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孔乙己》高效导学案1《孔乙己》高效导学案一、前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酒鬼形象的描绘和描述,向读者传达出了鲁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作为中学生,我们需要客观深入地了解文本,正确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内涵,从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人生,正确认识自己。
二、导学环节1. 阅读题首先,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文本世界,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1)孔乙己的性格是怎样的?作为一个陌生者和酒鬼,他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是什么?(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公孔乙己在什么环境下度过自己的一生?他的命运如何?(3)故事结尾的“赞”字与整个故事的氛围和主题有什么联系?2. 语篇分析对于这篇文章,我们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语篇分析,理解涉及到的语言手法、修辞手法和故事结构等。
例如:(1)孔乙己的形象是怎样描绘的?(2)怎样理解“他连杀水的力气也没有,那股劲头只用在茶楼酒肆中”这句话?(3)孔乙己在故事结尾处离去的方式传递了怎样的信息?3. 价值观思考最后,在理解文章的情节和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例如:(1)孔乙己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个角色反映了人性的哪些特点?(2)整个故事的情节和结局中,有哪些隐含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启示?(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平凡”的概念?与“伟大”有哪些不同?三、课后延伸一次阅读学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篇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看、反复思考。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提高和深化。
1. 文本扩展除了阅读原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其他著作,了解到更多鲁迅的思想和文化。
例如,可以阅读《华盖集》、《呐喊》等。
2. 情境推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以孔乙己的经历为例,思考人生道理,探寻自己的未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5 孔乙己(导学案)
5 孔乙己课题孔乙己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阔绰、颓废、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抓住孔乙己的人物特征,感知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2.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培养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3年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小说以清朝末年为社会背景,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与复古逆流斗争激烈。
当时,北洋军阀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
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作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具有较为深远的批判和教育意义。
读准字音茴.香豆(huí)阔绰.(chuò)踱.(duó)羼.水(chàn)荐.头(jiàn)涨.红(zhànɡ)绽.出(zhàn)哄.笑(hōnɡ)笔砚.(yàn)间.或(jiàn)颓.唐(tuí)附和.(hè)蘸.酒(zhàn)蒲.包(pú)咸亨..(xián hēnɡ)缠夹.(jiā)门槛.(kǎn)拭.(shì)辨清字形踱(duó)踱步绰(chuò)绰号渡(dù)渡船掉(diào)掉下镀(dù)镀金淖(nào)泥淖绽(zhàn)绽放锭(dìnɡ)银锭淀(diàn)沉淀理解词语格局:布置的格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导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孔乙己》.....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毕生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1.。
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孔乙己》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孔乙己教学重点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教学难点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设计与反思【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 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 明确学习重点, 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三、要求学生跳读, 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砚(yàn)附和(hè)羼(chān)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绽(zhàn)出四、查词典解释: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 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学生朗读全文, 或听录音, 获得整体印象。
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六、快速阅读, 思考讨论, 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提问〕: 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提问〕:“短”和“长”, “外”和“里”, “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 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提问〕: 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有什么作用?九、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 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 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 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讽刺小说,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势力和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理解。
2.难点:对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课文主题。
4.写作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字词、人物关系等。
2.资料: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3.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小说,作者是鲁迅。
本课通过讲述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坚持读书的穷秀才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丑恶。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近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难以理解,同时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交流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文章主人公孔乙己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被屈辱地记住,被残忍地忘记——《孔乙己》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使用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内容。
2、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感知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理解小说的主题。
【素养生成】一、激情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任务一、自读课文,预习检测【自学】【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独立完成任务一,完成后本组1号与3号,2号与4号互相检查正误】(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字,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二)写作背景:【自学】《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编入《呐喊》。
小说以清末为社会背景,展示了新文化与复古逆流的激烈斗争。
当时,北洋军阀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
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规范书写下列词语。
荤.菜()踱.()羼.水()间.或()置辩.()拭.去()颓.唐()附和.()蘸.着()侍.候()门槛.()荐.头()不屑.()4.填空。
⑴小说的三要素是、和。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和。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选用“我”作为叙述角色串组材料,将人物一生典型片段连起来的结构。
2.了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中,认识中国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二、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描写,精巧布局表现人物悲剧。
难点:1、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理解小说主题。
2、作品含蓄(夹杂方言、古句),不易理解。
三、资料链接:1、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
有《鲁迅全集》行世。
2、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然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四教时 一、导语: 二、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
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蘸(zhàn)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
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孔乙己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高效课堂的设计和转化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5、《孔乙己》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导学提纲】一、资料助读《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二、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附和.( ) 分辩.( )咸亨.酒店( ) 砚.( )荤.菜( )羼.水()拭.()蘸.( )阔绰.( ) 舀.水()涨.红()绽.出()哄.笑()间.或( ) 打折.()门槛.()三、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四、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说明他。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孔乙己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5、孔乙己鲁迅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学习重难点: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1、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2、写作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的战斗檄文。
3、文章体裁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一、导学--自主学习1、要求学生读《文科爱好者》P83“预习导读"内容。
2、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字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以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为线索,描绘了孔乙己这个受尽嘲笑和欺凌的穷困书生的悲惨命运,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鲁迅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孔乙己》这篇课文的理解可能会受到时代背景和语言表达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孔乙己的形象,以及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孔乙己的形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孔乙己》,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的黑暗和无情,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孔乙己的形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原因:孔乙己的形象复杂,作者的表达含蓄,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阅读理解、讨论、写作2.教学手段:课本、多媒体课件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孔乙己的形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4.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文章,可以是评论、感悟或者是故事续写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关键词为主,突出孔乙己的形象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讨论和写作来进行。
对于阅读理解,主要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孔乙己的形象的理解;对于讨论,主要看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的;对于写作,主要看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孔乙己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导学案孔乙己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和写作动机;2.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4. 探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和主题。
【导学内容】【导学一】了解背景请同学们思考:《孔乙己》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答案:《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他写这篇作品是希望通过描述一个痛苦而渺小的人物来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并进而呼唤人们的良知和善良。
【导学二】分析人物1. 描述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醒同学们:可以从孔乙己的外貌、言行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描述薛嵩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醒同学们:可以从薛嵩对孔乙己的态度和对待其他人的方式进行分析。
【导学三】分析情节结构1. 本文的情节结构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明概括。
提示同学们:可以从“孔乙己进酒店”、“孔乙己弹琴”、“孔乙己遭打骂”、“孔乙己厚葬”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为什么孔乙己在酒店遭到了打骂?提示同学们:可以从孔乙己的外貌、性格以及薛嵩的嫉妒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导学四】探讨作品的意义与主题作者通过《孔乙己》这篇作品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主题?我们有什么样的体会和启示?提醒同学们:可以从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以及人性的善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导学五】个人思考与表达1. 如果你是薛嵩,你会如何看待孔乙己?2. 你有没有遇到过孔乙己这样的人?你对待他们的态度是什么?3. 你对《孔乙己》这篇作品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我们了解了《孔乙己》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分析了孔乙己和薛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了作品的情节结构以及思考了作品传达的思想和主题。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增强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导学案延伸部分【导学延伸一】了解背景《孔乙己》这篇作品是鲁迅先生在20世纪初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他将小说设定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孔乙己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课时一、预习与交流1.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附和.( ) 分辩.( )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 砚.( ) 荤.菜( ) 羼.水()拭.()蘸.( ) 惋.惜()阔绰.(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分辩:格局:缠夹不清:之乎者也:大抵:附和:格局:阔绰:污人清白:绽出:君子固穷:间或:颓唐:营生:3.背景链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4.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第二课时品味含笑的哀一、预习与交流1.速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孔乙己这位受尽嘲笑和欺凌的穷困书生的形象,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感受到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知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认识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人性冷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认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孔乙己的形象。
2.难点:分析孔乙己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孔乙己为例,探讨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
3.利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共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形象。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作者对他的态度。
4.课堂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5.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出发,分析孔乙己形象背后的意义。
6.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乙己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8.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孔乙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提高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导
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课题:5、《孔乙己》主备:罗有志审核: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
《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
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
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
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1、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酒店砚()附和()羼()
蘸()舀()打折()了绽()出
2、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颓唐(tuí tǎng)——
分辩——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4、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二、探究展示: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2、“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3、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
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4、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5、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6、“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
7、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8、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9、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
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10、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11、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
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12、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13、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