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

合集下载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3、原因及意义
(1)原因 A、阿Q精神胜利法 是在长期的封建 主义精神奴役下 滋长起来的
B、阿Q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Q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Q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动概括。 B、阿Q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既概括 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也概括了 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返回
阿Q
小说的核心内容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是以阿Q的性格为线 索,通过许多生动的场面和细节塑造出阿Q这个生 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具有各种国民劣根性的 典型人物来。鲁迅一再提醒人们,他写这篇小说, “实在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的”(致王乔南1930 年10月3日)
一、《阿Q正传》的创作动机
其它作品如《祝福》、《药》、《狂人日 记》等也都有看/被看的场景或结构
“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基本构 成一个系列
这类作品有《祝福》《在酒楼上》《孤 独者》《故乡》等。这类小说叙述者讲 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 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 《故乡》实际上含有两个故事:“闰土 的故事”和“我的故事”,重点则在对 “我”的精神历程的审视,而对闰土的 观照包孕其中。


两种基本结构模式,都从总体上表现出
了圆周式封闭的特性。

小说不论以什么具体形式开始,在美学
感受上都让人感到是从静态开始,而在 结尾时,则静态已经复归或者即将复归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
白描,就是真实朴素,不加粉饰地描写 对象。用鲁迅的话说即是“有真意,去 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首先运用在对景物的描写上 其次,将白描手法用于人物形象塑造 “画眼睛”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1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1

打击之二:婚姻的悲剧 1906年与朱安结婚。“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结婚 第四天,带着弟弟周作人回日本,开始弃医从文。 1912年,到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迁往北京,在孤独、 痛苦中生活了七年。 • 1918年,在钱玄同的劝说下尝试创作,发表《狂人日 记》。随后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 • 1919年,买下北京八道湾一处房产,全家般来居住。 • 1918——1922年连续写15篇小说,编为短篇集《呐喊 》。




《故乡》的结尾,“一轮金黄的圆月”――理想的 象征。“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 路”。“走”就是反抗,对世界与自我的反抗。 《在酒楼上》的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 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 《孤独者》中我离开魏连殳的尸体,“我的心 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 下。” 鲁迅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有一个顶点:人物的死 亡或心理、情感上的绝望。――再弹出死后之生, 绝望后的挑战,然后嘎然而止。――这正是鲁迅反 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1936年10月19日
•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 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以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1918――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编为小说 集《呐喊》。 1924――1925年代年,创作小说11篇,编为小说 集《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既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 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现象。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二章鲁迅

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二章鲁迅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22
《祝福》—中国下层妇女被封建礼教虐杀的悲剧 两个人物,并置的两个故事:“我与鲁镇”和 “祥林嫂与鲁镇”; 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 展示普通妇女的苦难生活史,控诉批判封建文 化的吃人本质; “我”的故事揭示知识者的软弱与浅薄,表现 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这是鲁迅的又一个重 大发现; 艺术表现的真切、深邃、力透纸背。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6
鲁迅的生平(三)
1920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同时进行小说 和杂文创作。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作文揭露北 洋政府暴行被通缉,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 任教。 1927年初应邀赴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 务主任,“四、一二”政变后,愤而辞去中 大职务,同年10月回上海,专事文学创作。 1930年3月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投身 左翼文化运动。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终年55岁。 7 系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创作 及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鲁迅: (1881—1936)中国现 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周树人,字豫才。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4
鲁迅的生平(一)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士 大夫家庭,少年时期经历了家道中落,饱受 世态炎凉之苦,从而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春转入 江南陆师学堂附近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开 始接触介绍西方民主与科学内容的书刊。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至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一)一、人物概述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⑶文学成就:①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⑴独特的题材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

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⑵独特的眼光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

(《祝福》《故乡》《明天》《孤独者》《伤逝》《在酒楼上》)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PPT课件
通过对人民命运尤其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旧民主 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 “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5
《彷徨》
命名由来
《彷徨》收入1924-1925年的11篇作品,继续描写封建社会 的吃人本质。
“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题《彷徨》 一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 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 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10
(四)《阿Q正传》
简介: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杰出成就,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 中国现代小说。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以笔名 “巴人”在《晨报副镌》上连载 。
书信《两地书》 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文言小说
《怀旧》、《斯巴达之魂》
3
(二)《呐喊》《彷徨》
1、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2、《呐喊》
(1)、命名由来 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初版收入1918-1922年的15
篇作品,后抽掉《不周山》。 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篇目11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 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 兄》、《离婚》。
内容
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 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 动摇、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章-鲁迅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章-鲁迅PPT课件
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
《坟》、《华盖集》等十六部杂文
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和《中国小
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 术著作。
2021/3/9
授课:XXX
2
鲁迅是新文学的先驱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和周作人一起译介欧 美小说,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文学革命中,鲁迅以第一篇 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新文学灿烂的一页。他的小说集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 迅的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传统(例《狂 人日记》)。
2、将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的叙述网络之中, 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映。
3、从读者、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关系出发,鲁迅将作者(及一定
程度上的读者)的主体精神、生命体验介入小说的叙述与表现中。 充分体现鲁迅小说“主观抒情性”的特征。
被启蒙者形象--《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 《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
2021/3/9
授课:XXX
5
2、独特的观察与表现视角
鲁迅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精 神“病苦”,表现了他们精神的愚昧(《药》中的华家),心 灵的麻木(《故乡》里的闰土),孤独与空虚(《明天》里的 单四嫂子),封建神权下的恐惧(《祝福》里的祥林嫂),英 雄的孤独者命运(《在酒楼上》),对爱情的争取与抗争的失 败(《伤逝》)。
2021/3/9
授课:XXX
6
3、两大情节、小说结构模式
A、看与被看:例如《示众》、《孔乙己》、《药》。 B、离去-归来-再离去:例如《祝福》、《故乡》、《在酒楼 上》。

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 鲁迅
主讲:陈蘅瑾
一、生平
鲁迅(1881· 25—1936· 19),原名周樟 9· 10·
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 泽东语)。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 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 故乡生活(1881-1898) 南京求学(1898—1902) 扶桑求学(1902—1909)
(2)必死的主题:对死亡的阐释和态度构成
了《野草》哲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 (3)荒诞的主题:无物之阵,虚无的战斗, 无归宿感,对生命和虚无的体验。荒诞背后 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发现。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 (4)绝望的抗战
二、“闲话风”的散文《朝花夕拾》
“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
文学的一座高峰。他思想的丰富、深邃与深 刻将影响中国的几个世纪。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 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的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 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 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 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 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之 作,“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 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 定音》作家出版社。)
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故乡》、《祝福》、《在酒楼上》等 鲁迅小说结构上有一个顶点:或是情节上人物的死
亡,或是情感、心理上的绝望;又反弹出死后之生, 绝望后的挑战,然后嘎然而止,这不是纯粹的结构 技巧,更是内蕴着“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

• • •
《野草》的艺术 象征、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 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 思维的辩证性 。
• 2.《故事新编》根据时代背景和创作 思想,分两组。 • A组:《补天》、《奔月》与《铸剑》 (写于1922-1926) ; • B组:《非攻》、《理水》、《采薇》、 《出关》与《起死》(写于1934年- 1935年) 。
• 3.所谓“新编”,是对古代神话、传说 与史实里的古人,进行新的阐释。 • 以现代人的思想和感受来处理古代题材。
《铸剑》
• • •

1、人物性格 眉间尺:优柔、善良、单纯 宴之敖:冷——极热后的极冷 ,抽象的精 神力量的象征。复仇之剑。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五、《野草》
《野草》 • 1919年鲁迅连载于《国民公报》“新文艺”栏上 的《自言自语》是散文诗《野草》的胚胎。 • 《野草》作于1924至1926年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 北京。它长在地狱边沿,它的生存和战斗相连, 在战斗中“夺取生存”,它不是象牙之塔中人的 “苦闷之讴”。 •
《阿Q正传》 鲁迅的《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的一个杰出成就,是 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 的中国现代小说。
《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 的典型形象,刻画出了国民的 灵魂,揭露了封建文化对民众 从物质到精神戕害,使人感受 到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族文 化启蒙的重要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 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 伤害的农民典型阿Q。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 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 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 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 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 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 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 具有的精神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 写其悲剧命运。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 人威胁(第4——10段)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 古久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阿 Q 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 Q 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四处忙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
苦闷沉默思索Biblioteka 寻 北京应索稿 挥战笔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荷两平寂 题戟间安寞 〈独余旧新 彷彷一战文 徨徨卒场苑 〉。,,, 》
社会悲剧:祥林嫂被 封建礼教吃掉
人生悲剧:生命个体 对生命的无从把握
吕维甫 新青年转变为“御用 文人” _死
涓生→←子君 ←涓生←子君 ←涓生→子君 涓生→子君(死)
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封建社会“仁义道德” 的虚伪性。 《药》——《祝福》——《孔乙己》 揭示出国民性弱点——“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
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 《药》中的人血馒头
人物刻画上 ,一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 典型化手法。 二是“画眼睛”。
虚伪的假道学,《肥皂》中的四铭,《高老 夫子》中的高尔础;否定态度
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在酒楼上》吕维甫《伤逝》中的涓生、复 杂,思考知识分子在某个特定时代的出路。 在辛亥革命高潮中觉醒,并随着革命的退潮 而跌落的一类。
鲁迅的小说是始于呐喊至于彷徨终于孤独的
“吃人”的封建礼教 《狂人日记》中一直渲染的。揭示封建社会
子君爱涓生 幸也不幸? 朱安爱鲁迅 幸也不幸?
农村题材 关注农民
批判:闰土阿Q精神上的愚昧 麻木;思想上的狭隘;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同情:闰土的改变是因为封建 等级制度的毒害性。
女性农民祥林嫂、爱姑。
知识分子题材(知识分子形象)
旧文人,一心渴望考取功名,读死书的孔乙 己,《白光》中的陈士成,没有考取县试, 自杀了。鲁迅是同情加鞭笞的。
27日与许广平同居,1929年9月26日儿子海 婴出世。多作回忆性散文 加入左翼之后(1930-1936) 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 多写杂文、历史小说,写了一些回忆性散文 收入《朝花夕拾》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因肺病逝世

第二章 鲁迅

第二章 鲁迅

《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第一座高峰。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 始,同时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风格体式都可以从 他那儿找到源头。他影响了中国现当代 几代作家和研究家。
二、《呐喊》与《彷徨》 1、写作时间: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14篇小说。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 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 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 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 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 我,又怕我看见。做出什么对他们不利的事。一路上的人,都是 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 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 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 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 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 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 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 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叫我怕, 叫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老子娘教的!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 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 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 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 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 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 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 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

中国现当代文学2(鲁迅)


自欺欺人
赢来的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被人抢了——阿 Q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 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的脸上连打 了两个嘴巴,热剌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 平气和起来,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 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 , ——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 下了,他睡着了。

2、《呐喊》


《呐喊》

(2)篇目14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 《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 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 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反封建和启蒙的主题。 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 通过对人民命运尤其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旧民主 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 “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自尊自大
说起家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 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挨了打——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 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嘲笑他头上癞疮疤——报复的话是:“你还 不配……” 自轻自贱 挨了打,别人又要他说“是人打畜生” —— 阿Q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 自轻 自贱 ”不算外,余下的就是“ 第一个 ”。状元 不也是“ 第一个 ”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于是又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文学活动:

1906《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1908《域外小说集》 合译,1911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狂人日记》,1928 年主编《语丝》,1930年左翼成立,参加领导工作。
文学创作: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野草》《朝花夕拾》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 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深刻的社会讽刺,咀嚼常见之事,回味无穷 《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 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 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 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有时还值得 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 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 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 道,‘那是在学跳舞’。”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 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 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酒楼上》 中国知识分子无家可归的悬浮感 “在”而“不属于”

6、创新



(1)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严酷现实主义,容纳多种艺术手段 (2)创作基调:“忧愤深广”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3)现代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 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造者: 题材的变革、灵魂的揭示、格局和语言创新
三、《狂人日记》



故事层面 表层意味 孤独个体——愚昧群体 心灵层面 对话与冲突;反讽;绝望 技术层面 现实描写与象征表现
四、《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
返回
《朝花夕拾》
(一)《野草》
“独语体”
《野草》的创作背景
1924/4-1926/4 年,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 [1] 新文化运动的退潮,使他又陷入抑郁之中,彷 徨于无地。 [2]兄弟失和,1924-5-25日由砖塔胡同61号移至西 三条胡同新屋。 [3] 女师大事件对鲁迅有所影响,《野草》中最灰 暗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4] 与许广平的恋爱,对《野草》的写作也有影响。
1、《呐喊· 自序》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 于前驱” “苦的寂寞” “忧愤深广” 2、《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 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3、解读关键:“铁屋子理论”


“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 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 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与“希望”两个命题互相纠结、渗透。 构成了《呐喊》、《彷徨》最基本的心理内容。
(2)历史风貌 《五猖会》、《无常》(晚清民俗) 《琐记》:社会保守、改革之难 《范爱农》:辛亥革命 (3)人物 长妈妈 藤野先生 范爱农
2、艺术特色


总体风格:简练、平实、幽默 (1)写景、抒情、叙事结合,平实深沉 《范爱农》:“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 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 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 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 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 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儿时生活 《二十四孝图》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 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 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 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 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追忆内容




一、生活及创作道路

2、创作概要 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 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 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 集《故事新编》。3部散文集:《野草》、 《朝花夕拾》、《两地书》。16部杂文集。
二、 《呐喊》与《彷徨》



《野草》的主题——
[1]对社会与政治的批评 《失掉的好地狱》 人类用人的尊严整饰地狱, 地狱颓废的气象得以改变,然而鬼众们的景况却 比以前更加恶化。鲁迅对近代革命的不满。他在 《忽然想到》(1925-2-20)就说;“我觉得革命 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 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许多烈 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颓败线的颤动》被伤害者陷入恩与仇、爱与 憎交织的情感中。她愤懑的也是她所珍爱的,因 而她不愿伤害她所愤懑的,她只能独自承担伤痛、 愤懑与无语。 《复仇》、《这样的战士》
(二)《朝花夕拾》
“闲话风”


1926年2月-11月间 《狗· 猫· 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 野先生》和《范爱农》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 的散文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1、追忆内容


[2]对自我、人生和个人意志的哲学思考





《影的告别》,影的存在的逻辑困境在于:他要告 别主人而执求自我的意志,但若告别主人它将陷入无 地,光明会将它消失、黑暗会将它吞没。 影可视为自我意识的象征,也是作者自我的隐喻。 它有三个特征: 对理性的怀疑与挑战。它不仅怀疑宗教信仰上的 所谓天堂与地狱,也怀疑政治信仰上的所谓将来的黄 金世界。 对自我的怀疑。影不愿徘徊明暗之间,宁愿被黑 暗吞没或被光明消失。但做为影的存在,它只有黑暗 与虚空。 对自我存在的不满。它不愿存在明暗之间,决意 告别主人而独自远行。

1918年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1926年 “三· 一八”惨案,震动。 1926年离开北京。 1926年9月-1927年1月 厦门大学国文系


1927年1月 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 1928年10月,定居上海。最后十年 三十年代,文艺论争 1936年10月19日上海去世。
《求乞者》。构思的惊人处在于,拒绝布施的我突然也想求乞,看 看自我将得到什么结局。
这把拒绝布施而希图求乞的我推向第一个困境:一个 拒绝施惠的、自私的人能得到他人的恩惠吗?诗中说“我 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 者的烦腻、疑心,憎恶”。这个结论不可避免,因为从纯 人道的角度看,只有慈悲的人才能得到慈悲。 我为什么不给予布施而将自己陷入拒绝施惠从而也得 不到布施的困境?就是因为那些求乞者的求乞形式近于儿 戏、不真诚。那么,作者又将我推向第二个两难;我如何 用那些只能得到“烦腻、疑心与憎恶”的求乞方法得到布 施?这是无法解决的悖论,结果只能是采取一种虚无的态 度“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彷徨》
返回
《呐喊》
4、两种形象



(1)农民 阿Q、七斤、闰土、祥林嫂、爱姑 (2)知识分子 A.现代知识分子: 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我” B.传统知识分子: 孔乙己、狂人、陈士成、疯子
返回
阿Q
返回
祥林嫂
5、表现手法



风格:丰满洗练、隽永舒展、诙谐峭拔 (1)“画眼睛”“勾灵魂” (2)简约凝练 (3)高度概括 (4)两大模式: “看”-“被看” “离去”-“归来”-“再离去”
第二章 鲁迅
娱乐 电影《鲁迅》 曾孙女出现台湾娱乐节目

一、生活及创作道路

1、生平 1881.9.25-1936.10.19 绍兴 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鲁迅的父母
返回
鲁 迅
返回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