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特高含水剩余油微观赋存状态研究--地.ppt

合集下载

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

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

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在水驱油藏特高含水后期,原油采收都比较困难。

为了提高剩余油采收率,通过试验和计算发现,将剩余油流动形态分成五种类型:分别是为多孔流、膜状流、簇状流、滴状流和柱状流,同时从微观上分析原因,找到了微观剩余油流动特征及变化规律,对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和采收率是一个很有效果的办法。

标签:水驱油藏;特高含水;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挖潜流动的剩余油对原油产量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对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的原油挖潜应该从研究微观剩余油的流动特征及变化规律入手。

特别是特高含水后期,饱和度半对数曲线和油水相对渗透率的纸币的关系不同之前,不再是线性关系,因此,研究動态剩余油变得更有意义。

1 玻璃刻蚀模型可视化实验实验室研究一般都是通过玻璃刻蚀模型可视化实验微观渗流的。

在这个实验中,为了对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流动形态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我们设计了多种概念模型和均质、非均质实际模型,从孔喉半径、孔喉比等特征参数方面,在不同原油黏度和驱替条件下进行了微观水驱油实验。

1.1 进行驱替实验驱替试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用油或水以一定的流量,利用渗透作用,置换水或油的实验。

在特高含水后期,孔隙特征参数、流体性质以及注入条件等因素是否对剩余油流动有影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试验研究的结果要广泛实用,通过设计不同孔隙特征参数,进行不同流体黏度和注入速度的驱替实验。

我们模拟油由不同比例原油与煤油配制而成,黏度分别为二、四、六毫帕每秒;模拟实验用水为地层水;玻璃刻蚀模型尺寸二厘米乘以一点五厘米;实验设备是微观驱替装置和恒压恒速泵。

1.2 驱替实验的步骤第一步,用试验用注射装置缓慢将模拟地层水注入模型中,使模拟水充分饱和在模型孔隙中。

第二步,将一定黏度的模拟油用试验用注射装置缓慢注入饱和水的模型中,使油驱出孔隙中的流动的水,并充分占据模型孔隙,这时模型在束缚水和饱和油的状态。

第三步,将恒压恒速泵设置为一定的驱替速度,利用微观驱替装置水驱模型。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

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

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

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我国大部分油田均是陆相沉积型油田,而且油田的平面、储层内和储层间的渗透率改变情况均比较大。

由于油田主要是采取注水方式进行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油田的开采也会逐步进入高含水期,而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便会增加挖潜油田的难度。

为此,本文首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其挖潜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油田的开采潜力及效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标签:高含水;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1)片状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是指在注水的过程中,由于水没有驱入,造成剩余油残留于模型的边角位置,进而产生的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簇状剩余油;二是连片剩余油,所谓的簇状剩余油指的是四周环绕着较大孔道的小喉道中的剩余油,事实上簇状剩余油属于水淹区内的小范围剩余油块,是注水绕流于空隙中而产生的。

(2)分散型剩余油。

所谓的分散型剩余油,指孔隙占用较少的剩余油,其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孤岛状剩余油;二是柱状剩余油。

其中,孤岛状剩余油属于一种亲水孔隙结构的石油,其主要是通过水驱油而逐步形成的,注水顺着亲水岩壁表面的水膜进入,在没有彻底驱完之前,注水已蔓延至喉道,阻止了油的流动,随着孔隙中油滴的不断增多、孔隙不断增大,从而逐步形成了孤岛状剩余油。

而柱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喉道位置,且喉道大部分是由孔隙相连而形成的,且较为细长。

1.2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1)地质因素。

砂岩的空间分布、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点、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层理种类、薄夹层分布以及沉积微相展布等地质因素均取决于沉积条件。

其中,小断层、沉积微上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构造运动的不断进行,其所形成的裂缝、断层及不整合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水的运动,进而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①断层构造与油层微构造给剩余油分布造成的影响。

不同注采方式下层间非均质储层微观剩余油动用状况

不同注采方式下层间非均质储层微观剩余油动用状况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3 年 10 月第 42 卷第 5 期Oct. ,2023Vol. 42 No. 5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208042不同注采方式下层间非均质储层微观剩余油动用状况王瑞1 张红1 王建1 王志强2,3王勇2,3(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 东营257015;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摘要: 特高含水期强非均质性油藏注水开发一直是油藏工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而研究该问题的核心是明晰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及启动方式。

为了明确不同注采方式条件下微观剩余油的赋存状态,利用微流控驱替实验,针对强非均质性储层,对不同注采方式下微观剩余油进行动用状况定量化研究。

储层中微观剩余油的主要分布类型以簇状流为主,柱状流和多孔流次之,滴状流基本没有赋存;基于微观剩余油定量分析,明确了不同注采方式对特高含水期强非均质性储层剩余油采出程度的提高效果,其中轮注轮采对该体系提升最大,分注轮采次之,轮注合采最差;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注采方式在微观驱替时主要作用的剩余油类型及其作用机理。

研究成果为该类型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注采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注采方式;微流控;特高含水期;非均质性;微观剩余油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23)05-0082-08Analysis of producing status of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in interlayer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by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methodsWANG Rui 1,ZHANG Hong 1,WANG Jian 1,WANG Zhiqiang 2,3,WANG Yong 2,3(1.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Dongying257015,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Beijing102249,China ;3.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China )Abstract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of high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at ultra -high water cut stage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reservoir engineering , and the core of this issue is to clarify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 type and start‑ing mode. In order to determine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occurrence state by different injection -production meth‑ods , microfluidic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is performed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developed conditions in serious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by different injection -production methods. The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in reservoir is distributed mainly as clustered flow , secondly as columnar flow and porous flow , and almost no occurrence of trickle flow. Based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收稿日期:2022-08-19 改回日期:2022-11-20基金项目:2020年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重点项目“油气工程技术2035发展战略研究”(ZX20180027);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高含水老油田流场表征与开发优化调控技术研究”(P21017);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项目“压驱提速提效开发优化设计技术研究”(P21072-2)。

油藏开发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模式探讨

油藏开发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模式探讨

280油藏开发后期,油田通常处于高含水阶段,此时剩余油分布比较分散,常常认为剩余油分布规律性不强,而实际上是存在一定规律的。

A油田已处于高含水阶段,剩余油表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开展剩余油研究,对油田下步挖潜有重要作用。

1 A油田地质特征A油田主要为滨浅湖滩坝和三角洲前缘沉积。

总体表现为下部沉积时水体较深,物源充沛,呈现“砂包泥”的特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主要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间湾,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河口坝砂构成了最主要的储集体,砂层厚,储层物性好,砂体呈NW-SE向展布。

油层呈“油帽子”发育在顶部,油藏模式表现为块状底水油藏。

油藏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物性的空间展布规律与沉积相带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2 剩余油分布模式2.1 平面剩余油由于平面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微构造、储层隔夹层、沉积相带以及开发方式、特征等影响,导致平面上呈现分布较分散、局部较集中的特征,一般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沉积相边缘相带区域、构造的上倾方向、砂体的尖灭线周围、井网较稀、控制较弱等区域。

2.1.1 边缘相带储层物性差砂体的展布规律对水侵方向有决定作用,储层物性对注水水线推进速度有重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水驱油时水线往物性好的区域优先推进(沿坝砂、水下分流河道砂等),而后往物性相对较差的其他部位扩展(滩砂、坝砂侧缘、水下分流河道砂边部等),因此,容易产生在低渗带边缘水驱程度偏低,剩余油集中分布。

2.1.2 平面相变导致死油区构造-岩性油藏在相变区容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但受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该区域水线波及不到,为死油区,同时储层零散,物性较差,该区域的剩余油为“滞留型”剩余油,无法被动用。

2.1.3 构造上倾方向水淹程度低构造特征对油藏的控制作用明显,除控制油气生、运、聚、保等,也会对剩余油的分布、油藏水淹等产生影响。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较高部位,特别是在水淹初期和中期更是如此。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摘要: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可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其中地质因素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因素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地质因素的构造条件、沉积微相类型及储层非均质差异,开发因素方面的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

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详尽分析,指出其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剩余油微构造非均质井网前言: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开发中后期任何时刻未采出的石油。

即二次采油末油田处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的原油。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

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除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

这种主观性表现在对地质情况的认识程度上。

油田开发中后期可供勘探的领域已非常有限,因此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剩余油的研究,应从地质和开发两方面人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1宏观控制因素1.1地质条件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1.1.1构造条件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

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1)所谓油层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

胡状集油田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水驱技术

胡状集油田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水驱技术
layersinteractingwitheachother,interlainsuchreservoirs,thispaperproposedanidentificationmethodfor declinedinterlayers.Itdetailedthewaterfloodingmodeofvariousrhythmiclayerswithcertaindeclination, studiedthedistributionoftheresidualoil,andformulatedrelevantdevelopmentstrategies.Inaddition,the calculation methodformicrowaterinjectionindex wasobtained,andtheinterlayerinteractionissuecould besolvedbyusingtheresultsoftheanalyticstochangewaterfloodingdirections,soastoincreasethewaG terfloodingvolumeandcollecttheplaneresidualoil.ApplyingthisnewtechniqueachievedgoodperformG anceinthe HuzhuangjiOilfield,provingthedeclinedinterlayers’existenceinthefanGdeltadeposits.Such declinedinterlayerssignificantlycontrolformationanddistributionofresidualoil.ThewaterfloodingcalcuG lationresultscouldreflecttherangeandintensity of waterfloodingfrom a micro perspective.Results showedthatresidualoilinthedeclinedrhythmicandcycliclayersaremostlydistributedintheupperpart ofbothinterlayers,andthesweepcoefficientandrecoveryefficiencyofreversewaterinjectionisslightover thoseofthenormalwaterinjection.ThewaterfloodingindexisanimportantfactoronoildisplacementefG ficiencyandrecoveryefficiency,whereahigherwaterfloodingindex willproduceabetterwaterdisplaceG menteffect.Theresearchontheresidualoilintheinclinedinterlayerandderivationofthewaterflooding indexwouldprovideanewtechnicalmethodinultraGhighwatercutoilreservoirsdevelopment.

剩余油研究

剩余油研究

剩余油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人们对剩余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愈发关注。

剩余油是指原油经过初步开采后,无法通过常规开采手段获取的油藏中的遗留油。

这种油通常存在于油层的细小孔隙中,由于其粘度较高,无法通过自然排采或者常规开采方式获取。

然而,这部分被遗留的剩余油量可观,具有较高的潜在经济价值与开发潜力。

因此,剩余油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剩余油的研究主要包括剩余油性质、剩余油形成机制、剩余油开发技术等方面。

首先,了解剩余油的性质对于针对其开发工艺的选择十分关键。

剩余油的粘度高,含有较高的蜡质和沥青质,导致其流动性和采收率较低。

因此,剩余油的流变性质、化学成分以及其与油藏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

其次,剩余油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与分布特征。

剩余油大多数是由于初期开采工艺的限制或者油藏地质条件造成的。

油藏的孔隙流体相互作用、裂缝网络以及油气平衡等因素都会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与积累。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剩余油的开发潜力,提高采收率。

最后,剩余油开发技术的研究是剩余油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目前,常规开采技术对于剩余油的开发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其中,化学驱油技术被广泛研究与应用。

通过注入特定的化学药剂,可以改变剩余油的流变性质以及与孔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热采技术也是剩余油开发的重要手段,例如蒸汽吞吐、微波辐射和电加热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提高剩余油的温度,降低其粘度,从而增加剩余油的可采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注水压裂、水驱、拗斜井等非常规开采技术来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

虽然剩余油的开发困难较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开采剩余油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将放在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上,以及完善剩余油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对剩余油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剩余油资源的开发效果,对于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
压力取心:通过密闭技术在岩心被冷冻处理前,使岩心样品保持 在井中压力下。该取心技术的优点是解决了岩心中流体收缩和岩心排 油的问题,并且得到的剩余油饱和度精度高,但一般取心收获率低。
海绵取心:在常规的岩心筒上加上一个海绵套(海绵套是由多孔 亲油聚氨酯海绵制成),岩心中渗出的油被海绵吸入,用来校正含油 饱和度。
11
223.2 100 160.9 72.1
56
373.4 171 211.1 56.5
74
12
159.5
67
122.3
76.7
49
10
99.4
34
34.9
35.1
16
258.9 101 157.2 60.7
65
13
172.7
83
108
62.5
47
172.7
83
108
62.5
47
1582.9 703 978.8
37.5 80.0 80.0 37.7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剩余油定性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四、剩余油数值模拟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利用区块的射孔、采油、注水等各种动静态数据及吸水、产液等测试资料, 对每口井进行综合分析,劈分出该井在各时间单元的产油、产水和注入量, 结合沉积微相图、渗透率等值图等地质图件,绘制出小层水淹图。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3)时间单元累计产水量的确定方法 计算前首先扣除因作业和和井况差而大量出水的水量,然后再结合油井
见效情况进行劈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层见水,水量全部劈分到该见水 层上;二是多层见水,产水量按下式进行劈分:
W

埕东油田东区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埕东油田东区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3555
井数
饱和度均值 %
Ng 3 N ”
N g3 “
从取 心井埕7 检9 一 井资料分析 ( ),单井相为辫状河亚相 ,主 表1 要发 育河 心砂坝和辫状河道微相 。N 2 l g g J 3各层均见 水 ,由于各层  ̄N 注 采 关 系不 同 ,不 同层位 水 淹状 况存 在差 异 ,主 力厚 油层 N 2 、 g
大量的油 田开发 实践证明 , 油田进入特高含 水期 ,地下仍有 可观 的可动剩余油 ,呈 “ 整体高度分散 、 局部相 对富集” 的状 态。笔者 根据 东区开发特 点 , 合应用密闭取心 、动态监测 、数模 技术定量描 综 述 了剩余油 分布规律 ,以指导东 区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
1 密闭取心技术
效厚度 、孔隙度等参数 。综 合地质 、 井和油藏工程分析资料 ,计算 测 的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相对误差为+ . 7 O 0 %,拟合精度较 高。 0 开发历史拟合过程采 用分阶段拟和 ,考虑了开发过程 中岩石和流 体参数的变化 ,采用分阶段 动态模 型 ,采用段间分产 ,按渗透率 、 压 力 、粘度 自动批产的办法进行含水及压力 的拟合 。 本文对生产 时间较长 或产量较大的井作了单井含水率历史拟合 , 趋势一致且误 差较 小的井有8 %以上 ,重点井含 水率拟合均在误差 允 7
线 上 ,2 0 年 5 0 0 5 月2 日碳氧 比测井 N 3 含 油饱和 度1 . g 9 %,埕 1— 井 9 83 组 中埕l— 1 g 8 3 井N 3 层处于非主流线 ,2 0 年6 1 日 0 7 月 9 进行S P J , N  ̄井 N 3 含油饱和度 5 . g 1 %。②注采强度对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据相 关研 5 究 实践 , 入倍数对波及 系数 的影响在 平面 上 ,当注入倍 数较高时 , 注 水驱 前缘可 以越过 井组 范围 , 至越过 井距 一倍以上 ; 纵向上 ,当 甚 在 注入倍数较高时 ,能改善纵向波及程度 ,但是也会造成窜层 、窜槽及 大孔道现象加剧 。根据东区测井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油井累积采液强 度越大 ,井组采出程度越高 ,注入倍 数越高 ,水洗程度就越高 ,剩余 油饱和度就 越低 , 相反剩余油饱和度就越高 。

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探讨——以胜二区为例

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探讨——以胜二区为例

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探讨——以胜二区为例陈燕虎;侯玉培;许强;戴涛;胡慧芳【摘要】特高含水期水驱油特征和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表明,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剩余油的分散程度增强;同时随着驱替倍数的增加,残余油饱和度会进一步降低,油藏物性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用常规数值模拟技术难以精确描述剩余油的分布.因此,需要研究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在应用高驱替倍数相渗曲线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值模拟中的过水倍数的计算;提出了有效过水倍数的概念来反映真正的水驱油效果;建立了有效过水倍数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大大改进和完善了传统物性时变数值模拟技术.将上述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应用到胜坨油田胜二区74~ 81单元中,更准确描述了目前近极限含水阶段,剩余油局部完全水洗,局部相对富集的现状.【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4(014)005【总页数】4页(P215-218)【关键词】特高含水期;高驱替倍数相渗曲线;有效过水倍数;时变【作者】陈燕虎;侯玉培;许强;戴涛;胡慧芳【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257015;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257015;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257015;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257015;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9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认识剩余油的难度加大,主要原因是由特高含水期油藏的三个特征决定的:第一: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散程度增强[1],研究表明:在开发初期,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以连片型为主,到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微观赋存方式以多孔型为主,单孔型次之,水驱波及区域内连片型很少;第二,随着驱替倍数增加,残余油饱和度会进一步降低;第三,随着驱替倍数的增加,油藏物性发生了变化[2]。

特高含水期油藏的这些特征导致了特高含水阶段油藏剩余油分布形式更加复杂,定量表征难度加大,常规数值模拟技术难以精确描述这种变化。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探析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探析

212近年来,地下油水分布也因为油田的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油田开发的愈趋成熟,地下油水分布也和之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也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大片连续的石油已经变得十分稀少,开采石油的对象也逐渐变成了局部富集又高度分散的石油为了更准确的预测和划分在三维空间中,岩石物性非均质性、隔夹层以及各级分隔体的分布方式和规律,使驱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要精细的描述油藏资源。

1 剩余油技术研究必要性我国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原油性质差异大,水驱油过程不均匀,这些因素都导致在经过一次或采油之后,仅仅有地下储量三分之一左右的石油能够被开采出来,但是剩下的三分之二石油就仍然处于地下,难以挖掘,也就成了剩余油。

如果能够提高石油的采收率或者改革技术以增加石油的可采储量可以开采更多的属于石油储量在60%~70%之间的剩余石油。

这也是无论是油藏工程师还是地质工作者始终将石油开采过程提高采收率以及深入研究剩余油的分布情况作为研究的重点工作。

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开发技术,通过改进技术手段,提高采收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根据调查,石油在全世界范围内,两年到三年使用量,仅仅使每个油田提高1%的采收率便能实现,可见提高采收率对于石油行业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采收率呢?一方面,要加强地质勘探,了解油藏的性质和分布情况,精确掌握油田的开发潜力。

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如增油、压裂、热采、化学驱油等技术,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1]。

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但对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国油田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提高采收率,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2.1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在油田开发和生产中越来越广泛,成为油田工程师们进行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

剩余油研究方法

剩余油研究方法
——单位颗粒体积比表面。
流动带指标
K FZI 1

FS S gv

油藏品质指数
H RQJ K
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Z e 1 e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二、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
公式变为
lg H RQI lg z lg K FZI
此式表明在HRQI和的双对数坐标图上,具有近似KFZI值的样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
微型构造是油层的顶面和底面都是不平整的,普遍从在 局部起伏变化,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面积在0.3km2以内,
幅度大多不超过20m,这些局部的起伏称为微型构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油层微构造和断层。
组合方式主要有:顶凸底凸的双凸型、顶凸底斜型、顶 底斜面型、顶底均为小低点型(顶底双凹型)。
s p
基本公式:
N 100 A h Soi o Boi
当油藏全面注水开发到某一阶段后,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其剩余储量Ns可以表示为:
Ns N N p
N 100 A h Sor o Bor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一、油藏工程方法 1.物质平衡法 以上三式联立,得:
(2)求某方向注水井分得产量
q Q
(3)计算单元(以水井为中心)累积产量
Q1 qn q t
若对于规则井网,以注水井为中心,平行注水井排方向以油井为界,垂直注水 井方向以水井井距之半为界来划分计算单元;对于不规则井网,以水井为中心,以 周边油井形成不规则闭合面积,根据井点坐标计算单元面积。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力分异,尽管这种分异极不完 全,时间也短暂,但它促使一部分油由相对较低的负向微型构 造向正向微型构造运移,还使一部分水与油作相反方向运移。 主要表现在: 单井剩余油垂向分布,无论正、反韵律油层都是在上部富 集;据对一些高产井的统计认识,有些高产井,特别是一些采 出量已经超过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的油井,这些高产井无一例外 均处于正向微型构造区。

《剩余油分布研究》PPT课件

《剩余油分布研究》PPT课件

精选PPT
4
表6-2-1 大庆油田不同渗透率级差油 层的剖面动用情况(38口井资料)
地 渗透 统 统
出油
不出油
率 计计

级差
层 数
厚 度
层 数
厚 厚度 层 度 比例 数
厚 厚度 度 比例
萨 <5 195 295.2 155 250.3 86.5 40 38.9 13.5
南 >5 103 60.7 26 23.6 38.8 77 37.3 61.2 杏 <3 196 559.5 142 492.4 88.0 54 67.1 12.0
精选PPT
25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精选PPT
• (2)两口相邻采油井的中间部位,有较多的 剩余油
• 无论在面积井网或是行列井网中,在两 口相邻采油井的中间部位,由于远离泄压 的采油井,其地层压力较高,使得注入水 很难波及到。在这样的部位,往往存在较 多的剩余油。
精选PPT
22
剩余油平面分布
• (3)局部井网不完善的部位,有较多的剩余油
• 实际油藏由于边界不规则或断层的分布,在靠 近边界或靠近断层的地方布井时,时常出现多一 口井嫌多,少一口井又嫌少的情况,这时为给后 来的井网调整留下余地,较多采取少井策略,从 而留下井网不完善的部位。此外,在老油田内部 的某些地区,也有由于油水井严重出砂、套管损 坏等原因导致报废而出现井网不完善的情况。在 这些局部井网不完善的部位,往往由于缺少采油 井点而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剩余油的概念界定及详细分类

剩余油的概念界定及详细分类

剩余油的概念界定及详细分类剩余油的概念界定及详细分类由于剩余油问题的复杂性、剩余油检测认识的困难性和剩余油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导致在剩余油研究领域存在一些含混模糊的概念,比如“剩余油”、“残余油”、“剩留油”等。

剩余油一词,就其中文含义来说,是十分明确的:剩余油就是已投入开发的油层、油藏或油田中尚未采出的石油。

但在油田开发界,对剩余油的定义确有不同意见。

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现在对有关的基本概念集中阐述,以便进行区别、界定。

1.地质储量所谓地质储量,是指油藏或油层在原始条件下(未开采前)所拥有的工业油气数量。

由于地下油层与油层中的孔隙以及其中的油气的状况.与分布均极复杂,其准确数量很难弄清,因此,我们所说的油气地质储量,只是人们在一定勘探开发阶段上(一定的资料丰度上)对油藏及其油气数量的认识水平。

随着油田开发过程的逐步深人,这种认识水平将逐渐接近地下油藏的客观实际。

2.可采储童所谓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出的油气数量。

在油藏开发尚未结束之前,可采储量都是通过各种方法预测估计的,多数情况下是在编制开发方案、调整方案或储量研究报告时所预测估计的。

它与油藏开采结束时的累积采油量(或称为实际最终采油量)是两个概念,并且在数值上常常有很大差距。

3.束缚油束缚油的概念不常使用,但它的含义是明确的,是指紧密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上和狭小的孔隙、裂缝中的常规不可流动、不可采出的石油。

束缚油与束缚水可能有相似的物理状态,但两者怎样共存于岩石孔隙中,这方面的研究揭示似乎不够。

束缚油可能主要以吸附的形式附着在亲油岩石的颗粒表面而呈常规不能流动状态。

4.残余油现行残余油的概念有两种含义。

其一,指室内岩心水驱油试验时,尽注水之所能(长时间高孔隙体积倍数水洗)而未能驱出的石油;其二,指油田开发结束时残留地下的石油。

由于岩心比实际油层小得太多,以及实际油藏不可能以十倍、数十倍于油藏孔隙体积的注水量进行水洗,因此,实际油藏开采结束时,无论在平面上或是在剖面上,都存在一定数量未水洗及水洗不充分的油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