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训诂 名词解释(二)

古代汉语 训诂 名词解释(二)

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二)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1. 训诂•概念:训诂是对古代文献中文字的解释和研究,旨在恢复原义。

•例子:训诂学家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字义、用法、句法结构等的分析,还原原始意义,解释古代文献中的文字。

2. 字义•概念:字义是指字的本义或字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朝”字,字义为“早晨”,在“朝阳”一词中表示“早上的阳光”。

3. 用法•概念:用法是指字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位置。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曰”字,用法为动词,表示说、叙述的意思。

在句子中可以用来引述他人的话语,如“曰:天下大乱”。

4. 句法结构•概念:句法结构是指句子中词语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之”字,常用于表示宾语或对上文事物的指代。

如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之”指代上文中的“学”。

5. 原始意义•概念:原始意义是指字词最早的意义,与后来引申的意义有所区别。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弓”字,原始意义为一种射击器械,后来引申为成语中的“弓虽千斤,犹能射日”。

6. 文献•概念:文献指古代书籍或记载,包括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

•例子:例如,《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史书文献,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

7. 字义研究•概念:字义研究是训诂学中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字义的深入分析,揭示字的内涵和用法。

•例子:例如,训诂学家通过研究《说文解字》,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古代汉字的字义。

8. 用法分析•概念:用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字在句子中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子:例如,通过对古代诗词文献中字的用法进行分析,训诂学家可以揭示出古代汉语中特定字的用法规律。

9. 文字解释•概念:文字解释是指对古代文献中文字进行阐释和解读。

•例子:例如,训诂学家通过对史书文献中的文字进行解释,可以还原古代事件的真实情况和背景。

10. 古代文学•概念:古代文学是指古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

训诂概念

训诂概念

天空之城※转贴]训诂学概念题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3、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和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4、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随文释义的注疏: 即驸经的注疏,在经文里插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散存于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之中的训诂资料。

5、诂、训:"诂"和"训"各自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连在一起作"训诂"或"故训"的时候,也是一个同义复词。

如果笼统地讲,"诂"、"训"(包括下文的"传"),都可说是"注解之别名",都是"解释"的意思。

而要找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解释的词语类型有不同:"诂"是指解释一般的单音节实词和虚词;"训"是指解释双音节的联绵词和叠音词。

6、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传"的本义为"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出"由此达彼"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以语言递达"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递达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最后引申出"解释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那么"传"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它是"解说"、"注解"、"训诂"的意思。

古代汉语 训诂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训诂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包括形训、声训、据文证义、辨体明义、反切、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等。

包括以下几种名词解释:
1. 形训: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训诂方法。

2. 声训:利用词的声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3. 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推断词义。

4. 辨体明义: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不同体裁的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5. 反切: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6.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7. 本义:一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8. 引申义: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进一步引申出来的意义。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要点:一、什么是训诂二、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方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一节什么是训诂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

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

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

釋訓言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1、阅读、教学古文△《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

从攴贝。

”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音义同)。

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说文》:“迹,步处也。

从辵亦声。

蹟,或从足責。

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

从糸責声。

”《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12、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可能触犯忌讳的人、事,常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取同义、同音字代替,或省缺字的笔划。
13、无句读:旧版古籍无句读的标志,更没有分词成语:是经过冶炼、长期习用而流传下来的固定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
15、典故:古诗文多用典,或称“用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7、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
8、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9、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了文字。
10、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11、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51、右文说: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52、同源词: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53、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关系。
63、义界(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64、描写:即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6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66、比较:即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
67、举例:即举其一,以见其他。
68、由反知正:这是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16、古译语:即音译的外来语。
17、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用,词的义项多起来了。
18、词义的减少:指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与校勘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古籍经典、史书、群书、文集和各种文献遗存,以及古代文字、语言、音韵、文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词语、句法、语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还原其原本的意义与表达。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训诂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1. 训诂:训指考证、解释,诂指解词义。

训诂即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和解释,揭示其真实含义的过程。

训诂学的核心目标是还原文献的原义,恢复其原本面貌。

在进行训诂研究时,学者根据古籍文献的语言特点、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准确解读的目的。

2. 校勘:校勘即校正、考察古籍的文本文字,确立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古代手抄本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抄写者的差异、时间的演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文本会产生各种错误和变异。

校勘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校对、整理和考证,找出各种错误并加以修正,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字义学:字义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文字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研究古文字的字义就成为了训诂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字义学家通过对各类古版本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古代字典、诗经等古籍的解释,探索古文字的真实含义,揭示古代人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特点。

4. 考据学:考据学是训诂学的基础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实物和古籍版本的考察,找出真实的文献原貌和流传过程。

考据学不仅关注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注重古籍的年代、版本、篇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考据学家可以比较各个版本的异同,找出最可靠的版本,并解决文本中存在的疑点和难题。

5. 语义学:语义学是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文献中的语句结构和用词方式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古籍文献的语义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语义学家通过对文献中语言的解构和剖析,分析词义的变化和语法上的差异,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

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据形说义”是其另一种说法。

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

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

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

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

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

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

什么是训诂

什么是训诂

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什么是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以下凡不注出处的反切均出自《广韵》), 就是用“都宗”为“冬”注音。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 简称切上字或上字, 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冬”是被注音字,所以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原理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三、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随文释义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四、训诂条例:这里指训诂的体例、义例,或曰训诂的正规形式规范。

训诂条例有三:一曰形训,二曰声训,三曰义训。

五、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在甲骨刻辞中就已出现。

陆宗达:《训诂简论》:“存在于周秦正文中的诠释文字,实际就是训诂方法的开端。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主要包括解释词语、串讲句意、说明章旨。

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词的相关含义。

在语言中,一个词往往可以有多个意思和用法,这些意思和用法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上下位关系(即超(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同反义关系等。

训诂就是研究词的这些相关含义和关系的学科。

训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即实训和虚训。

实训是指同属一词义范畴的各个具体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等。

虚训是指不同词义之间的相关关系,包括反义关系、同义关系等。

训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词的多个意思,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运用词语,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在翻译、辞典编纂、教学和语义研究等领域中,训诂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训诂的名词解释

训诂的名词解释

训诂的名词解释训诂是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包括对古字义、用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释义。

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训诂是儒家学者的基本功,他们通过对古书的逐字逐句的解读,将其精华传承下来。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并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训诂可以说是古代文献研究的核心。

在训诂过程中,学者们需要首先对文字的形状、构造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的意义。

这需要学者对古代文字的造字原则和演变规律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者还需要对古代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献中的隐含意义。

训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词义的解析。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古代文字的意义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训诂学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的比较研究,找出不同时期的意义差异,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文献,如先秦、汉代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训诂中,篇章结构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献的结构对于理解其中的论述思路和观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训诂学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篇章的分析,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进而深入理解古代文化的特殊价值。

训诂不仅仅限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还包括了对古籍的校勘和编纂工作。

校勘是指对古籍中的错误、异文进行辨析和纠正。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训诂学者可以还原出原始的文本,使之更加准确地反映文献本身的特征。

编纂则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编辑,使之更加便于阅读和理解。

训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中,也在当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进行当代的思考和创造。

总之,训诂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训诂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人们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膅训诂学解释题莃1、训诂: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意思。

小学: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肈2、训诂学。

袀3、训诂学: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系统的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者适应文体表达的某袈4、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

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

莈5、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意义,这莄6、就是通假字。

袂7、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芀8、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的过程,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倒文:古人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是为了螇9、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

、变文:又叫变文同义,变文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膄10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为了避免行文重复,以增加语文采,加重语气或者感情,古人常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词来反复表达大致相同的意义内容。

羃11、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

荿12、脱文:指典籍传抄刻中漏掉的文字。

膆13、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袄14、螁15、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就是词义所指范围的缩小。

螁16、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就是词义所指范围的扩大。

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蚆17、用。

蚅18、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者事,常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同义字、同音字代替。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由甲义引乙义后而甲义消失。

袂19、衿20、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

河北自学考试训诂学名词解释6

河北自学考试训诂学名词解释6

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的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疏(正义):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史记三家注:给史记作注解的,包括刘宋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5、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6、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词在前)。

7、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

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

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

8、当为(当做):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需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或“某当做某”这个格式。

9、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10、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

段玉裁说读若、读如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

1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诿有关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也”。

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

析言,分析的说。

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浑言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或散文,析言也叫对言或对文。

13、辞(词)这个术语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

14、破读:用本字去该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

15、读破: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式、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3.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其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4.疏: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释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6.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二、其他1.注疏的内容(P44~60)(出一段古注疏的文字,要求说出分别是哪种或哪些注疏内容)( 1 .)解释词义( 2 .)串讲文意( 3 .)分析句读( 4 .)校勘文字( 5 .)阐述语法( 6 .)说明修辞手段( 7 .)诠解成语典故( 8 .)考证古音古义( 9 .)叙事考史(10.)记述山川(11.)发凡起例(12.)释义和叙事2.记住随文释义的注疏每一种最著名的著作(P34~43)例如:传,《毛诗故训传》;解,《春秋公羊解诂》何林,《春秋谷梁传集解》范宁;校:《战国策校注》【宋】鲍彪;音义:《经典释文》陆德明(所包含的意义)3.单释语义的专著,根据释义对象又分为几类?并结合后面的知识,记住相关著作的作者。

分为5类。

(1.)总释群书语义的:《尔雅》(秦汉之间的人所作)、《小尔雅》(无撰人名氏)、《释名》【汗】刘熙+刘珍、《广雅》【魏】张揖、《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拾雅》【清】夏味堂、《比雅》【清洪亮吉】、《经籍纂诂》【清】阮元、《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转语》【清】戴震、《文始》(章炳麟)、《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清】俞樾(2.)只释一书语义的:《毛诗传义类》【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3.)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北齐】颜之推、《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瞿灏、《常用字训》【晋】殷仲堪、《难字》+《错误字》【魏】张揖、《杂字解故》【魏】周氏、《异字》【梁】朱育、《雅》【宋】陆佃、《尔雅翼》【宋】罗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石药尔雅》【唐】梅彪、《本草尔雅》【北宋】、《骈雅》【明】朱谋玮、《叠雅》【清】史梦兰、《别雅》【清】吴玉搢、《辞通》(近人朱起凤)、《果裸转语记》【清】程瑶田、《释大》【清】王念孙、《语助》【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词诠》(杨树达)、《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文言虚字》(吕叔湘)、《虚词历时词典》(何金松)(4.)解释方言的:《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章炳麟、《蜀方言》、《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5.)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羌尔雅》+《番尔雅》(已亡佚)、《佛尔雅》【清】周春4.《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四部书的基本情况(1.)《尔雅》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为作,后经考证,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1、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2、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3、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4、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5、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6、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7、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8、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9、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10、《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11、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

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12、顾炎武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

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

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

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

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13、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是什么意思。

指“训诂学”。

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

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注:①师:驻军。

②宿:夜晚。

② 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

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

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 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

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

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训诂的名词解释

训诂的名词解释

训诂的名词解释《说说训诂那些事儿》训诂,这俩字儿乍一听,是不是感觉有点深奥莫测呀?嘿嘿,其实呀,它没那么神秘,简单来说,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字词进行解释。

你想想,咱们现在读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书籍,好多字词的意思跟现在可不一样了,要是不弄明白,那不是看得一头雾水嘛。

训诂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理解古代文献的大门。

比如说《诗经》里有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里的“雎鸠”到底是啥鸟呢?这就得靠训诂来搞清楚啦。

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和解释,我们就能更好地领略古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训诂可不是随随便便解释一下就行的哦,那得有依据,有方法。

学者们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从古代的字典、辞书,到各种文献记载,一个一个地去比对、分析。

这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要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真相。

我记得我有一次读一本古籍,看到一个词儿完全不理解,感觉自己就像在云里雾里瞎转悠。

后来我去查了训诂方面的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词儿在古代是这个意思呀!那感觉,就像是突然眼前一亮,迷雾消散了。

训诂的重要性可不止于此哦。

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文化、历史、社会。

通过对字词的解释,我们能看到古人的生活百态、思想观念。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我们穿越回了古代,和古人进行一场对话。

而且呀,训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对一些字词的解释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像是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准确。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没有训诂,那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该有多肤浅呀。

那些珍贵的文献就像是埋在地下的宝藏,而训诂就是挖掘宝藏的工具,让我们能发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呢,训诂虽然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它其实就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当我们读古书、学古文的时候,训诂就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它让我们能更好地与古人交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训诂这门学问哦!。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字的构造和含义。

训诂一词
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意为解释诗词文字的含义和形式。

在汉字学中,训诂是对汉字的结构、构造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在训诂学中,名词解释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分析名词的构词、词
义和用法,揭示其深层含义和历史演变。

名词解释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汉字的含义,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诗词。

在训诂学中,名词解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构词解释:名词的构词是指名词由哪些字组成,每个字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通过分析名词的构词,可以揭示名词的本义和衍生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词的含义。

二、词义解释:名词的词义是指名词的含义和意义。

名词的词义可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通过研究名词的词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名词的含义。

三、用法解释:名词的用法是指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通过研究名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名词的含义和用法。

总的来说,名词解释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名词的构词、词义
和用法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名词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演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学习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和词汇能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训诂名词解释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

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据形说义”是其另一种说法。

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

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

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

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

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

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

10. “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

“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

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

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

11.声训的类型: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字相训和同音字相训;二是音近的声训包括声同韵近字相训,声近韵同字相训和声近韵近字相训。

12.声训的局限性:(1)主观臆测;(2)滥用声训(无限度扩大声训的范围);(3)不明古音。

13.义训:就是不考虑词的形体和读音,不去注意其形义或声义的关系,直接解释其意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我国最早的解释词句的专著《尔雅》其中的释义大部分用的是义训。

《尔雅》是义训的代表著作。

14.义训的类型:(一)同义词释义:1直训:用同义词解说词义的方法,前人称为直训。

2互训:两个同义词之间相互训释, 3递训:几个同义词,传递相训,即你注释我,我注释他。

4同训:是用同一个词,训释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常见的形式是把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一起,然后用同一个词来进行训释。

(二)义界法释义:用下定义的方法,来阐述说明一个词的意义。

相当于:被释词=被释词的词义特点+一个属概念。

(三)描述性状释义:通过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形状、性质、性能等,加以比拟,或描述来解释词义。

15.从训释词与被释词它们的差别上区分,同义词释义又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1)古语与今语相训释。

(2)通语与方言相训释;(3)常用语与冷僻语相训释。

(4)义通词相训释,这两个词在某个交叉点上有相同之处。

(5)共名词与别名词相训释。

16.古代义训的局限性:(1)前后不同义;(2)释义不通俗;4(3)释义不具体;(4)义界不精确;(5)描述不详细。

17.训诂术语:(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2)曰、为、谓之、之谓(3)谓、言(4)犹(5)貌(6)词、辞(7)当为、当作(8)通语、凡语18.训诂的内容:注音释义、语法修辞、篇章凡例、史实典故、考证校勘。

19.校勘的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的方法归纳为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20.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表现形式。

纵观我国训诂历史,训诂体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正文体、传注体、著作体。

21.正文体训诂:是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行文时,自己所加的注释,一般不以训诂为主要的或直接的目的,而是一种附带性的或间接性的训诂。

22.正文体训诂的类型:(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

这种类型的训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

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3.传注体训诂:是随着古书原文进行注释,即“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制。

这种训诂体式,它释义时解释的是词语在使用状态下,即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对于多义词,也只是解释它在句中某项具体含义,而不是它的全部译项。

24.传注体训诂的类型:(1)从传注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对原文的注解)和疏(既注解原文又注解注)。

(2)从传注的作者来分,可分为自注和他注。

(3)从训诂的内容来说,可分为释义类传注和叙事类传注。

(4)从注解之间的关系说,可分为原注、补注、集注。

25.传注的附经,即传注与经书的关系:它们是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26.传注附加在相应的经文之下的格式,自汉以后,主要有以下几步大的逐步完善的过程:(1)把注和经合为一书,但经仍然是经,注仍然是注,只是把注疏附在经的后面;(2)把注分别附在与经文相应的各篇或各章之后;(3)把注与相应的经文语句相符,置于相应的经文之后;(4)把注文附在句中相应的字词下面;(5)义疏与经注合印,开始于南宋。

27.著作体训诂:是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训诂。

大致分为三类:群书训诂、字书、词书。

(1)群书训诂的特点是:汇集群书的有关问题,进行注释,而形成的一部书,实际是传注体训诂的汇编。

群书训诂的代表著作是唐代陆德明撰写的《经典释文》。

(2)字书: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疏,即字典。

著名的字疏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部首检字,所收都是篆文、古文、籀文以及古文奇字,可以说是古字的汇编);南朝陈顾野王的《玉篇》(也是用部首统帅所收文字,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明朝梅膺祚的《字汇》(是继顾野王《玉篇》之后又一部楷书汉字大汇编);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著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官修的大型汉语字典);(3)词书:解释词的意义、用法或出处的训诂专疏。

A.一般的词书,主要包括雅学类和方言类书籍:雅学的开山之作是《尔雅》。

它是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方言学的开山之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

《尔雅》所记载的是古书的训诂,而《方言》所记载的却是活人的口语。

(为方言作注的第一人是郭璞)。

B.虚词词书:以古书中的虚词为主要解释对象。

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此书为我国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的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杨树达的《词诠》。

C.汇集古注的词书:清代阮元的《经籍簒诂》。

D.汇集词语的词书:《佩文韵府》;汉代刘熙的《释名》。

28.训诂简史:(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2)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4)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6)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29.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的正文里,远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的正文中就已经发现这种训诂,虽然数量不多,但毕竟是语言解释语言的训诂材料了。

30.两汉训诂兴盛的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这些博士为了讲经,都要研究章句,作出注释。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汉兴四百多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抢救古籍的措施: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有汉成帝下诏,派陈农到各地求遗书,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总之,汉代训诂学的兴起,与秦火之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的工作息息相关。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典,需要注解。

31、汉代训诂的成就:(1)古书注释大批出现:a.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b.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2)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

32、《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扬雄的《方言》、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佚名《小尔雅》。

33、《方言》不仅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国方言学的先驱。

《释名》因声求义,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为我国语源学开了先河。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我国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34.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训诂学的实践表明,在其萌芽阶段,常常只有一些随文的注解,它的任务只在解释一字一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即比较集中地解释词义的具体性和灵活性。

因此,随文注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训诂材料的积累,只有通释语义专著的出现,才是真正的训诂学的开始。

所谓通释语义,就是概括词义的工作。

在汉代,随文注释和通释语义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确立,正是训诂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语文学指对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语言学则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汉字直到现在,还是一种表意文字,字的形、音、义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

可是说解文字的人,从周秦直到东汉,很少有明白这个道理的。

他们或者只就形索义,或者只因声求义,不能把形、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解释。

只有“五经无双”的许慎才懂得结合形、音,诠释字义的妙处。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诂的又一特色。

35.宋刘敞撰《七经小传》和《春秋权衡》,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的先声。

36.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

训诂学在清代复兴,首先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

清朝建立之后,继承了明代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镇压汉族人民的武装反抗,又屡兴文字狱,对付汉族的思想反抗。

后来他们总结了元朝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尤其注意拉拢汉族知识分子,使其为其所用。

康熙、乾隆两朝,就是利用了这批知识分子,大修类书,整理古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