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组思想解题
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思想
四:基本方法基本思路将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1.(求线性方程组的唯一解或特解),这类问题的求法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用于解低阶稠密矩阵——直接法;一类是解大型稀疏矩阵——迭代法。
1.1利用矩阵除法求线性方程组的特解(或一个解)方程:AX=b,解法:X=A\b,(注意此处’\’不是’/’)例1-1 求方程组的解。
解: A = ; = ;b=(1,0,0,0,1)’由于>>rank(A)=5,rank( )=5 %求秩,此为R(A)=R()>=n的情形,有唯一解。
>>X= A\b %求解X =(2.2662, -1.7218, 1.0571,-0.5940, 0.3188)’ 或用函数rref求解,>>sv=rref(A:b);所得sv的最后一列即为所要求的解。
1.2 利用矩阵的LU、QR和cholesky分解求方程组的解这三种分解,在求解大型方程组时很有用。
其优点是运算速度快、可以节省磁盘空间、节省内存。
I) LU分解又称Gauss消去分解,可把任意方阵分解为下三角矩阵的基本变换形式(行交换)和上三角矩阵的乘积。
即A=LU,L为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
则:A*X=b 变成L*U*X=b所以X=U\(L\b)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运算速度。
命令[L,U]=lu (A)在matlab中可以编如下通用m 文件:在Matlab中建立M文件如下% exp1.mA;b;[L,U]=lu (A);X=U\(L\b)II)Cholesky分解若A为对称正定矩阵,则Cholesky分解可将矩阵A分解成上三角矩阵和其转置的乘积,即:其中R为上三角阵。
方程A*X=b 变成所以在Matlab中建立M文件如下% exp2.mA;b;[R’,R]=chol(A);X=R\(R’\b)III)QR分解对于任何长方矩阵A,都可以进行QR分解,其中Q为正交矩阵,R为上三角矩阵的初等变换形式,即:A=QR方程A*X=b 变形成QRX=b所以X=R\(Q\b)上例中[Q, R]=qr(A)X=R\(Q\B)在Matlab中建立M文件如下% exp3.mA;b;[Q,R]=qr(A);X=R\(Q\b)2.求线性齐次方程组的通解(A*X=0)在Matlab中,函数null用来求解零空间,即满足A•X=0的解空间,实际上是求出解空间的一组基(基础解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指包含两个未知数和两个方程的方程组。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用方法有消元法、代入法和矩阵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的步骤和应用。
一、消元法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将方程组转化为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进而求解。
假设给定的二元方程组为:a₁x + b₁y = c₁(1)a₂x + b₂y = c₂(2)步骤如下:1. 通过等式的加减消去一个未知数。
选择其中一个方程,将其系数乘以另一个方程中与其同未知数的系数的相反数,然后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该未知数。
2. 获得新的一次方程,其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 解新的一次方程,求得该未知数的值。
4. 将求得的未知数值代入原方程中,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5. 检查解的可行性,在原方程组中验证求得的解是否满足原方程组。
二、代入法代入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表示为另一个未知数的函数,然后将其代入另一个方程,从而将方程组转化为只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进而求解。
假设给定的二元方程组为:a₁x + b₁y = c₁(1)a₂x + b₂y = c₂(2)步骤如下:1. 选择一个方程,将其一个未知数表示为另一个未知数的函数,例如将(1)中的 x 表示为 y 的函数:x = f(y)。
2. 将函数表达式代入另一个方程(2),得到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y的一次方程。
3. 解这个一次方程,求得 y 的值。
4. 将求得的 y 值代入第一个方程(1),求得 x 的值。
5. 检查解的可行性,在原方程组中验证求得的解是否满足原方程组。
三、矩阵法矩阵法是用矩阵运算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方程组转化为矩阵方程,通过对矩阵的运算得到解。
假设给定的二元方程组为:a₁x + b₁y = c₁(1)a₂x + b₂y = c₂(2)将方程组表示为矩阵形式:⎛ a₁ b₁⎞⎛ x ⎞⎛ c₁⎞⎜⎟⎜⎟⎜⎟⎝ a₂ b₂⎠ * ⎝ y ⎠ = ⎝ c₂⎠利用矩阵的逆矩阵,可以得到未知数向量的值:⎛ x ⎞⎛ a₁ b₁⎞⁻¹⎛ c₁⎞⎜⎟⎜⎟⎜⎟⎝ y ⎠ = ⎝ a₂ b₂⎠⎝ c₂⎠通过计算矩阵的逆矩阵,可以求得未知数的值。
例谈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数学篇学思导引方程思想就是以方程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通过挖掘问题的数量关系,把繁难、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悉的方程或方程组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方程知识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用方程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或公式、定理构造方程(组).这种思想在代数及几何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方程思想在解代数题中的应用在解答某些代数式化简、求值、证明问题时,若按照常规思路难以下手时,同学们不妨转变思维视角,从方程思想入手,把已知等式看作是有关某些字母的方程,或将已知、结论中的代数式设为辅助元,构造适当的方程或方程组,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问题,从而实现轻松解题.例1设m +2n -8p =0,2m -3n +5p =0,则5m 2+4n 2+3p 210m 2-9n 2+8p 2的值为.分析:此题直接求值难度较大,若能把已知条件中的两个等式看作是关于m ,n 的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得出m ,n ,p 三者的关系,则可以使问题快速得解.解:由题意可得{m +2n -8p =0,2m -3n +5p =0,解方程组可得{m =2p ,n =3p .当p =0时,5m 2+4n 2+3p 210m 2-9n 2+8p 2的值不存在;当p ≠0时,5m 2+4n 2+3p 210m 2-9n 2+8p 2=20p 2+36p 2+3p 240p 2-81p 2+8p 2=59p 233p 2=5933.例2证明不论a 为何实数,代数式a 2-4a +4a 2+1的可能值中,最多有三个偶数.分析:本题不易直接证明.若能利用方程思想,设a 2-4a +4a 2+1=t ,把代数式转化为关于a 的方程,再运用根的判别式,得出代数式的取值范围,即可使问题得证.证明:设a 2-4a +4a 2+1=t ,则a 2-4a +4=ta 2+t (a 2+1≠0),即(t -1)a 2+4a +(t -4)=0.当t =1时,即a =34时,代数式a 2-4a +4a 2+1的值不是整数.所以上述方程可以看作是关于a 的二次方程.因为a 为实数,所以△=16-4(t -4)(t -1)≥0,化简可得t 2-5t ≥0,解得0≤t ≤5,即0≤a 2-4a +4a 2+1≤5,显然,代数式a 2-4a +4a 2+1的可能值中,最多有0,2,4这三个偶数.评注:方程思想是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许多代数问题借助方程思想均可以实现转化,从而快速找到解题突破口.同学们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不要形成思维定势,局限于常规解法,要及时转变思路,结合题目的结构特点,灵活运用方程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答问题.二、方程思想在解几何题中的应用几何问题中有许多的几何计算题,这些计算题所涉及的几何量之间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在解题时,同学们要仔细审题,结合已知条件、图形特点、几何定理、公式等,挖掘几何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合理设出未知数,列27数学篇出方程或方程组,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利用方程思想巧妙解题.例3如图,已知正方形EFGH的边长为12,M是GH的中点,EM的垂直平分线NO交EF的延长线于N,MN交FG于Q,求FQ与GQ的长.分析:本题涉及几何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此可以采用方程思想求解.很多同学在设未知数时,直接设所求的目标线段FQ=x,GQ=12-x,再通过Rt△FQN∽Rt△GQM,用x的代数式表示出FN的长.显然,该求解过程较为复杂.若能设FN=x,则EN=12+x,MP=6+x,这样易求出MN、FN的长,再利用Rt△FQN∽Rt△GQM,得出FQ与GQ的比值,即可求出FQ与GQ的长度.所以,结合题中特殊的线段位置关系,本题宜采用间接设元来求解.解:如图所示,过N作NP⊥EN与HG的延长线交于P.设FN=x,那么EN=12+x,MP=6+x.由题意可知,在Rt△MNP中,MN2=MP2+NP2.因为MN=EN,NP=FG=EH,所以(12+x)2=(6+x)2+122,解得x=3,即FN=3.因为Rt△FQN∽Rt△GQM,所以FQGQ=FN GM=36=12,即GQ=2FQ,又FQ+GQ=FG=12,所以FQ=4,GQ=8.评注:在利用方程思想求解几何计算题时,关键是要找出几何量之间的等量关系,选取恰当的几何量作为未知数,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有的几何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已知中不易获得,这就需要结合图形,挖掘潜在的隐含条件,考虑以某个几何量为桥梁,间接设元,以降低求解的难度.一般地,当题目涉及线段长度或角度比、三角形周长与面积、特殊的图形位置关系时,常常采取间接设元法.总之,方程思想不仅是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更是破解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题意,建立合适的方程或者方程组,灵活运用方程思想,将问题转换为方程问题来解答.上期《〈一次函数〉巩固练习》参考答案1.B;2.C;3.D;4.C;5.D;6.k>0;7.225;8.增大;9.-2;10.y=1.2x+10(0<x≤10)11.(1)y=2x-5;(2)点(-1,-5)不在该函数的图象上.12.解:(1)轿车出发时,两车相距60×1.4=84(km),(2)若轿车比货车提前0.6小时到达乙地,则C(4.4,300),设线段BC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将C(4.4,300),B(1.4,0)代入得:ìíî4.4k+b=300,1.4k+b=0,,解得ìíîk=100,b=-140,∴线段BC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100x-140;由图象可知,a小时轿车追上货车,∴100a-140=60a,解得a=3.5,∴a的值为3.5;(3)∵轿车出发1.6h,与货车的距离小于12km,∴ìíî1.6v-(1.4+1.6)×60<12,(1.4+1.6)×60-1.6v<12,解得:105<v<120,∴轿车速度v的取值范围是105<v<120.学思导引28。
方程组思想专题 习题答案
方程组思想专题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相邻的各1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1.2m 和3.2m ,求物体的加速度和相邻的各1s 的始末的瞬时速度。
以15m/s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制动后作匀减速运动,在5s 内前进30m,求汽车的加速度和3s 末的速度.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0v =2m/s ,它在第3s 内的位移为4.5m ,则它的加速度为多少?初速度为0的质点从第3s 末到第5s 末位移为40m ,则4s 内位移为多大?解:s T 1= ,由题意可得T v T v T v v x s 222222445353==+=-,而 m x T v x s s 40425344===- 第一个4s 内位移为16m ,第二个4s 内位移为32m ,则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多大?第4s 内位移为2m ,第6s 内位移为4m ,则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多大?以20m/s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制动后作匀减速运动,在3s 内前进51m,求汽车的加速度和3s 末的速度.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5m/s ,第7s 的位移比第5s 的位移多4m ,求⑴物体的加速度;⑵物体在5s 内的位移。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t 内位移为1x ,第二个t 内位移为2x ,则物体在第一个t 末的速度及加速度分别为多少?一列火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来,一个人在站台上观察列车,发现两个相邻的10s 内,列车分别从他跟前驶过8节和6节车厢,每节车厢长8m ,且连接处长度不计,求火车的加速度和人开始计时时的火车的速度大小。
P29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4s 内的位移16m ,最后4s 内的位移32m ,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的总位移分别是多少?解: 该物体的加速度为a , 运动的总时间为t ,运动的总位移为x ,可得解法一:s t 4'=,m x 16'=由题意列方程得,2''21at x =,由此解得, 2222''/241622s m s m t x a =⋅⨯==-. )168(221)4(2121224s -⨯=--=t t a at x 最后, 由此解得s t 6=,从而m at x 3662212122=⨯⨯==解法二:运动的总位移为x ,s t 4'=,m x 16'=由题意列方程得, 2''21at x =,由此解得, 2222''/241622s m s m t x a =⋅⨯==-. s m s m t x v /8/4324s 4s ===最后最后①, 由2t v v =得中间最后at v =4s ②由此解得,s s a v t 4284s ===最后中间, 又由224-=-+=t t t t 中间③ 联立①②③,得42=-t , ,由此解得,s t 6=,再带入得,m at x 3662212122=⨯⨯==. 解法三: 由面积之比等于相似之比的平方23216222''/42s m s m t t x a =⋅==- 11第4min 比第2min 的位移多1800m ,则加速度是多大?解:根据连续两个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满足2aT x =∆, 即2)(aT n m x x n m -=-,对于本题22422aT x x x =∆=-, s T 60min 1==,由此解得,222224/25.0/60218002s m s m T x x a =⨯=-=9第一个4s 内比第二个4s 内位移多16m ,则加速度是多大?解:由题意得m x 16=∆,s T 4=,212aT x x =-由此解得,222212/4/416s m s m T x x a ==-=.。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详解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总结1、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基本思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个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简化的思想方法,叫做消元思想.即二元一次方程组形如:ax=b(a,b为已知数)的方程.2、代入消元法由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4、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5、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把一个方程或者两个方程的两边乘以适当的数,使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等;(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4)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到原方程组中的系数比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5)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写成的形式.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 若二元一次方程组(a 1,a 2,b 1,b 2,c 1,c 2均为不等于0的已知数),则 (1)当时,这个方程组只有唯一解;(2)当时,这个方程组无解;(3)当时,这个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二、重难点知识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运用有关概念解决相关数学问题.三、典型例题讲解例1、(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有( )① ② ③④mn +m=7 ⑤x +y=6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在方程(k 2-4)x 2+(2-k)x +(k +1)y +3k=0中,若此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则k 的值为( )A .2B .-2C .±2D .以上都不对分析:一个方程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必须看它是否满足或使它满足三个条件: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未知数项的次数为1;③整式方程.解答:(1)∵方程①③不是整式方程,∴它们不是二元一次方程.∵mn的次数为2,∴方程④不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②⑤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的三个条件,∴方程②⑤是二元一次方程.故此题应选择B.(2)∵方程(k2-4)x2+(2-k)x+(k+1)y+3k=0是二元一次方程,∴它应满足条件:k2-4=0且2-k≠0且k+1≠0,解得k=±2且k≠2且k≠-1.∴k=-2.例2、在方程3x-ay=0中,如果是它的一个解,那么a的值为_____..由于方程的解必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所以只需将代入方程中,解关于a的一次方程即可.解答:∵是方程3x-ay=0的一个解,∴3×3-a·2=0,例3、甲、乙两人同时解方程组乙因抄错c,解得求a、b、c的值.将正确的解代入方程组中可直接求出c的值,但不能求a、b的值.错误解有什么作用呢?方程组的解应满足每一个方程,因此正确解满足ax+by=2,错误的解同样能满足方程ax+by=2,那么就可以建立a、b的方程组,于是a、b、c的值均可求出.解答:都是方程①的解.又∵是方程②的解,∴c+3=-2,∴c=-5.故a、b、c的值分别为例4、解下列方程组.(1)先将①化简为3y=4x+5,再代入②即可消去y,从而求出x的值.(2)先将方程组进行化简,整理为标准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式,再观察选择消去哪个未知数.解:(1)将①化简得:3y=4x+5 ③把③代入②得:2x-(4x+5)=1解得x=-3将x=-3代入③得:3y=4×(-3)+5∴∴原方程组的解为.(2)原方程组整理为由③×3-④×4,得7b=14,∴b=2.将b=2代入③,得a=2.∴原方程组的解为.例5、已知方程组与方程组有相同的解,求a、b 的值.题设的已知条件是两个方程组有相同的解。
例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成晓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求解的主要方法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方程组,仅有这些方法是不够的,下面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分析,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思想方法.一、转化思想例1解方程组5x+y=6,①3x-2y=1.②【解析】观察方程组中x、y的系数的特点,可以将方程①变形为y=6-5x③,然后将③代入②,消去y,得到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先求出x,进而再求出y的值.或者将方程①×2+②消去y,然后得到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例2解方程组7x-11y=7,①17x-13y=-7.②【解析】观察方程组中x、y的系数,既不简单,也不存在倍数关系,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数据都相对复杂,再次观察系数,发现①+②可得24x-24y=0,化简得x=y③,再利用代入消元法求解就非常简单了.说明:转化思想就是将复杂的、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问题进行求解,这是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常用的基本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实际上就是通过“消元”(代入消元、加减消元)的手段化“二元”为“一元”.二、整体思想例3解方程组3x-2(x+2y)=3,①11x+4(x+2y)=45.②【解析】方程①和②中都含有(x+2y),可以将(x+2y)看作一个整体,①×2+②,从而消去(x+2y),达到消去y的目的.例4解方程组3x+2y-2=0,①■-2x=-3.②【解析】方程①和②中都含有(3x+2y),可以将(3x+2y)看作一个整体,把方程①变形为3x+2y=2③,然后将方程③代入方程②,从而消去(3x+2y),达到消去y的目的.说明:解数学题时,我们往往习惯于从问题的局部出发,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逐一解决.然而这种思考方法常常导致解题过程繁杂,运算量大.这时可将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其问题的整体上,突出对问题整体结构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找出整体与局部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并解决问题,这就是整体思想.三、数形结合思想例5如图,8块相同的小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其中每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解析】图形中隐含着长和宽的两个关系:一是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是宽的3倍,二是长与宽的和为60厘米,由此可以设未知数并列方程求出地砖的长和宽,进而求出每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例6小明在拼图时,发现8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大的矩形,如图(1)所示.小红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结果小红七拼八凑,拼成如图(2)那样的正方形.咳!怎么中间还留下了一个洞,恰好是边长为2mm的小正方形!你能求出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吗?【解析】本题中有两个未知量:长方形的长与宽,而小明和小红的两个拼图恰好给出了两个等量关系:图1中得到:长×3=宽×5,图2中得到:宽×2-长=2,由此可以设未知数并列方程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说明: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上面所举的两例都是巧妙地运用拼图,建立起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了用语言描述数量关系的常规,突出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四、类比思想例7已知方程组2x-3y=1,3x+5y=12.9的解是x=2.3,y=1.2.请你用较简便的方法解方程组2(a-1)-3(b+2)=1,3(a-1)+5(b+2)=12.9.【解析】如果将方程组2(a-1)-3(b+2)=1,3(a-1)+5(b+2)=12.9中的(a-1)、(b+2)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a-1=x,b+2=y,因为方程组2x-3y=1,3x+5y=12.9的解是x=2.3,y=1.2.所以a-1=2.3,b+2=1.2.这样就可以求出方程组的解了.说明: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经常发现在数学中有一些相类似的概念,可以利用类比法进行学习,类比思想其实就是知识的迁移,就是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另一类问题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迁移意识的培养.例8有同学在解方程组22x+27y=4,7x+9y=3时,采用了如下的解法:原方程组化为x+3(7x+9y)=4,①7x+9y=3.②将②代入①得x+3×3=4,所以x=-5,把x=-5代入②求得y=■,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x=-5,y=■.请你用这种方法解方程组3x+5y=2,①11x+20y=6.②【解析】方程②可以变形为4(3x+5y)-x=6③,然后把方程①代入方程③,这样就可以达到消去y的目的.说明: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知识的记忆变得自然和顺畅,从而可以激发起学习的创造力.五、换元思想例9解方程组4(x+y)-5(x-y)=2,■+■=6.【解析】设x+y=m,x-y=n,则原方程组可变形为关于m、n的方程组4m-5n=2,■+■=6.方程组形式较为简单,可以先求出m、n,再求出x、y.说明:换元法通过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整体的方法进行变量的替换,将问题进行转化,从而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理论:方程组思想解题(简化版)
方程组思想解题许多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包括数学中的应用题),那是他们还未对物理学进行深度思考总结,其实高中的物理题就是由基本公式参与构成的解方程组问题。
只要掌握列方程解题的基本步骤,再难的物理题都可以化为解方程组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思维上质的突破,不再对应用题惧怕,站在战略的角度即利用方程组思想使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与必胜的信心,形成统一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实现战略战术的完美整合(重组与结合)。
方程组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列方程组解决问题。
当一个题目含较多量时,即涉及到的量(包括已知的与未知的)较多较复杂时,常常采用的方法。
此法特别适合学习有困难者,可以极其快速地实现成绩提升以及建立极强的自信心。
如抓住不变量和相等量,电学中,不变量是电阻,并联电压相等,串联电流相等;往返运动路程不变;由此可选择相应的公式以简化计算。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总共涉及五个量,三个变量,分别是x 、t 、v ,两个常量0v 与a ,所有公式只涉及四个量,三个已知量与一个待求量,读题时只要罗列出所有的物理量量,再合理选择公式,就能进入势如破竹、一览无余的境界。
点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总共涉及五个量,分别是t 、x 、a 、0v 、v ,分为两类,变量是x 、v 、t ,不变量是a 、0v ,一般设未知数t 、a 、0v ,因为x 与v 可以方便地由t 、a 、0v 三者表达出来,即at v v +=0和2021at t v x +=。
怎样设什么未知数呢?方程组思想的精髓就是问什么就设什么未知数,甚至多设一些未知量,这是为了能用更基本的公式或更一般的规律列方程组,这特别适合思维或基础有困难的学生。
读题目时,先明确已知的与未知的物理量,并用相应字母与数值准确无误地、完全地罗列、记录下来。
要把整个题目所有的物理量都看作一个统一整体,极像是快刀斩乱麻。
要从每一句话、每个数据中找到可能对应的一个方程,通常几个未知量对应几个方程,写多了可能有等价式或其中一些可从其他算式中推出即冗余;写少了一般又解不出来。
方程组思想典例专题
方程组思想典例1、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 、b 、c 、d 到达顶点e.已知对ac,则有221:aT T v bc ab ac ac c -=+=① 对cd,则有221:aT T v bc bd cd cd c +=-=② 联立①②,①+②,解得s m sm T ad T cd ac v c /3226222=⨯⨯==+=, ①-②,解得 2222/5.0)2(122s m s m T bc T ac cd a -=⨯-=-=-= 由at v v +=0得,s m aT v v c d /5.1=+=,由at v v -=0得,s m aT v v c b /5.4=-=, 由a v v t 0-=得,d 到达顶点e 用时s s t 35.05.10=--= 或直接根据212-aT x x =得22aT bc ac cd =-=-,即222/5.0)2(122s m s m T bc a -=⨯-=-= 和202t v v v t x v =+==得s m s m T ad T cd ac v c /3226222=⨯⨯==+=.、2、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4s 内的位移16m ,最后4s 内的位移32m ,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的总位移分别是多少?解:解法一:该物体的加速度为a , 运动的总时间为t ,运动的总位移为x ,s t 4'=,m x 16'=由题意列方程得, 2''21at x =,由此解得, 222''41622-⋅⨯==s m t x a .)168(221)4(2121224s -⨯=--=t t a at x 最后, 由此解得s t 6=,从而m at x 3662212122=⨯⨯==解法二:该物体的加速度为a , 运动的总时间为t ,运动的总位移为x ,s t 4'=,m x 16'=由题意列方程得, 2''21at x =,由此解得, 222''41622-⋅⨯==s m t x a . s m s m t x v /8/4324s 4s ===最后最后①, 由2t v v =得中间最后at v =4s ②由此解得,s s a v t 4284s ===最后中间, 又由224-=-+=t t t t 中间③ 联立①②③,得42=-t , ,由此解得,s t 6=,再带入得,m at x 3662212122=⨯⨯==. .。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思想方法诠释】函数与方程都是中学数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而函数与方程思想更是中学数学的一种基本思想,几乎渗透到中学数学的各个领域,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1.函数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函数思想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函数知识或函数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经常利用的性质是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象变换等。
2.方程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
方程的教学是对方程概念的本质认识,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方程或方程组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
3.函数思想与方程思想的联系函数思想与方程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如函数问题可以转化为方程问题来龙去脉解决;方程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加以解决,如解方程f(x)=0,就是求函数y=f(x)的零点,解不等式f(x)>0(或f(x)<0),就是求函数y=f(x)的正负区间,再如方程f(x)=g(x)的交点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函数y=f(x)-g(x)与x轴交点问题,方程f(x)=a有解,当且公当a属于函数f(x)的值域,函数与方程的这种相互转化关系十分重要。
4.函数与方程思想解决的相关问题(1)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借助有关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②在问题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中间函数;把研究的问题化为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核心要点突破】要点考向1: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解决字母或式子的求值或取值范围问题例1:若a、b是正数,且满足ab=a+b+3,求ab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二元二次方程组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二元二次方程组解题技巧在高中数学中,二元二次方程组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解决二元二次方程组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方法的应用。
一、代入法代入法是解决二元二次方程组的一种常用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一个变量表示成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然后将其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得到一个关于另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求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变量的值,再将其代入原方程中求解另一个变量的值。
例如,考虑以下二元二次方程组:$\begin{cases}x^2+y^2=25 \\x+y=7\end{cases}$我们可以将第二个方程改写为$x=7-y$,然后将其代入第一个方程中,得到$(7-y)^2+y^2=25$。
展开后化简得到$2y^2-14y+24=0$,进一步化简得到$y^2-7y+12=0$。
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得到$y=3$或$y=4$,再将这两个值代入$x=7-y$中,可以得到$x=4$或$x=3$。
因此,原方程组的解为$(x,y)=(4,3)$或$(x,y)=(3,4)$。
二、消元法消元法是解决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消去一个变量,将方程组化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例如,考虑以下二元二次方程组:$\begin{cases}x^2+y^2=20 \\x^2-y^2=4\end{cases}$我们可以通过将第二个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2+y^2$,然后利用差平方公式将方程组消去变量$y$。
具体步骤如下:$(x^2+y^2)(x^2-y^2)=20 \cdot 4$$(x^4-y^4)=80$$(x^2+y^2)(x^2-y^2)=80$$(x^2+y^2)=10$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只含有$x$的一元二次方程$x^2+y^2=10$。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x=\pm \sqrt{10}$,再将这个值代入原方程组中求解$y$。
怎样运用数学思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怎样运用数学思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依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应教会学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谈谈在解题中如何运用数学思想。
一、转化思想转化正是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严重思维方法,通过转化将那些生疏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的,把繁复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把那些抽象的问题转化为详尽的。
比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过程当中我们常常用到的消元法,其核心的思想就是把学生们刚刚接触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这样的新知识转化为他们以前较为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问题。
这就体现了在转化过程中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把较难的问题转化为相对简易的问题来解决。
如何运用转化思想,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中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来传授给学生这种数学思想,最终实现举一反三,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解方程组6x-3y=15 ①3x-y=13 ②解:②×2-①得,y=11把y=11代入①,得x=8方程组解为x=8y=11例1的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题过程中所利用加减消元法,把刚刚接触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同学们以前较为熟知的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当然,例1实际也可以通过代入消元法来最终求得x、y值,其实,这种代入消元法所体现的思想也是一种转化思想,即将二元一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来求解。
二、整体思想整体思想也是一种严重的数学思想,它是指把问题看成是一个个统统的整体,注重对这些问题的整体结构以及结构改造最终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运用整体思想来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题解往往会起到改进和优化整个解题的过程,使许多常规思维下难以解决或者琐碎的解题过程变得异常得简单、方便。
例2:若方程组x+y=6①3x-5y=-2②,则3(x+y)-(3x-5y)的值是多少?其实,这就是一道考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题解问题。
可以将x+y看成一个整体A;3x-5y看成是一个整体B,那么3(x+y)-(3x-5y),实际就变成为了3A-B的求解过程,即3×6-(-2)=20,而并不需要先解出x值是多少,y值又是多少,让整个解题过程变得简化。
初中数学——方程思想解题实例
例 2 (2012 南京)若反比例函数 y= k 与一次函数 y=x+2 的图象没有交点,则 k 的值可以 x
是( )
A.-2
B.-1
C.1
D.2
解析:函数图象交点问题都可以通过联立方程组(也就是利用两个函数值相等)来解决,此题联立方程后 会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没有交点就意味着此方程无解,也就是判别式小于 0.
∴AB=CD,∠B=∠C. 若四边形 ABQP 是等腰梯形.则 AB=PQ,∠B=∠PQB, ∴CD=PQ,∠C=∠PQB ∴CD∥PQ ∴四边形 PQCD 为平行四边形 ∴PD=CQ . 而 PD=AD-AP=10-t×1=10-t;CQ=t×3=3t,则 10-t=3t, 解得 t=2.5.
前思后想:做此类运动题时要先在图上画出符合题意的大致图象,然后设出未知量,根据 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第(2)问可这样思考:先逆向假设四边形 ABQP 能成为等腰梯形,则 PD=CQ,建立相关的等式,若能解出符合题意的值,则存在,然后再顺向写出过程
前思后想:等腰三角形中求某个角的度数时,通常都可以根据“三角形内角 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通过列 方程解决此类问题。
课堂练习: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则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两角的度数之比为 4:1,其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 3. 如图,在△ABC 中,AB=AC,点 D 在 AC 上,且 BD=BC=AD,则∠A=_______. 4. 如图,点 O 是等边△ABC 内一点,连接 OA、OB、OC,将△BOC 绕点 C 按顺时针
知识梳理方程思想是指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中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思想的独特优势是使问题简单化方便解题我们在初中阶段陆续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感受到了方程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魅力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四种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 1 换元思想
1.解方程组:
x+y + x-y=7
2
3
3 x+y + x-y=17
2
3
解:设 x+y=A, x-y =B,
2
3
则原方程组化为
A+B=7 3A+B=17
x+y =5
解得 A=5 即 B=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x-2 y=2
3
整理,得 x+y=10 解得 x=8
① ②
解: ②-①,得x+y=1.③ 由③得y=1-x.④ 将④代入②,得2 019x+2 020(1-x)=2 021, 解得x=-1. 将x=-1代入④,得y=1-(-1)=2.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x=-1 y=2
返回
类型2 方程组中两未知数系数之和的绝对值相等
5.解方程组:
13x+14y=40 14x+13y=41
① ②
解:①+②,得27x+27y=81.
化简,得x+y=3.③
①-②,得-x+y=-1.④
③+④,得2y=2,y=1.
③-④,得2x=4,x=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x=2 y=1
返回
的32解((aa+ +是bb))-+xy==mn2(1(aa--则bb))关==6于5 a的,解b的是二元ab= =一-次32 方1 程组
________2__.
返回
数学思想 4 消元思想
类型1 方程组中两未知数系数之差的绝对值相等
4.解方程组:
2018x+2019y=2020 2019x+2020y=2021
x-y=6
y=2
返回
数学思想 2 分类组合思想
解方程组方法
解方程组方法解方程组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多个未知数的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并详细解释其应用。
一、代入法:代入法是解方程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方程组中的一个等式中的一个未知数表示成其他未知数的函数,然后将其代入另一个等式中求解。
举例来说,考虑以下方程组:x + y = 5 (1)2x - y = 1 (2)首先,我们可以从方程(1)中解出x,即x = 5 - y。
将这个结果代入方程(2)中,得到2(5 - y) - y = 1。
简化后,我们得到y = 3。
将y的值代回方程(1)中,可以求出x的值,即x = 2。
二、消元法:消元法是另一种解方程组的常用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消去未知数,从而将方程组简化成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
考虑以下方程组:2x + y = 4 (3)x - y = 1 (4)我们可以通过将方程(4)的两倍加到方程(3)中,消去y的系数。
即2(2x + y) + (x - y) = 2(4) + 1。
简化后,我们得到5x = 9。
进一步求解,可以得到x = 9/5。
将x的值代回到方程(4)中,我们可以求出y的值,即y = 9/5 - 1 = 4/5。
三、矩阵法:矩阵法是用矩阵来表示方程组,并通过矩阵的相乘和加减运算来解方程组。
对于以下方程组:x + y = 4 (5)2x - y = 2 (6)我们可以用矩阵表示为:[1 1] [x] = [4][2 -1] [y] [2]其中,矩阵[1 1]和[2 -1]是系数矩阵,[4]和[2]是常数矩阵。
使用矩阵的逆矩阵,我们可以将方程组写为:[x] = [1 1]^-1 [4][y] [2 -1] [2]计算左边矩阵的逆矩阵为[1/3 1/3] [-2/3 1/3]。
将其代入上式,我们得到:[x] = [1/3 1/3] [4] = [4/3][y] [-2/3 1/3] [2] [10/3]因此,方程组的解为x = 4/3,y = 10/3。
方程思想在初中几何题中的应用
教法研究离是20,求AB、CD的长解:设BD=x,则AB=3x,CD=4x2解:设∠AOE=x,∠BOF=y,则∠DOE=3x,∠COF=3yAED.求∠EDC的度数.解:设∠EDC=xDBF相等的角?请说明理由.解:(1)∵BE平分∠ABC交,BD平分∠EBC2019年21期┆99教法研究代数式表示出来,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例5:如图,⊙O为△ABC的内切圆,切点分别为D,解:连结OE,OD,OF.四、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推进廉政建设。
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公司党委一直严格执行其精神,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础,坚定推进公司党风廉政建设。
每到重大节日,公司党委书记都要集中对各级党员干部集体谈话,各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都要对所属人员进行集中谈话,公司纪委也将对每个关键岗位人员发送廉洁提醒短信进行警示,并要求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节日后,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查处。
同时,在每个季度,对主管及中层管理人员,每月都要进行自查自评,看有没有违纪违规情况发生。
即使自己自评没有,但一旦发现,就将从重处罚。
在涉及收受红包礼金、公款吃喝、违规接待、红白喜事上都予以了重点监管,确保这些环节中不出现违规不守纪律事件。
五、努力提升监督执纪能力,强化纪检队伍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首要部门,纪委、纪检人员担子不轻,压力巨大。
随着企业的发展,腐败可能会出新的变化,或许更加隐秘,更加难于查到。
这就需要我们的纪检队伍中专、兼职人员,不仅要有极高的政治素养,还要有更多的专业知专门拟定了具体的措施。
首先,必须强化纪检监察人员的政治思想建设,对执纪违纪的情况坚决查处,失职失责的坚决问责,严防、严控“灯下黑”现象发生;其次对纪检监察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通过各种学习、培训、轮训、考试,以案例教学,努力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办案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为企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1]刘征文.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培育廉洁企业文化[J].现代国企研究,2018(20):237.[2]谢鑫建.反腐风暴契机下大学生廉洁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强化[J].高教学刊,2015(23):247-248.[3]宋婷.传承核电企业廉洁文化强化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5(06):23-24.(作者单位: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工程分公司)100┆好日子。
《二元一次方程组》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就是将复杂的、陌生的问题迁移为简单的、熟悉的问题进行求解,这是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本章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实质就是借助“消元”(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是两种最常见的消元方法)的方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例1:解方程组分析1:由于①中x系数为1,可将①变形为x=-2y-2③,然后将③代入②,消去x,得到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从中求出y,然后将y代入③中求x.解法1:由①得x=-2y-2, ③③代入②中得7(-2y-2)-4y=-41,y=.将y=代入③中得x=-5.∴说明:本题通过“代入”达到消元的目的,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分析2:①和②中y的符号相反,且系数成2倍关系,故将①×2+②可消去y.解法2:①×2+②得9x=-45,x=-5.将x=-5代入①中得y=.∴说明:本题通过“加减消元”,同样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例2:已知与是同类项,求m、n的值.分析:同类项要求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故有解这个方程组可求得m、n.解:依题意有解得说明:本题运用了转化的思想.第一,根据同类项的意义,将求解问题转化为解关于m、n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第二,运用“消元”的方法,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当然本题还运用了方程的思想.二、方程的思想将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的形式,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形式就是方程的思想,本章中有关计算和解决有关应用题所运用这种思想。
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往往比用其它方法简捷、方便得多。
例3: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驴子和骡子一同走,它们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每袋货物都是一样重的.驴子抱怨负担太重,骡子说:“你抱怨干吗?如果你给我一袋,那我所负担的就是你的两倍;如果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那么驴子原来所托货物的袋数是( )A.5 B.6 C.7 D.8分析:此题中有两个未知量——驴子和骡子各驮的货物的袋数.问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⑴骡子驮袋数+1袋=2(驴子驮的袋数-1袋);⑵骡子驮袋数-1袋=驴子驮的袋数+1袋.解:设驴子驮x袋,骡子驮y袋,根据题意, 得解这个方程组,得答:驴子驮5袋,骡子驮7袋.故选A.说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最典型、最基本的体现,也是方程思想反映的最常见的题型,是中考必考查的考点.三、整体思想当一个问题中未知数较多,一个一个求解比较复杂,或有时不能求解时,可将其中满足某一共同特性的某一个固定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在运算和求解时整体参与,这样有时可使运算简捷,这种方法是整体思想的体现,本章解方程组时有时也需用到这种思想和方法.例4:某班春游,上午8时从学校出发,先沿平路到山脚下,再爬到山顶,在山顶停留1个半小时,沿原路返回学校时已是下午3时30分,已知平路每小时行4千米,上山速度是平路的,下山速度是上山的2倍,求所行全程.分析:设全程中平路为2x千米,上、下山路各为y千米,则平路所用的时间为小时,上山时间为小时,下山时间为小时,而总时间为15.5-8-1.5=6小时,得到方程++=6.从而求解.解:设全程中平路为2x千米,上、下山路各为y千米,依题意有++=6.6x+2y+4y=72,所以2x+2y=24.答:全程为24千米.四、数形结合的思想例5:小明在拼图时,发现8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如图1所示,小红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结果小红其拼八凑,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怎么中间还留下一个洞,恰好是边长为2mm的小正方形!你能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图1图1分析:本题有两个未知量——长方形的长与宽.观察图形得到两个等量关系:由图1得:长的3倍等于宽的5倍;由图2得:长的2倍+2=长+宽的2倍.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mm,宽为ymm,根据题意,得整理,得解得答:这些小长方形的长为10mm,宽为6mm.说明:本题巧妙地运用了两个拼图,建立起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它体现了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了用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常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例6:如图3,在长方形ABCD中,AB=8cm,BC=6cm且△BEC的面积比△DEF的面积大5,求的DF长.分析:本题是数形结合题,未知数只有一个,若直接设DF的长为x,不易找出等量关系,可以分步来解,如设△BEC的面积为x,△DEF的面积为y,梯形ABCD的面积为z,则有从中求出△ABF的面积y+z=43,再求DF就容易了.解:设△BEC的面积为x,△DEF的面积为y,梯形ABCD的面积为z,梯形的面积为依题意,得FEDCBA图3②-①得y+z=43,即△SBF的面积为43.设DF的长为a,有答:的长为注意:⑴本题综合性较强涉及到的知识有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看图识图、列方程等.⑵本题解方程组有一定的技巧,要求整体求解.⑶解题思路超出常规,要求我们认真理解题意,努力探索解题方法.七、“换元”思想换元法在初中代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通过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整体进行变量替换,将形式简化,将问题转化,从而起到化繁为简,花隐为显,化难为易的目的,本章中呈现形式较复杂的一些方程组的解法多采用这种方法。
三元一次方程解题思路
三元一次方程解题思路一、三元一次方程的概念1. 定义- 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例如x + y+z = 6就是一个三元一次方程。
2. 三元一次方程组- 由三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例如x + y+z = 6 2x - y + z = 3 x + 2y - z = 2就是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二、解题思路1. 消元思想-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路主要是“消元”,将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进一步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 消元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2. 代入消元法- 步骤:- 例如对于方程组x + y+z = 6(1) 2x - y + z = 3(2) x + 2y - z = 2(3)- 先从方程(1)中解出x(也可以选择y或者z),x = 6 - y - z。
- 将x = 6 - y - z代入方程(2)和(3),得到:- 把x = 6 - y - z代入(2)式:2(6 - y - z)-y + z = 3,展开可得12-2y - 2z -y+z = 3,即12 - 3y - z = 3,整理得z = 9 - 3y。
- 把x = 6 - y - z和z = 9 - 3y代入(3)式:6 - y-(9 - 3y)- (9 - 3y)=2,展开可得6 - y - 9 + 3y-9 + 3y = 2,即5y - 12 = 2,解得y=(14)/(5)。
- 再把y = (14)/(5)代入z = 9 - 3y,得z = 9 - 3×(14)/(5)=(3)/(5)。
- 最后把y=(14)/(5),z=(3)/(5)代入x = 6 - y - z,得x = 6-(14)/(5)-(3)/(5)=1。
3. 加减消元法- 步骤:- 对于方程组x + y+z = 6(1) 2x - y + z = 3(2) x + 2y - z = 2(3)- 先将方程(1)+(3),可得x + y+z+(x + 2y - z)=6 + 2,即2x+3y = 8 (4)。
复杂二次方程组解题技巧
复杂二次方程组解题技巧说起复杂二次方程组解题技巧,我有一些心得想分享。
我记得有一次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就碰到了一个超级复杂的二次方程组,乍一看那真的是像一团乱麻,就好像你要在一个堆满杂物的房间里找到特定的两件小物品一样困难。
当时我就想,这可咋整呢?一般来说啊,对于复杂二次方程组,首先呢,我会观察方程组里的方程是不是有比较简单的形式。
比如说,如果有一个方程是那种类似完全平方形式的二次方程,就像$(x + 2)^2 = 9$这种,那咱们就可以先把这个简单的解开。
这就好比你在解开一个有好几把锁的宝箱时,先找到那个最简单开的锁,打开它就能更接近宝箱里的宝贝了。
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哦。
有时候整个方程组都没有这么简单处理的方程。
那这个时候呢,代入消元法就很管用了。
我以前啊,就老是忽略先化简方程再代入,结果越算越复杂,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个迷宫还一直在转圈一样。
要先把方程化简成最简单的形式,再把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找到合适的位置放好。
对了,还有个事儿要说,因式分解也是个很厉害的工具呢。
二次方程嘛,不少都能进行因式分解的。
就跟把一个大的物件拆分成小的零件一样,把方程拆分开更容易找到解。
比如说像$x^2 - 3x + 2 = 0$,分解成$(x - 1)(x - 2) = 0$,一下子就看出解是1和2了。
不过呢,我得承认,有些二次方程进行因式分解是真心不容易,这时候就可以用求根公式来求解,求根公式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虽然有时候计算复杂点,但是肯定能打开解的大门。
还有啊,如果是有两个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需要用代换思想,把二次的部分代换一下。
但这里要小心别代错了哦,不然就像火车跑错了轨道一样,结果肯定也好不了。
我发现啊,复杂二次方程组解题虽然有这些技巧,但也不是万能的。
比如说,有的方程系数超级复杂或者有分数、无理数的时候,计算起来就很容易出错。
这时候啊,就得仔细仔细再仔细,多检查几遍计算过程。
方程组的解题5种常见考法归类(原卷版)
方程组的解集5种常见考法归类1、方程组的解集一般地,将多个方程联立,就能得到方程组.方程组中,由每个方程的解集得到的交集称为这个方程组的解集.注意:(1)解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消元法.(2)当方程组中未知数的个数大于方程的个数时,方程组的解集可能有无穷多个元素,此时,如果将其中一些未知数看成常数,那么其他未知数往往能用这些未知数表示出来.2、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两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例如,⎩⎪⎨⎪⎧2x +y =0,3x -y =6, ⎩⎪⎨⎪⎧2(x -3y )+3=0,3x -12-5y =2都是二元一次方程组.3、三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组含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例如,⎩⎪⎨⎪⎧x +y =3,y +z =5,x +z =4,⎩⎪⎨⎪⎧3x -y +z =4,2x +3y -z =12,x +y +z =6都是三元一次方程组.4、二元二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为2,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为2,并且一共有两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注:(1)二元二次方程组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二是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我们主要学习第一种类型.(2)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思路是消元和降次. 5、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6、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2)消去的未知数一定是同一未知数,否则就达不到消元的目的.(3)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用加减消元法较简单.(4)当两个方程通过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比较复杂时,往往选用加减消元法.7、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8、消元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注意点(1)在确定消去哪个未知数时,要从整体考虑,一般选择消去后可以使计算量相对较小的未知数.(2)消去的未知数一定是同一未知数,否则就达不到消元的目的.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先观察三个方程中各未知数系数的特点及整个式子的特点,然后确定先要消去的未知数,再灵活选择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将三元化为二元,达到消元的目的.9、“二·一”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二·一”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实数解有三种情况:有一解、两解和没有解.把二元一次方程代入二元二次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之后,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由根的判别式可知,解的情况可能是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两个相等的实数解或无实数解,这样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也就相应地有三种情况.简言之,有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实数解的情况,一般可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来判断.10、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步骤:11、解“二·二”型方程组的基本思想解“二·二”型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仍是“转化”,转化的方法是“降次”“消元”.它的一般解法是:(1)当方程组中只有一个可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方程时,可将分解得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分别与原方程组中的另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两个“二·一”型方程组.解这两个“二·一”型方程组,所得的解都是原方程组的解.(2)当方程组中两个二元二次方程都可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时,将第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分解所得到的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分别与第二个二元二次方程分解所得的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方程组,可得到四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这四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所得的解都是原方程组的解.考点一 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集 考点二 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集 考点三 求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集 (一)“二·一”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二)“二·二”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考点四 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考点五 已知解集求参数考点一 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集1.(2023秋·上海青浦·高一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方程组51x y y x +=⎧⎨=+⎩的解集是2.(2023秋·上海普陀·高一校考阶段练习)用列举法表示方程组23211x y x y -=⎧⎨+=⎩的解集为 .3.(2023·高一课时练习)若关于x ,y 的方程组213x y ax by +=-⎧⎨+=⎩与523ax by x y -=⎧⎨-=-⎩的解集相等,则a 、b 的值为( )A .4,1a b ==-B .4,1a b =-=-C .4,1a b ==D .4,1a b =-=4.(2023秋·上海黄浦·高二格致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解关于x ,y 的方程组:()12ax y a a x ay a +=+⎧∈⎨+=⎩R .考点二 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集5.(2023·高一课时练习)已知非零实数,,x y z 满足230230x y z x y z --=⎧⎨-+=⎩,则::x y z =( )A .1:1:3B .3:3:1C .3:3:(1)-D .1:1:(3)-6.(2023春·北京海淀·高一校考开学考试)已知方程组20240x y z x y z -+=⎧⎨+-=⎩,则::x y z = .7.(2023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方程组20,21,32x y z x y z x y z ++=⎧⎪--=⎨⎪--=⎩的解集的是( )A .{(1,-2,3)}B .{(1,0,1)}C .{(0,-1,0)}D .{(0,1,-2)}8.(2023秋·辽宁大连·高一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1)求方程组353123x y x y -=⎧⎪⎨-=⎪⎩的解集;(2)求三元一次方程组3472395978x z x y z x y z +=⎧⎪++=⎨⎪-+=⎩的解集.9.(2023·上海·高一专题练习)已知,,x y z 是非负整数,且10x y z ++=,2330,x y z ++=则53x y z ++的范围是考点三 求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集(一)“二·一”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10.(2023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方程组2219x y x y +=⎧⎨-=-⎩的解集是( ). A .(4,5)B .(5,4)-C .{(5,4)}-D .{(4,5)}-11.(2023·高一课时练习)12.(2023秋·山东日照·高一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1)求方程23(2)(2)x x x -=-的解集;(2)求方程组224915235x y x y ⎧-=⎨-=⎩的解集.13.(2023秋·北京·高一校考期中)求下列方程组的解集..: (1)24235x y x y +=⎧⎨-=⎩;(2)222203412x y x y -+=⎧⎨+=⎩. 14.(2023·高一课时练习)求方程组2223026x y x y --=⎧⎨+=⎩的解集. 15.(2023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求下列方程组的解集:(1)33224355x y z x y z x y z ++=⎧⎪-+=-⎨⎪--=⎩;(2)2255x y x y +=⎧⎨-=-⎩; (3)2221023x y x y --=⎧⎨+=⎩. (二)“二·二”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16.(2023·高一课时练习)已知矩形的面积为260cm,对角线长13cm,则该矩形的周长为cm.17.(2023秋·高一课时练习)解方程组22225()43 x y x y x xy y⎧-=+⎨++=⎩18.(2023·高一课时练习)已知实数a,b满足2210a a--=,2210b b--=,则a b+=.19.(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若相异两实数x,y满足222020x yy x⎧+-=⎨+-=⎩,则332x xy y-+之值为()A.3B.4C.5D.6考点四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0.(2023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某商店有方形、圆形两种巧克力,小明如果购买3块方形和5块圆形巧克力,他带的钱会差8元,如果购买5块方形和3块圆形巧克力,他带的钱会剩下8元.若他只购买8块方形巧克力,则他会剩下多少钱()A.8元B.16元C.24元D.32元21.(2023秋·辽宁朝阳·高一建平县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我国古代书籍《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其中有一题为:“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请你回答本题中的人数是,物价是(钱).22.(2023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x人,组数为y组,则列方程组为()A.7385y xy x=+⎧⎨+=⎩B.7385y xy x=+⎧⎨-=⎩C.7385y xy x=-⎧⎨=+⎩D.7385y xy x=+⎧⎨=+⎩考点五已知解集求参数23.(2023·高一课时练习)关于,x y的方程组23131x yax by+=⎧⎨+=-⎩的解集为{(2,)}b-,则=a .24.(2023·高一课时练习)关于x,y的方程组573ax yx by c+=⎧⎨-=⎩的解集为{(2,1)},则a b c++=()A.1B.5C.6D.725.(2023秋·全国·高一专题练习)若关于x,y的方程组473mx yx my n+=⎧⎨-=⎩的解集为(){}1,2,则m n-=()A.4B.-4C.6D.-626.(2023春·山东东营·高一东营市第一中学统考阶段练习)若2,(3,2)(,)3ax byx ybx ay⎧+=⎧⎫-∈⎨⎨⎬+=-⎩⎭⎩,则a b+的值为 .27.(2023·高一单元测试)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231y xy kx=+⎧⎨=+⎩的解集为∅,则实数k=.28.(2023秋·山东潍坊·高一寿光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2323ax yx by+=⎧⎨-=⎩,甲因看错了a,求得解集为34,32⎧⎫⎛⎫⎨ ⎪⎝⎭⎩-⎬⎭,则b=,甲把a错看成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包括数学中的应用题),那是他们还未对物理学进行深度思考总结,其实高中的物理题就是由基本公式参与构成的解方程组问题。
只要掌握列方程解题的基本步骤,再难的物理题都可以化为解方程组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思维上质的突破,不再对应用题惧怕,站在战略的角度即利用方程组思想使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与必胜的信心,形成统一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实现战略战术的完美整合(重组与结合)。
方程组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列方程组解决问题。
当一个题目含较多量时,即涉及到的量(包括已知的与未知的)较多较复杂时,常常采用的方法。
此法特别适合学习有困难者,可以极其快速地实现成绩提升以及建立极强的自信心。
怎样设什么未知数呢?方程组思想的精髓就是问什么就设什么未知数,甚至多设一些未知量,这是为了能用更基本的公式或更一般的规律列方程组,这特别适合思维或基础有困难的学生。
读题目时,先明确已知的与未知的物理量,并用相应字母与数值准确无误地、完全地罗列、记录下来。
要把整个题目所有的物理量都看作一个统一整体,极像是快刀斩乱麻。
要从每一句话、每个数据中找到可能对应的一个方程,通常几个未知量对应几个方程,写多了可能有等价式或其中一些可从其他算式中推出即冗余;写少了一般又解不出来。
这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思维,最原始最繁杂的解法多数时候又是最简单最聪明的解法,类似大智若愚、笨方法又是最简洁、最巧妙、最高效的解法。
怎样列方程组呢?首先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审题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审题的过程就是认真读题,分析题意,收集题目信息的过程。
通过审题,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弄清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建立一幅关于所求问题的比较清晰的物理图景,初步构成解题的思维框架。
审题就是要对物理过程大致搞清楚,并大概勾画出物理图景。
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点、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研究对象的选择往往可以决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难易。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通常要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选择己知量充分且涉及所求量的物体为研究对象;二是要选择能够满足某种物理规律的物体(或物体系)为研究对象。
在某些题目中,若直接以所研究的物体为对象来解题有困难,可转移目标去研究与它相互作用的物体,然后再根据相互作用的规律,回过头来解决题目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在有关连接体的问题中,如果只要解出连接体中各物体都相同的量(如共同的速度、加速度等〕,或只要利用这些相同量就可得出答案,则应选连接体整体为研究对象;如果所要求的是连接体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量,或是描述连接体中某一物体的量,一般需要对连接体各部分进行隔离,分别对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物体进行研究,列出方程组求解。
还可先选出已知量充分的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过渡参量,再选另一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所求量。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就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和周围物体的关系及其运动情况,按场力(包括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弹力、摩擦力的顺序依次分析出物体所受的全部外力;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分析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运动的连续性,即当物体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时,找出两种运动的物理量——速度、位移、加速度的关系;二是要注意运动的可能性,即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它的运动可能出现各种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运动情况要全面地进行分析、准确地作出判断。
重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或麻烦。
所谓物理过程是指物理现象或事实发生的前因后果和中间状态等完整经历的总称。
在审题时,要弄清题目所描绘的是什么物理现象,是怎样的物理过程以及物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各个物理过程得以进行的条件,明确运动的性质,把握过程中的不变量、变量、关联量的相互关系,并找出与物理过程相适应的物理规律(定律或公式)及题目中的某种等量关系。
读一遍或几遍直至大致读懂题目大意的时候,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的图。
数学上,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精确的几何关系。
物理上,根据题意画出图像,如运动位置图,受力分析图、速度、位移的tx-图像等等。
v-、t画图能够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准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电学中,一定要画出电路图。
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其次分解过程为若干层次。
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
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分析整个过程所包含的细节、情景、子过程,在脑海中串联成一整幅图景,并想象整个过程,再写出已知量(包括符号及其数值)与未知量(符号),通过各量间的联系(根据每一句话、每个子过程),能联系已知与未知的量的方程尽可能的都列写出来。
再次探明中间状态。
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
量变中有质变,如沿斜面上滑的小球,速度的大小的缓慢变化可导致速度的方向的变化,进而造成摩擦力方向随之变化,再而导致合力或加速度的变化,结果造成所遵循的规律不同;又如在涉及静摩擦力的方向时,物体的速度或所受的外力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静摩擦力的方向发生“突变”。
再如电场、磁场中运动电荷受到的电场力、洛伦兹力会随电性、速度方向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质变中有量变,如位移、速度一般不会因为合力或加速度的变化而发生突变,即具有连续性。
这就像是投胎转世,其实大多数物理量基本都不能“突变”。
还要抓住转折点。
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找到不同子过程间的“连接点”。
虽然受力变啦,加速度变啦,所遵循的物理规律不同了,但“前世今生”的一脉相承的遗传与继承关系,如前一个过程的末量如位移、速度是紧邻的”下一站”的初始的位移与速度,它们是连续变化的,不会突变。
最后理顺制约关系。
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
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
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明确解题途径,正确运用规律。
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明确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找出与之相适应的物理规律(定律或公式)及题目中给出(或暗示出)的某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解决综合计算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物理计算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力学和电学两部分是重点。
力学计算题变化多端,电学计算题综合复杂。
但解题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即力法和能法。
电学中,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应以不变应万变,抓住一条线索,“一根筋”地勇往直前、各个击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势如破竹般“兵败如山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突破口、缺口、实现洪水泛滥、一马平川、力法就是运用有关力的瞬间效应以及力对时间的积累作用的物理规律来解题。
也就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研究讨论解答问题。
能法就是运用有关能的各种物理规律来解题的方法。
如功能原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质能关系方程……等研究讨论解答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研究的是物体受力时,加速度和力的瞬时作用关系,因此研究恒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就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动量定理研究的是力的时间积累的效果,在已知条件和题目所求中,同时涉及到力F和时间t或速度V和时间t的题目,应首先考虑用动量定理来解。
动能定理研究的是力的空间积累的效果,若在已知条件和题目所求中同时涉及到力F和位移S或速度V和位移S,则应首先从能量观点着手,选用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题。
至于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只要守恒条件具备,根据初末状态的状态参量,利用守恒定律解题会更加方便。
对于有些题目还得同时运用上述几种方法,实现一题多解。
注意用各种方法时避免列出等价的等式。
因为能法中的公式可以由牛顿运动定律导出,一般优先使用能法,特别是变力做功、曲线运动等复杂情况。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总共涉及五个量,三个变量,分别是x、t、v,两个常量v与a,所有公式只涉及四个量,三个已知量与一个待求量,读题时只要罗列出所有的物理量量,再合理选择公式,就能进入势如破竹、一览无余的境界。
要从每一句话、每个数据中找到可能对应的一个方程(等式),这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思维。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在审题过程中,对题目中的信息,要用简单的形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数据等)有序地记录下来,并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从信息中找出对解题有用的已知条件。
在题目所给的条件中,除了直接的、明显的以外,还有间接的、隐含的条件,这些隐含条件往往隐含在关键的词语之中,题目的附图之中,所设的物理模型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之中和题目的所求之中。
因此,必须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及题目附图,多角度地收集题目中的信息,绝不轻易放过每个细节,并借助联想和理论分析,挖掘并转化隐含条件。
最后检查有没有没有利用的数据,或含有隐含条件、极值的句子,如刚好要脱离某个平面即物体与平面之间无弹力,上抛运动的最高点的速度为零,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或最近,物体恰好通过最高点意思是物体与绳或杆或轨道无作用力或最小的速度,恰好不相撞上时相遇且速度相等,将要离开时速度、位移相等且无弹力作用,为等等,写多了可能有等价式或其中一些可从其他算式中推出即冗余;写少了一般又解不出来。
通常是几个未知量对应几个方程。
怎样解方程组呢?就是联立所有方程,先找准一个待求的量,再通过加减乘除逐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削减、减少未知数,最后简化到剩下只含该待求变量的一个方程,即可找到解方程组的突破口,其他未知量也就会如兵败如山倒,就像一个天大的谜团突然真相大白,一宗极其复杂的案件突然水落石出。
即先各个击破,再步步为营,最后一气呵成。
其方法简单在于不需要用特殊、复杂的规律以及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理清各种关系,只要先设出未知数,再根据数据或是能列方程的语句只要利用基本公式列方程组,最后联立方程解出即可。
最后总结具体解题的步骤如下:第一步,读题,写出所有涉及到的量,未知的用字母表示,已知的写出数值及其对应代号。
第二步,分析过程,用方程组思想解题。
做理科题,先分析整个过程包含的细节、情景、子过程,在脑海中串联成一整幅图景,并想象整个过程,根据题意画出图像(运动图,受力图、tv )。
第三步,写出已知量(包括符号及其数值)与未知量(符号),尽其所能,根据每一句话、每个子过程,能联系已知与未知的量的尽可能多的用方程或等式都罗列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