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规范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规范

地质灾害规范

地质灾害规范地质灾害规范是指针导和规范地进行地质灾害管理的一项标准,主要包括预测和预警、防范和减灾、救援和恢复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以下是地质灾害规范的一些基本内容。

1.预测和预警阶段:(1)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和地质条件,对可能发生灾害的概率进行分析,并进行风险分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2.防范和减灾阶段:(1)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管理,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禁建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宜开发区。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利用工程手段、生态手段和综合治理手段对隐患点进行整改,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的建设,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程度。

3.救援和恢复阶段:(1)建立灾害救援机制,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救援资源的调配机制。

(2)加强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及时安排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恢复灾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

(3)加强灾害事故调查和研究,总结地质灾害事件的原因和教训,为今后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经验和依据。

地质灾害规范的实施,对于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的预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的发生。

通过加强防范和减灾工作,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

通过健全救援和恢复机制,可以尽快将灾区恢复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总之,地质灾害规范是指导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通过科学的预测预警、有效的防范减灾和及时的救援恢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的伤害,并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

这一规范的实施需要政府、科研机构、救援队伍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期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察规范GB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察规范GB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察规范GB引言本规范旨在规范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察的要求和程序,以确保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国家标准GB/T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以及实际工程经验,制定本规范以提供指导和参考。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隧道、地铁、高速公路、水库、大坝等。

地质灾害勘察应在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前进行,以识别潜在风险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勘察内容1. 对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调查,包括地势、坡度、土壤类型等。

2. 对地下水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水位、水质、水流方向等。

3. 对地质构造进行调查,包括断裂、褶皱、岩层倾角等。

4. 对地震烈度和地质灾害历史进行研究,评估可能的地震和地质灾害风险。

5. 对局部地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

勘察方法1. 采用现场勘察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勘察结果准确可靠。

2. 现场勘察应包括地质、水文、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观测和测量。

3. 实验室分析应进行取样和试验,包括土壤和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的测试。

评价与报告1. 对勘察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判断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

2. 编制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包括勘察结果、评估分析、预防和控制建议等内容。

施工措施根据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和工程处理,确保工程的安全实施。

结论本规范提供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察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对于预防和控制工程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进行勘察和报告,以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实施主体
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
责任
负责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确保规范标准的贯彻执行。
监督机制与方式
要点一
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确保规 范标准的执行。
要点二
监督方式
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公众举报等多种方式进行监 督。
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修订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 要,对规范标准进行定期修订,确保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
调查流程
应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包括准备工 作、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整理与分析 、成果编制等。
调查步骤
每个流程应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如 制定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实地踏勘 、样品采集与分析等,确保调查工作 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03 地质灾害评估标准
评估内容与指标
评估内容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性、危险性、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等。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和农村规划、基础设施 建设等提供参考。
资源开发利用
评估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 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地质灾害机理研 究、预测预报模型建立等。
04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防治原则与策略
预防为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 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
发生的风险。
分级管理
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影响范 围和危险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综合治理
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 ,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提高防 治效果。
动态监测
对地质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 时发现和预警灾害发生,为防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技术规范,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提高灾害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评估和监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评估和监测是减轻灾害风险的重要环节。

相关技术规范包括: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监测设备和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数据传输和处理等。

重点关注地质构造、地下水位、降雨量、斜坡位移等因素,以及评估和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二、土壤和岩石工程性质测试技术规范土壤和岩石的工程性质测试是地质工程设计的基础,也是灾害防治的关键。

技术规范包括土壤和岩石野外取样方法、试验与分析方法、工程性质参数计算等内容。

同时,规范中还应考虑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土壤和岩石特性,以便为工程项目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三、地质灾害治理方案设计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设计是防治工作的核心。

规范应围绕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供相应的治理方案设计准则。

包括对治理措施的选择、设计参数的确定、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等方面内容。

同时,还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是治理措施实施的具体环节。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规范提供的技术要求进行工程布置、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方面的操作。

规范应包括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工艺与操作规范、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为了评估和预测地质灾害对人民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危害程度。

技术规范应包括不同灾害类型的风险评估方法、灾害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等内容。

规范的制定将有助于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水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六、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在灾害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减轻灾害影响的过程。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导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灾害性地质过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环境的伤害,相应的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得到了广泛制定和实施。

一、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规范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潜在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为了准确及时地获取地质灾害信息,以下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规范的要点:1.监测设备: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监测设备,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雷达等,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指标: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地质应力、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地表沉降等参数。

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确定预警指标的阈值。

3.数据采集和传输:规范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

4.预警机制: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警指标,制定相应的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方案。

5.预警信息发布: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准确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对措施。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工程手段,减轻、控制或消除地质灾害的危害。

为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规范的要点:1.工程选址和设计: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确保工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工程施工和监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过程必须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

同时,建立监理机制,监督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质量。

3.工程材料和设备: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工程材料和设备,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4.运行和维护: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运行和维护,定期进行巡检和维修,确保工程的长期有效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 引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2. 综述2.1 地质灾害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过程的突变所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及其附属物造成破坏、损失或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2 地质灾害分类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隆起、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原则3.1 多学科综合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基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形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2 预防为主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3.3 均衡发展与可持续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保障灾害防治效果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要求4.1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确定灾害分布、类型、规模和危害程度,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4.2 工程设计方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包括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合理的工程布置、合规的建设标准等。

4.3 结构安全与稳定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合理的抗震、抗滑、抗冲刷等设计手段,确保工程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防护。

4.4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考虑水文因素,合理管理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防止水文条件对地质体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4.5 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采用生态工程手段,保护和修复受灾区域的生态环境,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地质灾害调查是指对某一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和准确的调查研究。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危害和破坏的现象,包括地震、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为灾害预防、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前,应先了解该地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活动强度、地下水状况等。

同时,要进行充分的资料搜集,包括历史资料、地质图、气象数据等。

2. 调查区划的确定:地质灾害调查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以确定各个调查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生特点,将调查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对各个区域进行不同的调查和评价。

3. 野外实地调查:地质灾害调查需进行实地勘察,通过观察和测量的方式,记录地质灾害的现象、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并进行现场取样和实测。

实地调查时,应注意安全措施,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配合。

4. 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采集的样本和测量数据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同时,还需要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5. 调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估:将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制作调查报告,并对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灾害预防和减灾的建议和对策。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与相关专家和机构进行合作。

对于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特征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PPT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PPT

三、工作部署原则
5、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 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
☛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 辅以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物探和钻探的调查方法,查明地 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作用,专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害隐患点追踪调查;对于河谷较宽的延河,调查线路分
为左、右两条,遇一级支流追踪至沟内进行调查。除各
地质灾害点逐一填写卡片外,还用野外记录本做了沿途
观测记录。
面上控制调查:在地质灾害点较少地段,采用网格控制
调查。调查中突出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调查,
体现以专业调查为主的特点。
15
大家好
二、技术路线
3
大家好
一、目标任务
(二)任务
1.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
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
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 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滑坡勘查:调查中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地面调查和测
绘工作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对其实施控制性勘查。
13
大家好
二、技术路线
5、采用点、线、面结合,重视环境地质条件调查,以专业调查为主
的方法
地质灾害点调查:
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群众报险线索等,
对已有地质灾害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是核查解译的地质现象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核查实地存在而没有解译出来的地质 现象,对比研究实地情况与影像特征,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精度和工 作质量。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地质灾害勘查规范一、总则地质灾害勘查是为了准确了解地质灾害的规模、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项工作。

为了规范地质灾害勘查工作,保证勘查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规范。

二、勘查目标1.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2.评估地质灾害对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程度;3.提出科学合理的灾害防治建议;4.为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三、勘查内容1.地质灾害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灾害类型、规模、分布、形态、起伏、发育程度、影响范围等。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包括地质背景、构造条件、地质力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3.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评估:根据历史资料、勘查数据和现场观测等形成科学的预测和预警,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时间。

4.地质灾害防治建议:根据勘查结果,提出合理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对策。

四、勘查方法和技术1.实地调查:对勘察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收集现场数据和照片资料,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2.勘查试验:通过采集样品和进行实验分析,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的相关数据。

3.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质灾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读。

4.地质力学测量:通过测量和分析地质构造和土质力学特性,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程度。

5.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等手段,模拟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预测可能的影响范围和规模。

五、勘查报告1.勘查报告应包括调查区域的详细介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成因分析和趋势评估结果,以及防治建议和对策。

2.勘查报告应准确、完整并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3.勘查报告应由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编写,并经相关部门的审查和批准。

六、勘查成果的使用1.勘查成果应作为进行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基础数据,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2.勘查成果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预测工作,提前采取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治理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规范地质灾害是指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各种危害性地质现象,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治理规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分别探讨其治理规范。

一、山体滑坡治理规范山体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石物质在受到重力和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不稳定破坏现象。

为了有效减少山体滑坡的危害,应制定以下治理规范:1. 专业调查评估:在滑坡发生的地区进行专业调查评估,包括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土壤工程性质等因素的分析,以及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评估。

2. 监测与预警: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包括测量地下水位、土体变形、地表位移等指标,实时监测山体滑坡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附近居民和相关单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3. 巩固措施:根据滑坡的类型和规模,采取相应的巩固措施,如灌浆加固、预应力锚索、植被覆盖等,以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和抗滑能力。

4. 救援与移民:对于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需要及时组织救援工作,并考虑移民安置问题,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泥石流治理规范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沟谷内形成的一种由水和土石团聚物组成的高粘度流体,对山区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区造成巨大危害。

为了有效治理泥石流,应制定以下规范:1. 沟道治理:对于泥石流发生的沟道进行清淤加固,尤其是在容易堵塞的沟道段落设置拦石墙和挡土墙,以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和堵塞物的堆积。

2. 预警与避险: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及时监测降雨量和地质灾害迹象,一旦发现泥石流可能发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

3. 消除诱发因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例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易发泥石流区域建设居民点和重要基础设施。

4. 防治工程:在泥石流发生的沟道和滑坡区域设置引流渠道和导流堰,以减少泥石流的流量和速度。

同时,可以采取护坡措施和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或损害的灾害事件。

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一、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规范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对工程地质灾害的识别和评估能够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根据地质背景和工程类型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调查和评价规范,如山区滑坡调查规范、岩溶地区地面塌陷评价规范等。

二、工程设计规范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在工程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工程设计规范需要明确各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和设计要求。

例如,在滑坡区域的公路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边坡稳定性,并采取加固措施,如加装护坡栏杆、设置雨水排放系统等。

三、施工管理规范在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施工管理是确保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

施工管理规范需要明确各种地质灾害的识别和应对措施,并制定相应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例如,在地下工程的施工中,应加强对地下水位和地质构造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泵水排险、调整施工方案等。

四、监测预警规范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监测预警规范需要明确监测指标和方案,并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和信息传输系统。

例如,在滑坡区域的监测预警规范中,需要建立滑坡位移监测点,并且规定相应的警戒值和报警机制。

五、应急处置规范尽管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都做得很好,但仍然难以完全避免灾害事件的发生。

应急处置规范需要明确各种灾害事件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并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和救援体系。

例如,在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规范中,需要规定地震时的紧急疏散路线和安全避震位置,以及相应的救援和医疗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过程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各国纷纷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监测对于及时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包括浅层地震监测、岩石滑坡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表位移监测等方面。

其中,浅层地震监测要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网、确定监测点位、收集、分析和解释地震监测数据等一系列措施,提供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地质勘察技术规范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它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点进行现场勘察、野外实际踏勘、土壤和岩石样品采集等工作,全面了解地质环境背景,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和数据。

地质勘察技术规范应包括地层岩性判读、地下水水系和水力特性测定、地震地质条件判读等内容。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是保证工程质量和防治效果的关键。

该规范应涵盖地质灾害区域的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其中包括工程布置与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选择与布置、工程施工要求和工程验收等。

四、应急救援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很强,因此,建立科学的应急救援体系至关重要。

应急救援技术规范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培训、救援装备和器材配备情况等方面。

此外,要建立多层次的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灾后重建规范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是恢复地质灾害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键。

灾后重建规范应包括灾害追踪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估以及重建方案制定等内容。

在重建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将灾害再次带来。

以上是关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的论述,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五个方面。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是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地质资料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地质信息,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关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价和控制措施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地质灾害规范要求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在勘察工程中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评价和控制的要求。

本文将从地质勘察工程的定义、相关标准与规范以及地质灾害规范要求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质勘察工程的定义地质勘察工程是为了进行工程建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取有关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为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的一项工作。

它是工程建设前的必要环节,可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进行。

二、相关标准与规范地质灾害规范要求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和地方规范两个方面。

国家标准是指国家颁布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工程地质灾害分类与命名》、《工程地质灾害综合评价与等级划分》等。

地方规范是指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情况颁布的技术规范,其标准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有时会更为严格。

三、地质灾害规范要求地质灾害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根据地质灾害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首先要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这包括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以及对地质灾害潜在危害性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调查与评价,可以确定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定期对工程地点周围的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进行。

3. 地质灾害控制措施地质灾害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要确定适当的地质灾害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加强工程地基处理、设置防护结构、引导和改变水流方向等方面的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 引言地质灾害是由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及早发现、评估和预防地质灾害,必须制定一套规范的调查方法和流程。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高质量的地质灾害调查规范,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2.1 制定调查计划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之前,必须制定一份详细的调查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调查地点、目标、调查方法、调查人员、调查时间等内容,以确保整个调查过程的有序进行。

2.2 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前,应仔细收集和研究与调查地点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地质灾害记录、气象数据、地形图、地质勘探报告等。

这些资料能够为后续的调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3. 地质灾害现场调查3.1 调查方法选择地质灾害调查的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现场勘察、随机取样、遥感技术和地下勘探等。

根据调查目的和资源情况,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3.2 调查人员培训地质灾害调查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

在调查前,应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调查技术、安全意识和沟通技巧等方面培养其能力,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现场勘察现场勘察是地质灾害调查的核心环节,必须进行仔细和全面的勘察。

调查人员应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记录,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情况。

3.4 取样分析随机取样是调查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现场勘察过程中,应根据需要进行取样,并将取样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地质灾害评估和预测数据。

4.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4.1 报告结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应包括标题、引言、目的、调查地点介绍、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灾害评估和建议措施等内容。

报告结构要清晰,表述准确。

4.2 数据分析调查结果的分析应包括对地质灾害的原因、规模、分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相应的数据和图表,以便决策者和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治理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规范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条件下,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各行业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规程,以确保工程和生活的安全。

本文将分别从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各行业的角度,探讨地质灾害治理的规范。

二、建筑工程规范1. 建筑地基处理在建筑工程中,合理的地基处理是确保建筑物稳定的重要环节。

地质灾害会导致地基沉降、破坏,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建筑地基处理规范,包括:- 地质勘察和评估:在选址前进行细致的地质勘察,评估地质灾害风险,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 地基处理技术:采用适当的方法,如灌注桩、浆注桩等,加固地基,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 监测与维护: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地基的监测与维护,定期检查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2. 抗震设计规范地震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需要遵守严格的抗震设计规范,包括:- 设计基准:根据地震活动区划和建筑物的用途确定相应的地震设计基准,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 结构设计: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设置梁柱节点连接配筋,提高结构整体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 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构件的合理相连和质量保证。

三、交通运输规范1. 公路工程规范公路工程在地质灾害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公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遵守以下规范:- 路线选择:在公路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风险,避开高风险地带,选择稳定的路线。

- 隧道与桥梁设计:在设计隧道和桥梁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根据地质条件确定相应的设计参数,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公路工程中需要设计合适的排水设施,及时排除降雨和地下水对路基和路基的影响。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或内部的突变现象,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为了准确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影响范围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解地质灾害调查的规范要求,包括调查的程序、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内容。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收集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相关地质地貌图、气候数据等信息,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背景和潜在的灾害风险。

其次,需要组建专业的调查团队,包括地质学家、工程师、测绘人员等,确保人员的专业性和合作性。

最后,需要准备调查工具和设备,如测量器具、相机、记录本等,以便记录调查资料和现场情况。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程序1. 现场勘察和样本采集地质灾害调查的第一步是进行现场勘察和样本采集。

调查人员需要根据前期的资料和信息,在潜在的灾害点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观察。

通过观察周围的地貌、植被、土层结构等,判断灾害的类型和潜在的风险。

同时,需要采集土壤、岩石、水土等样本,进行实验和分析,以了解地质条件和灾害发生机理。

2. 数据采集与记录在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与记录工作。

调查人员应详细记录现场观察的结果,包括地层的厚度、结构、倾角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还需要记录附近的水文地质信息、降雨情况等,以便分析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3. 影像遥感和实地测量地质灾害调查还可以借助遥感技术进行分析。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航空摄影测量等手段,可以对大范围的地质灾害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

然后,结合实地测量,绘制灾害点的地质图、剖面图等,进一步了解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趋势。

三、地质灾害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评价1. 数据分析与整理通过对采集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结论和推断。

调查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地质情况、潜在的灾害因素、气候条件等,对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分析。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各行业需要遵守一系列的技术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技术规范并展开论述。

一、地质调查规范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地质调查是基础工作之一。

地质调查规范旨在确保地质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调查规范包括以下内容:1. 调查范围: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明确调查范围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类型。

2. 调查方法: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现场实地勘察、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地质信息。

3. 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对采集到的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绘制相关图件和报告,提供给后续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的依据。

二、地质灾害治理设计规范地质灾害治理设计规范是指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灾害治理设计时需要遵循的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规范包括以下内容:1. 灾害治理目标:明确治理设计的目标与指标,例如治理后的灾害风险降低程度、工程造价等。

2. 技术方案: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区域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理技术方案,并考虑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3. 工程设计:对各项治理工程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工程参数计算等。

三、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规范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规范是指在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工程施工时需要遵循的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规范包括以下内容:1. 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具体治理工程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包括施工队伍调配、进度计划等。

2. 施工工艺: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采用合理的工艺方法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3. 施工材料与设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备,并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设备符合规范要求。

四、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规范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各行业需要按照统一的应急处置方案进行快速反应和灾后恢复。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范是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规范的制定、地质灾害预警体系、防治技术措施和应急响应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探讨地质灾害防治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规范的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范的制定是为了对防治工作进行统一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

制定规范需由地质灾害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进行,该工作组应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以确保规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规范的制定应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和先进技术,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二、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该预警体系应包括监测、预报、预警和预防四个环节。

监测环节要建立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时收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

预报环节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出预报信息。

预警环节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民群众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环节要在预警信息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工程和管理措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防治技术措施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

首先,要对高风险地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灾害的类型和范围。

其次,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

例如,在滑坡和崩塌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钻孔灌注桩和土木结构加固等。

在地震区域,可以采取减震措施,如建立抗震框架结构和加固房屋基础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生态治理的方法,如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四、应急响应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

应急响应包括救援、疏散和临时安置等。

救援工作要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采用科学的救援方法,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疏散工作要及时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临时安置工作要建立健全的受灾群众安置机制,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医疗救治等服务。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是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应急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应急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应急规范要求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现象,如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震等,其对勘察工程的安全和进度具有重要影响。

为保障勘察工程的顺利进行,地质勘察工程中必须制定并执行地质灾害应急规范。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应急规范的要求,以及在地质勘察中应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应急规范的要求1. 灾害监测与预测要求地质灾害应急规范要求在勘察工程区域内进行灾害监测与预测工作。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表位移及地震活动等指标,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预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紧急疏散与转移要求当发生地质灾害威胁到勘察人员和设备安全时,应急规范要求立即进行紧急疏散与转移。

有效的应急疏散计划和应急通道设计是确保人员安全的关键。

3. 固定防护要求地质灾害应急规范要求在勘察现场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防备山体滑坡的挡土墙、地震时的抗震支撑等。

这些固定防护措施能够减轻地质灾害对勘察设备的损害,并保护勘察人员的生命安全。

4. 救援与抢修要求一旦地质灾害发生,应急规范要求立即进行救援与抢修工作。

救援人员要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并且具备专业的救援技能,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营救被困人员。

5. 应急预案要求地质勘察工程必须制定详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要包括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应急通讯联系方式以及相关人员的应急职责等内容。

二、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应对措施1. 实地调查与评估在地质勘察工程开始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估工作。

通过获取地质灾害的基本信息,确定勘察区域的灾害风险程度。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选择相对安全的勘察点位,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等。

2. 防护措施的设计与施工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和风险级别,设计并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

比如对于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灾害,可以采用挡土墙、支撑杆等固定防护措施;对于地震灾害,可以设置抗震支撑等设备。

3. 提高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地质勘察人员应该具备应对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规范主要是指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调查工作所遵循的规范。

地质灾害的调查是为了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危害程度等,为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调查规范的一份主要内容及要点:一、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例如明确调查范围、调查区域、调查内容等。

调查目的可能包括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存在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危害、提供减灾建议等。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确定地质灾害的调查范围,包括调查的地域范围和调查的对象类型。

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情况、起因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等。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三、调查方法和技术: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等。

野外调查包括采样、测量、探测和绘制调查图件等。

室内分析包括文献研究、图像解译和数据分析等。

实验室测试包括岩土力学试验、地质环境监测等。

四、数据和信息收集:确定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来源,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统计数据分析等。

同时还要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五、调查报告和成果:根据调查结果编写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目的、范围、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减灾建议和措施。

报告要具备科学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六、调查的安全和保障措施:当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要考虑到相关的安全和保障措施。

首先要关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工具,确保人员在高山、峡谷、陡坡等危险地形中的安全。

其次,要考虑到安全评估,比如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如滑坡触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的实施是为了保障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同时,规范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调查能力。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是一个基础性和重要性文件,对于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15.评估范围与级别5.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5.2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5.3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25.4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5.5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5.6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一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7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5.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

见表5—1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3.8.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见表5-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3.8.2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表5-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5.9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6.技术要求6.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

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二、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3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三、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婿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6.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二、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三、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6.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客,作出概略评估。

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1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

7.1.1在相同地质环境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

7.1.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

7.1.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做为调查的重点。

7.1.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上分布范围,可做为调查的重点。

7.1.5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7.2.1崩塌调查一、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二、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三、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

四、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五、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质、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

六、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7.2.2滑坡调查一、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

二、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三、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四、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五、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六、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

7.2.3泥石流调查4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井应调查下列内容:一、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三、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隋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四、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

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五、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

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六、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七、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八、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九、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

7.2.4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岩溶塌陷:一、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二、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三、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四、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五、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采空塌陷:一、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二、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室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三、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四、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五、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六、搜集建筑物交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7.2.5地裂缝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内容:一、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

二、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三、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四、发展趋势预测。

五、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7.2.6地面沉降调查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自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

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

着重查明下列问题:一、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笫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5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

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

二、查明笫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