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实践惰性及其超越

合集下载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作者:邓珏来源:《职教通讯》2022年第04期摘要:新时代三个“新”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模式,技能型社会建设期待职业教育扩展服务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召唤职业教育走向素养本位,为此,职业教育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

基于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概念本质的厘定,认为与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高适应性应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当前,需健全适应机制,增强适应社会与个体发展能力,以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追求;实现路径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我国职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JA210104);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嵌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687)作者简介:邓珏,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对外汉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4-0018-06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视。

2021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质量”一词成为热词;同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

因此,职教人必须深入领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把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高质量发展(一)三个“新”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为整体理论,用以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

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正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许,增强人民群众在职业教育中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新发展理念希冀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思路与模式,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优化资源配置,达成资源共享;新发展格局呼唤职业教育在步入“内涵式发展”[2]后,既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国际型、开放型技术技能人才,也要为本国产业振兴输送本土型、区域型人才,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在发展走向和具体实践方面实现中国特色理念与模式的构建[3],为世界职教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学生学习惰性之间的恶性循环

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学生学习惰性之间的恶性循环

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学生学习惰性之间的恶性循环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学生;惰性【中图分类号】g640该论文为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一般课题研究成果,编号为:sbxlktyj13021。

职业倦怠现象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在教育行业尤为突出。

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个体在工作中的一种负面症状,最早由freudenberger提出(1),如工作激情衰退、工作成就感下降或自我要求降低等症状,基本形态主要分为情感耗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三个方面。

情感耗竭是指情绪低落,身心疲惫,对工作失去热情;去人性化是指工作在对自我要求降低的同时,对人对事易燥易怒;而低成就感则是指经过努力之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对工作失去进取心,认为是否努力结果都一样。

高职院校学生,从本质分析,与高校学生区别在于自制力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自信心较低,这些都是高中的遗留问题。

惰性养成容易,改善难,进入大学生活,以自主学习为主,课程较少,业余时间较多,这样的环境,使得学生学习惰性更为猖狂。

课堂上学习纪律松散,学习激情低下,对老师所教知识无目的无要求地选择性吸收。

学生的学习欲望刺激教师备课热情,教师的课堂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反之,将会滋养双方惰性不断滋长。

因此,分析教师和学生间惰性循环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是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刻不容缓的关键举措。

一教师职业倦怠因素分析:目前众多文献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做了相关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中职业倦怠现象明显的群体主要集中于青年教师,并给出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归因,主要归因为:(1)角色转换的不适应;(2)职业压力因素;(3)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4)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等。

(2)(3)(4)(5)作为青年教师,我将以个人经验,在以上归因的基础上补充一条不可忽视的职业倦怠成因。

从事教师职业之初,相信每位青年教师都是通读教材,补充知识点,准备讲义,模拟课堂,然后怀着满腔热情和期待,准备迎接一群渴望学习,等待知识浇灌的学生。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

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1 / 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课程评价的三种取向及对我国高职课程评价的启示_肖凤翔

课程评价的三种取向及对我国高职课程评价的启示_肖凤翔

3. 基于技术发展的动态性
20 世纪是技术起决定作用的世纪, 开始使技术 知识由掌握自然的力量扩展为掌握社会生活, 但技 术的成熟标志亦是文明危机的标志 。因技术的成功 是在经济理性和现代科学等少数因素的作用下而取 得, 因此, 当技术的力量从对自然的控制走向对社会 和人的控制, 成为人类生活中决定性的力量, 技术的 [7 ] 。 危机同时随之产生 因此, 要求技术应该平衡地 汇集和反映生活世界的多种因素而不仅是部分因 应该利于生活世界多种因素全面且协调发展, 减 素, [8 ] 少或免除部分因素的非正常发展 。依此对技能型 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要达到满足先 进技术的技术技能的高标准, 即满足劳动对象的非 物质化以及劳动工具的革新对技术技能个性化 、 智 能化的高要求; 另一方面要达到非技术技能职业素 养的高要求, 包括职业精神、 职业道德、 职业伦理、 职 心理素质、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身体素 业归属感、 质的高水准。对于适应客观社会需求而制定的岗位 而言, 能够规范、 可靠和高效地在岗位上执行任务的 能力将不再是一个接受高职课程学习的人的唯一特 征, 他还应具备较强的判断力 、 一定的解决问题潜 能、 独立而富有创造性地处理不确定事物和错综复 杂的能力。经过高职课程学习, 培养的人才应能够
[12 ]

3. 有机统整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是力图将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 简化为数量, 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 价对象的成效。量化评价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是科学 是力图通 实证主义。质性评价亦称为自然主义评价, 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 [13 ] 以彰显其中的意义, 促进理解 。近 30 年来, 特质, 质性评价方法以其全面、 深入、 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 《国家科 在美国 特点成为课程改革提倡之方法。如, 学教育标准》 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验外, 还 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 项目调查等开放性方法; 英国则强调在学校建立评语制度, 以激励性评语促进 学生发展, 并在教师评价中强调面谈、 行为观察等的 而 重要性。但质性评价在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 是将它统整于自身, 在适当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依然需 [14 ] 要使用量化方法进行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 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表征的是科学化特征, 采用量化评 价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而职业精神、 职业态度、 职业 伦理等属于难以用量化评价的复杂特征, 适宜采用质 。 性评价 因此, 高职课程评价应实施质性评价与量化 评价的有机统整, 对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教案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教案

第2单元第2课第4课时职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陈利荣教学目标:认知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以及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价值取向以及13种职业价值取向的表现,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职业的选择中,不仅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或者维持并提高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社会义务,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受到启发并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运用以父母为参照进行价值观比照分析,并结合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合理的选择,从而适应社会和就业与创业。

,教学重点:中职生为什么要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教学难点:中职生要树立既能满足本人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

教学方法:案例法活动法讨论法启发法相结合导入大家一定还记得本单元节首案例——从“舞蹈仙子”到小有名气的“画师”。

在此案例中,主人公小丽在受伤放弃舞蹈之后,选择了绘画,既能很好的发展自己,又能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在将来的职业选择中,我们是否也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新课一拍卖会活动说明:这是一个全班同学参与的拍卖会。

每个人都有1000元可以自由支配,你可以先安排一下你打算花在每一个项目上的最高限价。

你可以用全部的钱去买下面拍卖品中的一项,也可以把手中的钱同时用在几个项目上。

起拍底价为100元,每次叫价增加100元。

思考:当你选择一个项目时,你心中真正想要的价值是什么?在竞争的过程中,你的感受是否二介绍各种价值观和比照父母的价值观。

1从刚才的环节中,可以体现出每位同学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职业价值取向作为其中之一,也不尽相同,那么什么是职业价值取向呢?职业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人们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决定人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行为,影响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人在从业过程中的驱动力。

2说说你父母的职业,以及你了解到他们当初选择此职业时的原因吗?并进一步分析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主题班会价值其实现论文

高职院校主题班会价值其实现论文

高职院校主题班会价值及其实现探析[摘要]: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是辅导员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

开好班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本文从高职院校主题班会的价值体现以及价值实现途径两个方面进行探析,期望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主题班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254.2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12- 0118 -01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高校的重视。

主题班会以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通过讲故事、唱歌、舞蹈、相声、小品等各种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主题班会价值高职院校开展主题班会,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主题班会内容覆盖面广,思想性强,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

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在主题班会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励志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挫折教育、自我修养教育、荣辱观教育、爱情教育、学风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意识的培养、专业素质养成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都纳入其中,思想性强,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在趣味中增长智慧,因此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

主题班会一般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辅导员可够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在不同的时机,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使得学生能够从体验式的班会活动过程中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其生活空间,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并促进他们有条理地思考、有效地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洞察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育实然发展和应然追求——兼论教育价值取向疏离问题

教育实然发展和应然追求——兼论教育价值取向疏离问题

引言自有人类,便有教育;自有社会,便有教育。

人与社会是教育的两大逻辑起点。

不可否认,教育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人之每一发展、社会之每一进步,无不与教育息息相关,因为在人与社会的前进历程中,教育无所不在且无时不在。

然而,历经数百万年的风雨之后,教育于人而言,仍然并非清晰可辨的独立实体存在。

在实然的意义上,教育的发展怎样?在应然的意义上,教育的追求何在?长久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在极大程度上困扰着人们。

一方面,教育是人的教育,人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物,要求教育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

然而,如果这种理想追求一旦成为脱离现实基础的盲目攀升,则终将会因缺乏实现的可能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空想之中,人类的发展将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进步,甚至会相对处于一种负发展状态。

另一方面,教育处在社会中,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

但是,现实中教育过度的功利化发展却造成了意义的迷惘和文明的危机。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缺乏理想的教育,而“缺少理想的教育可能是高效的,但必然是平庸的。

”【1l那么,健康的教育发展之路何在?无论就人与社会而言还是就教育本身而言,这似乎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重大问题。

一、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之基本范畴的梳理(一)实然、应然之词源分析从词源上考察,在古汉语中,“实”表示对事物的判断、确认,常用在名词谓语成分前面,近似于副词“乃”、“即”之类,用现代汉语可译为“就是”、“本是”、“才是”、“是”等意。

如一1一《文心雕龙·熔裁》中“附赘悬胱,实侈于形。

”(身上长了个肉瘤,是形体上的多余。

)又如((法言·问明》中“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

”(听觉不敏锐,是没有耳朵;看不清楚,是没有眼睛。

)“应”则表示动作行为按理应当如何,表明动作的进行、情况的出现合乎情理,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应当是”、“应该是”解释。

例如《资治通鉴·梁纪·敬帝太平元年》中“桃枝妄言应诛,陛下奈何滥赏!”(刘桃枝胡说八道应当诛罚,陛下您为什么还要任意地赏赐他!)又如《南史·宋武帝纪))中“成王不负桐叶之信,公亦应不忘司马之言。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概述高职教育是指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等专科学校等学历层次的职业院校,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素质。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内涵,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1. 德育高校的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智育高校的智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智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通过开展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

3. 体育高校的体育工作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体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体育锻炼、健康教育、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等,通过体育课程、健身锻炼、体育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实施策略1. 建立德育课程体系高职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课程体系,设置道德品质、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高职学校应加大对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质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 拓展体育文化活动高职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建立健全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赛事体系,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4. 加强美育教育高职学校应增设文化艺术课程,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艺术节目、文化展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其育人任务更加突出。

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重要的工作方向。

一、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是指在高职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体育健康、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质;智育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体育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劳育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德育为首要任务。

德育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和社会主人翁的基础。

2. 以智育为核心任务。

智育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3. 以体育为基础任务。

体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使其具备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通过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要求高职教育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实施策略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实施策略是为了落实上述理念内涵,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整合资源,打造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应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育人环境。

建立校园文化,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注重生活教育,加强学生宿舍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及教育对策

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及教育对策

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及教育对策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许多原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升格为高职院校。

学校性质的改变,学生的培养方向也发生改变,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要发生改变。

要想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就必须熟悉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动机教育对策随着我校学校高职教育大讨论的不断深入,使我对高职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为了使我校办好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我对部分高职院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高职院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学习动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学习动机的表现形式1.求知动力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自我管理能力强,自身要求比较高,“读万卷书心怀天下,破千重关志在四方”。

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对本专业有深厚兴趣,希望通过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为将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做好更大的贡献。

2.升学动力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目的很单一,把高职阶段的学习作为人生的跳板,最终是为了到更高层次的学校深造。

这些学生一般成绩较好,但因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不得已才选择了高职学校,他们思想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很少甚至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3.求职动力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之所以选择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是为了积攒资本,将来走上社会谋取一个物质待遇丰厚的工作。

他们在学习上讲求实用和超前,并能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4.文凭动力或无动力型。

这是相当消极的一种学习状态。

这种类型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文凭,要不要工作持无所谓态度,或能够比较容易地找一份实惠的工作,他们在学习上没有太高的要求,”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受罪”,反映了这些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厌学、颓废的思想情绪。

二、对消极学习动机的反思在以上四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中,前三种都是积极的,第四种是消极的,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具有这种消极学习动机的学生仍然为数不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旨归、行动路径与现实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旨归、行动路径与现实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旨归、行动路径与现实思考作者:潘海生杨慧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2年第10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形成的创新发展共识基础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为宗旨,高职教育遵循以强化类型特色为基点、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行动路径,开启了创新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随着教育、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快速变化,高职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变革培养方式,破解教育供给单一性与社会多样化诉求的矛盾,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应对社会挑战以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创新发展的路径指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逻辑旨归;行动路径;现实思考[作者简介]潘海生(1975- ),男,甘肃民勤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慧(1994- ),女,内蒙古包头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

(天津 300350)[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谱系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JZD055,项目主持人:潘海生)[中圖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0-0005-08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不断演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塑造发展新优势进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唯有持续创新,提高其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水平,才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其创新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价值创造功能升级的迫切要求,更是引领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引导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引导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引导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注重职业发展的前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来引导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发展规划。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工作稳定性的认识发生变化。

传统上,高职院校学生更加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认为只有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工作的发展空间和个人成长,他们愿意在职业发展上承担一定的风险,追求更高的发展和成就。

2. 对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视。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意义,他们不愿意被束缚在一份枯燥的工作中,更加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愿意在职业发展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3. 对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开始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引导策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变化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引导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发展规划。

1.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发展规划。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规划讲座和培训,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职业的发展前景,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2.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再仅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以人为本: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完善

以人为本: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完善

以人为本: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完善王根顺;付娟【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哲学基础.文章针对我国现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忽略"以为人本"理念的表现,分析其成因,并对"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定位与完善提出相应的策略.【期刊名称】《机械职业教育》【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3页(P10-11,27)【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价值取向【作者】王根顺;付娟【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是高职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前提。

当下,如何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及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已成为整个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但是,我国现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把就业、技术凌驾于个体发展之上,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在课程目标定位上,把单一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桥梁,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应该设有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

因此,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先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开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即高级应用性和技术性人才。

本质上是知识和能力的应用与实践,行为表现上是“知”与“会”的结合。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特点可概括为具有职业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

该目标正好与1999年UNESC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工作文件中指出的目标相一致,“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

”然而,现行的高职教育将“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理解为单一岗位的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围绕着单一岗位所需而建设,并把这种单一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

比如,受许多高职院校青睐的“订单式”培养,作为一种就业教育,“订单式”培养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合适,它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就业率。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解释概念: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其中,“专业教育”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是使“专业教育”这一概念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表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置是“最高”的。

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

“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高等教育学:综合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它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二、简答题:1、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答:(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

(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办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论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紧密。

2、中世纪大学产生初期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

它是学习、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它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的。

(2)大学拥有自治权。

初期的大学是学者和学生的行会组织,大学可以自己设置课程,聘请教师,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和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有权对违背法律的学者和学生进行处理。

(3)大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机构。

中世纪早期各地大学采取开放的态度,至少在欧洲区域内,学者和学生们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并可以得到各大学相互承认的资格证书。

(4)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授予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

这是现代大学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的最初起源。

(5)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学,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来指代。

如何认识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与技术理性到实践理性再到解放理性的转变

如何认识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与技术理性到实践理性再到解放理性的转变

如何认识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技术理性到实践理性再到解放理性的转变?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的转变说明在课程方面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要求改变的也增加,因而,问题出现再到问题解决使得课程研究和开发不断发展和进步,对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而对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本质更加显得透彻。

首先,谈到这三个理性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是“技术理性”、“实践理性”、“解放理性”?其次,这三个理性是由于什么原因转变的?再次,现当代解放理性是不是又在向着更进一步的转变?技术理性亦称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其核心是控制。

技术兴趣是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

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程序,其对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

技术理性的局限性和实践理性的合理性导致技术理性被取代。

泰勒原理的技术兴趣的本质倾向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这样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不见了,全国各地都是一种模式,没有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

并且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没有体现其主体价值,而是课程开发的接受者,没有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课程。

实践理性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倾向与课程开发与学校、学生相适应,有更多的优越性。

实践理性亦称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实践理性课程开发的提出者是施瓦布,施瓦布提出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

这四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施瓦布并且根据结构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结构课程改革的这些课程的开发是在政府政策与经费的支持下,各学术领域的专家为核心进行的,广大教师被排除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

因此提出课程开发要与学校、教师、学生、社区代表等联系,开发与实践相符的课程。

实践理性课程开发的优越性,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地理获得充分尊重,课程开发过程不再被视为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控制过程,这一点已经超越了泰勒原理的技术兴趣开发课程模式。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名词解释: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扩展资料: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我国过去的教育目的的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论,并且这种社会本位表现偏重于教育维护社会统治方面。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
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2024年应对高校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策略

2024年应对高校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策略

2024年应对高校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策略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思想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讲座、研讨会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注重思想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该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拓宽视野,增强人文素养。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这些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实践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社会实践也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五、加强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家庭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情况,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实践惰性及其超越[摘要]当前,在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中存在着诸多惰性因素。

文章首先分析了这些惰性因素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高职教育价值选择中的实践惰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惰性超越当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中还存在种种惰性因素,它们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消极、保守与落后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当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中存在哪些惰性因素?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解决措施?这对促进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实践惰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高职教育有它自身的定位和时代的特色,它不是一种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别,对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愿景。

所谓价值取向的选择,就是对事物价值问题的倾向性认识,既是目的性问题,又是超越性问题,与社会和人的需要紧密相连。

归根结底,“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选择”,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是各个时代哲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没有一个人能给出让人信服的十全十美的答案,不过在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都主张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因此,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就是主体符合客体与客体符合主体需要条件下的价值选择,既是价值主体的自主选择,又会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制约,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

价值选择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把这种制约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因素称之为实践惰性。

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实践惰性,主要是指家庭、学校、教师与学生自己倾向于维护已有的对“精英教育”价值选择的状态,对高职教育持消极、瞧不起、保守、无其他途径可走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态度与特征。

二、影响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惰性因素分析1.从高中学校教育的价值选择的角度看,受制于沉淀已久的向“精英教育”培养模式进军的心理定式与思维方式。

部分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高职教育看做是与学校的声誉不相关的事情,不仅在认识上、情感上和态度上排斥对高职教育的选择,而且在行动策略上抵制学生对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与高职教育的政策、方案背道而驰。

管理与教学依然遵循步入“精英教育”的大学选择逻辑、规则、旨趣和方法来规约学生对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

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一般都会把学校的成功和社会的声誉归结为是“英才教育”的结果,长期以来,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都形成了对“精英教育”价值优先选择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长期积累便形成了一种对高职教育价值选择的熟视无睹。

在现实面对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过程中,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和懈怠的应付情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惰性便产生了。

2.传统“道本器末”思想观念的巨大惯性。

“道器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与“器”的关系论争仍然反映出了“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重视道德伦理教育而轻视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我国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导致了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的蔑视。

3.传统家庭和教育习俗的影响。

所谓教育习俗,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绵延不断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遗留物。

可见,教育习俗已经在人民群众的教育生活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行为上深得人们的信仰,受到人们自觉的服从与践行,成为人们选择教育价值的非正式约束和思维惯性。

这些教育习俗通过感人肺腑的情感渲染、具体生动的情景描述和通俗鲜活的案例剖析,构成了一种生动的教育意向,给人以直接的教育启迪,曾在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力和解释力,已经在家庭教育价值选择中形成了朴素的信仰和道德的压力。

在我国,家庭教育价值选择的目的仍然难以脱离教育习俗中对“光宗耀祖”的思维定式,家庭在对教育价值选择中,都注重高等教育等级层次性,抛弃职业性。

4.高职学校环境自身因素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地方投资兴办,接受地方政府的指令,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宗旨。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对高职教育投资方面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高职教育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位列于普通高等院校之后,招收的对象多数是考不上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这种教育机制决定了高职院校难以招到“高分”的学生,这也对其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无论是学生的入学动机还是个性特征,无论是专业追求还是目标导向,都决定了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劣根性。

此外,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还受到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和操作等不同岗位的需求变化是比较快的,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变化随时做好专业调整、设置、修改与增补。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从时间上看是滞后性的,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同时,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

然而,我国并没有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教师的学校。

而且,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不合格的,这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高职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不能真正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

5.学生内在动力的匮乏。

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多数是普通高校“落榜”的学生,他们因未被普通高校录取而受到严重的创伤,自信心下降,如果学生以这样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自然会缺乏进取的精神动力和远大的职业目标。

由于缺乏职业教育的价值信念,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致使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学习惰性也就油然而生。

三、超越高职教育价值选择惰性的具体措施1.高职教育要兼顾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的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层次也相应提高。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熟悉多种相关技术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职业教育层次深化的重要动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熟悉生产、管理、服务和操作领域的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能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运用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现代化先进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高职教育应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养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价值选择的目的。

同时,任何教育都要有教育性,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人无论是否接受教育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最终都要就业,但人不仅是为了就业才接受教育的,接受教育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为了职业而教育和为了精神而教育是难以分开的,高职教育也有精神需求。

不过,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就业而教育,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为了就业的教育,但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也必然要以育人作为人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离开了育人,高职教育的价值选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外在价值则主要是通过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来实现的,而不是直接将其作为功利性的生产工厂,更不能把人作为某种职业属性而丧失人的主体性的工具加以改造。

所以说,高职教育应该把握其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的辩证统一。

2.高职教育要兼顾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统一。

高职教育侧重对实践与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能否上岗工作,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专业,不断开发新的专业,以形成并强化高职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

但高职教育的市场性主要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职业岗位的变化与需求,旨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也明显体现出了社会性、实践性和有效性的统一,这也正是一般社会公益的要求。

公益性反映的是对公众的利益和社会共利的关系,关注的是功利与共利的结合。

关注高职教育的市场性是致力于把高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用人才的准备教育,为将来人才能进入社会,进入市场打好基础,将高职教育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宗旨中,提出并实践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和要求,表现出了极大的公益性特征。

可见,高职教育是服务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并符合公众利益的教育类别。

3.高职教育要坚持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与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的统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它也是以坚持育人为根本目标的,把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按照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以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建设。

高职教育的专业规划是强调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不断提高,即使是就业教育,也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教育行为,而是终身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

正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承载着终身教育的使命,是不断提高个人全面技能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发展相结合的过程。

4.坚持国家政策财力支持与地方政府财政筹措分担投资相结合。

国家对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直接会影响其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国家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取向,一是要满足社会经济效应,也就是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对社会的实用价值;二是要有政治效用,培养良好的公民为政治目标服务。

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有效性与长远性,注重高职教育价值活动的经济、政治和科技价值的结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国家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方针来反映这一教育价值取向。

尽管时代不同,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经济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始终是不能变的,应该成为各个时期职业教育价值的共同特征。

同时,我国的高职教育已明确属于地方政府性事业,多数职业院校由地方政府建设,接受地方政府的指令,以服务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支持职业教育的财力有限,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国家向经济发展薄弱的地方倾斜或给予足够的支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和谐的发展。

地方政府也应该多方面筹措资金支持高职教育发展,与国家、高职院校、企业、家庭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的培训责任,通过职业培训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5.建立灵活的办学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企业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其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最大可能提供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减少企业对人员培训的费用,为此,企业往往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到企业后能迅速地进入角色,承担工作责任,在规定时期内成为企业的有用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实践操作环节,既要注重专业技术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知识、技能的综合发展。

为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有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接受企业对学生的遴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