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论文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统计)全单元教学设计》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完整打印版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统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学情分析: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注重统计的现实意义。
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过程与方法: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情感态度与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时间安排:6课时平均数第65节教学内容:例1、例2教材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共安排了3个例题和相应的练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基本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与整数运算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分数运算的思维。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用于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和小华一共吃了8个苹果,小明吃了其中的3/4,小华吃了其中的1/4。
提问:小明和小华一共吃了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运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下学期 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数”这一概念解释得十分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
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
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
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每个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
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看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重、难点设置: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教材解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处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本单元的另一个内容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四、教学指导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和比例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对于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数的加减法,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比如不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不会正确地将整数和分数进行运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将整数和分数进行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分数加减法的教学PPT,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问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1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分数加减法的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导学案设计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导学案设计模板【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利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
2. 能够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呈现新知、练习训练和作业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启发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在呈现新知环节,我将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练习训练环节,我将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在作业设计环节,我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
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
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
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
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
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
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主要包括了面积的概念、面积的计算、图形的拼接、旋转以及生活中的数学应用等内容。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图形知识,对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面积的计算、图形的拼接和旋转等操作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数学的机会较多,但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缺乏系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面积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了解图形的拼接和旋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面积的概念,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图形的拼接和旋转。
2.难点:图形拼接和旋转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图形知识的理解。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生活用品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3.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面积的计算、图形的拼接和旋转等,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面积的意义。
通过示例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求平均数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深,求平均数的方法不明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以及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索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条形统计图、实际操作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实践:学生动手操作,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巩固所学的知识。
4.应用:学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乘除法。
但是,对于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2.难点:学生能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激励评价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激励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分数加减法的教学PPT,内容包括实例、练习和拓展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讲解和练习分数加减法。
3.练习题:准备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通过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数的加减法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运算,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对于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运算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练习本、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例如:“大家还记得分数是怎么表示的吗?分数可以加减吗?加减的规则是什么?”等。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数加减法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展示两个分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加减过程。
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产生困惑,特别是在处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2.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教具展示,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数加减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3.教学素材: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课后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具展示一个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例如,展示一个水果盘,其中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要求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2.呈现(10分钟)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主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及计算、人民币的认识、时间和日期的计算、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
这些内容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和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认识人民币,学会计算时间和日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面积的概念及计算、人民币的认识、时间和日期的计算、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2.难点:面积的计算方法、时间和日期的推算、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如教室、家庭、商场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场景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说课稿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生活中的数学》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计算、人民币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培养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了解各种人民币的面值及使用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了解各种人民币的面值及使用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分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人民币的认识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完整打印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论文
【完整打印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论文(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第一课时课题:数学广角(一)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的例1、例2。
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线路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学具:例1、例2挂图。
生准备小棒。
教学时间:2007年月日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每年的3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出示例1。
(1)理解题意。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独立尝试。
(3)合作交流。
根据学生的不同方法展开讨论。
(4)即时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P118“做一做”集体订正。
教学例2。
出示例2。
(1)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独立尝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3、小结:师:你认为解决植树问题要注意什么?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看清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19“做一做”的1、2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第二课时课题:数学广角(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20页的例3、P121的“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一)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
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简单的猜一猜游戏,根据两条信息猜一猜。
我双手拿着不同的物体,给学生一个提示条件:“我的X手拿着不是XX。
”让学生推理猜测。
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我的双手分别拿着什么物体,并说清楚推理的方法。
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活动,想尝试看学生是否有能力根据我给的语言提示模仿做一做这个简单的猜一猜游戏。
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孩子的模仿活动是失败的。
他们直接将自己一边手中的物体答案告诉给了同伴,不会使用相反的信息来给出提示条件。
课后反思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我突然拔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活动没能面向全体学生。
如果我能在让学生做模仿活动前,多几次示范,并让个别生单独模仿,那么学生对给出一个与实际相反的提示条件让同伴猜来设计“模仿游戏”效果会达到我的预期效果。
角色扮演,根据三条信息猜一猜。
我将课本101页第3题的练习变换了提示条件的内容,并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当中的人物给出信息让学生们猜一猜“他们分别拿了什么?”。
学生先通过自己思考分析推理,再与同伴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反馈。
反馈中学生均能从每一个提示条件中分析推理出其中隐藏的信息。
这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我尝试用表格来帮助学生进行推理的方法。
孩子们在直观、清晰的表格中,有条理的表述了自己的推理过程。
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复杂一些的推理题做好了解决的方法的铺垫。
接着我,再让孩子们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推理方法完成课本101页第3题及相应的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案
—1 ——3 —设计意图:当第三组比赛人数不同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人数不同怎么比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在讨论中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验到平均数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环节三:归纳积累实践应用(随堂检测)教师活动活动一:基础练习1.看着同学们踢的那么高兴,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坐不住了,瞧,这是她们的每人踢的个数,谁能说说,她们这组数的平均数大约是几?在哪个范围?学生活动活动一:基础练习1.独立完成2.小组互相讨论验证结果。
3.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活动二:变式练习活动二:变式练习(1)说说看师:他们在干什么?师:三(1)班这次检测班平均分为91分。
是什么意思?师:2014年“五一”期间张家界森林公园日均客流量为9000余人次。
谁来说?生:测试生:回答生:回答(2)比比看师:咱们说了那么久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场比赛吧!比赛之前我们先读一首古诗吧!读的真好!既然是比赛就要有比赛规则,谁能大声的读出比赛规则?生读规则:A、20秒内抄写这首古诗,时间到马上停笔,并统计出自己的字数。
B、算一算本组平均写几个字,比比哪组写得多?开始比赛!(3)劝劝看师:激烈的比赛已经结束,咱们平复一下心情,来听个故事怎么样?(课件播放)师:你觉得小马能过河吗?为什么?师:这水下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PPT)师:看来小马从这条小河过去是有危险的。
如果我是小马,你怎么劝我不要过河?听小马过河的故事生:不能过河看小马过河的视频生思考后回答设计意图:虽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重要的技能,但过多的、单纯的练习容易变成纯粹的技能训练,妨碍学生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价值。
因此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平均数。
开展抄古诗比赛活动,不仅巩固了求平均数的算法及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而且学科之间有效融合。
借用小马过河的故事,展开劝阻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数学广角(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的例1、例2。
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线路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具:例1、例2挂图。
生准备小棒。
教学时间:2007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每年的3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出示例1。
(1)理解题意。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独立尝试。
(3)合作交流。
根据学生的不同方法展开讨论。
(4)即时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P118“做一做”
集体订正。
教学例2。
出示例2。
(1)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独立尝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3、小结:
师:你认为解决植树问题要注意什么?
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看清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19“做一做”的1、2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题:数学广角(二)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20页的例3、P121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封闭线路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具:例3挂图。
生准备一盒围棋。
教学时间:2007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探索并认识了不封闭的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和间隔个数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再探索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说一说:什么是封闭线路呢?
出示下面几个图形。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
(1)理解题意。
(2)独立尝试。
学生动手操作。
(3)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算法。
(4)小结。
刚才,我们探讨了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你认为,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教师结合例2的解题过程指出: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不能算重了。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21“做一做”的1、2题。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21“做一做”第3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23页练习二十中的第1题至第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去。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时间:2007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22~123练习二十中的第1~7题。
1、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
2、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
3、第3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认识16根高压电线杆排列在一起的段数应是15段。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
5、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问题。
参考。
跑道长:(51-1)× 2=100(米),间隔米数:100 ÷(26-1)= 4(米)6、第6题。
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明白题意。
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方法1:7 × 4 = 28 (盆)
方法2:8 × 2 +6 × 2 = 28(盆)
方法3:8 × 4 - 4 = 28(盆)
方法4:6 × 4 + 4 = 28(盆)
7、第7题。
方法同上。
10张桌子并成一排可以坐多少人?
方法1:2 × 10 ×2 +1 × 2 = 42(人)
方法2:4 × 10 + 2 = 42 (人)
方法3:(2 × 10 + 1)× 2 = 42(人)
………..
如果一共有38人,需要并多少张桌子才能坐下?
方法1:(38 -2)÷ 4 = 9(张)
方法2:(38 ÷ 2 -1)÷ 2 = 9(张)
…………
三、拓展练习。
练习册上的思考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做哪道题?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综合应用:小管家
活动内容:
根据教材P124“小管家”教学内容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进一步熟悉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统计线表示数据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操作及交流过的过程,从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
1、让学生课前把家里一周花的钱记录下来。
2、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了解各家一周开支情况。
1、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里一周开支记录单。
2、全班交流。
请几名学生展示家里一周开支记录。
师:你是怎么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二、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
让学生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自己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三、展示、交流。
学生画完折线统计图后,在小组内交流。
1、展示。
展示学生的统计图,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2、交流。
针对“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估算。
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开支。
学生估算完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估算方法。
4、提建议。
师: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勤俭节约这方面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四、活动总结。
五、作业:
1、把自己估算的本月总开支告诉爸爸妈妈,并针对如何节约开支这个问题向爸爸妈妈提出自己好的建议。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