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美学》课程教学内容浅谈
建筑的美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宁静的乡村小屋到热闹的城市商业街,建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学首先体现在它的外观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让人感受到它的威严和庄重。
比如那些古老的城堡和宫殿,它们有着厚厚的城墙、高大的塔楼和精美的装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代。
有的建筑则小巧玲珑,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气息。
比如那些乡村的小木屋,它们有着尖尖的屋顶、彩色的窗户和美丽的花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还有的建筑造型奇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比如那些现代的艺术建筑,它们有着不规则的形状、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设计,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创新的力量。
建筑的美学还体现在它的内部空间上。
一个好的建筑,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观,还要有舒适的内部空间。
内部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让人在里面感到舒适和愉悦。
比如,一个宽敞明亮的客厅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自在,一个温馨舒适的卧室可以让人感到安心和宁静,一个功能齐全的厨房可以让人感到方便和快捷。
此外,内部空间的装饰也很重要,它可以为建筑增添更多的美感和个性。
比如,一幅美丽的壁画、一件精美的雕塑或者一盆绿色的植物,都可以让建筑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建筑的美学也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上。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比如,在山区建造的建筑应该与山的形状和颜色相呼应,在海边建造的建筑应该与海的风光和气息相融合,在城市建造的建筑应该与城市的风格和文化相统一。
这样的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传承文化遗产。
建筑的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涉及到建筑的外观、内部空间、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等多个方面。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建筑的美学,感受建筑所带来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建筑的美学,保护好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让它们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建筑的美学
建筑的美学,既包含了实用功能,又融入了艺术审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美学的内涵建筑美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建筑美的规律和原则。
它涵盖了建筑的形态、色彩、材质、比例、尺度、光影、环境等诸多方面。
建筑美学旨在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构成,创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作品。
二、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1. 形态美:建筑的形态美是建筑美学的基础。
建筑的造型、线条、体量等元素,通过巧妙的组合与变化,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我国的故宫、苏州园林等,都是形态美的典范。
2. 色彩美:色彩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当的色彩搭配,既能突出建筑的个性,又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
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白色的墙体、红色的屋顶,与蓝天白云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3. 材质美:建筑的材质美主要体现在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上。
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质地、纹理和色彩,展现出各自的美感。
如木质建筑的自然朴实、石材建筑的庄重典雅等。
4. 比例与尺度美:建筑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因素。
恰当的比例和尺度,可以使建筑显得协调、舒适,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比例和尺度堪称完美。
5. 光影美:光影在建筑美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建筑的造型、材质、色彩等,在光影的映衬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
如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巧妙地运用光影,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三、建筑美学的价值1. 审美价值:建筑美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2. 文化价值:建筑美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信仰、习俗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价值:优秀的建筑作品,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建筑美学是建筑艺术的核心内容,它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发展建筑美学,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教育文档资料
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3.025收稿日期:2012-09-12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C12050)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在数字技术进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之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图形分析能力,使其从设计的辅助角色向整个设计过程的整合角色转换。
诸多先锋建筑师都在其作品中彰显了数字化的强大表现力及对其工具性的依赖。
浅谈建筑美学
第 9期
S IN E&T C N OG N O MA I N CE C E H OL YIF R T O
o建筑与 韩 霜 ( , . 宁省轻 工设计 院有 限公 司 辽宁 1 2辽 沈 阳 1 0 3 ) 1 0 1
【 摘 要】 中国的建筑史既是一部丰富 多彩的专业史 , 也是 一部绚丽灿烂的文化艺术史, 着丰 富的美学思想。 有 【 关键词】 建筑; 建筑美学特 点
1 建 筑 美 学 的 特 点
取 曲 折 多 变 的空 间 , 处 一个 变 化 , 处 一 种 景 视 。 给 人 们 以层 次 深 一 一 远 、 幻 无 穷 的感 觉 。 以上 这 些 都 显示 着 空 间美 的作 用 。 变
在 自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中 , 许 多 美 的事 物 , 且 美 的表 现各 有 特 有 而 色 彩 运 用 : 筑 的美 , 建 同样 是 用 色 彩 来 表 现 的 , 且 是 利 用 自然 界 而 点. 建筑 之 美 也 有 着 它 的特 点 。 和 人 工 制 造 的 材料 , 进 行 艺 术 创 造 的 。 此 , 来 因 色彩 是 构 成 建 筑 美 的 重 群 体组 合 : 体 美 ( 称 群 体 美 ) 建 筑 美 的特 点 之一 。 在 群 体 建 要 因素 。色 彩 是 由 红 、 、 三 种 基 本 色 之 间 的 互 相 调 和 与 渗 透 , 生 整 或 是 黄 蓝 产 筑 中 , 体 建 筑 之 美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 是 根 据 各 种 建 筑 功 能 的 要 求 和 各 种 各 样 的 、 群 它 五彩 缤纷 的色 彩 。 种 色 彩 都 有 自己 的特 性 , 以 在视 觉 每 可 美 的规 律 。 机 地 组 织 在 一 起 。 多 种形 式 的组 合 。建 筑 体形 的 大 小 、 上 、 情 上 、 味上 产 生 不 同 的审 美 效 果 。 色 彩 的 明 暗 、 暖 处 理 , 有 是 感 意 对 冷 可 高低 、 圆等, 方 要有多种形式来表达 , 要丰富多彩。以此显示建筑主次 以形 成 形 体 感 、 度感 , 是 色 彩 的 视 觉 效果 。 长 期 以来 , 类 在 审美 温 这 人 分 明 , 章 有 序 , 密 相 间 , 弛 得 宜 , 整 个建 筑 群 浑 然 一 体 。 京 故 实 践 中 , 成 对 某 种 色 彩 有 个 人 偏 好 的选 择 性 , 心 理 上 产 生 各 种 不 有 疏 张 使 北 形 在 宫。 就是 一组 规 模 宏 伟 的建 筑 群 。 的 布 局 沿 着 南 北一 条 轴 线 , 后 纵 同 的感 受 。 建 筑 艺 术 色彩 之 美 , 在 于 重 用 、 用 , 在 于 巧 用 、 用 。 它 前 不 繁 而 妙 向 一 连 布置 了八 个 庭 院 , 个 庭 院 的 大 小 、 每 形状 和 门殿 等 各 不 相 同。 每 栋 普 通 的住 宅 , 彩 用 的 妙 , 色 同样 可 以 成 为 一 座 珍 品 , 之 , 反 则会 黯 座 院 落 随 着地 势提 高 , 筑 形 体 逐 步 加 大 , 要 庭 院 宽 敞 高 大 , 围 以 然 失 色 。 建 主 周 次要的殿、 廊 和四角的崇楼等 , 阁、 拥簇着主体建筑——正殿 。正殿建 筑 庄 严 雄 伟 。 宫 安 逸 典 雅 , 后 的 御 花 园优 美 恬 静 , 示 着 不 同 气 2 结 语 后 最 显
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范文
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阶段,通过美术课程,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初中美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古代建筑在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如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
这些结构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又呈现出优美的造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模型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亲手体验古代建筑结构的巧妙,从而加深他们对结构美的认识。
古代建筑在形式上追求对称、和谐、节奏感等。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红墙黄瓦为主色调,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古代园林建筑则注重自然和谐,以白墙黑瓦、曲径通幽为特点,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建筑的形式美。
古代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历史故事等。
这些内涵美是古代建筑的灵魂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古代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了解建筑美学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
古代建筑在自然美方面表现出极大的追求。
无论是选址、布局,还是景观设计,都力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山水为骨架,植物为点缀,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实地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古代建筑美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建筑师的建筑美学理论
建筑师的建筑美学理论建筑师是设计、规划和构建建筑物的专业人士,而建筑美学则是建筑师在实践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建筑师的建筑美学理论,并对其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建筑美学的定义与意义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作品的美和审美规律的学科,它关注建筑作品的形式、结构、比例、色彩等方面,以及人们对建筑作品的审美体验。
建筑美学的意义在于提升建筑师的设计水平,使建筑作品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并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建筑。
二、主观感受与客观规律建筑美学的研究既包括主观感受,也包括客观规律。
主观感受是指人们对建筑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反应,而客观规律则是指建筑美学中的比例、结构、装饰等原则和规律。
建筑师需要在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又要保证建筑作品的结构安全和实用性。
三、空间与尺度的美学空间是建筑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包括内部和外部空间。
建筑师通过对空间的布局、组织和分割,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和氛围。
同时,尺度也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关系到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感知和移动。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尺度设计可以提升建筑作品的美感和舒适度。
四、形式与结构的美学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是建筑美学中的核心内容。
形式包括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和细部处理,它可以通过线条、曲面、几何图形等形式元素来表现。
结构则是建筑物的承重系统,它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关键作用。
建筑师需要在形式与结构之间找到平衡,创造出既美观又具有结构稳定性的建筑作品。
五、材料与色彩的美学材料和色彩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建筑作品的美感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建筑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材料和色彩,以实现设计意图和表达特定的情感。
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氛围,从而提升建筑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六、文化与环境的美学建筑美学不仅与个体审美有关,也与特定的文化和环境息息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会对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和创作方式产生影响。
建筑美学实践心得体会
在建筑领域,美学一直是设计师们追求的至高境界。
建筑不仅是实用功能的体现,更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
在多年的建筑美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建筑美学的魅力和挑战,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建筑美学的内涵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艺术美的一门学科,它探讨建筑艺术的形式、内容和审美价值。
建筑美学强调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形态、色彩、质感、光影等元素的美感,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建筑美学实践的意义1. 提升建筑品质建筑美学实践有助于提升建筑物的品质,使建筑物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美学原则,可以使建筑物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2. 传承文化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美学实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可以使建筑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 丰富城市景观建筑美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一座优秀的建筑物不仅可以成为城市地标,还能为城市增添一份独特的韵味。
4.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美学实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
这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三、建筑美学实践心得1. 注重空间布局在建筑美学实践中,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合理的设计可以使空间产生层次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可以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布局,使室内空间更加通透、宽敞。
2. 运用形态之美形态是建筑美学的基础,设计师应善于运用各种形态元素,如几何形状、曲线、曲面等,创造出富有美感的建筑造型。
同时,要注意形态之间的对比与和谐,使建筑物更具视觉冲击力。
3. 色彩与质感色彩和质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当的色彩搭配可以使建筑物更具活力,而质感则能增强建筑物的真实感和层次感。
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色彩和质感材料。
4. 光影运用光影是建筑美学的重要手法,它可以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
建筑工程中的建筑美学
后现代建筑美学
历史主义建筑美学
强调对历史建筑元素的模仿和再现,以折衷和混合的方式运用各种建筑元素,代表人物有罗伯特·文丘里和查尔斯 ·詹克斯。
解构主义建筑美学
强调对传统建筑美学的颠覆和创新,以不规则的形态、断裂的线条和错位的结构为特点,代表人物有扎哈·哈迪德 和雷姆·库哈斯。
03
建筑美学的原则与要素
06
未来建筑美学的展望
高科技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数字化设计
利用先进的三维建模和可 视化技术,实现更为精细 和创新的建筑设计。
智能建筑材料
新型的智能建筑材料,如 自适应变色玻璃和可变形 表面,为建筑美学带来更 多可能性。
可持续建筑设计
通过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 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 和谐共生。
多元化与包容性在建筑美学中的发展
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建筑在形式、风格、色彩等方面的协调和一致,使建筑整体呈 现出和谐、完整的感觉。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使用相似的材料、色彩、纹理等元素,以及在布 局和构图上保持一致性,来达到统一性的效果。
统一性的原则有助于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使其更加美观、协调和易于识 别。
均衡性
均衡性是指建筑在视觉上的平衡和稳 定,使建筑整体呈现出稳定、安全的 感觉。
建筑美学与生态平衡
建筑美学与生态平衡是指通过建筑设计来平衡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建筑美学与生态平衡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利用 可再生资源等方式,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的绿色建筑。
建筑美学与生态平衡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共同推动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普及。
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建筑美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富有魅力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对建筑形式、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更是对建筑艺术和审美的探讨。
在读完《建筑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建筑美学所吸引,对建筑的理解和欣赏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建筑美学让我重新审视了建筑的定义和意义。
在书中,作者对建筑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建筑通过形式、结构、材料和空间的组合,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传达出建筑师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达,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其次,建筑美学让我对建筑的审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建筑的形式、比例、对称、色彩和材料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建筑美学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
建筑的美学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和造型,更是内在的结构和功能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建筑的美学是建筑师对生活、自然和人类精神追求的理解和表达,是建筑与环境、社会和历史的和谐统一。
这让我对建筑的美感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不仅仅是对建筑外观的欣赏,更是对建筑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感悟。
最后,建筑美学让我对建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展望。
在书中,作者对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建筑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建筑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和谐统一,建筑将更加注重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
这让我对建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建筑将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追求,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和精神。
总之,建筑美学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建筑的定义和意义,对建筑的审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建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展望。
通过学习建筑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建筑,更好地参与和推动建筑的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和精神。
建筑美学是一门值得深入学习和探讨的学科,它将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和智慧。
建筑美学教学大纲
建筑美学
课程名称:建筑美学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共2学分
课程学时:60学时
课程安排: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建筑美学是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建筑美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使学生了解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建筑美学的历史常识与基本规律,正确理解建筑与环境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丰富自己的设计知识和设计内涵。
2、讲解建筑环境美学知识,欣赏中外著名作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为建筑环境创作打下基础。
3、要求学生结合该课程理论学习,到图书馆及时查找有关的图书图例,根据所处的城市环境,思考建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理论讲授:
1、中国建筑美学观
2、外国建筑美学观
3、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点评
课题1:学习讨论会
方法要求与步骤:
①对设计作品美学观点的认识
②对设计作品的环境评价
③对设计作品的不同观点
④对设计作品的流派分析。
建筑学美术课程总结
建筑学美术课程总结建筑学美术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美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设计能力。
本文将对建筑学美术课程进行总结,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建筑学美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美学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美术视角来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
同时,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建筑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建筑风格和流派、建筑造型和构图原则、建筑色彩与材质、建筑艺术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熟悉建筑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建筑设计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建筑学美术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和参观等。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建筑美学的基本原则。
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可以就课程内容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实践环节则通过设计作业和实际建筑项目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参观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观摩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不同建筑作品的美感和魅力。
四、评价方式建筑学美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设计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设计作业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作业的评价,可以考察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起来,建筑学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美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设计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建筑设计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授、讨论、实践和参观等,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建筑美学素养。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
景, 作为 园林 中“ 点景” 的一种手段 。2 园廊 , 、 屋檐下的过道及 其延伸成独立 的有顶 的过道称为廊 。它不仅是联系室 内外 的 建筑 , 还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 , 园林 内游览路线的组 是 成部分。 它既有遮荫蔽雨 、 休息 、 交通联 系的功能 , 又起组织景
观、 分隔空间 、 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 。 、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 、
观赏风景的临水 园林建筑 。 其典型形 式是在水边架起平 台 , 平 台一部分架在岸上 , 部分 伸入水 中。平 台跨水部分 以梁 、 一 柱
凌 空 架 设 于水 面上 。4 园桥 , 园林 中 的 桥 , 以联 系 风 景 点 、 即 可
面 层 次 , 有 交 通 和 艺 术欣 赏 的 双重 作用 , 兼 园桥 在 造 园 艺 术 上
园林 建 筑 物 常 作 景 点 处 理 , 是景 观 , 可 以用 来 观 景 。因此 , 既 又 除 去使 用 功 能 , 有 美 学 方 面 的要 求 。 台亭 阁 , 还 楼 轩馆 斋 榭 , 经
一
、
中 国古 典 园 林 建 筑
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 ,又要符合园林 景观 布局
( ) 一 园林 建 筑 的定 义 与 范 畴
的原则 , 同时 , 也要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 。 因此 , 园林建筑
既是物质产 品, 也是艺术作品 。 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
在 动 、 中 观 景 , 要 营 造 富 于 变 化 的 景 色 , 到 步 移 景 易 的 静 又 达 效 果 。 第 二 、 环 境 服务 , 自然 景 致 充 分 结 合 。 国 古典 园 为 与 我
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在建筑美学这本书中,作者对建筑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让我对建筑的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形式,更是建筑所传达的文化、历史和情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传达。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
然后,作者通过具体的建筑案例,分析了不同建筑风格和流派的美学特点,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通过这些案例,我对建筑美学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不同建筑风格的美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建筑美学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它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文化的传承和环境的保护。
通过这些内容,我对建筑美学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建筑美学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传达文化、表达情感、展现艺术的魅力。
通过建筑美学的学习,我对建筑的审美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建筑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关注建筑美学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建筑审美能力,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建筑美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研究,更是一种实践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总的来说,建筑美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富有魅力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建筑的外在美感,更是建筑所传达的文化、历史和情感。
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学习,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建筑的美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建筑美学素养,也能够为建筑美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美学是一门永恒的学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更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艺术的美。
古代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如屋顶形式、结构布局等。
2.分析古代建筑的美学元素,如线条、色彩、比例等。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建筑的欣赏水平。
4.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1)介绍古代建筑的分类,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分析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
(3)讲解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如硬山顶、歇山顶等。
2. 古代建筑的美学元素(1)线条:直线、曲线、棱线等在建筑中的应用。
(2)色彩:建筑色彩的搭配原则及效果。
(3)比例:建筑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屋顶与建筑高度的比例等。
3. 教学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古代建筑,如庙宇、古城墙等。
(2)让学生拍摄古建筑的照片,并分析其美学特点。
(3)开展古建筑模型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体验古建筑的魅力。
4. 评价与反馈(1)学生提交古建筑摄影作品及分析报告。
(2)组织学生进行古建筑模型展示,分享制作心得。
(3)期末举行古代建筑美学知识测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感受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2.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建筑风格的美学差异。
3.利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1.古代建筑图片及视频资料。
2.古建筑模型制作材料。
3.相关书籍和论文资料。
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介绍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第二周:分析古代建筑的美学元素。
3.第三周:开展古建筑摄影及模型制作活动。
4.第四周:提交作品及进行期末测试。
浅析建筑美学
浅析建筑美学摘要:随着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越来越高,房产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同时,一些大型甚至中型城市需要一个地标建筑,来作为这个城市的名片。
在一系列竞争与需求下,如何设计出赏心悦目的建筑,并把美学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简单的介绍建筑美学、分析建筑美学的意义、展望未来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等三方面浅析建筑美学。
关键词:建筑美学,意义,发展引言:相比于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建筑美学更具体,若将建筑美学与需要创造性的建筑设计结合,将有助于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思维,并结合人文环境、现代建筑结构以及地理位置等设计出满足居住需求的建筑,让人们不光满足最基本的对于“住”的要求,还能享受到建筑中的美,使之身心愉悦。
1.建筑美学的简介建筑美学是以艺术美学与建筑学为基础的研究建筑领域的美和审美问题的学科,它也是建筑学和艺术美学的分支。
在20世纪,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斯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在美学的立场上论述建筑的基本特征,这使他被视为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在此之后,美国的建筑家托伯特?哈姆林对现代建筑技术美提出了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此外,包豪斯和文丘里的理论对现代建筑美学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建筑美学是以美学规律从事建造并研究其中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与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的学科,任务具体是:建筑艺术审美特征与本质;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建筑艺术形式美法则;鉴赏建筑艺术的方法、过程、机制、特点等等。
在我国建筑美学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是其满足了均衡性与稳定性的结合,满足了统一协调要求和序列要求[1,2,3]。
对于一些富含地域特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它的实用价值密切相关;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内容和工程实践;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甚于单纯的造型美观等三方面。
随着我国时代和国民审美观念的改变,我国在建筑美学上会逐渐出现其他的美学特征,以补充和替代现有的特征。
关于《建筑美学》课程教学内容浅谈
关于《建筑美学》课程教学内容浅谈【摘要】《建筑美学》课程是建筑理论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设计实践活动上升到艺术理论的重要总结,也是艺术理论用以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16学时量为例,根据《建筑美学》课程可参考的教材资料,研究总结出的该课程可开展的授课内容与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建筑美学;教学研究;实践[Abstract] The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courses. It is an important summary of art theory on designing practices,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designing practices. Based on the quantity of 16 classes as an example,and according to the reference material,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content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way of the course.[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teaching research;practice1.引言当今我国的许多高校建筑学专业都开设了一系列建筑美学类相关课程,如东西方建筑史学、建筑赏析、建筑美学、建筑表现等。
这些课程,有侧重于美学理论研究的,如建筑美学史,也有重视实践操作的,如建筑表现。
美学类课程的积极开设,是提高学生专业美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设计实践与美学艺术的相互交融实现的重要途径。
《建筑美学》是建筑美学类相关课程组成部分之一,课程性质是理论与设计实践并重。
建筑美学授课计划方案
建筑美学授课计划方案建筑美学授课计划方案一、课程背景建筑美学是建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建筑艺术与美学原理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建筑美学,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增强艺术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2. 掌握建筑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3.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评价建筑的美学特征,培养人文关怀和审美意识;4.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设计思维,提升其建筑设计水平。
三、教学内容1. 建筑美学导论- 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建筑美学与其他艺术美学的关系;- 建筑美学的学科范畴和发展历程。
2. 建筑美学的基本要素- 形式与空间:建筑的线条、形状、比例、对称等;- 色彩与材质:色彩的运用、材料的质感和表现力;- 光影与时间:光线的运用、日照与景观、建筑的使用体验。
3. 建筑美学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 建筑美的客观与主观因素;- 建筑美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建筑美的社会与环境影响。
4. 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 建筑美学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建筑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建筑美学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素描绘画和建模实验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作业,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五、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课堂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分析的理解与掌握;3. 项目作业: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设计作品,主要评价学生的设计思路、创造性和表达能力;4. 期末考核:开展闭卷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于建筑美学的掌握程度。
建筑美学课程标准-精品
《建筑美学》课程标准学时数:2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一、使用说明(-)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建筑美学本质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审美对象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评价,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建筑美学的抽象与表达,建筑细部的意义等,通过本门课程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精辟的分析,而且它可以启发学生不仅从感性的角度来对待建筑,而且应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美学的意义,从而使建筑创作能够得到美学趣味的升华.(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筑美学》课程使学生掌握美学基础知识,中外古建筑美学,建筑审美观念的转折与变化,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交融,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的审美课程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将来的设计课题把握更游刃有余。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一一基本原理一一应用及结果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
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测试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例和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PPT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提问等)占30%,课后大作业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1.建筑美学THEAESTHETICSOFARCHITECTURE(国外建筑理论译丛),罗杰・斯克鲁顿(RogerScruton),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建筑、空间与秩序》,弗朗西斯.D3.《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黑龙江科学技术,1997。
建筑的美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宁静的乡村小屋到热闹的城市商业街,建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学首先体现在它的外观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
比如那些摩天大楼,它们高耸入云,用钢铁和玻璃打造出了一种现代感十足的美。
有的建筑则小巧玲珑,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气息。
比如那些乡村小屋,它们用木头和石头建造而成,周围环绕着绿树和鲜花,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还有的建筑造型奇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比如那些造型像鸟巢、水立方的建筑,它们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建筑的颜色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颜色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黄色代表着温暖和明亮,蓝色代表着宁静和深邃。
建筑设计师们常常会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周围的环境来选择合适的颜色,让建筑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建筑的内部空间同样也充满了美学价值。
一个好的建筑内部空间应该是舒适、宽敞、明亮的。
它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比如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应该是安静、舒适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安心地阅读和学习。
商场的内部空间应该是宽敞、明亮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轻松地购物和娱乐。
而家的内部空间则应该是温馨、舒适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建筑的美学还体现在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上。
许多古老的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比如故宫、长城、大雁塔等,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它们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建筑,都会被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所深深吸引。
总之,建筑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它的外观、颜色、内部空间以及历史和文化价值都充满了魅力。
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建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人类文明和艺术的结晶。
建筑美学作为建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建筑的美的原理和规律,探讨的是建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
《建筑美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让我对建筑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读完《建筑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建筑美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建筑的外在美感,更是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建筑美学的核心是要通过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和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来实现对人们情感、思想和精神的感染和启发。
建筑美学是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所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和一种精神。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建筑美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建筑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建筑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建筑的形式美、结构美、色彩美、材料美等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原理。
例如,建筑的形式美要求建筑的形态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要求建筑的比例、对称、节奏等要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建筑的结构美要求建筑的结构要符合力学原理,要求结构的布局和构造要符合美学的要求;建筑的色彩美要求建筑的色彩要符合环境的氛围和文化的内涵,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要符合美学的规律。
通过对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我对建筑美学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实践应用。
建筑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环境的特点,来运用建筑美学的原理和规律,来实现建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
建筑美学的实践应用包括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
例如,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考虑建筑的形式、结构、色彩和材料等方面的美学要求,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环境的特点来设计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要实现建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要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要保证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美学要求;在建筑的维护过程中,建筑的业主要做好建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要保证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美学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筑美学》课程教学内容浅谈【摘要】《建筑美学》课程是建筑理论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设计实践活动上升到艺术理论的重要总结,也是艺术理论用以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16学时量为例,根据《建筑美学》课程可参考的教材资料,研究总结出的该课程可开展的授课内容与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建筑美学;教学研究;实践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courses. it is an important summary of art theory on designing practic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designing practices. based on the quantity of 16 classes as an example, and according to the reference material,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content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way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teaching research;practice
1.引言
当今我国的许多高校建筑学专业都开设了一系列建筑美学类相关课程,如东西方建筑史学、建筑赏析、建筑美学、建筑表现等。
这些课程,有侧重于美学理论研究的,如建筑美学史,也有重视实践操作的,如建筑表现。
美学类课程的积极开设,是提高学生专业
美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设计实践与美学艺术的相互交融实现的重要途径。
《建筑美学》是建筑美学类相关课程组成部分之一,课程性质是理论与设计实践并重。
《建筑美学》课程何时开设,以五年制建筑学专业为例,一般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学习东西方建筑史理论知识,然后在中高年级阶段学习《建筑美学》,一方面深入消化中西方建筑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建筑美学鉴赏、分析与设计能力,专项总结了重要建筑设计规律与手段,以理论指导学生建筑设计活动,提高创造水平与设计能力。
《建筑美学》的课时量,五年制建筑学本科专业该课程性质一般为选修课,课时量最少可为16学时,多至32学时不等。
《建筑美学》课程的参考资料比较丰富,目前比较多用的教材,如曾坚编著的《建筑美学》、沈福煦编著的《建筑美学》,还可参考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部分内容,另外侯幼彬编著的《中国建筑美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美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建筑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受其课程性质与课时量多寡的影响,不同院校该课程的采用学时量或许不太一样,选取的资料也多样化,因而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形式没有固定的范本。
本文以16学时量为例,根据前述参考资料,研究了《建筑美学》课程可编制的教学框架与总体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与考核模式,同时考虑以一定期限为实践阶段,以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与结果反馈,逐步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达到最佳效果。
2.教学内容与考核形式
2.1 教学内容
综述前文所述相关参考资料,结合16学时课时量要求以及教学进度安排,初步确定《建筑美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框架以及章节,如下:
(1)第一部分建筑美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①建筑美学的起源与概念
②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
③建筑美学与其它美学的关系
(2)第二部分建筑形式美规律
①建筑艺术美规律
②建筑形式美法则
(3)第三部分西方建筑美学史纲
①西方古代建筑美学历程
②西方现代审美拓展
③西方当代审美变异
(4)第四部分简要阐述中国建筑美学特征
第一部分建筑美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是开篇首先必须要阐明的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直入了解与内容框架的建构。
这一部分可参考曾坚编著的与沈福煦编著的《建筑美学》部分内容,作一个简明而确切的建筑美学概念与研究范畴的阐述。
对于本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大约为1学时。
内容如下:
首先介绍美学一词的起源,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提出,建筑美学的提出者则是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
然后介绍建筑美学的定义,建筑美学直接关系到建筑学、美的艺术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关系到建筑美学研究内容的具体界定。
建筑美学是建筑学与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两者兼顾。
关于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它包括建筑美的艺术哲学、建筑美的历史进程和建筑的审美心理等方面。
建筑美的艺术哲学具体指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
建筑美的历史进程指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
建筑的审美心理学,则包括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方法等。
关于建筑美学与其它美学的关系,建筑美学是属于科技美学中的实用美学,和文艺美学、社会美学等相并存。
建筑美学与门类美学有一定相关处,也有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建筑形式美规律,沈福煦与曾坚编著的《建筑美学》以及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都有相关阐述,以此为参考。
第一节建筑艺术美规律,参考沈福煦所著《建筑美学》下篇幅“建筑美学与建筑”内容进行讲解,主要包括造型、比例与尺度、轴线、虚实与层次、建筑形象的起止和交接、空间布局、建筑与色彩等七个章节。
此部分内容授课学时大约为5学时。
第二节建筑形式美法则,参考曾坚著《建筑美学》与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讲述传统建筑美学理论即形式美法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简单几何形状求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微差、均
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重复和再现、渗透和层次、空间序列等。
这部分内容授课学时为4学时。
第三部分西方建筑美学史纲,参照陈志华所著《外国建筑史》、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与曾坚所著《建筑美学》,简要讲述西方由古代到近现代建筑美学发展历程。
以低年级阶段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知识为基础,本部分内容简要阐述西方建筑美发展历程,并重点突出建筑美学的内涵。
最后补充讲解西方当代建筑审美变异。
此部分授课学时为4学时。
第四部分中国建筑美学,参照《中国建筑史》与曾坚著《建筑美学》以及侯幼彬编著的《中国建筑美学》,以大量优秀实例分析讲解中国建筑美学的独特性。
此部分内容授课学时为2学时。
2.2 考核形式
建筑美学理论知识的巩固,重点体现在考核作业上。
基于课程性质与课时有限,本课程设计任务可以以学生同年级阶段其它课程建筑设计作业为依托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区别于其它建筑设计,要则重于体现设计中的建筑美学意匠。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个人作品,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显示建筑设计中的美学意识。
要图文并茂,图片表现恰当,内容说明确切。
所以这样不同课程可相互利用相互促进,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一方面促进美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另一方面反向引导去作后续建筑设计,提高设计水平与能力。
3.总结
关于参考教材的选取,感谢建筑前辈给我们提供的珍贵资料,每一本书都是精华,由于课程性质与课时量的原因,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选取适量内容进行教授。
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相关书目也值得推鉴,不一一累述了。
所有相关资料依然可以作为推荐资料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教学只能是抛砖引玉,所以资料是非常值得推荐与学习的,更何况对建筑“美”的追求是我们每一个专业内人士都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ⅳ-ⅴ.
[2]沈福煦.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3.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31-39.。