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扬州市“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扬州市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对于初中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但是,单纯地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而把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可以训练学生的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

通过与多学科的整合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学科互动的能力,必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综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聚集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一、立题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这样的整合,必将会引起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等向信息化方向迅速演变和发展;也必将加速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和“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同时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如何加快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过程中,试点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技术模式、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都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为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部调整和改革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基本思想如下:课程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篇1通过这次“国培计划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的学习,我觉得互联网的进步太快了,同时它给我们的课堂也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全面的提升,也坚定我们做到老、学到老的思想。

通过培训我明确了这次坊主的任务重大、繁重和艰巨,坊主需要指导学员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引导学员养成远程学习的习惯,并通过班级qq群、论坛、短信、电话等学习方式和学员进行沟通,及时批改评阅学员按时提交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了解学员工作与生活习惯,帮助学员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重新激发了学习热情本人80年参加教育工作,98年进入教研室担任教研员。

教龄达30多年,担任教研员也已13年。

虽在教师心目中还是不怎么吃老本的形象,但自己都已经觉得学习缺少了积极性、主动性。

借本次国培机会,本人与年轻一代教研员、师训员一道,深觉机会难得,在培训过程当中,我一直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培训中来,在学习中能携专家之所长,补己之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借助网络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学员交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活跃学员。

国培给我们这些本不相识的同行架起了交流的平台,给大家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看了一篇又一篇发自肺腑的研修日志,和他们一起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在一次次的论坛交流中,我们道出了共同的心声,也找到了共性问题,论坛让我们的教育难题有了倾诉的平台。

根据qq群聊天记录而成的研修日记《参加国培学习而被杀头,我觉得也是光荣的》,于20xx—11—22 10:46发表,可以说是自己醉心学习的心声。

上面的学习进度记录,是我学习行为的外在体现。

(二)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在本次培训学习中,根据分析工具,对自己进行学员类型分析:1、根据专业素质特征进行角色划分,本人属于讲师类型的培训者,尚未达到培训师的水平。

2、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角色划分,本人属于教学业务型的培训者。

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信息 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 态度、需求和困难,收 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对实验班级进行课堂观 察,了解信息技术与学 科教学整合后的课堂教 学效果,为研究提供实 证支持。
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 应用培训,提高教师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 学水平,为研究提供技 术支持。
开展不同学科的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学科领域, 还需要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进 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培养教师信息技术 素养和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需要教师 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 ,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 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增加信息技术在学 科教学中的实际…
3
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育 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究方法
文献综述
案例研究
问卷调查
课堂观察
教师培训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进行梳理和评价,探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 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 验。
选取不同学科、不同年 级的课程进行个案研究 ,了解信息技术在学科 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 之处。
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研究,可以进 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 的作用和应用效果,为推广和应 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李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 合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 45(3): 1-5.
王建华.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创 新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 37(8): 23-28.
0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成果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成果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成果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数字不再是只与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

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工具这一观点已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校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电教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九五”课题中,申报的课题《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研究》,于2002年12月,经江苏省电化教育馆评审验收结题。

“十五”期间,申报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被江苏省教育学会同意列入教育学会系统江苏省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并于2005年按预期通过结题。

以上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课题的界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基于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一节课中用了多长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研究目标(1)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化资源库;(2)培养高水平现代化教师队伍;(3)探索高效率信息化课堂教学。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本校的信息技术设施不断完善的发展轨迹及相对应的各个学科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结合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引进国内外信息教育的先进思想和兄弟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成功经验,融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

五、研究成果1. 推进了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五年来,学校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尤其加大推进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

我校的信息化资源库主要是学校的网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扬州市“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扬州市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对于初中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但是,单纯地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而把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可以训练学生的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

通过与多学科的整合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学科互动的能力,必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综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聚集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一、立题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这样的整合,必将会引起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等向信息化方向迅速演变和发展;也必将加速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和“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同时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如何加快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过程中,试点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技术模式、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都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为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部调整和改革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基本思想如下:课程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202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和内容目录•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和讨论•结论和建议0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重要课题。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研究背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本研究将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研究意义02文献综述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过去十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外学者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一份名为《技术在教育中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建议,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也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现状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传统的小学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内容和方法也相对单一。

问题当前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小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小学教学中。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智能批改和个性化辅导等。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阶段性总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进行了一年,2010年10月召开开题会,组建课题实验组,修订并形成了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一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学校科研室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小组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的研究任务。

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特对本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本小组成员针对实际情况,填写《申请表》、制定《2010题研究计划》,提出《2010题研究工作草案》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我们将课题分为“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任务的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载体,借助课堂记录表,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以“游戏式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研能力进行了学习培训。

本年度,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新课程——使用课堂教学艺术》、《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

教师通过相互学习、讨论,提高了对实施网络化教学研究课题的认识,转变更新了教育观念,了解熟悉了课题结题的实施方案、步骤、规范要求,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渠道收集资料和网络资源,为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开展教学课例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活用、巧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

在课题实施的这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初中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恰当选择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课型,大力开展有效的教学研讨课。

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做到集体备课、全员听课、课后反思,确保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高邮市周巷镇中心小学课题组《江苏省省级课题》2007年4月,我校申报了省电教馆十一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全程监控、悉心指导下,我们按照研究的规章制度,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各项研究活动。

以理论领先,实践为本为指导思想,构建全员参与、骨干攻关、专家引领的研究管理模式。

以对课题“化整为零,层层落实”和“聚散为整、结晶成果”的形式,实施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广”的基本策略,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制定相应的课堂评价标准,有效地指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并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合作性学习,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本领。

这主要基于三点: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即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深入或多学科领域广泛的学习。

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突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或咨询者的作用。

信息技术理应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按不同程度和深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此阶段信息技术被作为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些进步;二是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此阶段信息技术被应用于营造资源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加工工具、教学活动技术协作工具、学习研究工具,信息技术提供的整个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三是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将推动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三个方面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课题批准文号江教体文广发【2017】42号课题类别一般课题课题名称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课题负责人彭艳课题承担单位江油市贯山小学填报日期 2020年7月8日江油市教育发展中心2020年7月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各位领导、专家:您们好!我受课题组推荐,就我校《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汇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我校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于2017年3月被立项为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通过申报课题,请专家评估和审批,开题论证后,我校课题组成员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适当修改,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年多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期工作,一是由于学校领导、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的调动调整。

二是为了更好地让《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得到更为有效地开展,故我校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延期一年结题。

历时三年多,我校现已完成预定研究任务,达成研究目标,达到课题结题要求。

现回顾过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问题提出(一)课题背景及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Internet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个体化的学习方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着信息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因而,适时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建立以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框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总结1. 内容综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梳理相关研究并作出总结。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普及与应用趋势: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辅助教学工具,到如今的智能教学系统,信息技术的角色日益重要。

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在线教学、互动教学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多项研究表明,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线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效率;互动教学软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使用在线课程自学,利用智能软件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等。

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模式僵化等。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手段和工具。

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信息技术的这些应用及其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剖析,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武进区郑陆南苑小学电教课题组一、研究背景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完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热点问题。

2.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已使信息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与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也越来越鲜明地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让小学生从小在信息化的课堂上学习知识,能动地发挥自主功能,掌握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本领。

3.南苑小学是一所实行双轨班教学的村级小学,自2000年建校以来,在郑陆镇政府、村委的关注之下,加大了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这为广大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必要的可行条件。

虽然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但只是仅仅停留在初级运用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目标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更多时候,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信息技术只是单纯作为一种展示功能而呈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就成为了广大教师新的研究课题,呼之欲出,势在必行。

二、理论思考与依据(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信息技术:本研究课题中所指的信息技术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罗湖中学课题组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说是指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完成信息获取、加工、传递、生产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

信息网络(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和电脑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

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是指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

1999年初,我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论坛项目——“高效能学校”的研究和实验,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为课题,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放置于国际教育大环境中来思考、设计。

创办“信息教育实验班”,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应用于“实验班”的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并在普通班局部应用。

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工作,带来了办学的高效益。

一、研究背景我校选择教育信息化的办学路子,是基于以下几个背景的考虑:(一)从国际背景看,步人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就深层次的意义而言,联网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是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在覆盖全球的巨大复杂的网络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脑延伸”。

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外化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发展着的全人类的大脑,并由此引导出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能为内驱的“知识经济”亦即“智力经济”时代的到来。

“智力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尽快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教育体系,对于中国在2l世纪实现强国之梦具有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

不容讳言,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我们错过了多次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发展机遇,在许多方面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现代信息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科学技术,无论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与发达国家水平大致相同,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就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否则,又要落后一个时代。

这是历史的机遇,我们不能坐失良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研究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

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1、经验总结法。

2、文献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15年3月(二)实施阶段: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六、课题成果分析(一)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全体教师均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全体教师均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并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四)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

七、思索与建议。

(一)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

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研究背景1、现代化社会人才素养的需要。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学校教育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关注到未来人才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学习工作将逐步取代纸张化的原始形式。

加强教师与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学生拥有更大潜力的一个必要手段。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为培养新型的人才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

2、课堂教学现状改善的需要。

当前影响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小学生认知形式的心理需求,也不能解决教材文本的直观生动的呈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不是围观与等待,而是选择探索和挑战。

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常用的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相比,学校现有的教学媒体能带来什么?怎样的教学内容使用这一技术能更好地超越传统课堂,更好地体现它的优越性?技术的运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各教师应当主动聚焦到适合的教学工具小软件的运用研究上来。

3、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实。

先后完成省级课题《优化学习心理培养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基于因素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改进策略的行动研究》等立项课题。

随着硬软件实力的不断提高,课题组10多年来在全国、省、市发表、获奖论文千余篇,被收录在各类论文集中。

每年都承担多节区级及以上研究课、参赛课,在此期间,同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市级课题研究。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校电教装备逐渐改善,原有课题也需要与时俱进,向前推进,因此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课题批准文号江教体文广发【2017】42号课题类别一般课题课题名称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课题负责人彭艳课题承担单位江油市贯山小学填报日期 2020年7月8日江油市教育发展中心2020年7月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结题报告各位领导、专家:您们好!我受课题组推荐,就我校《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汇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我校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于2017年3月被立项为江油市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通过申报课题,请专家评估和审批,开题论证后,我校课题组成员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适当修改,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年多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期工作,一是由于学校领导、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的调动调整。

二是为了更好地让《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得到更为有效地开展,故我校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研究》延期一年结题。

历时三年多,我校现已完成预定研究任务,达成研究目标,达到课题结题要求。

现回顾过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问题提出(一)课题背景及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Internet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个体化的学习方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着信息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因而,适时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建立以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框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研究背景1、现代化社会人才素养的需要。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学校教育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关注到未来人才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学习工作将逐步取代纸张化的原始形式。

加强教师与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学生拥有更大潜力的一个必要手段。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为培养新型的人才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

2、课堂教学现状改善的需要。

当前影响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小学生认知形式的心理需求,也不能解决教材文本的直观生动的呈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不是围观与等待,而是选择探索和挑战。

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常用的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相比,学校现有的教学媒体能带来什么?怎样的教学内容使用这一技术能更好地超越传统课堂,更好地体现它的优越性?技术的运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各教师应当主动聚焦到适合的教学工具小软件的运用研究上来。

3、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实。

先后完成省级课题《优化学习心理培养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基于因素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改进策略的行动研究》等立项课题。

随着硬软件实力的不断提高,课题组10多年来在全国、省、市发表、获奖论文千余篇,被收录在各类论文集中。

每年都承担多节区级及以上研究课、参赛课,在此期间,同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市级课题研究。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校电教装备逐渐改善,原有课题也需要与时俱进,向前推进,因此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整合,不仅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有关联,又与教学行为、教学绩效高度相关,更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育理论研究,为有效教学理论的充实提供实证性资料。

2、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协作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整合,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创新人材的培养。

同时,通过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力图在其过程中形成能够驾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师资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我们觉得此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具有实现信息技术掌握和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双赢的潜力。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对不少知识情境进行逼真的模拟再现,具有信息丰富、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性。

随着电子白板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更紧密。

课堂教学的日益深化,学生素养的提升更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因此,教育思想与先进技术的不断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课题的突出价值在于实现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师中的普及转变为电教手段应用的深化;在于不断引发教师思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模式;在于寻找优秀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获取新知的需求;在于为数字化校园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一些实践探索经验。

二、课题的总体设计(一)概念界定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核心概念,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这些概念正在实践中逐步清晰化。

1、“信息技术适切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是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

技术的运用要服从实际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

所以在在运用技术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合理性原则。

发挥其提升教学质量、增进教学实效的作用。

2、“有效教学”:本课题指学科教学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的教学全程的有效性,它集中指向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整合教材,优化内容的有效性;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及课堂中多元互动等方面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素养。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提升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尤其是白板应用技术;开发具有学科特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课型。

(2)制定并运用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影响的观测量表,以此提高学科研究的针对性,形成一定策略指导日常教学。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运用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2、研究内容本课题开题不久,我们坚持两条:一是研究的目的性,我们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一目的而进行;二是针对性,我们的研究必须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而进行。

按照这两条,我们对课题设计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作了一定的思考。

(1)、运用观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积极影响。

①观测表的制定与运用研究;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研究。

(2)、同类课型中信息技术的适切运用。

①新授课堂中电子白板等技术的适切运用;②练习课、复习课中信息技术的适切运用信息课术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适切运用;③媒体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适切运用。

(三)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1、研究思路(1)、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此开展问题解决、困惑研讨。

研究中以课题组、教研组为载体,集体备课、预设课例,组织评课分析,把握研究进程。

(2)、坚持横向互助纵向引领研究方式,按课题核心组、同类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个人研究等四个层面分层展开、有分有合。

(3)、领导亲历、行家指导,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引领,由主持人全程适时调控研究进程,请行家定时参与指导。

形成以下研究推进方式:理论学习——实践分析——反思调整——深入实践,达到在学习中初步感悟,在实践中逐步体验反思,在反思中调控整合不断深入的研究效果。

2、研究过程(1)启动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月):①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②撰写研究计划,确定实验学科;③筹建专题网站,监控研究过程;④进行理论学习、技术培训。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初步建立了课题管理系统,拟定了课题实施意见及管理办法;建立了课题实施网络,确定以语文、数学、英语、信息这几门学科为重点研究学科;成立研究核心组成立研究核心组,成功的完成开题活动;在启动阶段初步拟定课堂观测量表。

(2)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1月):①利用课题手册各学科开展课例研究;②进行中期评估和成果交流;③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实践经验;④用好课题网站,定期互动交流。

在这阶段是实质性的研究阶段,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来思考一节节课例。

重点研究教学环节中媒介选择,呈现时机的合适性,以及更适切的媒介匹配问题。

(3)结题阶段(2013年3月—2014年1月):①沙龙研讨,理性思考;②继续用好课题网站交流研究;③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实践经验;④全面总结,进行结题评审。

这一阶段,我们将全面推进研究,以研究组为主体,学科组内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开展组内研讨;以小组研讨为核心,进行典型课例研讨。

从两个层面进行反思,学科组内对研究重点进行成效反思;研究组全体成员总结研究重点的收获与反思。

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总结性、反思性研究,形成理性认识。

(2)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由教师协作,以学科为单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建设中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探索最佳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

(3)个案研究法: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适切运用的教学个案,注重前后案例的比较,传统与整合案例的比较,提炼出个性化的操作样式及有效做法,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4)经验总结法: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这些事实,提示其内在的规律,继而形成相关的理论,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识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工作1、理论研习:对信息技术的文献研究及理性思考。

以教师的实际教学表现为研究起点,对其教学组织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发现主要问题,然后督促其利用好课题手册进行个案研究,一个阶段后再对其进行观测,从而感受其教学中策略使用的变化。

从表面上看是操作表层的教学技术改善的研究,但就其实质是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的长期思考。

教学策略的选择前提是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这可以通过学理论书籍和实践刊物来获得,可以在研究组的经验交流分享中获得。

因此我们的研究首先坚持走读书研究与研训结合的实践探索之路。

读书研究方式:荐读——研读——评读荐读:根据每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和教师理念行为改善的需求为荐读的切入点,课题组每学期推荐必读文献3-4本。

这里是我们课题组读过的部分理论书籍:研读:我们要求教师要能够对针对课题进行理念的研究感悟,联系研究实践撰写读书笔记,形成课题化“研究与思考”读书笔记。

评读:组织课题组内研读感悟交流与点评,以达到资源共享,以读促研。

2、工具开发:初步拟定课堂教学观测量表。

研究工具是衡量研究的一把标尺,它的开发举足轻重,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进程和有效程度。

我们在认真参考了课程专家的相关研究表格后设计出了一些符合我们研究需要的表格。

一直以来,我们的研究坚持用表格中的数据或等第分析来反映行动研究的进程。

我们认为这是可测量的,且方法科学,通过研究前后的对比,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有了这样的表格,我们便以此为工具来研究教学中策略运用的优劣情况。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观测表研究过程中,为了每一位实验教师都真正参与到研究中来,我们还研制了“教师个案研究手册”,全程跟踪自己的研究历程,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以此明确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

3、课例研讨:立足课堂寻找研究的发展点。

我们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来思考一节节课例,过程中采用纵向引领、横向互动、共同发展的策略。

纵向:核心组成员重点研究同类学科中哪些内容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同一个教学内容现代技术手段选择的适切性,技术运用时机的适切性;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学(新授课、复习课等)在新技术运用的适切性。

横向: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化运用观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积极影响;通过课例研讨观测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发现操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反思提炼匹配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