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认识过程(整理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教学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教学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教学实录一、前言课程背景《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6课,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将接触到关于画画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画画的基本知识,如颜色,形状等;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在开始这节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引导他们对画画产生兴趣。

2. 学习内容1.学生学习颜色的基本概念,老师可以准备一些颜料或彩色纸让学生观察和尝试。

2.学生学习不同形状的名称,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各种形状。

3.给学生讲解如何用画笔画图,可以示范一些简单的画法,引导学生尝试。

3. 实践操作1.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绘画任务,如画一个笑脸或画一颗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让大家交流和互相学习。

4. 总结在课程结束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总结,让他们回想整个课程学到的知识,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画画。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展现出了较好的创造力。

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颜色和形状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混淆,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

四、课后作业完成绘画任务,画一幅你喜欢的图画,发挥想象力,展示在下堂课上。

五、延伸阅读1.《看图说话:绘本演绎课堂》2.《教学中的绘画艺术》六、心得体会本节课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对画画的表现和认知,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以上是《画》教学实录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第一课时)一、课文内容概述《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6课,本课主要通过描述小学生小华看到一幅画后的感受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美,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二、课文详解1. 小华看见了一幅画小华在学校的教室里看见了一幅画,画面中是一个小朋友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支笔,认真地作画。

2. 小华的想象小华看到画中的小朋友认真地作画,他脑海中涌现出画中小朋友的形象,想象画中小朋友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太阳。

3. 画的神奇小华被画中的内容所吸引,感叹画的神奇之处,他愿意成为画家,这样也可以画出美丽的画作。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启发学生对美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的神奇。

2.感受画中小朋友的认真和专注,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描绘画中场景。

2.培养学生对美的审美情感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通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展开对“画”字的联想。

例如,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各种画。

2. 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内容的讨论。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小组展示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增加学生互动和参与感。

4. 组织绘画活动让学生自由绘画,可以让学生画自己对“画”的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重现课文中描述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画》一课通过描述小学生对画的感悟和想象,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绘画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对待事物的品质。

七、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幅自由绘画作品,要求学生在画作中展现对美的感悟和想象力。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课时《10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一)》说课稿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课时《10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一)》说课稿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课时《10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课时《10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一)》》这一课时,主要是对前面所学关于10的认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内容包括10的数字认识、10的加减法运算、1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等。

教材通过复习和整理,帮助学生巩固对10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0的认识的基本知识,对于10的数字认识、10的加减法运算、1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概念理解不深,对于一些运算规则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的认识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0的数字认识、10的加减法运算、1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等基本知识的复习和整理。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概念理解不深,对于一些运算规则掌握不牢固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0的认识整理和复习。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10的数字认识、10的加减法运算、1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困惑。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画》这篇课文。

2.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

3.能够掌握本课时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画。

2.能够感知绘画的美和灵性。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画的热爱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和表达画的美和感受。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对画的情感。

2.如何启发学生对画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材料1.课文《画》2.教学图片或实物画作3.课堂小组讨论材料教学环境1.教室内放置画作2.保证课堂安静的环境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让学生看课文标题《画》,并问学生:你们知道画是什么吗?你们喜欢画吗?第二步:导读(10分钟)1.老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以问题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畅想画的美和灵性。

第三步:学习(15分钟)1.课文学习和解读,老师讲解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画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步:练习(15分钟)1.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老师给出几幅画作,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这些画作的美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步:总结(5分钟)1.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对画的理解和欣赏。

五、课堂作业1.写一篇关于画的短文,描述自己对画的看法和感受。

2.自己动手画一幅小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画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画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精讲+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精讲+知识点+图文讲解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作者介绍:徐星,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

我会写:笨:笨重笨拙愚笨笨手笨脚钝:迟钝钝器钝角拙嘴钝舌谈:闲谈谈话奇谈谈天说地鸽:鸽子信鸽飞鸽鸽笼毫:毫米分毫丝毫毫不费力末:末期末代周末末梢本末倒置描:描述描绘素描轻描淡写隧:隧道隧洞态:形态姿态态度千姿百态吨:千吨吨位吨级斤:公斤斤两千斤斤斤计较膨:膨胀膨大膨化肢:肢体四肢前肢断肢再植翼:鸟翼蝉翼机翼羽翼辟:开辟辟谣精辟开天辟地形近字:钝(愚钝)吨(吨位)末(期末)未(未来)斤(斤两)斥(训斥)膨(膨胀)澎(澎湃)肢(肢体)枝(树枝)辟(辟谣)僻(偏僻)多音字:卷:juàn试卷juǎn席卷奔:bēn奔跑bèn投奔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辟:pì开辟bì复辟近义词:五彩斑斓—五彩缤纷轻盈—轻巧后裔—后代繁衍——繁殖敏捷—灵敏庞大—宏大笨重—沉重反义词:笨重—轻盈凶猛—温顺迟钝—敏捷庞大—微小躲避—显露欣喜若狂——悲痛欲绝理解词语:恐龙:古代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最繁盛,种类很多,大的长达30米,在中生代末期灭绝。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备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备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备课笔记
一、课前准备
在开始本课之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的研读,了解了本课的大致内容和目标。

我注意到本课是关于“自然景观”的课题,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

二、课程设计
1. 引入:通过一些简单的图片和描述,引导孩子们进入本课主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针对本课主题,我将从地貌的形成、各种自然景观的介绍、以及我们身边的一些自然景观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我会用生动、简洁的语言,结合图片和实例,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孩子们提问和回答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孩子们巩固记忆。

三、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作业,如收集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的小作文。

四、总的来说,
本课备课过程中,我注重了课程的引入、讲解、互动和总结四个环节,努力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又不失条理和重点。

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和引导,让孩子们对自然景观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自
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哲学第六课第二课时

哲学第六课第二课时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 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 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
成谬误。
③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
特定的过程,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
2014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3.(2011 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 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具体性。运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等角度分析。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搞文化产业化,但不 是所有的文化单位都要搞文化产业化,为此必须坚持真理的具
体性和条件性的统一;文化产业化的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
正确方向,即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答案]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
4.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 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6课《认识Logo过程》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6课《认识Logo过程》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6课《认识Logo过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6课《认识Logo过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Logo语言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学习使用Logo命令绘制简单图形;3.掌握使用Logo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具体内容包括:认识Logo界面、常用命令(如:FD、BK、RT、LT、PU、PD等)、编写简单的Logo程序以及调试与运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Logo语言的基本操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编程兴趣。
(3)学会使用Logo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包括调试和运行程序。
举例:学生需要了解如何保存、打开和运行Logo程序,以及如何调整绘图速度等。
2.教学难点
(1)理解Logo命令中的参数含义:学生可能对命令中的参数含义理解不透,如FD 100中的100表示移动多少个单位。
举例:教师需详细解释命令中参数的作用,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2)编写复杂图形的Logo程序:学生在绘制复杂图形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命令顺序和参数。
举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分析图形的组成部分,再逐步编写程序,如绘制一个正方形,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向前、右转、向前、右转。
(3)调试与运行程序: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找出程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正。
举例: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调试技巧,如检查命令拼写是否正确、参数设置是否合理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Logo语言的基本命令:如FD、BK、RT、LT、PU、PD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命令绘制简单图形。
举例:学生需掌握使用FD 100命令向前移动100个单位,使用RT 90命令向右转90度等。
(2)了解Logo程序的基本结构,能够编写简单的Logo程序。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讲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讲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讲解一、课文背景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的内容,包括课文背景、主题思想、结构分析、重点词句的理解以及教学建议等。

二、课文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主要描述了作者与朋友在晨雾中漫步荷塘的情景,展现了荷塘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荷塘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绘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荷花的钟与情以及对荷塘的喜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美景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荷塘的美丽和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难点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猜猜老师今天要讲哪一课的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并释题,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题目有什么特点,并让学生交流预习课文时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些作者的相关情况。

2. 整体感知: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如注意字词的读音,理清文章脉络等。

读完后让学生简要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 潜心感悟: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些语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重点语段,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让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感情朗读: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训练。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练习造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与荷塘有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再次感受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如抄写生字词语、搜集有关荷塘的美景图片等,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一上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第六课《弖常知足》是高一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美文课文。

该课文主要讲述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通过描述一个乡村老师和他的学生在贫穷环境下的生活,展现了知足的智慧和幸福感。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就进行总结。

一、课文内容概述《弖常知足》主要讲述了一个乡村老师和他的学生在贫困环境下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是乡村老师陈三,他为了教育事业放弃了城市的好工作,到偏远的乡村担任了老师。

陈三为人和善,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教书育人,用自己的真情和智慧感染着学生。

故事的情节主要围绕着陈三和他的学生们在贫寒和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如何抱着知足的心态,勤奋学习和生活的故事展开。

文中描述了陈三和学生们如何珍惜一块块泥土,如何用智慧过日子,如何在朴素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知足常乐”的真正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学到如何在简朴生活中发现幸福。

二、知识点总结1. 文学赏析《弖常知足》是一篇以乡村为背景的散文,通过描写乡村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活,展现了知足常乐的道理。

在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在贫困环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的态度。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和知足的理解,烘托了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学赏析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分析文章的主题、描写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2. 语言运用在《弖常知足》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乡村的风情和人们的生活。

例如,描述孩子们捡拾泥土、认真上学的情景时,使用了大量的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这些语言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丰富了文章的艺术性。

在语言运用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如何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8年4月第6版)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8年4月第6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新问题 和新要求
推动着人们 去探索研究
促 进
实 提供日益完备
延伸了人类
人 类
践 的认识工具
的认识器官
认 识

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 ,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 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 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 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 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你能归纳出实践是什么吗?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它可以把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观念的存
在变为现
注意:
实的存在
实践的 主体
实践 的对 象
实践的性质: 是直接现实 性活动
自 然 界
人 类 社 会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引入歧途
方法论要求: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
课堂笔记 —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三年级科学第6课

三年级科学第6课
第6课
课题:
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植物与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植物动物人
植物、动物、人的不同和相同
教后反思
5、小结:善待动物、善待自然。
6、讨论: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记录在第63页上。
7、学生汇报。
8、讨论:植物、动物和人都是有生命物体,那么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相处呢?
9、小结:尊重其他物种,与之和谐相处。
三、总结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看“笔”的圆圈图,说说几种笔之间的关系。
说说有生命物体与植物、动物、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完成圆圈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难点: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准备:
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教学设计
一、找出植物与动物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7、四人小组任选一种动物和植物进行比较,并在第63页记录。
8、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二、找出植物、动物、人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1、讨论:人是动物吗?引出下一问题的讨论:人与黑猩猩有什么相同?(借助音像资料)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科学第六课:人体内的能量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学课题是《人体内的能量》。

我们知道,人体是由许多器官和组织构成的,这些器官和组织需要能量来正常运转。

那么,人体内的能量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人体内的能量来源1.食物是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

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后,通过新陈代谢转化为能量,供给身体的各个部分使用。

2.水也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之一。

水在人体内参与许多化学反应,生成能量,并帮助体内物质的代谢和输送。

3.空气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

人体通过呼吸吸入氧气,进入血液中与食物一起被用来产生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三、能量转化过程1.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消化、吸收和运输。

当我们吃下食物后,食物在胃里被分解为小分子,并通过肠道的吸收细胞被吸收进入血液中。

随后,这些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进而被转化为能量。

2.能量转化的过程还需要依赖于人体内的特殊器官。

比如,胃负责消化食物,把它们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小分子;肠道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进入血液;心脏负责将含有能源的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部分。

四、能量的使用1.人体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无论是心脏跳动、肺部呼吸、还是大脑思考,都需要能量的支持。

2.我们进行身体活动时,也需要能量。

运动会消耗体内的能量,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增加耐力。

3.人体的不同部位使用能量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大脑和眼睛使用的能量较多,而骨骼使用的能量较少。

五、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1.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物,减少高糖、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2.要保持适量的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帮助我们更好地消耗能量,保持身体的健康。

3.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时,人体可以进行能量的修复和储存,保证身体的正常运作。

六、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体内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水和空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认识过程课程重点:●过程的定义●子过程的语法●过程的作用域●静态与动态过程●过程的命名规则●过程的参数●执行过程的方法●过程的执行流程今天开始真正的进入编程的环节,开始编写代码,前几节都是铺垫,包括学习方法论及让大家重塑信心。

1.过程的定义VBA中一段完整的可以执行的语句就叫过程,过程包括子过程、函数过程和属性过程,应用最频繁的是子过程。

录制宏产生的过程都是子过程。

每个新手刚开始接触的全是子过程。

自定义函数属于VBA的综合应用,高级用户才需要以下过程属于子过程的标准格式:Sub 提示()MsgBox "欢迎使用Excel,今天是" & DateEnd Sub大家可以按Alt+F11组合键进入VBE界面,然后单击“插入”\“模块”,然后粘贴以上代码,接着按F5键执行代码查看过程的执行结果。

使用VBA时95%的情况都是在使用子过程。

函数过程的标志是以Function开头,能返回值。

以下过程属于函数过程的标准格式:Function 及格率(cell As Range)及格率= WorksheetFunction.CountIf(cell, ">=60") / WorksheetFunction.CountIf(cell, ">0")及格率= Format(及格率, "0.00%")End Function这是一个自定义函数,我录了一个动画,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自这一义函数的使用方法。

今天课程的重点是子过程,即Sub开头、End Sub结尾的过程。

对于自定义函数的开发过程以后有专门的课程讲述2.子过程的语法[Private | Public | Friend] [Static] Sub name [(arglist)][statements][Exit Sub][statements]End Sub这是子过程的语法,比较复杂。

这样标示后就不那么复杂了。

对于以上语法说明需要补充五点:其一:其中方括号“[]”中的部分表示可选的,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录入。

而“|”符号是并列分隔符,表示它前后的内容属于同一级别,只能选其中一项。

例如“[Private | Public | Friend] [Static] Sub name [(arglist)] ”实际上相当于以下三句:[Private] [Static] Sub name [(arglist)][Public] [Static] Sub name [(arglist)][Friend] [Static] Sub name [(arglist)]其中:Public表示所有模块的所有其它过程都可调用这个Sub过程。

Private表示只有当前模块中的其它过程才可以访问当前过程。

Friend仅用于类模块中如果这3者都忽略,那么默认当作Public处理,也就是说编写sub过程时,sub之前什么都不写,表示这个过程是公有过程,有使用Public相同的效果。

其二:Static用于声明当前过程是动态过程还是静态过程。

有Static时表示当前过程是静态过程,其特点是过程中的私有变量的值不会消失;过程无Static时表示当前过程是动态过程,其特点是过程中的私有变量的值将在过程结束后消失。

在后面的内容中会有案例展示。

其三:括号“()”中的部分表示它是过程的参数。

例如“(arglist)”,同时由于参数外边也有方括号,表示参数也是可选的,可以忽略。

使用了参数的过程只能通过代码执行,不能通过【Alt+F8】的形式在“宏”对话框中执行此过程。

后面会有演示....其四:子过程包含程序外壳和代码两部分,程序外壳包括“Sub name”和最末一句“End Sub”,这是必选项,任何时候不能省略;代码部分可以完全省略,不过代码部分才是程序的主体,省略后就不再有意义,所以通常会至少有一句代码。

其五:代码部分“[statements]”表示过程的任意代码,“[Exit Sub]”表示终止过程,该代码允许放在过程中的任意位置,通常配合IF使用或者Goto语句使用,表示符合某条件时终止过程。

接下来针对以上五点分别阐述。

3.过程的作用域主要针对[Private | Public ]二者讲述。

所谓的作用域是指过程的可调用范围。

例如过程可在当前模块中调用,那么过程的作用域就是当前模块,如果过程能在所有模块中调用,那么它的作用域就是所有模块。

其中Public表示所有模块的所有其它过程都可调用这个Sub过程,甚至可以跨工作簿调用。

也称公有过程。

Private表示只有当前模块中的其它过程才可以访问当前过程,称为私有过程。

私有过程不会显示在工作表界面按“Alt+F8”所打开的“宏”对话框中。

以下两个过程都是公有过程:Sub testEnd subPublic Sub testEnd sub现在请大家跟着我操作:插入一个“模块1”,写下代码:如果已经有模块,就不用插入模块了,删除以前的代码,进行下一步就行。

在模块中录入三段代码:Private Sub A()MsgBox 123End SubPublic Sub B()MsgBox 123End SubSub C()MsgBox 123End Sub再插入“模块2”,写下代码:Sub test()Call CCall BCall AEnd Sub执行后出现以下错误,表示过程A不可以调用,去掉该句代码即可。

由于过程A使用了Private,所以它是一个私有的过程,只能在模块1中才可以调用,而现在在模块2中调用它,所以不能成功。

大家可以删除“Call A”这一句,再执行过程test,然后弹出两个对话框,表示过程A和B都是可以调用的。

因为它们是公有过程,可以跨模块调用。

实事上不仅仅是跨模块间的问题,大家可以按Alt+F11返回工作表界面,然后按Alt+F8:下图结果显示,私有过程是不可以通过Alt+F8执行的所以,当你的过程需要声明是私有的时,在Sub前加上Private就行了。

4.静态与动态过程过程中静态还是动态的由Static决定,我们通常写代码时都忽略了这个前置参数,忽略时表示过程是动态的。

动态和静态有何分别呢?静态过程特点是过程中的私有变量的值不会消失;动态过程的特点是过程中的私有变量的值将在过程结束后消失。

请大家跟着我操作:插入一个空白的模块然后录入以下两个过程:Static Sub test1()b = b + 2MsgBox bEnd SubSub test2()b = b + 2MsgBox bEnd Sub两个过程的分别在于第一个是静态的,第二个是动态的。

请先执行第二个过程执行方法是:鼠标单击过程中的任意位置,使过程成为当前过程,然后按F5就行了。

最好删除前才的几个过程,前面的那三个过程包括A、B、C否则会产生干扰。

Sub test2()B = B + 2MsgBox BEnd Sub的结果是:永远都是2。

此过程的含义是:B = B + 2 表示对变量B在B的原值基础上加2,原值是0,所以B的结果是2MsgBox B 表示将B的结果显示在对话框中此处B是一个变量,变量在过程结果后就自动消失,还原为0所以第二次执行过程时,B又是0,在0的基础上加2,仍然是2Static Sub test1()B = B + 2MsgBox BEnd Sub这是静态过程,过程中的一切私有变量的值都会保留下来,B的原值是0,加2后就成了2此时B的值不会消失,下一次执行代码时在2的基础上再累加。

所以就成了4、6、8、10....,这就是动态与静态的分别。

当然,工作中很少用静态的过程,此处稍有了解即可5.过程的命名规则我们在编程时,对过程命名有很多规则:(1)首字母不能是数字。

(2)不能含有标点符号及空格(3)不能使用系统内置的保留字(4)同一个模块中不能与其它过程同名(5)长度不能超过255以下是一些不合格的过程名称:2008:首字母使用了数字,若用“北京2008”则可以Sub 北京2008()MsgBox "I Love VBA"End SubSub 2008()MsgBox "I Love VBA"End Sub以下是一些不合格的过程名称:2008:首字母使用了数字,若用“北京2008”则可以Sub 北京2008()MsgBox "I Love VBA"End SubSub 2008()MsgBox "I Love VBA"End Sub红色表示过程的命名错了AS:这是系统的保留字,不可用于过程名称。

为避免与系统冲突,禁止使用此类名称Sub as()MsgBox "I Love VBA"End SubDate:系统的保留字,不可用于过程名称。

为避免与系统冲突,禁止使用此类名称Sub date()MsgBox "I Love VBA"End Sub中国-北京:使用了标点符号之类的特殊符号Sub 中国-北京()MsgBox "I Love VBA"End SubVBA:这个名称虽然可以作为过程的名称,但是建议不用,它会导致通过“VBA.”调用VBA的函数和常数时失败。

但是有了名为VBA的过程后,这招就不灵了,当我们输入vba.时会产生提示信息,帮助我们录入VBA自带的一些函数或者属性。

但是有了名为VBA的过程后,这招就不灵了。

大家可以测试Range:这个名称虽然也可以使用,但是建议不用,VBA中表示单元格就使用Range,为了避免误导阅读代码者,尽量改用与VBA中的对象、方法、属性名称不同的名称另外,如果在同一个过程中存在多个过程同名时,将无法执行代码,它将导致代码编译错误。

下图是执行过程时由于多个过程同名而产生的错误提示:所谓的“二义性的名称”是指一个名称出现了多次,系统无法判断该执行哪一个。

所以看到此类提示时需要马上检查模块中是否存在同名的过程。

6.过程的参数过程的参数比较复杂,为什么要用参数也很难短时间内说明白,所以在第8课时专门讲参数,本课时忽略这个内容。

7.执行过程的方法执行Sub过程有六种方法:VBE界面中:选择过程后,按F5键,刚才大家试过了,VBE界面中:运行按钮。

大家可以找找看,能否看到绿色三角形按钮,工作表界面中:Alt+F8选择宏名称后,单击执行就行。

工作表菜单:按钮工作表界面(不是菜单)进入“开发工具”中,单击插入,在上方有一个按钮,单击按钮后,在工作表中拖放即可。

它会自动弹出选择宏的对话框,选择宏名后返回工作表界面,然后单击按钮就能执行了,单击按钮可以调用指定的Sub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