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用 于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重难点总结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原理、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等领域。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教育心理学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科目。
本文将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重难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应的解析和学习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对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解释和应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原理与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法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教育原理包括认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教学法等内容。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法则探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对教育原理和教学法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够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发展心理学习和发展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重要内容。
学习心理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发展心理则关注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掌握学习和发展心理的相关理论,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能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科目,涉及到教育原理、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等内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原理和教学法、学习和发展心理等重要内容,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作为一名特岗教师,我深知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内容,虽然它们在整体试卷分数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它们却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上的相关资料很多,但它们可能会让人感到凌乱复杂,而且网上许多知识总结都已经过时。
因此,我上传了这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热爱教师行业的考生们。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和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世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和荀子。
9、孟子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荀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的专门讲古代大学教育的著作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的考证是由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学史上的奠基之作。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的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更具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历史。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4、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教与学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
5、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7、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待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桑代克西方教育心理学之父。
1897年《普通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斯金纳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布鲁纳美国认知主义,人本主义马思路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皮亚杰和维果斯。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对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作用教育心理学是关注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探讨学习者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影响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惩,以促进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
2.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脑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启发性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与兴趣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时产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供成功体验和设立明确目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兴趣与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领域或主题的主动投入与追求。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从而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2.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3.个体辅导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个体化的辅导和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全)
备考分工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教学心理一、名词解释(概念题)(P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旨在探讨高等教育情景中教与学的规律性。
二、简答题(P1-2)高等教育的特征(一)教育任务不同;(二)教育对象不同;(三)社会职能不同;(四)地位作用不同;(五)培养方式不同。
三、简答题(P2-3)高等教育的功能(一)文化传承功能;(二)文化选择功能;(三)文化批判功能;(四)文化创造功能。
四、简答题(P4-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四)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五、简答题或选择题(P5)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降低,学的比重逐渐增加。
②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转化。
③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名词解释(P6)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可以把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七、选择题(P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与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
八、简答题(P8)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在高等教育心理学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教师资格证考试系列之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3.心理学一般认为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4.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心理学;(6)策动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8)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章认知1.学习心理包括:(1)注意;(2)感觉;(3)知觉;(4)记忆;(5)想象;(6)言语;(7)思维。
2.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5.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4)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6.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7.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8.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9.联觉: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觉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的相互作用,也称为联觉。
10.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11.知觉的基本特征:(1)理解性;(2)选择性;(3)整体性;(4)恒常性。
12.观察的基本特征:(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性;(4)观察的敏锐性。
13.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
14.记忆的分类:(1)内容主题: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2)内容类型: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意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教育心理学-每章节重点知识归纳-适用于北京地区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一、知识点1、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阶段。
2、学与教相互作用模式:5种因素共同影响3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4、教育心理学于19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
5、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被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二、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5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教学、评价和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第二章一、知识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0-1乳儿期 1-3婴儿期 3-6、7幼儿期 6、7---11、12童年期(学龄初期)11、12---14、15少年期(学龄中期) 14、15---25青年早期(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4、关键期的定义: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心理理论和实践知识。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以便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1.1 儿童的认知发展1.1.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教师应了解这些理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阶段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1.1.2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注意力和记忆的发展。
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使用具体、直观的教学材料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
1.1.3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操作思维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初步形成。
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1.2.1 青春期身心发展青春期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发生许多变化,心理上也经历了许多挑战。
教师要理解青春期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1.2.2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在这个阶段发展得较为突出。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学习与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理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的重要学科。
它研究学习的原理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2.1 学习理论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和奖惩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2.1.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教育心理学总结(适用于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总结1.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在190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者桑代克建造的,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4.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5.教育心理学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阐明各种教育措施得学生的心理影响,揭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依存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观点、知识结构及方法技术,为教育工作者科学地、卓有成效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更有效地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也要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完善提供丰富的教材和确切的根据。
(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6.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2)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7.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8.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9.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教育过程中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相关原理和理论。
了解心理学基础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和行为,以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习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应建立的,教师应该使用积极增强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并提倡教师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和引导学生发展学习策略。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其次,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阶段也对教师至关重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幼儿期,儿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互动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它涉及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居里夫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维度,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的。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教授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情绪管理也对教师非常重要。
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交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立积极的情绪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如焦虑和抑郁,以便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还可能涉及到教学评估和教育测量方面的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常用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程度。
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测量设计也有助于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便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提供个体化的指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一、教育学1. 教育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的分类以及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思想等。
3. 教育学理论体系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流程,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构思教学设计。
5. 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政规章等,熟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教育教学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关系及其特点。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研究理论、认知发展研究理论、社会研究理论、情感研究理论等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等内容。
4. 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方法,包括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群体教育、教育评价等。
5. 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儿童认知、德育和情感教育、教育行为问题等内容。
这些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科目的重点内容,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提升自己的考试水平。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必备的知识领域之一。
作为教育者,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教学评价等,以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准备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激励和奖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心理结构。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由感知到符号理解、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在这一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机会,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帮助下实现认知的转变和发展。
三、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挑战。
了解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活动中涉及的心理过程与现象的学科。
作为一名富有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涉及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备考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
二、认知发展1. 认知发展理论- 居斯塔夫·维格斯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结构的逐渐发展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2. 认知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 学习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三、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正向强化与负向强化- 奖励与惩罚的效果- 教师的角色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2. 认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过程- 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组织与加工- 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 教师的角色与认知学习理论的应用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主体性与建构性- 探究学习的基本原则- 社会文化背景对建构主义学习的影响 - 教师的角色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四、教育评价与测量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教育评价的定义与目的- 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工具2. 测量与测验- 测量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信度与效度的概念与评价- 测验的分类与设计原则- 常见的测验方法与应用五、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个体差异的来源与类型- 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 智力差异、情绪差异、兴趣差异的特点与影响 - 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启示与应用2. 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需求- 特殊教育的概念与目标- 常见的特殊教育需求类型与特点- 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与资源支持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角色与职业发展- 终身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2. 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设计适应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 评估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 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七、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学科,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比较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皮亚杰的理论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经常涉及到学习理论的考察。
有几个经典的学习理论是教师需要熟悉的,比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外部刺激和反应的机械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个体差异与教育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个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
智力差异是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等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性别差异则是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教师在性别教育上要注意到男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文化差异是指学生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并进行跨文化教育。
四、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学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社会情感发展、道德发展等,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程度,如果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引导。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科目,涵盖了许多关键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都是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和合作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近程发展区”和“远程发展区”的概念。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重要的学习原则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原则来激励学生学习。
2. 应用行为分析学习理论:应用行为分析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它强调了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的重视,提出了辅助增强、自我控制和社会认知等概念。
三、智力与学习障碍1. 阿尔弗雷德·彭德认知发展理论:彭德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智力的多元概念,认为智力包括了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人际和自我认知等不同的方面。
教师需要了解智力的多元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评价方式。
2. 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某些学科或技能方面存在障碍,无法达到正常水平。
常见的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写作障碍和计算障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四、动机与情绪管理1. 动机理论: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为的力量。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来促进学习。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有效应对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应对压力、焦虑和挫折等情绪,并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嘿,各位小伙伴们!今天咱就来唠唠教师资格证里那让人又爱又恨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相信准备考教资的大伙都懂,这可真是一路上的“大怪兽”呀。
先来说说教育学那些知识点,那真是五花八门,从教育的起源到各种教学方法,感觉就像一个庞大的知识宇宙。
有时候看那些教育家们的理论,脑袋里就像有一群小蜜蜂在嗡嗡乱转。
比如说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哎呀呀,那一堆堆生僻的名词和理念,记起来可真不容易呀!咱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在知识海洋里拼命挣扎的小鸭子,努力想抓住那些知识点,但它们就像狡猾的小鱼,老是从手指缝里溜走。
再聊聊心理学吧,那简直就是一个神秘的迷宫!什么认知、情感、意志,还有各种心理过程,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转不过来了。
有时候看着那些复杂的思维导图,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进了“盘丝洞”。
特别是那些理论流派,什么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每个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咱就得像个小侦探似的,仔细甄别,找出其中的奥秘。
不过,别怕!虽然这些知识点看起来很吓人,但咱们也有办法应对。
首先呢,咱得有耐心,就像慢慢雕琢一件工艺品一样,一点一点把知识点啃下来。
可以把那些难记的地方编成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口诀,这样就容易多啦。
比如说把那些教育家们想象成超级英雄,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超能力”,这样记起来是不是更有意思呢?还有哦,多做练习题也是个好办法。
就像打怪升级一样,通过不断地做题,咱能把那些知识点运用得更熟练。
而且,做错的题可千万不能忽视,要认真分析原因,把漏洞补上。
这样,咱们就像给自己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考试的时候就更有底气啦。
总之呢,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虽然有点难搞,但只要咱有决心,有方法,就一定能把它们搞定。
加油吧,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在教资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冲向胜利的彼岸!哈哈,等拿到教师资格证的那一刻,咱就可以大喊一声:“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梳理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ll、12岁);少年期(11、l2岁~l4、15岁);青年期(14、1 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3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l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l4、15岁至l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重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儿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町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具备的特征有五方面: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Ⅺ会自我阶段。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盂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 实际年龄(CA)X100%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点梳理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①信号学习。
②刺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
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
分别是:①智慧技能。
②认知策略。
③言语信息。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3.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行为。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m的随意反应.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6.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
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问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7.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说,其基本内容是:(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8.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分类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