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自学考试训诂学名词解释6

合集下载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字义分析B. 文体研究C. 句义理解D. 词汇演变答案:B. 文体研究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语音变化D. 社会变迁答案:C. 语音变化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不同音字误写C. 新造字代替旧字D. 习惯用法答案:A. 同音字误写4. 下列哪个词语不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高”答案:D. “高”5. 训诂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B. 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D. 发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答案: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字义分析B. 语境分析C. 比较研究D. 社会历史考察E. 文体研究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社会变迁D. 语音变化E. 语境影响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形近字误写C. 俗字替代正字D. 笔画简化E. 印刷错误答案:A、B、C、E4. 下列哪些词语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小”E. “上”答案:A、B、C、D5. 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E. 教育教学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研究。

河北《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

河北《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

河北《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掌握历史文献材料,结合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将来在古籍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对于训诂理论、训诂方法要求能够识记、理解,同时能够结合《古代汉语》文选解决其中的问题,做到简单应用,进一步在自主阅读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本课程之前,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课,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

尤其是对《古代汉语》课的深化与提高。

训诂学的学习又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选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课程打下语言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总论内容:1、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①前人对“训诂”的解释;②黄侃对“训诂”的解释;③《辞海》对“训诂”的解释;④什么是训诂学;⑤训诂学的任务。

2、训诂学的内容:①解释字词;②解释文句;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形式;⑤分析时空关系。

3、训诂的范围;4、训诂的实践形式:最早的实践形式是《毛诗诂故训传》、《尔雅》;了解训诂学基本要籍的作者及时代;5、训诂学的原则: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现实的;6、训诂学的用途;7、传统训诂学的术语:谓、谓之、当作(当为)、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破读(读破)、浑言、析言、辞(词)、如字、转语、互文、今文、古文。

考核目标:识记:历代对“训诂”的解释、训诂学的内容、训诂的实践形式、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应用:对具体的训诂形式、训诂术语能够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判断。

分论第一章训诂力作示范内容:本章主要讲述清代学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的主要内容及评价考核目标:识记:俞樾的主要著作、关于句读的知识,其他知识不作考试内容。

第二章训诂的方法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训诂的五种基本方法:1、以形索义:①以形索义探求字的本义;②利用《说文》及古文字材料;③区分笔意与笔势;④必须有文献资料的充分证明,防止望文生训。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2)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第六章训诂要籍 (6)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总论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1、历史的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书的可能。

4、现实的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2.以已知释未知3.为“今世”服务(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证义。

4.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就叫辨体明义。

5.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6.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7.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8.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了。

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9.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0.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1.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这就是词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2.音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

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

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

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

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2010年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1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2)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第六章训诂要籍 (6)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总论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1、历史的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书的可能。

4、现实的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2.以已知释未知3.为“今世”服务(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训诂的名词解释

训诂的名词解释

训诂的名词解释训诂是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包括对古字义、用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释义。

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训诂是儒家学者的基本功,他们通过对古书的逐字逐句的解读,将其精华传承下来。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并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训诂可以说是古代文献研究的核心。

在训诂过程中,学者们需要首先对文字的形状、构造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的意义。

这需要学者对古代文字的造字原则和演变规律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者还需要对古代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献中的隐含意义。

训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词义的解析。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古代文字的意义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训诂学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的比较研究,找出不同时期的意义差异,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文献,如先秦、汉代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训诂中,篇章结构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献的结构对于理解其中的论述思路和观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训诂学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篇章的分析,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进而深入理解古代文化的特殊价值。

训诂不仅仅限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还包括了对古籍的校勘和编纂工作。

校勘是指对古籍中的错误、异文进行辨析和纠正。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训诂学者可以还原出原始的文本,使之更加准确地反映文献本身的特征。

编纂则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编辑,使之更加便于阅读和理解。

训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中,也在当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进行当代的思考和创造。

总之,训诂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训诂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人们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一、概述训诂学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解决古代文献在理解上的困难,从而正确地把握古代文献的内容和思想。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二、词义解释1、形声字:指以形旁和声旁合成的字,其中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2、会意字:指以两个或多个独体汉字组合而成的字,其中组合各成分的含义往往构成该字的整体含义。

3、指示字:指以象征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字。

4、假借字:指借用同音或近音字表示同一个词的字。

5、转注字:指具有相同部首和相同意义的字,可以互相转化使用。

6、六书: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7、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包括平、上、去、入。

8、方言:指不同地区使用的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9、雅言:指古代通用的标准语言,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

10、古音:指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音韵、声调等方面。

11、今音:指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音韵、声调等方面。

12、韵部:指将相同或相似韵母的字归纳在一起,形成韵部。

13、平仄:指在诗词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声调划分为平、上、去三声和平、仄两类。

14、对仗:指在诗词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词语进行对称性搭配。

15、典故:指在诗词中引用的历史故事、传说等。

16、韵脚:指诗词中每句诗末尾的押韵字。

17、句式:指诗词中的句子结构形式。

18、辞格:指在诗词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自考复习资料财务管理学复习资料高三模拟试题文综政治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政治生活的观点,正确的是:A.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强调对人民负责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它赋予了少数民族更多的自治权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鼓励广大信教群众信仰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正确答案是:A.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膅训诂学解释题莃1、训诂: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意思。

小学: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肈2、训诂学。

袀3、训诂学: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系统的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者适应文体表达的某袈4、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

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

莈5、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意义,这莄6、就是通假字。

袂7、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芀8、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的过程,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倒文:古人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是为了螇9、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

、变文:又叫变文同义,变文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膄10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为了避免行文重复,以增加语文采,加重语气或者感情,古人常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词来反复表达大致相同的意义内容。

羃11、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

荿12、脱文:指典籍传抄刻中漏掉的文字。

膆13、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袄14、螁15、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就是词义所指范围的缩小。

螁16、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就是词义所指范围的扩大。

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蚆17、用。

蚅18、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者事,常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同义字、同音字代替。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由甲义引乙义后而甲义消失。

袂19、衿20、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

河北自学考试训诂学名词解释6

河北自学考试训诂学名词解释6

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的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疏(正义):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史记三家注:给史记作注解的,包括刘宋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5、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6、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词在前)。

7、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

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

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

8、当为(当做):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需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或“某当做某”这个格式。

9、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10、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

段玉裁说读若、读如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

1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诿有关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也”。

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

析言,分析的说。

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浑言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或散文,析言也叫对言或对文。

13、辞(词)这个术语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

14、破读:用本字去该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

15、读破: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自考《训诂学》复习重点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重点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自考《训诂学》

自考《训诂学》

河北自考《训诂学》一、填空: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

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

王易的一经为《乐经》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训诂学名词解释doc

训诂学名词解释doc

训诂学名词解释.doc 训诂学是研究文字训诂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发音、义项、用法以及其变异和演变规律等问题。

下面对训诂学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文字训诂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发音、义项、用法以及其变异和演变规律等问题。

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历史和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字训诂:文字训诂是指对文字的发音、义项、用法等进行解释和研究的过程。

文字训诂可以通过对文献、字典、语料库等资料的分析和比较,找出文字的正确发音和含义,从而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3. 发音训诂:发音训诂是指对文字的发音进行研究和解释的过程。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域的差异,文字的发音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所变化,发音训诂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献、方言、语言变异等方面的研究,找出文字的正确发音。

4. 义项训诂:义项训诂是指对文字的义项进行研究和解释的过程。

文字的义项可能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多种含义,义项训诂可以通过对文献、语料库、语言规律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找出文字的正确义项。

5. 用法训诂:用法训诂是指对文字的用法进行研究和解释的过程。

文字的用法可能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差异而产生变化,用法训诂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献、语料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找出文字的正确用法。

6. 变异训诂:变异训诂是指对文字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的过程。

文字的变异可以是因为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差异和个体的使用习惯等原因造成的,变异训诂可以通过对文献、语言变异、语言规律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找出文字的变异规律。

7. 演变训诂:演变训诂是指对文字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和解释的过程。

文字的演变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演变训诂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献、方言、语言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找出文字的演变规律。

8. 文献:文献是指古代书籍、文书、碑铭、简牍等载有文字的物件。

文献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自考《训诂学》解释带点词

自考《训诂学》解释带点词

释义1、哀.窈窕,思贤才。

哀:怜悯,同情。

2、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谓:害怕。

3、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雅:读为“夏”,谓中国。

4、智与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

与:即“以”也。

5、其卜维何?嫠尔女士,嫠尔女士..,从以孙子。

女士:士女也。

孙子:子孙也,6、乃生女子……载(则)弄之瓦。

瓦:陶制的纺锤。

7、卫献公,反于卫,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

班:分。

8、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详”去:表示“储藏”9、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

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题.”。

题:额头。

10、子南知之,执戈逐之。

及衝.,击之以戈。

衝:本义是交叉路口。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国外患者,国恒亡。

拂:通“辅弼”的“弼”12、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这状而朝礼之。

写:是摹画的意思。

13、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字:本义是生孩子。

14、(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暂腾:即“突然跃起。

”“暂”古今都有短暂的意思。

15、尧以天上让许由,许由逃之,舍于家人..,家人藏其皮冠。

家人:平民百姓。

不是指家里人。

16、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采薪之忧:谦称自己有病。

17、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

提:即“掷”。

18、鱼价今年逐渐强.,偶因换酒到山乡,笭箵个个盛鱼满,一舸银鱼论斗量。

强:是“便宜”的意思。

1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是“苗”的通假字。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是借指历史的记载。

2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相,互相。

扶将:搀扶。

22、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步走:从陆路上逃跑。

2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胥:即“相”或“相与”,共同,一起的意思。

24、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

放:至,到;“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

“一”属副词,解作“全,全部”。

“一利天下”全心全意地造福天下。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训诂学

训诂学

训诂学(名词解释)1. 训诂——训故言,即解释古代的话语。

2.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 注——东汉以后人们将对经文的解说称作“注”。

《说文》:“注,灌也。

”4. 传——秦汉时期特指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儒家的重要文献称“经”,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毛亨《毛诗故训传》等。

5. 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或有所阐发的一种注释,如郑玄的《毛诗笺》。

6. 疏——不仅对古书原文解释,同时对前人的释语也进行解释的注称“疏”。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7. 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以“正义”为名的著作如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张守节《史记正义》等。

8. 集解——将各家的解说聚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这类注释就是集解。

9.反切——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0.直音——利用同音字给所解字标音。

11. 如字——用于注音的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按照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就叫如字。

如: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前面的恶读(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wū,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è。

12. 形训——以形说义,就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说字义。

13. 声训——因声求义,又叫做“音训”,就是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即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来解释字义或词义的方法14. 义训——直陈语义,以语词在语言中实际使用的意义直接解释词义。

15.小学——是指中国传统语言学上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总称。

16. 《释名》——东汉刘熙著,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全书用声训的方法解说各种事物命名的由来。

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学,又称辞训学,是研究训诂(字义、字音)的学科。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古代汉字无声符号,训诂学在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对训诂学常用术语的解释:1.字义:也称为词义,是指字的含义。

字义的研究主要包括字义考证、字义辨析等。

2.字音:是指字的读音。

字音的研究主要包括字音考辨和字音演变等。

3.训读:是指文章中字的注释,用来解释词义、字音等。

4.异文:也称异文异义,是指与普通文本不同的文字和含义。

异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异文校勘和异文考释等。

5.字形:是指字的外形,包括结构、笔画等。

字形的研究主要包括字源、字形演变等。

6.音韵学:是研究音韵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古代音韵学、方言音韵学等。

7.字义辨析:是指对同音字、形近字等进行辨析。

它包括同音字的差别、义项的界定等。

8.读书文字:是指古代读书时所用的文字,通常是把注解、笺注等文字写在书籍的旁边,以便阅读。

9.文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科。

它包括文字的起源、演化、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10.孤本:指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古籍版本。

由于古代纸张易烧、易坏,有些古籍只有孤本流传下来。

11.节本:是古书的一种整理形式,指将一篇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并在每个段落前加以标明。

12.注疏:古书的一种注释形式,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注释。

13.古籍整理:是对古籍进行整理、校勘、注释等的研究。

古籍整理是重要的训诂学内容。

14.古代字书:是古代汉字字典的统称,分为字经类、方志类、音韵类等。

15.古代文献: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大类。

综上所述,训诂学是研究字义、字音等的学科,它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术语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的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疏(正义):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史记三家注:给史记作注解的,包括刘宋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5、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6、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词在前)。

7、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

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

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

8、当为(当做):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需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或“某当做某”这个格式。

9、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10、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

段玉裁说读若、读如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

1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诿有关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也”。

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

析言,分析的说。

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浑言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或散文,析言也叫对言或对文。

13、辞(词)这个术语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

14、破读:用本字去该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

15、读破: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16、如字:表明某字当读本音,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17、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有音转义变而分化为不同词的。

18、互文:这个术语说明山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19、变文:说明引用原文时词语有变动。

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章时有意改变某些词语。

20、今文:汉初的经学书籍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研究今文的经学叫今文经学。

21、古文:把先秦使用的文字,尤其是战国时代的文字称为古文,研究古文的经学叫古文经学。

22、以形索义(形训):它是通过字型的分析去了解字形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

23、笔意:从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

24、笔势:文字字形的发展结果,字形日益显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的符号,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切断了,这就成为笔势了。

25、通假借:通过考察本字而不是考察借字来表达它的本意。

26、明方言:既了解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然后以此为依据来推求音和义之间的关联。

27、寻语源:旨在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

28、声训:主要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29、同源词:有同一来源,是由同一个词分化来的一组词,称为同源词。

30、析词审议: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

31、偏义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做陪衬。

32、互训的实质:互训是义训的一种,互训实质上是实际语言的比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更具体的说,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33、义界:是义训的一种,黄侃说“凡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陆宗达加以发挥,说“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

34、推因:黄侃说“凡子不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

35、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由宋代王子韶提出的,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的。

36、引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37、反训:训诂学上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38、《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全书以篆文为主,合一古籍,博采通人,《说文解字》提出了战国以来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六书”说,并阐明了六书的内容,建立了古文学家的文字学系统。

此书共14篇,加上叙为十五篇。

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许慎所做的解说,计133441字。

全书分为540部(即一般锁称述的部首)使纷纭复杂的文字初步有了门类可归。

它通过字形解释字义,是一种形训字典,首创了部首编撰法。

39、《说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说文》的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段玉裁的成就最大,代表了清代的最高成就。

40、五经正义:唐王朝由于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复杂的经说来一番统一整理,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等五部经典正义体的注释书。

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之意。

41、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解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

42、传:是传书之意,用以解经。

43、注:本意是灌注,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因而用注来表示解释古书。

44、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新的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

后来,称为注释的一种。

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笺。

45、疏:又叫义疏,是疏通义理意思,因为汉人的传注比较简略,后人阅读古代典籍仍有困难,所以自六朝以后,又产生了疏。

它是解释经义,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成注疏。

46、十三经:《五经正义》、《周礼》《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义疏为十三经。

47章句:古代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句句读,对文章进行串讲,甚至指出其中心思想,这叫章句。

著名的有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48、前四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49、疏不破注:唐代疏不破注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只能墨守旧说。

50、丛书:是总聚众书而会刻成一大部的书。

丛书分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51、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

唐代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有《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52、对校法:先选定一种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而后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

53、他校法:用他书校勘本书。

54、文物校书法:利用出土的古代文物来校订古书。

55、理校法: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而加以订正。

56、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57、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58、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59、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60、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61、四书集注:朱熹所著,有《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62、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

它的作用是用来拿一般释特殊或拿具体解释抽象。

63、曰(谓之):使用这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后面,它的作用是释义,同时用来分辨同义的细微差别。

64、前四史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

到了唐代,颜师古江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完成了《汉书》的新注。

《后汉书》的注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三国志》由宋•裴松之为之作注。

以上称为前四史注。

65、古文经学派(或古文经学):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书,研究它的学问,就称为古文经学。

66、今文经学派: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学,研究这种经书的人就叫今文经学派。

67、史记三家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

□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

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 顾炎武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

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

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

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

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 戴震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

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