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看的书,是胡适四十岁时写的一本自传,叫《胡适四十自述》,内容不多,只有六章,加上后面的几篇胡适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才14万字左右。
这本书从胡适的父母结婚开始讲起,主要介绍了胡适的求学经历,从上私塾一直到他出国留学前,最后讲了一部分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现在就这本书谈谈我的五点感受:首先是读书。
这本书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讲胡适如何读书的,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这才叫读书,我不管是上学还是看课外书,都不叫读书。
那么胡适是怎么读书的呢?那才叫如饥似渴,上私塾的时候,胡适就四处找小说,把《三国》《水浒》等,还有一些文言作品《易经》、诗词都读了,认的字比同龄人都多,而且文言也比其他人好。
到上公学的时候,熬夜看书那也是家常便饭。
其实胡适最大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探寻到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
所以胡适为什么能成为大师,从他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家庭教育很重要。
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但是她很重视教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坚决把胡适送到外地读书,十年来母子只见过三面。
同时,她母亲对胡适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她母亲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而晚年十分怀念母亲。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顺便说一句,前阵子《罗辑思维》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寡母带大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就,像孔子、孟子都是父亲去世得早的。
胡适也是,他父亲四十多岁才娶了十多岁的母亲,前妻的孩子比胡适的母亲还大一岁。
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
那么为什么寡母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有个说法是说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会更早地担当起一部分父亲的责任。
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想一想。
第三,讨论与辩论对学术很重要。
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到胡适跟他的朋友讨论或者辩论文学革命的一些问题,十分激烈,但是真理不辩不明,在辩论的过程中,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生本无意 行乃得义---读胡适《人生有何意义》之一
生本无意行乃得义——读胡适先生《人生有何意义》《四十自述》有感之一民国八年,先生与同窗在京偶遇,后登门拜访,问先生曰:“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无外乎三者。
其一者,柴米油盐俗物缠身而至身心疲惫,或衣食无忧闲至生而无味,然其于富贵贫贱无关,与知识之多少相系。
乡民不识字,坐而闲叹“有啥子味”,事起则碌,类先生同窗者,则入梦魇而不可拔。
其二者,黑格尔、尼采、屠格涅夫等哲学家之贤者,以究世人之来或往而为己身之爱好、事业、价值、追求种种。
其三者,事神佛诸教者,问之论之自圆其说之。
民国十七年,先生于《答某君书》中解惑曰:“人生的意义本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古往今来,立德、立言、立业,此三者,是为中国读书人的器识与宏愿,之最高向往,即人生之终极意义。
立德者,摸过修身齐家;立言者,莫过继往圣绝学,立业者,莫过开万世太平。
余观先生之种种,其言而有信、信而有义,或周急不济富,或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或绝交而不出恶声,或立论存心宽厚,是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唐德刚评先生),可谓修身立德之典范;先生著作等身,新文化运动之领袖,近代哲学之先驱,可谓立言之先驱;先生一生不染政治,却陷于其中乃至总统竞选,而不得心之自由,大抵是立业之心的矛盾了。
故究先生之一生,“过河卒子、勇往直前”(季羡林评先生),始终在赋予生命之意义之征途。
余虽有学先生立德之愿,但无先生立言之才,更无立业之基,亦常有乡民之叹或学者之自问,尤处大喜大悲之际,凝神静气之时,常思做工、会友、成家、阅读等诸事之意义,常思而不得解。
岂知先生解惑已百年,今日方得拜读而醍醐灌顶。
生本无意,行乃得义,成功之喜悦、作品之惠人乃做工之义,聚而倾诉衷肠、离而相忘江湖乃会友之义,相扶而终老、育子而成才乃成家之义,思辩有所得、性情得豁达乃阅读之义,诸如此等种种,曰:人生有何意义?人生何处不意义!先生1918年归国作文《归国杂感》,百年过隙,。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一、关于成长与家庭影响1.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
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
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此句生动地描绘出家庭环境和他人看法对胡适成长的影响,他因被赋予“先生”之名,而在行为上有所约束,体现了童年时期外界因素对孩子心理和行为塑造的微妙作用。
2.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适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她的严厉与慈爱并存,并且教育孩子时注重方式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家庭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求学感悟1.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胡适将自己在为人处世上的优良品质归功于母亲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也反映出家庭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深远意义。
2. “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骍。
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二哥字绍之,三哥字振之。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胡适四十自述经典句子
胡适四十自述经典句子
嘿,咱来说说胡适里那些超经典的句子哈!比如说“我渐渐明白,
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
脸摆给旁人看。
”你瞅瞅,这话说得多在理呀!这不就像是咱生活中,
有些人整天拉着个脸,好像别人欠他几百万似的,让人看了就心烦,
对吧?
还有“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
你若情
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
你若
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
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哇塞,这简直就是给咱敲了一记警钟啊!这不
就跟咱学习一样嘛,如果咱就知道天天混日子,那这日子过得有啥意
思呢?但要是咱努力奋斗,每天都有目标,那每天都过得超有意义呀!
再看看这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
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哎呀呀,这说得太妙啦!就好像只有真正经历过了,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就像咱谈恋爱,没谈过的时候哪知道恋爱的
甜蜜和烦恼呀,对吧?
胡适的这些句子真的是太经典啦,每一句都好像能说到咱心坎里去。
它们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咱前行的路;又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
咱心中的困惑之门。
这些句子让咱明白,生活要用心去感受,要努力
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意义。
咱可不能白白浪费这大好时光呀,得像胡适说的那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十自述》是胡适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他在书中详述了自己四十岁以前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整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
首先,我认为《四十自述》的优点在于其真实和朴素的写作风格。
胡适先生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波动和成长。
他没有刻意美化或粉饰自己的过去,而是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勇气和真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通过阅读《四十自述》,我深刻地认识到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尝试,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
他强调了自主选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
此外,《四十自述》还传递了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信息。
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也需要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四十自述》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只有当我们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时,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独立思考并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反对传统,而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总之,《四十自述》是一部真实、朴素、深刻的作品。
它通过胡适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传递了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等思想。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关于胡适时代背景:在一九一零年代左右,正值文学革命时期,汉字拼音和拉丁化的说法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期,胡适作为一名清华的庚款留学生,远在美国(公派留学)。
每月,清华学生监督处的一位好好先生钟文鳌(外国人)会给这些留学生寄支票。
这位对中国社会改革充满极大兴趣的钟先生,在每个月的支票信封里,都会夹着一张宣传品,内容大致为:“不满二十五岁不娶妻”“废除汉字,改用字母!”“多种树,种树有益”。
胡适作为当时对汉字拼音化并无心反对的人,仍然觉得像钟先生这样不懂汉字的人,实在没有资格谈论汉字字母化这类问题,于是写了封信回骂:“你们这种不通汉文的人,不配去谈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
必须先费几年功夫把汉文弄通了,那你才有资格谈汉字是不是应该废除。
”《四十自述》胡适先生在此事中先后表现出的两种态度,正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一、谈论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主观认识,那倒也罢了。
但如果想要让别人信服你的想法,或者想用它去影响别人,你就必须去研究一下这件事是否有充分的依据。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严谨一些。
这让我想起了韩寒的那篇《三峡是个好大坝》。
原本对韩寒的印象还不错,但现在不得不开始怀疑他是否只是在哗众取宠。
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你是否了解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如果你了解,你是否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了“最近的种种天灾是否由三峡大坝引起的”?如果你不能确定,那么请不要用一种站不住脚的、本应严谨的科学论点为出发点,去谈论政治。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要误导大众,尤其是在涉及如此重要的问题时。
二、对于看不惯的事情,我们应该至少付出一些努力去改变它。
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
我希望自己不仅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还能为它的美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不是成为一个犬儒主义者,只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却不愿意为改变它做出任何努力。
胡适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不仅对汉字拼音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这本书是胡适先生的自传,讲述了他前四十年的成长与求学经历。
胡适先生在书中以轻松的真情流露为水,以求学经历为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兼具趣味性与深意的人生画卷,令人印象深刻,也非常鼓舞人心。
以前,我对胡适先生的了解并不多,但对他的“打牌日记”却印象尤深。
这种印象或许有些片面,但至少让我知道了,伟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看了他的自述,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文章以真实的情感、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了我。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胡适先生的自述不仅让我了解了他的个人成长和思想发展,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在书中提到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通过他的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更加鲜活和可感。
我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这种对传统和现代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写《文学改良刍议》的经过。
如果没有与朋友们的激励辩论,没有多封批驳书信的来往,甚至没有激怒好友,我想他或许不会那么快完善自己的想法并系统化。
学术研究就是这样,需要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才能更快更好地前进,才能通过别人的反馈完善自己的思想。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术研究中,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激发自己的思维,产生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文学改良刍议》之所以能够闻名并被写进教科书里,使得胡适先生一举成名,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然是他不断的积累和厚实的文学功底。
他能够读懂古文、白话文,熟练掌握诗词小说等多种文体,深谙文学发展史。
所以最终他发现了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下一场革命。
是他真的非常相信自己相信的,锲而不舍地追求。
别人的反驳与批判只让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发现与观点。
再次,是和朋友之间激烈的讨论与辩论,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讨论与学术交流让他不断完善自己想法。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这本书描绘了他的一生经历、思想和感悟。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胡适先生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风格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和思想发展。
读完《胡适四十自述》,我深深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魅力,也对他的思想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胡适先生的一生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和事业发展,展现了一个真实、坦诚和勇敢的自我。
从他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求学时期的勤奋刻苦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在事业发展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文学、思想和社会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一生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其次,胡适先生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看法,以及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理念。
他主张要“实事求是”,反对迷信和封建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的思想既深刻又前卫,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胡适先生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展现了一个真诚、坦率和有责任感的人格形象,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充满了热情和执着,对社会和国家充满了责任和担当。
他的人格魅力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卓越,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总之,《胡适四十自述》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它不仅展现了胡适先生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魅力,也让我对他的思想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伟大和卓越,也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从_四十自述_看胡适的家世和徽文化
严密, 祠堂、分祠健全。族中长辈具有较高 母加送蒙馆学金而得到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逐字逐句的讲
的权威。如胡父就是威震乡里的人物; 其四 解, 自己又不大觉得念书是苦事, 加上胡母
叔是绅董, 常常被本族或外村请出去议事 的严格管教, 学业极有长进, 以至于文绉绉
或和案子。胡母在与胡适的长兄有隙时, 常 的胡适被家乡老辈戏称为“穈先生”。
父 理 世 业 ”。胡 适 二 哥 在 其 父 亲 去 世 后 掌 管 自家生意, 另有出租的田地, 每年秋天胡适 与 庶 祖 母 去 “监 割 ”。
胡 父 “很 受 了 程 颐 、朱 熹 一 系 的 理 学 的 影 响 ”。在 《四 十 自 述 》中 , 胡 父 是 以 “三 先 生”的形象呈现于人们面前的: 一个高大的 中年人, 面容紫黑, 有点短须, 两眼有威光, 令人不敢正眼看他; 穿着苎布大袖短衫, 苎 布大脚管的裤子, 手里拿着一根旱烟管, 是 威震乡里的人物。在胡适看来, 胡父留给胡 适的思想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遗传, 一 方 面 是 他 留 下 的 一 点 程 、朱 理 学 的 遗 风 。 其实, 还有一方面的影响最关键, 那就是被 胡 母 冯 顺 弟 奉 若 “圣 旨 ”的 胡 父 留 给 胡 母 的 遗嘱: 穈儿( 胡适族名叫嗣穈) 天资聪明, 应 该令他读书。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是胡父 自 己 编 的 有 关 做 人 道 理 的 四 言 韵 文 《学 为 人诗》, 第二部也是胡父编的略述哲理的四 言 韵 文 《原 学 》。
①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参胡适: 《四十自述》( 序幕: 我
所 以 , 胡 母 此 后 一 直 待 字 闺 中 , 成 为 “做 父 母的说不出的心事”。依徽州风俗, 女十三 四岁总得定亲了, 十七八的姑娘做填房的 居 多 。 因 担 心 人 们 议 论 “贪 图 人 家 有 势 力 , 把女儿卖了, 想换个做官的女婿”, 所以, 当 星五先生娘前往开八字提亲时, 胡适外祖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5篇)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1今年春节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
读罢,神清气爽,醍醐灌顶,心旷神怡,那真叫一个“过瘾”。
鉴于刚刚制定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从小做起,从一点点的感悟谈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
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一、胡适先生的文字。
读罢此书,我越发的对中国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先生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
我虽然不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
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
胡适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
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
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
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精神都瘟死了。
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四十自述读后感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
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
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
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
“十年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
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
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
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
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
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
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
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
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教母亲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
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
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
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
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2岁的胡适,能用得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除了学识广博,说明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人”。
这种素质,是当今的少年人所极度缺乏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的精髓之一。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序言《胡适四十自述》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胡适的自述文章。
作为胡适自传性质的文章,《胡适四十自述》通过对胡适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的记录,呈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成长与探索历程。
本文将对《胡适四十自述》进行阅读后感的总结和分析,从中深入探讨胡适的思想和精神,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
正文胡适的艰辛成长胡适自述了自己四十年的成长历程,从他在湖南长沙的早期教育,到留学日本,再到在美国求学博士和任教的经历。
其中,胡适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努力探索自己的学术道路。
他勇敢面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困扰,以及不同思想流派间的激烈争论,最终形成了自己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独特的思想立场。
胡适的思想观点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谈到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和挑战,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僵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必须摒弃部分陈旧观念,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洗礼。
他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倡导自由思想、科学精神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胡适的教育观念胡适在《胡适四十自述》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他反对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主张进行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胡适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核心,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学校应该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并提供适宜的引导和指导。
胡适的社会责任感胡适在自述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切关注和担忧,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
他强调个人责任,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主义观念,呼吁个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并为之付诸行动。
胡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持乐观态度,他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有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社会。
胡适的人格魅力通过阅读《胡适四十自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胡适的学术思想,更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
赏析: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
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选文一开始即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母亲不准作者和其他孩子一块儿玩,一方面是基于作者身体弱,另一方面是担心作者和这些“野蛮”的孩子一起会学“坏”,母亲对作者的爱已可见一斑。
更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害了眼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当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竟真用舌头舔作者的眼,母爱何其伟大!
母亲是慈母,母亲更是严师,她时时关注着作者的学习、生活,教育作者成长。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幺事,说错了什幺话,要我认错”。
母亲对作者的教育是那样的细致,小错误也要说得一清二楚,更不用说犯较大的错误了。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对于学习,母亲“要我用功读书”,催”我”早起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书。
才回家吃早饭”,母亲是严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母亲不仅有言教,同时还以自己做人处事的实际行动。
《胡适四十自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胡适四十自述》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母亲的订婚
03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 育
04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05 第三章 在上海(一)
06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目录
07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 去
08
第六章 逼上梁山— 文学革命的开始
09 台湾版自记
010 【附录】
011 作品列表
012 生平年表
《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 中,胡适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 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让我们了解 了历史上真实的胡适、鲜活的胡适。
自序
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第三章 在上海(一)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 的开始
台湾版自记
【附录】
作品列表
生平年表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
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读胡适《我的母亲》,读者自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感动。
胡适5岁丧父,母亲23岁守寡,孤儿寡母,在那个时代,安身立命已经不易,而母亲“以少年做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他要在这样的家庭里只身担当一家之重,试想这将要面对多少重压,承受多少痛苦?又需要有怎样的智慧和包容!诚如作者所说,“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设想一下,假如作者真的要用他的这支笔把母亲的痛苦一一写出,那么结果又是什么呢?作者没有写,我们也难以设想。
但就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这篇文章而言,我们却读到了说不出的痛苦,而一位伟大的母亲也就在这说不出的痛苦中诞生了。
作者最善于把问题聚焦。
他把一切问题都汇合到母亲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读书的问题上来,文章前三节用衬笔,说自己9年的生活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于音乐、绘画都无所得,然后把笔锋一转,很自然地转到母亲对我教育,给我做人的训练上来了。
母亲是怎样教我做人读书的呢?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严”。
说实在,母亲对我的教育之严其实应该用“酷”来形容:“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唤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这是怎样一种行为呢?用现在的教育理念来审视,几乎算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了。
但透过这样的“摧残”而走进母亲的心灵,我们便不能不为之震撼。
丈夫没了,自己柔弱的肩膀必须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要给丈夫争面子,她要给自己留尊严,她要给家庭求未来,而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没有儿子,更确切的说,不能没有儿子能够光宗耀祖的未来,她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急切地盼望儿子懂事,热切地盼望儿子成才,这就是她“严”的本意,作者把母爱放在家庭变故,放在现实的家庭环境下加以描绘,读者所读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关怀孩子、对孩子充满寄托的母亲,更读到了一个痛苦、隐忍而又坚强的母亲。
修身养性的书籍
修身养性的书籍修身养性的书籍1、《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是美国建国的创造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所撰写的一部风靡几百年的励志经典,被奉为“美国论语”,富兰克林可以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不光是他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在经商,科学,出版,写作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他是举世公认的现代文明之父、美国人的象征。
一个人何以有这么多的成就,无疑离不开他个人的品质和习惯的养成,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从出生到经商然后到从政的心路历程,每一次转型他都收获了什么,他放弃了什么,他又在始终坚持些什么,他的近乎完美的人格让每个人都钦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不管做什么都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是什么支撑着他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只有两个字:品德。
这本书很小,几乎一个下午就可以读完,但是其中的许多章节却让人久久回味,他大量的读书,学习辩论,自学语言,自学诗歌,开印刷厂等等,这些琐碎地事情渐渐地磨砺了富兰克林的心智,让他更加懂得取舍和选择,其中最为人称道地是他为自己制定了道德目标,十三诫。
我附在下面,因为这个目标至今影响着美国人。
一:节制——食不过饱,饭不过量二:沉默——不说于人于己无益的话;不和人谈无聊的废话三:秩序——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做事要有一定的时候,不可乱来。
四:决断——决定你应该要做的事,决定了一定要做五:俭朴——不是于人或是于己有益的事,不要花钱;话句话说,不要糟蹋浪费、六:勤劳——爱惜光阴,要时时刻刻做有益的事,不做不必要的行动七:诚实——不做与人有害的欺骗行为,思想纯洁公正,说话要出于诚意。
八:正直——不做与人有害的事,或规避自己责任内应做的好事,免得使人蒙受不利九:中庸——不走极端,对人少怀怨恨之心。
十:整洁——起居生活,身体服饰,务求整齐整洁十一:宁静——不为琐碎小事,不为寻常普通或不可避免的意外不幸事,扰乱到心绪不宁十二:贞洁——除非为保健康,延子嗣,应该注意节欲,切勿因欲而弄得精神萎靡,虚弱无力,或损及自己或者他人的宁静或名誉十三:谦逊——学耶稣和苏格拉底2、胡适《四十自述》这本书是胡适四十岁时写的一本自传,回想自己儿时成长以及求学经历,读来真实而感人,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一个大师学习的奋斗史,一个学习环境的熏陶史,中学课文《我的母亲》就是节选这本书,胡适成为一代大师离不开自己的刻苦,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家人对他的严格要求,通过这些琐碎的生活记忆,我们看到一代大师在慢慢地崛起,成为那个时代乃至当今文化人心目中的偶像。
胡适《我的母亲》启示
胡适《我的母亲》启示《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四十自述》著作中,写母亲、也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
文章前面回忆了一些跟母亲无关的事情,这些细碎相当于是胡适对自己童年未得全面发展留下遗憾的些许感喟。
这种感喟,与后文写对母亲严格管教的感恩相辅相成,一起组成了胡适童年、少年阶段的生命画卷。
今天细细品读,对读者关于教育子女方面,很有启迪意义。
读《我的母亲》,从“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祖父的妾)同我到田里去‘监割’,我总坐在小树下看小说”一句中,我们可以了解,胡适的爷爷不止一个妻子,而且是个拥有田园的财主。
另外,童年的胡适性情安静,而且爱看书。
他的这种性情爱好跟自身和成长环境都有关系。
首先他身体弱,其次是母亲不准他与周围的孩子乱跑乱跳,长期这样,给他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小“先生”印象,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留给自己一份浓重的心理暗示:“我不能瞎动,只允许安静。
”这一点,很像现在在校生中某些装傻并凭此不读书不上进的孩子。
心理暗示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往往是很多大人难以想象的。
胡适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现在的某些母亲依然在大量采用。
这种教育方法,让我想起美国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母亲。
这位美国母亲也是教育体弱的儿子不能冒险,难怪儿子爬悬崖输人一大截,致使同游的伙伴们群起百般的嘲弄讥讽,将他一人丢在悬崖上抽泣,若不是好友叫来他父亲,那么他该怎么办呢?做母亲的,务必鼓励孩子勇敢去做想做的事情,就像郑渊洁的母亲教育他“不要走大家都挤着走的路,而要勇敢另辟蹊径”,这,让学习成绩底下的他走上童话的写作之路。
胡适从小爱看书是件好事,可惜因为阴差阳错,他纷纷失去了学习音乐和画画的机缘,这都怪大人。
族里的长辈说他太小不能学吹笙或吹笛而让他失去唯一学音乐的机会,学校的老师撕破了他描摹的画像纸,让他失掉做画家的机会。
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托词,真正想学,还是可以另谋求机会的。
或许作者太忙于读书,没时间顾及艺术选修,而时光总是那么匆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童年也在无暇顾及中飞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四十自述》
篇幅不长的一段自传,记录了胡适幼年、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
胡适原名胡洪骍,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去美国读书。
当年他为了考庚子赔款支持的美国留学机会,担心考不上被朋友和学生笑话,临时改名为胡适参加考试,结果如愿考取,以后就一直用了胡适这个名字。
胡适生于晚清,他的父亲胡传是当时台东直隶州知州,直隶州是当时清政府直隶州制度下的一个台湾行政区划,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台东县和花莲县,知州是行政区划的最高长官,按清政府的官阶安排属于正五品官员。
按现在的说法,幼年的胡适属于不折不扣的“官二代”,而彼时的政府官员也是通过层层科举选拔择优录用,这样一来,三岁的胡适是有很好的生活和求学基础的。
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正逢中日甲午海战,胡适的父亲负责海军防务,在战事后期身患重疾,而受战事掣肘不能离开,耽误了治疗时机,不久以后死在厦门。
父亲的死对整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了经济来源,整个家庭靠着父亲生前当官的积蓄生活,年轻的母亲一人挑起整个大家庭的重担,同时还要做胡适几个异母兄弟姐妹的后母。
然而身负这些困难,母亲给了胡适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经济困难,在胡适的教育花费上毫不吝惜,加上平日里严加管教,让幼年的胡适顺利度过幼年时期的学习阶段。
读这一段幼年胡适的求学经历,深感胡适的思想启蒙,应该归功于母亲,她对胡适的关切之深和管教之严,慢慢培养了幼年胡适勤勉、务实的求学态度。
在教育上不惜投入,又让胡适从老师那里得到比其他童年伙伴更耐心,更细致的指导,每个字每句话都有老师俯首贴耳亲自讲解。
这样的胡适,就像一棵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滋养的树苗,为后来的求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求学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老师和母亲悉心教导下完成基础教育,学会识字念书,熟读四书五经等教材。
第二阶段属于胡适的思想启蒙阶段,他学会思考,求知若渴。
一次偶然读到《水浒传》的经历,让他对小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知识来源极其贫乏的年代,兴趣驱使他翻遍十里八乡的每个角落,读了附近几乎能够找到的所有的小说书籍。
还有那些在悄无声息的思想启蒙过程中,顿悟般的瞬间,就像思维的冰山经过了漫长汲取凝固过程,长出水面的那一瞬间,四十岁的人回忆起几十年前那个瞬间,那个思想上受到无神论启发的瞬间,细节清晰得就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一样。
如果说幼年时期的胡适,在母亲呵护下的求学过程是温暖、新奇、无忧无虑的体验的话,少年时期的胡适离开母亲到上海独自求学的经历,则让他初尝苦涩、艰辛、无奈、成就、挫折这些真实人生里的第一口清晰味道,也让他有了信仰的初体验。
在上海,胡适求学辗转三个学校,无一毕业,让他深深体会到受教育的不易。
动荡的社会国事战事让少年脚下的求学土壤
犹如流沙,没有立足的根基,而当时的少年仅仅感受到那一层无奈和难以稳定,还完全没有变局破局的自主意识生长出来。
在身心流离之间,艰难求学的日子,有一些无奈空洞无意识借酒精填满,意外收获一番荒唐和现实的冰冷体会,伴随着对母亲温暖苦涩的思念,就这样,有意无意的,胡适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在那样的无望年代,吃饱穿暖、受教育尚且艰难,就更不要提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那些思维开关,掌管着当下人的紧张和敏感:幸福感,成就感,梦想,财富,正能量。
显得我们无比矫情和脆弱,让我奇怪的是,当时怎么就没有愤世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