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学案第一章 7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我们通过详细的教案,可以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教案的编写过程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课堂活动和互动环节,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篇1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

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

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2020新教材物理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2020新教材物理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使之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说明参考系的情况下,通常应认为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参考系
的。
【活动】
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图中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P17 页问题与练习 3
2.下面关于质点的正确说法有( )
A.计算火车通过站台的时间可把火车看成质点
B.研究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可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C.蚂蚁很小,可把蚂蚁看成质点
3.(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就是绝对不动的物体
B.只有选好参考系以后,物体的运动才能确定
C.同一物体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 汽车看作质点?自转的地球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我们平常所说的楼房是静止的,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4.如图 1 所示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眼中清晰的滑板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
运动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共51页)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共51页)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51页)目录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2时间和位移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2.5 自由落体运动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3.1 重力3.2 弹力3.3 摩擦力3.4 力的合成3.5 力的分解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 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教学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气势磅礴的瀑布。

画家也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动感十足的情景。

新教材高中物理 人教版必修一 精品学案 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特殊规律的应用

新教材高中物理 人教版必修一 精品学案 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特殊规律的应用

专题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特殊规律的应用【方法突破】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方法归纳1.公式:xv t=,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运动,而在用平均速度求位移时,因为不涉及加速度,计算比较简单。

2.公式:02v v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时间t 内通过的位移为x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B .可求出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C .可求出物体通过2x时的速度D .可求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答案】BD【解析】A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初速度为v 0,则根据运动学公式有2012x v t at =+在v 0未知的情况下无法根据x 和t 求出a ,故A 错误; B .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为xv t=故B 正确;C .设物体的末速度为v ,则物体通过2x 时的速度为2x v v 0和v 都未知的情况下无法求出2x v ,故C 错误;D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D 正确。

故选BD 。

【针对训练1】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s 内的位移是2m ,第4s 内的位移是2.5m ,那么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这2s 内平均速度是2.25m/sB .第3s 末瞬时速度是2.25m/sC .质点的加速度是20.5m/sD .质点的初速度为0.5m/s 【答案】D【解析】A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这2s 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2 2.5)m 2.25m/s 2ss v t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 .质点第3s 末的瞬时速度等于这2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3 2.25m/s v v ==,B 正确,不符合题意;C .根据Δs =aT 2得,质点的加速度222(2.52)m0.5m/s 1ss a T ∆-===,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033v t v a =+可得初速度为00.75m/s v =,D 错误,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册精品学案:1.2 时间 位移(步步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册精品学案:1.2 时间 位移(步步高)

2 时间位移『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物理观念:1.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2.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3.知道坐标系,会用一维坐标系描述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置和位移.科学思维:1.掌握标量和矢量的区别,会进行标量的加减运算,知道矢量的运算与标量不同.2.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意义,能根据图像直观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移.科学探究: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并会安装和使用.2.会用打上点的纸带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2.时间间隔:指某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二、位置和位移1.坐标系(1)建立目的: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2)坐标系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2.位移和路程(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质点)位置的变化.②定义: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位移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时间、温度、质量、路程等.三、直线运动的位移研究直线运动时,在物体运动的直线上建立x轴,如图1.1.物体的初、末位置:可用位置坐标x1、x2表示.2.物体的位移大小等于末位置与初位置的坐标之差,即:Δx=x2-x1.图1(1)若Δx为正,则位移的方向指向x轴的正方向;(2)若Δx为负,则位移的方向指向x轴的负方向.四、位移—时间图像在直角坐标系中选时刻t为横轴,选位移x为纵轴,其上的图线就是位移—时间图像,简称x -t图像.五、位移和时间的测量1.两种打点计时器(如图2)图2(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变电源的计时仪器;工作电压为4~6 V,当电源频率是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2)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220 V交变电源,打点周期0.02 s.2.时间的测量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起始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例如数出n个点,则纸带从起始点到第n个点的运动时间t=0.02n s.3.位移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即为相应时间间隔内物体的位移大小.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时刻就是一瞬间,即一段很短很短的时间间隔.(×)(2)上午第一节课8点上课,这里的8点指时刻.(√)(3)在800 m田径比赛中,李明以2分01秒46的成绩获得冠军,其中的2分01秒46指的是时间间隔,800 m指位移.(×)(4)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时,路程和位移总是大小相等,且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5)一个物体的位移为零,路程也一定为零.(×)2.小明同学4×10 m折返跑测试成绩为9.87 s,则小明在测试中路程为m,位移为m.9.87 s指(填“时刻”或“时间间隔”).『答案』400时间时隔一、时刻和时间间隔导学探究如图3所示,在时间轴上标出“第3 s初”,“第3 s末”,“第3 s内”,“前3 s内”;然后指出哪些表示时刻,哪些表示时间间隔.图3『答案』“第3 s初”、“第3 s末”表示时刻,“第3 s内”、“前3 s内”表示时间间隔.知识深化时刻与时间间隔的比较时刻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的表示用点表示用线段表示描述关键词“初”“末”“时”,如“第1 s末”,“第2 s初”,“3 s时”“内”,如“第2 s内”,“前3 s内”联系两个时刻之间为一段时间间隔,时间间隔能表示运动的一个过程,好比一段录像;时刻可以显示运动的一瞬间,好比一张照片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4 s末到第5 s初经历了1 s的时间间隔B.“新闻联播在北京时间19:00开始播出”,其中19:00指的是时间间隔C.物体第3 s末的位置坐标是(2 m,3 m),其中第3 s末指的是时刻D.物体第3 s内运动了4 m,其中第3 s内指的是时刻『答案』 C『解析』第4 s末与第5 s初在时间轴上是同一个点,是指同一时刻,故A错误;“新闻联播在北京时间19:00开始播出”,这里的19:00指的是时刻,故B错误;第3 s末,指的是时刻,故C正确;时间间隔是指时间的长度,第3 s内,指1 s的时间长度,是时间间隔,故D错误.二、路程和位移矢量和标量导学探究(1)如图4所示,三位旅行者从北京到上海,甲乘坐高铁直达,乙乘坐飞机直达,丙先乘坐汽车,再乘坐轮船到上海,三者的路程是否相同?位移是否相同?图4(2)①如果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点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B点,然后又向西走了30 m到达C点,则他从A到C点的路程是多少?位移的大小是多少?②路程和位移的计算方法相同吗?『答案』(1)三者的路程不同,但都是从北京到上海,初位置、末位置一样,即位移相同.(2)①如图所示,路程是70 m,位移为从A点指向C点的有向线段,大小为50 m.②不相同.路程是标量,遵从算术加法法则,可以直接相加减;位移是矢量,不能直接相加减,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知识深化1.矢量和标量(1)标量标量是指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路程、温度等,其运算遵从算术加法法则.(2)矢量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等,其运算法则不同于标量,将在后面学习.(3)矢量的表示①矢量可以用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矢量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矢量的方向.②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可以先建立一维坐标系,在数值前面加上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正号表示与坐标系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负号则表示与正方向相反.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项目比较位移路程区别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矢标性矢量标量相关因素由物体的初、末位置决定,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既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也与物体运动路径有关联系(1)都是过程量(2)位移的大小不大于相应的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如图5所示,某人沿半径R=50 m的圆形跑道跑步,从A点出发逆时针跑过34圆周到达B点,试求由A到B的过程中,此人运动的路程和位移(取π=3.14,2=1.414).图5『答案』235.5 m70.7 m,方向由A指向B『解析』此人运动的路程等于ACB所对应的弧长,即路程s=34×2πR=235.5 m.此人从A点运动到B点的位移大小等于由A指向B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即位移大小x=2R =70.7 m,位移的方向由A指向B.针对训练(2019·招远一中月考)煤矿安检员在一次巡检中,乘坐矿井电梯从A井竖直向下运动了120 m到达井底,然后在井底又沿着水平隧道向东走了160 m到达B井,最后从B井乘坐电梯竖直向上返回地面.若A、B两个井口恰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则此次巡检中安检员() A.发生的位移是200米,方向向东;通过的路程是160米B.发生的位移是400米,方向向东;通过的路程是160米C.发生的位移是160米,方向向东;通过的路程是400米D.发生的位移是160米,方向向东;通过的路程是240米『答案』 C关于矢量和标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B.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C.-10 m的位移比5 m的位移小D.-10 ℃的温度比5 ℃的温度低『答案』 C『解析』由矢量和标量的定义可知A、B项正确;-10 m的位移比5 m的位移大,负号不表示大小,仅表示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故C错误;温度是标量,负号表示该温度比0 ℃低,正号表示该温度比0 ℃高,故-10 ℃的温度比5 ℃的温度低,D正确.三、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和位移1.位置在一维坐标系中的表示一维坐标系中位置用一个点的坐标表示;坐标值的正负表示物体所在位置在坐标原点的正方向上还是负方向上;坐标值的绝对值表示物体所在位置到坐标原点的距离.2.位移在一维坐标系中的表示用两个坐标的差值即Δx=x2-x1表示位移.Δx的数值表示位移大小,Δx为正,表示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Δx为负,表示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3.在一维坐标系中,选择不同的坐标原点,各点的位置坐标不同,但两点间位移相同,即位移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可以用坐标轴上的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用坐标的变化量Δx表示物体的位移.如图6所示,一个物体从A运动到C,它的位移Δx1=-4 m-5 m=-9 m;从C运动到B,它的位移为Δx2=1 m-(-4 m)=5 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6A.从C到B的位移大于从A到C的位移,因为正数大于负数B.从A到C的位移大于从C到B的位移,因为正、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不表示位移的大小C.因为位移是矢量,所以这两个矢量的大小无法比较D.物体由A到B的位移Δx=4 m『答案』 B『解析』位移是矢量,正、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而不表示位移的大小,从A到C的位移大于从C到B的位移,选项A、C错误,B正确;物体从A到B的位移Δx=1 m-5 m=-4 m,故选项D错误.四、位移—时间图像(x-t图像)从位移—时间图像(x-t图像)中获得的信息(1)任一时刻质点的位置图像中的每一个点表示质点某时刻的位置.(2)质点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3)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质点在这一时刻相遇,如图7中P点.(4)截距图像不过原点O时,若从纵轴开始,则表示开始计时时,初始位置不在原点处,如图线甲所示;若从横轴开始,则表示计时一段时间后,质点才开始运动,如图线乙所示.图7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其运动的x-t图像如图8所示,则:图8(1)质点在时间内离出发点越来越远;质点在时间内离出发点越来越近;质点在时间内没有运动.A.0~20 s B.20~30 sC.30~40 s D.40~50 s(2)质点离出发点的最远距离是m.(3)质点在10 s时距离出发点m,质点在s时回到出发点.『答案』(1)AC D B(2)50(3)1050『解析』(1)质点在0~20 s内和30~40 s内离出发点的位移越来越大,离出发点越来越远.质点在20~30 s内位移没有变化,故处于静止状态;质点在40~50 s内离出发点的位移越来越小,离出发点越来越近.(2)由题图知t=40 s时,质点离出发点的距离最远,最远距离为50 m.(3)从题图上读出质点在10 s时距离出发点10 m;质点在50 s时位移为0,即回到出发点.1.x-t图像中的图线表示的是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是质点运动的轨迹.2.x-t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不能描述曲线运动.1.(时刻和时间间隔)(多选)(2019·山西大学附中月考)“复兴号”动车组于2017年6月26日11时05分,从北京南站发车沿京沪高铁至上海虹桥站终点,整个行程用时4.5 h,总行程1 315 km.在“复兴号”动车组这一运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复兴号”动车组运行的路程是1 315 kmB.“复兴号”动车组运行的位移是1 315 kmC.运行时间4.5 h指的是时刻D.2017年6月26日11时05分指的是时刻『答案』AD2.(位移和路程)(2019·武汉二中高一期中)从高为5 m处竖直向下抛出一个小球,小球在与地面相碰后弹起,竖直上升到高为2 m处被接住,则整个过程中()A.小球的位移大小为3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 mB.小球的位移大小为7 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 mC.小球的位移大小为3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 mD.小球的位移大小为7 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 m『答案』 A『解析』位移是指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小球与地面碰撞处取为坐标原点,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由题意可知,x1=5 m,x2=2 m,则Δx =x2-x1=2 m-5 m=-3 m,即位移的大小为3 m,方向竖直向下,运动轨迹的长度为5 m +2 m=7 m,即路程为7 m,A正确,B、C、D错误.3.(位移和路程)某学校田径运动场400 m标准跑道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100 m赛跑的起跑点在A点,终点在B点,400 m赛跑的起跑点和终点都在A点.在校运动会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参加了100 m、400 m项目的比赛,关于甲、乙两位同学运动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9A.甲、乙的位移大小相等B.甲、乙的路程相等C.甲的位移较大D.甲的路程较大『答案』 C『解析』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由题意可知,400 m的比赛中,起点和终点的位置相同,所以在400 m的比赛中位移的大小是零,而在100 m的比赛中,起点和终点的直线距离是100 m,所以在100 m的比赛中位移的大小就是100 m,即甲的位移大小为100 m,乙的位移大小为零,故甲的位移大;路程是指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所以在100 m、400 m的比赛中,乙的路程大.选项A、B、D错误,C正确.4.(x-t图像)(多选)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图像如图10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图10A.甲、乙同时出发B.乙比甲先出发C.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0处D.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答案』ACD『解析』在题图所示直线运动的x-t图像中,直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出发时物体离原点的距离.当直线与t轴平行时,物体位置没有变化,故处于静止状态,两直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即在这一刻两物体相遇,故A、C、D正确.。

高中物理必修1课堂学案配套课件目录

高中物理必修1课堂学案配套课件目录

学案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学案6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学案7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学案8 位移—时间图像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学案9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学案10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学案11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学案12 章末总结
下进一入页
课堂学案配套课件
物理·必修1(教科版)
进进入入
本工具包包含以下内容: 多媒体课件:成书课堂学案部分PPT课件 Word版题库:成书习题部分Word版文档 部分课件为Flash、PPT、视频文件结合制作,请先点击安装 Flash播放器、视频播放器,以保证顺利观看。
本光盘包含本书全部内容,同时您也可使用教师用书所配上网卡登 录中学教考网()免费下载。
下进一入页
点点击击下下列列图图标标进进入入各各部部分分目目录录
课堂学案配套课件





习题部分Word版文档





《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
Word版文档
课堂学案配套课件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学案1 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
学案2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学案3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
学案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 速度—时间图像
第二章 力
学案1 力 重力 学案2 弹 力 学案3 摩擦力 学案4 习题课:物体的受力分析 学案5 力的合成 学案6 力的分解 学案7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学案8 实验: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学案9 章末总结
下进一入页
课堂学案配套课件
学案1 学案2 学案3 学案4 学案5 学案6 学案7 学案8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和规划,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指导。

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研究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与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的章节划分,对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章:物理学科概述该章节主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章:运动的基本概念与运动的描述该章节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第三章:力与运动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等内容。

第四章:力的作用效果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该章节主要介绍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六章:压力与浮力该章节主要介绍压力和浮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原理。

第七章:功和机械能该章节主要介绍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八章:能量的守恒与转化该章节主要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在不同物体和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

第九章:简单机械该章节主要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第十章:热学知识该章节主要介绍热学知识,包括热能、温度、热传递等内容。

教学活动本教案提供了针对每个章节的教学活动案例,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研究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价方式本教案提供了针对每个章节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以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使用,希望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详细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为了更好地教授高一物理第一章的内容,本文将提供一份完整的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物理学的基本量和单位;3、理解物理学的量纲和量纲式;4、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物理量、物理单位及其换算;3、量纲和量纲式的计算;4、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量纲与量纲式的计算;2、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物理学概论1、物理学的定义;2、物理学的研究对象;3、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物理学基本量和单位1、物理量的概念;2、国际单位制;3、一些物理量的基本单位。

第三节量纲和量纲式1、量纲的概念;2、量纲式的确定方法;3、量纲式的计算。

第四节物理实验1、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2、物理实验的方法;3、物理实验的操作技巧。

五、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2、结合实例讲解理论知识;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物理实验;4、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六、教学评估1、每节课结束时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2、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3、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物理学概论和物理基本量、单位的掌握方面表现得较为优秀,但在量纲和量纲式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量纲和量纲式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将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物理学习兴趣。

新课标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学案

新课标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经典教案(含有章节练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细解考纲】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

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的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4.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A.研究某学生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B.对这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基础训练锋芒初显】5.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多少B.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6.坐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选取作为参考系的缘故,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作为参考系的。

2020-202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2020-202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案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特殊是理解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2.能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速率的概念.3.会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一、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v =ΔxΔt.3.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公式v =ΔxΔt ,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间隔Δ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2.瞬时速度:运动.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可以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一、速度[问题设计]自行车和汽车都在平直大路上沿同一方向单向行驶,自行车在30 min 内行驶8 km ;汽车在30 min 内行驶50 km ;百米竞赛中,运动员甲用时10 s ,运动员乙用时13.5 s.(1)自行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运动员甲和运动员乙哪个跑得快? (2)汽车和运动员甲哪个运动得快?如何进行比较的? 答案 (1)汽车运动得快,相同时间内位移大. 运动员甲运动得快,通过相同位移所需时间短.(2)对于汽车和运动员甲,通过比较两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可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 汽车:50 km30 min =50×103 m30×60 s≈27.8 m/s.运动员甲:100 m10 s =10 m/s.所以汽车运动得快. [要点提炼]1.定义式:v =ΔxΔt.其中Δx 是位移,不是路程.说明 这里的定义方法是比值定义法.比值定义法是高中常见的一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被定义的物理量不是由其它两个量打算,即不能说v 与Δx 成正比,与Δt 成反比.学校曾学习过ρ=m V 、R =UI也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2.方向: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留意 (1)当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 (2)分析物体的运动速度时不行只关注速度的大小,也要留意确定速度的方向.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问题设计]某同学百米竞赛用时12 s ,前2 s 内的位移为12 m ,第2个2 s 内位移为14 m ,第3个2 s 内位移为16 m ,第4个2 s 内位移为19 m ,第5个2 s 内位移为20 m ,第6个2 s 内位移为19 m.(1)请计算上述6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并说明哪段时间运动得最快?(2)通过以上数据,你能知道这个同学的“起跑速度”、“冲刺速度”以及“最大速度”吗? 答案 (1)第1个2 s 内v 1=12 m2 s=6 m/s , 第2个2 s 内v 2=14 m2 s =7 m/s ,第3个2 s 内v 3=16 m2 s =8 m/s ,第4个2 s 内v 4=19 m2 s =9.5 m/s ,第5个2 s 内v 5=20 m2 s =10 m/s ,第6个2 s 内v 6=19 m2 s =9.5 m/s.第5个2 s 内运动得最快. (2)不能.。

苏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学案

苏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学案

苏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学案第一章力学基础- 研究目标:了解力学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合成分解方法,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

- 研究内容:- 1.1 力的概念与力的种类- 1.2 力的作用效果- 1.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4 力的计算方法- 研究活动:-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掌握力的合成分解方法;- 进行力的计算实验,熟练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 研究目标: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方法,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图象,研究使用图象分析运动规律。

- 研究内容:- 2.1 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方法- 2.2 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图象- 2.3 图象分析运动规律- 研究活动:- 观察和实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方法;- 进行直线运动的实验,观察和绘制运动图象;- 使用图象分析法,探究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三章力的测量- 研究目标:了解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大小,研究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进行力的测量。

- 研究内容:- 3.1 力的测量方法- 3.2 弹簧测力计和天平的使用- 研究活动:- 研究力的测量方法,了解测力计和天平的原理;- 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进行力的测量。

...(继续编写下一章的内容)参考资料总结本学案按照苏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分章节进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设置。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力学基础、运动的描述和力的测量等知识,掌握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

学案最后提供了参考资料,供学生进一步查阅学习。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学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学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学案(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精品学案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参考系。

学习难点:质点概念的理解。

自主学习:(一)、物体与质点1、观看鸽子飞行的录像。

思考:(1)要准确描述鸽子身上各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不是容易事,困难和麻烦出在哪儿呢?(2)如果我们研究它从家里出发到你亲戚家送信,需要了解它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3)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描述它的运动呢?提示:有些时候为了便于分析,常常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

观看“神舟”5号运行时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显示为一个小小的光点。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物体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用来代替物体的叫质点。

提示: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

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别是次要因素或无关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着质点。

2、思考:(1) 观看太阳系运行的模拟动画: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能否把地球视为一个点呢?(2) 观看火车运行模拟动画:一列沿京沪铁路运动的火车,若研究它从上海到北京的运动能否把它简化为一个点?(3)观看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模拟动画:研究地球上各处的季节变化时,能否把它视为质点呢。

(4)观看火车过桥的图片。

研究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运动时,能否把它简化为一个质点?3、讨论:(1)物体是否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看作质点?(2)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是什么?(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学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随时都看成质点吗归纳: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沪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学案

沪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学案
答案 三种方式路程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即都是从北京到深圳,初位置一样,末位置一样,即位置的变化一样.可以用一条从北京到深圳的有向线段,即位移来描述位置的变化.
2.分析下列两种情况下的位移和路程,并说明: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吗?什么情况下相等?
(1)一位同学参加百米比赛;(2)一位同学沿着400 m的跑道跑一圈.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物质点,它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次要因素,而突出了物体具有质量这个主要因素.它与几何中的“点”有本质区别.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不存在(填“存在”或“不存在”).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延伸思考]
是不是很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做质点,而很小的物体一定可以看做质点?请举例说明.
答案 不是.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做质点,而研究乒乓球的发球(如旋转问题)时不能把乒乓球看做质点.
三、位移与路程有什么不同
[问题设计]
1.中考结束后,爸爸带小明去深圳旅游.出发前,爸爸让小明设计出行路线,路线起点:北京,终点:深圳.他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乘长途汽车;二是坐高铁;三是乘飞机.三种出行方式的路程是否相同?位置的变化是否相同?如何描述位置的变化?
2.路程:指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四、用坐标表示位置和位移
1.用坐标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2.物体做一维、二维、三维运动时,分别用一个、两个、三个坐标来确定它的位置.
五、时间和时刻
时光流逝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叫做时刻,它没有长短,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叫做时间.
一、怎样判断动与静
沪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外研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学案全集

外研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学案全集

外研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学案全集学案一
研究目标
-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研究内容
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的培养
3. 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研究步骤
1. 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并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研究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的培养方法,如观察、思考、推理等。

3. 研究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等。

研究反思
通过本次研究,我对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学会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的方法,以及进行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技巧。

这些将对我的物理学研究和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学案二
研究目标
- 掌握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 能够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
研究内容
1. 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3. 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的方法
研究步骤
1. 研究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如推力、拉力、重力等。

2. 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如力的合成图示、分解力的方法等。

3. 研究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的方法,如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平衡力的原理等。

研究反思
通过本次研究,我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学会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我也学会了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的方法,这对我的物理研究和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继续写下去,总共写满800字以上)。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运动的描述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教学方法:探究、讲解、讨论、练习教学手段: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后思考问题(有关运动的话题).(放映录像)选择有关反映物体运动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可搜集整电视片《科技之光》和《动物世界》中的图像).如:雄鹰、小鸟在空中飞翔,飞机在天空中划过,行星、卫星在宇宙中运行,航天员杨利伟在宇航舱中给地球拍照,汽车在公路飞驰,轮船在海水中搏击海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会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3.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一、自由落体运动1.对下落物体的认识(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观点.(2)通过实验说明造成“重快轻慢”的真正原因是:空气对物体的阻碍作用.2.自由落体运动(1)①定义:只在重力的作用下,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②实际自由下落物体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比较小,可以忽略.(2)特点①初速度为零.②只受重力作用.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1.发现问题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2.提出假说物体下落的过程是一个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t;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h∝t2.3.间接验证让小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由静止开始到每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末物体运动的距离之比为1∶4∶9∶16…,证明了h∝t2,也证明了v∝t.4.合理外推伽利略设想将斜面倾角外推到90°时,小球的运动就成为自由下落,伽利略认为小球仍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三、自由落体加速度1.概念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 2.大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在地球上纬度和海拔不同的区域略有差别.计算中通常取g =9.8 m /s 2,在粗略计算中还可以取g =10 m/s 2. 3.方向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即学即用]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在空气中自由释放的物体都做自由落体运动.(×) (2)物体在真空中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3)自由释放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4)质量越大的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越大.(×) (5)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垂直地面向下.(×)(6)伽利略通过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7)伽利略根据斜面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2.在研究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一个点记作O ,另选连续的4个点A 、B 、C 、D 作为测量点,每两个测量点之间有4个实际打出的点(未标出),如图1所示,图中所标数据是各测量点到O 点的距离(单位:mm),那么物体做________运动,加速度为________.图1答案 匀变速直线 9.8 m/s 2 解析 因为打点周期T ′=0.02 s , 所以各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T =5×T ′=0.1 s.由纸带数据得h OA =49 mm ,h AB =147 mm ,h BC =245 mm ,h CD =343 mm ,即Δh =h AB -h OA =h BC -h AB =h CD -h BC =98 mm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Δh T 2=98×10-310-2 m /s 2=9.8 m/s 2.一、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实质上是初速度v 0=0,加速度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只有当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可以忽略时,物体的下落才可以当做自由落体运动来处理.(3)运动图像:自由落体运动的v -t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k =g .图22.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但不一定垂直地面;(2)大小:①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都相同.②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点重力加速度不同,其大小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赤道上最小,两极处最大,但各处的重力加速度都接近于9.8 m /s 2,因此一般计算中g 取9.8 m/s 2或10 m/s 2.例1 (多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及重力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竖直向下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B .熟透的苹果从树枝开始自由下落的运动可被视为自由落体运动C .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 值一样大D .g 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 答案 BC解析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初速度为零且只受重力作用,A 错;熟透的苹果在下落过程中虽受空气阻力作用,但该阻力远小于它的重力,可以忽略该阻力,故可将该过程视为自由落体运动,B 对;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都相同,与质量无关,C 对;赤道处g 值小于北极处,D 错.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v t =v 0+at x =v 0t +12at 2――→v 0=0a =g ⎩⎪⎨⎪⎧v t =gt h =12gt2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推论公式,如平均速度公式、位移差公式,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例2 从离地面500 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 m/s 2,求小球: (1)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 s 内的位移、最后1 s 内的位移. 答案 (1)10 s (2)5 m 95 m解析 (1)由h =12gt 2得落地所用时间:t =2h g= 2×50010s =10 s. (2)第1 s 内的位移:h 1=12gt 21=12×10×12 m =5 m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 s 内的位移为 h 9=12gt 29=12×10×92 m =405 m所以最后1 s 内的位移为Δh =h -h 9=500 m -405 m =95 m.例3 一个物体从H 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200 m 所用的时间是4 s ,求物体下落H 所用的总时间T 和高度H 是多少?(g 取10 m/s 2,空气阻力不计) 答案 7 s 245 m 解析 法一:基本公式法根据题意画出小球的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t =4 s ,h =200 m. 根据自由落体公式得:H =12gT 2,H -h =12g (T -t )2得:h =gTt -12gt 2所以T =7 s ,H =12gT 2=245 m.法二:平均速度法由题意得最后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v =h t =2004m /s =50 m/s因为在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下落至最后2 s 时的瞬时速度为:v t ′=v =50 m/s.由速度公式得下落至最后2 s 的时间: t ′=v t ′g =5010s =5 s所以T =t ′+t 2=5 s +42 s =7 s ,H =12gT 2=245 m.1.(重力加速度及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多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关于两块石块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B .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C .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位移、相同的加速度D .两块石块在下落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 CD解析 两石块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规律相同且具有相同的加速度,由于从同一高度下落,落地时间必然相同,故A 、B 错误.因h 、t 相同,故v =ht 必相同,D 正确.由v t =gt 和h=12gt 2可知,C 正确. 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多选)图3大致地表示了伽利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思维过程,对于此过程的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3A .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的结论B .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的结论C .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 .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答案 AC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一物体从H 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 落地,则当它下落t2时,离地的高度为( )A.H 2B.H 4C.3H 4D.3H 2 答案 C解析 根据h =12gt 2,下落高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下落t 2时,下落高度为H4,离地高度为3H4.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一物体从高125 m 处自由下落,取g =10 m/s 2.求物体: (1)落到地面时的速度;(2)最初1 s 内与最后1 s 内的位移之比. 答案 (1)50 m (2)1∶9 解析 (1)设物体下落时间为t , 由h =12gt 2得:t =2hg=5 s 由v t =gt 得:v t =50 m/s (2)物体下落第1 s 内位移 h 1=12gt 21=12×10×12 m =5 m物体下落前4 s 内位移h 2=12gt 22=12×10×42 m =80 m 则物体下落最后1 s 内的位移h 3=H -h 2=45 m 则最初1 s 内与最后1 s 内的位移之比h 1h 3=19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8为单选题,9~10为多选题)1.小明发现从核桃树上同一高度一颗核桃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落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核桃和树叶的运动都是自由落体运动B .核桃先落地是由于核桃受到的重力较大C .核桃和树叶的运动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D .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核桃和树叶会同时落地 答案 D解析 从树上落下的核桃所受阻力相对重力来说很小,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而从树上落下的树叶所受阻力相对重力来说较大,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A 、B 、C 错误.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核桃和树叶不受空气阻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快慢相同,同时落地,D 正确.2.关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伽利略认为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 B .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C .伽利略通过数学推演并用小球在斜面上运动验证了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 .伽利略用小球在斜面上运动验证了运动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答案 C3.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两位同学合作,用刻度尺可测得人的反应时间.如图1甲所示,A 握住尺的上端,B 在尺的下部做握尺的准备(但不与尺接触),当看到A 放开手时,B 立刻握住尺.若B 做握尺准备时,手指位置如图乙所示,而握住尺时的位置如图丙所示,由此测得B 同学的反应时间约为( )图1A .2.0 sB .0.30 sC .0.10 sD .0.04 s 答案 B解析 由自由落体公式h =12gt 2,有0.6-0.2=12gt 2,可知t ≈0.30 s ,所以选项B 正确.4.空降兵从飞机上跳伞时,为了保证安全着陆,着陆前最后阶段降落伞匀速下落的速度约为6 m /s.空降兵平时模拟训练时,经常从高台上跳下,则训练用高台的合适高度约为(g 取10 m/s 2)( )A .0.5 mB .1.0 mC .1.8 mD .5.0 m 答案 C5.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 s 从同一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不计空气阻力,则在它们落地之前的任一时刻( )A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保持不变,速度之差保持不变B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速度之差保持不变C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速度之差也越来越大D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不断减小,速度之差也越来越小 答案 B解析 从释放第二粒石子开始计时,则第一粒石子的速度为v 1=g (t +1 s),位移为:h 1=12g (t+1 s)2,第二粒石子的速度为:v 2=gt ,位移:h 2=12gt 2,它们的速度之差为Δv =v 1-v 2=g ,位移之差为Δh =h 1-h 2=gt +g2.故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速度之差保持不变,B 正确.6.某同学在实验室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铁质小球被电磁铁吸附,断开电磁铁的电源,小球自由下落,已知小球的直径为0.5 cm ,该同学从计时器上读出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1.00×10-3 s ,则小球开始下落的位置距光电门的距离约为(取g =10 m/s 2)( )图2A .1 mB .1.25 mC .0.4 mD .1.5 m答案 B7.长为5 m 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个竖直隧道口为5 m ,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 m ,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取g =10 m/s 2)( ) A. 3 s B .(3-1) s C .(3+1) s D .(2+1) s 答案 B解析 根据h =12gt 2,直杆自由下落到下端运动到隧道上沿的时间t 1=2h 1g = 2×5 m10 m/s 2=1 s .直杆自由下落到直杆的上端离开隧道下沿的时间t 2=2h 2g= 2×15 m10 m/s 2= 3 s .则直杆过隧道的时间t =t 2-t 1=(3-1) s ,选项B 正确,A 、C 、D 错误.8.一个物体从房檐自由落下,通过一个高为1.8 m 的窗户用了0.2 s ,g 取10 m/s 2,则房檐距窗户下沿的高度为( )A .0.6 mB .0.2 mC .5 mD .3.5 m 答案 C9.从不同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甲、乙两物体,所受的重力之比为2∶1,下落高度之比为1∶2,则( )A .下落时间之比是1∶2B .落地速度之比是1∶1C .落地速度之比是1∶ 2D .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之比是1∶1 答案 CD解析 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知,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高度h =12gt 2,故t=2hg,故下落时间之比是1∶2,选项A 错误;由v =gt 知落地速度之比是1∶2,选项B 错误,C 正确;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高度无关,选项D 正确. 10.一小球从空中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2 s 末小球的速度为20 m/s B .前2 s 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20 m/s C .第2 s 内小球的位移为10 m D .前2 s 内小球的位移为20 m 答案 AD解析 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第2 s 末小球的速度为v =gt =10×2 m /s =20 m/s ,故A 正确;前2 s 内小球的位移为h 2=12gt 2=12×10×4 m =20 m ;前2 s 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 =h 2t =202m /s =10 m/s ,故B 错误,D 正确;第1 s 内小球的位移为h 1=12gt 21=12×10×1 m =5 m ;故第2 s 内小球的位移为Δh =h 2-h 1=20 m -5 m =15 m ,故C 错误. 二、非选择题11.在离地面7.2 m 处,手提2.2 m 长的绳子的上端如图3所示,在绳子的上下两端各拴一小球,放手后小球自由下落(绳子的质量不计,球的大小可忽略,g =10 m/s 2)求:图3(1)两小球落地时间相差多少? (2)B 球落地时A 球的速度多大? 答案 (1)0.2 s (2)10 m/s解析 (1)设B 球落地所需时间为t 1, 因为h 1=12gt 21,所以t 1=2h 1g= 2×(7.2-2.2)10s =1 s ,设A 球落地所需时间为t 2 由h 2=12gt 22得t 2=2h 2g= 2×7.210s =1.2 s 所以两小球落地的时间差为Δt =t 2-t 1=0.2 s. (2)当B 球落地时,A 球的速度与B 球的速度相等. 即v A =v B =gt 1=10×1 m /s =10 m/s.12.如图4所示,直杆长L 1=0.5 m ,圆筒高L 2=2.5 m .直杆位于圆筒正上方H =1 m 处.直杆从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并能竖直穿越圆筒.试求:(取g =10 m/s 2,5≈2.236)图4(1)直杆下端刚好开始进入圆筒时的瞬时速度v 1; (2)直杆穿越圆筒所用的时间t . 答案 (1)4.472 m/s (2)0.45 s解析 (1)直杆做自由落体运动,设直杆下端到达圆筒上方的时间为t 1,由运动学知识得H =12gt 21,v 1=gt 1,联立解得v 1=2 5 m /s ≈4.472 m/s.(2)设直杆上端离开圆筒下方的时间为t 2,则L 1+H +L 2=12gt 22,由题意得t =t 2-t 1,解得t ≈0.45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