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腹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腹泻33例
疗效 标 准》 中的“ 消渴” 及“ 泄泻” 的诊 断 标 准 : ① 有 明 确糖 尿病 病史 , 腹 泻 发生 于糖 尿病 之后 ; ② 顽 固的无
痛性 腹 泻 , 水样 便 , 或大 便失 禁 ; ③大 便化 验 正常 , 未发 现致 病 菌及 寄生 虫 ; ④排 除其 他 原 因导致 的腹 泻 , 如肠
治疗组 对照组
3 3 1 1( 3 3 . 3 )1 0 ( 3 0 . 3 )8 ( 2 4 . 2 ) 4( 1 2 . 1 ) 2 9( 8 7 . 9 ) 3 2 4 ( 1 2 . 5 ) 6 ( 1 8 . 8 ) 7 ( 2 1 . 9 )1 5( 4 6 . 9 ) 1 7( 5 3 . 1 )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1 0月 第 2 8卷 第 1 0期
C J G MC M O c t o b e r 2 0 1 3 . V o l 2 8 . 1 0
・ 2 1 3 9・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糖 尿 病腹 泻 3 3例
蔡 川 海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减八柱汤治疗糖尿病腹泻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 3 3例用加减八柱汤治疗, 对照组3 2 例用思密达及弥可 保治疗, 3 0天后分别统计结果。结果 两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 7 . 9 %, 优于对照组5 3 . 1 %( P< 0 . 0 1 ) 。结论 加减八柱汤治疗பைடு நூலகம் 糖尿病腹泻疗效确切。
源性 、 胃源 性 、 胰 源性 腹 泻及 甲状 腺 机 能 亢 进 症 , 排 除
治疗 组有 1 例 出现一 过性 心悸 , 查 心肌酶 、 心 电 图 及血 压未 见异 常 ; 1 例 出现 一过 性 眩晕 , 查 动 态 血压 正 常; 对 照组 有 2例 出现 轻 度 恶 心 , 查 肝 肾 功 能 未 见 异 常, 均未影 响疗 程 。治疗 组 、 对 照组 不 良反应率 分 别为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35例
苦寒泻热之 品, 亦当慎用 , 以免苦寒扼杀 胃阳 , 生机被遏 。此 时 除用扶 正药促其气 化外 , 用珍珠 、 酌 牛黄 、 角等珍 品以挽生 广 机, 若毒热型为主 , 感染高热严重者 , 虽然正气大伤 , 精髓 亏耗 , 扶正填精之 中, 滋补腻隔之药不宜用 , 以防闭门留寇之弊。 急性 白血病 后期 , 正气 虚败 , 虽无明显感染 , 亦易发高 热不退 , 但 此
显效 : 大便稀烂, 日行 1 , 次 空腹血糖 ≤7 mm l . o L而 > .m l 。 0 / 61 moL / 非空腹血糖 ≤1.m 1 0 moL而 > .m o L 0 ] 8 m l ,病情稳定 6个月 ; 0 / 无 效: 腹泻次数未减或短时间内反 复发作 , 空腹血糖 > . m o L 70 m l , /
( 收稿 日 :0 8 0 — 1 期 2o-8 0 )
2 治疗结果
治疗后收到 了较为满意 的效果 ,大多在服药 2 3 ~ 剂后 , 大
便次 数明显减 少 , 周 一 周大便 转为正 常 。随访 未见药 后便 1 2
秘, 腹泻发作程度及次数亦 明显减少。 若发作遵本方加减 , 调治 数 E后即可缓解。 中临床治愈 2 , l 其 7例 显效 5 , 例 无效 3 , 例 总 有效率为 9 .3 1 %。 4
重伤脾 胃, 致使脾 气虚弱或虚寒 , 健运 , 脾失 聚而生湿 , 化 淤久
热, 甚则伤及脾 肾之 阳而腹泻。 故病机 以脾虚气弱为基本 , 腹泻
为其标。 治病必求于本 . 而不宜侧重止泻 , 故参苓 白术散加减健
脾益气治其 本。 中重用生黄芪、 方 党参 以补气健脾 ; 茯苓淡渗利 湿而健脾 ; 白术 、 山药补脾 肾而化 湿 ; 陈皮理气健 脾 ; 生苡仁清 利湿热 而健脾 ; 草和中健脾 , 甘 调和诸药 。 共奏健脾胜湿 止泻之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腹泻35例临床分析
t o t wo g r o u p s , t h e e x p e ime r n t a l g r o u p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l a ro g u p ,3 5 p a t i e n t s ,3 5 p a t i e n t s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Cl i n i c a l Ana l y s i s 0 f 3 5 Ca s e s She nl i ng Ba i z hu Po wd e r t o t r e a t i ng Di a b e t e s
Di a r r he a
S HU C h a n g - y i n
ro g u p .T h e e x p e ime r n t l a ro g u p p a t i e n t s S h e n l i n g Ba i z h u P o wd e r p r e s c i r p t i o n t r e a t me n t wi l l S h e n l i n g B a i z h u P o wd e r s c a t —
糖 尿 病 新 世 界2 0 1 5 年 8 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且无法根除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患者所重视。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这些方法在根本调理和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等。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注重对症治疗,能够迅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能够在调理体质、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进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西医则注重通过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来控制糖尿病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治疗糖尿病,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近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管理好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糖尿病排便异常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概况
2012年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2期糖尿病性排便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胃肠自主神经病变的一组常见临床证候,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以便秘多见。
而便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引起眼底出血导致失明、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也是加重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不可忽视的原因[1]。
糖尿病排便异常发病率约为10%~20%[2-3],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本文从中西医两方面对糖尿病性排便异常的发病机制、治疗情况概述如下。
1可能发病机制1.1西医学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排便异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肠道激素分泌失调。
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有广泛的调节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胃动素、胃泌素及生长抑素等。
糖尿病排便异常患者生长抑素分泌减少,而对胃泌素和胃动素抑制减少,胃泌素和胰高血糖素一起进入肠道可抑制90%的水分转运而影响基础状态下这些水的正常吸收,胃动素和生长抑素也参与了这一过程,同时,胃动素能增强胃的排空运动[4]。
这些改变是糖尿病腹泻的重要因素。
②胃肠功能障碍。
糖尿病排便异常患者由于食物通过小肠时间延长,细菌过度生长,促使胆盐分解,引起糖尿病腹泻。
③电解质失衡,糖尿病排便异常患者肠细胞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失调,可能导致糖尿病性腹泻[5]。
④内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排便异常的决定因素[6-7]。
由于内脏传入神经功能障碍,使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电耦联过程增强,促进肠道活动,引起迅速的排便和腹泻,而当病变累及大肠时,则出现大肠功能异常或结肠无力,主要表现为便秘。
丁元伟等[8]认为,直肠壁对容积扩张的低敏感、高耐受、高顺应性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
⑤糖尿病引起自主神经病变、抑制胃肠蠕动,减慢了大肠的排空;由于血糖高,使体内处于脱水状态,大肠水分减少,故大便干结;高血糖导致代谢紊乱,引起蛋白质消耗过多而使人体处于负氮平衡,致使腹肌张力不足,故出现排便无力,一些患者因长久便秘引起精神心理变化出现失眠而滥用镇静剂也可导致便秘。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进展
氏[] 为观察 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 的临床疗效 , 在临 床选用符合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性腹泻患者 9 例 , o 随机 分为两组 , 治疗组 5 例采用中药治疗 , o 对照组 4 口 0例
服盐 酸黄 连素 片 , 果 治 疗 组 治 愈 3 结 0例 , 转 l , 好 6例 未愈 4例 , 有 效 率 为 9% ; 照 组 治 愈 l 总 2 对 0例 , 转 好 l例, 9 未愈 1 例 , 1 总有 效率 为 7 .% , 组 比较 , 异 25 两 差
腑虚实寒热的不 同进行辨证施治 , 常可获得佳效 。梁 氏 也认为脾气虚弱 , 中气不足贯穿于全过程 , 自拟 故
健脾止泻饮加减治疗 。彭氏 贝 认为糖尿病患者由于 J0
久病损伤脾 胃, 阴精耗伤 , 阴损及 阳, 脾病及 肾, 肾关不 固, 肾阳衰微 , 命火不足, 不能温运脾 土 , 脾失健运 , 以 致水反为湿 , 谷反成滞 , 湿滞 内停 , 清浊不分 , 运化失
个 月 为 1 疗 程 , 疗 程 为 限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总 个 3个
基金项目 : *黑龙江省 中医管理局课题( C 6 3 Q O  ̄9 ) 作者简介 : 孙敏 (95 ) 女 , 17 一 , 医学博 士, 师 , 讲 从事临床 中药学 的教学
和科研工作 。 牧 稿 日期 .0 7 3 4 ' 0 —0 —0 2 , ’} 日期 -07—0 —0 |回 '0 2 4 1
调 , 成泄泻 , 形 因此糖 尿病性 腹 泻病 机是 脾 肾两虚 为其 本, 湿滞 内停 为其标 , 以健 脾 固 肾法为 主治之 。而杨 故
有显著性意义 ( P<00 ) 证明 中药治疗 糖尿病 性腹 .1 ,
泻有较 好 的疗效 , 无 副作用 。 且
糖尿病性腹泻采用泻停灵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
诊 断标 准 : 该 组 所选 患 者 均 符 合 1 9 9 7年美 国糖 尿 1 . 5 疗 效 评 定 标 准
显效 : 治疗后 . 患 者 的腹 泻症 状 消 失 或者 得 到 明 显
呈 顽 固性 、 间歇 性 腹泻 , 且 腹 泻 过程 中大便 正 常 或者 便 改善 , 排 便 次数 明显 减少 , 粪质变稠 , 病情 稳 定半 年 ; 有 秘; ② 对 大 便进 行 常规 检 查 或 者进 行 细菌 培养 试 验 , 结 效 :患 者 的腹 泻症 状 明显 得 到 好 转 ,排 便 次数 显 著 减
在此基础 上 , 对 照组患者应 用培菲康胶囊 ( 国药 准 字 S 1 0 9 7 0 1 0 5 ; 1 g ) 进行治疗 , 3粒/ 次, 2 7 J r . . / d ; 观察 组 患 者 应 用泻 停 灵 汤 治疗 ,处 方 主要 包 括 3 0 g黄芪 、 1 5 g党
2 ~ 1 8个月 ; 观 察组 : 3 0例 男 , 1 3例 女 , 年龄 4 6 ~ 6 8岁 , 平 均年 龄 ( 4 5 . 8 + 5 . 6 ) 岁; 糖 尿病 病 程 7 — 1 3年 , 糖 尿病 性 腹
泻病 程 3 ~ 1 9 个 月
2次 , d , 早、 晚各 1 次。
应用 止泻 法和抗 菌消 炎法 , 但具 有较 高 的反 复发作 率 『 1 ] 。 为 探讨 其有 效 治疗 方法 , 以该 院 2 0 1 0年 7月~ 2 0 1 3年
排 除标 准 : 排 除 急性 炎 症性 腹 泻 的 患者 ; 排 除合 并 疾 病 的患者 ; 排 除伴有 精 神疾病 的患者 。
果 均 显 示 为 阴性 ; ③ 呈棕 色 水 样便 , 常常 发作 于 清晨 和 少 , 粪 质 稍变 稠 , 但 停 药 2个 月后 , 再 次 出现腹 泻 症状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现状和研究进展出发,探讨了中药、针灸、运动疗法和营养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这些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展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同时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治疗方法的机制和有效性,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具有巨大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 针灸, 运动疗法, 营养疗法, 研究进展, 前景, 未来方向1. 引言1.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产生的胰岛β细胞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治疗。
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多与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甚至威胁生命。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在于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充分发挥各种疗法的效果,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注重治未病,强调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自身康复能力;而西医则注重症状和病理学的分析,依托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够综合利用中药、针灸、运动疗法和营养疗法等多种疗法,通过调理体内气血,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风险,延缓病情发展。
相较于单一治疗方式,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实现“阴阳调和,标本兼治”,更全面、更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未来糖尿病治疗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临床观察
面部 外观 恢 复正 常 ; 显效 : 面 神 经 炎 症 状 消失 , 但 大 笑
时 尚可 见 口角歪 斜 , 面部 表情 肌活 动基 本正 常 , 静止 时 外 观两侧 一 致 ; 好转 : 面神 经炎 症状 部 分改 善 ; 无效 : 疗 程结 束 时表 情改 善 。 1 . 5 统 计 学 方 法 两 组 临 床 疗 效 比 较 , 采 用 S P S S 1 3 . 0统计 分 析 软 件 处 理 。计 量 资 料 数 据 以 ( ± s ) 表示 , 组 间采 用 t 检验 ; 计数 资料 组 间 比较采 用 检 验; 等级 资 料组 间采 用 R i d i t 分 析 。以 P< 0 . 0 5为差 别 有 统计 学 意义 。
糖 尿 病 性 腹 泻 以 大便 稀 溏 不 成 型 或 呈
明 胃经及 手太 阳小 肠 经 在头 面走 向选 穴 , 用 针 灸 治疗
两 组对 比 , 经 R i d i t 分析 , U= 3 . 0 2 , P< 0 . 0 5 , 差 别 有 统计 学 意义 , 见表 1 。
表 1 两 组 临 床 疗 效 比 较 表 ( 例, %)
达到 疏通 经络 的 目的 ; 按 摩 改善局 部血 液循 环 , 减 轻或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0 7 . 0 6 9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7 — 1 4 9 7 - 0 3
糖 尿 病性 腹泻 是糖 尿病 科 临床 常见 的糖 尿病 的慢
光明中医 2 0 1 5年 7月 第 3 O卷 第 7期
C J G MC M J u l y 2 0 1 5 . V o l 3 0 . 7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人口的健康。
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近年来也得到了更多科学验证和临床实践。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和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
一、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于糖尿病的解释1. 中医药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已几”等范畴,并通过经络调理、脏腑平衡等方法来恢复身体内部平衡。
2. 中医药理论认为,肾主水津,胰脏主生化功能。
当肾阳虚或胰脏功能紊乱时,会导致体内水湿不排或生化失常等情况,从而引起体内湿毒和体内湿腻。
二、中医药治法及相应配伍原则1. 温补肾阳法:通过温阳补益的中药调理,以改善肾脏功能的衰退情况。
2. 清热化湿法:通过清热解毒和化湿排脂的中药组合,帮助排除体内湿毒和降低血液中脂肪含量。
3. 和胃理气法:通过草药配伍,既能提高胃口、消化吸收,又能改善患者的气虚状态。
三、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1. 中医药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并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
2. 中医药有助于减轻并发症风险:一些实验表明,中医药可以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神经损伤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风险。
3. 中医药对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四、现代科学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解析1. 调节胰岛素抵抗:多项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具有降低细胞内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
2. 抗氧化和减少炎症反应:中医药中许多成分被发现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从而减轻了机体对高血糖引起的损伤。
3. 激活AMPK通路:部分中草药被发现能够通过激活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通路来调节血脂代谢等,从而改善糖尿病状态。
五、临床实践1. 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将传统中医药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大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还少丹胶囊治疗糖尿病性腹泻21例
还少丹胶囊治疗糖尿病性腹泻21例常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213003) 杭东辉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病程迁延难愈,甚为痛苦。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中药还少丹胶囊(重庆三峡药业公司生产)治疗糖尿病性腹泻21例,并与培菲康对照,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43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49?5.1岁,对照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0?4.2岁,全部病例均以糖尿病为原发病,病程3~35年不等,均以大便溏泄为主症,伴消瘦,神疲乏力等症,入院前均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治疗。
1.2 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5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编的5实用内科学6第10版。
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在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均停用抗生素,严格控制饮食,适时进行支持治疗,治疗组全部单用还少丹胶囊,每次5颗,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培菲康冲剂,每次1g,每日4次,7天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观察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治愈:腹泻完全停止,大便成形,每日1~2次,常规检验正常。
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2~3次。
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疗效比较 治疗组21例中,治愈18例(占85.71%),好转2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5.42%,对照组22例中,治愈12例(占54.54%),好转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1.81%。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治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糖尿病性腹泻多为久泻,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有关,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为主,本文43例患者,入院前均不同程序使用抗生素及止泻剂治疗,但收效甚微,反致肠道菌群紊乱,泄泻加重。
糖尿病性腹泻当属祖国医学/消渴0、/泄泻0范畴。
中医治疗33例糖尿病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
疗 作用 。本文研 究 中,两组 患者均没有 出现有 明显的不 良反应 ,仅观 察组有2 例 出现轻微 胃肠道不适 ,未做 处理 ,于 停药 后 自行 消失 ,治
抑制剂能 通过阻碍前列腺 素生成血栓 烷 ,具有抗凝血和 血小板 的形 成
经功能恢复 良好 。好转指 患者病症减轻 ,神经功能部分 恢复 。无效 指 患者病症无变化且神 经功 能也无好转趋势 。
1 .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 7 . 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用舛 佥 验,
P <O . 0 5 差异具 有统计学 意义 。
2结 果 2 . 1疗效对 比 持续2 周 采 用疏 血 通注 射 液联 合 奥 扎格 雷钠 治疗 脑 血栓 患 者进 行 治疗 后 。治疗 组所 有病 例均 显效 ,治愈 率高 达4 7 . 5 %,而 对照 组
功效 ,在 理论上能促进 前列腺素 的分 泌 ,并通过联合 疏血通进行静 脉
出现无效的病例 ,治愈率仅 1 5 %,P 值 <0 . 0 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且
差 异显著 。
2 . 2 不 良反应
疗组的总有效率约为1 0 0 %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约为 8 7 . 5 %,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P <O . 0 5)。因此 ,疏血 通注射液 联合奥 扎格 雷钠在 处
感 染 、消肿 利尿、维持 电解质 平衡等常 规治疗方案 。对 照组患者每 日 静脉滴注加人 生理 盐水2 5 0 m L 的奥扎格雷钠8 0 mg 。而治疗组患者 在此 基础 上给予 加滴疏 血通注射 液6 mL 。两 组患者 的疗程 均为 1 4 d ,在治 疗6 个疗程 后进 行疗效判定 。
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腹泻39例临床观察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3] Lequesne M.Indices of severity and diseas e activity for os teoart hriti s[J ].S em i n Arthriti s Rheum ,1991,20(6S uppl 2):48-54[4] 高益民.膝关节骨关节炎Ⅱ期临床试验方案[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1):17-18[5] 李晶,郑春开.从生物力学观点探讨颈椎牵引时间[J ].中华理疗杂志,1995,18(2):99-101[6] 陆庄樵,谭乾,宋立坚,等.关节镜冲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 ].中华骨科杂志,1990,10(4):281-283[7] S chneider U ,Berus ch S J ,Th oms en M ,et al.A new c oncept in thetreatm ent of anterior knee pain :patellar hypertensi on s yndr om e[J ].Orthopedics 2000,23(6):581-586[8] Schnei der U ,Graf J ,Thom sen M ,et al.Patellar hypertens ions yndr om e -nom encl atue ,diagnos is and therapy[J ].Z Orthop Ihre G renzgeb ,1997,135(1):70-75[9] 陈清汉,许振华,刘家勇,等.膝部疼痛与骨内压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25-27(收稿日期:2007-03-15)针灸按摩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腹泻39例临床观察于文霞 迟秀娥 孙文亮(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河北沧州 061001) 【关键词】 糖尿病性腹泻;针刺;温灸【中图分类号】 R 245;R 442.2;R 574.620.53;R 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7)08-688-01作者简介于文霞(),女,主治医师,学士。
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临床效果观察
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临床效果观察目的:研究分析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腹泻患者49例,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措施(20g补骨脂、20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吴茱萸、15g炒白术、30g党参、6g炎甘草、20g 乌梅、30g山药、15g陈皮、15g诃子)。
对照组24例,采用蒙脱石散与甲钴胺进行治疗,每两周为一个疗程,半年后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25例患者显效11例(44.0%)、有效12例(48.0%),无效2例(8.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对照组24例患者显效8例(33.4%),有效11例(45.8%),无效5例(20.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對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临床效果良好,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标签: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糖尿病性腹泻;临床效果糖尿病性腹泻属于典型的糖尿病慢性神经病变,引发胃肠功能发生紊乱[1]。
其发病率大约为20~30%,主要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肠道蠕动减慢,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延长,肠道内的细菌过度繁殖,致使脂肪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较稀呈水样,容易发生食后泻、脂肪泻以及晨间腹泻等,并且伴有口渴、腹中雷鸣等现象。
对于该病,现代医学专家认为多种止泻药剂的治疗效果收效甚微,尚未有特效治疗方法。
我院对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腹泻患者49例分别采取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与蒙脱石散联合甲钴胺进行治疗,现将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腹泻患者49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49.7±3.8岁,糖尿病病程1~7年,平均病程3.4±1.2年,采用数字标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49.9±4.1岁,糖尿病病程1~7年,平均病程3.7±1.4年,对照组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48.5±3.1岁,糖尿病病程2~6年,平均病程3.2±1.8年。
归脾丸治疗糖尿病性腹泻52例
归脾丸治疗糖尿病性腹泻52例目的观察归脾丸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把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用归脾丸治疗,并设54例应用易蒙停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均10 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治疗组在症状、体征的缓解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归脾丸(无糖型)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显著。
标签:糖尿病性腹泻;归脾丸;补脾胃,益肺气糖尿病病人约有10%~20%可出现腹泻,有的甚至出现顽固性腹泻。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表现,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临床常见于血糖控制不满意,而且多伴有神经病变者,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应用归脾丸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9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2例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40~72岁,平均54.6岁;1型糖尿病10例,2型糖尿病38例;病程4~20年,平均12.2年。
对照组54例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41~70岁,平均52.8岁;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35例;病程4~18年,平均13.2年。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并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反复顽固性发作腹泻,多于进食后30 分发生,表现为肠鸣亢进,昼轻夜重,水样便,不伴疼痛和出血,昼轻夜重,夜间腹泻次数较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进食高蛋白或脂肪性食物后症状加重,有时伴里急后重或肛门失禁,黎明则泻、脂肪泻,腹泻可有间歇,与便秘交替出现,黎明则泻、脂肪泻,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阴性,病人脘腹不适,肢倦乏力,消化道影像学检查明显异常。
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进行糖尿病的治疗[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和(或)注射胰岛素] 基础上,治疗组:归脾丸(自拟方),基本方:党参、白术(炒)、黄芪(炙)、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龍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甘草(炙)。
林杨治疗2型糖尿病性腹泻临床经验总结
林杨治疗2型糖尿病性腹泻临床经验总结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及粪便稀软,且排便过程急迫、紧迫的一种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消化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其中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与众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接触中,积累了一些治疗2型糖尿病性腹泻的经验,并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合理控制血糖水平是治疗2型糖尿病性腹泻的基石。
高血糖会导致水分被排泄,同时增加肠道排空速度,从而引起腹泻。
因此,通过合理控制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关键。
此外,需要重视血糖波动的调整,避免突然升高或降低的情况,这样也能减少腹泻的发生。
其次,调整饮食结构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性腹泻。
对于患有糖尿病性腹泻的患者,应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并增加膳食中植物蛋白、植物油等成分的比例,减少动物脂肪、糖分的摄入。
此外,饮食过程中要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引起的消化不良,有助于减轻腹泻症状。
同时,适时补充肠道益生菌也是治疗2型糖尿病性腹泻的有效手段之一。
减少消化道感染和细菌过度生长等因素可以减轻腹泻症状。
肠道益生菌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可以改善肠道功能,减少腹泻的发生。
在选择肠道益生菌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药品剂型的方便性进行选择。
另外,调整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也是治疗2型糖尿病性腹泻的重要环节。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减轻腹泻症状。
有些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也会对消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建议患者积极寻求家庭支持、心理咨询等途径,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
最后要强调的是,治疗2型糖尿病性腹泻需要医患密切配合。
除了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外,患者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测,以及按时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地改善饮食结构、调整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和控制病情。
总之,2型糖尿病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美常安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观察
美常安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观察糖尿病性腹泻(DE)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约20%的糖尿病患者有腹泻症状,一旦发生则为顽固性、间断性腹泻。
我科于2011年10~2012年2月期间,以美常安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腹泻15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患者均有糖尿病史,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胀、乏力、不思饮食,大便日行3~7次。
151例患者,随机分为为三组,治疗组A 51例,男20例,女31例,年龄20-64岁,平均(42±3.3)岁;对照组B 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19-65岁,平均(43±1.5)岁。
对照组C 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20-63岁,平均(42±4.2)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全部病例排除肠道感染、结肠疾病及甲状腺等疾病。
2 治疗方法两组均按统一治疗标准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治疗。
所用药物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片,北京联合伟华药业有限公司,每片500ug),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商品名美常安,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每片0.25g)。
治疗A组口服甲钴胺,3次/d,美常安0.5g/次,3次/d;对照B组单服甲钴胺;对照C组单服美常安。
B、C两组用法与A组相同。
以上三组疗程均为8周。
3 疗效评定标准服药8周末进行疗效评估,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主要症状(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的积分变化,应用单次(d)及总体症状(D)积分方法评价疗效。
单次评分标准(xd)采用以下记分法:无症状为0分;有轻度感觉但不明显为1分;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为2分;症状严重,难以坚持工作为3分。
总体症状积分(D)=Σxd(各症状积分总和)。
计算治疗前后症状的总分数,按下列公式求出疗效指数。
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治疗后症状总分数)/疗前症状总分数×100%。
张宁辨治糖尿病性腹泻经验浅析
张宁辨治糖尿病性腹泻经验浅析
李心怡;张宁;闫璞;高艺玮;刘武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24(51)3
【摘要】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属中医学“消渴病”“泄泻病”等疾病范畴。
张宁教授从事糖尿病相关临床研究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临床效果显著。
张宁教授认为糖尿病性腹泻既然从糖尿病发展而来,其基本病机离不开阴虚内热这四个字,此外还包括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水湿内停。
临证用药中张宁教授注重标本兼治,既病防变,同时少量加入活血药物,以防瘀血内生。
文章将浅述张宁教授临证辨治糖尿病性腹泻的经验。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李心怡;张宁;闫璞;高艺玮;刘武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和解法治疗糖尿病性顽固性腹泻中医辨治举隅
2.中西贯通燮因理圆机活法巧辨治——辨治糖尿病的经验述要
3.陈大舜辨治糖尿病腹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4.著名
中医学家林兰教授学术经验系列之七巧定病性明标本中西合参论治疗——辨治糖尿病心脏病的经验5.张宁分期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渴肠病” , 常 发生 于 病程 长 、 血 糖控 制 不 佳 的 D M 患者 , 占
D M的 1 0 % ~2 2 % 。 笔 者 就 目前 D M 性 腹 泻 的 中西 医 发 病
机制及治疗作如下综述 。
D M性 腹泻 属 中医学 “ 消渴 ” 、 “ 泄泻 ” 范畴 ,
少, 引起 内皮 细 胞 的 氧化 损 伤 J 。②非 酶促 蛋 白质 糖 基
化 。葡萄糖 与蛋 白质 分 子非 酶 促 聚合 形 成 不可 逆 的 糖 基
化终产 物( A G E s ) , A G E s 与其 受体 R A G E相 互 作 用 将 产 生
限速酶——葡萄 糖醛 酸 还 原酶 。在 该 酶 的作 用 下 葡萄 糖 大 量生成 山梨 醇 和果 糖 , 二 者 积 聚于 神经 细 胞 内 , 一方 面
使 其水肿变性 及坏 死 , 另 一方 面造 成 肌醇 丢 失 、 N a 一K
一
障碍等因素导致 小肠细菌过度 生长 、 肠道 菌群失调 , 主要 表
糖 尿 病 性 腹 泻 的 中 西 医 研 究 进 展
刘玲 娜 , 张新 霞
( 1 .成都 中医药大 学 , 四川
成都 , 6 1 0 0 7 5 ;
2 . 成 都 中 医药 大学 附属 医 院 , ‘ 四川 成都 , 6 1 0 0 7 2 )
[ 关键词 ] 糖尿病 ; 腹泻; 中西 医结合疗法 ; 综述 , 学术性 [ 中图分类号 ] R 2 5 9 . 8 7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3— 7 7 0 5 ( 2 0 1 5 ) 0 4— 0 1 8 0 0 3
现代 中医称之为 “ 消渴 肠病 ” 。《 灵枢 ・五变》 载: “ 五脏 柔
弱者 , 善病 消瘅 。 ” 说 明脏腑 虚 损是 消 渴 发病 的重 要 原 因 ,
与脾 尤为相关 , 脾 胃虚弱 为 其根 本 病 因。《 景 岳全 书 ・ 泄
氧 自由基 , 从 而 对 神 经 细胞 造 成 毒 性 作 用 J 。③ 氧化 应 激 。氧化应 激是 D M及其 并发症发生 发展 的重要 环节 。高 血糖时线 粒体 内 O 产生过多 , 引起氧化 应激 , 激活多元醇
现为腹胀 、 腹痛 、 腹 泻 J 。 而长 期 腹 泻 又 会 加 重 肠 道 菌 群 失
调及免疫力下降 。( 5 ) 其他。胆汁排泄 障碍 、 胰 腺外分 泌不
足、 胃肠 道 微 血 管 病 变 、 肛 门括约 肌舒缩 功能 障碍 、 继 发 感 染、 药 物 影 响、 焦虑抑郁 情绪及 进食 成分均 可导致 D M
腹 泻 。 。
A T P酶活性 降低 , 从 而影 响 自主 神经 的传 导功 能… 。山
梨 醇和果糖 的生成 同时伴 有还 原型 辅酶 Ⅱ( N A D P H) 的大
量 消耗 , 可 导 致 细 胞 中 主 要 的 抗 氧 化 剂 还 原 性 谷 胱 甘 肽 减
1 . 2 中医学
加 。在 动物实验 中发 现 , D M 组血浆 中 MT L 、 S S 、 V I P增加 , s P降低 , 而结肠黏膜 中 S S 、 V I P降低 , S P增加 J 。( 4 ) 菌 群
失 调。D M 患者常因免疫 力下 降 、 慢性 炎症 反应 、 胃肠动 力
通 路激活 。长期 高糖状 态 可 激 活体 内多元 醇 通 路 的关 键
第3 1 卷第 4期
・
硒 南 中区振 志 . 4 V o 1 Fra bibliotek 3 1 No
1 8 0・
2 0 1 5年 4月
1 5 H 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p r 20
C a j a l 间质细胞 ( I C C s ) 作 为 胃肠 运 动 的起 始 细胞 , 在“ 肠 神
经 一 I C C s 一平滑 肌细胞 ” 的 网络结 构 中起着 重要 的协调 作 用 。有研 究 发现 , D M 患者的结 肠 I C C s 数量 明显减 少 且 出现 空泡样改 变 , 而 胰 岛素对 此变化 有保 护作 用 。但 目 前对 于 I C C s 病变引起 胃肠 道动 力障 碍 的机 制 仍有 待进 一 步研 究 。( 3 ) 胃肠道激 素分泌紊乱 。胃动素 ( M T L ) 可促进 胰液、 胃蛋 白酶 的 分泌 及 胃肠 蠕 动 , 胃泌素 可促 进 胃肠 平 滑 肌收缩 , 生长抑 素 ( S S ) 可 抑制 胃肠 运动 、 抑 制 胃动素及 胃泌素 的分 泌 , 血 管活 性肠 肽 ( V I P ) 可 松弛 胃肠 平 滑肌 , P
1 发 病 机 制
1 . 1 西医学 目前 对 D M 性腹 泻 的发 病机 制 尚未完 全 阐 明, 普遍认 为 与 以下几 种机 制有 关 。( 1 ) 神 经病 变 。胃肠 道运 动主要 受 交 感 和 副 交 感 神经 、 肠 壁 内在 神 经 系 统 支 配 。糖 尿病神经病 变 ( D N P ) 常有 外 周及 肠 神 经 细胞 的侵 袭性退 化及神 经细 胞 凋 亡 , 其 发病 机 制主 要有 : ① 多元 醇
糖 尿病 ( D M) 性 腹 泻 是 糖 尿 病 胃肠 自主 神 经 病 变 ( D G A N ) 的症状之一 , 主要表现为顽 固性 、 问歇性腹 泻 , 棕 黄 色水样 便 , 每天便 次数 次至数 十次 , 甚至 大便失 禁 , 严重 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及血 糖控制 。现代 中医称 D G A N为 “ 消
途径 、 非酶促 蛋 白质糖基 化 途径 、 蛋 白 激 酶 C 途 径 及 氨 基
泻》 载: “ 泄 泻之本 , 无 不 由于脾 胃。 ” 消 渴 日久 , 脾 胃受损 , 脾失健 运 , 水 谷精微之 气不 能输化 , 水湿 困脾 , 使 脾之 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