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
从认知走向认同——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普通大众望而却步 ,更谈不上掌握与认同。所 以马克思主义
要 做 到 大 众 化 必 须将 抽 象 的 理论 通俗 化 , 晦 涩难 懂 的马 克 将 思 主义 理 论 转 化 为 “ 众 话 语 ” 让 马 克 思 主义 从 书 本 上 、 大 , 标 语 中走 出来 , 一些 抽 象概 念 , 一些 事 实 分 析 ; 一 些 空泛 少 多 少 说教 , 多一 些 真 情 实 感 , 力做 到 内容 生 动 , 俗 易懂 , 于 努 通 易 接受 。
三是要充分发挥先 进典型的引领 示范作用 。 在推动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 过 程 中 , 及 时 总 结 和 树 立 不 同领 要 域 、 同层 次 的先 进 典 型 , 分 发 挥典 型 的 引 领 示 范 作 用 , 不 充 像
牙塔 ” 理论 , 普通 民众 无 从 接近 。而 大众 化 就 是 要 把理 论 成 果
形式和手段 , 寓教于学 、 寓教于乐 , 发挥好融入 、 引领 的作用 , 使大家潜移默化地产生认同感 。
一
是广泛借助 电视 、 广播 、 报刊 、 书籍等宣传载体 , 通过
制 作 、播 出具 有 教 育意 义 又 通 俗 耐 看 的 电视 专 题 片 ,对党 的
马 克思 有 段 名 言 :“ 判 的 武器 当然 不 能 代 替 武 器 的批 批 判 ,物质 力 量 只 能 用 物质 力 量 来摧 毁 ;但 是 理 论 一 经 掌握 群
式 或 方 法 来 达 到预 先 设 计 的 效果 。针 对 不 同 群体 、 同需 求 , 不 充 分 考 虑 群众 的知 识 水 平 、理 解 能力 、文化 习俗 及 生 活 方式
f 者简介】 作 章
网络传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 想为 指 导 的 主流 舆论 观 。尤 其 是那 些 专 门负 责宣 传 主
流 意识 形 态 的 网站 , 注 重 做好 宣 传 工 作 , 能无 视 网络 要 不 的 多元 性 和 自主性 , 被 动 态度 来 迎接 各 方 面 的 冲击 , 以 把
的要求 。
一
、
网 络 媒 介 的 产 生
网 络 是 我 们 当 今 巨 大 的 传 媒 工 具 , 为 网 络 , 界 在 因 世 不 停 地 发 生 着 变 化 , 具 有 强 大 的 存 储 功 能 和 完 善 的 搜 其 索 工 具 , 而 给 大 众 提 供 了 解 和 学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文 从 化 的 优 良 条 件 , 众 能 够 随 意 使 用 电 子 邮 件 、 维 网 浏 大 万 览 , 看 网络 新 闻 , 行 网络 聊 天 , 网络 论 坛 留言 , 查 进 在 等
二 、 络 媒 介对 推 进 马 克思 主 义大 众 化的 重 要性 网
不 管 是 中 国 还 是 西 方 国家 . 何 一 个 主 权 国 家 都 希 望 任
能 扩 大 自 己的 主 流 意识 形 态 , 望 在 网络 空 间 中扩 大 自 希 己的影 响 力 。 以 , 国必 须 在 网络 上形 成 以 马克 思 主义 所 中
有 可 能 实现 审 美教 育 的 目的 。 参考文献:
缺 乏 感 染 力 和 召 唤 力 ,我 们 应 当 充 分 发 挥 美 术 教 学 特 有 的魅 力 , 励 、 醒 、 舞 学生 , 之 提 高 学 习兴趣 。 激 唤 鼓 使
四 、 设 宽 松 的 学 习 氛 围 , 重 学 生 见 解 , 使 学 生 创 尊 促 多种 能 力与 兴趣 的形成 , 固教 学 效果 。 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1)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无政府主义(或安那其)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泛劳动主义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极端强调生产劳动是社会根本的观点,认为人人都应当自食其力,都应当直接参与制造生产资料的劳动中去.皇帝要吃饭,也要和农民一样去地里种出来,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做出来.新村主义是无政府主义的一种.它幻想通过“和平的社会改造的办法”,进行“共产村”试验,实现“理想的社会——新村”.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它的真理论实际是一种不可知论.它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怎么说,人们总是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经验.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对于复杂的经验解释得通.如果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是对于我们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所谓客观的真理是没有的.” 实用主义如此说得之,实用二字昭然若揭.*基尔特社会主义,又叫行会主义.产生於西元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是费边社会主义之外,介乎社会主义与工团主义之间的一种调和理论,改良主义的一种,他们否定阶级斗争,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来改善资本主义.只承认改善工人出卖劳动的条件,却不消除的根本制度,反对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其代表人物有彭迪、霍布生、柯尔. 在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组织基尔特社会主义,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产业民主,而由国家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证全民的消费,从而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的解放.(2)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1、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2、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3、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途径探析
博 士 ・ 家论 坛 专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网 络 灌 输 途 径 搽 析
吉首大 学马 克 思主 义 学院 龙金 凤
[ 摘 要 ] 输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基 本 原 则 , 络 灌 输 是 网 络 时 代 产 生 的新 传 播 途 径 ,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重 要 途 径 、 播 优 灌 网 是 传 势 、 然 趋 势 , 给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带 来新 机 遇 。 本 文 在 坚持 主 导 性 、 俗 性 、 异 性 、 导 性 、 新 性 的 网络 灌 输 原 则 下 , 析 马 必 它 通 差 疏 创 探
一
素质 , 也要创造 良好 的主体间性关系 , 激发灌输 客体 的积极性 、 能动性 、 创 造 性 。三是 主动 性 。要 积 极 主动 地 推 进 马 克思 主 义大 众 化 网络 灌 输 , 因 为其 主导 功 能 不 是 自觉 发 挥 的 。
( ) 俗 性 原 则 二 通 马 克思 主 义在 通 俗 化 基 础 上 才 能 实 现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列 宁 指 出 :最 高 限 度 的马 克 思 主 义 =最 高 限 度 的通 俗 化 ” 3 “ 。1 1 坚持 通 俗 性 原 则 要 求 : 是 灌 输 内容 的通 俗 化 。 灌 输 内容 要 实 现 “ 贴 近 ” 要 赋 予 马 克 一 j , 思 主 义鲜 明 的 时代 特 色 、 民族 特 色 、 践 特 色 。 二是 网 络 灌 输 方 式 的 通 实
、
俗化 。网络灌输表达方式要视觉化 、 形象 化 、 艺术化 , 网络灌输方法多样 化, 以增 加 马 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吸 引力 、 染 力 、 服 力 。 是要 坚 持 理 论 感 说 联 系 实 际 , 握 舆论 方 向 ; 重 知 识 性 、 学 性 、 想 方 向性 ; 忌 庸 俗 把 注 科 思 切 化, 不能装腔作势 、 故弄玄虚 、 照本宣科 。 ( ) 异 性 原 则 三 差 由于生活环境 、 化程度 、 业 、 文 职 民族 等 差 异 最 终 导 致 大 众 的 思 想 水平差异 , 马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网 络 灌 输 必 须 了解 大众 的思 想 特 点 、 神 精 需 求 , 定 贴 近 各 层 次 大 众 的 马 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目标 和 内 容 , 用 灵 活 确 运 多样 的灌 输 方 式 、 法 , 材 施 教 , 差 异 的 网络 灌 输 中 进 行 思 想 整 合 、 方 因 存 教 化 , 到 马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要 求 。 达 ( ) 导 性 原 则 四 疏 人 的思想发展规律表 明 , 要提升人 的思想认识水平 , 要将灌输先进 思想 和疏导思想矛盾 紧密结合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是解决大众的思想 认 识 问题 , 灌输 内 在包 含 疏 导 , 灌 而 疏 之 , 而 导 之 。 “ 论 只要 说 服 要 疏 理
利用好现代网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利用好现代网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摘要: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广受众、多点交流、时效不限”等特点,探讨其新形式和新特点,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网络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420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广受众、多点交流、时效不限”等特点,探讨“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网络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表现在:其一、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网络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并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
其二、网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手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其三、网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四、网络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网络中交往及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交流。
其五、网络开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视野,研究者可以有效地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壁垒,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的交流和交锋。
同时,做为开放性的媒体,网络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但是,网络媒体的勃兴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信仰认同危机;网络的复杂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性;网络受众的低学历化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提出了要求,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这些情况对我们的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用更加精细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来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民知识文化水平和有效判断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高玉萌 杨 帅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根植 于 在 党 的 领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 在 实践中不断丰 富 和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 经 过 改 革 开 放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实 最终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 国 情 的 , 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 践, 利益的科学的理论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一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涵义。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 义 1.
大众化进行准确定位 , 必须明确 什 么 是 当 代 中 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当 代 “ 三个 代 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包 括 邓 小 平 理 论 、 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 次飞跃 , 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 把 当 代 中 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最 广 大人民 群 众 中 的 实 践 相 结 合 , 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 让为少数人所掌 握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变 成 被 最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所 了 为实践 , 解和信仰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关 系 。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2. 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 的 革 命 和 建 设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产 物 , 最终形成 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理 论 体 系 。 走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这就需 路必须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 要我们在党的带领下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 那么 , 马克思主义中 国 化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是 什 么 关 系 呢 ?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抽 象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为 广 大 人 民 群众所掌握 , 从而更好 地 指 导 实 践 。 而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实 现 离 不 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 播 ,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取得的科学成果 。 因此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目 的 。 当 代 中 国 的 马 前提 , 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基 础 上 的 大 众 化 , 是要把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 特 征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3. 化, 是要把当代的 、 中国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抽 象 理 论 转 化 为 实 践 , 为人民群 众所掌握 。 因此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 大 众 化 具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性 、 民族 性和实践性 。 3. 1 时代性 。 当代中国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客 体 是 当 代 中 国 的 马 克思主 义 , 是我们党在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 比 如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提 出 , 针对中国的 会主义理论 , 国情 , 要以人为本 , 实现全面协调可 持 续 的 发 展 。 当 代 中 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作为 科 学 的 理 论 体 系 , 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始终走在时代 的前列 , 才能代表不同时期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 拥护和支持 。 3. 2 民族性 。 当代中国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 本 理 论 与 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 产 物 , 具 有 鲜 明 的 民 族 特 色。 马 克 思 主 义 只 有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实践中才 能 实 现 其 大 众 化 。 这 也 正 说 明 了 马 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 使马克思 主 义 在 中 国 具 体 化 , 使之在其每一 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 国 的 特 性 , 即 是 说, 按 照 中 国 的 特 点 去 应 用 它, ” 成为 全 党 亟 待 了 解 并 亟 需 解 决 的 问 题 。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 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 吸 收 各 种 优 秀 文 化 成 果 才 得 以 长 盛 不 衰 , 马克 思主义作为能够指导中 国 实 践 的 科 学 理 论 , 当然应该被吸收到中华文 明中去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 可 避 免 的 要 带 有 中 华 文 明 鲜 明 的 民族特色 。 我们学马克 思 列 宁 主 义 不 是 为 着 好 看 , 也不是因为 3. 3 实践性 。“ 它有什么神 秘 , 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 ” 学。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的 用 于 指 导 实 践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实 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 质 特 征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就在于其实践性 , 马克思在主义 大众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 就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2008年12月第12卷第6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 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 tudy Edition)Dec12008V ol112N o16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戴玉琴,周建超(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为平台,以大学生思想内涵提升为重点,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原则,以教育主体行为的一致性、理论普及话语的大众性、校园舆论营造的强势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等为路径,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641;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8)06-0040-03 中共十七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总体目标出发,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是党中央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立足现实国情,积极探索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教育主体行为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同样,也只有使今天亿万大学生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使这些潜在的知识精英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以他们为中介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缺乏深入浅出的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繁多,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一般大众来说比较晦涩难懂。
目前大多数传播渠道更倾向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专业性阐释,缺乏深入浅出的普及性传播方式。
这就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
2. 存在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虽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广大民众中却缺乏基础知识的普及。
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缺乏了解,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和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3. 阶级和利益因素影响在当前社会中,阶级和利益因素往往会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理解。
一些社会上的精英阶层由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并不愿意让普通民众真正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导致了对于这一理论的误解和偏见。
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更多深入浅出的传播渠道,如大众读物、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来向广大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这些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呈现给普通大众,激发他们对于这一思想的浓厚兴趣。
2. 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对于马克思主义概念、原理、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普及。
这些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大众教育、社区教育等方式来进行,使广大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3. 推动全民参与的方式我们需要鼓励和推动全民参与的方式来推广马克思主义,例如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广大民众通过参与来深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对于这一思想的浓厚兴趣和深远影响。
4.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我们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让这一理论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党的理论成果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和理解,进而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06-0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为应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问题提出的战略举措。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将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抽象转变为具体生动的过程,并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让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进而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的通俗化,其实质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普遍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影响、指导作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大化。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背景(一)全球化进程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冲击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对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形成的冲击。
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许多西方资本主义消极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涌入国内。
浅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作用的。所 以, 不仅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需要把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 民群众 的实践结合起来 , 赋予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 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 同样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 民群众 的实践结合
疗保险制度的设立等政策措施 , 使广大农民深受其 惠, 受到他们 的热烈欢迎 , 马克思主义在群众 中的 威信 , 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党的十七届三
大 众 化 的 目标 。
[ 关键 词 】 马 克思 主 义 ; 大众化 ; 径 路
[ 作者简介 ]陈方刘,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讲师, 博士, 上海 2 03 02 3 [ 中图分类号]A 4 【 8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4 3 (0 9 0 0 3 — 3 04— 4 4 20 )5— 0 5 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对 马克思 主义 的 宣传普及活动, 从而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 抽象到具体 、 由深奥到通 俗、 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 到 被广 大人 民群 众 掌 握 的 目标 。在 推 动 当代 中 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我们只有在宣传普及 的内容上,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 民群众的 日
起来 , 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 日常生活 出发来解释马 克思主义 , 而使 马 克思 主义 生活化 。毛泽东指 从 出 :我们 说 的 马 克 思 主义 , 要 在 群 众 生 活 群 众 “ 是 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 的马克思主义 , 不是 口头 上 的马克 思 主义 。 [(s 只有 把 马 克思 主义 与 广 ”1es ]s) 大人 民群众的 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 使其贴 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 消除马克思主义与人
义大众化 的目标。
在 宣传 普及 的 内容 上 , 马 克思 主 把 义与 中国广大 人 民群众 的 日常 生 活 实践 结
马克思主义传播当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主义传播当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困境。
传统的理论传播方式已经显现出疲态,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也给传播带来了新的考验。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困境也愈发显现。
加强传播途径和提升传播效果都是可行的策略。
未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趋多元化,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可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对思想理论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提升其效果,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困境、解决途径、传统理论、新媒体、社会应用、途径、策略、发展趋势、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的思想体系,对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理论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等特点,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找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具有超越时代性、国际性等特点,具有全球视野和普世价值。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进步的革命性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实践导向。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人们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在于其具有的历史使命和国际影响力,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1.2 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网络境遇中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的客体 , 又是其主体。传 统 马 克思 主义 大 众 化 的 主体 主要 是 中国共 产 党 , 其针对 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由于网络传播的 双向性特点, 使得网络大众突破 了这种主客体限制 ,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中可能既是其推广 者, 又是其接受 者 。这是 因为马克思 主义理 论作 为
日 发布的《 2 第 7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 以下简称 《 告》 显示 , 至 2 1 ( 报 ) 截 00年 l 2月 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45 亿人 。专家预测 , .7 l J 这
种趋 势在 未 来 几 年将 会 不 断地 加 强 。可见 , 国 我
网络大众 已是当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种 网 民身 份 赋 予 当 代 马 克思 主义 大 这
文章编号 : 64— 8 3 2 1 ) 3—05 0 1 7 0 2 (0 1 0 2 9— 5
网络 境 遇 中 的 当代 马 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李逢 铃
( 福建师 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福州 30 0 ) 50 7
摘
要: 推进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群众建设社 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之一 。在 当
今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 , 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出现新 的特 点 , 主要表 现为 网络大众 化与马 克思 主义大 众化并行 , 网络文化对 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 的 内容 提出新 要求 , 网络传 媒为 马克思 主义大众 化实 现 载体创新 。认识 这些 新特点 , 有利 于新 时期党在网络境遇 中更好地推进 当代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大众化 ;网络文化 ;网络传媒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摘要】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宣传,让群众深刻理解其核心理念。
融入当代实践案例,使理论更具现实意义。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的理论素养,也是关键一步。
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吸引更多人关注。
增强群众参与意识,让大众参与理论讨论和实践。
结合关注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大众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途径,当代实践,教育培训,新媒体,信息技术,群众参与意识,社会发展,方式方法,社会进步。
1. 引言1.1 当前背景当前背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大众化,更好地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问题意义问题意义: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树立,加强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增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感和信仰力量,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传统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仍有待提升等。
加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弥补这些不足,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对于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第 4期
淮 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EIP B ROFE S ONAL AND CHNI S I TE CAL CO. 01
21 0 0年 8月
・
政治 法律研 究 ・
径, 以期 达 到 最 佳 传 播 效 果 , 实现 马克 思主 义 大 众 化 。
关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播 路 径 ; 织传 播 ; 化 马 传 组 柔
中 图 分类 号 : 2 6 3 G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8 7 (0 0 0—0 10 1 7—2 5 2 1 )400 —3
传播过程 , 即把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传 播 给 广 大 群 众 。 如 何 把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 最 新 理 论 成 果 传 播 给 人 民 群 众 , 入 并
度 。我 们 党 和 政 府 一 直 以 来 都 很 重 视 自身 形 象 。在 革 命
战 争 年 代 , 们 党 和 政 府 一 心 为 民 , 于 奉 献 , 员 干 部 的 我 甘 党
社 会 的剧 烈 变 动 , 构 的 加 速 调 整 , 值 的 多 元 呈 现 , 结 价 文 化 的 纷 繁 复 杂 , 当下 中 国充 满 生 机 , 时 也 让 人 忧 思 , 使 同
一
象、 部形象 、 干 学者 形 象 、 体 形 象 、 府 形 象 等 的 代 称 , 媒 政 其
造 良好 社 会 环 境 实 际上 ,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隐含 着 一 个 马
( 织 ) 一 个 地 方 时 , 往 就 是从 形 象 ( 象 ) 始 , 形 象 组 或 往 印 开 而
网络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索
I e g h Y J I h z i a i z n n U I 政 治 研 究 ☆I ☆
普及拓展 出更广 阔的工作领域纠 。 ( ) 五 网络开阔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视野
中, 如何妥善解决这些“ 不同的声音”有效进行马克思主义 , 理论的传播 ,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主导性 , 从而不被这些 “ 不同的声音” 所阻碍 , 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 ) 三 网络受众 的低学历化对增强马克思 主义理论通俗
生活 和工作 的方方面面 , 并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 念 的重要渠道 。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媒介 , 网络传媒具有的开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互动 的特点。网络中交往及信
放性 、 时性等特点 , 及 从而彻底打破 了信息传递 的空间性
和时间性局限, 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获得相关的资讯, 无
疑就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受众数量和范围。 ( ) 二 网络丰富 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传播手段 在网络技术条件下 , 理论宣传不仅能够突破地域和 时
视其 由此带来的挑战, 但更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带来 的机遇, 通过互联 网将马克思主义理 论 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 探索具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形式, 网络文化, 发展 构建网络背景下的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 关键词 : 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 网络 ; 途径 中图分类号 : 8 A1 文献标 志码 : A
化提出了要求 在互联 网继续 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的情况下 , 如何增
息传播 的互动性 , 极大地突破 了传统媒介的局限 。在这样 个互动 的交流平 台上 ,网 民的主体性 得到 了极 大的激
一
发 ,每个人都可 以直接参与到理论 的学 习和研讨 之中 , 自 由表达 自己的意见 和看法 , 动了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理 推 论 的广泛交流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 的这一特性 , 通过与 网民的互动交流、 沟通 , 了解人 民群众 的真实心态 , 并针对群众在 网上提 出的疑惑和问题 , 及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网络语言传播
1 网 络语 言 的 产 生 及 内涵
1 . 1 网 络语 言 的产 生
从2 0 世纪 9 0 年代起 . 一场 以网络化 、 数字化为特征 的信 息革 命 已经深入到了社会 的各个领域 . 随之而来的是 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 人际交流越来 越普遍 但在现在 的网络环境下 . 大部分的 网上交流仍 采用字符的形式 . 占网民 比 例最大 的人群是代表社会 中坚力量的年轻 人 因此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 语言 的运用方式也显示了一些独有特 点. 这就早 就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 网络语言。 1 . 2 网 络语 言 的 内涵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 义之 分 , 广义的 网络语言是指代码 、 程序的 定义 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 网上进行信息交流 和信息处 理时所使用的语言 。 网络语言是互联 网发展的产物 。 在网络技术 日 益 完善 的现代社会. 人们 的表达思想和情感 的方式也与现实生活 中的表 达 习惯有所不 同 .因此网 民就 自发创造 了符合他们 胃口和心理的语 言 大部分的网络语言都是 网民为提高提高文字输入速度 . 对一些汉 语和英文词汇加以创造 . 对文字 、 图片、 符号加 以拼接 。但 网络语言 的 出现给很多人带来 了方便
2 网络 语 言在 网络 传 播 中 的主 要 特 征
2 . 1 传播快捷 . 流行迅速 在 网络交流上 . 他们常常会模仿并使用 别人 的新颖 、 有趣的表达 方式 , 如, 当看到有 的网民用 “ 偶” 来称呼“ 我” 、 用“ 素” 来替代“ 是” 、 用 “ 虾米 ” 表示 “ 什 么” . 其他网 民也会效仿 . 以标榜 自己跟得上时代 的趋 势 和潮流 网络新词 一旦受到网民们热捧 和认 同 . 就具有较强 的生命 力. 并且得到难以预计 的传播效果 上述体现 的是 网民典 型的从众心 理: 一方 面. 因为 网络语 言新颖别致 , 符 合了广大青 年 网民的好奇 l f , 理: 另一方面 . 网民希望 自己跟得上 时代 的趋 势和潮流担心 自己会 落 伍。 2 . 2 娱乐调侃 . 诙谐 生动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 .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时代 的 特征 当前 , 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 的泛娱乐化时代 , 娱乐成为 了一种普 遍 的价值取 向, 从一个侧面反应 了时代的精 神诉求 。 同时 , 娱乐也是大 众的权利 . 应 当说 . 互联网的发展与草根娱乐的兴起是相辅相成的 随 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 越来越 多的草根阶层参与到制造 、 传播 与享 受娱 乐中来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 . 催生 了颇具娱乐风采 , 以新颖性与 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 . 成为 了广大 网民在线交流的一种颇 具时代特色 的网络娱乐符号 2 - 3 交流轻松 . 宣 泄 自由 现实生活 中. 人们通常面临着大小不一 、 程度迥异的各种压力 . 当 压力积聚一定强度时 . 人们便会 寻找释放的途径 , 如与人倾诉 . 寻求心 理援助等。而网络交流是现实中释放压力的一种最安全 、 最快捷的方 式 所 以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是网 民的 自由宣泄 在现实的言语交际 中. 因为交际对象的对应性 , 交 际环境的现实性 , 交 际 目的的功利性 . 语言规则的制约性 . 作为言语行为的主体 . 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 都 只能依据各种语言及社会文化的规 约循规蹈矩地使用语言文字 . 但在 网络这一虚拟世界 中 .网民可 以对语言规则进行肆 无忌惮的 自由组 合、 分解 . 这体现 的正是一种 自由宣泄的社会文化心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第38卷第6期V01.38、o.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ur nal o f A nh ui N o r m a l U niver si t y(H um.&.Soc.Sci.)2010年11月N O V.20l o【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刘先春,杨志超(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五化;路径选择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理论宣传在内客扣语言上的通俗性。
丰富理论宣传的方式和渠道,提高理论宣传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理论宣传的效果评价机制.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人才队伍。
因此,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多样化的普及方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科学化的效果评价以及专业化的理论队伍。
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l一2435(2010)06—0632一06P at h t o Pr o m ot e P op uI ar j zat i on of M ar x i s m i n C o nt em po r a ry C h i nal。
IU X i a n—c hu n.Y A N G Z h i—c hao(L an zho u U ni ve r si t y。
School of Pol i t i cs an d A dm i ni st r at i on,L a nz hot t73(}000。
(Ⅵi n a)K ey w o r ds:pop ul a r i z at i on of M ar xi s m i n c ont e m por a r y C h i na;f i ve w ays;pa t hA b st r ac t:I n t he pr oces s of prom o t i ng t he popu l ar i zat i on of M ar xi s m I n c ont e m pora ry C hi na,pay at t ent i ont o pop ul ar i t y i n co n t en t a nd l a ngu age.en r i c h w ays a nd c ha nnel s,i m pr ove t he m o der n i za t i on.e st a bl i s h a ndi m pr o ve eva l uat i on m echani s m of t heor et i c al pr opa ganda a nd bui l d pr of es s i onal t e am.T he r ef o r e.pop ul a r i—zat i on of exp r essi o n,di v er si f i cat i on of popul ar i z at i on,m oder n m ean s of s ci e n t i f ic eval u at i on a nd pr of es s i onal of t h eor y t eam ar e t he t he s peci f i c prom o t i ng pat h of t he popu l ar i zat i on of M ar xi s mi n c ont e m por a r y C’h i na.中共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及启示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及启示摘要:延安时期,我们党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并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同时,延安时期,我党也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采取了学校教育、学习运动、设立专门机构、大众媒介、创作文艺作品等途径,这些途径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推进具有坚持正确思想导向、注重传播方法和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等重要启示。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利益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05-02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时期。
要使马克思主义得到群众的认可、接受,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机统一的。
它的传播需要开拓更多的渠道。
1.开展学校教育传播延安时期,学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
从学校教育的内容看,大多都开设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如中央党校共设五门课程中就有列宁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要求学员必须掌握马列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要求他们为工农服务;陕北公学的高级班开设《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吴亮平讲《列宁主义问题》和《联共(布)党史》;艾思奇讲《哲学》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将高深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革命真理,学员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
此外,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课程有马列主义、哲学、政治学等;鲁艺课程的必修课有列宁主义、辩证法等;中国女子大学也开设马列主义等课程;从学校教育的效果看,通过33所干部学校的建立,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革命干部,并把理论与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结合起来,为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思想保障。
2.通过学习运动传播毛泽东曾说,我们“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传播关系研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 五四运 这一崭新的平台。 在 当今信息泛滥、 知识爆炸的生态环境下,
动时期,《 时事新闻》 、《 新青年》 、《 每周评论》 等传播媒体发 谁掌握 了媒体话语权, 谁就掌握说话的主动权, 只有 充分利用 表了大量 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中共建党时期 ,《 共 网络这一新形式、 新空间、 新载体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 产党宣 言》、《 马克思资本论入 门》、《 新青年 》 等对马克思主 到真 正 实现 。 义进行 的公开宣传及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公开论战。 很显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 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百分点, 达到3 8 . 3 %; 同时, 我国手机 网民规模达 到3 . 5 6 亿, 同 代化大众化 , 坚持不懈 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 装全 比增长 1 7 . 5 %, 网络 媒体 大众化 的趋势 日益显现。 ” 可以说 , 党、 教育人民,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和建设工程 , 建 网络媒体传播 的大众化趋 势为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增 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 添 了新平台, 网络媒体传播的多样性、 复杂性为推动当代 中国 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 面对新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实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现 网络传播媒体在传播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实现马克 当然 , 随着网络技 术的向前发展 , 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 便
的 传播 。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网络媒体 传播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即是指运用通俗易懂、 明白晓畅的 传 统传播媒 体对 意识形态 的控制对 国家统 一、 民族团结起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摘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
有效对接与积极转换,以及新媒介语境下公共参与意识激活的传播渠道创新,这客观上需要实现以下话语范畴的对话与统一:网络事件与价值导向,网络生态与多元话语,网络文化与制度建设,网络舆论与传播智慧。
[关键词] 网络传播;网络事件;多元话语;微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社会进程中的时代任务和战略工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核心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本质上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也就是如何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与思想资源融入当前社会文化土壤,进入公众日常生活领域,使其成为指导人们思维与实践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并且成为主流文化建构的最直接的主导角色和动力源泉。
当然,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如何在新的媒介语境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传播?
一、网络传播境域中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课题
1. 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对接与转换
在底层话语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范畴。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其实就是要完成精英话语与底层话语的积极对接,完成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效缝合,这必然涉及到话语转化的问题。
所谓话语转换,也就是要将抽象的、宏大的话语信息转化为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表述方式,使其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在日常生活领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的识别与认同。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么,就大众化而言,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公众如何在认同层面真正理解这一宏大的理论体系及其要义,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
这就需要对此类信息进行十分必要的修辞处理,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对其概括和总结,它不是高在云端的抽象概念或革命修辞,而应该是一种微观的、鲜活的、流动的、可识别的生活内容和底层修辞。
可见,唯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成果进行必要的话语转化,才能真正内化为公众本能的、直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诉求。
比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如何实现其网络语境下的传播大众化?这客观上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置于特定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社会文化事件中,比如西方国家四处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周边国家抢注中国传统文化商标等等,公众唯有清晰地意识到这些政治或文化事件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内在关系时,方可真正识别并领悟爱国主
义、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优秀资源,在不断吸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增强吸引力。
同时,必须看到网络文化中存在着“西化”、“淡化”、“俗化”的不良现象,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赢得网络文化发展主导权、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健康发展方面面临着新的时代任务。
此外,为了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要把民族语言和网络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言的通俗性、趣味性、朴实性,避免语言的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
要善于运用大众的常用的语言、组合大众熟悉的典故事例、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阐发和宣传,这是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大众中去的有效方式。
2. 新媒体语境下的渠道创新与公共参与
基于数字传播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在传播形态上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
网络传播突出互动性,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呈现更加明显的大众化特征。
尤其是博客、SNS等新兴网络媒体形态,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并且加速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其理论本身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本土化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毛泽东思想,并且获得广大劳动人民的接受和认可。
而在数字技术崛起的今天,我们又当如何合理解读这一经典理论呢?网络传播的开放、自由与互动特点,为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提供了新的契机。
首先,网络传播覆盖面广,这一群体占有最主要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力,是社会生活中群体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将新鲜的理论成果迅速地传递给普通大众;其次,网络群体容易形成特定的社交网络,如网络社区、博客、即时通信工具等,通过对每个群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分析,实现具体内容的定向传播;最后,人际传播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个体通过编码/解码,对理论进行个人化的阐释,有利于传播的进一步交流与扩散。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普通大众的利益,强调公共参与意识的激活与落实。
那么,在公共政治决策中,群众的意见如何表达?通过什么渠道表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意见又该如何协调、聚合呢?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此类问题层出不穷。
而受制于既有政体的规制,在严格的政治流程线上,公众的意见往往不能得到清晰完整的表达。
基于人际交往传播的网络环境成为公共意见生产、交流和表达的主要渠道,从网民自发调查、人肉搜索、“两会”网络直播到微博问政,一个个媒体事件的背后包含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
比如在厦门2006年PX事件中,正是借助各种新媒体渠道,环保话题在社会底层迅速传播,人们通过QQ群、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等多种方式参与政治,最终促使对环境可能带来灾难性创伤的PX项目撤离厦门。
显然,正是因为新型传播渠道和交流方式的不断创新,公民可以以最小的成本积极参与到公共决策中,这无疑提升了公共政治决策的质量。
[1]面对转型时期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国公民新的话语表达空间日渐成长,网络环境对于推进深层社会互动、完善意见表达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成果的网络传播,更需拓展公民的意见表达空间,完善意
见表达的渠道,唤起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这便客观上需要我们再在新媒介语境下不断探索新的信息渠道和交流模式。
二、网络传播境域中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1. 网络事件与价值导向
当前中国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转型时期,原有的利益关系在现代主义浪潮下已经濒于消失,而新的制度与环境建设依然面临诸多不可控的因素,因此,这是一个矛盾叠出的时代,尤其体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
2006年,全国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多达6万起,200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8万起。
[2]这些事件大多都是由网络的裂变传播引发,或者是制造网络围观,进一步激化了事件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比如,“石首事件”、“天价香烟事件”、“史上最牛官员语录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张家港官太太事件”、“局长日记事件”、“六九圣战事件”。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矛盾与冲突根本上体现为不同利益群体价值体系的冲突,因为社会转型制造了一个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与安全的潜在伤害,这在客观上需要主导性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网络是各种文化交汇和斗争的前沿阵地,我们有必要研发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软件、交互系统和实践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不同区域、行业、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范围,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而网络事件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积聚公众注意力,使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议题,这既是考验马克思主义应对具体实践问题的评价契机,同时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契机。
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保网络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不懈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思潮,抢占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和制高点,把网络打造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平台。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凝聚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人民群众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
三是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和力。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基础。
总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网络文化境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过程中,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