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多镇连体式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探讨_李震

合集下载

热点08 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与城乡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8 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与城乡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8 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与城乡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在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重塑了沿线地区村镇聚落的空间体系,形成了不同空间结构类型,下图示意四种古村镇空间结构类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古镇早期的主要功能是()A.军事防卫B.观光旅游C.商贸交流D.传递文书2.乙所示的古村镇结构体系发育较为成熟,主要表现为()①有多个古镇②古镇间联系紧密③村落数量较多④呈网络化结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城镇化是区域城镇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某研究团队从城乡人口变动的视角划分城镇化地域类型(划分方法如左图所示),发现中国城镇化实现路径存在较强的时空动态性。

右图示意2000~2020年中国城市群城乡人口变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最主要的城镇化地域类型为()A.城乡扩张型城镇化B.城镇吸引型城镇化C.乡村流失型城镇化D.城乡收缩型城镇化4.由于东北地区工业基地衰退,21世纪以来黑龙江城镇化()A.从城镇吸引型转为乡村流失型B.从城镇吸引型转为城乡收缩型C.从乡村流失型转为城镇吸引型D.从乡村流失型转为城乡扩张型5.2010年以来西部城市群的镇化率提升明显,其主要原因是()①外出人口回流②人口出生率下降③本地人口就近城镇化④交通运输改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其实际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掎玉县等。

下图示意1955~2005年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五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995~2005年东京都市圈()A.中心城区为人口净迁出B.卫星城人口负增长C.远郊区人口增速放缓D.远郊区人口负增长7.东京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有利于()①分散中心城区城市职能②促使城市产业不断外移③远郊区环境质量改善④促进郊区城市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建设城市空中步行系统可以缓解城市中心空间容量不足的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小城镇发展协同度测度模型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小城镇发展协同度测度模型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小城镇发展协同度测度模型李桂君;杜磊;李玉龙【摘要】Urbanization is a booming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where small town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The small town is an important link , which accelerates the function radiation from cities to rural are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self-organization in small tow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fore,urbanization quality can be measured well by synergy degree. Based on defining subsystem oftraffic,communication,health,education and culture,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industrial economy and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the paper reveals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mall towns,and constructs their order degree models of subsystems and synergy degree model of the complex system. these models which have certain universality and the unceasing investigation in a specific area will establish a valuable database,whi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 and decision reference for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mall towns in our country.%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了大中城市向农村的功能辐射,是大中城市和农村联系的重要纽带。

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摘要:近年来,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思想,城市化推进的不断实施确实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使我国民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但是其发展策略也存在弊端,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建,对周边土地的侵占越来越多,周边环境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近期发改委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以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面对多元化的新时代,规划人员应利用新方法,树立新观念,严格落实中央最新发布的相关城乡统筹一体化管理决策,提升城乡之间的互动性、互通性,将二者紧密联系,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新形式;城乡规划;城乡融合发展1规划设计中应用的主要原则1.1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原则,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多。

在乡村景观引入城乡规划设计当中坚持开放性可以将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才可以保证最终规划设计的效果与人民群众审美相符合,根据时代发展特点来进行规划设计,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坚持开放性原则的时候需要掌握分寸,在乡村资源利用过程当中进行适当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对乡村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且还可以对乡村环境进行合理保护,城市与乡村之间共同发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1.2科学系统规划的原则城乡规划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是对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城乡过渡协调、地域资源划分、构建方案实施等的综合部署。

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当地气候、人文特点、民众生活习惯、地域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充分收集民众意见,集思广益。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将建筑学、工程技术学、自然学等多学科专业人才融合在一起。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经验、问题及路径优化:一种嵌入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济南市x社区的实践为例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经验、问题及路径优化:一种嵌入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济南市x社区的实践为例

2023年8月第4期总第142期四川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SICHU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August,2023No.4(TotalNo.142)作者简介:1.毛春合,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徐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23-01-10基金项目: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2ZCY046);青海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博士)项目(项目编号:2021XJG06);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GY2204);青海民族大学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项课题(项目编号:ESDYJ09)。

【中图分类号】D669.3;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23)04-090-11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经验、问题及路径优化:一种嵌入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济南市X社区的实践为例毛春合1 徐 珍2(1.2.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0)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目前,因城镇化发展产生了大量“村改居”社区,“村改居”社区治理问题尤为突出。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嵌入性理论,结合济南市X社区“村改居”治理的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总结“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剖析了新的历史起点,“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村改居”社区治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研究发现,可以从发挥党建引领“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核心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筑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意识,完善“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后续政策以及提升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治理能力五个维度出发优化“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嵌入性理论;“村改居”社区;社区治理一、问题的提出“村改居”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之一,表现为“亦乡亦城”,其在治理中也存在诸多挑“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经验、问题及路径优化:一种嵌入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济南市X社区的实践为例战。

十种小城镇发展模式.doc

十种小城镇发展模式.doc

十种小城镇发展模式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小城镇目前有十种发展模式第一、城郊的卫星城镇充分利用邻近大中城市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

坚持充分利用近城区位优势,三类产业同步发展的优势和促进城镇建设上台阶、管理上水平的优势,从而取得发展上的优势。

第二、工业主导型中心镇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聚规模效应,应该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实行一镇一品。

集群化是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分工,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以整体切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新型产业组织。

村镇企业集群是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好路子,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成功。

第三、商贸带动型用传统、新兴的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加上市场技术优势和管理,推动市场远近吸引辐射。

以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繁荣,服务工业、服务农业和建设城镇。

这类城镇要十分注意培育交通优势,优化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把这三方面优化了,就可以把商贸兴镇的路子继续延续下去。

第四、交通枢纽型利用交通便捷、运输量大、信息快、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实行交通促流通,以路兴镇,但也要防止出现沿着骨干公路建城镇,一条大马路,两排卷闸门。

这种模式是很糟糕的,其结果是既造成了交通安全的恶化,又破坏了城镇景观,浪费了土地,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第五、工矿依托型为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生产。

这些小城镇既要找到接续性的产业,又要做好原来的工矿服务,这是很重要的。

第六、旅游服务型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搞好旅游服务,实现“山上游、山下住”,既保护自然资源,又能够开拓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形成农民自我建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可谓一举两得。

第七、区域中心型特别是县城要依托有利的政治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技术区位、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形成县、市的中心镇。

第八、边界发展型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第九、移民建镇型要注重新建镇的规划和建筑质量。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结构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产生了许多影响,涉及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探讨这种重塑对农村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

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逐渐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城市工业的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少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同时,农村的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增多,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不再完全依赖于耕种土地谋生。

农村社会的职业结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农民职业地位逐渐被农村工人和服务业从业者所替代。

这些变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的层次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二、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民工问题城镇化过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

这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

大量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打工,他们的家庭与村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面临着重新构建的挑战。

首先,农村人口流动导致了农村社会家庭结构的重组。

许多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或者只有妻子照顾家庭,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常态。

这种家庭结构的调整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和老年人照料问题等。

其次,农民工的流动不仅影响了家庭结构,还对农村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工的劳动收入支撑了农村社会的经济,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他们也将城市的风貌和现代化理念带回农村,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多元化。

三、农村教育与知识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对农村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方面,城镇化使得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农村的城镇化也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的建设和改善得到了更多重视。

农村的城镇化还推动了农村知识结构的调整。

宜居小城镇评价与建设研究

宜居小城镇评价与建设研究

文化设施,还有包括交响乐团、合唱团、博物馆、 居小城镇评价与建设中应结合小城镇发展特征制定
艺术馆等在内的众多文化设施,提供了高端特色的 相应标准与策略。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以下
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高素质人才入驻。
特征。
国内学者对宜居小城镇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
2.1.1 人口结构特征:老年人与青少年比例较
ZHAO Yi, LI Hongzheng
5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small towns is the dual
小 城
requirements of people's pursuit of livabl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Firstly, the
关键词:小城镇;宜居性;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响水县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1.01.002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21)01-0005-1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Small Towns
“宜居性”是指适宜人类居住的程度,其研究 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
对象为人类聚居空间,是衡量人居环境“宜人”程 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宜居性”的概念最早应用于
度六个维度,构建了 28 项二级指标、64 项三级指 标,对城市宜居性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8]。2020 年 3

多中心规划下的旅游小城镇商业空间规划思考——以塘栖镇规划实践为例

多中心规划下的旅游小城镇商业空间规划思考——以塘栖镇规划实践为例

多中心规划下的旅游小城镇商业空间规划思考*——以塘栖镇规划实践为例范文艺,岳子全摘要:多中心现象是国内外城市发展中常见的现象,并已广泛作为一种空间规划策略。

在小城镇多中心结构规划下,其商业空间也正在实践着重新规划和组织。

研究结合杭州市塘栖镇已编制的相关规划对塘栖小城镇多中心结构规划进行了分析,结合实地调研解释了其商业空间在规划实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研究发现在规划实践中塘栖镇出现新、老商业空间并存,并伴随空间功能的转换,总体上形成了以古镇区复原型商业空间、老镇区提升型商业空间和新区规划新建商业空间共同构成的商业空间格局。

研究进而从商业空间体系规划的角度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规划思考。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多中心结构,旅游小城镇,商业空间,塘栖镇1 研究缘起多中心现象是国内外城市发展中常见的现象,并已广泛作为一种空间规划策略[1]。

多中心结构是指在城镇规划与发展中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功能又具有相对完善生长能力的空间组团。

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从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分别形成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和城市内部的多中心城市结构。

近些年来,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和新型城镇化全面实践大发展中,小城镇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多中心结构和形态在当代各类小城镇中普遍存在。

追其多中心结构的产生来源具有多样性,包括城镇规划中制定发展新定位、老城更新、新区发展、城镇迁移、产业调整等,并在小城镇规划中表现出来。

规划导向下形成的多中心结构现象在城市群区域和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已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2],它被认为是疏减城市中心就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压力的有效空间规划策略,是规划界对城市的积极反应。

相对于规划实践中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多中心结构现象,研究领域专门系统针对小城镇多中心结构规划下伴随的各种现象关注还不足,确有必要给予积极的研究回应。

2 旅游小城镇的多中心结构与空间体系规划*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25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典型旅游小城镇中心区商业业态分化机理及其管理模式建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3G020009):旅游村镇的商业业态分化机制及其管理模式建构;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308330257):旅游意象与旅游城镇化研究。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创新导报2013 NO.02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45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①赵元强(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研究中心)摘 要:我国小城镇发展已形成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历史文化名镇等几种模式,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模式是未来城镇化道路的一个关键。

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特点,东西部城镇化模式的差异性及影响不同模式的自然地理状况因素、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模式 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245-02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十八大报告指出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一致,良性互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因此小城镇发展不能采用一条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发展模式。

1 我国小城镇目前发展的几种模式目前我国各地小城镇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种小城镇发展模式。

(1)工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是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工业产值带动经济发展,最早是工农相结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典型小城镇主要有东台市富安镇、建湖县庆丰镇。

东台市富安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了国家一流蚕茧市场,一直从收烘、缫丝、织绸、绢纺、服装垄断式服务,被国家定为省级的茧丝绸集团典型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

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以发展现代绿色建材、水泥、钢筋混泥土等为主导产品的绿色建材集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与茧丝绸集团共同构成全镇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1工业产值超过7亿元。

采桑养蚕生产解决农民就业8000多人,平均每年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

近两年以来,已有近万名农民职工到小城镇上落户居住,有3000多户农民筹集资金3亿元建筑多片住宅小区和学校。

产城一体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模式探索_以蒲江县寿安镇总体规划为例

产城一体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模式探索_以蒲江县寿安镇总体规划为例

图 1 城镇尺度产城一体空间布局图 从丰田城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尺度下产城一体关注核心 是合理的构筑产城一体下的共生单元。通过梳理城市的生态
5
—— 科协论坛 ・ 2012 年第 8 期 (下) ——
工程技术
与 产业经济
此类区域用以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通过集中设置商业服 务和公共服务设施, 形成镇区中心。 居住区中心所处的街区主要是 C12 非市属办公) C21 商 ( 、 ( 业) C22 金融业) C23 贸易咨询) C24 服务业) C36 游乐) 、 ( 、 ( 、 ( 、 ( 与 R22 公共服务设施) ( 的兼容。 (3)地块尺度。 街区尺度,着重明确重点区域内地块使用功能的兼用类 型及控制引导。主要制定了三种混合模式: 模式一: 满足产业工人、 居民日常生活诉求, 复合了文化 娱乐、 居住、商业服务、 餐饮等使用功能的一站式服务综合 体。 模式二:以产业链相连系的厂房综合体。以产业链相连 系的厂房综合体是以印务产业链为基础,横向复合印务产业 上、 下游产业空间载体的厂房综合体。 中、 模式三: 满足企业发展产业高端话诉求, 工业用地竖向 复合停车、 基础生产、 办公研发、 倒班居住等使用功能的产 研住综合体,并对三种混合模式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控制引 导。 3.2.2 多角色的协调规划 本次规划的设计团队与政府职能部门精诚协作,突破以 往传统的技术编制型狭义规划, 以全新的角色, 全程参与到规 划技术编制、 实施主体 (政府、 平台公司、 居民) 诉求协调和实 施方案指导的各个环节, 扮演了专业设计者、 沟通协调人员和 实施方案参谋的多重角色, 实践了 “城乡规划法” 中指引的政 研型广义规划。 3.2.3 重视生态可持续性, 将生态与城市、 产业有机融合 规划运用 “反规划” 的理念, 通过 GIS 技术分析, 对全域地 形、 耕地、 林地、 景观资源、 基本农田保护等生态类要素进行梳 理, 结合地形分析科学确定发展用地, 保留自然生态本底特色。 顺山水, 筑新城, 构建规划区的空间肌理, 融合城市、 产业、 生 态功能。 4 结语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杨陵区五泉镇为例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杨陵区五泉镇为例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杨陵区五泉镇为例1. 引言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以杨陵区五泉镇为例,本文旨在探讨该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杨陵区五泉镇概况2.1 地理位置杨陵区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五泉镇是该区的一个重要行政单位。

2.2 经济特点五泉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同时,该地还发展了畜牧养殖、果蔬种植等农副产品种植养殖业。

3.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3.1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在五泉镇,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是主要的产业链。

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与合作社合作,在加工和销售环节提供支持,并推动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超市。

3.2 农村旅游业发展五泉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地相关部门鼓励农民开展乡村旅游,通过开办民宿、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和品味地道的农产品。

3.3 农副产品加工业五泉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果蔬资源,发展了果蔬加工业。

通过加工制作果酱、蔬菜罐头等产品,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并拓宽了销售渠道。

4. 城镇空间与产业发展耦合关系研究4.1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在五泉镇,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呈现出一定的耦合关系。

主要表现在城市功能区划与产业区划相结合,即通过规划和建设不同功能区域来适应不同产业需求。

例如,在城市中心建设商贸中心、相关部门办公区,而在城市边缘则建设农业生产区和农产品加工区。

4.2 城镇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城镇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五泉镇的城镇空间结构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农业生产区域。

这种空间布局对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3 城乡交通与物流发展五泉镇通过发展交通和物流,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和资源流动。

价值链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研究

价值链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研究
区经济发展研究。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
族经济学、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0-17
1.1 资源管理力
资源管理能力因素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
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基础,表现在文化保护、生态保护
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一是民族文化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民族地区相对闭塞的地理条件催生出风格迥异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51 卷 10 期 刘阿丽等 价值链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研究
215
化遗产中,民族地区占 1 / 3 以上,具有巨大的文化潜在价值,
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依托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23,51(10) :214-217,223
价值链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研究
刘阿丽1 ,李忠斌2∗
(1.桂林旅游学院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2.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 特色小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点。 通过引入价值链理论,主要从资源管理力、
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以强化管理力,注重动态调适和新技术应用以完善支撑保障,从而提升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特色小城镇;民族地区;价值链;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 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0-0214-04
doi:10.3969 / j.issn.0517-6611.2023.10.048
会责任的竞争。 如乌镇的成功大部分原因在于决策机构具

农村发展的城乡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发展的城乡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发展的城乡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愈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乡融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如何推动该进程。

农村发展的城乡融合,是要把城市与农村两种经济结构、两种社会生活方式与两种社会管理机制相互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一发展模式的出现,为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下将分别就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和服务产业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农业作为农村的第一产业,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促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

农村地区可以引进高效农业技术和设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村与城市进行土地资源交换,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可以选择通过合作社等形式,扩大农业规模,增加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工业作为农村的第二产业,在城乡融合的推动下,可以通过农村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外部资本和技术,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

农村工业园区可以集聚农村各种资源,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为农村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农村工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的相关产业链延伸。

例如,农村工业可以将农产品直接加工成成品,提高附加值,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促进农村一二产业的密切结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服务业作为农村的第三产业,在城乡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城乡融合的加深,农村人口对于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

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形式的推进,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例如,农村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宽农民的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村人口对于居民服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为农村的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刻不容缓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刻不容缓

作者: 李素琴
作者机构: 多伦县教育局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统计
页码: 15-16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这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一、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市规划法》,小城镇属于城市范畴。

小城镇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终选择。

我国农村人口近九亿,剩余劳动力达四亿多,实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才二亿多,如何将剩余劳动力发挥其巨大的劳动潜能,使其得到合理的安排,给其出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展小城镇,开拓工业生产门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小城镇建设起来了,相当一部分农民脱离农村而进入小城镇,去从事加工业、建筑业及各种服务业。

由此,不仅可以使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道路,而且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第一产业就更有条件向着机械化、电气化、工业化方向迈进。

同时,小城镇建设,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有效手段。

城镇化的过程是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有效过程,也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着现代文明改变的有效过程。

随着小城镇发展,城镇文明程度随之不断提高。

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进入了农民家庭...。

浅谈小城镇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城镇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城镇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07-09T08:59:59.026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7期作者:李晓斌[导读]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现阶段,我国耕地保护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土地利用中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农民的合法权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此,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管理,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李晓斌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人民政府广西来宾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现阶段,我国耕地保护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土地利用中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农民的合法权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此,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管理,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需要优化结构功能布局,但是我国土地供需和管理,尤其是小城镇的土地规划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耕地保护不完善、城乡建设用地规划落后等问题。

对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推动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全面发展。

1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特点 1.1城市与农村有机结合小城镇是在县乡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以城市为发展基础,以乡村为发展的支撑,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可加速城市的前行。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也可推动周边乡镇村的全面发展。

相较于城市,小城镇中存有农业经济,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发展中呈现向城市型结构过渡的特点。

1.2周边城镇依赖度较高小城市和周边乡镇的联系密切,小城市中依然留有农业产业功能,对周边产业的发展具有辐射作用。

小城市建设发展和周边乡镇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要从周边乡镇吸引人口和物资等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可带动周边乡镇建设,这也成为小城市既定的发展规律。

1.3人口结构复杂,用地类型交叉县(乡)是小城市发展的前身,小城镇中农业是基础性产业。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模式及配套政策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模式及配套政策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模式及配套政策
何诗标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总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参与全社会利益分享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概括近年来各地小城镇建设实践的经验,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参考选择:...
【总页数】1页(P32)
【作者】何诗标
【作者单位】咸丰县县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研究 [J], 尚鸿雁;刘小东
2.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及环保政策的探讨 [J], 罗旭;李晓莉;蒋志强
3.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及环保政策的探讨 [J], 罗旭;李晓莉;蒋志强
4.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J], 郑树霞;王洪庆
5.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及政策建议 [J], 李政为;吴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三个方针和五个结合

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三个方针和五个结合

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三个方针和五个结合
何发明
【期刊名称】《国土经济》
【年(卷),期】2002(000)011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何发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北辰街道办事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旅游小城镇 [J], 韩军;吴继富
2.农城化改造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类型和开发模式——以牛道口镇试点小城镇设计和建设为例 [J], 王超
3.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和对策的思考——以大通县小城镇建设为例 [J], 祝存雄
4.走出山地特色小城镇发展新路——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纪事 [J], 朱浩; 谌晗
5.加大政策力度突出区域特色扎实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福建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研究 [J], 福建省"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课题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多规合一”李金山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多规合一”李金山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多规合一” 李金山发布时间:2021-07-26T16:54:48.97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作者:李金山[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缩小城乡差距、平衡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整体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中咨泛华设计研究院(云南)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缩小城乡差距、平衡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整体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及其下属村庄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乡村规划方式,力图通过“多规合一”的方法为当前阶段农村“规划多、规划杂、规划乱”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本文就当前阶段乡村规划的具体情况进行探析,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引言:我党十九大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振兴乡村,增强农业,改善农村生态,富强农民生活”的总目标,并下发《中央1号文》于各级政府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推进我国的乡村发展进程。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拓展一条行之有效的村庄规划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同年(2018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乡村地区机构改革,主推“多规合一”举措,力图增强对乡村地区各项资源的统筹、规划与整合,推进村庄规划的合理化、现代化。

作为城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村庄规划十分重要,然而目前除部分“多规合一”试点村庄,绝大部分村庄的规划内容体系已较为固化,对于“多规合一”的探索与实践不足。

如何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探索“多规合一”的具体实践方式,对于新时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多规合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民生的原则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十分重视的根本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区多镇连体式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探讨[摘 要]多镇连体式小城镇普遍存在于山区市县,在一定时期具有较大的辐射和聚集效应,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其行政区划的制约、地域界限的不清、功能的重复等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根据各个城镇的发展特点、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地域结构,对多镇连体式小城镇分别采取单中心、团状紧凑式和多中心、组团并进式等空间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城镇一体化的融合。

[关键词]多镇连体;空间发展模式;小城镇;城镇体系规划Discussion on the Pattern of SpatialDevelopment of Multiple Integral SmallTowns in Mountainous Regions/LiZhen,Ding Rui,Liu Jinyuan[Abstract] Multiple integral small towns usually existcities and countie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in acertain period of the history they have a great effectof radiation and assembly. But with the extension ofthe city, the restriction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theunclear boundary of the zone and the repeated func-tions , etc. have shown up. Therefore, based on the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strength, citysize and regional structure, etc. it is necessary toimplement the singly-centered and group impact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multi-centered and ag-glomerated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so as to reachthe goal of integration between city and town.[Key words] Multiple integration of towns,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mall town,Planning of town sys-tem□ 李 震,丁 睿,刘晋媛[文章编号]1006-0022(2005)11-0082-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城镇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就是在充分了解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城镇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区位特征及组合规律,针对城镇未来发展的趋势,选择最适宜的空间拓展模式。

良好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能够帮助城镇突破城镇发展的基础门槛,为城镇发展营造较为理想的拓展空间,促使城镇或城镇群在空间上呈现有机生长的态势,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地理、历史、行政、交通、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县域范围内小城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呈现出多种形式,其中之一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城镇(包括一些直接服务于农村的集贸乡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它们的城镇建成区在空间上紧密相邻,在地域上连成一体,而且它们是在没有地形的阻碍或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有的地形阻碍可视为不复存在的情况下的连体(比如两个城镇在历史上仅有一条河流或一座山体作为分界,二者之间可通过架设桥梁和铺设公路进行连接,其地形的限制可视为不复存在),我们将这类小城镇称为“多镇连体”式的小城镇(有的学者称之为“双镇连体”[1]),这种情况在我国的一些山区县市域范围内尤为常见。

本文以福建省福安市的几对连体小城镇为例来探讨不同的连体小城镇未来空间发展的模式。

福安市地处福建省的东北部,闽浙边界山区,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山脉西南部及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南隔著名的三都澳水域与东海相连,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市辖7乡(包括3个畲族自治乡)、11镇、3个街道办事处、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土地总面积为1 880.1 km2。

此外,福安还是我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境内有畲民6.3万人(2003年),占全市总人口的11%,占福建全省畲族人口的26%,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因此,其畲族文化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意义。

目前,福安市有多个小城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连体式组合状态。

在福安城区(韩阳镇)边缘分布有坂中、城阳两乡,两乡的地域范围早已被纳入到城区的建成区范围内,基本上构成了一体化的城乡结构;中部的赛岐、甘堂和南部的下白石、湾坞两对建制镇都是隔河相望,中间以一条河流——赛江为界。

而在市域西部总面积为230 km2的穆阳地区,则分布有两乡(穆云乡和康厝乡)、一镇(穆阳镇)、一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其中,穆云、康厝两乡的集贸镇区和整个穆阳镇域及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都位于面积约10 km2的穆阳溪和秀溪交汇的三角盆地内,属于典型的多镇连体式小城镇分布形式(图1)。

在城镇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城镇的规模均较小,经济实力弱,连体式小城镇通过资源重组,优势互补,对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大的辐射和聚集效应,存在一定的聚集优势。

然而从福安市目前的几个连体式小城镇的发展现状看,我们认为连体式城镇存在的问题更多,弊端更大。

2.1设置过多的行政区制约了城镇的发展根据费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中心,应是全区各类物资交易活动的平台、主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地,对全区的的经济和城镇发展具有“增长极”式的带动作用,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目前福安市的城区在北部的韩阳镇(老城区),此处集聚了全市一半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韩阳镇也是全市文化底蕴最深、吸引力最强的核心区。

然而城区用地评价示意图表明,目前老城区的可建设用地已经饱和,一些建筑实体甚至已侵占到了山体等不太适合于用作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而且城区四面环山,整体开发难度较大,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

在城区边缘的坂中、城阳地区,尚存有一定量的城市适宜建设用地,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城镇建设往往由多个部门负责,多头管理,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福安城区发展较为缓慢。

2.2城镇位置的偏僻影响城镇功能的发挥城镇应是区域内主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服务中心,按照中心地理论,城镇的布局应遵循边际效应最大化的原则,最佳布局应当在各服务区的中心。

然而多镇连体式小城镇由于各自位于其服务区的边缘地带,对边缘地区的辐射能力有限,影响了其社会经济中心功能的发挥,而且距离过近的城镇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离心排斥作用,进一步影响到城镇的健康发展。

2.3地域界限的不清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在连体式城镇中间的衔接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界限不清,机构重叠,辖区之间互相交错,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成为多部门管理的“热点地区”,而有的地方又成为“四不管”的真空地带,甚至还会形成“飞地”,给地区管理造成较大困难。

这种现象在福安西部的穆阳地区尤为典型,穆云、康厝地区的集贸区和穆阳镇区都位于面积约10 km2的山间盆地内,1998年成立的经济开发区又将两乡一镇中位于这个盆地内的20个村庄纳入开发区内,且行政隶属关系不变,这种超脱于乡镇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开发区的建设,也不利于乡镇的发展,导致开发区一直处于“只开不发”的尴尬境地。

2.4城镇功能的重复带来资源上的浪费由于行政主体不同,地方利益不同,连体式小城镇中的各个地区缺乏全局性的协调发展,导致城镇功能雷同、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重复建设等后果。

行政区划的分割使得本应集中的一些公共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其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各自形成了一套小而全的生产服务设施,近而不连,自成体系,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另外,多镇连体式小城镇在管理上还会出现体制不顺、政令不畅、财政压力大、农民负担重等弊端。

一个地区的城镇体系结构应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城镇间应具有不同的等级结构,尤其是面向农村的基层小城镇,它们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就是调整各个城镇的规模、职能,并进行合适的空间定位,同时还要兼顾到区域的整体利益,以使整个系统获得最佳的发展效益,因此,探讨多镇连体式小城镇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发展模式,将能有效地促进小城镇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鉴于每个小城镇在规模、职能、经济实力和空间结构上的不同,不可能存在普遍的范式。

在具体分析各个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和地域结构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组合模式的连体小城镇,其未来的发展模式我们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来考虑:(1)当城镇规模或实力相差很大时,可以考虑将相邻的较小的城镇或集镇并入较大的城镇或者重新给予空间定位,实行单中心、团状紧凑式的发展模式。

在强弱分明型的连体式城镇系统中,撤、搬相邻的小城镇有利于大城镇的发展,可以优化城镇间的组合,增强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合理有序的城镇布局结构,也可以优化系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图2)。

(2)当城镇规模和实力相当且距离适中时,连体式城镇可暂时维持现状,统一规划协调,实行多中心、组团并进式的发展模式。

当连体小城镇中的各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在空间距离上,它们暂时难以结合时,可以考虑采取多中心、组团并进式的发展模式,使之在空间发展上独立成团,在功能上合理分工。

同时优化城镇间的产业布局,协调职能分工,对于大型的生产和生活设施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局面(图3)。

(3)对于紧密相连的城镇群或组团,在技术能突破地域限制后,应尽量实行城镇间的整合,实行一体化发展。

通过整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城镇现有的规模效应和服务中心的在福安市的几对连体小城镇中,有两处是强弱分明型的,一处位于北部的福安城区(韩阳镇),附近有城阳、坂中两个工业型乡镇,目前已连为一体;另一处位于西部的穆阳地区,在穆阳溪和秀溪交汇的三角地带(面积约为10 km2),分布有两乡、一镇、一个省级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其中韩阳镇和穆阳镇的人口和经济实力都远高于周边的其他乡镇。

使用ARC/INFO软件对城区的用地现状进行三维模块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福安城区已基本无适宜的可建设用地,部分建筑用地已侵占附近的山体,只有边缘的城阳、坂中尚有部分土地可供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