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温州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主题设计
'精m m渑t 急史栏目主持人/文欣教学参考基于学浦縫賴巾学历史教学主题设计〇梁小翠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超越教材知识的认识,深人挖掘历史教学主题的深度。
所谓主题教学,是以主题为中心,通过对历史材料信息的提取、课堂架构的重新整合以及立意建构,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开展主题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史料与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又能在此过程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而言,有效的主题教学设计,具备如下实际应用价值。
一、主题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1.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
它注重对人的主体的尊重以及人的终极价值的实现。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学立意,它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而主题教学设计能把“立 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有机衔接起来。
2. 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抓手教学主题是一堂课的中心和灵魂,其恰当与否前夜社会转型的艰难,培养学生要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要有愿以一己之力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责任担当和宏大理想,要做一个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有德之人。
这体现了高中历史学科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更体现了升华家国情怀过程中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目标。
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需要历史教师去探寻更有效的实践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论是在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的课内外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教师讲授与示范、师生共同阅读史料、教师指导学生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它既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还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以教学立意统领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尽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激发自身创造性。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实践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价值观。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包括历史推理能力、历史比较能力、历史分析能力等。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与逻辑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
其次,要注重建立启发性的题目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挖掘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解释一些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提出问题、辩证思考。
还可以通过运用案例、视觉、音频、数字化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推动历史实践教育,增强历史实践能力的培养历史实践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包括古代和现代历史文献和实物的获取、整理和利用能力,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以及历史研究项目的开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要增强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需要推动历史实践教育,构建多元化的历史教育的实践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同时培养其从历史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提高其阅读古文、处理珍贵遗物的能力。
具体的实践教育形式包括:历史博物馆学习、历史实物考察、模拟历史场景、历史文献研究和历史遗址勘察等。
通过这些教育形式,学生可以深入接触和感受历史,了解和体验历史,获得和拓展相关的实践操作和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践能力。
三、丰富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文化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包括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认识文物、学习文献和史料、识别文化符号等多方面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长江丛刊》2019.05145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邵奇男/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摘 要:历史是人类民族发生发展过程的记录,是社会、文化、政治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影响的证据。
了解本民族及世界历史的发展的本质,用由表及里的历史观客观看待纷杂的历史进程,是唯物史观核心思想,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思想指导。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对王朝兴替、经济发展、政治决策的分析产生古今对比,从中找出人类发展的本质规律。
同时高中生阶段是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客观唯物主义的思想将引导学生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辩证的看待和处理问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进步的态度对待祖国未来建设,成为一名合格的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关键词:高中历史 辩证唯物主义 作用剖析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
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历史课以德树人的教育功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学习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感是高中历史课的核心目标。
如何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了解史实在特定空间和时间发生的必然性,通过合理的解释及推论辨别历史资料的价值和真假,从多角度发现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借用历史经验评判社会和国际问题,树立家国情怀,形成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高中历史老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工作方向。
一、唯物史观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历史的本质往往很残酷又无奈,站在人文的角度,有时候难以令人接受,但是站在历史必然的角度却有着其合理性的解释。
如何用古法看古人,而不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古人就是唯物史观客观性的意义所在。
不过以史为鉴又是唯物史观以史观今的发展性的意义所在。
总之教会学生以了解历史事实为基础借鉴他人经验发表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历史观点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掌握能力、历史意识培养能力等。
以下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建议。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模式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问题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现实,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景和内涵。
教师应该有条理地讲解历史知识,适当引入一些历史故事和趣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能力,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历史知识应用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历史知识掌握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能力。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历史事件,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联系起来,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实际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获取和评估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学科。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的基本了解,能够通过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的一种学科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
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当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能够理解历史变迁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影响。
学生还应当培养历史意识,即对历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对历史价值和历史进程的尊重和敬畏。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历史思维是指用历史的观点、方法和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历史思维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历史方法是指通过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分析的能力,包括收集历史资料、分析历史文献、运用历史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该掌握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并能够在历史研究和历史分析中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精神和历史担当。
历史精神是指对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同和担当,具备历史事实和历史经验的反思和总结能力,以及对历史价值和历史精神的追求和实现。
学生应当培养对历史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历史精神。
历史担当是指学生能够对历史问题和历史现实承担责任和义务,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能够勇于承担历史的各种责任和挑战。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具备历史文化的大背景和大局观,能够欣赏和理解历史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以及能够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意识和行动。
学生应当了解和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大文明的历史文化,能够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历史文化的积极作用。
以“历史解释”为例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历史解释”为例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的敏感性、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相关人物的思想、行为以及事件对后世的影响等,从而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解释的欲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辨别历史事件和资料的真伪、正误,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释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跨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比如文献分析、地理知识、经济学原理等。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和方法去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教学任务、开设跨学科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和解释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跨学科素养,使学生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得出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而新的高考改革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
那么,在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和方法呢?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
1. 历史思维的培养在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思考的能力,使他们真正具备历史思考的能力。
历史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引导他们用历史思维去解决历史问题。
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得到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的培养。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科的学习。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更要主动参与历史研究和历史实践,让他们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
3. 注重课外拓展在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通过注重课外拓展来实现。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更要在课外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实践,拓宽历史视野,提升历史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课外读物、历史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其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中的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则是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在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历史教学中的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
一、学科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科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科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人物事件等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与认知。
其次,学科素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等重要的思维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
最后,学科素养还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
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不同文化、价值观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情感。
二、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首先,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次,核心素养还体现在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上。
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最后,核心素养还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探究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过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知识储备、分析能力、批判思维、历史沟通以及历史意识。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首先,知识储备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资料、历史案例、历史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历史竞赛、阅读历史著作等方式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
其次,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历史资料和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到客观准确的历史认知。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研讨会、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多视角思考问题,理解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批判思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
历史学科并不是用来记载史实的,而是借助史实来反思与批判。
学生应该学会质疑历史事件和观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具备辨析能力,不被文字和说辞所蒙蔽,客观评判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历史中的偏见、误导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各种可能性,从而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
历史沟通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
历史是一门需要交流和沟通的学科,学生需要能够以简明和准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沟通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论文写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章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供充足的辅助材料和范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沟通。
最后,历史意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本素质。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历史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历史调查、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让他们具备独立开展历史研究和写作的能力。
1.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历史知识。
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文物等方式,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3. 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方法开展研究和写作,提高他们的历史方法能力。
5. 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考试、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2. 学校要注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进。
学校应该注重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1. 历史知识的掌握:学生应当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知识,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
他们应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并能够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相关。
历史知识的掌握:学生应当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知识,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
他们应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并能够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相关。
2. 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生应当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辨别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分析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生应当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辨别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分析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3. 历史方法的研究:学生应当研究并掌握历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他们应当了解如何搜集历史资料,如何评估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并能够利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历史研究。
历史方法的学习:学生应当学习并掌握历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他们应当了解如何搜集历史资料,如何评估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并能够利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历史研究。
4. 历史意识的培养:学生应当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欣赏。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观和思想,理解历史对于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能够思考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和责任。
历史意识的培养:学生应当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欣赏。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观和思想,理解历史对于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能够思考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和责任。
5. 历史记忆的建构:学生应当了解本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建立对历史的整体性认知。
他们需要记住历史的教训,避免重复历史错误,并将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历史记忆的建构:学生应当了解本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建立对历史的整体性认知。
他们需要记住历史的教训,避免重复历史错误,并将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6. 历史社会的认知:学生应当了解历史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设计一、前言历史学科作为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变迁、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形成正确历史观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具有启发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
本文将就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设计初中历史校本作业进行探讨。
二、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1. 信息素养历史学科对学生的信息搜索、整理和利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索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找到资料,还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可以让学生搜索某个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创新素养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让学生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主题,设计一个故事情节或角色,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写出一个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故事,并结合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讨论。
3. 交际素养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要求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合作,整理资料,设计展示方式,最后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4. 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和分析。
三、设计校本作业实例作业名称: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作业内容: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如“南京大屠杀”、“五四运动”等。
要求小组成员以该事件为主题,设计一个情节丰富、引人入胜的故事,并结合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创作。
故事情节可以涉及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人物、背景环境等,要求学生在基本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将历史事件与情节相结合,通过角色对话、情节发展等方式,让历史事件“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考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一、引言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等方面的提升。
本文将就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二、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认知和思考,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三、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掌握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不同观点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情感是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情感体验和认同。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历史情境,感受历史的韵味和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和生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这些目标应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关,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导向。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等方面的素养。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示、探究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言: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它包括了历史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历史思维的培养以及历史思维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怎样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和理解能力。
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历史资料,理解文献中的繁琐信息,并将其融会贯通。
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历史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阅读课、开展专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取和理解历史知识。
二、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思考、分析、判断以及问题解决等能力。
它包括了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阅读多种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历史思维的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对历史思维的运用能力。
这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历史观点的阐述和论证,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将历史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与意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学校和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兴趣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它是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教师可以引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案例,开展历史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爱上历史学科。
而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学生对自身发展和未来的规划有所指导的重要因素。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为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为例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中学 洪雪彬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它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纽带,也是最具历史学科特色的“方法论”,更是高考能力考查目标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重要体现。
所以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关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一些看法,以求名家指点。
一、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教师教授历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它选入了很多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
岳麓版教材中有很多资料,如“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等,材料新颖,知识面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它。
史料中蕴含论证所需要的信息,运用史料时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解读,分析史料内涵。
比如在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时代背景时,笔者利用教材后面的知识链接,让学生阅读归纳,从政治、经济角度来阐述,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
这正是当下高考四项能力要求最基础的一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讲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时,可用自我测评的材料“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论证王夫之的“厚商兴商”思想;可用课文中材料“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皇帝乃天下之大害者”论证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思想,扩大学生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创新思维,这正是当下高考四项能力要求中层级最高的——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对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价值。
但教科书毕竟篇幅有限,在史料实证方面仍有不足,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二、多角度、多样化选择史料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多角度选择史料来论证解释历史。
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学工作越来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改变。
在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背诵和记忆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虽然能够背过一些史实,但是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不强。
当高考中的题目融合了过多内容,学生就会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导致出错。
本文将以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为例,分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方法引言: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而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历史的解读态度和情感体验,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培养。
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指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养成,既包括学习本科目的知识,也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从量变到质变,由表及里的全方位培养。
真正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吸收和融合贯通,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身综合能力。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去反思历史并能够独立自主的看待历史,解读历史,培养自身的历史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若干个部分进行,意在通过对真实历史的学习,利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描述。
通过史料证实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思维,并通过学习历史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现实问题,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二、树立学生的唯物史观我国历史教学坚持唯物史观,只有正确运用历史理论与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材料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和深刻内涵。
浅谈依托核心素养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立意
浅谈依托核心素养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立意发布时间:2022-03-23T07:08:58.187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2期作者:陈如湖[导读]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界也在不断的发展。
陈如湖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三禾高级中学浙江温州 325800【摘要】在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界也在不断的发展。
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在变化,在高中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高中的历史教学十分的重要是让学生深化历史学习,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
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还需要去优化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在教学当中做到以历史教书育人,用历史培养学生思维,从历史当中获取有用知识,并且让学生去学会应用历史。
本文将概括浅谈依托核心素养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立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正文】历史的教学在高中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对深化历史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还需要去学习更高一层的历史教学内容,所以需要教师创新历史的教学方式。
通过高中历史的教学,更好地使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观念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自己的想法。
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注重整合资源,通过去确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时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并且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去增加学校的历史活动,使学生应用历史,提高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依托核心素养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立意意义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是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念的重要时期,研究核心素养,能够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依托核心素养,不仅在结构方便创新高中历史课堂,在形式方面改革高中教学活动,更将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养成健全的性格,正确的观念,以及高尚的品德。
并且在历史课堂中收获人文知识基础,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重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王海敏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重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王海敏发布时间:2023-07-28T17:25:41.94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8期作者:王海敏[导读]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重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当下历史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意义。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重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当下历史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育;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参与度一、引言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因此,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重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当下历史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通过对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教学内容琐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改革、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为目标的课堂互动机制优化等。
实施这些策略后,有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念。
在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情境,灵活运用这些策略。
本文的研究将为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推动初中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探讨——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为例摘要:“历史意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关键。
具化学习目标,注重知识维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前提,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探究体验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于文本解读中孕育学生“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关注学生头脑“前概念”实现历史与社会教育“家国情怀认同意识”的养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历史意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后课改”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的新诉求,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必然需要。
一、基本概念界定(一)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接受学校教育逐渐形成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是立足于学生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需要。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相关学者和专家提出历史与社会科学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这些要素的划分集中体现了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系统学习而应获得的具有本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和学科育人价值的必备品格,为历史与社会学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人们由历史知识凝聚、升华,最终成为学习和探索者的经验、智力、道德、信仰等思维、观念因素及心理、精神状态”1。
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个广泛综合体,学生借助史料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与分析、跨越时空观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认知与评价、掌握唯物史观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意识中的能力素养;学习者对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和未来世界的责任感、认同感和自信心、自觉性是历史意识中的情感素养。
据此笔者构建了历史意识的基本要素,如图:综上所述,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如果失去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就会成为零散知识、静态事件、虚无情感的灌输。
因此历史意识问题是历史教育教学中最为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策略和路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师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开展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活动策略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力发展,矫正应试学力,走出“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误区,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探索。
(一)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前提:具化学习目标,注重知识维度学习目标是学生在本节课中对具体教学内容运用何种学习材料、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达到何种程度的标准。
学习目标作为学生开展学习的指向灯,理应清楚的告知学生,还学习自主于学生。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却把课程目标充当课堂学生学习的目标,如通过课堂学习“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这样就拔高了课堂实际教学的功效,目标达成与否无法操作,最终流于教学设计上的文字形式。
其次很多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过于注重事实性知识,用词笼统难以测量和评价。
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核心素养首先应设计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兼顾相关知识维度,不断提升学生历史思维逻辑能力。
笔者在八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课的教学中,把相关学习目标制定如下:1.阅读教材,说出元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人物、民族、都城;2.回顾“秦、汉、唐”的学习内容,概括“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类知识的学习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3.自学教材和图册,小组讨论和分享,运用已经概括的方法解释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拓展的具体表现,至少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4.根据老师提供的两则史料,评价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在本课的学习目标中“阅读教材、回顾、自学教材和图册、小组讨论分享”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和过程,“说出、概括、运用、解释、评价”是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呈现给学生这样的目标既有学法指导,又能为测量和评价提供标准。
这些目标放到安德森认知目标二维分类表中,就能清楚看出本课的知识维度和学生思维层次培养的分布情况。
安德森认知目标二维分类表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标1B.概念性知识目标4C.程序性知识目标2 目标3D.元认知知识目标4具体可操作学习目标的制定建立在教师对学情和教材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是落实“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意识、提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理解、分析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运用探究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新课程提倡综合探究、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它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教材、知识为中心的固定模式,学生将在探究中生成知识、能力和情感,在主动参与、积极交往中塑造学生自发自觉的“主体意识”。
笔者在上八上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一课时,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一幅《清明上河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教材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想,寻找北宋都市生活的表现。
学生自己参与观察积极性很高,除了验证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笔者在此举出三个例子说明学生主动参与取得的效果。
一:在“十千脚店”旁边,学生发现一个貌似右手端着食物、左手拿着筷子的人。
结合其着装,学生猜测这是送外卖的伙计。
这一猜测不无道理,宋朝时很多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服务。
这也与教材中设计的“据史料记载,当时,车、马、轿等都可以租赁,这说明了什么?”的问题相吻合。
如果我们仅仅使用教材的知识,就显得这一问题很突兀,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
在图中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送外卖”这一活生生的生活问题,理解起“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专门化的服务行业”这一知识点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发现“虹桥”旁边有两支高杆,杆上分别立着类似一只鸡或鸟的物品。
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有“装饰说”“测风说”“标志说”等,笔者顺势将这一问题留作课外探究任务。
课后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得出了结论:虹桥旁的高杆实为“表木”,为市政管理标志。
“表木”上立着的是由鸡毛制成的测风仪,名曰“五两”。
“测风仪”的出现也充分说明了宋代汴河流域船运的发达、经济的繁荣。
这些结论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远胜于教师的讲解或展示。
三:令笔者最为惊讶的是一学生提出“即将撞上虹桥的这条大船,为什么到了虹桥旁边人们才惊觉发现?”笔者留出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排除多种可能性,最终为多数同学所接受的观点是:这只即将撞上虹桥的船可能是作者预留的悬念,它是否蕴含着北宋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往往教师的精心安排和策划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参与体验的结果更有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生成。
(三)于文本解读中孕育学生“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丧失探索发现的乐趣和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最终学习历史的方法变成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不是灌输现成的历史结论,而是让学生明白结论的来源和依据,甚至可以质疑教材的现有论点。
注重文本解读,培养学生“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拨乱反正、回本溯源的重要方面。
八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社会生活与文化》中讲到了“宋代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仅此教材观点学生只能理解“商人地位在科举考试方面”比起前代有所提高,这种“横向”比较下的提高是否就一定会带动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呢?笔者以为在教材的基础上应该补充史料加以解读,从社会整体“纵向”比较宋代商人地位的变化:1.皇亲国戚“逐什百之利······与商贾皂隶为伍”,财源滚滚,富甲一方。
2.湖州六名士子“入京师赴省试,共买纱一百匹,一仆负之”。
——《夷坚志》3.“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为僧人为之,率皆致富”。
——《鸡肋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以上材料的意思,并提炼出材料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这三则文本的解读,学生了解了宋代社会经商的群体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商人,还包括皇室官僚、知识分子、僧侣尼姑等等,宋代形成了“全民经商”的社会氛围。
教师对“全民经商”概念的解读突破了学生原本对知识点囫囵吞枣的死记硬背,建立起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认知逻辑:商人地位提高——全民经商浪潮出现——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四)“家国情怀认同意识”的培养必须关注学生头脑“前概念”“认同意识”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学生的认同意识体现在:能说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成就、中国的地理、人文特点,树立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史实,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主动肩负历史责任和使命。
然而现实生活中,受到网络信息技术、复杂的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有些学生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存在质疑、冷漠、麻木的情感。
学生会带着这样的认知(即“前概念”: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走进我们的课堂,它对学生接下来形成科学正确的观念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如若忽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
失去了历史认同感,民族的生存发展就会受到挑战。
在八下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出“清政府如此腐败,还不如让列强一直侵占中国,这样现在的中国也会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富强,我们现在的语言就是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就会更加便利”。
笔者由于在备课中忽视对学生头脑“前概念”的关注,仅仅关注教材,以教师主观预设为中心,使得学生不能接受和认同现有的空洞化结论。
在后来的教学中笔者及时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改进,通过补充材料和数据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列强侵略的实质是什么?列强侵略是否是为了帮助落后地区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二、如何评价殖民侵略的作用?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能否抹杀其侵略的实质?三、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进步是要感谢殖民侵略还是要挣脱殖民枷锁?特别是在关于殖民侵略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的问题上,笔者出示了在长期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和非洲一些国家今天发展现状的资料,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必须摆脱殖民统治才能正常发展,这是历史证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