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路径、学理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路径、学理在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跨学科”一词高频出现,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
这带动了“跨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高潮。
很多研究从一线实践需求出发,结合具体课程与教学内容,探讨跨学科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开展等问题,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然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不只是一项技术性的实践工作,更是一项包括基本理念、方法论和一般性实施原则的系统工程。
要在我国现有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框架下探索跨学科实践,不仅要从方法策略层面进行“如何做”的探寻,更需要从历史、学理和方法论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01跨学科发展的历史与实施的时代必然(一)跨学科发展的历史跨学科作为一种现象,很难考证其明确的起源。
在现代科学分化之前,科学研究无不具有综合性特点,但因为当时并不存在清晰划分的学科门类,所以也谈不上跨学科研究。
从广义上来讲,学科的分化发展是宗教神学与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不断裂变为更细小专门学科的过程。
而学术视角下分界鲜明的不同学科,则是自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研究型大学中出现以专业部系为标志的学术专业分工而诞生的。
这些现代学科产生和建立的过程,遵循着分析的路向,对完整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个角度进行专精的研究,并以各自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与其他学科的鲜明界限。
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学科间界限的明晰,一方面促进了学科研究的精深化发展,另一方面使其脱离了世界的原本样态,难以与复杂综合的现实世界直接对接。
针对学科研究这种精深分析路向的局限,“跨学科”顺势而出。
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思(Woodworth)公开使用“跨学科”一词描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职能,他指出理事会是几个学科的集合,要努力促进不止一个学科进行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Planck)指出,“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1. 前言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
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理念2.1 科学素养培养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2 环境意识培养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真实案例和生动的图表、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2.3 信息技术的运用新课程要求教育信息化,地理教学应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网络资源等教学工具,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 教学设计实例3.1 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地球与地理》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属性,认识地球的多样性和连续性,理解地球作为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地球的形状、地理坐标、地球的层次结构等方面,通过图例、图片、实地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地球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同时,通过介绍地球的水资源、气候区划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作为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的设计针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地理坐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地球的多样性和连续性,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地球作为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的重要性。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进阶”模式的地理教学设计——以“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板块为例
教学·现场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进阶”模式的地理教学设计———以“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板块为例文|曹新兰在整合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构建了学习进阶教学设计的框架,以中学区域地理核心概念体系为基础,结合科学概念理解的发展层级模型和布卢姆认知过程水平分级,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逐步深化、有序发展的学习路径。
下面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展开知识板块教学设计。
一、“学习进阶”模式要将知识板块作为教学设计对象,首先需要将分散在不同学段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系统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搭建出知识板块学习的新路径,从整体上把握“地球上的大气”各个知识板块设计核心,由此梳理出以知识为脉络的进阶主线,并按照知识、能力与学科素养三个目标展开分层教学,细化不同知识板块,让学生更加清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学习进阶”模式每个阶段的内容要求需要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实现进阶,最后整个进阶的学习构建出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知识体系基础中阶高阶图1进阶阶段(宏观层面)从微观视角来看,学习进阶强调的是在整理出的整体知识板块中确定某个核心主题,并围绕其开展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强调聚焦性和明确性,通常情况下以1~3课时为单位,这样可以避免整体知识板块内容较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任课教师在学习进阶课堂教学设计规划时,要融入地理现象、地理情境等,实现整体的串联,达到有层次的重组。
这样的层级规划有助于学生按照科学的认知发展规律逐步提升自身的地理知识和能力水平。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来设计进阶路径。
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累地理知识,还能优化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如图2所示。
这个设计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基于原有的地理认知水平,通过有序的学习进阶,逐步提升地理知识和能力水平。
观察识别地理现象、地理经验归纳综合地理情境、地理案例分析说明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迁移运用关联整合地理事实图2学习进阶课堂教学设计(微观)二、基于“学习进阶”教学模式进行“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一)宏观设计,搭建学习路径“地球上的大气”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应因时而变,灵活变通,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验实践,使之过程化、体验化。
探究式教学小组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中引入项目式教学、问题式学习等形式,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加强合作及提高互动交流的训练,达到相互促进和全方位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资源、设置学会设计的难点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强调的是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快速形成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感受到学习细节以及具有现实应用能力的体验,从而达到加深思维和记忆的效果。
情境教学还能够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实际问题背景、知识应用的意义和难点。
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式教学在新课程中,项目式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快速获得学习成效。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教师则扮演的是学习资源的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项目作为教学资源的媒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新课程与语文教案设计
新课程与语文教案设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语文教案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对语文教案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二、有效的教案设计要素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可以是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方面的。
2.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合理的教学活动,包括导入、教学过程和巩固提高等环节。
这些活动应当有序、有逻辑、有针对性,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
3.差异化教学: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4.评价与反馈: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的指导和调整。
三、改进语文教案设计的建议1.注重任务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4.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加强合作学习: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改革的推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更加注重课程结构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教学质量。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成为了教师们必须要面对的任务。
一、教案设计目标教案设计要明确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目标,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
设计必须遵守教育教学理论,注重学生特点的把握,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回归教育基本点。
二、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也有了新的调整。
现在的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联动,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把课程设计得更加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多元化的能力,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协调,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主体意识。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
一方面,教师要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等方法。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课堂上要注意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四、教材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和实践操作。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并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图表、多媒体设备等,以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形式让学生学习。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针对性调整,使教材的使用发挥最大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潜力,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规范评价内容和流程,让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公正,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实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本文将探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1.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3.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知识。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式教学设计:情境式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1.多元化评价: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
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2.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精神等方面。
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五、结语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设计需要从理念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四上四单元《中国神话传说》
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四上四单元《中国神话传说》一.主题解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融合主题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语文要素分为三点,包括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
其中阅读训练要素有两点: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围绕这一训练要素,教材选编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婿补天》四篇神话故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后,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而感受在神奇的想象中,神话所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一一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盘古,执着顽强的精卫,伟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补天救世的女娴。
本单元的读写训练要素是统一在“神话故事”这一主题内容下的,是相互关联的,是“读写合编”的。
阅读《中国神话传说》,不仅可了解我国盘古开天地到秦国统一天下的神话及传说,还可以在作者身上学到为人为学的可贵品质,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文章阅读过程、整本书阅读过程、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的各项活动中,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从教师单向的灌输改变成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不仅大大丰富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把握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正确途径。
三、内容特点:(一)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中国神话传说》的封面是燧人氏钻木取火:慈眉善目、聚精会神的燧人氏手搓树枝不断钻木,一团团火苗在树枝与树枝的摩擦中蹦跳出来。
翻开目录,第四篇章“东方天帝伏羲”主要介绍“燧人氏。
看完整个章节,对燧人氏就会了解得一清二楚。
故事中还整合了希腊神话中关于“火”的起源,在对比中感受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异同:中外神话都在歌颂真善美,神话人物无私奉献,勇于献身,造福人类。
而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神话在表达方式上有差异,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相同。
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浏览目录,统观整本书内容,能帮助学生对本书形成大致印象。
《中国神话传说》有11个章节,介绍了盘古、女婿、伏羲、炎帝、皇帝颛顼、帝辔、大禹等11位神话人物。
新课改下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新课改下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1. 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从单一课程向跨学科整合转变:新课改强调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育教育不再是孤立的一门课程,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精神。
从注重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新课改强调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
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运动习惯养成、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传统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教学方法转变:新课改倡导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和身体素质等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从评价方式向综合性评价转变:新课改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以及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1 新课改背景介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于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革越来越重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在这股改革浪潮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各地教育部门纷纷提出了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方案。
2003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共7篇)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共7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具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为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设计是为创造一个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其实质就是为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模型,它不是对现存系统的改进,不是为超越现存系统去构思一幅新图景而创设的一个新系统,是一个目标定向的、有实际效用的、需要社会性互动的非确定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教与学的原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
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
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化学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照现代化教学思想,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主题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过程。
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亦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进。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性不足等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走向多元化、开放式、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
有必要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和设计原则,我们旨在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我们也希望通过实践案例的分享和评价方法的探讨,能够为其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促进整个教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找到一条高效的优化路径,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实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
通过深入探讨不同教学设计原则和实践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授课效果,增强教学自信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2-06-28T09:15:37.5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09期供稿作者:孙呈芳[导读]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孙呈芳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一校730060摘要:教师要肯下功夫,刻苦钻研,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才能真正设计出一堂好课。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设计方法策略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合理设计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是第一目标。
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在设计这一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吃透教材,研究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纵横联系。
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多数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2.过程与方法。
这一目标要根据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而设计,它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注重方法和结论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
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从个人的体会来看,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发展、品德修养等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教学设计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学设计还要重视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最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竞争力。
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的任务,需要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改进。
通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
2024年《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本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对于教学设计的改进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加2024年《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培训后,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设计经验。
在下文中,将详细介绍我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展望。
一、了解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成为新课程非常重要的目标。
二、学科整合与多元评价新课程强调学科整合的重要性,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要求,合理安排学科整合的活动。
同时,多元评价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平时表现、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进程。
三、问题导向和案例分析新课程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此外,案例分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案例分析的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情境和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获得了更深入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四、创设情境和引导思考新课程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联系,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实地参观、实验室实践、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学科的魅力。
同时,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及平衡的五种策略】★★——问题提出教学是由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所以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问题表象与析因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 导致教师形式主义抄写教案2、教案设计过于详尽, 导致教学过程规定太死3.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4.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教学课堂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藏的教学资源★★——行动策略1.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 从思维狭隘、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到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思考“教学结构”2、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 产生新的教学增长点3.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4.探索课堂提问策略: 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设计要揭示矛盾, 引起思考5、创设情景, 创造生成【用教学机智最大化“偶发事件”潜价值】★★——问题提出课程的三维目标, 要求课堂教学更灵活更开放;师生关系的变化, 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究;多元化的文本理解, 增加了课堂中质疑的可能;课堂结构的变化, 不断动态生成的课堂等都需要教学机智★★——问题表象忽视偶发事件的价值, 只顾追求与预设的一致;只管教不管学, 无视学生的情绪与反应;无视学生问题的价值, 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拒绝★★——问题归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存在缺陷, 无法处理偶发事件★★——行动策略1.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 把“偶发事件”的价值最大化2.设计弹性教案, 拓展自主空间: 针对学情备课;灵活调整学情3、增加文化底蕴, 积累教学智慧, 灵活驾驭实施过程:难度过大, 变换角度;难以抉择, 活动缓冲(让学生进行讨论、课后查找资料等以赢得思考、调控的时间和资源);实事求是, 不文过饰非;灵活利用课堂评价的激励转化功能第二篇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危机与危机的转化模式】★★——问题提出★★——问题表象“填鸭式”教学, 学生被动接受;“强迫式”课堂教学预设, 学生扮演配角;思维缺席, 问题肤浅, 学生难以有砥砺思维的机会;放任的课堂, 缺乏主体性的灵魂★★——问题归因基础教育的价值观错位, 教师一叶障目;传统教育的学生观压抑学生发展;传统的课程观框束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单调★★——行动策略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制自己的教学;巧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学生评价要多用激励, 慎用批评【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七点建议】★★——问题提出★★——问题表象被动学习, 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浅尝辄止, 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兴趣杂乱, 容易转移注意力;事不关己, 如课堂学习的旁观者;无可奈何, 像机械学习的“苦行僧”★★——问题归因课堂无魅力;学生性格、人格偏差;学习任务对学习主动性的挤压;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畸形的评价体系★★——行动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 重建课堂魅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缓解学习的压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寻找科学的魅力;关注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巧用情感评价, 使学生充满自信;保护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师能力的新挑战】★★——问题提出★★——问题归因教师存在理念误区, 默许分化现象;教师上课为完成既定任务赶进度, 顾不上关照全体;备课时忽略学情和差异★★——行动策略1.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备课2.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缓解: 分层设疑—自学看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3.因材施教, 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式, 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a.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b.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c.对积极参与型的学生的引导, 要鼓励质疑并参与话题设计, 引导自我评价;对自由游离型学生的引导, 要强化诱因作用, 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交由他们回答, 或小组合作中发挥其作用, 从中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对受暗示参与型学生的引导, 要予以激励性评价, 课堂中要给一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体验成功第三篇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维度【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问题表象教学目标叙写不当;活动的实效性差;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一味跟着“预设”跑;三维目标的落实, 顾此失彼;“教学”一味跟着“学生”跑;“教学”一味跟着“考试”跑★★——问题归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还缺乏理论上、观念上的认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分离;急功近利, 以“应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专业功底不够深厚, 学习视野不够开阔★★——行动策略1.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行为主体学生化;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行为条件背景化;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2.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课前通过访谈、集智备课、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等形式提高教学目标设定的有效性4.采用“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提高教学目标实施的有效性5.采用访谈、反思和议课的形式来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编写的细节与创新】★★——问题表象教学目标以设计以知识目标为主, 忽略三维目标落实;教学过程设计注重知识传授, 忽略方法参透;照搬现成的教案, 对学情分析不够;教案过于详尽, 过程预设过死;缺乏整体规划, 平均用力现象普遍;问题意识薄弱, 缺乏问题解决方案设计★★——问题归因教师过分看重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设性;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 忽略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习惯于独立备课, 未形成集体备课的机制;教师缺乏对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持续追踪的意识★★——行动策略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2.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3.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a.在新授课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 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运用所总结的方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b.设计思维发散点,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时机, 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做到举一反三4.编写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方案5.编写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资料利用的瓶颈与突破】★★——问题表象与分析只知有教材, 不知有课程;只知有教师, 不知有学生;只知用多媒体, 不知怎样用多媒体;只知有应试, 不知有素质;只知有教不会的学生, 不知有不会教的老师;只知临渊羡鱼, 不知退而结网★★——行动策略1.提供发展空间: “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资源2.抓住即时信息3.在交流中闪光4.开启社会的百科全书5.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6、开发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开放实验室, 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动手, 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效益;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7、开辟现代技术的广阔天地第四篇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重视课堂魅力的管理技巧】★★——问题表象发呆、走神;“做小动作”;“讲小话”;被多媒体吸引, 忘记学习任务和目的★★——问题归因心理失衡;厌学倾向;有意注意时间短;学习内容不适当;课堂学习环境的影响;“无爱”的教育方式;错误的教学和管理方法等★★——行动策略1.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 谢绝吵闹和噪杂;布置教室;移走无关物品2.建立民主与规范的课堂新秩序3.合理的教师期望与真诚的关爱4.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5.有趣的学习活动: 巧妙导入;合作学习;进行游戏、比赛;采用多媒体手段;布置适当的练习(难度要适中、练习可以有所选择、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完成时间的限制、教师监测练习过程)6.机智地处理课堂问题: 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语调法;行为指导法;心照不宣法;小组管理法7、控制教学时间与节奏:学习时间的有效连续;准备好教学过渡;关注学生情绪, 调控节奏8、提供有益的反馈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评估的标准;评价要明确;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合作学习的“形”、“质”与效率】★★——问题表象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不当;合作学习的分组不科学;合作学习的规则不明确;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足;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准确★★——问题归因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内涵;教师缺乏指导“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学生缺乏自制力, 不专心, 易受干扰★★——行动策略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都偶展示自我的机会, 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制订小组合作的规则: 一个一个地说;别人说过的, 尽可能不重复;轻轻地说, 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注意听, 听不懂马上问;整理小组研究成果, 准备大组交流2.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 小组角色应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小组长的管理、培训、相互交流, 提高小组长的管理水平)3、精选合作内容、体现合作过程: 设计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流程,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合作的问题设计要有思考价值;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教师要参与、指导学生的合作过程4、建立面向小组的评价方式:重视团体评价;注重感情因素, 实施鼓励评价, 激励学生不断创新;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小组间的竞赛与协作;评价切忌程式化第五篇扩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正向价值【教师口头评价六大“俗套”及创新】★★——问题表象滥用激励性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和即时表现, 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带有主观偏见,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含糊, 该评价时不予评价, 缺乏诊断和导向性;评价主体单一, 自评、互评流于形式;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 滥用“表扬”现象严重★★——问题归因1.落后的教育评价观念的影响: 教师对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把握不够;对口头评价的做哟过、意义及原理缺乏足够的认识2、教师口头评价时的心理因素: “马太效应”的心理误区;“情感因素”的心理误区3.教师教育智慧方面的因素★★——行动策略1.从评价内容入手,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多种信息, 诊断学业情况, 指明努力方向;关注情感体验, 促进感情投入2.从语言习惯入手, 改变不良的口头评价行为: 评价语言力求简洁而具体, 有启发性和指向性;评价语言要自然、亲切, 尊重学生, 富有真情实感3、从评价时机入手, 寻找恰当的口头评价时间: 即时评价;延缓评价;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增加课堂口头评价的有效性(有疑问、有惊叹、有笑声、有争议);把握激励时机的策略4.从学生特点入手, 因人而异实施口头评价: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口头评价;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业情况惊醒口头评价(期待式评价、对有个性的同学欲抑先扬);评价既关注个体, 同时也要关注全体5、评价的主题要多元化: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引导学生互评;加强教师的评价【评价及评价反馈信息的良性互动】★★——问题表象对评估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方式单纯通过书面测试, 考察知识技能;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对评估结果利用的方法不当;教师反馈评估信息时重集体反馈, 忽略个别差异★★——问题归因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对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不够;过分强调“以教定学”, 忽视了“以学论教”、“以学定教”★★——行动策略1.科学分析, 因材施教2.及时反馈评价信息3.分层反馈评价信息: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反馈方式要结合课程的特点, 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当面交流, 评语沟通)4、探讨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策略: 注意分析、反馈的侧重点(代表性和普遍性问题、能力问题、原因分析);注意分析、反馈的方法(教师讲审题, 学生议问题;教师讲思路, 学生议解法;教师拓展, 学生迁移);抓住分析反馈之后的回顾环节与总结环节5、明确学生改进的要点, 制订改进的计划。
三新背景下物理教学设计
三新背景下物理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其中,“三新”背景,即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提出,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三新背景下物理教学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以期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三新背景下物理教学设计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科学素养的培养:物理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3. 实践与创新:教学设计应注重实践与创新,通过实验、探究、创新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跨学科整合:物理教学应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三新背景下物理教学设计方法1. 教学目标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
2.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设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
5. 教学资源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实验器材、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四、三新背景下物理教学设计实践1. 实验探究式教学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等条件,观察摩擦力的变化情况,从而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对于这个问题,站在教学系统的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
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
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材(或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②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通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根据学习心理特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学习困难?这里,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分析。
从以上对教学任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分析同时,可以借助教学理论去思考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需要做好哪些学习准备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哪些学习帮助,教学的策略也因此酝酿而成。
2、教学目标设计由于有了教学任务和对象的前期分析,教师对教与学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接下来就可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了。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为教学的组织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因此,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符合<科学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
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
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
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
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形式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三种形式:第一、采用行为术语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第二、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第三、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法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人们设计教学策略时往往在两者之间寻找某种平衡,人们希望使用替代型策略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同时希望用生成型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出完全的替代型策略,也不可能出完全的生成型策略。
那么两者的平衡或结合以什么为标准呢?教师将依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策略,自我动机,学习任务的紧迫性,进一步的学习要求等因素,来设计两之间的平衡点。
具体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①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在班级授课制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②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
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这是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之一。
虽然,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需遵循选择的原则,一般教学论著作中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均有过论述,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此外,除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程序。
我们应该注意到,以往教师在设计这些教学方法与技能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学法不重视。
既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应该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仅仅从教师活动来说的。
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
如“讲解”和“讨论”,“归纳”和“演绎”,“发现”和“接受”等。
第三,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学法指导。
③学法指导我们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
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①过程设计意图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而教学观念的变革带来的是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
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