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简史

合集下载

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距今4000年以前。

新疆地区发现了4000年前的碳化小麦。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原黄河流域开始种植小麦。

经过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我国小麦的种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

一、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大概在1万年前后,西亚就开始栽培小麦,之后在两河流域广泛种植。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西亚作物小麦开始向东传播。

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少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就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

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甘肃的东灰山遗址,山东聊城等地,均发现了距今超过四千年的炭化小麦。

后来小麦由西向东逐渐开始在中原种植,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开始种植小麦。

最终小麦取代了黍粟等作物,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二、我国小麦发展状况
我国地域广阔,环境多样,现在中国小麦栽培遍及全国,主产区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

其中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种植方式,可将小麦种植区分为春小麦区、北
方冬小麦区和南方冬小麦区。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小麦栽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小麦产量在2020年已经达到了13168万吨,位于世界第一。

小麦故事名称

小麦故事名称

小麦的故事小麦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是全球最为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

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以下是关于小麦的故事:起源:小麦最早起源于亚洲的中东地区,约在1万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小麦种植活动发生在现在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

当时,人们开始将野生的小麦收割下来,培育和种植它,并逐渐选育出更为高产的品种。

农业革命:小麦的种植与农业革命密切相关。

在人类从游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农业社会后,小麦成为了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人们开始将农耕和畜牧结合起来,种植大面积的小麦田,并发展了灌溉系统来提供足够的水源。

传播与发展: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小麦的种植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小麦种植的重要地区。

随着贸易和探险的发展,小麦种子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

不同地区的农民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小麦品种。

现代培育与改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学家对小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选择育种、基因改良和农业实践的改进,培育出了高产、耐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

这些改良品种对全球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球重要性: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人口提供了大量的主要食物来源。

面包、面条、饼干、麦片等食品中的小麦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的种植也为农民提供了生计,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临的挑战:尽管小麦在全球粮食供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气候变化、疾病和虫害的威胁,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的有限性都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因此,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对小麦的种植和未来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小麦的故事是一个与人类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故事,它的发展见证了人类农业从古代走向现代的演变过程。

通过不断地培育和改良,小麦将继续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粮食资源,并为农民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小麦的历史来源报告作文

关于小麦的历史来源报告作文

关于小麦的历史来源报告作文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大伙儿讲讲小麦这个咱们赖以生存的主食的一些有趣历史。

说实话,对于小麦这种看似平凡的东西,我们可能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但说到它的来历,可就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了!
小麦这个词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类从游牧生活渐渐转为定居耕作,在所罗门群岛、印度等地区就发现了最早的小麦遗址和种植痕迹。

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小麦品种虽然个头娇小,但营养价值很是不错哟!
后来这种"祖先小麦"就被中东和地中海沿岸的农民们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公元前3000年,小麦文化随着人类迁徙而传播到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

到了公元前1世纪,小麦已经是罗马帝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你们想象一下,在当年那些贵族和将军的宴会上,小麦面包和意大利面就是主打美味了!从此小麦在世界文明史上可谓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那个小小的谷粒,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曲折轨迹。

小麦不仅养活了无数代人,更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与文化前行。

希望通过这篇略显生动的小麦"家族史",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

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 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 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麦是当今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那么,你知道小麦的原产地是哪里吗?小麦是怎样起源的,小麦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生长、发育与轮回过程呢?今天我们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一、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小麦是由野生一粒小麦、二粒小麦转化而来的,也是人类对野生小麦长期驯化的产物,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万年以上的历史。

现在,一般认为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因为中亚地区出土过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炭化麦粒以及麦穗、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二、小麦何时传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小麦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推广,并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

进入唐代中期之后,随着以面食为主的“胡食”的传入,小麦面食开始真正普及。

唐宋以来,我国小麦的地位逐步稳固,逐步取代粟、黍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形成了现在“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

三、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出苗、生根、长叶、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即为小麦的一生。

1、播种期:小麦播种期因品种的阶段发育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一般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2、出苗期:全田50%麦苗第1片真叶露出地面2~3厘米时,即为出苗期。

3、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1个分蘖伸出1.5~2厘米时,即为分蘖期。

一般出苗后15~20天进入分蘖期。

4、越冬期:当冬前日平均温度下降至3℃以下时,麦苗生长缓慢,开始越冬。

5、返青期:翌年春天,平均温度达到3℃以上时,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开始进入返青期。

6、拔节期:一般春性品种拔节期在3月上中旬、半冬性品种在3月中下旬。

7、孕穗期:一般春性品种孕穗期在4月上旬、半冬性品种在4月中旬。

8、抽穗期:一般春性品种抽穗期在4月中旬、半冬性品种在4月下旬。

10、开花期:一般春性品种开花期在4月下旬、半冬性品种在5月上旬。

11、成熟期:一般春性品种在5月底至6月初,半冬性品种在6月上旬后期末到中旬初时成熟。

小麦的发展史

小麦的发展史

小麦的发展史一、起源与种植初期小麦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谷物植物,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通过不断野外觅食中发现了小麦的种子,认识到小麦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

于是,人们开始采集、种植和培育小麦,使其成为人类农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农业文明与小麦的传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文明逐渐形成。

小麦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开始广泛传播。

尤其是在古代中东地区,小麦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推动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交流。

随后,小麦逐渐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成为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和人民生存的重要依托。

三、小麦的品种改良与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1.传统品种改良:古代人们通过选择优质种子和进行选育,逐渐培育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

这些品种改良的方式主要依靠自然选择和农民的经验。

一些耐旱、耐寒或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逐渐形成并得以广泛种植。

2.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育种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

通过杂交育种、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等手段,科学家们开始在小麦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改良小麦的抗病虫害性、产量和质量等特性,人们获得了更多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四、小麦的种植与全球粮食安全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小麦的全球产量:目前,全球小麦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数百万公顷,全球小麦年产量超过7亿吨。

小麦主要种植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其中中国、印度和美国是全球三大小麦生产国。

2.小麦的贮存与加工:小麦的贮存和加工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人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粮仓、农机具和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来确保小麦能够有效储存和加工,减少粮食损耗并提高食品安全和质量。

3.科技创新与小麦种植:随着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全球小麦种植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例如,通过农业无人机、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机设备等手段,科技创新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更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小麦,人类最成功的驯化植物

小麦,人类最成功的驯化植物

小麦,人类最成功的驯化植物展开全文一粒种子的进化史约1.4万年前,当时的人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小麦还只有野生植物,其中野生一粒小麦虽然分布最广,但也只限于欧洲地区和亚洲大陆西海岸的中纬度地区。

这里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温和多雨的冬季和炎热干燥而漫长的夏季,把野生小麦逐渐锤炼成了一年生植物。

小麦的种子在冬季前萌发,幼苗在温和的土壤下面越过冬季,等到天气刚一回暖,它迅速地拔高并开花结实,待到夏天植株死亡而种子休眠,。

五月初,正是收割果实的大好季节。

渡过一个生长周期后,小麦的种子开始等待下一个冬天,周而复始。

一年生的好处是,更多的营养被给予了种子,以便更好地繁衍。

人类在狩猎采集过程中,发现这些野生小麦种子肥硕,入口有清甜的香味,大受人们喜爱。

后来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西亚“新月沃地”,小麦也成了古人类采集食用的重要对象。

当地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后,制造石头镰刀和石头杵臼来收割和加工住地附近的野生小麦,从此过起了衣食无忧生猴子的快乐生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到了1.3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气候剧变,新月沃地重新变得干冷,动植物资源骤减。

此时人口早已大量增加,西亚先民为了糊口,开始学着种植物、主动生产粮食,从而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农业,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业种植,这是一次人类伟大的文明进步。

最先得到驯化的植物,便是小麦,时间大约是公元前9000年。

《人类简史》提到:“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就在短短1000年内,小麦突然传遍世界各地,其生存和繁衍正是最基本的演化标准,而根据此标准,可以说小麦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植小麦的?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小麦“西亚起源”学说,在大约5000年前传入中国,很快被扩散到华北各个史前文明区域。

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将麦写成“來”,颇有几分象形文的意思。

实际上小麦种子被带入中国后第一时间没有得到广泛的种植,秦汉之前中国粮食以“粟”为主,也就是现在人们吃的小米的前身。

小麦的历史

小麦的历史

小麦的历史
小麦,这一在全球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从野生种类到今天的多样化品种,小麦的演化过程充满了人类智慧与自然选择的烙印。

据考古学家推测,小麦最初起源于中东的“肥沃月亮地带”,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

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尝试驯化野生的小麦,将其种植在田地中,以供食用。

这一开创性的实践,为小麦在人类历史中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逐渐传播到地中海沿岸、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小麦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小麦的传入时间相对较晚,但自汉代以后,小麦逐渐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

古代人们使用石磨碾磨小麦,制成面粉,用于制作各种面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产量逐渐提高。

同时,小麦的加工技术也日趋完善,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到现代的机械化制粉,小麦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历史的长河中,小麦也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它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小麦成为了丰收、繁荣和富足的象征。

同时,小麦的种植和加工也促进了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小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创新和变革的史诗。

它不仅滋养着我们的身体,还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关于小麦的演变史的科普主题

关于小麦的演变史的科普主题

关于小麦的演变史的科普主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用于食品生产。

它在人类农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小麦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小麦的演变史。

小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东地区。

最初,人们只是采集野生的小麦种子作为食物。

后来,他们开始培育出一种更大、更多粮的小麦,这种小麦称为粗糙小麦。

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小麦进行了改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小麦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在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区,人们栽种了各种不同的小麦品种。

在这些地区,人们开始尝试用小麦制作面包等食品,小麦因其高碳水化合物含量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粮食危机促使人们开始对小麦进行进一步的改良。

他们选择了生长快、产量高的小麦品种进行培育,这些小麦的颗粒更大,更适合用来加工面粉。

这一时期的进步也促使面包成为欧洲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小麦的品种选择和改良工作进一步加快了。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小麦的基因,开展杂交育种等工作,培育出更加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

这些小麦的适应性更强,抗病性更好,产量更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到了现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小麦的改良工作进一步深入。

利用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研究出了抗病虫、耐干旱等优良品种,这些新的小麦品种不仅在产量上有显著提高,而且在质量和营养方面也有很大进步。

人们也注意到了小麦对环境的影响,开始推广有机栽培、生态种植等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小麦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最初的野生小麦到如今的高产、高品质小麦品种,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

在未来,人们将继续对小麦进行改良,不断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2000字】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不全或其他需求,请随时告知。

(五谷史话)六、小麦发展的历史

(五谷史话)六、小麦发展的历史

(五谷史话)六、小麦发展的历史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

《晋书·五行志》说:“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吴郡(今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东阳(今浙江东阳)无麦禾(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大饥。

”可见四世纪初,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在此以后,又陆续得到推广,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

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等省。

北方人习惯于吃麦,麦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麦价大涨,刺激了麦的生产。

因此,麦的栽培迅速扩大开来。

南宋庄季裕在他写的《鸡肋编》(十二世纪前期)中说:“此时一眼看去,连片的麦田,已经不亚于淮北。

”这就是说,已经不亚于北方了。

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

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积。

大概南方种麦后,很早就摸索出一套稻麦两熟制的经验。

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就说:“吴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割麦后种稻,一年两熟,稻有早晚。

”后来南宋陈旉(fū 肤)《农书》(1149年)和王祯《农书》(1313年)所说的也是稻麦两熟制。

而且根据王祯《农书》的记载,南方对于种麦,已有相当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并不比北方差。

小麦不但向南方推广,同时北方也在发展。

元以前就有这样的农谚:“收麦如救火”。

在生产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麦钐(shà n扇,一种长形的镰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进,创造了用麦笼、麦钐、麦绰(一种竹篾编成的抄麦器,形状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边装有钐刃,当挥刃割麦穗时,麦穗自然落到绰里)结合成为一整套的快速收麦器。

它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麦笼安装在下面有四个小轮的木架子上,用绳系在腰部拖着走。

割麦人用钐割麦穗,麦穗跟着落向绰里去,随手把绰里的麦往后倒到笼里,笼装满了以后就拉到打麦场上。

据王祯《农书》的记载:“一天可以收割十亩,比南方用镰刀割,要快十倍。

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已经有多少年

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已经有多少年

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已经有多少年小麦起源于西亚,西亚便传入我国,我国在5000年前就有小麦种植,已被考古证实。

并且小麦在我国汉代已有一定面积种植。

一,我国小麦的起源和种植历史有些日本学者曾经认为,中国的小麦是汉代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从西方传入的。

但在后来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东方和西方文明交流开始于5000年以前的民间交流,要比官方开通的“丝绸之路”时间早3000年左右。

在民间交流的早期,小麦就从西亚传于我国。

一些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学者指出,甘肃省发现出土最早的小麦种子有4000多年的历史,河南殷墟里的小麦也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这与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麦”字的记载相一致。

1955年在安徽亳(bo)县钓鱼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小麦颗粒,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在5000年前的远古时代就已栽培小麦了。

从近代和现代对商代甲骨卜辞的研究证明,我国至迟在商代已有相当规模的栽培小麦。

根据对卜辞和遗存小麦的考证,可以认为,栽培小麦在商代已有相当的种植规模。

当然,在周代古书典籍中有关小麦的记载就更多了。

如在反映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诗经》中,所提到的主要粮食品种为黍、稷、禾、麻、菽、麦、稻等。

二,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我国什么时间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在学术界存在争议。

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我国的唐代的碾石畏经营赋有独特的历史性,是以小麦的磨粉作业为主要内容的,他们认为,如果小麦种植还不普及,碾石畏经营就不可能大规模流行。

而我国学者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与其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其次与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精耕细作的水平和防旱保墒技术的提高有关。

有关石磨在汉代的普遍推广使用已经在大量考古中发现证实;汉代的水利工程规模很大,在考古中也已经发现证实;水井模型在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是常见之物;如此等等,我国学者认为在汉代我国就有小麦大面积种植(这一时期的地主庄园已经初具规模)。

小麦的简介

小麦的简介

小麦的简介小麦,是最为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

其属于禾本科,是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

小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最初是在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地区栽种。

后来,小麦逐渐传入欧洲、亚洲、非洲及美洲等地,并成为人们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小麦在世界各地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硬质小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淀粉,适合用于制作面包、面条和披萨等。

而软质小麦则含有更多的淀粉和糖分,适合用于制作蛋糕、饼干和甜点等。

小麦喜欢生长在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对温度、水分和土壤有着较高的要求。

它能够适应各种土壤的生长环境,但对于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更为适宜。

此外,小麦在生长期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适量的降雨,避免暴雨和长时间的干旱,以免影响产量。

小麦的种植方式比较灵活,一般有两种方式:春季播种和秋季播种。

春季播种适用于温暖气候的地区,需要在每年的3月至4月之间完成。

秋季播种则适用于寒冷气候的地区,需要在每年的9月至10月之间完成。

小麦的收割时期在每年的5月至7月或者6月至8月,具体时间根据地区气候和栽培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世界上,小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作物,对于保障全球粮食供应、改善人们的饮食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小麦还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可以用于制作纸张、生物能源、食品添加剂等,能够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以保证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此外,科技创新也为小麦的种植和利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机遇,提高了小麦的生产效率和品质,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麦三种起源和传入途径,国内小麦发展情况

小麦三种起源和传入途径,国内小麦发展情况

目前的小麦是由野生麦进化而来的。

据研究,人类最早种植二倍体一粒系小麦,是在一万年以前。

现在人们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来源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等人类文明发展较早的地方,都有三、四千年的普通小麦栽培史。

一种学术认为, 最早的大、小麦起源于中国东部地 区。

出土于山东省赵家庄遗址的一粒碳化小麦,碳十四是公元前2562-2209年,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直接碳十四年代的西亚作物遗存。

最早的有直接测年的大麦样品来自福建黄瓜山遗址,年代超过公元前400 0年。

一种学术认为, 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 。

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

在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一种学术认为, 小麦起源于于西亚 ,伊拉克北部发现最古老的小麦,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史记·大宛列传》等的记载,中亚的大宛、安息等地很早就有麦的种植。

西亚小麦传入中国存在三条可能的路径:北方草原路线、中纬度的丝绸之路以及南方海洋路径。

1955年在安徽省毫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说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麦已是河南省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

在兖州西吴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一定数量小麦的孢粉。

据有关专家鉴定,就其形态看,绝大多数与小麦花粉相似,目前定为小麦相似种。

迄今为止,在胶东半岛还在生长着“野麦子”。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在黄河、淮河流域普遍种植普通小麦 。

野小麦春秋时期,麦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汉代小麦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

三国时吴国孙权曾经用饼来招待蜀国的使者费祎,邺宫中所食面食麦子可能来自淮南。

江南麦作的开始时间定在吴末西晋时期。

唐宋之乱,北方大量人口南迁把小麦种植技术带到了南方。

中国最先种植的是春小麦,现在东北和内蒙一带仍种植春小麦。

在华北一带种植是冬小麦。

有意识的选择麦粒越来越大的断节麦,是人工选择发生效用的第一步。

小麦史话

小麦史话

使 用 的小 麦 种 子 。在 今 天 那 方格
连 片 的农 田里 ,种 植 着 千 姿 百 态 、 各 式 各 样 的农 作 物 。在 祖 先 们辛 勤 的 劳动 中 ,不 仅 为 我 们 创 造 了 丰 富
的 物质 基 础 和 光 辉 灿 烂 的 文 化 ,也
代 ,特 别 是 秦汉 以前 ,古 丝 绸 之 路 是 东 西 方 文 化交 流 的 主通 道 ,而 位 于 西 北 地 区 的河 西走 廊 ,又 是 古 丝 绸 之 路 的 必 经 之 路 。这 一 地 区也 是 我 国 早 期 小 麦 遗 存 土 最 多 的 地 道 ,从 中亚 地 区 发跨 越 新 疆 塔 里
传 播 时 ,连 带 着 小 麦 也 一 同 自西 向
强 体 壮 ,负 责狩 猎 ,与野 生 动 物 抗 在 中 国还是外 域 ?
小 麦 的老家在 哪 里
பைடு நூலகம்
东 逐渐 传 播 的 。东 传 至 大 兴 安 岭 之 后 , 由于受 到 山脉 的阻 隔 ,使 传 播
路 线 现 转折 ,转 而 向南 ,先 经 过 位 于 欧 亚 草 原 东南 端 的红 山文 化 区 从遥远 的古人类茹毛饮血的时 是茹毛饮血 ,与女人们 共享 。女人 身小体弱 ,在穴居附近采集可 以食 候 ,采集 到的野生小麦种子 ,就表 域 ,再沿着燕山 、太行 山南下传至 用 的野草种子 ,野生的小麦是她们 明 了小 麦 的 老 家在 中 国 。然 而 ,辽 黄 河 中下 游 地 区 、直 达 山 东 半 岛 , 所 以 山东 胶 州 赵 家 庄 遗 址 发现 小麦 0 1 6 年1 月1 4日发 现 版 上又 最 熟悉 的 了 。这 种 混 杂 在 野 草 中的 宁 日报 2
小 麦 是 粮 食 中的 宝 ,它 的 源 流 万年长 。在史前一 个很长 的时期 ,

扒一扒小麦的历史

扒一扒小麦的历史

扒一扒小麦的历史
作者:
来源:《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21年第21期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其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ー。

水稻和小麦在中国的冠亚军地位无可撼动。

在历史上,小麦在中国并没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和水稻的部分品种起源于中国不同,小麦压根儿就不是中国原产的植物,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西方作物。

大约50万年前,在亚洲西部地区靠近地中海的地方,乌拉尔图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形成了名为二粒小麦的新种。

而后,大约在8000年前,麦田中的二粒小麦与种名为节节麦的野草发生了杂交,形成了如今的普通小麦。

这两关键的杂交,使小麦获得了比较高的生存能力,为开辟新的生存空司傚好了准备。

大约5000年前,普通小麦向东传入了中国。

按理说,东方寒冷的冬季不太适合小麦,然而,两关键的杂交使小麦获得了抗寒能力,它们在东方留存了下来。

抗寒以外,灌溉也非常重要。

汉代以前,小麦都只能种在灌溉比较容昜的河岸地带,栽培面积有限,产量也不高。

后来,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使更多土地得到了灌溉,小麥才逐渐普及开来,把麦粒儿磨成面粉食用的做法也随之在中国北方普及开来。

小麦成长记
小麦从播种到成熱,会经历发芽、出苗、分蘗(nie)、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的逆袭史

小麦的逆袭史

最近,河南乃至全国最重要作为“三大谷物之首”,小麦对于我们来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

有小朋友不喜欢吃面条?那汉堡、披萨、烤面筋……这些大家的最爱,都得靠小麦才能做出来。

可你知道吗这么“牛”的小麦,当年居然也被我们的祖先“嫌弃”。

世界上第一粒小麦来自西亚地区,而我们的祖先种麦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在焦作博爱县的西金城遗址,几粒炭化小麦遗存,让我们仿佛看到远古时期的风吹麦浪。

不过,当时的祖先们似乎不太爱吃麦子。

小麦传入我国后,祖先们像吃小米、稻米一样,将小麦或蒸或煮,制成麦饭、麦粥,味道不咋地。

战国时期发明了石磨,让小麦能吃的花样多了很多,但小麦要“称霸”餐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时小麦品质也不好,磨成粉、做成面条后,黏糊糊的,口感很奇怪。

后来人们发现,往面粉里掺一些草木灰,做出来的面条会变得筋道。

现在风靡全国的牛肉拉面,就是继承了这种做法。

随着品种的改良,食用方式的推陈出新,面条的地位越来越高,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在北方的种植面积,开始快速追赶小米了。

到了北宋,小麦和面食迎来黄金时代。

蒸饼、胡饼、捞面条、猪羊肉包……史书、文学作品里的宋代街头,以小麦为原材料的美食,令人目不暇接。

南宋初期,从北宋首都开封逃亡的人们,把这些小麦制成的美食带到杭州,改变了南方人4000多年前的炭化小麦2中国人对小麦的重视,由来已久。

在小麦地位尚不是太高的三国时期,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当时,曹操带兵出去打仗,路上看到麦田里的麦子长势良好,很开心,于是下令:“大家注意,不要踩踏麦苗,否则一律处死。

”于是,不论骑兵、步兵,都小心翼翼,生怕损坏了老百姓的麦子,有的甚至还用手扶着麦穗走过。

突然,曹操的战马受惊,“扑通”一下跳到了麦田里,他急忙一拉缰绳,战马还是踩坏了一大片的麦苗。

曹操羞愧难当,要举刀自杀,在手下的劝说下,他一刀割下一大把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的胃。

到了明代,小麦挤掉长期“霸主”的小米,终于在“主食界”登顶,这个名头一直延续到现在。

粮食的来源

粮食的来源

粮食的来源
粮食的由来:最早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

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

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国(详情见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后种植小麦。

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分布与生长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国西藏)均有栽培。

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
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

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
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小麦

小麦

小麦
河北• 一、小麦简介 二、小麦生长习性 三、小麦种植技术 四、小麦管理方法与要点 五、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简介
• 1、小麦科属
小麦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小麦属。 • 2、小麦起源 小麦原产于亚洲西部,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对祖先植物进行改良的产物, 栽培历史已有万年以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地区之一,最 早可追溯到七千年前,被称作中国古小麦,是西亚小麦的一个种。商 代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是遍栽小麦。一般认为,小麦从西亚、中 东西向传入欧洲,东向传入印度、阿富汗和中国。中国小麦则由黄河 中游地区逐渐扩展至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15-17世纪 时,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入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才被传入大洋洲。

小麦概述

小麦概述

概述小麦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cum L,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小麦适应性强,途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总面积、总产量及总贸易额均居粮食作物的第一位上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

在中国,小麦的地位仅次于水稻。

小麦属中有20多个种,栽培最广泛的是普通小麦,占小麦总面积近90%;其次为硬占小麦总面积的10%;其它栽培种仅有零星种植。

中国栽培小麦历史悠久。

1955年在安徽省毫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麦种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记载,说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麦已是河南省北培作物。

《诗经·周颂·清庙思文》:有"贻我来牟"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小麦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橡"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

根据《诗说明公元前6世纪,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

据以后史书记载,长江以南地区约在公世纪都已经种植小麦。

到明代《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全国,在粮食生 1949年中国的小麦面积为2185万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9.6%;总产量量的12.2%。

到1980年,面积达2884万公顷,总产量达5416万吨,分别占粮食作物总1981年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又有新发展,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有较大增加,总产量也大幅1980的5年平均值比较,种植面积持平(仅增加0.2%),而单产、总产均增长46%,年平来增长速度最快时期。

返回种植划分中国小麦种植区划依据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小麦栽培特点,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小麦种植生产。

中国小麦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种植。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种植区。

把中国小麦分为7个区域,其中6个冬麦区,1个春麦区;1937年又根据100多个小麦品应性试验的结果,把6个冬麦区归为3个主区。

小麦的传入与传播: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主粮革命

小麦的传入与传播: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主粮革命

小麦的传入与传播: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主粮革命历史早期的中国农业格局:北粟南稻至少在8000年以前,中国就形成了南方以稻作为主北方以粟作为主的农业格局,北方以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南方以大米为主食的传统保留了下来,但北方的小米传统则发生了变化,由以小米为主向小米兼小麦为主,最终转为以小麦为主。

小麦的传入小麦原产于西亚,大约距今4500-4000间,也就是中国传统史学中所称的尧舜禹时代和夏朝初年,小麦传到中国并得到种植。

根据考古出土的小麦遗存推测,小麦或许由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两个路线传入,其中草原通道更重要,在这条路线上,小麦沿欧亚草原传入中国中国东部,先在山东一带种植,然后逐渐向西传播,到距今4000年左右时,已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传入后,中国农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小麦传入较晚的原因从考古资料看,中国与西亚之间的交流很早就已经出现,例如前所述8000到7000年前原产中国的糜子即传到西亚、欧洲,6000到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的冶金术即传入中国,但小麦却直到4500至4000年之间才传入中国。

小麦这么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什么这么晚才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小麦传入较晚的原因有个:一是气候和环境原因和生产技术原因。

最早传入中国的是冬小麦,春小麦大约到西汉时才传入中国。

冬小麦原初生长在西亚,西亚地区是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与地中海气候相适应,冬小麦在冬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获。

中国是东亚季风性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主要作物是稻和粟,由此发展出的种植技术是春播秋收。

在中国种植小麦,顺应气候条件,要从冬季播种改变为秋季播种;同时小科播种的秋季和生长最快的春季,恰恰降雨量较少的时候,没有相应的灌溉水利改变供水状况,就无法种植小麦。

二是饮食习惯和粮食加工技术原因。

中国早期的主食是小米和大米,烹饪方法是整颗整颗蒸煮,而很少制作成粉,即古人所说的粒食。

第一个原因是可信的:冬小麦以粮食的形式,可能很早就传入过中国,但大多被消费掉了。

小麦栽培历史

小麦栽培历史

小麦栽培历史小麦栽培历史一、中国古代:1、上古—中国古代是小麦栽培最早的起源乡。

先秦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小麦,后经商周、尧舜群境普及,使小麦栽培得以广泛开展,秦汉及西汉之前也已有小麦栽培。

2、唐宋时期—南宋时期,南宋桓茂凡在《食谱·谷草木》中提出了开展小麦栽培的科学实践原则,维护土地的肥沃,尊重土壤的生态平衡,协调天地气象的克拉格,以及处理农耕生态平衡的有效管理等,这一实践原则为后来的小麦栽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它以科学的方式解决今天仍然存在的问题:睡莠的收获、土壤的破除等等,同时也使得中国的小麦栽培早具有了历史性。

二、西方古代:1、古埃及—小麦农业可能在古埃及发源,埃及是西方小麦农业历史发展的中心。

古埃及早期小麦分布于古埃及最大的山区中,西岸和南部草原,还有古埃及最重要的一个地区——奥尔菲托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古埃及先辈们把小麦与其他禾苗和作物混种,在旱、酷暑、沙尘等环境条件下优化灌溉、清理地表水源等,从而提高产量,成就了小麦的文明来源。

2、古希腊—维埃拉在公元前7世纪给出了割谷作业的方法,普鲁兹在公元前6世纪首次提出了灌溉小麦,古希腊小麦农业发达,经营小麦和大麦的种植成为古希腊社会的一种标准,中国小麦农业学家也曾引用了古希腊的农业成果。

三、近代:1、18世纪—18世纪的科学进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小麦农业得到迅速发展,1830年大革命使得社会经济出现一大变革,进步的新物种被引入到欧洲的小麦生产中,新的小麦品种已经被引进,1839年法国军事家马伦发明了小麦收获机,这也极大地改善了农业收获和加工技术,20世纪以后,随着政府在农业有关事业的投资,人们又不断引进新的品种,使小麦生产日益提升。

2、20世纪—20世纪以后,农业在科技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人们利用越来越多的科技和农业技术,使小麦生产日新月异,育种技术不断发展,以抗病、抗虫、抗涝等研究日趋成熟,农业的效率不断提高,以至于今天我们能够吃上安全、健康的高质量进口小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东传与欧亚草原通道——“中原与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互动”作者:赵志军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众所周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但是,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通过那条途径传入中国的?传入中国后又是如何扩散的?这些仍然都属于讨论中的问题。

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探讨有关小麦传入的问题,最直接的考古证据是古代小麦遗存。

在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曾偶尔见到一些有关早期小麦的出土报道,但是,这些小麦遗存几乎都是属于某种偶然的发现,而且在年代的测定上或植物种属的鉴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疑惑,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争论。

例如,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的年代问题,至今仍在讨论中。

本世纪以来,植物考古学的田野方法~“浮选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到考古遗址的发掘中,从此不断地有植物遗存的出土及相关报道,其中就包括了古代小麦遗存。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为止,约有20余处考古遗址通过系统的浮选出土了小麦遗存。

这些遗址大多数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按考古学文化区域的划分可分为三个部分,从东向西分别是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

在海岱地区,新发现的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早,例如,通过科学的浮选法在聊城校场铺、胶州赵家庄、日照两城镇和日照六甲庄四处考古遗址都出土了属于龙山时代的炭化小麦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可信度较高的最早的小麦遗存。

在中原地区,通过浮选出土的小麦遗存的数量较多,年代最早的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绝对年代在距今3900-3500年,例如在偃师二里头、密县新砦、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的发现。

另外,在中原地区诸多考古遗址的二里岗时期即商代早期(3600-3400 BP)的文化堆积中,都普遍地浮选出土了炭化小麦遗存。

这些新资料说明,小麦应该是在二里头时期传入中原地区,随后便很快在这一区域内普及开来,成为了当地农耕生产中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之一。

考古学中的西北地区涉及到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这一广阔区域,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其中又包括了在历史时期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的丝绸之路,因此一般都认为,西北地区应该与小麦传入中国的事件密切相关。

与之相呼应的是,西北地区也确实是小麦遗存出土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例如,在浮选法被应用之前所发现的小麦遗存大多都出土于西北地区。

通过浮选法,近些年来在西北地区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已见报道的有陕西扶风周原遗址和青海互助丰台遗址的资料。

但是,西北地区出土的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晚,除了尚存很大疑惑的东灰山小麦遗存之外,其他出土的小麦遗存的年代一般在距今3500年以降,至今尚未发现可信的早于4000年的资料。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可信的考古出土实物资料分析,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4500-4000 年之间。

小麦是西来的,但是令人迷惑的是,考古出土小麦遗存的分布状况却表现为东早西晚、由东向西梯次传播的反方向布局。

例如,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几乎全部出土于中国东部的海岱地区,年代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中原地区出土的早期小麦遗存可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年代在距今3900-3500年;到了西北地区,除了少数仍在争论中的发现外,其余的出土小麦遗存的年代都没有早过距今3500年。

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小麦是如何传入中国的,确切地说,究竟是通过那条路线传入中国的?在历史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主干道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这条绿洲通道是必经之路,再加上以往的小麦遗存又大多出土于西北地区,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小麦是沿着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传入中国的,即跨越新疆北部,穿过河西走廊,然后由西向东逐步进入中原地区。

但是,根据考古资料所显示的年代逆向分布的特点,河西走廊这条绿洲通道作为小麦东传的路线是否确切,值得重新考虑。

事实上,就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而言,丝绸之路并不是唯一的通道,还存在有其他路线,例如欧亚草原通道。

所谓欧亚草原通道是指以欧亚大陆草原为主线的一条东西向的古代通道,东起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穿过中亚,西至西亚乃至东欧。

这条草原通道的东段经过蒙古高原,向南沿着河谷地带,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等,可以直接通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

事实上,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欧亚草原通道很有可能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干线。

距今5000-4000年间,在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西部一带分布有阿凡纳谢沃和奥库涅夫等早期青铜文化。

距今4000-3000年间,沿着欧亚草原通道的中段,即现今的中亚地区和西西伯利亚一带,活跃着一系列早期青铜文化,通称为安德罗诺沃文化。

这些散布在广阔的欧亚大草原上的早期青铜文化虽然不一定存在着相互承续的关系,但却具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例如,以青铜短剑和动物纹青铜饰件为代表的早期青铜器制作,以畜牧业为主以锄耕农业为辅的混合类型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相同的文化特征说明,欧亚草原上的早期青铜文化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相互的联系和交流,而这种联系和交流就成为了搭建在欧亚草原通道上的桥梁,从而保证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通畅。

大约在同一个时期,即距今5000-3000年间,中国北方长城沿线也分布着一个比较特殊的古代文化群体,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北方文化区”。

北方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恰恰就是现今农牧交错带的分布范围,这一区域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应该是畜牧与农业并重。

北方文化区除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外,还包含有某些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的特征(或类似特征),如所谓的“鄂尔多斯青铜器”、蛇纹陶鬲等,同时还具有中原地区古代文化的特征,如尖底瓶、彩陶、绳纹罐等。

以上这些混合在一起的南北文化因素显示,在距今5000-3000年间,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文化之间如果发生了碰撞和交流,北方文化区应该扮演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关于北方文化区在古代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媒介作用,早有学者进行过探讨和阐述,但以往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以青铜短剑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

最近有学者开始讨论绵羊的问题。

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青铜短剑和绵羊,能够反映古代文化交流的还应该有小麦。

青铜器、绵羊和小麦,这三类物品最早都发现于西亚,在早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它们很有可能是捆绑在一起向外传播的。

这个捆绑在一起的文化包裹由西亚传入中亚后,在欧亚草原诸多早期青铜文化的接力作用下,由西向东逐渐传播,最终到达蒙古高原地区,然后,在长城沿线北方文化区的作用下,通过河谷地地带,由北向南最终传播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区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

如果这个传播途径能够最终得到证实的话,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小麦东早西晚的年代逆向分布就不足为奇了。

小麦小麦栽培史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区。

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

其它如甘肃民乐、云南剑川和安徽亳县等地也发现了3000到4000年炭化小麦。

历史上,小麦的栽培主要分布于黄淮流域,其中又以汉代由于面食的发明,麦作发展最为迅速。

南方地区虽然早有麦作,但并不普遍,只是由于自汉末以后中原地区累遭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麦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南方小麦生产的发展,并形成了稻麦二熟制。

其中又以两宋之交最为引人注目。

据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绍兴(1131-1162)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

于是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到明代小麦培几乎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仅次于水稻跃居全同第二,但其主要产地仍在北方,正如《天工开物》所说,在北方“燕、秦、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种小麦者仅有“二十分而一”。

中国的麦作技术首先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

《氾胜之书》汉代是北方麦作技术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技术核心是保墒抗旱。

对当时的麦作技术进行了总结。

在整地方面,书中提出“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勿耕,谨摩平以待时种。

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

”强调早耕,因为耕得早有利蓄墒和增进地力。

在种子处理方面,提出“以酢浆并蚕矢”于半夜“薄渍麦种”,天明即行播种的方法,认为“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

”这也是使用种肥的开始。

在播种方面,书中对冬麦适播时期做出具体的规定,说“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

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强调要适时播种。

其后《四民月令》认为播种时间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提出“凡种大小麦,白露节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主张瘦田要早播,肥田则可迟播。

对于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书中提出:“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52株,一亩凡93550株。

”“凡种一亩,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令种土相亲,麦生根成。

”中耕培土方面,有五锄:一锄“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二锄“秋锄以棘柴耧之以壅麦根”,三锄“至春冻解,棘柴曳之突绝其干叶”,四锄“须麦生,复锄之”,五锄“到榆荚时,注雨止,候土白背,复锄”。

灌溉方面,则有秋灌和积雪。

“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

”又指出:“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

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

”《齐民要术》也有同样的记载。

明末《农政全书》对此解释说:“秋冬宜灌水,令保泽可也”,灌冬水既可抗旱,又能使麦苗耐寒而安全越冬。

在种子的收贮方面,提出了株选和防虫的措施。

“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

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汉代以后,北方大小麦的栽培技术措施在项目上,大抵与汉时同,但在内容上却丰富了许多。

整地方面,《齐民要术》中有燥耕、湿耕的比较,及湿耕的补救方法,细耙对保墒耐旱的作用;清代《农言著实》则指出:“当种麦前后,耩地最要紧。

二次地已竟,用大犁犁过。

该收耱时……将已犁过之地,用耙一耙,再用耱一耱,即或到种的时候,无雨也无大害。

又且省人工,地也虚活,又无大土墼”,说明先浅耕灭茬,后再耕地,随即耙耢,就能保墒,无雨也能播种。

《农圃便览》也说“塌地务早,以烂夏草,看白背,即耙平,防秋旱。

若雨过,再犁转,候种麦。

犁转之地,务必耙细,万不可透风”,强调浅耕灭茬宜早,耕后必需耙细,才能保墒。

种子处理方面,使用了棉子油、砒霜、青鱼头粉、芥子末等拌种的方法。

播种方面,《齐民要术》中有上、中、下时限的确定,并指出“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晚”,迟播的用种量要增加等。

明清时期还采用了冬播和早春播,甚至于顶凌播种;中耕方面,提出适时进行锄、劳、锋,“麦倍收,皮薄面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