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

合集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9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9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9篇)研读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发放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给每位学生。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理解诗文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内容和结构。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文的内容和结构。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欣赏诗文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欣赏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欣赏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表达对诗文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的欣赏。

第四章:感悟诗文情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认同。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感悟诗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全文主旨b) 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c) 运用主旨来分析并解析该文本2. 能力目标a) 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b)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总结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a) 激发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兴趣b)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该篇文章,提高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认识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2. 课堂教学a) 展示让人感动的图片,让学生叙述其感受b) 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旨,让学生理解全文主旨c) 阅读全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d) 理解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及语言表达以及修辞手法e)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就各自的解读进行交流,扩展深化学生理解f) 基于全文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就孝亲、助人为乐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同时也呼吁学生发扬这些传统美德3. 课后拓展a) 让学生完成练习,调研、总结与孝亲、助人为乐有关的历史名人及事迹b) 进行自我检测,检查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张会能力c) 让学生写一篇名人传记作业,重点介绍其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表现和作为四、教学评估1. 能达到 55 分:能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2. 能达到 70 分:已掌握文章要点,能够理解文章意思并能加以应用3. 能达到 80 分以上:基本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能够口头及书面表达五、教学要求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练习、勤于思考和创新的良好习惯。

同时,注意课堂互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一篇名叫《打手掌》的文章为例,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理解和分析文章、讨论孝亲和助人为乐的重要性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关注他人的痛苦和挣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读和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3. 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残损的手掌”、“黑暗中的摸索”等。

(2)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生活的艰辛、对理想的追求等。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我用残损的手掌》。

2. 相关资料关于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六、教学作业1. 让学生背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如《雨巷》、《寻梦者》等,感受其诗歌风格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供学生查阅《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的原文。

2.打印《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的翻译文本供学生阅读。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我用残损的手掌》,告诉他们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在困境中奋发向前的诗歌。

步骤二:鉴赏诗歌(15分钟)1.让学生先自己阅读一遍《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

2.分析诗歌的词语和意象,解释生僻的词语。

3.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翻译文本,对比原文和翻译文本的差异,思考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影响。

步骤三:理解诗歌意义(2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2.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步骤四:个人反思(10分钟)让学生写一篇个人短文,表达对《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感悟和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2.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 3.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4. 这首诗对你有何影响?步骤五:分享和总结(10分钟)请有意愿的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短文,让其他学生进行听众反馈和互动。

总结学生的观点,加深对《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五、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阅读其他类似题材的诗歌,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通过个人反思和分享,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龙口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伦(屏显图片)。

当日寇的铁蹄,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其中有任常伦这样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颗倔强抗争的灵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

看文弱的他,怎样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听诗人的他,怎样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曲游子吟。

一、听游子吟1、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也请同学们用心倾听诗人蕴含的情感。

(在音乐声中范读。

)2、对老师的朗读,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同学们激情地,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

注意,自己读自己的。

请珍视你的朗读体验。

3、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

老师要补充一点戴望舒的资料: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被称为抒情才子。

(屏显: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国四才子》张红萍著)下面,我们就要品一品这位抒情才子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也要学一学这位抒情才子怎样来抒情。

二、品才子情(一)我们从字面可以看出,诗人摸索到的内容有这些:(屏显:摸索这一角那一角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那辽远的一角)老师想知道:红色字体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北到南)你能看出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国土沦陷。

)(二)老师还想知道:通过这些内容,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出诗人还摸索到了什么呢?(板书:摸索)让我们再次和这首诗的语言亲密接触,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请每个小组将你们小组的一个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写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围。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导引课:一、导入题目:重温光阴,感受生命1、以展示一组百年老照片为导入,引起学生对光阴的思考。

2、请学生照片中人物的状态、年龄、穿着、环境等方面进行描述,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百年前的生活的理解。

3、老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审视身体在不同时期、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引发学生自我认知。

二、自主学习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1、学生在分享阅读中了解新词汇,并自主学习阅读短文,梳理文章结构。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设问,从不同角度挖掘短文中的意义,并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文章所表述的思想和情感。

3、学生单独、分组完成异构性阅读任务;边阅读,边把认为重要、难懂、值得商讨的内容记录下来,等读完之后,集中同学们的困惑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解决疑难。

三、合作探究题目:手掌的奇妙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手掌的奇妙;记录神奇的手和触控的感受;集思广益,分享小组的体验和思考。

2、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如制作折纸、雕刻、拼图等,体验手指的微妙机制,感悟手的神奇,转变对身体的认知。

四、评价1、引导学生使用评价工具,展开自评、互评和分析评价;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发现问题所在;检查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自学和合作习惯。

学习反思:《我用残损的手掌》讲述了一位女性残疾人的故事,她的手残缺,但她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手去探索神秘的世界。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人类的身体是多么的神奇和所不为人知的灵性。

这位女性的意志十分坚定,她不为残疾所限,而是以更加努力的态度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通过本次阅读我也发现了手掌的奇妙,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工具,更是我们感受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5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5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5)简介本教学设计主题为《我用残损的手掌》,旨在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创意能力。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将学会如何将局限性转化为创造力,并培养对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敏感性。

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认识和理解残损手掌练习的目的和意义•在观察和表达方面提高技巧•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对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敏感性教学准备•材料:残损的手掌模型、纸张、铅笔、彩色笔或画笔•PPT 或投影仪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仪上展示一张残损的手掌模型图片,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你曾经见过类似的残损手掌吗?你对它有什么感觉?•你认为为什么会有残损的手掌出现?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残损手掌练习的目的和意义:•残损手掌练习旨在通过观察残缺不全的手掌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培养他们对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敏感性。

•同时,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通过发掘残缺之中的美和可能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活动设计(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设计,并提醒他们在活动中要保持放松和开放的心态。

学生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活动:1.每个学生分发一张纸和一支铅笔。

2.学生观察手里的残损手掌模型,并仔细观察其形态和细节。

3.学生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他们观察到的残损手掌的形状。

他们可以选择绘制全部手掌或只是其中的某个部分。

4.学生使用彩色笔或画笔为手掌上的细节着色,可以选择使用现实的颜色或自己喜欢的颜色。

5.学生可以在绘制完成后,对他们的作品做一些简单的修饰和润色。

4. 分享和评价(15分钟)学生们完成绘画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分享和评价的环节。

教师可以这样安排:1.每个学生依次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

2.其他学生可以针对作品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议和意见。

3.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

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二、听读,品意象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三、想象,知情感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教学目标1、识记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

2、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地背诵全诗,品味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体会诗歌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4、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线索。

2、学习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主题。

3、通过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情感,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企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珍惜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及寄予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雨巷,撑着油纸伞,“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伞”,而在监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走近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州人。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1950年因哮喘病去世。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三、诗歌背景介绍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被捕,受尽酷刑,但他没有屈服,狱中写下了几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诗歌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热爱。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3。

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

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屈辱我们能够宽容,但绝不可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如何激情满怀地歌唱-—(板书标题、作者)二、吟诵1、在音乐声中范读。

请先允许老师依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您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行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您们告诉我您们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教师的教学行为及语言设计。

(1)“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和三个“那儿"指什么地方?明确: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2)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穿插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马上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特别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尽管特别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特别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如此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等待(二)》有人说朗读这首诗,您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腹腔里沸腾、这不愧是戴望舒诗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0201109153821)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0201109153821)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因为所描写对象的不同,诗歌前后两部分词语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

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从而把较为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诗歌的描写对象虽多,但读起来却并不芜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灰烬、锦幛、蓬蒿、憔悴、蝼蚁”等词语;2、进行诗歌美读训练,在美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不管艰难困苦坚持爱国信念的精神;3、理解诗中“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地图而引发联想的构思,体会诗歌不同形象对比的作用;4、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现代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诗歌美读训练;3、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教学难点:品读赏析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教学重点的突破:1、美读训练,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技巧示范为引领,小组合作练读为基础,最后达到全班赏读品悟的目标。

2、词语积累以及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拟通过以下教学环节完成:首先,布置预习,完成个人词语摘抄;其次,课堂听写字词;再次,将听写内容用大屏幕打出,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梳理;最后,借用大屏幕显示的诗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最终完成对诗歌构思以及情感变化的把握与理解。

教学难点的突破:找出诗中典型句子,从词语选择(炼字)、修辞运用、艺术再现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美读教学法:在较为理性的诵读指导中,引领学生感悟诗歌之美;2、小给合作探究法:在小组范围内,借助同伴的帮助,完成对诗歌的赏析;3、讲解点拨法:创设情境及恰当问题引领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非常的幸运,但是在几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那是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受尽凌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你被敌人逮捕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在监狱里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自由作答)
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今天我们要讲一位诗人,他同样被敌人逮捕,受尽非人的折磨,那么他会在监狱里干什么呢?他会不会在等饭吃?还是在等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家可能对这位诗人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首抒情诗大家一定知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大家应该知道他是谁了吧?
对,就是戴望舒,他在1928创作这首有着谈谈哀愁的抒情诗,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跟《雨巷》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戴望舒走出了江南寂寥的雨巷,收起了油纸伞,走进了敌人的铁窗,在铁窗下,唱出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大家可能对戴望舒不太熟悉,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3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加入中国共青团,作宣传工作,他在早年自费去法国留学,所以他的一些诗歌深受法国诗人的影响。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一系列的报纸和诗刊,
1942年春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酷刑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并创下这首诗。

现在让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诗朗诵。

在听的同时,请同学们全文的感情基调,并找出容易读错的字词。

并画出停顿和重音。

待会儿请同学试一下。

播放诗朗诵4分钟。

三、字词学习
教师黑板上书写: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堤上蹂躏
学生自读3分鈡
四、整体感知
大家读过之后,有没有发现作者前半部分的感情和后半部分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如果把全诗分层,你们会怎么分?第一层到哪儿?(我用残损的手掌总起全文)第二层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悲愤、痛苦。

因为诗人摸索到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第三层又是什么情感?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充满爱和希望)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来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教师讲明重音、节奏、语速、停顿问题。

全班朗读3分钟
四、正文学习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作者自己也被日本鬼子抓进监狱,在监狱中,诗人受尽折磨,甚至被打成残废,但是它始终没有屈服。

在这种坚强的意志下,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在前部分诗人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
注和真诚的爱和对日寇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暴行的极度憎恨。

同时,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和热爱。

(齐读第一二部分,找出意象)
我们看第一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大家想想,当时诗人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他可能去摸索广大的土地吗?(不可能)那么这句话是诗人的什么?(想象)也就是说从这句话开始到结尾都是诗人在监狱中想象。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诗人为什么这么写?“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然后诗人接着又摸到了什么?我请为同学说一下。

(家乡西湖、长白山雪峰、黄河、江南水田、荔枝花、渔船)
同学们我们先看这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诗人在这里提到这一片湖,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湖吗?(我们看下一句“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个湖又在诗人的家乡又有如此美景,只能是西湖)我们看西湖以前是“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春天,绚丽夺目的鲜花像锦障一样开满了整个河堤。

夏天,道路两旁绿柳成荫,折断柳条散发出奇异的芬芳。

这是非常美好的西湖胜景。

而现在呢?诗人自己身在牢狱,他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诗人为什么先写自己的家乡西湖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浓浓的思乡之情)
大家在看这几句是有什么特点?(堤上繁花如锦障—视觉。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嗅觉。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触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也感到诗人的浓浓思乡之情。

是的,任何人在遇到困难,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自己的家。

诗人也不例外。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板书)——北方
黄河水混浊(板书)——中原
江南水田蓬蒿(板书)——南方
荔枝花憔悴(板书)——岭南
渔船苦水(板书)——南海
1、作者选取意象非常讲究,从北到南,这说明什么?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
践踏的痕迹。

祖国的半壁江山都已沦丧。

2、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侵
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国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

齐读第三部分,用诗中一句话概括辽远一角
诗人所说的“辽远的一角”指的就是哪儿?(解放区)诗人用什么词来形容的?(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1.前部分消极,暖色调;后部分积极,冷色调。

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2.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
3. 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作者认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齐读。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切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到现在为止我们基本上学完了整首诗,那么请同学们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本文出现的意象很多,像西湖、长白山的雪峰。

但看起来为什么一点都不乱呢?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五、诗歌表现方式和语言特色
1.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3.以这两句开头有什么作用?统摄全诗。

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

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5.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比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拟人)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