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教案
小学科学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了解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和四季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2. 描述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大球仪、小球仪和灯泡。
2. 不同季节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描绘日升日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观察天文现象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观察小球仪的自转:教师在教室的中央放置一个小球仪,用手自转它,并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仪自转所带来的影响,如出现昼夜变化。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
3. 学习新知(20分钟)a) 地球自转的原理:教师使用大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b) 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教师根据季节变换的图片,由全球到半球,让学生观察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导致的四季变化的原因。
4. 深入实践(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关于太阳、地球自转、公转和四季变化的海报或模型。
b)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太阳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归纳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整理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6.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扩展问题,如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相反,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7.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总结地球自转、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珍珠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珍珠鸟》是当代作家冯骥才于1984年创作的⼀篇散⽂。
此⽂描绘了在⼀丛绿意盎然、充满⽣⽓的吊篮⾥的⼀只鸟笼⾥,⼀只红嘴⼩精灵在快乐地飞来飞去的图景,谱写了⼀曲⼈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信赖也是⼈类社会⽣活的准则这⼀寓意。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4课《珍珠鸟》课⽂原⽂ 真好!朋友送我⼀-对珍珠鸟,放在⼀个简易的⽵条编成的笼⼦⾥,笼内还有⼀卷⼲草,那是⼩鸟舒适⼜温暖的巢。
有⼈说,这是⼀种怕⼈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
那⼉还有⼤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
我便⽤吊兰长长的、串⽣着⼩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般⼜细⼜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在了。
⼩鸟的影⼦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脑袋瞅瞅我。
我们就这样⼀点点熟悉了。
三个⽉后,那⼀团越发繁茂的绿蔓⾥边,发出⼀种尖细⼜娇嫩的鸣叫。
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
我呢,决不掀开叶⽚往⾥看,连添⾷加⽔时也不睁⼤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忽然有⼀个更⼩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哟,雏⼉!正是这⼩家伙! 它⼩,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钻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母:红嘴红脚,灰蓝⾊的⽑,只是后背还没⽣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点。
它好肥,整个⾝⼦好像⼀个蓬松的球⼉。
起先,这⼩家伙只在笼⼦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飞来飞去,⼀会⼉落在柜顶上,⼀会⼉神⽓⼗⾜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豪的名字;⼀会⼉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只要⼤鸟在笼⾥⽣⽓地叫⼀声,它就⽴即飞回笼⾥去。
我不管它。
这样久了,打开窗⼦,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会⼉,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花之歌》是⼀⾸散⽂诗,也是⼀篇充满哲理的美⽂。
诗⼈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4课《花之歌》课⽂原⽂ 我是⼤⾃然的话语,⼤⾃然说出来,⼜收回去,藏在⼼间,然后⼜说⼀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与群鸟⼀起为它送⾏。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昼的那只硕⼤⽆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掌。
我总是仰望⾼空,对光明⼼驰神往;我从不顾影⾃怜,也不孤芳⾃赏。
⽽这些哲理,⼈类尚未完全领悟。
________ 本⽂作者是黎巴嫩的纪伯伦,译者仲跻昆。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4课《花之歌》教案1 教学⽬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理解课⽂内容。
2.整体把握这⾸散⽂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喻、拟⼈、排⽐等修辞⼿法,体会以物喻⼈、寄托诗⼈⼼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体会⽂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揭⽰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乐⽚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歌曲,还有西⽅的古典⾳乐。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内容分析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西汉王朝的兴衰,二为东汉王朝的兴衰。
其中,西汉的兴盛是本课内容的主体部分,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是本课内容上着墨最多之处。
东汉兴衰起伏的历史是本课的另一主要内容,但是相比于西汉兴盛来说,无论是内容体量还是学习深度都要差一些。
因此,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中心,学习理解汉朝盛衰的历史过程并从中总结规律与教训。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其认识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对历史的认识还不够理性和客观,历史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是并不稳定。
三、教学目标1.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史事,知道两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从中体会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分析并理解中国古代君主施行不同政策对封建国家兴亡盛衰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影响历史发展的具体因素,认识历史的规律性。
3.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对文化昌盛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汉王朝的兴衰更迭,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巩固。
难点: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信息。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中心线索应该是围绕两汉王朝兴衰阐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表现、原因和意义。
但是,如果单纯讲述王朝兴衰的历史,会使本课的线索过于突兀和单一。
故本课的设计以丝绸之路在两汉的开辟与兴衰为明线和主线,以两汉王朝的兴衰为暗线和辅线。
明线重具体,暗线重抽象;明线重感性,暗线重理性。
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以汉朝的丝绸之路作为本课的导入,简单介绍丝绸之路概况,并以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作为观察历史的载体,走进历史的深处,探索丝绸之路背后的因果关系。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中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教案是以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是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和帝国的繁荣。
教材还介绍了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古希腊城邦制度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相关史实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希腊的城邦制度,认识希腊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了解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和帝国繁荣,认识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和帝国繁荣的原因及其意义。
3.希腊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希腊城邦制度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相关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希腊城邦的代表性案例,如雅典、斯巴达等。
3.比较法:比较希腊城邦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包括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重点介绍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案例。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和帝国繁荣。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小学科学第4课:《电能和磁能》(教案)
小学科学第4课:《电能和磁能》(教案)电能和磁能(教案)引言:本文为小学科学第4课《电能和磁能》的教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电能和磁能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并鼓励学生参与与电能和磁能相关的实践活动。
一、课程目标:1. 理解电能和磁能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电能和磁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索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课前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2. 实验室用具:电池、电线、灯泡、铁钉等;3. 图片和视频资源:展示电能和磁能的应用场景,如电风扇、电灯、电磁炉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发学生对电能和磁能的思考。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你们知道电灯是如何点亮的吗?电风扇是如何转动的呢?”等。
2. 探究电能(20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电能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b.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c.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电能是一种能量形式,它可以使灯泡发光、电风扇转动等。
3. 实践活动:小灯泡亮起来(30分钟)a.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电能的转化过程。
b. 实验步骤:i.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连接电池和灯泡。
ii. 学生观察,在闭合电路的情况下灯泡是否亮起来。
iii. 学生讨论为什么灯泡亮起来,引导他们将答案归结为电能的转化。
c.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从而使灯泡发光。
4. 引入磁能(15分钟)a. 教师使用课件和实物,介绍磁能的概念和特点。
b. 教师展示一些磁力的应用场景,如吸铁石、冰箱门上的磁铁等,引发学生对磁能的探索欲望。
5. 实践活动:探究磁力(30分钟)a.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磁力的作用和特点。
b. 实验步骤:i. 学生使用铁钉和磁铁进行实验,观察磁力的效果。
2024年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2024年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明治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及启示。
具体章节内容为:1.黑船来航与明治维新的背景;2.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3.明治维新的成果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理解其发生的必然性;2.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3.通过学习明治维新,培养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内容及其影响;重点:明治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及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日本国旗、国徽等元素,引导学生关注日本;(2)提出问题:“为什么日本能够在近代迅速崛起?”,引发学生思考。
2.新课内容(1)讲述黑船来航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2)详细介绍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内容;(3)分析明治维新的成果及影响。
3.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举例说明日本在近代崛起的例子;(2)讨论明治维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4.例题讲解(1)明治维新的背景是什么?(2)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有哪些?(3)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5.随堂练习(1)选择题:关于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的选择题;(2)简答题:简述明治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
六、板书设计1.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2.(1)背景:黑船来航(2)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兵制改革(3)经济改革:殖产兴业、土地改革(4)文化改革:文明开化、教育改革(5)影响:日本崛起、民族振兴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简述明治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2)谈谈你对明治维新的认识,以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答案:(1)见板书设计;(2)示例: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第4课西汉与东汉教案
第4课西汉与东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巩固统治的措施以及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成就。
2. 认识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理解两汉衰亡的原因。
3. 掌握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在西汉的建立过程中,历经了数年的战乱和纷争,最终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建立了汉朝,并定都长安。
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不稳定,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理下,国家逐渐走向了繁荣和稳定,这个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2. 西汉的强盛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逐渐走向了强盛。
特别是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外扩张和战争使得西汉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3. 东汉的兴衰东汉是在公元25年由光武帝刘秀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然而,在汉明帝和汉章帝的治理下,国家逐渐走向了繁荣和稳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东汉的衰落。
4. 两汉的文化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并对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佛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重要著作的诞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讲述汉初的“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以及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实施。
西汉的强盛:讲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措施,以及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
东汉的兴衰:讲述光武帝强化政治权力、重视经济和儒学,东汉的政治经济问题,以及两汉的农民起义与其灭亡。
第4课可爱的家—外婆的澎湖湾(教案)
2.增强情感表达:借助歌曲学唱,引导学生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亲情、乡情,发展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传递能力。
3.培养音乐素养: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如音乐符号、节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增进团队协作:通过分组合作演唱、动作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强化文化理解:了解歌曲背景,感受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可爱的家——外婆的澎湖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一首歌是如何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歌曲节奏的准确性: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掌握歌曲的节奏。
-音乐符号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图示、示范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乐符号的作用,并在实际演唱中加以运用。
-情感表达的深度: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歌曲中的主人公,引导他们深入体会歌曲情感。
-动作创编的创意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歌曲的情感和节奏出发,创编具有个人特色的动作,提高创新能力。
2.教学难点
-歌曲节奏的准确性: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节奏是难点。
-音乐符号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初次接触反复记号、延长记号等音乐符号,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
-情感表达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曲中的情感,将其正确表达出来。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4课《你待同志亲如一家》|人音版(简谱)(2023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你待同志亲如一家》这首歌曲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精神的歌曲,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力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歌曲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的旋律、节奏、歌词: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歌曲的基本元素,为正确表达歌曲情感打下基础。
-理解歌曲创作背景和传达的精神: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歌曲演唱技巧:包括音准、音色、呼吸控制等,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歌曲情感的表达:如何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准确传达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而非仅仅是唱出旋律和歌词。
-团队协作和配合:在合唱、小组合作过程中,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举例解释:
-针对音准控制难点,可以通过音阶练习、音程跳跃练习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
-在情感表达方面,教师可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曲情感,并在演唱时进行表达。
-对于团队协作和配合,教师可以设置明确的分工和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互相倾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演唱任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4课《四个太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四个太阳》这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画出四个不同颜⾊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希望⼀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地和美好的⼼愿。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教版⼩学⼀年级下册语⽂课⽂第4课《四个太阳》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教版⼩学⼀年级下册语⽂课⽂第4课《四个太阳》原⽂ sì gè tài yáng 四个太阳 wǒ huà le gè lǜ lǜ de tài yáng guà zài xià tiān de tiān kōng gāo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
⾼ shān tián yě jiē dào xiào yuán dào chù yí piàn qīng liáng ⼭、⽥野、街道、校园,到处⼀⽚清凉。
wǒ huà le gè jīn huáng de tài yáng sòng gěi qiū tiān guǒ yuán 我画了个⾦黄的太阳,送给秋天。
果园 lǐ guǒ zi shù le jīn huáng de luò yè máng zhe yāo qǐng xiǎo huǒ ⾥,果⼦熟了。
⾦黄的落叶忙着邀请⼩伙 bàn qǐng tā men cháng cháng shuǐ guǒ de xiāng tián 伴,请他们尝尝⽔果的⾹甜。
wǒ huà le gè hóng hóng de tài yáng zhào liàng dōng tiān yáng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尖、说”等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折文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地”的字音;会写“天、四、是”3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丽。
3.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折文等3个偏旁;会写“四、是”等字。
【教法】互动合作、注重情趣【学法】朗读感悟,积累语言,在生活中识字,运用生活情趣,自编儿歌。
【课前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
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小朋友们,咱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猜猜图上放的是什么季节?(课件依次出现: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白雪皑皑等)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每猜对一幅,就在图片上方出现春、夏、秋、冬中的一个答案,并随机进行生字教学。
]卡片出示“夏”,这个字你认识吗?怎么认识的?卡片出示“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左边我们叫它“禾字旁”,卡片出示,齐读。
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秋?卡片出示“冬“,齐读。
师:这四个季节合在一起,我们称它们为四季。
(板书四季)二、初步感知1、有个小朋友把这么美的景色给写成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题目就叫“四季”,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读题)2、听到小朋友这么美的朗读,知道这首有趣的儿歌,有四位新朋友也赶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快来认识一下。
3、激趣学习:出示注音的词语:草芽、菏叶、谷穗、雪人请大家大声自由读词语,然后请几位小老师带大家亲切地和“它们”打招呼,多种形式读。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本课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难点: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本课解读: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商朝和周朝,国家地域扩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
这些制度与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上仍是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性格上,比较活泼好动同时注意力容易转移。
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才刚开始,对于学习历史的方法还需要加强,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同时还需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历史兴趣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参与更多。
教学目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使用教材。
分析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材料分析,认识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辩证看待分封制。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通过对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难点: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板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大禹立夏家天下1.夏朝2.世袭制二、商周更替国成型1.商朝2.西周:分封制三、兴衰成败悟家国得民心者得天下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何尊。
教师讲解: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中,曾经介绍过一件西周时期珍贵的国宝:何尊。
尊底有一段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自己统治那里的民众。
第4课《牧民新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牧民新歌》中的某个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或歌词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我们将进行歌曲学唱的实践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例如:讲解装饰音在歌曲中的位置和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其增添的歌曲风格特色。
2.教学难点
-节奏掌握: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蒙古族音乐的复杂节奏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可能难以快速掌握并准确表现歌曲中的复合节奏。
例如:针对节奏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和模仿节奏,逐步克服难点。
-情感表达:歌曲的情感表达是另一个难点,学生需要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和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蒙古族民歌《牧民新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音乐欣赏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介绍蒙古族音乐的特点、乐器及音乐在蒙古族生活中的地位,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4.创编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蒙古族音乐元素,进行小组创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民族音乐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感知与欣赏:通过学习《牧民新歌》,学生能感受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美和节奏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第4课生活中的线条》教案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线条的基本知识,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线条,并能运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4课生活中的线条》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生活中线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第4课生活中的线条》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生活中的线条》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波浪线等。
2.线条的构成:线条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组合成各种形状。
3.线条在生活中的应用: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线条,如家具、建筑、服装等。
4.线条的情感表达: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表达不同的情感和画面氛围。
举例:家具的线条设计、建筑物的轮廓线条等。
(3)线条的情感表达: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表达不同的情感和画面氛围。
举例:粗线条表现力量感,细线条表现轻盈感。
(4)运用线条进行创作:学会运用线条进行绘画创作,表现生活中的场景和情感。
举例:用线条描绘人物、风景等。
2.教学难点
(1)线条的构成和组合:如何将线条组合成具有美感的图形和场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生活中的线条》的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线条这一基本元素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发现他们在学习线条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然而,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线条的种类和特点,学生们在认识直线、曲线等基本线条方面较为顺利,但在区分和运用不同线条表达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的细节,提高他们对线条情感表达的理解。
小学科学第4课《冬眠与迁徙》(教案)
小学科学第4课《冬眠与迁徙》(教案)《冬眠与迁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动物冬眠的原因及过程;b. 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及过程;c. 掌握常见的冬眠动物和迁徙的动物种类;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观察并记录动物的冬眠和迁徙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动物冬眠和迁徙的原因、过程以及常见动物种类;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并记录动物冬眠和迁徙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展示材料:动物冬眠和迁徙的图片、视频等;2. 实验用具:放大镜、图表、计算器等;3. 实验材料:观察冬眠和迁徙现象的动物、研究用纸、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的气温如何?2. 提问:为什么在冬天,我们天天吃饭、上学,而一些动物却冬眠了或者迁徙到其他地方?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分别讲解冬眠和迁徙的定义,并简单解释其原因。
a. 冬眠:指某些动物在寒冷、干燥等条件下进入一种休眠状态,以节省能量和保护自身。
b. 迁徙:指一些动物因为食物、气候等原因离开原生地,前往别处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2. 展示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了解冬眠和迁徙现象,并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或迁徙。
步骤三:实验活动(40分钟)1. 实验一:观察冬眠现象a. 分小组准备实验用具,每组观察不同的冬眠动物(如蝙蝠、松鼠等)。
b. 学生观察动物的冬眠状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在研究用纸上绘制动物冬眠的图表。
c.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动物进行观察?该动物冬眠的原因是什么?2. 实验二:观察迁徙现象a. 分小组准备实验用具,每组观察不同的迁徙动物(如候鸟、蛇等)。
b. 学生观察动物的迁徙状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在研究用纸上绘制动物迁徙的图表。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诗歌背景知识: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生平背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这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以下是相关难点:
-诗人生活背景的了解:如李白、王之涣、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生平经历,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以韵律和节奏为特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它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四首具体的诗歌案例。《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李白在夜深人静时的思乡之情;《登鹳雀楼》展现了王之涣登高远望时的感慨;《春望》体现了杜甫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注;《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是白居易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送别之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特定场景下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比如,在夜晚看到明月时,是否感受到一丝乡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
-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如诗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诗歌背景知识,突破学习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陈晓虎 2014.09.04`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理解,积累“震撼、瞥见、劫掠、惊骇”等词语。
4、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mp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一、导入新课。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后来,他们家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
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率先来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请问:聪明的你能猜出来,那两个强盗分别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那个婴儿是谁?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誉为“万园之园”。
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写的,写给当时法国军队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回信。
他会在信中说什么?二、我们检查一下预习的生字词。
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ê)见劫(jié)掠谴责qiǎn 震撼hàn 给(jǐ)予yǔ赞誉yù缀满zhuì绸缎chóu duàn 晨曦(chénxī) 惊骇(jīnghài) 瞥见(piējiàn) 弊端(bìduān) 憋闷(biēmen) 给予(jǐyǔ)送给(sònggěi) 琉璃(liúlí) 箱箧(xiāngqiè) 赃物(zāngwù) 肮脏(āngzāng) 树桩(shùzhu āng) 珐琅(fàláng) 砝码(fǎmǎ) 法律(fǎlǜ) 劫掠(jiéluè) 却步(quèbù) 朱鹭(zhūlù)角落(jiǎoluò) 角色(juésè) 缭乱(liáoluàn) 嘹亮(liáoliàng) 绸缎(chóuduàn) 野蛮(yěmán) 缀满(zhuìmǎn) 啜泣(chuòqì) 撺掇(cuānduō) 辍学(chuòxué) 制裁(zhìcái) 运载(yùnzài)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箱箧:小箱子。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荡然,完全弄光的样子。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惊骇:惊慌害怕。
体面:光荣;光彩。
给予:给,书面用语。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惊骇:惊慌害怕,文中指惊奇。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晨曦:晨光。
瞥见:一眼看见。
洗劫:把一个地方或一户人家的财物抢光。
行窃:盗窃。
劫掠:抢劫;掠夺。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业绩。
丰,多;伟,大。
赞誉:称赞。
恍若:仿佛。
三、放mp3.回答下列问题。
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提示: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2.巴特勒为何想要雨果为这事写封信呢?(即写信缘由)提示:巴特勒上尉想用雨果的声望为自己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3.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提示: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4. 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 ,巴黎有(圣母院) ,而东方有(圆明园)。
5.请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找出文中具体评价圆明园的语句及盛赞的词语。
言语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提示:总评:“世界奇迹”具体评价: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充满了敬意,语言优美而富有激情。
6. 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提示: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7、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提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8. 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提示:(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9.第3段在讲述园中之物时,作者是按着怎样的顺序进行的?都介绍了哪些内容?(分析“请您想像有……那就是这座名园。
”)提示: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
依次介绍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10.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提示:圆明园是东方艺术的典范。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艺术无国界)提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随着世界的发展,一切到最后也将没有国界。
11、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第二教时课型:新授、练习。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部分。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重点研读: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4、“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极力讽刺了侵略者的丑恶行径。
5、“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圆明园的物品虽然是富丽堂皇的,但强盗的行径是丑恶的,把抢来的东西展览,对于这群流氓和无耻行为的签到来说,不是展览“破烂”又是什么呢?6、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作者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和雨果对侵略者的愤怒谴责。
,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7、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8.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9.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当时怎样的情态?活化了其得意忘形的丑态10、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的含义?(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
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
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这正是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不是人民,而是治人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