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探究
八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八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______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B.得出结论的过程C.提出问题的过程D.验证证据的过程(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________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金做了如下的实验。
步骤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小车,小车上固定一块条形磁铁(如图)。
步骤2:当闭合开关时,小车会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记录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步骤3:断开开关,把小车重新放在起始位置,依次向右移动变阻器滑片,闭合开关,记录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4次的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 1 2 3 4 5 6电流的大小 1.2 1.4 1.6 4.8 2.0 2.2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15 19 24 30 ??(1)请你在图中用一根导线(用笔画线代替)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2)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的结是:________。
(3)小科在第4次实验后结束了实验,小明觉得实验数据还不够。
重新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流表均有示数分别记为第5次和第6次数据,小车始终不能从起点向右前进,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电磁铁的磁性不仅跟电流的大小有关,而且还与线圈的匝数有关,若要研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已知线圈的电阻不能忽略,那么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线从a处移动到b处后,闭合开关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然后再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2024年暑假培训八年级下科学实验探究题提高(含答案)
暑假培训八年级下科学实验探究题提高(含答案)一、实验探究题1.学习小组想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大小与导体在磁场中长度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大小与导体在磁场中长度的关系【实验器材】边长不同的矩形线圈2个、足够宽的 U 形磁铁、弹簧测力计、电源、导线、开关。
【实验步骤】(1)如上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矩形线圈a 的重力G, 再将a 放入磁场中。
通电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F1发现F1小于G1,则磁场对线圈a作用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
(2)换用矩形线圈 b,重复步骤(1)中的实验,每次实验时AB边在磁场中的__________相同,记录线圈 b 受到的重力G2和拉力值 F2。
应比较 G2-F2与__________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3)某次实验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该矩形线圈的重力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1)实验时应将电流表、导线ab串联起来组成______回路。
(2)该同学进行以下尝试,能使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是______(填字母标号)。
A.导线ab在磁场中静止,换用磁性更强的蹄形磁体B.导线在磁场中静止,但不用单根导线ab,而用匝数很多的线圈C.蹄形磁体静止,导线ab从图中所示位置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运动D.蹄形磁体静止,导线ab从图中所示位置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运动E.蹄形磁体静止,导线ab从图中所示位置斜向上或斜向下运动(3)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将电流表换成______进行触接,还可以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利用一个螺线管、几根完全相同的铁棒及其他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时,先把螺线管固定在连有弹簧的铁块下方,并将其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通过螺线管的电流为某一数值时,弹簧略有伸长,出现如图(a)的现象。
接着他们再分别在螺线管中插入数量不同的铁棒,重复上述实验,每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均相同,现象分别如图 (b )、(c )、(d )所示。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探究题综合(包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探究题综合(包含答案)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探究题综合(包含答案)第一章1.在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中,首先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块受到的重力,然后将物块逐渐浸入水中。
在物块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随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减小。
当示数突然变为零时,物块处于漂浮状态。
2.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艾研究”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首先用测力计测量小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适量的待测液体倒入量筒中,读数为V1.接着将测力计下面所挂小金属块完全浸没在量筒里的液体中,静止时测力计读数为F1.记下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时,量筒内液面处读数为V2.最后快速提起液体中的小金属块,读出此时测力计示数为F2和量筒液面处读数为V3.合理的实验顺序编号为A-B-C-D-E。
用实验步骤中的测量值符号(和g)表示该液体的密度ρ= (F1-F2)/[(V3-V2)g]。
3.为了研究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总体积的比例关系,___同学选用不同的圆柱体A、B、C、D进行实验。
A、B体积相同,C、D体积相同,A与C的密度为ρ1,B与D密度为ρ2,且ρ1<ρ2.为了便于观察圆柱体露出水面的体积,他分别在圆柱体上标注出间距相等的刻度线,然后将它们放入水中。
待圆柱体静止后,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无论是相同材料的物体还是不同材料的物体。
4.在实验“用上述实验所得食盐晶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中,一处错误是没有将食盐晶体完全溶解。
改正错误操作后,如果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应该减少适量的食盐晶体。
3.下列操作可能导致配制得到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1.在配制溶液时,使用少量蒸馏水润洗烧杯。
2.在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3.在将完全溶解的食盐转移至细口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5.氯化钠是一种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案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3、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的,只能求出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
自主学习1.实验的原理:2.待测物理量测量工具:用刻度尺(卷尺)测量物体运动的,用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相应距离所需的,用求出平均速度。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你的分析,请你设计实验的方案(1)实验所需的器材:刻度尺、秒表、带槽木条、小车、铁架台、小木块。
(2)实验步骤:①用铁架台支架把带槽木条支成斜面,使小车从木条顶部滚下时,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用刻度尺测量木条的全长S AB和由顶端至木条1/2处的长度S AC,用铅笔在木条上标出字母A、B、C。
③测小车在AC这段路程中运动的时间t AC。
④把木块移到木条底端B处。
按上述方法,测出小球由木条顶端A向下运动到底端B处,在S AB这段路程中所需的时间t AB,记录下来。
④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计算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 BC),下半段路程上用的时间t BC,算出v BC。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记录表格总结:5.平均速度只能说明是在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思考: 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
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请你练习 1.(5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_____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____ (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 = _________ cm ,t BC = _________ s ,v AC = _________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 _________ (填“大、小”).2、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 。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G排
m排=ρ水V排=1×103kg/m3×2.7×10-5m3=2.7×10-2kg。
排开水的重力
G排=m排g=2.7×10-2kg×10N/kg=0.27N 。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0.27N 。
F浮
G排
F浮
F浮
G排
G排
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供利用 的浮力,人们利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造 了轮船。
4.在“阿基米德解开王冠之谜”的故事中,若王冠在空气中称 时重5 N,浸没在水中称时重4.7 N,则这顶王冠浸没在水中所 受的浮力为___0_._3__N,它排开的水重为____0_._3_N。
5.将金属块浸在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0.8 kg,金属块受到 的浮力是___8__N__。(g取10 N/kg) 6.一物体浸没在水中,其排开水的体积为1×10-3 m3,则该物 体所受的浮力为多少?(g取10 N/kg)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导学设计
一 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观察如图10-3-1所示的实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步骤D中的小铁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0_._3 __N。 问题2:比较图A、D、E可得到结论: __液__体_密__度_一__定__时_,__浮_力__的__大_小__和_物__体__浸_在__液_体__中__的_体__积_有__关____。
实验探究 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关系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 液体的多少有关,可以设计以下实验来探究。
如图所示,先在空气中测量出石块所 受重力的大小。再把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取 弹簧测力计示数,计算出石块受到的浮力。
然后,测量被石块从小桶排到另一小 桶的水的重力,你有什么发现?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最后,我会对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我会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建议。通过这个评价过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并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总结,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和平面镜成像的理解。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他们应该能够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形成过程,理解成像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们应该能够识别和描述平面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并能够用物理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接着,我会引入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如成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成像与平面镜的倾斜角度关系等。我会通过示例和公式来阐述这些规律,并鼓励学生们进行笔记和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共同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合作过程,学生们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成果。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的最后顾和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过程,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会告诉学生们,当我们使用镜子来整理仪容时,我们其实是在观察到一个物体的像。然后,我会提问学生们:“你们知道这个像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激发他们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兴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
2. 知识点讲解: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八年级科学上册的实验探究与思考题题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的实验探究与思考题题解2023年,八年级的学生们将继续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和思考题,以下是一些题解和思考:一、实验探究题1. 火烧水的实验实验过程:在一个铝盘子里放入适量的水,然后点燃火柴,将它放在水面上,观察火烧水的现象。
思考题:为什么水可以被燃烧?答:实际上,水是无法被燃烧的,它只是帮助传递燃烧的能量。
当火柴点燃时,火的热能会传递到水中,使水中的水蒸气沸腾,随后水蒸气将火燃烧需要的能量传递给火焰,从而使火焰能够持续燃烧。
2. 风扇制冷的实验实验过程:在一个房间里放置一个风扇,在风扇的后面放置一块试验纸,将风扇开到最大档位,观察试验纸的变化。
思考题:为什么风扇能使房间变凉?答:风扇并不能直接制冷,它只是在房间中制造了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当人们经过风扇造成的气流时,感受到的是身上的汗水和体表散发的热量也会被带走。
此时,空气感觉更凉爽。
3. 科学家选拔的实验实验过程:将一些纸条放在一个纸箱里,每个纸条上都有一个数字。
要求你在60秒内找到最多数字为“5”的纸条。
思考题:你认为这项实验是测量你的快速反应能力还是数学能力?答:这项实验既考察了快速反应能力,也同时考察了数学能力。
当你在寻找纸条时,你的大脑需要同时快速计算,筛选出数字为“5”的纸条。
因此,这是一项综合能力测试。
二、思考题1. 为什么我们在水下听不到声音?答:水是一个更“密集”的介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会比在空气中慢四倍。
由于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更慢,所以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会更短。
另外,由于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同介质的阻碍和反射,这也会使声音在水中的传播距离变得更短。
2. 为什么太阳看起来在日落时更大?答:这是因为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它的光线需要穿过更多的大气层,大气层会分散光线,从而导致我们看到的太阳变得更大。
此外,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我们也更容易注意到它的大小变化。
3. 为什么人的眼睛会出现红眼症?答:红眼症是在闪光灯照射下的照片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知识全解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知识全解
1. 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3. 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认识观察的科学方法。
4. 通过观察常用的实验仪器,知道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在中考中几乎不会涉及,但有时也会考察科学探究的要素,或几位重要物理学家的史料,与后面的知识相联系,因此学习本节应当以轻松愉快心情去阅读,体会其中的乐趣。
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等客观题。
1.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雨后彩虹、电闪雷鸣、空谷回声等等。
2.牛顿、伽利略、阿基米德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同学们在学本节课之前, 基本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把简单的折射光路图补充完整;对生活中的一些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等有一些感性认识;对物理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指导。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指引探究式教学 ◆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方法◆◆ 课 时◆2课时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不同形状的透镜、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光具座)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一、 新课引入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第一章:科学探究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1 观察法- 定义: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观察- 要求:全面、细致、实事求是1.1.2 实验法- 定义: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一般步骤: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1.3 调查法- 定义:通过访问、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地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1.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1.2.1 提出问题- 要求:具有针对性、适合探究、表述清楚1.2.2 猜想与假设- 要求:基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合理、可验证1.2.3 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 要求:方法合理、步骤简单、易于操作、有针对性1.2.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如实记录、尊重实验事实1.2.5 分析与论证- 要求:针对探究内容,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1.2.6 评估- 要求:客观、全面、注重事实1.2.7 交流与合作- 要求:明确表达、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物质的组成2.1.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2.1.2 分子、原子、离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2 物质的结构2.2.1 原子结构- 原子核:质子、中子- 电子:绕核运动2.2.2 分子结构- 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化学键的类型2.2.3 离子结构- 离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排列方式、电荷分布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1 物质的性质3.1.1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1.2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3.2 物质的变化3.2.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2.2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第四章:能量与生活4.1 能量的种类与转化4.1.1 能量的种类- 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等4.1.2 能量的转化-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4.2 生活中的能量4.2.1 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制作4.2.2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利用、生物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4.2.3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第五章:生物与环境5.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1.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改变5.1.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5.2 生态系统5.2.1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5.2.2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的构成、食物网的特点第六章:科学、技术、社会6.1 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6.1.1 科学对技术的影响-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6.1.2 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生产力6.2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6.2.1 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6.2.2 能源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6.2.3 生物技术与医学的发展- 基因工程、生物医药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课标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科学实验与探究的案例分享
新课标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科学实验与探究的案例分享。
一、人类疾病与基因工程这个实验旨在通过制作人造蛋白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具体步骤如下:1、介绍基因工程的概念和世界级的基因工程项目。
2、让学生了解人类疾病和基因的关系。
3、简单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4、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制作人造蛋白,从而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工具:毛细管、滤纸、pH计、甲醛、白蛋白液。
(2)将白蛋白液注入毛细管中。
(3)用甲醛将毛细管封闭,将封闭处浸泡在弱酸性的溶液中。
(4)通过pH计调整溶液的pH值,使之变成弱碱性,从而导致毛细管中的蛋白质被“挤”出。
(5)通过滤纸收集蛋白质,即可制作人造蛋白。
通过实验过程的演示和讲解,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基因工程的实际操作,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以及基因工程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二、生态系统的平衡控制生态系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生物学的研究重点将逐渐由简单的生物个体向复杂的生态系统转移。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生态系统平衡控制的原理。
具体步骤如下: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各组成部分。
2、制定模拟实验计划,分配角色,并在实验中模拟真实的生态环境。
3、通过模拟实验,在模拟的生态环境中,让不同生物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和生态系统自我平衡的机制。
4、通过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提高生态系统的平衡控制能力,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通过本实验的体验,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控制原理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提高思维水平来说,科学实验与探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里分享的以上两个实验,不仅充实了生物学的课堂教育,更让学生们领略到生物学探究的魅力。
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生物学教学案例的分享,为新课标下的生物学教学添砖加瓦。
八年级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4. 推动滑块,使其从导轨的一端开始 运动,并记录下挡光片通过光电计时 器的时间。
6.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 据。
数据记录和处理
数据记录
记录每次实验中挡光片的宽度和通过 光电计时器的时间。
数据处理
根据速度的定义公式v=s/t,计算出每 次实验中滑块的速度。然后求出多次实 验的平均速度,以减小误差。
速度-位移图像的应用
速度-位移图像
以速度为纵坐标,位移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称为速度-位移图像。通过该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 的速度和位移变化情况。
应用
速度-位移图像可用于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如判断物体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确定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 以及计算物体的加速度等。此外,还可以利用速度-位移图像求解一些复杂的运动学问题。
06 生活中的速度变化现象
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速度变化
汽车启动时,由于引擎产生的动力使车 轮开始转动,并通过传动系统驱动车辆 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速度从零
开始逐渐增加。
当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时,引擎会提供 更多的动力,使汽车加速。加速度的大 小取决于引擎的功率、车辆的重量和阻
力等因素。
汽车刹车时,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制 动系统通过摩擦将车轮的动能转化为热 能,从而使车辆减速停车。刹车时,汽
速度-时间图像的应用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描述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
v-t图像的物理意义
通过v-t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图像的斜率表 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v-t图像的应用举例
八年级浙教版科学探究题汇总
八年级浙教版科学探究题汇总实验器材:电源、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将电源、电阻、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
改变电阻,记录下每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且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实验器材:铁块、铝块、弹簧秤、细绳、水桶、水等。
将铁块和铝块放入水桶中,用细绳系住,挂在弹簧秤下。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小的物体会上浮,密度大的物体会下沉;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将光照装置放在植物幼苗的一侧,给予植物一定时间的光照。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植物幼苗会向光照的一侧生长。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植物具有向光性,能够感应光的刺激,并向着光线生长。
整理器材,完成实验报告。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是初中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本篇文章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细胞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将详细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这些结构的功能。
同时,学生们还将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干细胞等。
生物体的层次:学生们将学习到生物体的不同层次,从分子到细胞,再到组织、器官和个体,以及这些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生命活动的调节:这部分内容将介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包括神经元、反射和激素等概念。
物质的性质:学生们将学习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这些性质。
物质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将介绍物质变化的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物质的计量:学生们将学习到如何使用计量单位对物质进行测量,包括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概念。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明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五个环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通过这份教学案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追求真理的决心。通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放大镜、照相机等。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凸透镜成像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1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科学探究 平面镜成像 课件(1)
注意
•玻璃板虽然边缘已经打磨 光滑,但是也要轻拿轻放。
•实验做完后,要及时熄灭 蜡烛。
记录数据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cm
(像距)
(物距)
像与物大小比较 (放大、缩小或等大)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唐老鸭和米老鼠
哇塞!
虚像: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 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水中倒影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
、
像
关
于
平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面 镜
②像到镜③面像的与距物离的等连于线物与到镜平面面垂镜直的。距离。轴对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称
交流讨论
①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因为平面镜无法确定像的位置,而 透明的玻璃板正好可以看到虚像的相
对位置。
②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
因为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探究物 与像的关系,所以需要在像的位置有 替代品来替代虚像,得出像与物的大
小相等……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 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 体,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M A
B N
M A
B N
第一步:画垂线 第二步:标直角 A` 第三步:找等距 第四步:标符号 第五步:画虚像
生活中平面镜成像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利用平面镜增加视野
身高1.6米的人站在高1米 的竖直平面镜前3米处,他在 镜 中 的 像 的 高 度 是 _____1_.6__ 米 , 像和平面镜相距_________米, 若他向3 平面镜移1米,则他和 像的距离是_________米。
动手实验探究科学教案八年级上学习科学2.1
动手实验探究科学教案 - 八年级上学习科学2.1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作为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发现,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乏味,存在“学以致用”难题。
动手实验探究科学教案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八年级上学习科学2.1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很多基础科学概念,例如化学元素、化学反应等等。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我们设计了一套科学教案,以动手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1.实验教具准备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实验教具。
对于化学实验,玻璃容器 usually work better,例如试管、烧杯等。
同时还需要一些辅助工具,例如吸管、滴管、药匙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操作,通常可以在实验专业店里找到。
2.实验预先准备在实验之前,我们需要进行预备工作。
我们需要确保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安全的。
我们需要把实验母液准备好,母液通常是一些化合物或者溶液。
不同的实验需要用到不同的母液,在准备实验母液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来进行。
3.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我们需要遵守安全原则。
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时,需要戴上手套和口罩,避免化学物质对我们的伤害。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实验室的通风情况,避免化学物质在空气中蒸发。
在操作前,应该试运一下,即按同样的实验步骤操作一次,以排除设备上的错误。
分别取出实验管,根据实验要求加入相应的药品,加药量和顺序都应按实验要求严格操作。
通过手混或者使用搅拌器均匀混合药品,观察反应状态。
4.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遵守一些注意事项。
我们需要注意实验时的环境,避免影响其他人的正常实验。
我们需要注意实验器材的清洁和维护,保持实验器材的干净和整洁。
我们需要认真记录实验结果,以备后续分析和讨论。
动手实验探究科学教案对于八年级上学习科学2.1的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芳芳想用自制的指示剂较准确地测定某土壤的酸碱度,你 认为是否可行?若认为可行,请说出理由;若不行,请给出你实 验方案。 不可行。应使用pH试纸或pH计进行调查 。
六、两个例题
例1:蚂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墙脚边、树阴下 常常可以看到蚂蚁忙碌的身影。你知道蚂蚁有几种感觉吗? 尝试探究蚂蚁是否具有某一种感觉,请填写探究过程 蚂蚁可能有嗅觉 (1) 建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收集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蚂蚁过的是群居生活,它们都有自己的“家”,在天气 晴朗的时候,它们常常要走出家门,在地而上寻找食物。某 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 了以下实验: 选择1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刀片剪掉蚂蚁的左右侧触角, 然后把它放回原地。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利用触角回家的。 (1)该实验基于的假设是_▲_ (2)该小组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你提出改进意见。_ 意见1,增加使用实验蚂蚁的数量,避免意外或者特殊情况干扰实 _▲____
鲜花 鲜花 清水+ 维生素E 清水
A
第43题图
B
3.实验方案评价与改进
有三个同学在家里用实验探究纸片、塑料薄膜、棉布对电视机遥控信号的阻挡能 力。他们的探究过程分别是: 甲同学在自己家里,将纸片放在遥控器与电视之间,手指按遥控器控制键,如果 遥控器能对电视机起控制作用,则增加纸片的数量,如此重复实验,逐渐增加纸片的 层数,直到遥控器不能控制电视机为止,记下纸片的层数。 乙同学在自己家中用塑料膜与甲同学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下塑料薄膜的层数 丙同学在自己家中用棉布与甲同学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下棉布的层数
四、收集事实证据
请你为李明设计一张记录数据的表格:
水的质量_____.保温材料的厚度______ 环境温度——,水的初始温度—— 0 5 10 15 20 25 35 45 材料 时间 /min
泡沫塑料 温度 t1/℃
棉被 温度 t2/℃
80
80
72
65
64
56
59 55 51
48 43 38
请你为李明设计一张能够直观分 析实验数据的温度-时间图象记录 数据的表格
小敏
小颖
小玲
小红
你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A.小敏 B.小颖 C.小玲
) D.小红
情境回顾: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 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 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 早上灌的是开水,到了下午还是变 得凉凉的。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 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 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 不烫手了.
2.设置对照组
鲜花人人喜爱,但“好花不常开”。于是,鲜花保鲜问题便成为 喜爱鲜花的人工作之余所关注的问题。为了探索“延长鲜花保鲜 的条件”,小亮和小华提出种种假设,并设计如下试验: a、取两只等大的锥形瓶,分别标上A和B; b、在A和B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在A中加入2颗维生素E, 并搅拌使之溶解; c、在A和B 中各插上一支同样新鲜的玫瑰花(如图),放在相同 的环境中,每隔12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观察记录。 维生素E可能会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1)他们设计这个试验想要检验的假设 ; (2)他们准备B组的作用是设置对照组 。
图2
2.对结论的评价
芳芳自制指示剂的实验结果如下:
PH植物 1 7 13
玫瑰花 红萝卜汁 三角梅花 紫卷心菜
粉红色 红色 紫色 红色
粉红色 红色 肉色 紫色
绿色 红色 黄色 深绿色
请分析回答: 红萝卜汁 (1)上述几种花、叶或果实的汁,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的是_____ (2)针对石蕊的中间色和碱性环境中颜色不易区分,芳芳提出“石蕊可 以退休了,可用紫卷心菜提取物替代”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 出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紫卷心菜汁变色明显,但来源的经济性(或使用稳定性或 本实验方案的局限性)还有待研究; ②不同意,芳芳同学的研究 仅能说明变色明显,还要进一步研究其 来源的经济性(或使用稳定性或本实验方案的局限性)
90
温度/℃
60
30
0
10
20
30 时间/min
五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历史上曾先 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 得快,而伽俐略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 的。下面是三位同学在研究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 重的关系后作出的交流: ⑴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那么小刚的实验 两张纸片同时落地 结果应该是_______。 ⑵导致小强和小丽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存 在 纸片与空气接触面不同,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 的干扰。
二、建立假设
1.根据问题提出猜测
保温瓶的保温性能和什么有关呢?
可能与水的体积有关; 可能与保温瓶的型号有关; 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 。
2.根据实验过程建立假设:
李刚家里买了一只新的保温瓶,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 与所装开水的关系,他进行了猜测,为验证它,在相同温度 的环境中,他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1)先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为t℃的开水,取水的体积为保 温瓶容积的1/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 共测3次。 (2)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仍为t℃的开水,其体积是 保温瓶的2/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初温,共 测3次。 (3)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初温是t℃的开水,重复前次做 法。问: ①请你写出李刚的猜测 保温瓶的保温性能可能与水的体积有关 。 ②从三次的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出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 入开水多少的关系。你从他的实验可知,李刚所改变的量是 开水的 体积 ,而其他的量保持相同,请你写出他保持相同 的两个量:如开水的初温、 周围环境的温度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一只手背上涂防晒霜,另一只手上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 的晒伤程度。 第一天手背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 度。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 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程度。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和手背被灼 伤的程度。
2.问题情境二——对比情境: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 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 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 早上灌的是开水,到了下午还是变 得凉凉的。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 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 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 不烫手了.
请提出一个问题: 泡沫塑料和棉被的保温性能, 谁更好?
实 验 序 号 OA 距 离 X (cm) 小 球 质 量 M (g)
振动30次所用的时间 t/s
1 4 50 30 2 6 50 30 3 8 50 30
三、设计实验方案:
1.控制变量
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某校学生徒步 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 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方案如下表:
李明觉得,如果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 装有热水的烧瓶,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 水温,便可以得出这两种材料保温性能 好坏的结论。你认为该实验中应该控制 的变量有: 烧瓶中的水的质量是否一样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烧瓶中水的初温是否一样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探究》 专题复习
一、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一——单一情境:
李刚家里买了一只新的保温瓶, 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
请提出一个问题: 保温瓶的保温性能和什么有关呢?
“蝉”是一种夏季出没的昆虫,又叫 “知了”,根据你所知道的有关“蝉” 的身体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提一个相关 问题,并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 问题: 知了为什么不停地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 ①寻找同伴 ②寻找配偶 ③交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 甲 乙 丙
使用材料 纸片 塑料薄膜 棉布
能完全阻挡遥控器信号的 最少层数
14 20 10
他们的结论是:棉布能比纸片和塑料薄膜更有效地阻挡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控制 信号。 三个同学的探究过程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指出其中存在哪些问题? 请从指出的问题中选出一个说明如何改进?
存在的问题评估: (1)没有选择同一台电视机(同一遥控器) 进行实验; 遮挡材料所放的位置不一致; 遥控器与电视机的距离不一致; 遮挡材料的厚度不一致 (2)改进方法:合理,指出的问题相对应
验。2,应再设置一组不剪掉触角的蚂蚁做对照组。
(3)对于蚂蚁,你还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写出实验 比如,蚂蚁是如何分辨敌我的? 方案。
蚂蚁为什么能预报下雨? 蚂蚁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什么? 蚂蚁是否具有视觉(味觉,听觉)?
3.根据实验的结果建立假设:
如图所示,把小球从O点沿 水平滑竿拉到A点,放开后 小球在O点两侧振动。 A.小球振动的快慢可能与 它被拉离O点距离x有关。 B.小球振动的快慢可能与 它的质量有关。 现有固定支架、弹簧、质 量不同的小球、天平、刻度 尺等器材。为完成本实验, 还需要的器材是: 小星同学实验探究的部分 数据记录如右图,表格中的 实验数据是验证猜想 时 记录的(选填A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