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 (7)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 (七年级下册.doc
《陋室铭》教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学习陪衬比喻、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语句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3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令衙门的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吏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作家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
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
唐顺宗时,曾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陃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简要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交谈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其中朗读背诵方面较强,而分析理解较差,因此课上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师生互动理解字词后再翻译课文,接下来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教师抓住知识点精讲,最后拓展延伸,达到创新的目的。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上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上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是注重能力的迁移。“拓展延伸”设置的两个思考题能达到让学生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同时又能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检查
预习
1、读准生字词字音。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
及其特点,找出本文韵脚。
1、学生课前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
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善用
学生资源
朗读并
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导朗读重音、节奏;然后把课文标点去掉,分别以横排版、竖排版、繁体字版找学生朗读。
板书
设计
山:仙—名
1、设喻引题水:龙—灵类比
室:德—馨托物言志
环境幽雅(景)(高洁傲岸
2、陋室不陋交往高雅(人)安贫乐道)
情趣淡雅(事)
3、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本课的收获
本课的疑惑
【小组评价】由小组长根据同学上课表现进行评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陋室铭》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由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骈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人生态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等,学习作者如何在简陋环境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主题思想和诗词鉴赏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对比现代汉语表达来帮助大家理解。
-文化背景的融入:将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内涵。
举例解释:
-在处理文言文翻译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逐句解析、对比现代汉语表达等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对于诗词鉴赏方法的难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
-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陋室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陋室铭》的写作风格,描述一个自己的生活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并辅以实例。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上仍显得有些吃力。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思考和交流。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为了鼓励这部分学生,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说课稿
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冯艳《陋室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
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突出了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陋室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言文短篇,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编排。
本单元所选的文字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的呼唤。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3、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②基本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
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不露的思想感情不读难以领悟。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明白陋室的“陋”与“不陋”。
了解“诗豪”刘禹锡及他的豪情志向。
最后文章的特色语言。
二、说教法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周宁县第二中学连翠林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一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后的“志”。
2、学生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文言的知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所以应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能力目标:解读文本,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解读文本,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法七、课时安排:3课时八、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之美。
(1)幻灯片展示《考试铭》引入新课。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惟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
心里云:混张文凭。
”(2)展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解读文本,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朗读课文,走近陋室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字正腔圆。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云课堂:《陋室铭》教学设计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一、教学内容: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三、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疏通文言语句。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课前回顾——解题——预习检测——朗读指导——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教学情景布置预习作业:在小蚂蚁平台蚁巢发布话题,布置预习内容:了解刘禹锡及写作背景、拓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
学生到蚁巢话题下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相互点评。
(目的:课前通过大量阅读全面立体感受苏东坡的个性和胸襟。
学生阐述观点、了解作者经历贡献和成就,拓展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为文章学习做铺垫。
)课前回顾:请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首刘禹锡的诗——《秋词》导入新课: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他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板书)(目的:温故而知新,通过温习上学期学过的刘禹锡的诗导入新课。
)解题: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写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请同学们说说这种文体的特点?(补充文体知识,感受文章韵律)明确: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预习检测:设计重点字词小提单,巩固课前预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
(目的:通过“公屏竞赛”的功能,能够调动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订正好自己的提单后,可保存为笔记,方便随时反复回顾。
)名:出名灵:灵验斯:这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世俗的乐曲案牍:官府文书朗读指导:先让学生按照课件划分节奏,然后全班尝试有感情的朗读,其次播放名家朗诵音频,纠正学生的错误,最后再齐读一遍。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7)
《陋室铭》
课型
预习展示
四、自学指导:(10分钟)
(一)请你出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课文的翻译,如有不会的请与小组或老师一起解决。
提示:小组内的疑问写到黑板上。
(二)班级展示:
①小组内选出代表为同学讲解黑板上的问题。
②其他人要及时向板演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或疑问。
(三)成果验收。老师请同学们逐句翻译课文,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鸿儒()西蜀()案牍()
2.我会下列的文学常识:
①铭:
②《陋室铭》选自。
③刘禹锡,(朝代)人,字,家和。
他和白居易并称“”,与柳宗元并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注意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无丝竹之乱耳()
⑤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作为一位曾经的朝廷要员,长期沉沦在地方上,表明他在政治上是一直受到排挤的。《陋室铭》,就是在他任和州地方官期间所做。
学习
目标
1.熟练背诵课文。2.识记作者简介、文体知识。
3.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4.初步感知文章。
学习过程
一、目标解读:请你出声朗读学习目标,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1分钟)
B.无案牍之劳形
C.春冬之时
D.下车引之
二、预习检测:(4分钟)
1.我会下列字的读音:
陋室()德馨()苔痕()
鸿儒()西蜀()案牍()
2.我会下列的文学常识:
①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②《陋室铭》选自。
③刘禹锡,(朝代)人,字,家和。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翻译理解三步骤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学生翻译。
3、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一、
导入,板书课题、
当今社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层层矗立和海市蜃楼的种种诱惑,多少人逐渐丢失了自我。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结果却走向毁灭。然而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固守于一方极其简陋的斗室却觉得“陋室不陋”,甚至怡然自乐。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呢?
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内容,为分析、品味作者品德做准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熟悉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了解起兴和类比,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
通过问题探究,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品味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了解并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5、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后作业
1、诵读课文、快速背诵课文,
2、仿写《陋室铭》:
板书设计
16、 陋室铭
环境清幽
陋室→主人→交往不俗→高洁傲岸→托物言志
不陋德馨情趣高雅安贫乐道
初读,是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内容,解决疑难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落实读音,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在通译难词难句的基础上通读文章。
2、翻译全文。
(四)、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2、陋室的环境是怎样呢?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3、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4、陋室主人每天在陋室做什么?
小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五)、合作探究:
1、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2、“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结: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突出——主旨: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抄写文章及翻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