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法”改革过程中中国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1.市场失灵传统自由经济学认为,一个社会中的供给与需求可以构成完全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经济状态下,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从而达到所谓帕累托效率的状态,即没有任何人的效用受损,资源分配获得最佳效率,价格像一双看不见的手,主导市场的经济活动。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市场无法达到完全竞争、供需匹配的理想状态,导致“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无法保持综合平稳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加剧经济周期的危力。

•垄断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纠正。

•市场机制无力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市场不能完美地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

•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公地悲剧)。

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依据。

看不见的手失灵需要由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即政府来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

美国政府“罗斯福新政”。

然而,政府干预并非万能,政府的全面干预,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

2.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有时也成为非市场失灵,它是由政府干预而引发的一系列非效率性资源分配的状态。

政府失灵时,国家行为无改善经济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经济主体,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

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失灵往往与市场失灵相互发生作用。

它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一般来说,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不完全(政策决策信息失真,统计数据造假等)•官僚机构(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规则死板,难以给政府官员提供有效的激励等)•政府决策失误(正确决策在实践中有相当难度,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搭配,干预力度等)•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寻租、腐败等)。

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反差的原因

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反差的原因

尚未 吻合 国 家 为 抑 制居 高不 下 的 通货膨 胀 和 物价 上涨 相反
,

济 行为 权

以 及 国有 大 中型 企 业


法 人 财产
缺位 第三
五 是 国 有 企 业 速度效 益 型格局 没

采取 适 度从紧 的 财政货 币政策

,
取得
, ,
有 得到 改 变
,
了明 显 成效
,
但 现 有企业 的 债务并 未 减少
粗放
的判 断科 学合
改 革与稳定 的矛 盾
,
这三 对矛盾 制约
了 国 有 企业 的发展
也加重 了 国 有企业 的 亏
在 一 种产 品 的社会 总 供 给大 于 社 会 总 需
,
企 业 的 政 策 措施

,
都是 依据


所 有权 与经 营
的 理论展 开 的
尽 管这 一 思路 的取


向是 正 确的 度

,
但 它却 没 有 涉及 企 业 财 产 制
这样不 仅不 能理 顺 国有企 业 的 产 权关 而且 导 致 了 国有 资产所 有 权 主体 的超经
,
宏 观政 策 的 取 向与微 观追 求 目 标

宏 观适度 从紧 的 财政 货 币政策 把

企业 间的债务 迅 速 增 长
(或

1 9 93 年来
,
一 些 企 业 的效 益 水分 挤 了 出来
政府采 取紧 缩 性 货币政 策 以 压 缩 需 求
时 企 业 间却用 相 互 给 予
但这

宏 观调 控实 施适度 从紧 的 财 政 货 币政

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的转变

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的转变

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的转变【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经济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下的微观基础转变。

【关键词】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转变前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情况,但总体来讲,在中国的转轨时期,这种经济的波动趋于稳定,其主要原因是微观基础的变化。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波动的微观基础发生了一定转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波动程度。

一、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但也呈现出了周期性的波动,经济过冷或过热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波动的幅度较大,1997年则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明显的经济下滑后国家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逐渐出现复苏态势,到2002年,中国经济基本呈现稳定状态,2003年以来,房地产产业发展迅速,信贷规模提升,到2006年出现经济提升,而2007年和2008年出现高通胀现象,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滑严重,而国家四万亿政策则使得经济在2010年和2011年出现回升,从2011年到现在,中国经济又逐渐趋冷,出现一定的回落态势[1]。

纵观几次经济波动,可以发现经济上升和下降阶段并不对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2006年,中国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趋于缓和,而在2006年以来,这种波动又逐渐增大,经济稳定性有待提升。

二、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微观基础转变(一)国有企业变化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政府,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为政府,国有企业不仅要实现盈利,还要兼顾就业、社会保障等多重目标,这属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发展限制。

为了使国有企业效用最大化,有两种方式可行,一种是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一种是将国有企业作为单一的市场主体。

八十年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其政策性负担问题,一些应当由所有者监督的权力授权给了承包人,这就使得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出现问题,内部控制人不明晰,责权分配不明朗,因此,八十年代的国企虽然有着较强的投资冲动,但预算约束硬化不足。

微观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冲突研究

微观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冲突研究

微观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冲突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市场的日益复杂,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微观经济政策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而宏观经济政策关注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和发展。

这两种不同层面的经济政策往往相辅相成,但有时也会产生冲突。

首先,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之间需要协调。

微观经济政策通过调整税收和补贴、改善营商环境等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同时,它还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分配等方式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福利。

然而,如果微观经济政策过于强调短期利益,可能会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困境。

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困境下,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可能包括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利率等措施。

然而,如果微观经济政策没有与宏观政策协调一致,就可能出现问题。

例如,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下,企业容易借贷扩张,但当宏观政策改为紧缩时,企业可能面临偿债困难,从而导致经济危机。

其次,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改善个体和企业的福利,追求效率和公平,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这两种目标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

例如,微观经济政策可能会通过减少税收和放松监管等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和就业增长。

然而,如果过度放松监管导致市场不稳定或者影响环境保护等方面,那么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目标就可能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权衡和平衡各种考虑因素,并制定综合性的经济政策措施。

为了协调微观和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一个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确保各个政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其次,加强数据和信息共享,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多边和国际合作机制来解决全球经济和金融问题,使各国的经济政策更加协调和一致。

总之,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不可分割,它们需要相互协调和统一来实现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对整个经济体进行的调控,通过扶持支柱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而这些政策在实施时,通常需要考虑到微观经济领域的一些影响因素。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微观经济体的发展是取决于政策本身所涉及的因素、与目标相关的制度,以及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影响。

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会对不同产业领域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某些支柱产业而言,政府的扶持政策通常会促进它们自身的发展,从而影响到该领域下的企业和从业人员;而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政策实施可能会造成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可能会出现一些企业倒闭、从业人员失业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政策将针对哪些产业领域进行扶持,以及如何进行扶持。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也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竞争情况。

例如,政府实行的货币政策会对市场的利率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到不同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投资等行为,同时也会影响到股市、房市等领域的波动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到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资金投放等政策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从而预测政策的成效并结合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反应和适应。

除此之外,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社会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若政府实行的通货膨胀政策过度,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成本的增加、消费者、企业家的收入减少,从而导致整体经济形势的恶化。

而如果政府实行的缩减政策过度严格,也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暴跌并产生恶性循环,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政策对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并在其依次优化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健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微观经济领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是双向的。

虽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微观领域企业的发展也将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例如,针对某些支柱产业的政策在实施时,如果企业的质量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将会影响政策实施的质量、效果以及后续的扶持政策。

新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面临四大挑战

新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面临四大挑战

新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面临四大挑战论文报告:目录:一、前言二、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面临四大挑战1.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2.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与矛盾3.金融风险的隐患与跨区域监管的难度4.政策协调难度的增大三、五个国内宏观调控案例及其分析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采取财政政策组合措施2. 2016年采取“稳增长、未来导向”的政策3. 2018年开始适应新经济形态下的宏观调控4. 2019年推出财政政策措施稳定并支持外贸5. 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四、结语一、前言宏观调控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坚强后盾。

面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显得尤为关键。

但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今天本篇报告就来分析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挑战并通过五个案例来探讨解决方案。

二、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面临四大挑战1.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不断且影响持续。

这使得我国在宏观调控时需要考虑全球的不稳定因素,而且很难预测其发展趋势。

另外,国际金融投资市场波动不已,也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国必须做好应对全球风险的准备,避免陷入过度依赖外部环境的困境。

2. 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与矛盾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多个产业的蓬勃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环保、能源和资源消耗、大规模投资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解决,从而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新产业、新技术和新思维实现与既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组合的艰难挑战。

3. 金融风险的隐患与跨区域监管的难度在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等方面,金融领域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领域之一。

我国的金融领域包含广泛的跨区域经济财务系统,这样就需要在管控成本以及跨境信息和资产流动性的准确性方面做到完美的平衡。

一旦金融方面出现状况,会引起很大的风险。

试错容错的四重制约

试错容错的四重制约

试错容错的四重制约作者:陈朋来源:《群众·决策资讯》2016年第03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点上。

强烈的发展需求和严峻的客观形势,从根本上要求干部能突破固有的思想束缚和利益格局,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但是,改革征程绝非坦途,而是充满各种挑战和风险。

此时,如果有一种容错机制允许试错,让改革创新者既守住底线也能放开手脚,一门心思干事创业,则是极大的利好。

但是,调研发现,当前尚有一些因素制约着试错容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思想认知的滞后“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

”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

思想先进一小步,行动必将前进一大步,这是30多年来改革创新实践的重要经验。

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涉水前行的改革进程中,好吃的肉都基本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个时候,更应充分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为敢为善为者营造宽松的环境。

但是,从目前来看,尚面临很大的思想障碍。

一方面,在公众眼里,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不能为群众谋利益就不是好干部。

尤其是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变化,不少人对干部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和日渐世俗,甚至片面地认为,检验干部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能带来多少真金白银般的眼前实惠。

一个干部即使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工作失误或失败了,等待他的则是负面评价。

这种片面的思维虽然不占大多数,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并深深地影响着干部的日常行为。

2015年底,笔者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47.1%的受访者对干部推动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持有较高期待。

可想而知,在这种生态环境下,何以让干部敢于试错?另一方面,在不少干部自身看来,把工作干好是其职责所在,因此,一旦出现失败似乎也是难辞其咎。

客观而言,持这种观点的干部并不少见。

同样在笔者2015年的问卷调查中,39.3%的基层青年干部就持此观点。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与对策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与对策
外环 境仍然极为复杂 ,不 确定性 因素很 降: 其次,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 的 日益枯竭, 多。 国际看, 从 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 , 石油等重要燃料变得越来越 紧缺, 油价上 但 国际市场粮食 、 石油等大宗商 品价格不 涨促使生物替代能源快速发展 。 生物燃料
断上涨 , 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 需求增多 , 导致小麦、 大豆 、 棕榈油等农产 社 会 总 供 给 和 总 需 求 的平 衡 是 宏 观 到发达经济体。从 国内看, 虽然发展的有 品价格高涨; 最后 , 油价上 涨导致化肥、 农 调控 的理论基础和基本 目标 。 随着 经济全 利条 件较多 , 但面临 的挑 战也不少, 主要 药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 相关运输 费用提 球化 发展和 中国经济 开放程度 的进一步 是物价上涨比较快 、 通胀预期增强 。2 1 高,从而抬高 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与售价。 00 提 高, 经济条件 的变化 、 国际间经济波动 年 7月份 以来,受 国内外多种 因素影 响, 同 时 , 由于对 农业 投 入 不 足 , 地 退 化 、 土 耕 的传 递 、 际游 资 的 投 机 性 冲 击 等 , 可 以农产品为主 的生活 必需品价格 开始出 地面 积 不 断趋 于 减 少 的 现 象 目益 严 重 , 国 都 都 以产 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 。 在经 现 较快上涨 ,居 民消费价 格指数连 创新 给农产 品生产带来不利影 响。 农民种粮积 济全球化条件下 , 政府对 经济调控 不仅仅 高。 中国经济社会 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极性不高 , 在 粮食增产 困难 , 农产 品的供给 是实现 国内经济 的稳定与发展 , 同时关 的关 键 时 期 , 部分 农 产 品 价格 大 幅上 升 , 相对 不足 。另 外 , 要 随着 经 济 发 展 和 人 民生 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 实现 内部与外部两 出现 “ 豆你玩 ”“ 、 蒜你狠”“ 、 姜你军 ”“ 、 苹 活水平 的提 高, 导致消费升级 , 家对 肉 大

关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若干问题

关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若干问题

关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若干问题作者:姚先国陈伶俐来源:《商业研究》2010年第04期摘要: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而新古典(New Classical)革命和新凯恩斯(New Keynesian)革命都试图把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稳固的微观基础上,认为宏观经济学应是经济主体在约束条件限制下,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进行最优化行为这一基础上去确定宏观经济总量,但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研究的局限性也随之突显出来。

因此,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分别讨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旨在探讨研究中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使经济学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领域。

宏观经济学以总量研究方法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以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总就业、物价水平等总量指标的决定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贯穿着微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则垄断着宏观经济学领域。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价格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 出清,使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均衡状态。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理论则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常处于失业均衡状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者之间存在着界限分明的鸿沟甚至彼此相互冲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一般承认,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之间缺乏联系,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建立在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说,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进行了许多尝试来改造宏观经济学,例如把预期以更合理的方式引进宏观模型;对真实商业周期的研究,在保持市场出清的前提下解释经济波动;用劳动合同和垄断竞争来解释工资和价格的黏性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演变,被人们归纳为新古典(New Classical)革命和新凯恩斯(New Keynesian)革命,前者拥护市场出清基础上的商业周期理论,后者则认为衰退表示市场失灵。

宏观决策的失误靠微观很难纠偏——学习“十二五”规划的几点体会

宏观决策的失误靠微观很难纠偏——学习“十二五”规划的几点体会
力。 我们要加快 建立 以企业 为主体 的技术创新体 系 ,深
化科技体 制改革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
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 资源对企业 的支持力度 ,加快建立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 导 向、产 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 为研 究开发投入 、技术创新活动 、创新成果应用 的主体 。增强 科研院所和高校创 新动 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 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 ,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 科技创新 中的重要作用。
性 、前瞻性和前 沿性 ,攻 占了一 批前沿技术 制高点 ,为
增 强我国前沿技 术的创新能 力和国际竞争 力发 挥了重要 作 用;科技工作注重 产学研用结合 ,不断优化 科技成果 转化 的政策环境 ,加 大中央财政 的引导支持 ,加强科技 与金融 的结合 ,形成 了多元化 、多渠 道促进科技成 果转 化和产业 化的 良好局 面。展望未来 ,我们对 国家锦绣 前 程充满信心 的同 时,必须始终保持清 醒头脑 ,充分 认识 我国发展面 临的复杂形 势和艰 巨任务 。 “ 十二五 ”是我 国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关键 时期 ,是深 化改革开放 ,加 快 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 的攻 坚时期 ,作 为各地 区 、各单位 的科技部 门要紧紧抓住 国家 “ 十二五 ”规 划实施带来 的
出占国 内生产总值 比重达到 2 2 ,每万人 口发明专利拥 %
有量提高到33 。 . 件 4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柱性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高端装备制造 、新 能源 、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 业重点发展高效 节能 、先进环保 、 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 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 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 、下一代互联网、三 网融

试论宏观调控法律纠错机制

试论宏观调控法律纠错机制

试论宏观调控法律纠错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旨在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维持物价稳定以及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然而,宏观调控的实践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偏差或失误。

为了及时纠正这些错误,保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法律纠错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宏观调控法律纠错机制,简而言之,是指通过法律手段对宏观调控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进行纠正和调整的制度安排。

这一机制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从理论层面来看,市场失灵是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但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也可能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况。

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的局限性等因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需要一种纠错机制来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失误,以保障公共利益。

从现实层面看,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往往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旦出现错误,可能导致资源的错配、经济结构的失衡、社会公平的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例如,过度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可能导致某些行业的过度发展或萎缩。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纠错机制。

那么,宏观调控法律纠错机制应当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决策的监督机制。

这包括加强权力机关对宏观调控决策的监督,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当强化社会公众对宏观调控决策的参与和监督,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听证等方式,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其次,要明确宏观调控错误的认定标准。

这是纠错机制的关键环节。

错误的认定应当综合考虑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实施的效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多个因素。

例如,如果一项宏观调控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大幅上升或者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就应当被认定为存在错误。

再者,要有完善的纠错程序。

一旦认定宏观调控存在错误,应当迅速启动纠错程序。

论构成中国经济韧性的微观基础

论构成中国经济韧性的微观基础

论构成中国经济韧性的微观基础【文章摘要】:构成中国经济韧性的微观基础是企业韧性,企业韧性的提升能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对我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一、经济韧性与企业韧性的内涵在百年未有大变局和全球性疫情风险交织冲击的局面下,中国经济彰显出了较强的韧性。

在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7万亿,同比增长4.8%,环比略增1.3%,整体经济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韧性”最初是物理学中的概念,表示物理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后来“韧性”的概念逐步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经济韧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显著体现了其重要性,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经济环境中负面风险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经济风险的多样性增加、影响范围性变广、破坏力增强和可预测性降低等。

目前对于经济韧性的概念定义尚不统一,但是其内含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演化论和复杂系统论。

演化论中的演化韧性被定义为系统通过调整其内部组织结构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并动态优化升级的能力,由此可见演化韧性已经指明了社会科学研究中韧性概念所包含的两大内容,分别是应对能力和优化能力。

所以,本文基于演化论和复杂系统理论,将经济韧性定义为一个经济系统应对外部冲击扰动的防御能力和受冲击后升级的优化能力。

另外,根据系统规模的不同,经济韧性又可以分为国家经济韧性、区域经济韧性、产业经济韧性和企业经济韧性。

于是,企业韧性可以定义为,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扰动的防御能力和受冲击后升级的优化能力。

二、企业韧性构成国家经济韧性的机理分析从来源的角度来说,我国经济韧性的来源包括规模庞大的市场、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智数化”技术的发展等等,而这些经济韧性的来源都离不开企业。

首先,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市场的生产和经营都是企业来进行的,人们的辛勤劳动有了转换成财富的载体。

其次,企业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几个基本问题

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几个基本问题

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几个基本问题1、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必要性行为—绩效的一般作用模式。

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结果的宏观绩效不确定性。

社会福利以及公共利益的损失。

基于宏观经济运行效果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校正。

2、政府的功能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市场机制作用的有限性:调控行为反应的滞后性。

微观主体行为矫正的被动性。

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功能。

政府行为对于市场行为的校正。

政府行为反应的灵活性。

2、政府调控不同手段的特点法律:较长时期内较为刚性的行为规范。

多是禁止某种现象,并不必然引导某种行为和结果。

指令:临时性的较为刚性的行为规范。

多是要求出现某种行为。

道德:借助行为主体自身自觉性和社会舆论压力产生作用的行为导向。

并不必然引导某种行为和结果,也不必然抑制某种行为和结果。

政策:较为灵活的行为规范。

可以是进入壁垒式的,也可以是行为矫正式的,还可以是成本或者收益激励式的。

3、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

国际收支平衡。

4、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

财政收支对于市场供求的直接调节。

财政收支对于其他经济体行为的导向——信号作用。

税收调整的难度。

财政赤字的压力。

货币政策。

银根松紧对于市场供求的直接调节。

银根松紧对于其他经济体行为的导向——信号作用。

调控效果的滞后性和可替代性。

政策手段选择的复杂性。

5、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多方面利益相关性。

多方面目标交集。

多类型手段比较。

决策经验与习惯偏好。

官僚体制影响。

6、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效果的复杂表现显性的调控目标导向效果。

自发的市场反应效果。

突发的意外调控效果。

政策交叉的对冲效果。

未曾预料的反向效果。

评价主体的利益相关性和思维方式偏好。

总结: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以及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姓名:李录培学号:20134120243专业:经济学班级:二班2014年6月14日摘要宏观经济问题在当前形势下表现尤为复杂,具体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矛盾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外需与内需仍不容乐观,投资增长过快不能彻底解决,就业压力较大,物价涨幅过大影响经济稳定,因此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逐步放松资本管制制度;减少约束体制。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次贷危机;物价上涨;资本管制引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3、1994年进行了宏观调控以及一系列的宏观改革配套措施,在1996年顺利实现了经济“软着陆”的重大突破在周边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爆发199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确实行了积极地宏观财政政策,有效地规避了通货膨胀的危机。

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了较高经济增长,消费市场活跃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逐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状况有所增长。

但是目前宏观经济走势也面临着艰难问题,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影响全世界的经济走向的国际背景下,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宏观调控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GDP增长率的历次波动图像。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在较长的转轨时期中存在着两种体制因素并存的局面,这使我国的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很不完善,一些市场化的调控手段难以一步到位,经济周期波动仍呈现明显的“计划周期”。

(注;即国有投资的扩张与收缩称为周期波动的直接原因,经济周期为国家的集中计划锁推动)。

一、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外需内需形势都不容乐观。

首先,从外需角度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存在衰退的危险,世界经济也存在不景气的可能性,这都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中国国内调整出口退税率以及人民币加快升值等项政策的影响,也正在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负面的影响,事实上,中国的对外出口已经收到负面影响。

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再论中国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和思路.doc

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再论中国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和思路.doc

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再论中国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和思路华生何家成张学军罗小朋边勇壮人们最初认识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往往是从看到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缺陷开始的,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所有制基础变革的必要性就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被提了出来。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啮合故障与失衡在1984年末我国的总需求膨胀中,消费膨胀是重要的前导。

消费基金膨胀对投资膨胀和经济过热增长起了加速作用。

这种情况的产生与运行机制转变后的财产关系的模糊有直接联系。

以国营企业为内涵的国家所有制原来是与统收统支的集中体制严格配套的,现在要它与市场机制“啮合”必然产生许多摩擦。

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传统体制下的短缺,除了僵硬的价格制度之外,确实还有所有制关系方面更深刻的原因。

所有制问题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被尖锐地提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幸运。

所有制问题,实质上是微观经济基础的构造问题,在传统体制下它表现为企业的预算软约束。

预算软约束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首先总结经济运行的诸多侧面提出来的,但是,由于他概括问题的角度过于一般,所以没有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实际上,传统的社会主义企业之所以在各方面的预算约束软化,其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软约束,即社会主义企业作为个别企业来看,其财产和利益边界的不确定性。

因此,从财产关系入手,重新构造微观经济组织,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基本任务。

传统体制下典型的情况是:有的企业上缴的利润已相当于其自身资产的几十倍,但生产条件仍然落后;有的企业的亏损相当于赔了若干个厂子,依然混得挺好。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时七年之后,企业资产盈利与其实际留利仍然较少联系。

(见图)应当肯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运行机制转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经济系统的运行开始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

但由于财产关系在总体上依然故我,本来不均衡的经济货币化过程在发展中日趋倾斜。

覆盖面很宽且发展迅速的商品市场和无偿、无价的资金要素构成极不协调的运动:经济活动的市场约束(产出约束)趋向硬化,预算约束(投入约束)还极为软弱;企业开始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但反应的内容却往往是非经济或低效率的;社会的产业结构可以在短期内作出迅速调整,但与之相应的资源配置结构却难以在长期趋势上达到优化和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w i [ 和 Sn 】 。但是该做法在加入制度变量时十分主观;另外 ,即使我们能够确定那些制度变 o g l1 l O l og… 等 量会影响宏观经济 ,但对于这些制度变量如何进入模型 ,以及如何影响宏 观经济这两个 问题 ,我们仍然
是不 清 楚 的。
}本研 究得 到全 国优 秀博 士学位论 文作 者专项基金 (0 54 2 0 0 )和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0 7 10 7 6 1 1)的资助 ,中山 大 学 “8 二期 工程” 产业 与区域发展研 究创新基地项 目。 95 作者简 介 王曦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 、博 士、金融 系副主任 ( 东 广 州,50 7 ) 广 12 5 。
作 的 重要 一 面 ,我 们 提 出 了 “ 错 法 ” 改 革 的 马 尔可 夫过 程 假 说 。 试 『 键词1 “ 关 试错 法 ” 改革 宏观 经济 微 观 基 础 马 尔 可夫 过 程 假 说
[ 中图分类号]F 1, 1 [ 0 5 0 6 文献标识码]A [ F 文章编号]10 — 3 6( 0 ) 10 6 — 6 0072 2 7 0-090 0
同、经济结构不 同导致 了中国宏观 经济 中特殊 的微观 行为方式 。此时 ,直接照搬主 流宏观 经济学的模 型是误 导 的,必然遭受到 “ 卢卡斯批评” ,产生政策分析的 系统性错误 。但 主流 宏观 经济学引人入胜 的公理化 和逻辑化 分 析 方法可以借鉴 。这种借鉴应从深层次入 手 ,考察 并重新定 义经济转型时期的公理化假 定 ,然后将主流宏观 经济 学的逻辑 分析 方法与 中国经济转型的具体 实践相 结合 ,以重 塑转型 时期的 中国宏观 经济的微观基础。作 为这是前瞻 陛 ( ra —okn)的理性人 ,没有理 由不对未来进行预期 ; f wr l i o d o g 另外在中国经济转 型中,存在 巨大的不确定性 ,如工资体制改革引起 了收入的波动 ,以及教育和社会保 障体制改革引起了支出的不确定性等。但它们与本文的主旨不 同,这暂且不谈。( ) 3 宏观方面的结构性宏 观经济分析及实证分析。其中,结构经济分析主要是利用国外现有理论直接构造结构性 的宏观经济模型。 但是这种方法肯定是误导 的,甚至是错误 的。这是因为 ,国外宏观经济理论建立 的基础是完善 的市场经 济体制 ,这与我 国从计划体制 到市场体制 的渐进转型有着本质的差别。例如大多数对人民币合意变动幅
维普资讯
总体 上 , 目前 中 国经 济改 革 遇 到 了一 些 困难 ,这 至 少在 部 分上 是 中国 经济 研 究 在 方法 上落 后 而 导 致 的 。笔 者 认 为 ,解 决这 个 问题 的根 本 办 法是 :首 先对 目前 的 “ 错 法 ”改 革方 式 进 行 规 范 和科 学 的理论 试 化 和 量化 ,然后 阐述 特 定制 度 和转 型背 景 下 的我 国宏 观 经 济 运行 机 制 ,最 后 ,据 此 科 学地 设 计 制 度 转 型


引 言
17 年 以来我 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背景是渐进的和全方位的经济转型 。即使现在的汇率制度改革 、金 98
融体 系 改革 、国有企 业改 革仍 然在 摸 索和实 践 之 中。我 国经 济体 制改革 沿 用 “ 错 法”(r l n r r的 试 Ti dEr ) aa o
改革思路 ,但是 “ 试错法”意味着改革者不能区分转型的长期影 响和短期 冲击 。而很多经济现象长期和 短期效应是相悖的 ( 例如汇率贬值的 J 曲线效应 、农业产量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关 系等) ,这必然造成 改革者走很多弯路甚至错路。到了改革的深入阶段 ,这种情况尤其严重 。就 目 前情况来说 ,国内争论的
度 的研究 (hu和 Si、1 晓朴 、] 伯 强 [等) Co hh [ 张 7 i林 s 9 ,主要 是套 用 国外均 衡 汇率模 型 。但 国外 均衡 汇率 理论 1

般假定分析 国家为小型开放经济 、产品市场 自由竞争和要素国内 自由流动 ,而这三个假定在 中国无一
成 立 。实 证 分 析 方 面 主 要 是 利 用 中 国数 据 进 行 各 种 计 量 回 归 ,有 时 在 模 型 中 考 虑 一 些 制 度 变 量 ,如

个热点 ,就是我 国的教育 、医疗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否是有效 的,有人甚至说 ,这些改革 总体上是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的研究可 以归类为三种方法 。( ) 1 制度经济学分析 ,采用 的是制度 的比较静态分析
失 败 的 。以上 问题 的 出现 与 对我 国转 型经 济 的研究 现状 不无 关联 。 方 法 ,如 Scs [Jf r n和 R w k、2吴敬 琏 。3()微 观领 域 的产业 组织 分析 ,主要采 用静 态博 弈方 法 ah、1 ef s 1 eo a si[ 1 [ 2 1 或 厂商 行 为方法 ,如 Ta 、1 a [和 Se a [(35等 。这 两 种方 法 的研究 多采 用静 态和 确定 性分 析 ,忽 i [B i5 vj r6P -4 n 4 1 n 12 z) 4
维普资讯
荦未稀 玄 20 年第 1 07 期
“ 试错法”改革过程中 中国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
◎ 王 曦
【 摘 要 ]本 文 讨 论 了在 “ 错 法 ” 改 革 过 程 中建 立 中 国 宏观 经 济 的 微 观 基 础 问 题 。 笔 者 认 为 ,制 度 背景 不 试
的推进进程 。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是现实经济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经济实现 ,而对理性的经济 人行为进行规范的描述 ,则又是科学地阐述我 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前提 。因此 ,解决 ( 或至少部分解 决) 目前改革困境 的出路在于 :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分析方法与我 国经济转 型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 合起来 ,重新建立我 国经济转型时期宏观经济 的微观基础理论 。再把微观研究运用到宏观经济分析 。建 立这样的理论或模型 ,会对我 国宏观经济政策 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安排起到重要 的指南作用 ,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