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苏教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和”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和”强调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和”注重协调平衡。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差异,但通过协调和平衡,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避免极端,保持适度和平衡。
最后,“和”倡导包容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同的事物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和”的理念,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就能够减少冲突,增进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和”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包容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弘扬“和”的思想,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相互独立的,需要保持和谐统一。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 分) ①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便听到了众多老牌纸媒的噩耗。
拥有79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宣布: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发行后停刊,全面转向数字杂志。
德国《纽伦堡晚报》、《法拉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相继停刊,法国第二大经济类报纸《论坛报》也寿终正寝。
眼下,这股“纸媒之死”的洪流当然也淹没了图像类新闻杂志。
②早在1972年美国《LIFE》第一次停刊之时,专栏作家沙纳·亚历山大当时还不肯相信:“摄影杂志没有死,人们既未停止阅读,也没有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兴趣。
”这话说得固然不错,然而他没有料到脱离了纸这种介质,人们依然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图像,亦能够畅游网络,保持着对周围世界更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Google Books阅读自《LIFE》创刊至1972年的所有文章,也能够看到它所有的精彩版面。
像纸张扼杀竹简一样,数字化把成吨的纸张简化到一张光盘上。
今天这个时代并没有失去任何新闻和惊心动魄的照片。
相反的,图像类纸质媒体和新闻摄影师们却正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个时代。
③然而旧的死去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正如法国VU图片社创始人Christian说道:“我们已经有了获取新闻和图片的新渠道。
纸张可以算的上是一种奢侈行为。
我们为什么还要砍伐大量树木,污染大片水源?”况且,新形式的报道并不亚于传统媒体。
轰动一时的“维基解密”就是新式媒体的代表。
2010年7月,维基联合《卫报》发布“阿富汗战争日记”专题,内容包含超过几万份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文档。
10月,再次和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公开了超过400000份伊拉克战争纪录。
这使得每起在伊拉克以及跨越伊朗边界死亡事件的地点,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
此举极大震撼了美国政府,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一个平民组织无能为力。
它所发布的文件大多都来源于网民的自发上传,“维基解密”只负责将上传的材料去伪存真。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1 7(共19页)
城郊重点结合体2021-2021学年(xuénián)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试卷说明:1.本套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其中第一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2.考生答题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套本套试卷上答题无效;3.试卷满分是150分,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小题。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
词在开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此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拟普遍喜欢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那么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HY。
苏轼HY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风格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根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挖苦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如今,首先,他要打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表达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那么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那么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展了“尊体〞的讨论。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无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上海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上海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默写填空题。
(1)吴宫花草埋幽径,_________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六朝诗人谢眺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诗眼是一首诗歌的最出彩之处,有时也是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此诗的诗眼。
二、选择题选择题。
(1)你乘游轮“夜游浦江”时想用诗句描述所见美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下列最贴切的一项是A.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B.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远方亲戚送来特产,父母不在,由你招待,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大老远的跑一趟,真是辛苦您了!谢谢您。
B.谢谢!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辛苦了。
C.多谢光临!礼物就不必带了,家里都有的。
D.放在这里吧,等父母回来,我就交给他们。
三、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与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与土壤刘学谦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
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
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胞,以保持生命的延续。
这些正常的细胞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试题 3(共39页)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yǔwén)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套试卷一共150分,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上在答题卡上。
3.本套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第1~7课。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不少研究发现,古老的北极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
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主要原因。
据科学家测算,北极地区变暖速率是全球平均程度的两倍以上——1980年以来,部分升温甚至达3.5摄氏度,升温幅度大大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2摄氏度目的。
2021年以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屡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使得2021~2021年北极年最大海冰覆盖范围到达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缩小约30%。
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已经产生一系列显著影响。
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陆地上,积雪快速融化,植被覆盖增加,树线北移;在海洋里,温度和光照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鱼类等随之北上,渔业资源也北移。
极地是全球生态平安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这些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
北极(běijí)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
碳源和碳汇分别指二氧化碳的释放源和吸收体。
一方面,地表大量营养盐物质在冰层融化后被冲刷入海,开阔海域面积和持续时间是增加,都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加强了碳从海洋表层向深层的转移和埋藏,这一将碳“抽〞入海底的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海洋生物泵〞;另一方面,冻土层加速融化加剧了土壤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海域的扩张也加大了浮游生物对二甲基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可见,碳源和碳汇在北极都有所增加。
总体来说,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但这个“汇〞涉及上述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将来终究会如何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试题(共21页)
2021年秋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yǔwén)试题(考试时间是是! 150分钟满分是: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
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HY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
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群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群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HY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
这种全球趋同化的群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开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活力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如今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兴旺,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根底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开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重的传统文化面临宏大冲击(chōngjī)。
当人们翻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33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挟.持(xié)软着.(zhuó)陆木讷(nè)疾风劲.草(jìn)B、毗.邻(pí)拾.级(shí)光风霁.月(jì)度长絜.大(xié)C、霰.弹(xiàn)豢.养(huàn)省.察(xǐng)无色无臭.(xiù)D、觊.觎(jì)供.养(ɡōnɡ)中.肯(z hōng)潜.移默化(qiǎ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日晷戍守捷报频传满腹经纶B、逡巡膏谀殚精竭虑百折不挠C、伺候蜚声入目三分赔理道歉D、精粹蜇伏旁征博引口干舌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辛弃疾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C、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答案 (2).doc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河南安阳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月考)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度、模样。
借用到书法上来,讲的也是其稳定的个性特点。
书法的气质便是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
那么,除了表现之外,书法的气质来源于哪里呢?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和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心平衡及文化修养的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同样,书法的气质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
书法的气质首先来源于法度,书法的“法”就是方法和尺度。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字由篆而隶,进而有楷、草,在书写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
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精神,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不同的书写者如何拿捏运用这些规则,便是“度”。
面对同一规则,每个人运用的度不同,所以形成了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
这种累积,不仅是总和,更多的是特质。
文人,是笔墨里生出来的魂灵,这样的魂灵,源于笔墨,而又付于笔墨。
书法是他们的心迹,如果说“迹”是书写,由心而生的迹则是书法。
书法最讲心迹。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也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
2021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21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杭州司机吴斌在驾驶大客车的过程中不幸被飞来的铁块砸中,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停稳客车救了一车人的性命,自己却不治身亡。
“最美司机”和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因救孩子而断腿的“最美女教师”等平民中的伟大人物,让我们在反思这个社会的冷漠和不信任的时候,觉得应该将重建良善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底层。
诚然,今天的世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与人的纽带弱化,社会缺乏互信,这已成为世界通病。
有人认为,权力与市场,严重腐蚀了今天的中国社会。
笔者以为,我们中国底层普通市民之中,仍然存在传统的美德、责任与信赖的基础。
上述事实也说明,中国社会底层存在广泛而深厚的良善社会基础。
有人将良善社会重建的重任寄予我们的知识阶层,笔者不敢苟同。
北大教授钱理群直言,现行中国教育制度培养出一大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批判的是某些知识分子向权力奴颜婢膝的现状。
这些年,教育制度过分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格成长。
钱教授这番话不能不让我们追问,在中国,如何恢复独立人格的价值、社会彼此信任这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
数千年来,中国能屡遭入侵而不亡,这有赖士大夫阶级对中国主流价值的捍卫、传承。
具有高度历史责任的中国知识阶层引领了近代历次革命。
当年的知识阶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独立人格。
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知识阶层容易成为权力附庸、市场奴仆。
国立大学成为培养知识权贵的基地。
明治维新之后,东京大学成为培养官僚的学府。
对此,一个来自地方的政治家创办了早稻田大学,他认为日本不能成为官的天下,应该成为民的天下。
他决定在这个大学要培养两类人:一类是新闻记者,另一类是全国的村长。
上海市吴淞中学 -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并用铅笔在答题纸上正确涂写准考证号。
2、考生答题请将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用铅笔答题或将答案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3、选择题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
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铅笔涂黑。
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
4、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共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共17分)形貌苍古的永乐大钟⑴多么令人生敬又令人生畏的一口大钟。
它诞生在岁月的另一端。
580多年前,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肇基定鼎,下令铸造了这口无与伦比的大钟。
它既是朝钟,又是佛钟。
今天,我们肃然仰望这个形貌苍古的明代孑遗,仍然仿佛看到一个巨大而苍莽的惊叹号,沉沉垂挂在天地之间!⑵对永乐大钟的关注和考察似乎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诗人的事,后来才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始染指其间。
诚然,永乐大钟是明代人文景象的直接映射和重要索引,但却更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是580年前冶金、铸造、力学、声学等各项技术整体水平的真实物证。
通过这口大钟展示的“谜面”,我们可以猜出5个世纪前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许多“谜底”。
⑶永乐大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
大钟含铜80.54%,锡16.41%,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
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
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
通高6.75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上下各处厚度变化有致,洋洋23万字经文铸满了钟体内外。
如此巨大的尺寸和重量,如此精美的质地和工艺,即使500年后的当代铸造技术,面对美仑美奂的永乐大钟也不能不深深鞠躬。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不差钱,就缺朋友张志丹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
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
”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台词。
“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
”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
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使得时代物化程度再度加深。
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
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
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的温情与淳厚。
于是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
交际物化也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
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至于交际物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进行探究。
④首先是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
物成为人类的控制物而无所不在,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
今天,“见钱不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以物为本”的幽灵支撑的唯增长论、发展主义的肆虐,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实在”、“实际”、“实效”等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
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其次是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
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
传统的社区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苏教版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苏教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相对原子质量:K-39 O-16 C-12 S-32 H-1 Cr-52 Na-23 Cl-35.5Al-27 Cu-64 Br-80第I卷(共6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血液能输送氧气,是因为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A. Fe3+B. Fe2+C. Na+D. Ca2+2、关于石油和石油化工的说法错误的是A.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B. 石油分馏得到的各馏分仍是混合物C. 石油裂解气和水煤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D. 石油裂解是为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化工原料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经加热浓缩,蒸干灼烧仍能得到原物质的是A.FeCl3 B. Cu(NO)3 C. Na2SO3 D.NaAlO24、某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1种一氯代物,该烃分子式可以是A.C3H8 B. C4H10 C. C5H12 D.C6H145、类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如下类比的说法正确的是A.CO2、S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MgO、Al2O3都是高熔点离子化合物,熔化时都能导电C. CO2、SiO2都是第IVA族的最高价氧化物,则他们的物理性质相似D. Al2O3、Fe2O3化学式相似,都是不溶于水的碱性氧化物二、选择题(本题共36分,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6、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原子X的质子数为a,则X的质量数一定不为aB. 若两种元素形成的离子M2-和N+电子层结构相同,则离子半径M2->N+C. 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D.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若含离子键,就没有共价键7、钛被誉为“21世纪金属”。
工业冶炼钛的第一部反应为:TiO2+2C+2Cl2→TiCl4+2CO。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TiO2是氧化剂 B.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C. Cl2发生氧化反应D.当2molC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数目为2mol8、铁铝矾[Al2Fe(SO4)4·XH2O]有净水作用,将其溶于水中得到浅绿色溶液,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溶液呈中性B. 该溶液中:2c(Al3+)+c(Fe2+)+c(H+)=4c(SO42-)+c(OH-)C. 在空气中蒸干并灼烧该溶液,最后所得残留固体为氧化铝和氧化铁D. 向该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当SO42-完全沉淀是,Al3+、Fe2+恰好被完全沉淀9、短周期元素X和Y的原子序数相差6,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X和Y可能位于同一周期或相邻周期B. X和Y可能位于同一主族或相邻主族C. X和Y可能形成离子晶体XYD. X和Y可能形成原子晶体XY210、某烃与氢气发生反应后能生成(CH3)2CHCH2CH3,该烃不可能是A.2-甲基-2-丁烯B. 3-甲基-1-丁烯C. 2,3-二甲基-1-丁烯D. 2-甲基-1,3-丁二烯11、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行的是A.①③⑤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12、某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式为1s2…(n-1)d10ns2np2,下列对该元素的判断错误的是A.一定不是短周期元素B. 可能属于过渡元素C. 一定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14列上D. 一定不是非金属元素13、已知氧化性:Cl2 >IO3- > Fe3+ >I2,以下实验的结论或实验的预测合理的是A.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水再加淀粉,振荡不出现蓝色,说明没有I-B. 向Fe2+溶液中滴加碘水,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呈红色C. 向淀粉碘化钾试纸上滴加白醋和加碘盐的溶液,试纸变蓝,说明加碘盐中有IO3-D. 往FeI2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溶液变成棕黄色,说明有Fe3+生产14、Fe 2O 3、ZnO 、CuO 的固体混合粉末a 克,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 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克,将生成的CO 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5.00克白色沉淀,则a 的数值为 A .7.41 B .3.59 C .3.21 D .2.4615、向用盐酸酸化的MgCl 2、FeCl 3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aq),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NaOH(aq)的体 积关系如右图。
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1) Key Vocabulary bell, ring, go off, rush, run off, on time, give sb. a ride, lock, break down (2) Target Language By the time I got ther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 By the time I woke up, my father had already gone into the bathroom. 2. Ability Objects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 with target language. Train the students’ speaking skill with target language. 3. Moral Object Have you ever done anything carelessly? Share your story with your friends. Ⅱ. Teaching Key Points 1. Guide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in activity 3a. 2. Help the students do the oral practice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Ⅲ.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elp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 by Activity 3a. 2. Help the students describe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m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Ⅳ. Teaching Methods 1. Get the main idea by reading. 2. Pairwork. Ⅴ. Teaching Aid A projector Ⅵ.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Revision 1. Revise what happened to Tina by asking several students to tell the story. 2. Revise the three forms of the verbs in Grammar Focus by asking four students to write them out on the blackboard. 3. Check homework by asking one or two to read their own endings of the story. 4. Check homework by asking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 which they made. 5. Ask the students to hand in their homework. Some sample sentences with the verbs used in this unit: 1. I leave home at 7:30 every morning. I left home at 8:00 this morning. 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airport, the plane had left. 2. I walk to school sometimes. I walked to school yesterday afternoon. When I got there, the sick girl had walk away. 3. The meeting start at 3:00 every Wednesday afternoon. The meeting started at 3: 30 last Wednesday afternoon. As soon as Mr.. Jones got to the meeting room, the meeting had already started. 4. Tina seldom oversleeps. Tina overslept this morning. Tina said she had never overslept before. 5. The hell rings at 8:10 every morning. The bell rang at 7:10 this morning. When I got to school, the first bell had rung. 6. I am here now. I was at home last night. I had been here for 20 years by the end of 2003. Step Ⅱ 3a 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Show the vocabulary on the screen by a project: bell n. 钟;铃 ring v. 鸣;响 go off 闹钟(闹响) rush v.冲;奔 rush off 跑掉;迅速离开 on time 准时 give sb. a ride让某人搭便车 lock v. 锁;锁上 break down 损坏;坏掉Point to the words one by one and teach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m. Do it several times. Then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to see if they can pronounce each word correctly. Ask the whole class to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gether. There is an article in Activity 3a. Your task is to read the story and write the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 Have a look at the sample answer on the right of the article before you start. Then let thechildren complete the work on their own. After a while,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to the class. Write the events on the blackboard as they report, putting the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 After checking the answers, tell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gain more carefully. Tell them to find out the words or sentences which they can’t understand this time. A few minutes later, let the students ask questions on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hich they can’t understand. Do some explanation and 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s make everything clear about the article.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loud. 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while they are reading, offering help as needed. Next ask students to pick out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ast Perfect Tense. Tell them to underline them and come up with the reason to use the tense.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ir answers and explain the sentences. Answers 1. alarm clock didn’t go off 2. father went to bathroom 3. woke up late 4. took shower 5. had some breakfast 6. bus left 7. ran to bus stop 8. started walking 9. got a ride with a friend 10. bell ringing 11. got to school 12. got to class Sentences with the Past Perfect Tense in the article: 1. …by the time I woke up, my father had already gone into the bathroom and… 2. Unfortunately, by the time I got ther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 Step Ⅲ 3b 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all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photo of the woman sleeping. The girl is sleeping. She may oversleep. How about you? Have you ever overslept? Get a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simply, such as Yes, I have. /No, I haven’ t. Then ask one student to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ss. We can see six questions in the box. You’ll have to read the questions in the box and you have to describe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se things happened. Explain that describe the circumstances means to tell when, where and how the things happened. Ask one student who has ever overslept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and describe the circumstance.Help him or her use the Past Perfect Tense to describe the circumstance. Then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questions and write their answer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Tell them that they have to describe the circumstances if their answers are Yes, and there should be at least one sentence with the Past Perfect Tense in each description. 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providing sentences to the ones who need.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stories with the class. Correct any mistakes they may make. Let them check the answers in pairs. Step Ⅳ 3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sk the whole class to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gether. Then call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on the right. Ask a pair of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Please ask your partner the questions in Activity 3b. Ask more questions if he or she says "Yes".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Encourage them to ask as many questions as they can. As they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offering help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as needed. Ask some pairs to say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Ⅵ Summary Say, In this class, we’ve learned an article. And we’ve done much practice in reading,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We’ve done much practice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StepⅦ Homework 1. Write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in Activity 3b. 2. Write a conversation in Activity 3c. Step Ⅷ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0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 Section A The Third Period Answers to Activity 3a 1. alarm clock didn’t go off 2. father went to bathroom 3. woke up late 4. took shower 5. had some breakfast 6. bus left 7. ran to bus stop 8. started walking 9. got a ride with a friend 10. bell ringing 11. got to school 12. got to class 初中学习网,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说明:(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2013.12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9分)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并且在书写模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不雅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本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深度化、系统化。
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
其次,迈入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保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络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外,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出版物,是80年代后期的事。
(甲)1979年,台湾才开放出境不雅光,在此之前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贸人员和异国婚姻者。
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让许多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
(乙)1979年开放出境旅游,1987年开放赴祖国大陆探亲,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
据统计,90年代,台湾每年有五百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
在旅行宛如“全民运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遍及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中时晚报》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
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
(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许旅游者的表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不雅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刻的文化体会。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0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说明: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没有距离感的时代,如何克制冲动(1)新媒体的发展给公众带来的一大好处是,终于可以不必像过去那样过度依赖传统媒体,而可以在微博上直接接收信息。
过去,公众与很多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远离新闻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隔着很远的距离,无法从第一现场得到消息,而只能依赖媒体记者的报道——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了解到事实和本相。
而新媒体的崛起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很多事件上,公众无须依赖“媒体”这个“中介”而可以直接接收各种信息,公众与新闻事件间越来越没有了距离感。
很多事件,都是源于微博的策动,话题和线索从微博发起,起于微博,兴于微博,以微博为主战场,新闻当事人和主角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民也通过微博围不雅了解事件的进程。
这样的自媒体传播格局,似乎使传统媒体的存在变得多余。
微博就是第一现场,公众在围不雅中可以直接看到当事人的诉说和事件的进程,而无须画蛇添足地再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
典型如近来微博的一系列反腐事件,传统媒体的报道多跟着微博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比传统媒体直接和丰富得多的信息。
公众与新闻现场和当事人没有了距离感,是新媒体赋予公众的一大福利,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考验。
起码考验着公众在无距离地面对一个让本身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如何克制激情和冲动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哲人说,距离产生美。
友调侃说,距离产生第三者。
我想说的是,距离还产生作为傍观者应有的客不雅和理性。
□可有些时候,距离越近,越妨碍着我们看到事件的全貌;听新闻当事人在本身眼前诉说,反而影响着我们作出客不雅的判断。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理性判断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容易被情绪和激情所感染而远离了本相。
当一个新闻当事人在微博上诉说着本身某种受迫害经历时,比如在拆迁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遭到了本地官员的打压,被逼得家破人亡。
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
一、(18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记》是一部奇书 ①《史记》是一部奇书。
②《史记》成书之后,西汉朝廷一度把它审慎典藏,秘不示人。
汉成帝时,东平王刘宇曾经奏请朝廷颁给《太史公书》(即《史记》),朝廷重臣反复讨论后,驳回了东平王的奏请,理由是:此书有战国纵横权谋,以及汉初的谋臣奇策等内容,不宜于扩散给诸侯王。
③一部史书的典藏与流传,竟成了朝廷议事的“要务”,岂非一大历史奇观? ④两千年来,围绕一部《史记》,上至帝王权贵,下及文人黑客,争得纷纷扬扬。
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则罗织罪名,百般挑剔。
更有意思的: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巨大的感染力。
它可以控制读者的精神和情感,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于拍案而起!这种亘古仅见的魅力,来自何方? ⑤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暗示出性格往往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就使《史记》充满了灵气,绝无一般史书那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感和雷同感。
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⑥司马迁著史,绝不甘于做一个客观记述的“述史者”,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炽热的感情,去解读历史,褒贬人物,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
任何时代的史论史评,都容易触发现实政治的某些敏感的神经,司马迁的《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代史”,发表评论终不能不有所顾忌,所以,对汉代历史或人物的评议,司马迁常用较隐晦的方式,这就是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寓论断于叙事”的方法。
读史者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体味出司马迁的感情。
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地宣泄情感的方式,一有可能,他就立即不失时机的将真情实感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或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惜、或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感人肺腑。
譬如,司马迁仰慕齐相晏婴的功业和人品,在其列传的赞语中,直抒胸臆:“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后世著史者,谁曾如此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正如李长之先生的评论:“他那更根本一点的内心的宝藏,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人的感情真情流露,并能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和共鸣,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
吴淞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并用铅笔在答题纸上正确涂写准考证号。
2、考生答题请将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用铅笔答题或将答案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3、选择题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
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铅笔涂黑。
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
4、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共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共17分)形貌苍古的永乐大钟⑴多么令人生敬又令人生畏的一口大钟。
它诞生在岁月的另一端。
580多年前,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肇基定鼎,下令铸造了这口无与伦比的大钟。
它既是朝钟,又是佛钟。
今天,我们肃然仰望这个形貌苍古的明代孑遗,仍然仿佛看到一个巨大而苍莽的惊叹号,沉沉垂挂在天地之间!⑵对永乐大钟的关注和考察似乎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诗人的事,后来才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始染指其间。
诚然,永乐大钟是明代人文景象的直接映射和重要索引,但却更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是580年前冶金、铸造、力学、声学等各项技术整体水平的真实物证。
通过这口大钟展示的“谜面”,我们可以猜出5个世纪前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许多“谜底”。
⑶永乐大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
大钟含铜80.54%,锡16.41%,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
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
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
通高6.75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上下各处厚度变化有致,洋洋23万字经文铸满了钟体内外。
如此巨大的尺寸和重量,如此精美的质地和工艺,即使500年后的当代铸造技术,面对美仑美奂的永乐大钟也不能不深深鞠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苏教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阅读 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 分)①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便听到了众多老牌纸媒的噩耗。
拥有79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宣布: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发行后停刊,全面转向数字杂志。
德国《纽伦堡晚报》、《法拉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相继停刊,法国第二大经济类报纸《论坛报》也寿终正寝。
眼下,这股“纸媒之死”的洪流当然也淹没了图像类新闻杂志。
②早在1972年美国《LIFE》第一次停刊之时,专栏作家沙纳·亚历山大当时还不肯相信:“摄影杂志没有死,人们既未停止阅读,也没有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兴趣。
”这话说得固然不错,然而他没有料到脱离了纸这种介质,人们依然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图像,亦能够畅游网络,保持着对周围世界更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Google Books阅读自《LIFE》创刊至1972年的所有文章,也能够看到它所有的精彩版面。
像纸张扼杀竹简一样,数字化把成吨的纸张简化到一张光盘上。
今天这个时代并没有失去任何新闻和惊心动魄的照片。
相反的,图像类纸质媒体和新闻摄影师们却正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个时代。
③然而旧的死去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正如法国VU图片社创始人Christian说道:“我们已经有了获取新闻和图片的新渠道。
纸张可以算的上是一种奢侈行为。
我们为什么还要砍伐大量树木,污染大片水源?”况且,新形式的报道并不亚于传统媒体。
轰动一时的“维基解密”就是新式媒体的代表。
2010年7月,维基联合《卫报》发布“阿富汗战争日记”专题,内容包含超过几万份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文档。
10月,再次和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公开了超过400000份伊拉克战争纪录。
这使得每起在伊拉克以及跨越伊朗边界死亡事件的地点,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
此举极大震撼了美国政府,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一个平民组织无能为力。
它所发布的文件大多都来源于网民的自发上传,“维基解密”只负责将上传的材料去伪存真。
同时,整个网站的核心人员只有几个人,不存在传统媒体那样庞大的采编队伍。
人们只需要点击鼠标,便可以做到转发新闻故事,自由传播。
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④网络让地球的距离从未如此短过。
在西方以Twitter 、Facebook 以及Instagram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分享软件,构成了新媒体的生态环境。
“即时发布”和“我在现场”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
在中国,数以亿计的人们通过微博交流着自己的看法,行使着自己的权利。
我们很容易回顾这些事件:北京“7·21”大雨,数万人被困大雨中,网友在微博上直播雨势和交通情况。
更早一年的“7·23高铁事故”像一个打开闸门的开关,奔涌出普通人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讨论。
快速和信源多样性是微博的两大特点。
如今很多事件都变成了第一时间由微博爆料,引发关注,而后才是传统媒体的介入。
微博就充分展示了社交媒体的“监督功能”。
⑤网络世界意味着人人平等,也意味着人人可以充当媒体。
大众已经完全不满足于“获取新闻”,而是积极地参与和制造新闻。
网络上公众参与和热议的新闻,常常引发自一条微博、一张照片。
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将触角深入到记者都难以抵达的现场,广泛地传播“真相”,一经传播,瞬间就能产生轰动效应。
而海量的照片上传和储存已经成为现实,这使得每个人都充当着摄影师和图片制造者,补充和完善着新闻报道。
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自我的传播渠道,可以发布文字、照片和评论后,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力。
⑥新媒体的崛起使普通人和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界限正在被打破。
北京雾霾成为公共关注的事件之前一年,普通网友王一坤敏感地发现了空气的异样,他连续观察同一个地方14天,拍下了空气污染问题的证据。
当一年以后专业媒体争相报道污染话题之时,很多照片都引自于这位非专业摄影师之手。
⑦在电视、报纸是新闻唯一来源的时代,真相是被垄断的,完全依赖于媒体制造。
而现在,信息源增多,垄断似乎被打破,“新闻制造者”从特定的职业变成了大众化参与。
每个人都在制造新闻、公布真相,同时却也可能在篡改事实。
“真相”在变得更加直接、快捷的同时,角度更加多样,也更加扑朔迷离。
哪一种更让人恐慌?当人们习惯于打开SNS网站浏览新闻,滚动的更新令人眼花缭乱。
网络上充斥着几十亿的照片,你自以为看到了所有能看到的东西,真相却可能被淹没其中。
换句话说,无论在哪个时代,真相都是遥不可及的,是需要不断挖掘与接近的。
1.第②段加点的短语“纸张扼杀竹简”,是指的文明发展现象。
(2分)2. 作为新式媒体的代表,维基解密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3分)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制造纸张耗费资源、污染环境,是传统纸质媒体逐渐衰亡的直接原因。
B.《LIFE》第一次停刊时,沙纳·亚历山大有对新媒体发展的准确判断。
C. 传统媒体较之新式媒体,对现实报道不真实、不客观是其根本的缺陷。
D.人人皆可参与的社交网络平台,为新式媒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解释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3分)5.谈谈第⑥段所叙述事例的作用。
(4分)6.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1分)我的轮椅史铁生(1)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
1 9 8 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
”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一一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
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2)双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
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
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
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
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
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
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3)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4)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这辆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
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最终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1 9 9 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
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
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是学医的,笑嘻嘻地闻一闻我的尿说:“不要紧,味儿挺大,还能排毒。
“其实他心里都明白。
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5)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
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
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
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
两万九?两万七?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
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
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一一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6)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7)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8)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9)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心里有了一句诗: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一一若把凡•高的那些话加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10)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法:“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11)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
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
也不只是说,史铁生一一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
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一一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祈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尼采说“要爱命运”。
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
“爱命运’’即是爱上帝一一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一一假设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到别人身上,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7.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开篇写“我”与医生对话的作用。
(4分)8.作者叙述不同朋友带他去不同地方的意图是什么?(3分)9.分析第(7)段文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1 0.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第(2)段中“晴天朗照、杨柳和风”既描绘了眼前所见之景,也点明了作者对自然心生神往的缘由。
B.第(4)段中朋友立哲的话“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意在鼓励作者战胜病魔。
C.第(5)段中,作者调侃“上帝见我需要”把电动轮椅“时寄存在王府井”的轻松幽默与希米购买轮椅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天有情人更有情。
D.凡高的话中的“经历生活”与作者所说的“扶轮问路”的内涵相同。
1 1.对第(11)段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某种语言风格特点进行概括、举例并分析形成原因。
(4分)1 2.综观全文,题目“我的轮椅”包含了哪些意蕴?(4分)(三)默写(任选6空)。
(6分)[注: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 ⑴,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⑵,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⑶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⑷?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⑸,散作满河星。
(査慎行《舟夜书所见》)⑹,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⑺此曲只应天上有,。
(杜甫《赠花卿》)⑻,大器晚成。
(老子《道德经》)(四)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