用轻绳将木块:A 与质量m =3kg 的小球相连。

今用跟水平方向成α=300角的力F =310N,拉着球带动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运动中M 、m 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取g =10m/s 2。

求:(1)运动过程中轻绳与水平方向夹角θ;(2)木块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解析(1)设细绳对B 的拉力为T ,由平衡条件可得:[考题1]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测力计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物体实际重量之间的关系,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B. 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C. 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定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D. 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解析:弹簧测力计读数为零,即完全失重。

这表明装置运动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

但是,a=g 将会有两种情况:①加速下落;②减速上升,所以C 正确。

答案:C1. 质量为m 的物体放置在升降机内的台秤上,升降机以加速度a 在竖直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则( )A. 升降机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B. 台秤示数减少maC. 升降机一定向上运动D. 升降机一定向下运动2. 如图所示,斜面体M 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物体m 沿斜面下滑时有( )A. 匀速下滑时,M 对地面压力等于B. 加速下滑时,M 对地面压力小于C. 减速下滑时,M 对地面压力大于D. M 对地面压力始终等于3. 电梯内有一个物体,质量为m ,用细线挂在电梯的天花板上,当电梯以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时(g 为重力加速度),细线对物体的拉力为( )A. B. C. D. mg 4. 如图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块,质量为m ,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块被吸引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的大小为( )A. B.C. D.5. 木箱内装一球,木箱的内宽恰与球的直径相等,如图所示,当箱以初速度竖直上抛时,上升过程中()A. 空气阻力不计,则球对下壁b有压力B. 空气阻力不计,则球对上壁a无压力C. 有空气阻力,则球对上壁a有压力D. 有空气阻力,则球对下壁b有压力6. 如图所示,测力计外壳质量为,弹簧及挂钩的质量忽略不计,挂钩吊着一重物质量为m,现用一方向竖直向上的外力F拉着测力计,使其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则测力计的读数为()A. mgB. FC.D.9. 如图,不计滑轮质量与摩擦,用一段轻绳通过定滑轮将P、Q两物体连在一起,已知,那么定滑轮对天花板O点的作用力F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F一定大于B. F一定等于C. F一定小于D. F一定小于10. 如图所示,木箱静止时,质量m=1kg的木块压在竖直的弹簧上处于静止,物块对木箱上顶板恰好无压力;若木块与木箱之间的挤压力为F=6.0N时,木箱在竖直方向将做什么运动?请计算说明。

【试题答案】1. A、B(因为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故其加速度方向一定向下。

于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知,台秤的示数一定减少ma。

所以,A、B选项正确。

)2. A、B、C(对m和M组成的系统,当m匀速下滑时,系统竖直方向没有加速度,所以不失重也不超重,对地面压力等于系统的重力,当m加速下滑时,整个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对地面压力小于系统的重力。

当m减速下滑时,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对地面的压力大于系统的重力。

)3. A(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其中,所以)4. D(用整体法分析,铁块被吸引的过程中,系统重心加速上升超重。

)5. B、C(若不计空气阻力,抛出物体的加速度a=g,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球与箱壁间无作用力。

若有空气阻力,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g,则球与上壁a有相互作用力,故选B、C。

)6. C(先将测力计和重物看成一个整体,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①然后隔离重物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②由①②两式可得)9. A、C(由于有,滑轮又不计摩擦,所以P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Q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则P处于失重状态,Q处于超重状态,所以P、Q连绳上的张力F'大于,天花板对定滑轮的作用力,以整体为研究对象,P部分失重,Q部分超重,但由于,P部分失重大于Q部分的超重,所以整体仍处于失重,所以天花板的作用力小于整体的重力,所以A、C正确。

)10. 解:木箱静止时,木块受力平衡,,为弹簧向上的弹力;当木块与箱顶之间有挤压力时,木块受木箱向下的压力F,重力mg,弹簧弹力作用,因弹簧长度未变,故不变,故木块受到的合力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即F=ma,∴,即木箱以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