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脊柱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脊柱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方法,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凸等。

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这种长时间静卧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手术术式、患者年龄、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等。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的预防措施。

本文旨在通过对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术后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防治该并发症,以提高脊柱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2000字】1.2 问题意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成人脊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DVT的发生率高达30%,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虽然有一定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深入研究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以及有效的预防对策对于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旨在提高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通过分析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术后早期康复护理、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成人脊柱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策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1632017.07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李远文隆昌县中医医院骨科 四川省隆昌县 642150【摘 要】目的: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在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组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22例)和试验组(23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方法治疗,试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7.27%,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在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疗效显著,对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下肢骨折术;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本研究中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目的在于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在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都经超声及造影等确诊。

其中有2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为22~70岁,平均为(42.2±4.1)岁。

依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和试验组(23例)。

2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方法治疗,给予30-60U 尿激酶及500mL 低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滴速为每分钟30滴,皮下注射0.4mL 低分子肝素钙,每天2次,依照患者实际情况,用药时间一般为1-2个星期;护理人员需在决定停药的前2天给予患者华法林,口服,初始剂量为每天3-4mg ,3天以后,可以依照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活性等确定维持量,维持剂量一般为每天2-3mg ,每个疗程为1个星期[1]。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常规防治的是对照组30例,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的是观察组30例,就两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更具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病率,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体血液在深静脉中出现异常凝结,此病症常发生在下肢部位,若在其发病急性时期未能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治,部分血栓会有脱落的危险,可致使肺部或脑部等人体主要器官发生栓塞,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本研究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并观察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5月一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把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30例患者。

观察组中18例男性12例女性;37一78岁的年龄,为(59.3士3.1)岁的中位年龄;依照骨折因素实施分类,高空坠落15例、车祸10例、压伤5例;手术种类:髓关节置换术14例、脊柱手术12例、钢板内固定术4例。

对照组中16例男性,14例女性;为41一77岁的年龄,为(55.7士2.8)岁的中位年龄;依照骨折因素实施分类,高空坠落9例、车祸16例、压伤8例;手术种类:髓关节置换术15例、脊柱手术5例、钢板内固定术1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护理: ①患者卧位护理。

在手术后保持患者手术下肢部位向外展开30°,下肢与足部放置呈中立位。

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

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

析 3 例 围手术 期 下肢深 静脉 血栓形 成患 者 的临床 资料 。 结果 骨 盆及 下 肢术 后 4 .6 ( 83 ) 盆腔 手术 8 73 % 1/ 8 ; 后 3 .1 (53 )上腹 部大手术后 52 % (/8 ; 它手 术后 78% (/8 。3 例 临床 治 愈 , 例 好转 , 例 92% 1/8 ; . 6 23 )其 .9 33 ) 1 6 1 并发肺栓 塞死亡 。结论 围手 术期下肢 深静脉血 栓形成有 多种易患 因素 , 手术 、 制动 、 血液高凝状 态是 主要 原因 ,
[ 参考 文献 ] [ ]陈梅. 1 浅谈喉癌术后的康复 护理 [ ] 中 国护理 杂志 ,05,2( ) J. 20 1 2 :
9 —1 o. 9 o
生命体 征变 化 , 天测 体温 4次 , 每 如体 温升 高报 告 医生
给予处 理 , 为患者 换药 、 冲洗 、 治疗 按 时 , 严 格无 菌 技 应
下肢及盆腔 手术后 高发 , 采取 有效护理 措施可 预防其发生 , 早期 发现 , 及时正 确的治疗 可改善病人 的预后 。
关键词 :深静脉 血栓 形成 ; 围手术期 ; 护理
中图分 类号 :4 3 6 R 7 .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 号 :0 6—15 ( 0 9 0 0 9 0 10 9 9 2 0 ) 2— 1 1— 2
术, 鼓励 患者 进食 加强 营养 增加 抵抗 力 , 必要 时遵 医嘱
静 脉给 予能 量补 充 。
4 24 如果患者遇 到潜在并发症 时 ..
发 现鼻 腔填塞 物
松动 , 落到 咽部 嘱患 者 吐 出勿 吞 下 , 若脱 嘱患 者勿 自行
扯出鼻腔填塞物 , 一旦发生大出血, 立即建静脉通道 , 配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 SPSS200实施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应用 χ2与 t值予以检验,差异性比较 应用 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予以评价,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收稿日期:2018-03-26 编校:李晓飞]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
王建军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0260)
[摘 要]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34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 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编号法纳入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每组 17例。为所有患者实施西药治疗,中西医组在此 基础上实施中医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及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评分。结果:中西医组患者的临床症 状改善率为 9412%,西医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764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西医 组患者,中西医组患者的各项自主生活能力评分相对较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 合防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比较理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相对较高,且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自主生活能 力,应用价值较高。
13 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治愈:患者
临床症状消失,血管超声检查下症状消失;好转:患者临床症 状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 +好 转例数)÷总 例 数 ×100%[3]。采 用 Barthel指 数 (barthelin dex,巴塞尔指数,简称 BI)评分比较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4]。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简称为 DVT,也可以称之为血栓性深静 脉炎,指的是血液非正常凝结状态下深静脉内出现下肢静脉 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恢复时间、生命健康等 均会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提升临床治疗的重视程度。本文将 34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 编号法纳入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的 症状恢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

方法60例骨科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33例,气管插管全麻27例。

术前实施情志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

结果通过对6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1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中西医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西医结合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其中,最易造成病人猝死的是血栓脱落随血液动力学流动,栓塞主要生命器官,如脑栓塞或肺栓塞等。

一旦出现主要器官栓塞,往往由于抢救困难效果差,极易造成病人死亡。

DVT常常表现为小腿皮肤发热、皮肤颜色有所改变、肿胀、肌肉疼痛、严重时可见下肢浅表静脉曲张,影响到基本活动,使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重视DVT的早预防、早发现、及时正确处理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我院自2015年9月~2016年10月以来,针对性地把DVT的发生机制和护理措施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本组病例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3-78岁,平均46岁;所有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33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27例。

经过治疗发现,有1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合并高血压。

下肢DVT发生于术后6~10d。

其中最常病变的是左下肢。

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皮肤暗红,皮温升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活动障碍。

1.2结果60例骨科手术后患者,经过术前、术后的有效预防和精心护理,发生下肢DVT 1例,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患肢功能障碍和截肢。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例, 总有 效率 9 7 . 7 , 对照组有效 3 6例 , 无效 7 例, 总有效率 8 3 . 7 , 两组 比较 , 差异具有 统计 学意义( P <O . 0 5 ) 。结
论: 中西 医结 合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 可以更有效防治下肢 DV T, 不 良反应少且用药更安全 。
关键词 中西 医结合
下肢 骨科 手术
深静脉血栓
中图 分 类 号 : R 6 8 1 .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5 8 5 ( 2 0 1 4 ) 1 9 — 2 5 8 9 — 0 2
下肢深静脉 血栓 形成 ( D VT) 又称血 栓性 深静 脉炎 , 指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5 — 0 4
E 3 ] 蒋协运. 钢 板治 疗股 骨干 骨折失 效原 因探 讨 E J 3 . 中华 骨 科杂
志, 1 9 9 5 , 1 5 ( 9 ) :5 7 9 .
( 编辑
羽飞)
中 西医结合 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熊 斌 浙江省杭州市萧 山区第 一人 民医院 3 1 1 2 0 0 摘要 目的: 观察与探讨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 静脉 血栓临床效果 。方法 : 将8 6 例下肢 骨科术后 深静脉血 栓患者分 为试验组 和对 照组 , 对照组给予抗凝 与溶栓 的常规 西医治疗 , 试 验组 采用 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 进行治疗 , 观 察与分析两组 患者 的治疗效 果 。结果 : 在用药 以后 , 两组患者 相应症 状与 体征都有 改善 。试验 组有效 4 2例 , 无效 1
1 . 2 方法
对照组患 者卧床 休息 2周 , 并 将患 肢抬 高至 离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作者:杨丽娄强李朝美秦小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5期【摘要】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18年1月~4月在我科室诊治的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施以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常规护理,评估两组下肢DVT状况、护理满意状况、VAS、VRS评分。

结果两组相较而言,观察组下肢DVT状况更少(4.00% vs. 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6..01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人体血液在深静脉中发生异常凝结而产生的,最常发于人体下肢部位。

若患者处于DVT发病急性期时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则部分血栓便会有脱落的危险,严重时甚至引起其肺部、脑部等主要器官发生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虽然大部分患者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其患肢通常有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地影响到其日后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4月在我科室诊治的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50岁,平均(31.26±9.33)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52岁,年龄(32.15±8.17)岁。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如辅助治疗,用药指导,基础护理等。

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1)中药热敷护理:对术后2 w伤口恢复期患者,通过将红花、透骨草、伸筋草、艾叶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药物熬制的药汤,2次/d于伤口处热敷,促进血液循环;(2)体位护理:术后需将其手术下肢向外展开30°,将下肢与足部放置呈中立位,并與患肢下方垫上柔软的垫子,将髋膝关节保持稍稍弯曲状,同时要确保患肢与水平夹角为15°~30°,以保证静脉回流顺畅;(3)药物抗凝护理:对于发生静脉曲张、静脉炎等,存在DVT危险因素的患者,可遵医嘱采取低分子肝素钠4000 U肝肾皮下注射辅助治疗,1~2次/d,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4)康复训练: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床活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使肌肉能够尽早获得主动收缩,有助于其下肢静脉回流;此外,在训练时需注意时间不可过长,活动量不可过大,要循序渐进。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作者:李崇银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目的:分析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收治下肢骨科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计86例,随机分为采用单西医方案治疗对照组(n=43)与联合中医方案治疗实验组(n=43),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干预后实验组PT与APTT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可明显提高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功能【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2下肢骨科手术后,由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静养,且患者的凝血功能失衡,故很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不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存在栓子脱落诱发肺栓塞的风险,为此做好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中医角度看,深静脉血栓可归为“股肿”的范畴,在临床治疗上需要辩证用药,以活血化瘀为原则[1]。

为更好的提高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采用单西医治疗与结合中医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总结了深静脉血栓预防要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收治下肢骨科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计86例,随机分为采用单西医方案治疗对照组(n=43)与联合中医方案治疗实验组(n=43)。

对照组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31~82岁,均数(58.7±6.3)岁,体重均数(63.7±8.2)kg,实验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0~84岁,均数(58.1±6.4)岁,体重均数(63.5±7.8)kg,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活血通脉汤结合利伐沙班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术后给予口服利伐沙班,治疗组术后给予口服活血通脉汤以及利伐沙班。

统计术后引流量,瘀斑以及DVT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术后引流量以及瘀斑发生情况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2例DVT,对照组发生4例D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血通脉汤结合利伐沙班能减少术后出血以及瘀斑的发生,能安全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标签: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DVT)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者可以造成肢体残疾,血栓脱落栓塞肺部导致死亡等。

本次研究通过中西医结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在我院行骨科大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2~76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5例,股骨头置换3例,全膝关节置换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5例,骨盆骨折2例;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齡27~77岁,全髋关节置换4例,股骨头置换3例,全膝关节置换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5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治疗方法对照组:术后第1d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mg,1次/d,疗程14d。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活血通脉汤。

活血通脉汤1剂/d,早晚2次温服。

方剂组成:水蛭5g、红花10g、当归10g、黄芪20g、丹参10g、茯苓10g、延胡索8g、三七粉6g(冲服)。

1.2.2观察指标统计术后引流量,记录服药后瘀斑以及DVT发生情况。

中西医结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进展

中西医结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进展

中西医结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进展深静脉栓塞是骨科大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引起肺栓塞而死亡。

术后进行预防性治疗已成为共识,预防的主要方法有西医预防、中医预防及中西医结合预防等,现将近年来针对该病在中、西医预防方面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标签:深静脉栓塞; 骨科大手术; 西医预防; 中医预防; 中西医结合预防随着骨科大手术(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的普遍开展,其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深静脉栓塞(DVT)是骨科大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有关文献报道,骨科大手术后,在没有任何预防性措施的情况下,DVT的发生率较高,西方国家高达45%~84%[1,2],马来西亚为62.5%[3],国内为47.1%[4]。

一旦发生DVT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引起肺栓塞而死亡,如果术后进行预防,则效果良好且费用少。

现将近年来针对该病在中、西医预防方面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1 西医预防1.1 华法令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用的预防DVT的药物,但术后发生率仍达15%~25%[5]。

另有资料表明,接受华法令治疗的病人中,多数存在抗凝不足或抗凝过度现象,从而增加血栓栓塞或出血的风险[6]。

因此服用华法令的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要把PT控制在18~20s。

随着更多预防DVT新药的出现,华法令难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2 低分子肝素(LMWH)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LMWH被认为是目前在防治DVT上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也是目前国内预防DVT最常用的药物。

LMWH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不延长出血时间,预防剂量不显著改变PT。

手术后给予LMWH,每日1次,皮下注射,持续7d的方法预防术后DVT是安全的,不增加手术后的出血量,不需要定期检测PT。

1.3 戊聚糖钠是化学合成的五糖,作用机制与LMWH不同,属全新的抗凝剂。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过程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成人脊柱术后DVT,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对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防治对策,帮助患者及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并发症。

术前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医务人员需要针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患者的血栓病史、手术部位、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积极的药物预防是必要的。

药物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DVT的发生率。

常用的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药物的使用与副作用,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

锻炼的内容可以包括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和肌力锻炼等。

压力和止血带的应用也是有效的防治对策。

适当的压力可以增加下肢的血液流速,减少血栓的形成。

止血带的应用可以在手术过程中控制出血,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压力和止血带的应用需要谨慎操作,以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滤器预防术后DVT。

滤器可以阻止血栓从下肢静脉进入肺动脉系统,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滤器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利弊。

术后密切观察是必要的。

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下肢肿胀、疼痛和色素改变等症状。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超声检查、调整药物剂量等。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综合的防治对策。

医务人员需要进行术前评估,采取积极的药物预防和功能锻炼措施,适当应用压力和止血带,考虑滤器的使用,并进行密切观察。

这样才能减少术后DVT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脊柱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脊柱手术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处理不当,将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对于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探讨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一、预防1、术前评估在进行脊柱手术前,医生应该进行患者的相关评估工作。

通过患者的年龄、体重、疾病情况、家族病史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来确定手术的风险程度。

对于高危患者,比如肥胖、心血管疾病、长期卧床、静脉曲张等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术前预防性抗凝治疗。

2、术中干预在脊柱手术过程中,医生应该遵循严格的手术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手术时间,避免术中过长的缝合时间或手术时间过长。

术中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调整术中的液体管理,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3、术后康复脊柱手术后,患者康复期间需要注意避免长期卧床,进行适当的早期活动,避免长期站立。

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使用抗凝剂、升压药物等,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二、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一般来说,抗凝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来决定使用哪种抗凝剂以及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物理治疗包括静脉曲张袜、局部热敷等,可以帮助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栓的溶解。

3、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比如在血栓很大或者严重影响患者下肢循环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血栓清除手术等。

对于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预防为主,早期干预为辅。

医生需要通过术前评估、术中干预和术后康复等一系列措施来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18年1月~4月在我科室诊治的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施以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常规护理,评估两组下肢DVT状况、护理满意状况、V AS、VRS评分。

结果两组相较而言,观察组下肢DVT状况更少(4.00% vs. 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状况更高(98.00 vs.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 AS、VDS评分结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骨科术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显著减少患者下肢DVT状况,提高患者满意状况,减轻患者身体痛苦程度,因此,可以广泛实践与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护理;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人体血液在深静脉中发生异常凝结而产生的,最常发于人体下肢部位。

若患者处于DVT发病急性期时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则部分血栓便会有脱落的危险,严重时甚至引起其肺部、脑部等主要器官发生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虽然大部分患者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其患肢通常有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地影响到其日后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4月在我科室诊治的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50岁,平均(31.26±9.33)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52岁,年龄(32.15±8.17)岁。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如辅助治疗,用药指导,基础护理等。

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1)中药热敷护理:对术后2 w伤口恢复期患者,通过将红花、透骨草、伸筋草、艾叶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药物熬制的药汤,2次/d于伤口处热敷,促进血液循环;(2)体位护理:术后需将其手术下肢向外展开30°,将下肢与足部放置呈中立位,并與患肢下方垫上柔软的垫子,将髋膝关节保持稍稍弯曲状,同时要确保患肢与水平夹角为15°~30°,以保证静脉回流顺畅;(3)药物抗凝护理:对于发生静脉曲张、静脉炎等,存在DVT危险因素的患者,可遵医嘱采取低分子肝素钠4000 U肝肾皮下注射辅助治疗,1~2次/d,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4)康复训练: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床活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使肌肉能够尽早获得主动收缩,有助于其下肢静脉回流;此外,在训练时需注意时间不可过长,活动量不可过大,要循序渐进。

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手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一种常见方法,但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优越的优势和特点,但目前对其疗效的研究报道尚不充分。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妇科手术后预防和治疗DVT提供新的临床证据和治疗方案,推动中西医结合防治临床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包括以下内容:(1)中西医结合防治DVT的理论与方法。

(2)收集妇科手术后DVT患者资料,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

(3)对入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多维度康复管理,包括中医药治疗、西药治疗、康复运动、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

(4)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DVT相关指标变化和安全指标等。

2.2 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的方式进行,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

(2)研究对象: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妇科手术后DVT患者为研究对象。

(3)干预措施: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多维度康复管理,包括中医药治疗、西药治疗、康复运动、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西医组采用西药治疗。

(4)疗效评估:通过DVT相关指标变化、临床表现评估和安全性指标评估来评估疗效。

(5)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t检验、χ²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多维度康复管理对妇科手术后DVT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同时,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广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妇科术后DVT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在推动中西医结合防治临床的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护理干预脊柱手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脊柱手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脊柱手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于护理干预应用于脊柱手术后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收集我科室脊柱手术的病人共80例。

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病人给予通常的骨伤科手术后护理常规,实验中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

结果:对照组有1例病人出现下肢血栓,实验组无1例出现。

结论:对于脊柱术后病人积极采取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下肢血栓形成的概率,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

【关键词】脊柱手术;下肢血栓形成;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253-02脊柱手术后下肢血栓形成(DVT)是脊柱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指病人血液凝固异常,聚集在深静脉内,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

本次实验中对于病人采取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科室的脊柱手术病人共80例进行研究。

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

他们的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为55岁。

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比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病人给予通常的骨伤科手术后护理常规,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2.1术前护理;病人在入院后要立即根据病情及一般情况给予(DVT)风险分度评估。

还应该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知识宣教,让病人充分了解DVT的危险程度以及预防知识。

1.2.2术后生命体征观测;由于因DVT 在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医护人员要严密注意病人的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如果病人突然出现肿胀,要及时记录皮肤的湿度、颜色以及肿胀程度,同时通知医生。

如果病人肢体皮肤温度升高、活动后疼痛加重或者出现潮红,此时要警惕DVT的发生。

此外,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胸憋气短以及血压突然下降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了肺栓塞。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成人选择接受脊柱手术来治疗脊柱相关的问题。

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对脊柱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策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预防1. 术前评估:在进行脊柱手术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

通过这些评估,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DVT的高风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高龄、长时间卧床、静脉曲张等。

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医生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或使用外科医用抗压袜等。

2. 术中护理:在脊柱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循环系统,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顺畅。

术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减少手术时间、使用预防性抗凝药物等来减少DVT的发生风险。

3. 术后护理:在脊柱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措施。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DVT的症状,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患者需要积极参与术后的功能锻炼和生活方式改变,如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等,以减少DVT的发生风险。

4. 教育宣传:医护人员需要对脊柱手术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让他们了解DVT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患者的家属和朋友也需要参与共同关心和照顾手术后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治疗1.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医生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常用的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物理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可以通过使用弹力绷带、气压泵等器材进行外科医用抗压治疗,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水肿,缓解疼痛。

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1-31T03:05:10.312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30期作者:李彦[导读] 脊柱骨折好发于两大类人群,第一类是年轻人,多由外力所致,比如车祸、严重的摔伤等;李彦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重庆 40011摘要:脊柱骨折好发于两大类人群,第一类是年轻人,多由外力所致,比如车祸、严重的摔伤等;第二类是老年人,多由骨质疏松所致。

一旦发生脊柱骨折,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但是术后由于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就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这对患者而言是极其不利的。

如何做到科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一直是我们骨科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脊柱骨折的成因以护理方面展开综合论述。

关键词:护理干预;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研究脊柱骨折病人术后需要卧床一段时间,卧床时间久了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血栓,血液在肢体里面流动,流动的血液是不会凝结的,但是如果长期不运动,血液就有可能在血管里面停下来或慢下来,此时就有可能引起血栓。

常见的部位就是发生在下肢的静脉里面,即下肢深静脉血栓。

产生了血栓后轻则可能会引起肢体的肿胀、疼痛,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于病人采取控制血栓的措施很有必要。

这就对我们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方面做好护理干预,以此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脊柱骨折的成因人体的脊柱是包括有颈椎、胸椎、腰椎等,但脊柱骨折好发的部位大多发生在胸腰段,因为该部位恰好是在胸椎的后凸处和腰椎的前凸处交接的地方,在承重时该部位容易发生一些骨折[1]。

脊柱骨折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病理性的。

是由于脊椎骨本身有疾病,轻微的伤力就会造成骨折,它是一个椎体的病变,包括炎症性或是肿瘤性等,需要在临床上加以分析;还有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发生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一旦受到轻微的外力比如扭腰等都容易发生骨折。

第二类是创伤性的。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人脊柱手术已成为各种脊柱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大约10%至40%的脊柱手术患者,特别是腰椎手术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这不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治疗费用,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

1. 术前评估和筛查:医生应对所有即将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进行评估和筛查,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DVT的危险因素,如年龄、肥胖、长期卧床、静脉曲张、肝病、恶性肿瘤、感染等。

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超声检查或其他相关检查,以确定是否已经存在DVT的存在。

2. 术中防治:医生应在手术中充分注意防止DVT的发生。

术中注意保持患者的术中体位合适,保持下肢充分伸展和活动,避免使用过多过度的止血技术和药物,避免过度输注血液等。

在手术结束后,应尽快使患者坐起来或下床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DVT的发生。

3. 术后预防:对于有DVT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应尽早使用抗凝治疗,同时采用物理预防措施,如肢体外用压力装置、低分子量肝素注射等。

患者术后应避免长时间卧床,提倡早期下床活动,做到早期康复锻炼。

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发红、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因漏诊或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

4. 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对于不同类型的脊柱手术和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对于高危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多种预防措施,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血液凝血状态,并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在成人脊柱术后防治DVT的过程中,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合作,加强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晶 , 黄 觅 , 倪欢, 夏 平
( 武汉 市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2 2 )
通讯 作者 : 黄觅( 1 9 8 1 一) , 男, 武 汉 市 中 西 医结 合 医院 主 治 医师 , 研 究方向 : 中 西 医 结合 治 疗 骨科 疾病 。E—m a i l : f j b o y s 8 0 @q q . c o i n 。

要: 目的
探 讨 中 西 医 结合 防 治脊 柱 手 术 围手 术 期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临床 效 果 。方 法
选择在 我院行脊柱 手术的 患者 1 0 0
例 为研 究 对 象 , 随机 分 为 两组 , 每组患者 5 0例 。观 察 组 患 者在 脊 柱 手 术 围手 术 期 下 肢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过 程 中 , 采 用 中 西 医结 合 的 方 式 给 予相 应 的 预 防 治 疗 ; 对照 组 患者 在 脊 柱 手 术 围 手 术 期 下肢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过 程 中 , 采 用 西 医的 方 式 给 予 相 应 的预 防 治 疗 。 对 比 两 组

表 l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I g A、 I g E 、 I g G、 I g M 异常增高变化比较
[ 例( %) ]
减治疗 , 结果显示 两组 均取 得了不错 的临床效 果 , 总有效 率对 比 无显著性差异 ( P>0 . 0 5 ) , 但研 究组稍优 ; 两组治疗 后 I g A、 I g E、 I g G、 I g M异常增高百分 比均有一定下 降, 其 中研 究组 I g E异 常增
l 9 O.
荨 麻 疹 属 于 临 床 常见 疾病 , 中医 将 其 归 为 “ 瘾疹 ” 范畴, 病 程 可长可 短 , 且 极易反 复发作 , 若 病 程 ≥3个 月 则 称 之 为 慢 性 荨 麻
疹 J 。本病病 因复杂 , 现代 医学认 为可 能和 机体对 某些 物质过 敏及发生变 态反应等有关 , 而 中医则认 为本 病 因“ 邪 之所凑 , 其
[ 3 ] 石春蕊 , 石春波 , 匡钱华 , 等. 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 麻疹疗效 与安全 性的系统评价[ J ] . 中国循证 医学杂志 , 2 0 1 2 , 1 2 ( 1 0 ) : 1 2 6 1—1 2 6 9 .
患者的临床预 防效果 。 结果
观察组 患者的临床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 0 5 ) 。结论 中西 医结合预 防、 治 疗脊 柱手术 围手术期
下肢 深 静 脉 血 栓 疗 效 理 想 , 值得推广应 用。
关键 词 : 下肢 深静 脉 血 栓 形 成 ; 脊柱手术 ; 中 西 医结 合 疗 法 ; 预 防 中图分类号 : R 2 6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0— 0 7 0 4 ( 2 0 1 5 ) 0 9— 0 0 1 8— 0 2
参考文献 :
[ 1 ] 杨猛 , 潘 延斌 , 方金菊 , 等. 中药复方 当归饮子治疗 慢性荨麻疹 的系 统评价[ J ]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 0 1 4 , 2 0 ( 1 3 ) : 2 3 5 — 2 3 8 .
[ 2 ] Z Y / T 0 0 1 . 1一T O O 1 . 9—1 9 9 4 . 中 医病症 诊 断疗效 标 准 [ S] . 1 8 6一
湖北中医杂志 2 0 1 5年 0 9月 第 3 7卷 第 0 9期
中 西 医 结 合 防 治 脊 柱 手 术 围 手 术 期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临 床 观 察
Cl i n i c a l Ob s e r v a t i o n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i n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De e p Ve n o u s T h r o mb o s i s o f L o we r E x t r e mi t y D u r i n g S p i n a l Op e r a t i o n
研 究 组 随访 复 发 率 明 显 更 低 ( P< 0 . 0 5 ) 。
3 讨 论
药 当归饮子 方药 中 当归 味辛甘 , 性温 , 甘温 可补皿 , 辛 散温通 而 活血通 络 , 属君药 ; 白芍苦 酸微寒 , 可 养血敛 阴 , 川 芎 辛香 行散 、 温通血 脉 , 属活血 要药 ; 白蒺 藜可 升可 降 , 祛 风平 肝 , 镇 静 止痒 。 诸 药合 用 , 共奏养血活 血与祛风止痒 之功 。
气必虚 ” 所 致 。西 医 治 疗 本 病 多 以 抗 过 敏 、 自血 疗 法 、 封 闭 等 处 理, 但效果不佳 ; 中医则认 为“ 扶 正祛邪 ” 为基本 治法 , 并 结合辩 证施治 可取得不错效果。 本 次研 究 针 对 我 院 接 诊 的 慢 性 荨 麻 疹 患 者 8 0例 进 行 对 照 研究 , 对照组采取氯雷他定治疗 , 而 研 究 组 采 取 中药 当 归 饮 子 加
对 照 组 治 疗 后 比较 , 十P< 0 . 0 5 。
2 . 3 随 访 复 发 率 对 比
已 释放 的 组 胺 , 并 对 非 组 胺 介 导 其 他 变 态 反 应 有 局 部 抑 制 。 中
研 究组 随访 1 年 时复发率为 2 . 5 0 %, 对 照组则为 1 2 . 5 0 %,
高治 疗 后 显 著 减 少 ( P< 0 . 0 5 ) , 组 间 对 比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P <0 . 0 5 ) ; 此外 , 研究组 随访 1 年 时复发率也显 著低于对 照组 ( P<0 .
0 5 ) 。
氯 雷他 定 治 疗 本 病 主 要 是 阻 滞 在 靶 器 官 皮 肤 血 管 受 体 部 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