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森林吗?对森林有什么印象?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
(2)教师辅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分段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
4.分析写作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感受到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
3.品析精彩语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4.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作者赞美地下森林的情感的理解。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分析了课文结构,品析了精彩语句,感悟了作者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2.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地下森林的认识,以及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
3.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保护地下森林的宣传标语。
(2)各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行了拓展延伸,讨论了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设计了宣传标语。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了解抒情散文的表现特点,学习借鉴咏物抒情。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地下森林形象,领会作者情思,砥砺思想;领会咏物抒情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激励自我。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地下森林状态问题:1.地下森林在哪里?为什么叫“地下森林”? 2.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断想”什么意思?作者进行了怎样的“断想”?提问、引导,明确:探寻(好奇)--揣想(深情)--不愿离去(震撼)三、重点阅读,师生合作,感受地下森林成长艰辛1、小声读课文3-12段,思考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深渊遭际,并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不幸却自信2、默读13-19段,思考: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其成长过程、遭遇的不公及受到的帮助。
小结: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四、朗读品味,感悟地下森林品格1、播放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提问:为什么说地下森林的出现是“生命史上的奇迹”?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品质?3、找出集中体现作者对地下森林深深情感的词,品味语句。
体会、探讨:(1)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2)可是它却不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3)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4)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5)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主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章:课文解读与分析2.1 课文概述介绍《地下森林断想》的作者、背景和课文大意。
2.2 课文解读2.2.1 第一段:分析课文的引言部分,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向往和好奇心。
2.2.2 第二段:解析课文中对地下森林的描绘,如“黑暗中的光明”、“静谧中的生机”等。
2.2.3 第三段:分析课文中对地下森林生物的描述,如“蘑菇的生长”、“水滴的声音”等。
2.2.4 第四段:解析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如“人类的干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
2.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3.1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环境保护主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3.2 思考题1. 作者为什么对地下森林充满好奇和向往?2. 课文中描述的地下森林生物有哪些特点?3. 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你有何启示?第四章:实践活动4.1 作文练习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地下森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地下森林的理解和感受。
4.2 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并选择几篇优秀作文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5.2 学生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欣赏6.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与《地下森林断想》相关的散文作品,如《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日历》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6.2 阅读欣赏要求学生阅读推荐的作品,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分享和欣赏。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导语】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以⼟的风,给峡⾕以种⼦的鱼鳞杜、⽩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的洁净的⼭泉……⾃然⽣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
⽆忧考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浩瀚⽆垠、⼭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
2.了解张抗抗其⼈及作品。
⼆、能⼒⽬标 1.品味本⽂充满激情、⽣动形象的语⾔。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语⾔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法,逐步培养学⽣的散⽂鉴赏能⼒。
三、德育⽬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中的理想、信念、精神⼒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叙事和抒情⽔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的⼈⽂精神资源,体会深刻⽽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称⽕⼭⼝原始森林,属⾃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的张⼴才岭东南坡的深⼭中。
这⾥林⽊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夹着清⾹扑⾯袭来,使⼈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宋之间有诗⽈:“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章,就是⼀⾸对⽕⼭峡⾕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
1963年考⼊杭州⼀中。
在⿊龙江⼀国营农场⽣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报》上发表第⼀篇⼩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活的长篇⼩说《分界线》。
1977年⼊⿊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课文导入与阅读理解2.1 课文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对地下森林的兴趣。
2.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2 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 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分析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3.1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讨论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3.2 表达技巧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
2. 学生模仿练习,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探讨主题思想与现实意义4.1 探讨主题思想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丽。
2. 讨论课文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4.2 现实意义1. 联系现实生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创意写作与展示5.1 创意写作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创作自己的地下森林故事或诗歌。
2. 教师指导下,修改和完善作品。
5.2 作品展示1.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深入分析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2 深入分析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学生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作者及其背景。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地下森林吗?请大家谈谈对地下森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觉得有意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
4. 朗读感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质知识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4. 讲解分析: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等。
5.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地下森林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地下森林的图片、资料等,加深对地下森林的了解。
2.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3.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讨论地下森林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课前准备2.1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
考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
2.2 教学资源准备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相关文本材料。
收集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2.3 教学环境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背景和内容。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找到答案。
3.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下森林的理解和感受。
3.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下森林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强调地下森林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4.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布置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寻找更多关于地下森林的信息。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掌握其意义。
(3)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有许多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
2. 课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感悟。
3.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景观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3.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法,深入探究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4. 朗读和讨论: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第二课时)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2.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
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三、感知文本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
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3)增强环保意识,关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想象和联想手法。
(2)如何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下森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地下森林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地下森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讨论如何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3. 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是否有更深刻的认识?是否养成了关爱环境的意识?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使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二、水平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使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水平。
三、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理解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地下森林景象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地下森林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爱大自然。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学习课文第六至十段,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和自己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3)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自我超越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2. 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标记出生词和难句,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合作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句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强调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理解练习。
2. 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3. 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篇一篇二篇三篇四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过渡: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饱含感情,蕴含哲理的散文,现在,我们就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1、提出品味要求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3、学生活动4、点拨:(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5、朗读(三)品味第4、5、6问句1、提出品味要求2、朗读第10段3、学生活动4、点拨:峡谷知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它?这几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阳光和峡谷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从上文看,作者无疑而问,以反问的形式,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表达出对峡谷的关切之情) 5、朗读6、过渡:前六个问句,让我们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阳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书:不幸) 面对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长的几千年、几万年里,它还在期待,还在希望。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地下森林是人类所不知晓的一个奇妙的自然奇观,也是我们的地球上最神秘的生态系统之一。
这个系统由数百万根细而密集的真菌丝网所构成,这些真菌丝网连接着不同类型的真菌和植物根系。
本单元将介绍的是地下森林--一片被遗忘而令人惊叹的森林世界。
本单元以描绘地下森林,尤其在科学、地质学和生态学方面的韩国导演李榮道执导的纪录片《地下花园》为主要依据,将在这个单元讲述中心,以及学生的理解和实践中实则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为整个单元提供基础。
教学目标1. 理解地下森林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描述地下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知道不同类型的真菌及其在地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4. 分类不同类型的树木,分析其在地下森林系统中的重要性。
5. 探究科学家如何通过研究地下森林来提高林木生长和管理。
教学材料视频片段-《地下花园》教学幻灯片学习步骤第一步:概述班级回顾生态学的基本涵义并了解地下森林的生态系统。
教师应引起学生对“地下森林”的疑惑和探究兴趣。
建议使用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地下森林”,强调它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步:观看纪录片班级观看纪录片《地下花园》,并结合视频对学生进行一些问答或者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地下森林更加深入的理解。
尤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下问题:1. 地下森林是什么?2. 地下森林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是如何连结起来的?3. 真菌的作用是什么? 该系统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真菌?4. 地下森林如何与上部分的森林进行交流?5. 有哪些大型动物多生活在地下森林中?6. 地下森林的退化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第三步:学生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类型的真菌丝网和植物根系的互动机制,并引导他们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班级中进行了解交流交流。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讲解PPT。
3. 课文主题思想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1. 导入新课:播放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引导学生跟读和背诵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含义和主题思想。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分享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体验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反思: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和表达流畅。
七、作业布置: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练习题。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1.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子。
2.2把握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地下森林的好奇心。
1.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下森林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并积累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4.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5.2教师批改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6.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地下森林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合作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3.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在合作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讨论效果。
3.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1)
《11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張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標1.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
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學習詠物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並把它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難點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昧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
這裡林木蔚然深秀,雲煙繚繞,陣陣冷氣夾著清香撲面襲來,使人神志飄忽,不知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
初唐詩人宋之間有詩曰:“兩岩天作帶,萬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
翳潭花似織。
綠嶺竹成圃。
”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就是一首對火山峽谷和地下森林的讚歌——《地下森林斷想》。
二、資料助讀張抗抗,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燈》。
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
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
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
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錄音帶,學生聽讀,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軟弱無能。
浩瀚無垠:形容廣大;繁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学时数: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 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
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 精读赏析
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3)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
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3分钟)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1)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析:详见教参144页
(2)“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P146
(3)“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
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P146
(4)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
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教师小结: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
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
正如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植“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作者正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了进去。
亲爱的同学们,在读了文章听了作者张抗抗的切身经历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是启发吗?
(四) 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五)小结: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