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脚架》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二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三脚架》【活动目标】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2)教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
(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
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教案。
设计意图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以"帮助小球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情境,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目标1.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3. 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难点: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1.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2.记录表3.课件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脚架》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脚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三脚架的作用和结构,初步了解重心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神奇的三脚架》
三、教学环节
1.导入:
(1)观察三脚架。
(2)老师问:“这是什么东西呢?你们都看见过吗?”
(3)口头解释三脚架的作用和结构。
2.实践环节:
(1)教师发现板,三个小班分别拿到不同数量的木球(小班 1 个,中班 2 个,大班 3 个)。
(2)每个小班选出两名代表,分别将球平均放在三角形边的中点上,并在三脚架上放置板子。
(3)考验开始,老师会自由增加木球的数量,看看固定在三脚架上的板子能否承受重量,压垮在下面的球就算失败。
3.结论总结:
(1)通过实验,幼儿将会得出结论:三脚架交叉结构的安全性高,能够承载较大物品的重量。
(2)老师再次强调三脚架的作用和结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评估
考察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他们是否能够遵守规则进行游戏,以及总结结论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活泼好动,直觉上更愿意动手操作,通过操作体验,感受所学知识的乐趣,此次活动既有趣又能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合作探险精神以及动态平衡知识。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脚架》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脚架》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脚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区分三脚架与其他支撑结构的不同。
2. 能够掌握三脚架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多种三脚架的图片。
2. 多个不同材质的三脚架样品。
3. 小型球体或其他物品,用于实际操作。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室内外的支撑结构,询问他们有没有注意到什么相同之处。
2. 出示多种三脚架的图片,提问幼儿能否辨认出三脚架,并帮助他们理解三脚架的特点。
探究活动3. 准备多种不同材质的三脚架样品,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引导幼儿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由三条长杆支撑,底部呈三角形。
4. 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际观察活动,让幼儿使用三脚架支撑一个小型球体或其他物品,并观察它们的稳定性和支撑效果。
5.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三脚架在支撑物体时比其他结构更稳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的想法,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拓展活动6. 鼓励幼儿观察和发现身边使用到三脚架的例子,如相机、望远镜等。
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些设备需要使用三脚架。
7. 可以与幼儿一起设计、制作简单的三脚架模型,鼓励他们动手实践并体验。
总结活动8. 总结整个活动,回顾幼儿所学的知识。
9. 鼓励幼儿思考:除了三脚架,还有哪些可以支撑物体的结构?为什么?扩展活动:1. 制作三脚架的材料实验,比较不同材料制作的三脚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观察结果,并引导幼儿思考材料的选择对于结构的影响。
2. 与其他班级合作,制作一个大型的三脚架,展示在校园中,让幼儿参观和观察。
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安全,避免有尖锐或易碎的物体。
2. 适当调整活动内容和难度,确保幼儿能够参与和理解。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脚架》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脚架》一、课程背景《神奇的三脚架》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中的一节课程,主要通过观察和探究三脚架的特点和用途,帮助幼儿逐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描述和模仿三脚架的形态和用途。
2.能够了解三脚架在实验室中的使用方法。
3.能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了解三脚架的形态、特点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建立知识框架,理解三脚架的使用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三脚架”,并让幼儿围绕这个主题自由发挥,了解幼儿关于三脚架的想法与认识。
2. 了解和观察三脚架(10分钟)1.教师拿出实体的三脚架,示范拆装和搭建三脚架。
2.让幼儿拿着三脚架进行观察,感受三脚架表面的光滑,三个支脚之间的连接方式,边角的设计等特点。
3.要求幼儿模仿教师把三脚架拆好再装起来。
3. 认识三脚架的使用(15分钟)1.教师给出实验器材,让幼儿考虑如何使用三脚架进行实验。
2.引导幼儿通过尝试組合实验器材和三脚架使实验更稳定。
3.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成一个实验,利用三脚架放置试管,加入化学试剂,观察实验过程。
4. 总结(5分钟)1.让幼儿互相交流,回答问题,总结出他们认为三脚架的作用和优点。
2.教师总结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表现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价并记录。
3.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同伴反馈也是评价的重要部分。
六、反思本次教学主要围绕着三脚架这个主题展开,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到三脚架的特性和用途,并且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课堂气氛良好,幼儿参与积极,但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还没有完全理解三脚架的使用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操作的内容。
此外,在评价方面,希望能够进一步跟踪幼儿的学习情况,做出更科学的教学评价和指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能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三角形纸片、小球、实验材料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模型,邀请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三脚架可以稳定地站立?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三角形纸片、小球等实验材料,讲解三脚架稳定性原理,引导幼儿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学具制作三角形,并尝试将三角形立在桌面上,观察稳定性。
4. 动手操作(10分钟)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三个小木棒搭建三脚架,将小球放在三脚架上,观察稳定性。
6.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除了三脚架,还有哪些物体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引导幼儿思考并举例。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三脚架实验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拍照记录,第二天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2. 答案:示例:自行车的三角架、衣架、桥梁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进一步拓展三角形稳定性的相关内容,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神奇的三脚架》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单元《力的世界》第二章《稳定的结构》。
本节课主要详细内容为介绍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操作,使幼儿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特点,培养幼儿对力的感知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特点,认识到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三角形结构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物等。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直尺、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三脚架能立起来?邀请幼儿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详细讲解三角形结构的特点和三脚架稳定性原理。
引导幼儿讨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用彩色卡纸制作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三个角上粘上直尺,形成三脚架。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完成制作。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结合制作的三脚架,思考如何使三脚架更稳定。
幼儿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点评。
拓展思考:除了三脚架,还有哪些结构具有稳定性?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角形结构特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画出并简要说明其稳定性原理。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三脚架并思考其稳定性原理。
3. 动手操作:幼儿分组制作三角形三脚架,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组织户外活动巩固所学。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优秀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探索》第三节《神奇的三脚架》。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三脚架的结构和原理;掌握三脚架的使用方法;探索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脚架的结构和原理,能够解释三脚架的稳定性原因。
2. 学会使用三脚架,并能运用三脚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
重点:三脚架的结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物。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积木、小球、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想法。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三脚架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三脚架搭建稳定的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知识拓展(5分钟)教师分享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望远镜等。
学生思考并讨论三脚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的结构三脚架的原理三脚架的使用方法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三脚架原理,设计一个稳定的结构。
2. 答案:学生需提交设计图和实物作品,并附上简要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脚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程度较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搭建的结构稳定性不足。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三脚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摄影、天文观测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优秀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探索》中的第三节《神奇的三脚架》。
详细内容包括:三脚架的结构与稳定性,三脚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探究三脚架的稳定性与力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2. 能够运用三脚架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对三脚架稳定性的探究,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三脚架的结构特点,能够运用三脚架进行科学实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实验器材(如:小石块、尺子、绳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实验器材(如:小石块、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脚架,如:照相机三脚架、野外露营用三脚架等,让学生了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三脚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三脚架的结构特点,讨论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三脚架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如:利用三脚架进行力的测量实验。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三脚架稳定性与力的大小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三脚架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利用三脚架的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答案:学生可设计实验,如:利用三脚架悬挂小石块,观察不同力的大小对小石块摆动幅度的影响。
2. 作业要求: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稳定性原理以及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如下: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三脚架稳定性的探究较为积极,但对力的大小与稳定性关系的理解仍需加强。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优秀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探索》中的第二节《神奇的三脚架》。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三脚架的结构与稳定性,探索三脚架支撑力的原理,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知道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感受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三脚架的结构认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模型、实验材料(如小球、积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三脚架,引发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脚架的结构,引导孩子们认识三脚架的组成部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三脚架搭建,让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感受三脚架的稳定性。
4. 例题讲解:讲解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结合实践操作进行解释。
5.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设计一个稳定的三脚架结构,并解释其稳定性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结构:三脚架的组成部分三脚架稳定性原理3. 实践活动:搭建稳定的三脚架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设计一个三脚架结构,并解释其稳定性原理。
2. 答案示例:设计一个三角形三脚架,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孩子们对三脚架的稳定性和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讲解稳定性原理时,部分孩子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寻找三脚架的应用,了解三脚架在不同领域的用途,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活动:三脚架搭建和设计过程。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优秀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探索》第三节《神奇的三脚架》。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三脚架的结构与稳定性,探索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动手实践,理解三角形在力学中的稳固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认识到三角形在力学中的稳固作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的理解,三角形在力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动手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三角形稳定性实验器材。
学具:彩泥,吸管,剪刀,胶带,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三脚架吗?它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三脚架的结构与稳定性。
分析三角形在力学中的稳固作用。
3. 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彩泥、吸管等材料制作三脚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制作的三脚架的稳定性。
教师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脚架稳定性的理解。
6.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三脚架,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结构特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制作三脚架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三脚架,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2. 答案:见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掌握较好,但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究其他稳定结构,如四边形、圆形等,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的理解,三角形在力学中的应用。
2024年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
2024年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七章“力的探索”,详细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幼儿将了解三脚架的结构和稳定性,探索三角形的力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搭建三脚架,并观察其稳定性。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及其稳定性。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三脚架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积木、图片、教学课件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绳子、图钉、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不倒翁,提问:“为什么这个不倒翁不会倒呢?”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脚架的结构,讲解其稳定性,并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三脚架实例。
3. 操作探索:a. 幼儿分组,每组用积木搭建三脚架,观察其稳定性。
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 随堂练习:幼儿用纸张、图钉和绳子制作三脚架,并测试其稳定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三脚架2. 板书内容:a. 三脚架结构特点b. 三角形稳定性c. 制作三脚架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和家人一起寻找生活中的三脚架,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照相机三脚架、帐篷三脚架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结构和稳定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引导幼儿发现三角形稳定性的过程中,部分幼儿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三脚架,并探索不同形状的稳定性。
同时,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探索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及其稳定性。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探索》,详细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稳定性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脚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
教学重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实验器材(沙、石子、绳子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三脚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类似三脚架的结构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讲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稳定性原理。
演示三脚架在不同地形(沙、石子、绳子)的稳定性,让学生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何利用三脚架固定相机?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三脚架模型,使其稳定性最高。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设计思路。
5. 知识拓展介绍三脚架在摄影、野外探险等领域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三脚架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结构特点:三角形结构,稳定性高稳定性原理:重心低,支撑面积大应用:摄影、野外探险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设计一个三脚架模型,并解释其稳定性原理。
在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地方可以使用三脚架?2. 答案:作业一: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三脚架模型,并阐述稳定性原理。
作业二:学生可自由发挥,如摄影、手机支架、野外露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稳定性原理及其应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探索》,详细内容为第三节《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掌握三脚架的制作方法,并探索三脚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知道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作三脚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三脚架的制作方法及探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三脚架模型、图片、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剪刀、胶带、卡纸、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讨三脚架的稳定性优势。
3. 动手制作(15分钟)教师发放学具,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三脚架。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脚架稳定性原理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三脚架的制作方法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三脚架,并解释其稳定性原理。
举例说明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收获,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三脚架,以及三脚架的使用场景和作用。
2.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三脚架,提高照相机的稳定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三脚架的定义和功能。
2.如何正确安装和调整三脚架。
3.三脚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展示一张使用三脚架拍摄的照片,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在拍摄过程中有哪些不稳定的因素?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三脚架的定义和功能,介绍在拍摄时使用三脚架的好处。
3.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讲解如何正确安装和调整三脚架,确保相机的稳定性。
第三步:实践操作(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照相机和一个三脚架。
2.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包括:a.安装和调整三脚架。
b.调整照相机的角度和焦距。
c.拍摄几张照片,检查照片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使用三脚架的体验和感受。
2.总结三脚架的作用和使用技巧。
3.提醒学生正确保管和使用三脚架,避免损坏。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展示其他摄影设备,如遥控器、滤镜等,并简单介绍其功能。
教学资源:1.照相机、三脚架等摄影设备。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评估其使用三脚架的技巧和照片的质量。
2.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分享,评估他们对三脚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如何正确使用三脚架。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运用到实际中。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摄影的其他领域,并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拓展延伸。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神奇的三脚架》。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三脚架的构造和稳定性,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通过实践操作感受三脚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三脚架的构造和稳定性,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2. 能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感受科学现象的趣味性,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三脚架的构造、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验材料(沙子、土、石块等)。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模型、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让孩子们观察三脚架的形状,引发他们对三脚架的好奇心。
2. 讲解与探索(10分钟)(1)教师讲解三脚架的构造和稳定性,引导幼儿观察三脚架的三角形结构。
(2)幼儿分组讨论,思考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3)实践操作:每组用实验材料搭建三脚架,观察稳定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倾斜的三脚架,引导幼儿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三脚架搭建比赛,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探讨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帐篷等。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①构造:三个支架组成②稳定性:三角形结构2. 三角形稳定性原理①三个角固定,不易变形②边长固定,角度固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采用三脚架结构的,并记录下来。
答案:例如照相机、帐篷、三脚架等。
2. 实践作业:用身边的物品(如筷子、树枝等)搭建一个三脚架,拍照至班级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孩子们对三脚架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部分孩子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
2. 拓展延伸:在下节课中,可以引导孩子们探索更多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如桥梁、房屋等,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三脚架的结构与稳定性,探索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三脚架,了解其结构与稳定性,知道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脚架的结构与稳定性。
难点: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物展示等。
2.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玩具积木、画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孩子们观察教室中的三脚架,讨论其外观、结构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三脚架有什么作用吗?2. 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实物展示,介绍三脚架的结构与稳定性。
讲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影、测量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如何用三脚架搭建一个稳定的结构?引导孩子们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三脚架结构,并尝试搭建。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鼓励。
邀请各组展示搭建的三脚架结构,分享搭建经验。
讨论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三脚架的生活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三脚架结构,并说明其应用场景。
2. 答案示例:设计一个三脚架用于手机拍摄,结构稳定,可调节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较高,但在搭建过程中,部分孩子对三脚架的稳定性掌握不足,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其他稳定结构,探索其原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和运动》,详细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该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探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掌握其稳定性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状态间关系的探究。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小球、细线、斜面、积木等。
学具:每组一套三脚架模型、小球、细线、斜面、积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不稳定的椅子,让学生想办法使其稳定。
引导学生思考稳定性与三脚架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介绍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2)教师讲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利用三脚架稳定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如何使三脚架更稳定?(2)如何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使小球从斜面滚下来?5.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结构特点:三个支脚,底部稳定稳定性原理:三个支脚共同承担重量,分散压力2. 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设计一个三脚架,使其稳定性更高。
(2)请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答案:(1)设计要点:三个支脚长度相等,底部较宽。
(2)实验结果: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和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三脚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三脚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描述三脚架的形状、颜色、材质等基本特征。
2.能够理解并描述三脚架的作用和使用场景。
3.能够模仿教师示范,正确搭建三脚架,认真观察其稳定性。
4.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三脚架,发挥想象,体验探究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1.认识三脚架并了解其基本特征。
2.学习三脚架的使用方法,并模仿教师示范正确搭建三脚架。
3.创造性的运用三脚架。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提供三脚架的使用场景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
2.演示法:全班配合,教师模拟搭建三脚架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模仿。
3.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拿起一个三脚架,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观察其外形和颜色。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学习三脚架的使用方法1.教师手持三脚架,根据学生观察的表现,引导学生描述其特征,如颜色、形状、材质等。
2.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在实验室中搭建三脚架。
3.全班配合,教师模仿搭建三脚架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
4.学生们分成小组,依次模仿教师示范搭建。
3. 创造性的运用三脚架(小组合作)1.教师向学生提供三脚架的使用场景和实际问题,如搭建一个校园小车站、小花园等,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三脚架创造并解决问题。
2.巩固知识点,提高探究能力,塑造探究的品质。
4.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强调本节课重点是学习三脚架的使用方法和探究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使用三脚架的经验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使用了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和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加深了对于三脚架的认识和使用方法,并培养了探索问题,创造性思考,合作探究等探究品质。
但是,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本节课所使用的三脚架材料较为简单,仅考虑到其使用功能,但学生对于其基本材质和构成还有待深入了解;2.学生小组合作有时存在一些小冲突,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相互尊重,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畏科学的真知灼见。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神奇的三脚架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神奇的三脚架教案【含教学反思】1. 活动背景科学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展示个性和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制作可移动的三脚架,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材料、力量、平衡与稳定性等科学原理,建立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
2. 活动准备•三脚架制作原料:木棍、细绳、螺丝钉等•工具:锤子、手钻、钳子等•活动性质:小组合作•活动时间:2小时左右3. 活动流程3.1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和示范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脚架的示意图,并讲解三脚架的重要性和制作原理。
同时,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制作材料进行示范,让孩子们有个具体的了解。
3.2 第二阶段:材料制作孩子们分小组合作,开始准备三脚架的制作材料,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将木棍、细绳和螺丝钉等材料按照示意图进行组装。
3.3 第三阶段:制作过程中的科学探究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以下问题:•三脚架的形状为什么是三角形?•如何保证三脚架的稳定性?•如何调整三脚架的高度和倾斜角度?通过让孩子们思考这些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调整,让孩子们逐渐建立起对材料、力量、平衡和稳定性等科学原理的认识。
3.4 第四阶段:实际操作和体验制作完成后,孩子们可以将自己制作的三脚架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
例如,可以使用三脚架来支撑一盏台灯或者电视,看看三脚架能否稳定地支撑这些物品。
4.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引导孩子们思考科学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在制作的过程中,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需要加强教师的监督和指导。
其次,制作三脚架的材料比较简单,容易导致孩子们的兴趣相对不高。
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新颖、创意的材料或实验元素。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对科学的学习与探究,同时也为今后的科学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三
脚架》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
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脚架
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
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
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
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
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以
帮助小球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情境,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
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
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
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
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难点: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
2.记录表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在图形王国里,有一个橡胶泥做的小球,它没有腿,整天只会滚来滚去。
它梦想有一天能够长出长长的腿,(教案出自:教案网)可以站得稳稳的高高的。
小朋友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帮它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初次操作,尝试借助小棒让橡胶泥小球站起来。
(1)教师出示小棒和橡胶泥小球,请幼儿想办法利用小棒让小球站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探索结果,让幼儿说说用了几根小棒,是怎么让小球站稳的。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小棒让小球站稳。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用最少的小棒帮助小球站稳。
(2)幼儿猜测最少要几根小棒能让小球站稳,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3)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少需要3根小棒才能让小球站稳。
3.运用三根小棒,以最快的速度让小球稳稳的站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1)幼儿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用三根小棒帮小球又快又稳的站起来。
(2)讨论交流操作的结果和方法。
(3)教师小结,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特点。
(用三根小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大也不小,(教案出自:教案网)就能又方便又
稳固地把小球撑起来。
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
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
4.发现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脚架?
(2)播放PPT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自主尝试制作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小棒、毛线、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自制的三脚架。
四、活动延伸,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