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 正版课件.ppt.Convertor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CHENLI
6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HENLI
7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若欲死而父。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CHENLI
10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2.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HENLI
11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CHENLI
15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HENLI
16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CHEN,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HENLI
26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HENLI
27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文言虚词复习.ppt.Convertor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18个虚词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⑧表示目的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柳敬亭传》)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二)乎(1)语气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②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⑥形容词、副词词尾,有时相当于“……的样子”: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精选课件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精选课件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精选课件
3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精选课件
35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法专题复习》精品系列张PPT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法专题复习》 课件 (共56张)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C
• B、将何作
何复尔
•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 D、群扶以归
欲割颈以塞责耶
•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后一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 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 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 表示目的连词。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噫吁嘻,危乎高哉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 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 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 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 石之铿然有声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法专题复习》 课件 (共56张)
《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法专题复习》 课件 (共56张)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优质PPT
《文言文 复习— 文言虚 词》优 质PPT
《文言文 复习— 文言虚 词》优 质PPT
• ③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 “呢”、“了”。 何辞为?《鸿门宴》 何故怀瑾握 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故深思高举,自 令放为?《楚辞·渔父》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逍遥游》
《文言文 复习— 文言虚 词》优 质PPT
《文言文 复习— 文言虚 词》优 质PPT
• ②介词
• a.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等。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 为君翻
作《琵琶行》庖丁为文慧君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 b.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等。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天下熙熙,
• “为”字所引进的主动者也可以省略。 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
• B.“为……为……”连词“为”分别用于复句的两个 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公之忏罪,为自忏邪,为他忏邪? 君子思淑女而 展转反侧,为先天乎,为后天乎?
《文言文 复习— 文言虚 词》优 质PPT
返回
《文言文 复习— 文言虚 词》优 质PPT
(4)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 二年》)
《文言文 复习— 文言虚 词》优 质PPT
《文言文 复习— 文言虚 词》优 质PPT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兴”,意为“兴起”,为不及物动词。) (6)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犹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家”应为名词活用为 动词,意为“安家”,为不及物动词。 )
你曾对我说 相逢是首歌 分别是明天的路 思念是生命的火
相逢是首歌 歌手是你和我 心儿是永远的琴弦 坚定也执着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文言文虚词复习第一课时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常见虚词一、熟悉《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见的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对这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应有所了解,并结合课文例句,比较它们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复习方法(二)分组比较,强化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004广东卷文言虚词题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于)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B(之)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则)善则善矣此则国人之罪也D(其)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一撞【答案】C【解析】A中的都是介词,可译为“对”。
B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
C中前面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D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
2005广东卷文言虚词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试与他虫斗,虫尽靡B.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详解: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
B.分别是副词,“将要”;连词,“就”。
C.都是连词,“因为”。
D.连词,表转折。
【规律总结】1.句子选材:每个选项中,课内课外各选一句。
2.考查范围:只考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3.难度设置:考查虚词的一般用法和主要用法。
4.设题方法:比较两句中同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考查频率:一般上一年考过虚词下一年不考。
2004年:于、之、则、其2005年:与、且、以、而2006年:以、因、乃、为常见文言虚词十八个例析1.连词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而侣鱼虾而友糜鹿。
蟹六跪而二螯。
剑阁峥嵘而崔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⑨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⑩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连词)(表修饰,连词)】2、代词余知而无罪也。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你;你的2)这样,此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3、助词1)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用于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4、动词如,好象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练习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掩口胡卢而笑。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蟹六跪而二螯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6)若欲死而父。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转折修饰假设并列承接你的同“耳”何况】递进1、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他的1)你、你的乃心在咸阳。
2、动词是、就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2、乃3、副词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只……才唯虚心乃能进步3)竟,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4)于是;就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4、连词可是,然而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1)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4)视之,乃庞德也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练习【于是才却就是竟然你的可是】1、名词通“諅”,周年、满一年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2、代词1)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它、你们、我们、他们等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3、其你的,我的、他的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2)指示代词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这样,如此不乏其人果其然也。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3、副词1)表推测语气:也许;大概王好乐,则国其庶几乎2)表示祈使:当、可、还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表示诘问。
通“岂”,难道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表示商量语气吾其还也。
4、连词还是。
表选择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5、助词1)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2)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练习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4)亦各言其志也5)妻跪问其故。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8)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9)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
1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2)其若是,孰能御之?【他们的它的其中的自己的代事难道那个那这种还是大概如果】1、动词1)做,作,干我生之初,尚无为可以为师2)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变成,成为祸,何遽不为福4)是人在江湖皆为兄弟4、为5)学习,研究群臣为学,门子好辩6)以为;认为为汝多智。
7)作为,当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8)有顽童之为是心也。
9)通“伪”,装作为善者,非善也3)为了慎勿为妇死4)给,替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5)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2、介词1)被——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于,在——表示时间或处所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
3、连词因为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4、助词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3)子墨子解带为城4)项燕为楚将5)窃为大王不取也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10)为将者在外而不受君命11)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2)为君翻作《琵琶行》练习【成为做作为是认为被语气心理治理担任为了替】1、介词1)把,拿,用表示对事物的处置必以长安君为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将以衅钟。
2)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以大中丞抚吴者。
以勇气闻于诸侯5、以3)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2、动词1)认为,以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按照、依照、依据余船以次俱进。
贵以近知远2)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连词(等于而)1)吾骑马挟矢以助战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3)樊哙侧其盾以撞。
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4、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以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属予作文以记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忽魂悸以魄动。
何以为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具告以事皆以美于徐公。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策之不以其道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无以,则王乎?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因为以便来修饰并列拿用把认为凭凭按照范围在止把…当作把…制成】练习1、名词1)原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2)机会,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2、连词1)于是,就因出己虫,纳比笼中2)因为,因此、因而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6、因3、介词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动词因遗策沿袭因拔刀斫前奏案变法者因时而化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击沛公于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秦宫室,据其府库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因使唐雎使于秦练习【于是根据依靠趁机因为沿袭于是因而】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7、于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