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提纲

合集下载

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总结提纲

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总结提纲

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总结提纲教育调研工作总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下面将对教育调研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1.1 教育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1.2 教育调研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二、调研方法和技巧。

2.1 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什么?
2.2 如何设计合理的调研方案和问卷?
三、调研过程和成果。

3.1 教育调研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2 调研结果如何分析和应用?
四、调研中的问题和挑战。

4.1 在教育调研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4.2 如何解决调研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展望和建议。

5.1 未来教育调研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5.2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调研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调研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调研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能够对教育调研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刘献君 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提纲

刘献君 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提纲

刘献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提纲《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刘献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一讲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刘献君一、教育学的生存空间与教育研究的特点二、教育研究中的四个基本要素三、教育研究中的分析框架第二讲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张应强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二、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文化学范式三、“文化-教育-人”研究框架的确立四、文化学范式下的教育理论和问题研究五、运用“文化-教育-人”研究框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讲文献研究与文献综述赵炬明一、学术境界与文献研究二、知识源流与怀疑批判精神三、一个建议四、文献综述的目的与表达第四讲质性研究:教育研究的人文学范式余东升一、教育研究的范式二、教育研究: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三、Bildung:教育的人文性四、质性研究:探索教育的人文世界五、结语:走向行动研究第五讲对量的研究方法的误解及量的研究技巧周治金一、思维方式与研究生专业发展二、对量的研究方法的误解三、定量研究的技巧第六讲教育研究中的历史解释:原理与模型贾永堂一、教育的历史研究的作用与意义二、历史解释的理论基础三、教育研究中的历史解释:原理与模型第七讲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沈红一、比较教育研究的含义二、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三、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四、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五、比较教育研究可引为参照的案例六、结语第八讲多元流政策分析框架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周光礼一、高等教育政策分析前沿二、多元流政策分析框架三、多元流政策分析框架的运用第九讲二维象限分析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陈廷柱一、二维象限分析法在教育研究方法系谱中的地位二、二维象限分析法及其流变三、二维象限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第十讲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差异与互补张晓明一、差异与互补思维二、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互补性三、实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第十一讲教育研究中学术观点的形成和创新柯佑祥一、中外学者教育观点面面观二、教育观点的形成…方式与过程三、教育研究中学术观点形成和创新的几点体会第十二讲教育学术论文写作别敦荣一、教育学术论文的性质二、教育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三、教育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四、教育学术论文的语言风格五、教育学术论文的修改六、教育学术论文的生命第十三讲中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李太平一、当前中国教育研究现状描述二、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方式三、当前中国教育研究的理论根源四、中国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后记。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doc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doc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教育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并能够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定量研究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3.掌握定性研究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4.能够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1.1 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1.2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1.3 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和作用2. 定量研究方法2.1 研究设计2.2 数据收集2.3 数据分析2.4 结果解释与报告3. 定性研究方法3.1 研究设计3.2 数据收集3.3 数据分析3.4 结果解释与报告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

五、教材与参考书主教材:《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参考书:1.《定量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2.《定性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证》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202. 期中论文: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第3-4周:定量研究方法第5-6周:定性研究方法第7-8周:案例分析第9-10周:期中论文撰写和指导第11-14周:期末复习和考试以上就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努力学习,掌握好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祝大家学习愉快!作为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延伸,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在教育研究领域,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更是考验研究者的能力和智慧。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教育科学研究提纲【1-4章】

教育科学研究提纲【1-4章】

第一章教育研究与研究方法概述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的价值一、教育研究的意义(一)促进教育改革(二)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三)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二、学习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一)教育学科学化和本土化的需要(二)科学的政策制定和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三)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五)教育改革的成功保证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一、教育科学一般方法学运用哲学、系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研究的准则。

二、教育科学具体方法学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技术如实验、调查、观察等。

三、方法论的层次系统第一层次:哲学方法论第二层次:系统科学方法论、数学方法论第三层次: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第四层次:具体学科方法论注意:(一)避免用一般方法论来代替具体方法。

(二)避免割裂一般方法学和具体方法学的关系。

第三节学习教育研究方法的要求一、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要求三、推荐书目重点: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节教育研究与研究方法界说一、研究与方法的含义(一)研究:目的性、过程性、方法性、创新性(二)方法: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

二、教育研究(一)定义(二)特征第一,作为一般科研的特点(1)教育科研是一种求新知的认识活动(2)教育科研具备三个要素:客观现象和事实;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技术(3)教育科研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4)教育科研具有程序性(5)教育科研具有目的性第二,区别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1)教育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2)教育研究是发生学研究,研究教育、社会、人三者的转换关系(3)教育研究具有实践性和价值性(三)教育研究的类型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四)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一,伦理原则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主要权利有:(1)有私人不参加协作权;(2)有保持不署名权;(3)有保密权;(4)有要求实验者承担责任权。

教育研究方法提纲

教育研究方法提纲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研究方法提纲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1、研究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科学的方法与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地收集、分析资料,获取新知的过程。

2、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不同于经验总结,教育研究不同权威的专断 3、教育研究的特点:第一,伦理性。

第二,复杂性。

第三,全员性。

4、教育研究的意义:(1)、新时期教师角色转化的需要(2)、使自己的生命不断丰润增色(3)、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4)、提升职级的需要(5)、打破对研究的迷信,恢复教师的主体性 5、教育研究的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6、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

7、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1 / 3练习题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

错误。

内在效度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效度有相会互相影响。

8、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9、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

10、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

主题教育活动调研报告提纲

主题教育活动调研报告提纲

主题教育活动调研报告提纲
一、调查背景
1.1 调研目的
1.2 调研对象
1.3 调研方法
1.4 调研时间和地点
1.5 调研内容概述
二、主题教育活动情况
2.1 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2.2 主题教育活动目标与规划
2.3 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安排
2.4 主题教育活动的特色与亮点
2.5 主题教育活动的推广与宣传
三、主题教育活动效果评估
3.1 主题教育活动参与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3.2 主题教育活动对参与者的影响和感悟
3.3 主题教育活动在组织单位的推动效果
3.4 主题教育活动的长期影响评估
四、主题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4.1 参与者的反馈意见
4.2 组织单位的问题与建议
4.3 主题教育活动的改进方案
五、主题教育活动调研总结与建议
5.1 主题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
5.2 主题教育活动的不足之处
5.3 主题教育活动的持续发展方向
5.4 主题教育活动的相关政策建议
六、参考文献
七、附录
调研人员及联系方式
调研问卷及答卷
调研访谈记录
调研数据图表
调研报告编制时间
以上为主题教育活动调研报告的大致提纲。

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教育研究方法》大纲

《教育研究方法》大纲

《教育研究方法》大纲第一章:绪论1. 教育研究的涵义。

2. 特征:一般(科学性、客观性、创造性);独有(人文性、复杂性、实践性)。

3. 教育研究的功能:增长知识、提升教学效能、提高研究者素质。

4. 教育研究的有关问题:(1)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2)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3)教研的方向:多元与单一、事实与价值、借鉴与本土、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4)教研的态度:解放思想、勇于超越;热爱真理、实事求是;严肃认真、耐心细致;谦虚谨慎、合作共赢。

5. 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思辨性研究。

发现和界定问题文献检索和评析6. 教育研究的步骤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或信息分析数据或信息得出结论,汇报成果第二章:选题与开题报告的撰写1. 选题的本质:从复杂的教育现象当中选择并确定自己要研究的课题。

2. 选题的标准:有意义的、清晰的、可行的、符合道德的。

3. 选题的来源:已有文献、生活或工作经验、各级课题指南。

4. 选题的策略(1)思维策略:怀疑性思考。

(2)具体化的策略:缩小范围、聚集焦点、确定视角。

5. 开题报告的功能:沟通与说服、澄清与完善、协约作用。

6. 开题报告写作的原理:满足报告需求者的心理需要、把问题说清楚的需要。

7. 开题报告的主要成分(1)量化研究: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

(2)思辨性研究: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考方向、大致概念架构、大致提纲。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开题报告大体相同,只有最后的研究设计部分不同:量化研究中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假设、概念界定、研究框架、方法设计、研究的实用范围和局限;而质化研究中无研究假设,而改为研究问题)第三章:文献查阅与文献综述1. 文献的概念2. 文献的分类:相关的著作、相关的论文、有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一手文献、二手文献;理论型、研究报告型、实践案例型。

3. 查阅文献的意义(1)帮助研究者了解本研究领域中已有观点和研究成果。

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小组工作提纲

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小组工作提纲

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小组工作提纲背景本提纲旨在规划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小组的工作,确保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和简洁性,避免法律复杂性的问题。

目标- 独立进行教学研究,不寻求用户协助。

- 充分发挥法学硕士的优势,遵循简单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的问题。

- 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工作计划1. 确定研究课题:选择适合小班教学的研究课题,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等方面。

2. 研究设计: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方法。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并分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结果评估与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5. 撰写研究报告:根据研究成果,撰写小班教学研究报告,确保准确传达研究结果和建议。

6. 研究成果分享:与其他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和观点。

时间安排- 第1周: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 第2-10周: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11-12周:评估研究结果,总结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 第13-14周:撰写研究报告。

- 第15周:研究成果分享。

预期成果- 完成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工作。

- 获得可靠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 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 撰写并发布研究报告。

- 与其他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

风险与挑战- 数据收集可能面临学生隐私保护的问题,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 数据分析可能涉及统计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需要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 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时间紧迫和资源有限的挑战,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规划资源。

以上为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小组工作提纲,旨在指导研究工作的进行,确保研究独立性和简洁性。

通过这份提纲,我们将为小班教学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改进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1)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1)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教育历史研究法: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法:(1)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的行动,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的研究。

代表有斯腾豪斯、凯米斯。

(2)《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3、个案研究法:(1)是一种探索及分析社会单位生活过程,旨在探讨一个个案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性质,以了解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通过个案来探究其与全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个别的、深度的、描绘的研究方法。

(2)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研究方法,又称案例研究法。

4、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5、教育叙事研究法:“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即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过程。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的研究方法。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6、扎根理论: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的质的研究方式。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扎根理论”最初由美国学者格拉塞(Glaser, G.)和斯特劳斯(Strauss, A.)在1967年《扎根理论的发现》中提出来。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提纲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提纲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提纲
一、引言:介绍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研究目的(约200字)
二、小学教育的背景和现状(约400字)
1. 小学教育的历史概述
2. 当前小学教育的普遍问题
a.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b. 部分地区和学校的教学水平低下
c. 学生身心发展问题的关注
三、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与目标(约400字)
1. 课程设置与知识传授
2.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基础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发展
4. 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四、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改革(约400字)
1.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育理念更新
2. 融合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探索
3. 创新教育技术的运用
4. 个性化教学与差异化课程的实施
五、小学教育的评价与反思(约300字)
1. 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多元化
a. 考试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b. 学生自主评价的重要性
2. 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3. 小学教育创新的推进与挑战
六、结论:对小学教育的改进建议(约200字)
以上是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提纲,通过这个提纲可以展开对小学教育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在写作时,可以按照每个部分的主题逐一展开论述,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现状、核心内容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改革、评价与反思,最终提出对小学教育的改进建议。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准确的论证材料、合理的结构安排和流畅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而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研究方法》胡中锋版 重难点复习提纲

《教育研究方法》胡中锋版 重难点复习提纲

教育研究方法(重难点)复习提纲2、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4个要点)(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

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4、田野研究: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者亲自进入研究场景,通过直接观察、访谈、情境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提取结论的过程。

就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教师教学的场所。

5、教育研究选题原则(1)需要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6、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1)选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7、问卷的构成(1)标题(2)指导语(3)问题(4)结束语问卷的指导语1、应说明进行该调查的组织或个人的身份2、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用途3、要交代清楚回答问卷中问题的要求和回答规则4、保密性声明5、文字表达上应简明扼要、措辞恰当、笔调亲切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1)明确问题范围(2)问题的内容符合该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3)问题的数量要适度。

一份问卷的作答时间一般以30-40分钟为宜(4)问题的文字表达(5)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反思这一环节包括:整理和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小组工作提纲

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小组工作提纲

小班一学期教学研究小组工作提纲一、前言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班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特制定本工作提纲,旨在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2. 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语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2. 数学:数概念、运算、几何、测量、数据分析。

3. 英语:单词、语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4. 自然科学:动植物、天气、地理、人体。

5. 社会科学:家庭、学校、社会、国家。

6. 艺术:音乐、绘画、手工、舞蹈。

7. 体育:体能、技巧、游戏、安全教育。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新。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3. 游戏教学: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 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5.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反馈、指导。

2. 终结性评价:学期末进行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评价。

3. 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的能力。

4.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沟通能力。

六、工作计划1. 开学初: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

2. 学期中:每月进行一次教学总结,调整教学策略。

3. 学期末:进行教学成果展示,总结经验教训。

七、团队合作与沟通1. 定期召开教学研究小组会议,分享教学心得、经验。

2. 互相听课,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3. 关注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4. 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附录1. 教学计划表2. 教学评价表3. 教学活动记录表九、结语本工作提纲旨在为小班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认真执行,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是按照某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的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新闻报导不同。

如果说经验总结、新闻报导只是事后总结的话,那正式的研究是事先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从古希腊到16世纪的直觉观察时期;2、17世纪至于9世纪末的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3、20世纪到达20世纪50年代的形成独立学科时期;4、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变革时期.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1、提高教师的教研的理论程度。

2、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性。

4、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一、分类和体系结构(一)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预测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1、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归纳法:特殊到一般、形象具体思维)。

2、推论验证的演绎法(演绎法:一般到特殊,抽象思维范畴)。

三、教育研究的认识层次和水平两个层次:1、经验层次; 2、理论层次。

四种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应不应该发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等。

2、探究原因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种现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等。

3、迁移推广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的原则?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确定研究课题2、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3、分析总结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原则一、作用1、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的基础。

小班下学期教育研究提纲

小班下学期教育研究提纲

小班下学期教育研究提纲一、研究背景1.1 小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在小班阶段的重要性- 小班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1.2 小班教育现状分析- 小班教育在我国的普及情况- 小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3 小班教育发展趋势- 国际小班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我国小班教育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趋势二、研究目标2.1 理论目标- 探索小班教育的本质规律- 构建小班教育理论体系2.2 实践目标- 提出改进小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三、研究内容3.1 小班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小班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3.2 小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选拔与培训机制- 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发展3.3 小班教育环境创设研究- 环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 室内外环境设计与评价3.4 小班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评价方法与工具的选择与应用3.5 小班家庭教育与合作研究- 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家校合作模式与实践四、研究方法4.1 文献研究法- 搜集国内外小班教育相关文献- 分析与综述现有研究成果4.2 实证研究法- 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4.3 案例研究法-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小班教育案例- 深入剖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4.4 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尝试- 反思与调整教学策略五、研究进度安排5.1 第一个月- 确定研究主题与提纲-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5.2 第二个月- 进行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撰写研究论文初稿5.3 第三个月- 完善研究论文- 提交研究成果六、预期成果6.1 学术成果- 发表小班教育研究论文- 形成一套完整的小班教育理论体系6.2 实践成果- 为教育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为小班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6.3 社会影响- 提高小班教育的社会认知度- 促进小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提纲(已完成)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提纲(已完成)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提纲(已完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是一种思维的、行为的方式是研究问题的程序和准则,遵循规律就成了方法。

2、科学方法:(广义)包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科学方法。

其区别于非科学方法的特征是:客观性、预见性和准确性。

狭义即具体的科学方法。

3、科学研究:人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方法,遵循研究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现象、规律,获取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核心是,知识的拓展、问题的解决。

其特征是:规范性、系统性、创造性、历史性。

4、教育研究:人们在教育理论及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其领域类的现象和问题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且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它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特征是:它是经验的、有系统的、有效的、可靠的、其形式是多样的。

5、学前教育研究:研究者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该年龄段教育的各种现象、问题揭示其规律以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过程。

幼儿教师是其重要参与者。

其特点是:研究的对象的主体性、内容的规范性、背景的开放性。

其一般原则:规范性、系统性、创造性、重视教育性和伦理性。

6、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在科学理论思想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学前教育研究并构件其理论体系的方式。

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7、基础研究:以建立和发展某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为目标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概括性强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8、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特定实践活动寻求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教育活动现存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其成果对教育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

9、横向研究:研究者就某个教育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考察和比较的研究。

10、纵向研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学前教育中的某个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系统的定期追踪研究。

11、个案研究:研究者选取一个特殊个体或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的研究。

12、成组研究:研究者选取较多的研究对象组成若干被试组,并对其中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

小学教育论文提纲

小学教育论文提纲

小学教育论文提纲一、引言1. 背景介绍本论文旨在探讨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研究目的(1)梳理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2)分析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3)提出改进小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3. 研究意义(1)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丰富我国小学教育研究体系。

二、我国小学教育发展概述1. 历史演变(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2)改革开放以来,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成果。

2. 现状分析(1)小学教育普及程度;(2)小学教育资源配置;(3)小学教育质量。

三、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 问题梳理(1)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2)应试教育现象严重;(3)教师队伍建设不足;(4)家庭教育缺失。

2. 成因分析(1)历史原因;(2)政策制度不完善;(3)社会环境因素;(4)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四、改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1.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1)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2)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2. 教育体制改革(1)推进素质教育,降低考试压力;(2)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待遇;(3)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素养;(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论四、改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续)4.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1)完善教师选拔和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创新;(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5. 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1)整合课程资源,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2)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推广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实证研究1.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小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2)问卷调查法:对一定范围内的小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3)访谈法:对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小学教育现状和改进措施的看法。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提纲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提纲

一、科学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

1、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2、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体现在:1)研究对象的客观性2)研究过程的客观性3)研究结果的客观性3、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从以下三方面认识1)科学研究本身的连续性2)科学研究本身的系统性3)科学研究结果的系统性4、科学研究的创造性从以下三方面认识1)内容的创造性2)思维的创造性3)方法的创造性二、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简言之,就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

1、教育研究独有的特征:伦理性、复杂性、全员性。

2、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由教育对象——人的发展所决定的3、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教育、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三、教育研究的意义:1、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定新的教育理念。

2、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3、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地位,形成学校特色。

4、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五、教育研究课题的问题来源:1.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2.来源于对己有教育理论的怀疑。

3.来源于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

4.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六、研究方案设计1、研究方案也称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研究计划,是烟酒店施工蓝图和工作计划。

2、教育研究方案:是对某一教育课题研究的动态过程的具体规划。

3、设计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一般要求:1.课题依据。

2.课题研究目标。

3.课题研究内容、对象。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七、收集教育文献的原则、方法和途径1、收集教育文献的原则: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策略性、预见性、持久性。

2024年教育论文提纲范例

2024年教育论文提纲范例

标题:2024年中国教育论文提纲:教育与创新
一、引言
A.背景介绍:中国教育的现状及挑战
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A.教育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
B.教育的现状分析:评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C.需要的措施:政策调整、课程创新、教育资源再分配等
三、教育创新的概念和价值
A.教育创新的定义和分类
B.教育创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C.国际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四、教育与创新的关系
A.教育的目标与教育创新的实现
B.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创新的探索
C.教育创新的应用与教育的效果评估
五、教育与创新的案例研究
A.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与创新案例:如高考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B.地方教育与创新案例:如上海的素质教育实践和乡村教育
C.学校教育与创新案例:如高校的项目式学习和校企合作模式
六、教育与创新的主要挑战
A.体制机制不适应: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
C.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提高教育公平性
七、教育与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A.政府角色定位:加大教育投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
B.学校管理创新:强化学校自治
C.教师培养与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D.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乡和高贫困地区教育问题
八、结论
A.总结教育与创新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果
B.强调教育与创新的重要性
C.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注:以上提纲仅以1200字作为参考,实际撰写论文过程中,可以更具具体需要进行增减或修改论点、段落及篇幅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编教育研究的基础第一章研究主题选择与文献综述第一节研究主题选择一、教育研究的性质定义:教育研究是一种以经验为取向,对教育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各种教育现象、教育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质:①客观性(不受主观影响,不能仅靠想象推理,要有事实支撑)②系统性(系统性指研究思路和行动前后连贯、互相沟通;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而不是盲目尝试)③可靠性(指研究方法、研究条件和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④创造性(创造性是衡量教育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⑤科学性(研究方法必须咳血,要有科学的程序和完整的思路,如如何选被试、选多少被试、对被试做什么)⑥人文性(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探讨的是如何教育人的活动,研究者要以人文为基础选择题材制定目标等)二、研究选题的来源①从实践经验中发现问题②从有关理论中探索研究问题③从相关文献中寻找问题④重做前人做过的研究⑤从教育改革争议之中寻找题目⑥向学者专家讨教三、选择主题的标准①重要性(重要性指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体现在理论方面、也可体现在实践方面)②创造性(也叫创新性或独特性;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每一项研究必须在某些方面增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指该问题的研究思路、角度、依据的理论等新颖)③可行性(指研究者是否具备某一研究所需的主客观条件;)④适合性(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四、研究问题的明确化(一)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是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将研究问题明确化,研究者才能认识到真正想研究的是什么(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①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②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陈述问题时应考虑:a.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在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陈述和明确化过程中,最好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b.除了单纯得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c.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可检验的含义指的是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答案)第二节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教育研究最基本的工作;确定研究问题的领域之后,就是选定一个明确而独特的可研究问题,选定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系统的文献检索和阅读;文献检索是为了获得对选题、理论界定、研究设计的支持。

(一)文献检索的作用①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②有助于限定问题范围,理清和界定相关概念*文献检索应注意的问题a.关注已有研究文献中忽略的问题b.注意已有研究文献之间相互矛盾之处c.关注已有研究在方法运用方面的不足d.关注研究问题的本质与联系(二)文献的类型①依文献的公开性来划分:正式文献(专注、论文、期刊、集刊、教科书、学报、专刊等);非正式文献(未正式出版的论著、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统计资料、私人的通信日记笔记手稿等;硕博士论文)②依据文献的加工程度分:一般性参考文献(索引;摘要);初级文献(又称第一手资料;教育方面大部分初级文献来源是期刊或集刊;学报及各种专题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次级文献(第二手资料;最普遍来源是教材;其他常用包括教育大辞典、研究述评和教育年鉴)*文献检索时最好直接参考第一手资料;快速了解问题可选次级文献(三)文献资料的来源①书籍(专注、论文集、教科书、工具书等)②期刊(学术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教育类普及性期刊)③未正式出版的文献(学术会议议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四)文献检索的方法具体步骤:①确定搜索的关键词、主题词、作者名或题名②确定搜索范围③确定检索工具方法:①互助法②追溯法③绵延法④人工检索⑤网上搜索⑥顺查法二、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文献综述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回顾,指的是对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文献综述是教育研究过程前期的重要工作之一;作用:①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②为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③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二)文献阅读与整理文献检索与查阅应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做好文献综述的两个基本条件:所选文献要具有代表性;阅读文献时要把握文献的精髓*如何整理:①要注重对文献的阅读与分析②要进行文献记录③要整理文献目录④依据体例撰写文献综述*撰写文献综述包括:①引言②总数的主题③小结④结论⑤参考文献(三)应注意的问题①搜索文献资料尽量齐全,齐全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前提②文献综述应当以相似的研究发现为基本单位,对其进行系统的组织③所引用的文献尽量是初级文献的内容,少用次级文献④文献综述要有作者的评论分析,避免使文献探讨的撰写偏于流水账或是研究结果的堆砌,失去其参考价值⑤撰写摘要时不要直接抄录报告内的摘要,因为内容太短。

第二章课题论证第一节变量与假设一、变量界定(一)概念性定义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属性;概念的内涵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应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外延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概念性定义指根据概念外压或假设特征来赋予研究变量新的内涵;常使用一个概念来界定另一个概念(变量),这种定义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凸显被界定的变量的本质属性或特征。

变量是统计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特征,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常量或参数,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许多研究变量是由研究者创生,是研究者理论上的变量,这类变量的内涵实际上是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因此具有或然性和多样性。

变量的相对概念是常量,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

给研究变量做概念性定义步骤:①确定该研究变量的上位概念②归纳法③将变量的本质特征与尚未概念整合成概念性定义概念性定义适用于逻辑分析和质性研究;因概念性定义不具有可操作性,不适合量化研究(二)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又称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操作性定义有两种:一是测量的操作性定义(根据如何测量和观察研究变量而下的一种定义);而是实验的操作性定义(根据如何操作研究变量而下的一种定义,描述变量研究的详细过程或活动);对某项教育管理措施或某种教学方法的界定,常用实验的操作性定义,它表现为一定的活动程序;*给研究变量做操作性定义步骤:①做出该变量的概念性定义②分析变量的内涵,找出变量的本质特征③将变量的本质特征具体化为若干操作步骤,或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实物④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语法规则将各要点进行文字修整,形成操作性定义在界定变量时,通常先采用概念性定义界定,在采用操作性定义界定;(三)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的关系各有利弊,可以互补。

概念性定义是操作性定义的前提和依据,操作性定义则是概念性定义的延续和发展。

概念性定义属于理论层面的定义,是抽象的、逻辑化的;操作性定义属于操作层面的定义,是具体的、行动的、实践的。

二、变量类型所谓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实物,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取值范围的量。

分类:①自变量和因变量②主体变量和客体变量③直接测量变量和间接测量变量④操作性变量和非操作性变量⑤相关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研究假设(一)研究假设假设就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推测;*假设的特点:①有确切的理由,基于某种理论或实施依据的假设才是有价值的假设②假设应该直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假设应该是经得起检验的(二)假设的类型*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①描述性假设②解释性假设③预测性假设*按假设的形成划分:①归纳性假设②演绎性假设③研究性假设第二节课题论证一、课题类型(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①基础研究: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探索新知识、新源里、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一般不涉及解决和改善实际问题等②应用研究:指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并应用于实践的研究;特点:具体化、实用化应用研究要以基础研究为指导,才能成功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研究进一步应用于实践,才能检验其成果的科学性(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①质的研究质的研究也叫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常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对事物的现象进行研究。

人种志的研究即属于质的研究。

②量的研究量的研究也叫良性研究,指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今儿去分析、考研、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与质性研究相比,量性研究:更强调准确;更关心现象之间的项关联性及其因果效应从研究中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往往是紧密结合的,定量研究渗透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中也参与部分定量研究。

(三)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描述,客观的考查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描述事物是什么样的的研究。

②干预性研究干预性研究是指通过对实物现状的改变,寻找或证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解决客体间存在问题的研究。

描述性研究室干预性研究实施的前提和依据,干预性研究室描述性研究得到的结果和目标,二者不可分割。

二、课题的重要意义①课题可以反映研究的价值②课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③课题对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起着制约作用三、选定研究课题的过程①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方法:查阅资料;专家咨询)②资料的分析与综合③提出课题的设想和设计④预实验或预调查⑤课题确立四、课题设计论证的书写p32第三章观察的方法第一节观察法概述一、什么是研究观察(一)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观察指一般性的日常观察,是指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资料,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狭义的观察指研究过程中的观察。

观察法是一种基本的数据资料收集的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处于基础、核心的地位。

在教育研究中,人们运用观察法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等外显表现,或者事物的状况、运行过程、机制等进行描述和记录,形成观察数据。

分类:实证研究方法(或科学研究方法);解释学研究方法(二)观察法的作用①有助于了解现实教育情境中特定教育现象的发展过程和机制②有助于获得典型、真实的数据资料③有助于研究者发现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或是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④有助于检验假设二、观察法的特点及要求(一)观察法的特点①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②科学观察具有客观性、真实性③研究者可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二)影响观察效果的原因①人们对所观察事物的相关科学知识严重匮乏②观察者的教育科学理论和训练方法训练不足③对假设先入为主、盲目自信,或者学术诚信不足④观察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观察技术手段的发展水平欠缺(三)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①科学观察首先必须有明确清晰的理论假设作为指导②科学观察要求有明确的目的,做结构性观察,观察必须依据研究设计③应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观察者尽量保持价值中立,不带偏见④科学观察要有计划的进行,事先要拟定观察提纲或观察量表⑤科学观察要注意观察的时间、场合和观察顺序的选择⑥科学观察要选择有效的观察策略、记录手段和方法(常用的记录手段:a. 尽可能使用多种观察仪器和记录设备;b. 使用预先制作好的观察量表进行记录;c.做观察笔记)三、观察的类型(一)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①自然观察:在自然条件下,直接观察某教育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获得有关的材料;一般不干预或干涉观察对象,所获材料一般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现;②实验观察:由实验的特点决定,具有严格周密的计划,通过合理的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认为改变研究对象,从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有利于探讨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研究者可获得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入的事实和资料;(二)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①直接观察: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能够反映研究假设中的变量内涵及其关系的现象或人的行为的记录与测量;在实验、调查这类实证研究中常用;②间接观察: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中的变量不能被直接记录与测量,因为这些变量无法被清晰地加以操作化界定,如未来的事情或历史的事情;优点是极大的扩展了观察的时间空间,观察者可以相对自由的掌控观察过程(三)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①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参与到观察的情境中,与被观察者一起活动,并从被观察者的文化立场出发而进行的观察,观察者一般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是一种隐蔽观察;可以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能够获得比较全面真是的研究材料;但观察会受到观察者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影响研究客观性;②非参与性观察:观察者以一种“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可以公开进行也可以秘密进行;资料比较客观,但比较表面化,不易获得比较深层次的材料;(四)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①结构式观察:指有具体的观察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记录表的一种观察方式,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能够对观察者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一般用在对研究对象有比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但对观察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要求较高,比较费时且不灵活②非结构式观察:指没有具体的观察目标,观察内容与步骤不识闲确定的一种观察方式;比较有弹性和灵活性,但获取的材料不够完整四、科学观察的一般程序①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②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③选择观察工具(首选已有的成熟观察量表,其次才是自编提纲或观察量表)④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⑤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第二节常用的观察类型与方法一、描述观察(一)日记描述法(二)轶事记录法(三)连续记录法二、取样观察(一)时间取样法(二)活动取样法(三)事件取样法三、行为检验法具体做法:必须实现编制观察工具,列出所需观察的项目,然后进行观察;另外,必须在观察表上列出一些具体要求,且有一定的顺序性,按确定的观察项目,根据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程度或水平依次排序第二编实证研究第四章实验研究第一节实验法概述一、实验法的含义与特征(一)什么是实验法实验研究方法:操作实验变量,控制非实验变量,观察因变量,确定实验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二)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①随机化(被试选择的随机化)②控制非实验变量(控制除自变量以外的变量)③操控自变量④设置控制组(通常包含两组被试:实验组和控制组,有时只有一组被试,有时会多加对照组)二、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①研究假设(包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陈述句做出有明确判断的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