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考前复习总结
最新麻醉学复习重点
1.麻醉:系指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2镇痛: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
3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
4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称为硬脊膜外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
5.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发生中框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志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6.局麻药的中毒反应:是指单位时间骨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了机体的耐受力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7.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称为吸入麻醉。
8. MAC:即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
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9.肌肉松弛药:是指能够阻断神经一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10-麻醉诱导:在传统上是指患者接受全麻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的这段时间,对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一般指从开始给全身麻醉药到完成气管插管的这段时间。
11.困难气道:一般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或急诊ICU医生在给病人面罩通气和(或)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时发生困难。
12-氧代谢:氧气从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再由循环系统输送至组织器官,并最终被细胞所利用的过程。
13. 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称为P50,是反映Hb与02亲和力的指标,正常情况为26.5mmHg. 14低氧血症:是指循环系统中的氧分压低于正常。
定义为Pa02低于60mml馆,Pa02是判断有无低氧血症的唯一指标。
15.动脉血氧分压(Pa02):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02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为80^-100mmHg.16.血氧饱和度(Sa02):指血液标本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与最大结合氧量的百分比,正常值为92%-99%。
大临床的《麻醉学》结业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局部麻醉: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
P242、神经阻滞:是指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丛)附近,通过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
P263、蛛网膜下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P334、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方法。
P335、肌肉松弛药: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简称肌松药。
P506、口咽通气管:是用金属、硬橡胶或硬塑料制成的、外观略呈J形、中空的人工气管。
P617、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遇到困难,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P718、最大通气量MVV:是指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P929、用力肺活量FVC: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P9210、急性肺损伤ALI:是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P10211、SIRS:即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是指各种严重的感染、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
P10512、CARS:即代偿性抗炎性反应综合征,是指机体在创伤、感染和休克等引起的SIRS的同时伴发代偿性抗炎性反应,释放内源性抗炎介质以对抗炎症过程,这有助于防止和减轻SIRS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
P10513、低氧血症:是指PaO2低于正常60mmHg。
P11314、有创直接动脉测压:是将导管置于外周动脉内,连接压力换能器,在显示屏上连接显示动脉压力波形和数值的方法。
P13115、中心静脉压CVP: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前负荷。
正常值为5-12cmH2O。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意识和反应能力,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而临床麻醉学是研究麻醉的科学,主要涉及麻醉的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麻醉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各种手术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种疼痛治疗的基础。
因此,医学界对临床麻醉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总结临床麻醉学的几个关键点。
1.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麻醉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分为三类: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神经阻滞剂。
吸入麻醉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导电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麻醉效果。
静脉麻醉药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达到麻醉效果。
2. 麻醉的分类麻醉可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指将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通常需要使用吸入麻醉剂和静脉麻醉剂,以及肌松剂等辅助药物。
局麻则是针对特定部位进行麻醉,通常使用局部注射麻醉剂或神经阻滞剂。
3. 麻醉的风险虽然麻醉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技术,但是麻醉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主要的风险包括呼吸抑制、心脏停搏、低血压、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麻醉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结合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的选择,制定出最合适的麻醉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4. 麻醉监护麻醉监护是麻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监测、呼吸功能监测、液体平衡监测等。
通过麻醉监护,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5. 麻醉后的恢复和护理麻醉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和护理。
主要包括呼吸道保护、血氧饱和度监测、镇痛等。
此外,麻醉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其尽快摆脱手术和麻醉的影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临床麻醉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
一、麻醉的基本概念
1.1 麻醉的定义
1.2 麻醉的分类
1.3 麻醉的作用
1.4 麻醉的应用范围
二、麻醉药物
2.1 麻醉药物的分类
2.2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
2.3 常用麻醉药物介绍
2.4 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
三、麻醉技术
3.1 麻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 麻醉技术的种类
3.3 麻醉监测与支持技术
3.4 麻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麻醉并发症与风险
4.1 麻醉并发症的类型
4.2 麻醉相关的风险因素
4.3 麻醉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五、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1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
5.2 麻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3 麻醉后的护理与观察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大纲,如果您对以上任何一个具体话题感兴趣,请告诉我,我将会为您提供详尽的知识总结。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实现手术期间的无痛手术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麻醉学知识点。
一、麻醉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功能来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则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镇痛药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
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从清醒状态到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异丙酚、丙泊酚等。
麻醉诱导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
三、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在手术期间保持患者处于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维持药物有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等)、静脉镇痛药物(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等。
在麻醉维持期间,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和代谢等生理参数。
四、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生理指标和仪器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恰当的麻醉状态。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监测、熵值监测、血浆浓度监测等。
五、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合理的术后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常用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包括镇痛泵使用、神经阻滞技术、静脉镇痛药物等。
六、麻醉并发症与安全虽然麻醉是为了实现无痛手术的目的,但是麻醉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七、特殊人群的麻醉考虑不同的患者在接受麻醉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麻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麻醉管理。
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
总结:麻醉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它在手术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麻醉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麻醉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麻醉药理学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麻醉药物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机制以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掌握麻醉药理学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安全地使用麻醉药物。
本文将对麻醉药理学考试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麻醉药物分类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两大类。
全身麻醉药物包括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可以通过吸入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
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表面麻醉或静脉内局部麻醉。
二、各类麻醉药物的药理特点1. 吸入麻醉药物:如氟烷、七氟醚等。
这类药物通过吸入进入体内,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来产生麻醉和镇痛的效果。
吸入麻醉药物具有起效快、恢复快的特点,但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静脉麻醉药物:如芬太尼、异丙酚等。
这类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作用迅速而明显,产生的效果可以通过剂量的调整进行控制。
静脉麻醉药物的特点是起效快、恢复较快,但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3. 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类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终末,阻断神经传导来产生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物具有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
三、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1. 非离子水溶性药物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主要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阴离子受体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2. 离子水溶性药物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内钠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麻醉效果。
3. 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使电位阈值增加,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四、麻醉药物的应用与不良反应1. 全身麻醉药物应用: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操作时,使病人达到无意识、无痛觉和无记忆的状态。
但这类药物可能引发恶心、呕吐、镇痛不良等不良反应。
2. 局部麻醉药物应用: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在局部部位产生麻醉效果,常用于手术、疼痛治疗等。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
手术麻醉知识点总结1. 麻醉的分类根据麻醉药物的作用方式和部位,一般将麻醉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脊髓麻醉三种类型。
局部麻醉是通过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式来实现局部麻醉的目的;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对全身各部位的麻醉效果;脊髓麻醉则是通过药物注射到患者的脊髓腔内,从而产生对身体下半部的麻醉效果。
2. 麻醉师的工作内容麻醉医生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麻醉计划。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还需要协助患者从麻醉状态中恢复,并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管理。
3.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是麻醉医生需要非常重视的一环。
一般情况下,麻醉药物包括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几类。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来确定麻醉药物的具体选择和使用方案,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4. 麻醉过程管理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比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
此外,麻醉医生还需要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的状况来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确保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在合适的麻醉状态。
5. 麻醉后的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从麻醉状态中逐渐苏醒。
在这一过程中,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情况。
此外,护士还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及时评估和处理,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总之,手术麻醉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麻醉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都能够全程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状态,以确保患者能够在手术中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的手术结果。
希望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工作能够越来越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麻醉体验。
麻醉总结3.20
1.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全麻: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2. 单肺通气【答案】单肺通气指胸科手术病人在剖开胸腔后经支气管导管只利用一侧肺(非手术侧)进行通气的方法。
由于支气管导管的改进,对单肺通气所引起的生理改变认识的深入,以及必要时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协助,单肺通气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已有明显提高,目前支气管内麻醉的应用范围已经大大扩展,除用于肺内分泌物多、肺脓肿、大咯血“湿(肺”)、支气管胸膜疹等病人外,还经常用于食管、肺叶、全肺、胸腔镜等手术以方便手术操作,减轻剖胸侧肺损伤,防止两肺间的交叉感染。
3. 全脊麻【答案】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发生率平均为0.24%(0.12%~0.57%)。
临床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均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呼吸停止。
全脊麻的症状及体征多在注药后数分钟内出现,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发生心脏停搏。
全脊麻的处理原则是维持病人循环及呼吸功能。
4. MAC【答案】MAC(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即肺泡最低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5.靶控输注【答案】TCI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6.控制性降压(14 章)答案:对某些特殊手术,为了减少手术野失血,给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减少输血量,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的前提下,术中运用各种药物和方法人为地降低病人的血压,并视具体情况控制降压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一技术称为控制性降压。
麻醉重点整理
第二章1.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包括①全面了解病人的全身健康情况和具体病情②评估病人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③明确各脏器疾病和特殊病情的危险所在,术中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④选择麻醉前用药和麻醉方法,拟定具体麻醉实施方案和麻醉器械准备2.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和方法:①复习病史②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③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④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⑤知情同意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1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能耐受麻醉和手术II级:病人实质性器官有轻度病变,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ni级:病人实质性器官严重,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w级:病人实质性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麻醉和手术风险很大v级:病人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3.麻醉前用药目的:1镇静2镇痛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常用药物:镇痛药(提高痛阈),苯二氮卓类(镇静),巴比妥类(催眠),抗胆碱药,H2受体阻断药5.麻醉前准备的目的: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增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提高在麻醉中的安全性,避免麻醉意外,减少麻醉后并发症。
第三章第三章神经干阻滞麻醉概念: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适应症:取决于手术时间•范围•病人精神状态及合作态度。
禁忌症: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严重畸形•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对局麻药过敏者注意事项:定位标志•盲探操作避开血管局麻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罕见)局部神经毒性反应(不常见))中毒反应: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耐受力而引起不良反应原因:1.一次用量超过病人耐量。
2.意外注入血管内3.注药部位血管丰富未加缩血管药4自身因素:体弱•高敏表现:CN毒性:眩晕•定向障碍(轻度)惊恐烦躁(中毒)阵挛性惊厥抽搐心血管系统: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减慢甚至停跳毒性预防:1限量 2个体化用药3注射前回抽有无血液,或边进针边注药4可缩血管者加肾上腺素5麻醉前给药提高局麻药至惊厥阈值及提高病人耐受力毒性治疗:1停止用药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镇静4控惊厥,注镇静药肌松药气管插管5补充血容量,麻黄素升血压,阿托品升呼吸6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颈神经丛阻滞(用于颈部手术)并发症:1局麻药毒性反应2药液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3膈神经阻滞4喉返神经阻滞5霍纳综合征肌间沟: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间沟顶端平第四颈椎水平垂直刺入皮肤臂神经丛阻滞(适用于肩关节以下水平的上肢手术)包括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锁骨上臂神经丛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第四章椎管解剖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及3〜4节尾椎组成,成人脊椎由四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麻醉学考试复习要点
麻醉学考试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麻醉2.镇痛3..局麻药的中毒反应4.蛛网膜下隙阻滞5.硬膜外阻滞6.吸入麻醉7.全身麻醉8.麻醉诱导9.肌肉松驰药10.氧代谢11.低氧血症12.P5013.PaO214. PEEP15.CPAP16.疼痛17.分娩镇痛18.神经阻滞疗法19.通气机相关性肺炎20.呼气末压21. 胸肺顺应性22.MAC23..困难气道24.中心静脉压25.体液电解质平衡26. SaO227.酸中毒28.心搏骤停29.心肺复苏30.病人自控镇痛简答题1.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的工作包括哪些?2.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有哪些?3.简述局麻药中毒时的临床表现。
4.硬膜外置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5.全脊麻的临床表现如何?6.去极化肌松药的特点有哪些?7.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特点有哪些?8.影响吸入麻醉药肺泡药物浓度的因素有哪些?9.喉痉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0.气管插管的并发症有哪些?11.常见的影响解剖气道通畅的原因有哪些?12.机械通气的适应证有哪些?13.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氧解离曲线?14.麻醉过程中PaO2降低见于哪些情况?15.临床上监测CVP的适应证有哪些?16.手术后镇痛的目的是什么?17.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是什么?18.硬膜外麻醉并发症有哪些?19.胸外心脏按压的禁忌证有哪些?20.气管插管的并发症有哪些?论述题1.论述如何防治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2.论述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有哪些。
3.论述全身麻醉的适应证有哪些。
4.论述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5.论述使用肌松药时的注意事项。
6.论述如何防治麻醉期间的反流和误吸。
7.临床上监测CVP的适应证有哪些?8.简述成人CPR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9.论述如何判定心肺复苏是否有效。
10.论述癌痛三阶梯止痛方法。
另外填空题重点类似。
麻醉学复习资料
⿇醉学复习资料⿇醉学资料第⼀章绪论1、⿇醉科的⼯作任务包括:临床医疗、教学、科研。
2、⿇醉科的组成:⿇醉科门诊、临床⿇醉、RR、ICU、疼痛诊疗、实验室等。
3、RR:RR是⼿术之后继续观察病情,预防和处理⿇醉后近期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提⾼医疗质量的场所。
4、ICU:凡有⿇醉科主管的ICU都可以称为⿇醉科ICU(AICU),主要针对是⼿术后患者,是围⼿术期危重病诊治、保障重⼤⼿术安全、提⾼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平、⾼效益医院的必然产物。
第五章全⾝⿇醉1、全⾝⿇醉的概念:全⾝⿇醉药经呼吸道吸⼊,或者经静脉或肌⾁注射进⼊体内,产⽣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智消失,遗忘,全⾝感觉及痛觉消失,反射抑制和⾻骼肌松弛。
2、吸⼊⿇醉:⿇醉药经呼吸道吸⼊体内,产⽣可逆性全⾝⿇醉作⽤,称为吸⼊⿇醉。
3、吸⼊⿇醉药:经呼吸道吸⼊产⽣全⾝⿇醉作⽤的药物称为吸⼊⿇醉药。
4、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指某种吸⼊⿇醉药在⼀个⼤⽓压下与纯氧同时吸⼊时,能使50%患者在切⽪时不发⽣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MAC越⼩⿇醉效能越强。
5、⽓体⿇醉药:在室温和⼀个⼤⽓压下为⽓态,⼀般在⾼压下以液态的形式储存,使⽤时经减压变为⽓态供吸⼊⿇醉⽤的⿇醉药。
6、挥发性⿇醉药:在室温和⼀个⼤⽓压下为液态,使⽤时经过专⽤⿇醉药蒸发器变为⽓态供吸⼊⿇醉⽤的⿇醉药。
7、理想的吸⼊⿇醉药的特点:①不燃烧,不爆炸;②在CO2吸⼊剂中稳定;③⿇醉效价⾼,能同时使⽤⾼浓度氧⽓;④⾎/⽓分配系数⼩,⿇醉加深和减浅迅速;⑤体内代谢率低,代谢产物对肝、肾等⽆毒性;⑥对呼吸道⽆刺激性;⑦不抑制循环功能;⑧不增加⼼肌对⼉茶酚胺的敏感性;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耗氧量,不增加颅内压,不诱发癫痫;⑩不致畸,不致癌。
8、静脉⿇醉药:为经静脉注⼊⼈体后,可使病⼈镇静、催眠、遗忘,直⾄神志完全消失的药物。
可⽤于全⾝⿇醉的诱导和维持。
9、理想的静脉⿇醉药的特点:①易溶于⽔,⽔溶液性能稳定,对于组织⽆刺激性。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麻醉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麻醉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麻醉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并达到安全、有效的麻醉状态。
麻醉学的知识点繁多,涉及到药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麻醉学期末考试,下面将提供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麻醉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实施麻醉的基础,了解其分类和作用机制对于理解麻醉的原理至关重要。
常见的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妥英类、吗啡类等,它们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来产生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它们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麻醉作用。
静脉麻醉药物主要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它们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效果。
二、麻醉监护与麻醉机器的使用麻醉监护是麻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及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性。
麻醉监护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护、呼吸监护等多个方面。
了解麻醉监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对于正确操作麻醉机器非常重要。
麻醉机器是实施麻醉的工具,它能够提供稳定的麻醉气体和药物给病人,确保麻醉效果的持续性和可控性。
三、麻醉并发症与应对措施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应对措施,对于处理麻醉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非常重要。
例如,低血压的处理可以通过补充液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方法来纠正。
心律失常的处理可以通过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电复律等方法来恢复正常心律。
四、麻醉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麻醉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对于拓宽麻醉学的知识面非常有帮助。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麻醉机器人、麻醉模拟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这些新技术为麻醉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结起来,麻醉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点。
临床麻醉学重点:椎管内麻醉相关考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椎管内麻醉相关考点总结
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临床麻醉学重点:椎管内麻醉相关考点总结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俗称腰麻或脊麻)和硬膜外阻滞,其中硬膜外阻滞包括骶管阻滞。
在此总结一些有关椎管内麻醉的考点。
腰麻是指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暂时使脊神经根的前根和后根神经传导阻滞;硬膜外阻滞是指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
首先,我们了解椎管内麻醉的解剖特点,成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包括向前的颈曲、腰曲和向后的胸曲、骶曲。
仰卧位时,脊椎最高点位于C3和L3,最低点位于T5和骶部。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3或第4腰椎,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
因此,蛛网膜下隙穿刺,成人应选择第2腰椎以下间隙,小儿应在第3腰椎以下间隙穿刺。
局麻药的作用部位是脊髓和神经根,作用机制是穿过神经膜,抑制Na+通道,阻断神经传导。
阻滞顺序为,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具体顺序为: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冷感消失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识别慢痛快痛触觉消
失运动麻痹压力感消失本体感消失。
腰麻的特点是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硬膜外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的剂量和容
量较大,药物由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全身的副作用,可以置管而连续给药,有利于时间长短不能确定的手术。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麻醉则取两者的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镇静2)镇痛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3.常用的酯类局麻药包括:氯普鲁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丁哌卡因心脏毒性最强,罗哌卡因有感觉运动分离现象,蛛网膜下隙阻滞最常用的是布比卡因(丁哌卡因)。
4.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考的是填空)A.毒性反应:a)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轻度表现为眩晕、多言、无理智及定向障碍,同时血压升高,脉压变窄;中度表现为惊恐、烦躁不安,血压明显升高,但脉搏趋于缓慢,并有缺氧和脊髓刺激症状;重度表现为神志丧失,面部及四肢肌震颤发展为阵挛性惊厥、抽搐,如不处理,因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b)心血管系统毒性:轻度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重度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缓慢甚至心搏骤停。
治疗方法:停药、吸氧,保证气道通畅;轻度毒性反应静注地西泮0.1mg/kg,以预防和控制抽搐;出现抽搐和惊厥,应采用硫喷妥钠、咪达唑仑及丙泊酚静注;惊厥反复发作,静注琥珀胆碱,行快速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出现低血压可用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心率缓慢用阿托品静推,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B.过敏反应:是指再次使用少量局麻药后,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酯类局麻药发生较多。
轻者皮肤斑疹、血管性水肿;重者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循环虚脱,危及病人生命。
治疗方法:立即皮下或静注肾上腺素0.2-0.5mg,然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C.局部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浓度过高,使用不合适的助溶剂和防腐剂均可造成神经损伤。
第四章椎管内麻醉1.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
2.蛛网膜下隙阻滞/脊麻(spin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神经传导阻滞的方法。
3.硬脊膜外隙阻滞(epidur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
4.脊麻的特点是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硬脊膜外隙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大,药物由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全身副作用,可以通过置管而连续给药,有利于时间长短不能确定的手术。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epidural,CSE)则取两者的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5.成人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仰卧位,脊椎最高点位于C3和L3,最低点位于T5和骶部。
脊柱的韧带由内向外依次是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脊髓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是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形成三个间隙蛛网膜下隙、硬脊膜下隙、硬脊膜外隙。
穿刺要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至硬脊膜外隙,再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3或第4腰椎,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蛛网膜下隙穿刺,成人应选择第2腰椎以下的间隙,小儿应在第3腰椎以下穿刺。
骶管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上起自硬脊膜囊,即第2骶椎水平,行骶管穿刺时切勿超过第二骶椎水平。
脊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甲状软骨部分为C2,胸骨上缘为T2,双乳头连线为T4,剑突下为T6,肋缘下为T8,平脐为T10,耻骨联合水平为T12。
6.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麻药进入脊髓的途径:局麻药透过软脊膜达脊髓:此过程缓慢且仅浸润脊髓表浅层。
局麻药沿Virchew-Robin间隙穿过软脊膜达脊髓深部。
7.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的主要作用方式:椎旁阻滞,经根蛛网膜绒毛阻滞脊神经根,局麻药弥散通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延迟”的脊麻。
8.椎管内阻滞的顺序: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具体顺序是: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冷感消失→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消失→本体感消失。
9.局麻药的作用部位是脊髓和神经根,作用机制是穿过神经膜,抑制Na+通道,阻断神经传导10.临床麻醉基本要求:镇静、镇痛、肌松交感神经,感觉神经阻滞→内脏和躯体镇痛运动神经阻滞→肌松作用无直接镇静作用,协同镇静药物的镇静作用11.一般交感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个神经节段,运动神经阻滞平面又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个节段。
12.蛛网膜下隙阻滞时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L3-4,L2-3,L4-5;主要部位为蛛网膜下隙。
13.蛛网膜下隙麻醉适应证:下肢,下腹部,会阴部,中短手术(2-3h)14.蛛网膜下隙麻醉禁忌证:穿刺点感染,菌血症,重度低血容量(shock),凝血障碍,颅内压增高,病人拒绝,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脊柱外伤。
15.影响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调节的因素包括:穿刺部位、病人体位、药液比重、注药速度、穿刺针尖斜口方向16.17.肩胛下角平第817.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头痛:术后1-3天。
特点为坐起时明显,中年女性多见。
预防及治疗:细针穿刺,术后去枕平卧6h。
补液,止痛,硬膜外盐水、右旋糖酐或自家血填充。
2)尿潴留:中医针灸,热敷下腹部膀胱区,副交感兴奋药。
3)蛛网膜下隙感染:后果最严重。
4)暂时性神经症状(Tr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s, TNS):临床表现: 腰麻后12-36h,持续2-3天背痛, 并放射到臀部下肢,与局麻药种类和手术体位有关,与浓度无关。
治疗:非甾体抗炎镇痛药18.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神经并发症包括:脑神经受累、假性脑脊膜炎、粘连性脑脊膜炎、马尾神经综合征。
19.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硬膜外置管后,可连续注药,产生连续硬膜外阻滞,称连续硬膜外麻醉。
20.硬膜外麻醉时患者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切口中点相对应脊间隙。
21.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目的是减缓局麻药吸收速度,延长作用时间,但高血压患者避免加用。
22.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麻醉药容量,决定阻滞程度和作用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是麻醉药的浓度。
23.硬膜外麻醉注射的试验剂量为3-5ml,目的是排除意外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
如果注药后5min内出现下肢痛觉和运动消失,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隙。
24.硬膜外间隙的确定方法:阻力突然消失,负压现象,无脑脊液流出。
25.影响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因素有:导管的位置和方向、药物容量和主要速度、体位、病人情况(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用量宜少)。
孕妇用量宜少的原因是妊娠后期下腔静脉受压,硬膜外间隙静脉充盈,间隙相对变小,药物容易扩散。
26.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颈到足(除开胸手术),禁忌证同脊麻。
27.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穿破硬脊膜:改换其他麻醉方法2)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立即给予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还可给予地西泮和肌松药控制呼吸,同时给予循环支持治疗。
3)导管折断: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随访。
4)全脊麻:维持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
出现心搏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
5)异常广泛阻滞:6)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对症处理7)硬膜外血肿:12h内行椎板减压术。
28.第五章全身麻醉1.全身麻醉: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麻醉药,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可逆)抑制,以达到意识及痛觉丧失,反射活动减弱,有时可使肌肉松弛。
2.全身麻醉的特点:病人意识消失3.全麻的基本要求:镇静(遗忘)、镇痛、肌肉松驰、抑制反射。
4.全麻分期: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5.全麻分类: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联合麻醉。
6.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病人在切皮时无体动的最低肺泡气浓度。
7.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强度用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